尧坊村“船形古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426
颗粒名称: 尧坊村“船形古屋”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4
页码: 112-115
摘要: 从京福高速公路南城县城东约12公里段的一高处向西眺望,你会看见一个古色古香的房屋隐约进入眼帘,这就是南城县天井源乡尧坊村“船形古屋”。“船形古屋”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积约10亩,房屋高6米以上,砖木结构,一进三厅,每厅三层,共108间。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文化遗址

内容

从京福高速公路南城县城东约12公里段的一高处向西眺望,你会看见一个古色古香的房屋隐约进入眼帘,这就是南城县天井源乡尧坊村“船形古屋”。“船形古屋”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积约10亩,房屋高6米以上,砖木结构,一进三厅,每厅三层,共108间。
  爬到船屋西面的山坡上俯视船屋,你会发现它完全不像一座宅院,分明是一艘完整的大船。不仅整个船屋的形状像船,船头、船尾、船仓、甲板等这些大船才有的特征在船屋上也一应俱全。由上而下观望,这一约200多米长的巨大船形建筑,整座古屋似逆水东南方向航行的旗舰。
  180年前,该村的宁姓叔侄在福建做盐生意发了大财,衣锦还乡后便在家乡大兴土木。据说,为了兴建这座船屋,宁姓盐商差人用推车推了十几车加了官印的现银来,可见船屋的造价不菲。为了建造这座房子,房主可谓煞费苦心,就连铺设地面的青石都是从几十公里的地方用船远道运输而来。
  船屋建造时间约在清道光、咸丰年之间。历时四年才完工,共动用了几百名工匠。关于船屋的建造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船屋的建造过程中,叔叔和侄子家的两个主厅同时动工,但工程进度却不一样,原因是比较娴熟的工匠都去叔叔那边去干活,留在侄子这边的多是那边工匠的徒弟。看到房子建造的进展不如人意,侄子就对在跟前的工匠抱怨:“不要你们这些徒子徒孙,你们都去那边干活吧。”谁知侄子这句脱口而出的话到后来却应验到自己的家族上,侄子这一支后来人丁稀少,有人猜测正是侄子说了这句不该说的话把自己的后代都赶到叔叔那边去了。与侄子这边相反,叔叔那边的却是人丁兴旺,甚至还有人中了举人。
  船屋总共有主厅、书房、厨房、粮仓、后花园五部分组成,除了地面采用青石以外,船屋采用砖木结构。房子共有两个主厅,分别由叔叔家和侄子家居住。在每个主厅中有两个天井,把主厅分隔成上中下三厅。在上厅有8个房间,中厅有8个房间,下厅有4个房间,在两个天井左右还有厢房若干间。
  在船屋中总共有两个书房,南面的书房用来做私塾,北面的书房是主人读书休息的地方。看来房子的主人不是一般的乡下土财主,非常注重读书育人,很希望家族能够成为书香门第;这从主厅门的“大夫第”的题字上就可见一斑。房主的后人还算争气,在光绪甲午年间宁家曾有人中了举人,为了标榜炫耀,还在院子里立了两块上马石。
  船屋的粮仓建在尾部,粮仓的墙很高,很有气势。由高大的粮仓可看出宁家曾经在周边富家一方,囤积着很多粮食,甚至在饥荒年头,也会有很多余粮。粮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粮食,下层供长工居住。整个粮仓的高度很高,设计者便巧妙地在二层靠近山坡的地方开了个仓门,正好和外面的路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就能很容易地把粮食运进来,节省不少人力物力。
  为了使船屋具备防火功能,设计者把叔侄两家的厨房都集中地放在一起,并在厨房的四面建起高出厨房很多的防火墙。一旦厨房起火,火势也只能在防火墙内自生自灭,不会蔓延到其他地方去。听船屋的住户讲,在十几年前厨房起过一次大火,在这次火灾中厨房全部被烧毁,正是由于防火墙的存在,船屋的其他部分才能在这场大火中幸免于难。在船屋的前后左三方还有三个水塘,用于救火,类似故宫外面的大水缸。
  走进船屋内,仿佛置身古代建筑艺术的殿堂之中。飞檐翘角、雕廊画柱,船屋的每一处折射出古代建筑的工艺和艺术水平。同时,船屋的设计水平也很高,融入了现代科学和古代建筑师的智慧。船屋中的每个房间都是相通的,整个建筑只要用一把锁就可以了。船屋内所有砌干墙的砖块均由田泥包裹小卵石特制,隔温性能良好,冬暖夏凉。砖墙用糯米饭掺和石灰垒砌,坚固无比。内墙经多道工序粉刷,据说,当年若以脸面揩拭,都会觉得滑润无比。
  尧坊村里拥有不计其数的古井。据村族谱记载,该村中间的“升记”古井,为元末明初时开掘,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村里还有“宁记”、“饶记”等200余年历史古井10余个,其水清冽甘甜,至今村民还在饮用。村里还有古树100余棵,这中间以古樟为最多,1000年以上的就有6棵。该村的后山有一棵千年古樟,据考证已有1300多年的树龄,古樟高30余米,树冠覆盖面积占1亩多地,树根部围需10余人才能环抱。最惊奇的是,古樟远观是一棵完整的树,近看却是一分为二,古樟内部空心,可容纳五六个人。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