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攒槽”汾水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425
颗粒名称: “五马攒槽”汾水村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4
页码: 109-112
摘要: 南城县新丰镇汾水村,距县城24公里,是县南部的一个丘陵地区。四面环山,形似“五马攒槽”。环山之水聚成两条小溪,穿过村中,汇于屋后,曲折西流盱江。当你走进汾水村,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幢幢高大的青砖灰瓦房,造型各异的门楣,素底黑字的大石匾,雕刻着各种图案、花纹的墙壁、窗棂、柱石。当你脚踏着用红色条石铺就的地面,走过一条又一条深邃的小巷,你可否知道这个村已有八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文化遗址

内容

南城县新丰镇汾水村,距县城24公里,是县南部的一个丘陵地区。四面环山,形似“五马攒槽”。环山之水聚成两条小溪,穿过村中,汇于屋后,曲折西流盱江。当你走进汾水村,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幢幢高大的青砖灰瓦房,造型各异的门楣,素底黑字的大石匾,雕刻着各种图案、花纹的墙壁、窗棂、柱石。当你脚踏着用红色条石铺就的地面,走过一条又一条深邃的小巷,你可否知道这个村已有八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据《东山潘氏宗谱》记载,汾水村开基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汾水潘氏的始祖是北宋工部尚书潘仁照的曾孙潘千一。也许是因为金兵南侵,潘千一夫妇为避难,于南宋初年迁徒到南城三十一都东山汾水岭长圹路口(即现在的汾水桔园),不久即迁入现址。全村以石基头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立东南西北四关,皆有大路与外相通,东通上唐圩,南至南丰西坪圩,西抵里塔圩,北达新丰街。
  明清两代是汾水历史上最繁荣兴旺的时期,当时是“千烟之村”、有“东潘西罗”之说。(“西罗”,指盱江西岸的磁圭罗家,时为南城望族)。究其原因,是经商促进了汾水的繁荣,也促使了汾水科举、仕宦的昌盛。
  相传在明代初年,汾水商团在某商埠经商,生意兴隆,日进斗金,几年之间,用赚回的钱一口气建造了十八幢高大砖瓦房。汾水现在的建筑格局就是那时定下的基调,保存到现在的明代建筑还有十七八幢。经商的成功也促使了科举、仕宦的昌盛。从万历至崇祯短短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就有10余人考上贡士、举人,在外为官。他们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汾水的“读书人”。从顺治至嘉庆年间,有6人考中举人,3人考中进土,至于贡士、贡生不可胜数。潘岐生、潘翘生为两兄弟,潘安礼为潘岐生嫡孙,于是出现了祖孙兄弟同登科的喜剧场面,一时传为佳话。清代大学士的孙家淦赠金匾“祖孙兄弟科甲”,高悬在“潘氏家庙”内。
  汾水村保留下来的祠堂庙宇多为明代建筑。“潘氏家庙”(即大祠堂)建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萧公殿”建于万历戊子(1588),“金龙殿”建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玄帝殿”建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上殿福神祠”建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三宫殿”建于崇祯十七年(1644),“尚书殿”重建于万历元年(1573)。此外,还有“同振堂”、“濠上书房”、“文昌阁”、“社祠”及各公房祠堂七座。潘氏家庙正面最前沿是篱笆式朱漆木板墙,高约2米,中间有一总门,上面高悬着巨幅横匾,“潘氏家庙”四个大字金光闪闪。右边也悬挂一大匾,书曰“鸿博榜眼”。左边的大匾书曰“翰林”。总门之后才是正门,三开间,六扇门板大小相同,高约4米,宽2米。每扇门都绘有彩色金刚画像,勇武威严。厅堂左右墙壁上立着四块高2.2米、宽1.6米的大木匾,分别雕刻着“忠”、“孝”、“康”、“节”四字。木匾的上头层层迭迭悬挂了108块各类匾额,或红底金字,或红底黑字,皆阴刻,四边刻有花纹。匾额内容为四大类:一类是为考中科举而立,如“奉政大夫”、“祖孙兄弟科甲”、“世光仕籍”、“进士”、“文元”、“文魁”、“解元”、“翰林内院”、“翰林都谏”等;一类是为隐士,耆老立,如“玉蕴山辉”、“西江高士”、“淳厚可风”、“名世真儒”、“仁寿高风”、“奉文持公”等;一类是为庆寿而立,如“德寿双辉”、“南极星辉”、“四皓遐龄”、“艺林双鹤”、“百有一岁”、“尔寿而康”等;一类是为表彰贞节立。如“嘉惠永贞”、“励节金贞”、“金石同坚”、“劲节长龄”、“百岁坚贞”、“贤节流芳”、“贞孝济美”等。
  汾水村现保留下来的明代住宅约十余幢,较为高大且有门额的有“明经拔俊”、“庆宁第”、“观天尚”、“龙门拱秀”、“大夫第”等。清代住宅虽多一些,但除“奎光世映”外,其余不及明代的高大。
  “明经拔俊”大屋是一幢一进两层建筑,这是汾水村古代的“最高学府”。大门开在右边,门楣高大雄伟,门额石匾,有“明经拔俊”四字,两旁刻有小字,右边为“巡按监察御史任春元书”,左边为“建昌府儒学贡士潘如立,万历元年夏四月上浣吉日”大门左侧,正门与厢房之间有一小巷通往隔壁的书院,书院另有大门,面对小巷。大门显然在民国时改建过,门额刻写着“培英山房”,门有一联,“培根由小学,英物起东山”(“东山”乃汾水别称)。
  “观天尚”为两进两层大屋,门楣上方用青砖和雕花砖砌成门楼式,大门对面是一堵照壁。照壁长约16米,高约9米,下部用条石砌成高约1.5米的须弥座,上部用青砖和水磨方砖砌成四柱三面式照壁,整个照壁流畅大方,朴素雅致,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奎光世映”建于清初,是汾水保存至今最高大雄伟的民宅建筑。它座西向东,临街,面宽约16米,纵深约40米,四面砖墙高广。
   汾水四周多石山,采石方便,所以明清两代的建筑物,大量使用条石。每堵墙壁墙基上面先用条石砌60—100厘米高,上面再砌迭砖,大门及神龛也是用巨大的条石砌成,美观而坚固。纵横交错的巷道也以红色条石铺设,从而形成汾水民居的一大特色。有的房屋倒塌了,四块门头石依然屹立不动。(潘建华)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人物

潘建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