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砖石砌城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423
颗粒名称: 三朝砖石砌城墙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3
页码: 105-107
摘要: 南城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18个建县历史最早的县治之一。县治在汉、晋、唐时期几经变更,至北宋元丰八年(1085),定为现址。有关城垣,县志最早记载的是,唐乾符三年(876年)建筑县城,城区东跨盱江至天井源,西至门楼岭,周长13里,称罗城。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文化遗址

内容

南城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18个建县历史最早的县治之一。县治在汉、晋、唐时期几经变更,至北宋元丰八年(1085),定为现址。有关城垣,县志最早记载的是,唐乾符三年(876年)建筑县城,城区东跨盱江至天井源,西至门楼岭,周长13里,称罗城。
  南城古城垣再次发展的时期是在宋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的建昌军知军事郑炎组织修筑了南城的新城墙,以盱江为天然护城河,以罗城为基础向西北扩建。新城墙的规模东至盱江西岸,西至建昌大道,北至五金厂,南至水文站,“开四门,东曰武胜门,西曰仪凤门,南曰通会门,北曰朝京门,为江西诸邑之冠”。今天保存下来的南城古城垣的建筑史便始于其时。
  古人修筑城墙,主要是为军事防御而建,因此,历代的战争都以攻占城池为重点。南城是建昌军(府)和县治所在地,“扼五岭之咽喉,控三吴之襟带”,是江西战略重镇之一。所以,历代战祸所及,它都是主要的攻击目标,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每当战事结束,当局又都会进行修缮,最晚的一次全面整修是在光绪十年(1884),现存的城砖上,“光绪”字样仍然清晰可见。
   元朝至正12年,陈友谅率部攻城;元至正21年朱元璋又率部攻城,两次攻城,城垣均受创伤。
   明弘治八年(1495年),益王朱祐槟就瀋南城,古城垣又一次迎来了修复重建之时机,这便是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明代古砖石的痕迹。
  进入清代后,南城古城垣多次遭遇战乱,清顺治二年,清兵攻城。康熙13年(1074年)耿精忠叛清,率十万部队下南城,部队驻从姑山、二圣山,连营十里县城。太守许贞仅率千众守建昌府,以少敌众,坚守孤城,结果大败耿军,但古城垣也因此受到重创。
  咸丰六年(1853年)以后,太平军曾多次攻打南城,同治三年,太平军曾攻克县城,我们今天看见的光绪二年的青砖,便是古城垣受损后修复时加补上去的。
   民国时期,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南城地域的多个战场多有争锋,古城垣上累累弹痕便是见证。
  古城垣最底层的是有着宋代标识的红石和青砖。在保护较好古城垣身上,你能看到有明显的第二层标识,那就是有明代特征的砖石,砖石上烧制着明代年号及砖窑主人的姓名。古城垣的第三层众多的青砖上镌刻着“光绪二年”的字号。这就是说,南城古城垣是一座有着宋、明、清三代砖石明显标识的古城墙。这在我市城垣内绝无仅有的,在全省也很少见到。
  新世纪到来以后,廖坊水库工程加快了建设步伐,这一造福抚州人民的水利工程,致使处于上游的南城县城的防洪体系面临一个重大的革新问题,南城古城垣的去留也成为工程技术人员、文物保护专家争论的一个话题。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003年,南城县人大常委会经过审议,批准了拆除大部分古城垣,修建新的防洪体系的决议,至此,与南城民众相伴1000多年的古城垣就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所幸的是,位于南城县江西酒厂附近的一小段古城垣由于地理位置的外移,尚能够保存下来,今后,人们还能在这里一睹古城垣的风采。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