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夫妇合葬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420
颗粒名称: 宣王夫妇合葬墓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13
页码: 78-90
摘要: 1979年12月,江西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巷大队社员在挖渠时发现古墓一座,从圹志得知是明代藩王益王朱翊鈏和李、孙二妃的合葬墓。当时只清理了益宣王的棺室。1980年3月中旬,我队会同县文物保护小组又清理了李、孙二妃的棺椁。整个墓葬出土器物非常丰富,有金、银、王、铜、瓷和冠服等饰品共计四百五十余件,为研究明代手工艺和冠冕服制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文化遗址

内容

1979年12月,江西南城县岳口公社游家巷大队社员在挖渠时发现古墓一座,从圹志得知是明代藩王益王朱翊鈏和李、孙二妃的合葬墓。当时只清理了益宣王的棺室。1980年3月中旬,我队会同县文物保护小组又清理了李、孙二妃的棺椁。整个墓葬出土器物非常丰富,有金、银、王、铜、瓷和冠服等饰品共计四百五十余件,为研究明代手工艺和冠冕服制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墓地外况
   游家巷村位于县城北20公里,村南有盱江水自东向西流过,村北有女冠山,南麓有许多小山丘,高出地面7-8米。朱翊鈏墓就坐落在小丘南坡上。据当地群众反映,墓原有围墙环绕,现已被拆毁,墙基犹存。墙内尚挖有排水沟,墓前原有石础和石翁仲物,现在墓地附近还可看到绿色琉璃瓦碎片,说明当年墓前和两侧围墙内确有地面建筑。宣王墓左侧约50米处有其父昭王朱载增之墓,该墓已于早年被破坏;西边约100米的小丘南坡上还有一座墓;再往西还有一墓。这些墓前都有石础、琉璃瓦、墙基等建筑遗迹和倒卧的石翁仲、石碑龟座等。据《南城县志·卷一·山川志》记载“十都女冠山在县北四十里,旧名七宝山,明益恭王世子等墓在焉”。《南城县志·卷九·莹墓志》记载“益昭王朱载增(即明益恭王世子)、益宣王朱翊鈏,益敬王朱常,益定王朱由本墓俱在十都女冠山”。
   二、墓室结构与装殓简况
  益宣王墓用青砖砌成一圹三椁室,平面为横长方形,方向南偏西25°。圹内用两堵平铺直砌的砖墙隔成并列的左、中、右三室,互不相通。每室长2.4、宽1.04、高1.2米。在椁室前墙外有砖砌圹志室,室横长3.4、宽0.5、高1.1米,红砂石盖顶,内坚置圹志三方。从志文和冥途路引得知,中室为益宣王朱翊引,左室为元妃李氏英姑,右室为继妃孙氏。各室置木棺一具,棺上又各盖一块绿色大板石,每块长3、宽1.5、厚0.27米。石板凿成边槽搭合缝。在石板上浇80厘米厚的石灰糯米汁,边沿也用这种浆汁灰做成,呈斜坡形。盖顶长5.7、宽3.6米,呈覆斗状。
  朱翊鈏棺内,尸体完好,身着龙袍,腰系玉带,项挂念珠,足穿黄锦高筒靴,覆盖黄锦丝绵被,被上叠放龙袍服饰等,尸下垫有丝绵褥和草席,下为苓板,板上透雕七十圆孔,孔内镶嵌金、银钱,排成北斗星座形(据群众反映,棺底还有银钱六枚、金钱一枚)。死者头部随葬旒冕,玛瑙冠、木柱、铜镜,瓷盘,玉佩,纸扇等物。
  李英姑棺内,尸体已腐,头部,躯干和四肢分别用白细布包裹并用布条系扎,似为易棺更殓。包裹外再套袍服七件。第二件袍外腰部围一条玉带。上盖黄织锦白绵盖被,上放一只葛贮布小袋,袋内装有纸钱灰和冥途路引。死者发髻完整,对拴两根银簪,脚上平叠大衫,裙和布鞋等。尸下垫织锦绵褥,褥上散放铜钱和银箔钱。死者头部竖放一面大铜镜,右侧有一把折纸扇,左侧有玉圭玉佩、玉扣花、玉戒指和凤冠等,棺内四周塞满棉花包。
  孙氏棺内,尸体半腐。第二件袍外腰部系玉带一条。尸身以一黄织锦丝绵被包裹,其上又覆盖一较窄的黄堵丝绵被,两被之间及死者脚部满置平叠的单、夹大衫,绣花衣裙及鞋、靴等,死者发髻卷盘,用两支金簪对栓。尸下垫丝绵褥,下垫草席,再下为木板,木板与棺底之间有一只黑木灰。棺内还有纸扇、铜镜、木枕、瓷盘以及凤冠、玉佩、玉带、玉圭和大量金饰件等。
  三副棺均为大红髹漆棺,楠木质,榫合,保存完好,棺之周围与椁墙空隙处用石灰芯塞。在棺盖上书写正楷金字,由于石灰浆沾蚀,已模糊不清。
   三、出土器物
   该墓出土器物丰富且极精致,除大量的金玉首饰之外,还有许多冠冕服饰,按各棺出土文物分别介绍如下:
   朱翊鈏棺内出土的随葬品共五十七件。
   袍服十二件。俱为黄色,织花锦缎长袍,袖口下角圆,上端仅留出手,下端缝合,袖口最宽处为0.48-0.51、肩袖通宽2.2-2.3,长1.27-1.35米,分四式。Ⅰ式七件。均为滚边圆领,右衽,两腋下各有带鼻一个,以备系玉带。在前后及两肩各有圆形补子一方,有的直接刺绣,有的在绣成后缝缀上去,有的织绣而成,全以金线绣织成彩色蟠龙。Ⅱ式一件:交领、右衽,两腋下有带鼻和结扎带。袍角缎质素面,仅在前后及肩部织卷龙一条。膝处再织绣云龙纹花边一道,花边宽10厘米,以白线绣织为主,金线辅之。Ⅲ式二件:俱为交领,右衽,其下半都为百折形,似宽肥式的连衣裙。Ⅳ式一件:贴边斜牺对开襟,在斜领和贴边上彩绣升天龙纹,肥袖方口,下端不缝合,袖口外绣有龙纹花边,在蔽膝处亦有龙纹花边一道,形似道袍。
   织锦花被五床。俱为白细布做被里,以丝绵为絮,有单幅的垫褥,有拼幅的盖被,长2.1、宽0.7-1.4米。
   上列袍服的织锦和锦绸被的图案有正楷字万寿无疆升天龙纹,篆字福寿同圆团龙,#字夔龙纹,祥云团龙纹等。
   棉布一匹,为平纹细布,米黄色,幅宽0.75,长13米。
   玛瑙七梁冠一顶,玛瑙质,冠顶雕制七粱,两侧作卷云状,在卷云纹中有一圆孔,以备插簪栓。高3.5厘米。
  旒冕一顶。冠用精细的滕篾编织,施黑漆,表敷一层黑罗绢;镶以金边;冠之两侧有梅花穿,贯一银簪。九旒,旒贯各色料珠,形制与山东鲁荒王墓所出相似,惜已破碎。
   玉带一副,玉片十九块,素面羊脂玉,其中心形玉片已缺少一块。
  玉佩二副(一套)。共二十二件。其中有银钩二、珩二、二、琚二、璜四、冲牙二、玉坠滴八件,玉珠六百多颗分段贯串缀联玉佩,经复原后,其长度为66厘米。
   玉猪二只,为长条俯卧状,色青灰。长10.5、高2.7厘米。
  玉鸳鸯一对。镂雕而成,造型为鸳鸯戏水,鸳鸯头顶雕有一柳叶形玉片与其尾相连,以代毛冠,嘴衔玲珑透雕的缠枝莲。缠枝的上端分别在鸳鸯的两侧作浮雕状的花、叶和莲蓬。此玉雕的上部即鸳鸯的全身为紫褐色,其他部位为白色。底部为椭圆形。有两对斜穿孔,以备缀饰。长5.3、宽3.3、通高4.2厘米。
   念珠一串(共一百零八颗)。琥珀质,用丝绳贯串,保存完整,串首三颗分别呈宝塔形,三角形和长方体形。其余皆为圆珠形。
  折扇一件。竹骨,绵纸质,上边沿用装裱,扇两面均为黑地描金彩绘祥云和双龙戏珠纹。主骨上透雕双龙戏珠图案,主骨和扇骨均通体描金。扇把端铆金钉,金钉头为半球状。扇主骨上端内侧有一面墨书“价廿五”三字。扇顶面宽55、高31厘米
   历书一册。长30宽,16厘米,线装,封皮和封底共计二十七页;白绵纸质,木版印刷。
   木梳二把,半月形,形制相同,大小有别。
  青花瓷盘一件。菱边,矮圈足,白地,青花。盘外壁用青料勾绘八开窗向日葵图案;盘内外区亦作八莲瓣开窗,中间以八立柱布局。窗内绘四组对称菊花、芭蕉、浮萍和牡丹纹样。内区外沿绘两组弦纹和连弧纹;其内绘以祥云和灵雀图案。胎质细腻,釉汁莹亮。口径31.3,底径17.8,高6.6厘米。瓷盘口沿有一处破列后重新粘补,上釉,再入窑焙烧的痕迹,这是研究明代青花瓷和粘补技术的难得资料。
  铜镜一面。素面,宽厚边,圆钮,钮上铸有“任”字印记,镜背有“益府”二字。直径19厘米,益王家族墓中出有此种名号的铜镜已是第五面了,而且大多是有纪年款识的。
  金钱六枚,每枚重22.5克,圆形,大小相等,外径4.6厘来,中间穿1厘米见方的孔,背面素净,正面内部方弧上,以小段方形金丝焊成各不相同的八卦象。
   银钱一枚。其形制大小与金钱相同,只是正面无卦象,且铸一“丁”字。
   李英姑棺内出土的随葬品共计一百五十五件。
  凤冠一件。又名九鸾冠。上装饰鸾鸟九只,为银丝编绕,嘴衔珠滴。冠体刷铜丝编绕呈圆锥框,表敷一层黑罗纱,前后备竖一扇博鬓(用描金细竹蔑编织呈舌形)。框下接金口圈,里用锦贮装裱。冠之两侧安有金凤钗一对,凤嘴衔长串一珍珠,串中再缀珠花,凤以金叶锤压而成。其形制和重量与益庄王妃王氏棺内所出的金凤钗相同,凤钗上阴刻铭文:“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八月内造金七钱五分”冠圈口径16.5,通高23.5厘米。
  织锦裙一条。为黄锦织锈牡丹花折枝纹,在蔽膝处彩绣云凤图案一圈。下端绣几何形花边,裙为单层无里,有左右束折纹,形百折裙。裙上接双层白棉布为腰,两端备有宽紧结扎带。裙长0.87,腰围宽1.09米。
   黄缎裤一条。已裁剪未缝合,卷放在棺内。
  大衫一件。系黄织锦单衣衫,圆领滚边,右开襟,宽袖。前后及通肩上部织绣云凤纹,床纹图案为香草缠枝纹。衣长0.69,领口至袖口长1.15米。
   黄锦鞋一双。织纹,锦鞋面,布底较薄,底长16、前尖高7厘米。
  被褥三床。黄织云纹锦被一床,以黄素绸为里,长2.1,宽1.16米。黄素缎和黄织云纹锦垫褥各一床,较被稍窄,俱用白细布为里,内填塞白棉。铜钱和银钱撒置其上。
  玉带一副。衬带完好,系用双层黄纱缎中夹纸帮,长1.26米,宽6厘米,两端备有宽紧结扎带。玉带片二十块,分心形、长方形和圭形数种,背面均有三对或四对斜穿孔。厚0.6、宽5.2厘米,长短不一。
  玉圭一件。上刻谷纹五行,为圆泡状,即所谓“以聘女”之谷圭。系暗绿色青玉质,下端有6.4厘米高的黄绢套子。圭长15.5、宽4.9,厚0.7厘米。
  玉佩一副。系用柳叶形五片六十四件、菱形玉块三十件,鱼彩玉片八件及黄丝缨三十六个编成,以黄丝缨上缀一菱形玉,其上再缀一对柳叶形玉片为一组,这样相杂串联,最下端贯穿一鱼形玉坠,以成长串。在玉佩包巾内未发现有钩、珩之类物件,或为易棺更殓时散失。
   玉戒指四件。造型大小均相同,上半环面略宽,其横切面呈凹形,径2厘米。出土时四个戒指固定在一块绸布上。
   玉扣花九副,出土时缀在一块长条绸布上,其中鸳鸯戏莲花扣五副,蜜蜂采花扣四副。
  珠翠金耳环一对。共重21克。长茄形,上端有圆鼻,用金丝缀以金叶(花萼)四瓣再穿绕于圆鼻内,每瓣花萼上透雕缠枝花卉图案。其上镶嵌一颗宝石,在四瓣花萼的中心顶端有孔,以较粗的金丝为耳环钩,钩的横径2.9、通高6.5厘米。
   金挖耳二件。共重19克,形制大小相同,顶端为挖耳勺,挖耳柄圆尖直。除用于挖耳外,还可代替发簪。长11.7厘米。
  折扇一把。绵纸质,竹骨,主骨素面,扇面比朱棺所出扇略小,制作和彩绘技艺也都较粗糙。扇把端为银质铆钉栓,竹骨把和主骨上涂金,扇面中心有一直径8厘米的圆形描金画,似为月里嫦娥的图案,外围有祥云纹。
  冥途路引一件。绵纸质,出于盖被之上,保存完好,装于葛布袋中一毛边纸封套内。封套已朽,尚见墨书一“封”字上有一方红朱印,葛布袋内满装烧纸灰。路引为木版印刷,用墨书填写死者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和填发路引的日期。文内盖有相同的符印三方,印文为篆体符号三行大字,右下方空隙处亦印有几种道教的杂宝符号,左上方刻绘太上老君图像。路引宽0.55、高0.69来。此类路引过去在我省明墓中亦出土过,其内容雷同。
  银簪二件。簪头为六瓣梅花形,在每朵梅花上原镶嵌宝石七颗,出土时已散失,簪脚圆尖直。簪头径3.7,通高11.5厘米。此簪从死者的发髻中取出。
   银钱七枚。为圆形银箔,是专供随葬的制钱,散置于垫褥上。
   铜钱七十四枚。散置于垫褥上。除十一枚为“永乐通宝”外,余者全为“宜德通宝”。字迹清晰,似末经使用。
   铜镜一面。镜面较大,素面,圆钮,凸棱边,其内有一道凸棱弦纹。直径36厘米。
   孙氏棺内随葬品共计二百四十八件(珍珠三千余颗,小玉珠六百余颗和宝石一百余颗俱未统计在内)。
  大衫四件,色黄,俱为对开襟、高领、宽袖,束袖口短上衣。衫的两侧下摆仅留15厘米衩口,袖口边贴接黄素锻边一条,以束袖口。在开襟两侧俱钉金扣花,每件七副。每副扣花系由两只蝴蝶组成采花图案。雌蝶头部有菊花一朵,花心中空,雄蝶头部为一中嵌宝石的圆饼,扣合时成为花蕊。蝶身各嵌宝石一颗,其中有十四副金扣花较小,图案相同,但不嵌宝石。四件大衫中,单衣衫三件,其中两件前后和两肩有圆形补子,为彩绣团形双凤纹。另一件在对开襟的两侧各贴4厘米的宽的花边,上有绒绣梅花和蜜蜂,前后和肩部绣成浮雕式的双凤纹。夹衣短衫一件,用金线满绣凤纹,间隙则织绣牵枝牡丹花纹。并有金扣三副半,共重7克。
   霞帔一件,为绮纱质,线绣云凤纹。衬里用料相同,质地轻薄,双层加绣还有透明感,斜领口。
  方心曲领一件,为黄色暗云纹织锦缎,用5.5厘米宽的双层长条带,在对折的中段以两条带编结成方块形,其上缀一块透雕玉八出宝相花。花的直径6.5、厚0.4厘米。在宝相花的四周又以缎带编结出一小块方形图案,带的下端各缀磬形金叶两片。叶较薄,锤压向外凸棱,宽5.5、高2.1厘米。曲领通长1.15米。
   织锦裙一件。黄色,绣大朵牡丹花缠枝纹,单层无里。有直折纹,形似百折裙,还有两条横折纹。
   黄锦靴一双,其形髓与李棺所出锦鞋近似,布庄1.5厘米厚,靴内绸布堪下填丝绵。
   黄锦鞋一双。其形制与李棺所出相同。
   绵绸五匹,长8—13、幅宽0.63—0.69米,一匹有织菱纹,余俱为素面。
   丝绵被褥五床,单幅为垫褥,双幅为盖被,其长度俱为2.1来。褥以白细布为里,被以黄素绸为里。被褥面均为织花绸锦。
   袖套一双,黄锦面、白细布里,上端织绣花卉图案,袖口处贴白细布边,衩口似衬衣的开衩束口。长36、上端宽19,袖口宽15厘米。
  凤冠一件。冠里用细毡质制成半球形,下接口圈,表敷一层黑罗绢,以精细的滕篾编织,上描金。冠上满饰朵朵翠云(在裱绫的硬纸上点翠),点翠珍珠共有三千余颗,此种装饰方法与明定陵出土的同类型凤冠相一致。翠鸟尾上装饰金钿花二十一朵,用发型金丝编绕成。花蕊山串珍珠一颗。花径1.7厘米。冠之两侧插有金凤一对,全器以金叶錾刻而成。凤尾用五片长条金叶剪成。尾下有两对细扁金丝,卷似绒毛,凤足被祥云遮挡。钗脚上部弯曲,切面呈圆形,下端尖直,切面呈凸弧形,弧内阴刻“大明万历庚辰(1580年)五月吉日益国内典宝所成造珠冠上金凤每只计重贰两贰钱八分正”。一对共重165克(珠滴除外),该凤冠由于不用金属体做框架,所以不如李妃凤冠保存得好。
   金凤钗一对。共重38克。凤为立体飞翔姿态,以金叶锤压而成。通长15、凤长7.5。最宽处4.5厘米。两器共嵌宝石二十二颗。
  观音乘凤钗一件。重80克。凤作展翅高飞状,尾部镶嵌观音金佛像一尊,佛高4厘米,跏跌于莲花座上,头戴佛冠,肩披霞帔,手捧仙草一枝,脑后有背光一轮,在佛像背面利用凤尾的周边做成火馅七束,各镶嵌宝石一颗。钗脚扁平尖直,凤长9、最宽处8、通长12.5厘米。
  飞凤穿花金钗一件。重39克。以扁金丝编织成唐藻纹为地纹,用极细的金丝编镂成飞凤,凤上及头前满饰花朵,并镶嵌宝石二十二颗。凤宽2.7、长2、通长18.7厘米。
  龙凤呈祥金钗一件。重53克。底层以金叶镂雕成缠枝纹,又以两片金叶雕刻呈双龙戏珠状,珠系一颗大珍珠用金丝交叉固定,前端雕有三朵花卉,花间缀小金凤一只,组成龙凤呈祥的图案。钗脚呈凸弧形,切面呈新月形。通长15厘米。
  云凤鬓花金钗一对。共重115克。以扁体金丝编绕成的唐藻绞为地纹,其外形似一朵霞云。在云朵上镶嵌浮雕式的飞凤一只,凤体以盘叶雕刻而成。而在风的周围嵌各色。宝石十一颗,两体合计宝石二十二颗。宽7.5,通长15.5厘米。
  双龙献福寿鬓花金钗一对。共重105克。金器以极细的金丝编绕成双层。背面编成团龙,正面中部绕戍一十篆宁,一钗为“福”字、一钗为“寿”字,字中嵌宝石一颗,字的两侧有升天双龙戏珠图样,珠为红宝石。龙下衬五朵祥云,每朵云中嵌宝石一颗,以中间的一颗最大,宝石呈椭圆体,最大径1.5厘米。两件共嵌红绿宝石十四颗。钗足扁平向上伸直。鬓花长7、宽5.5,通长17厘米。
  蝶恋花金钗三件。造型和制法均相同,一件略大,另两件为一对,共重190克。用金丝编绕成的唐藻纹为地纹,平面呈鸭蛋形。其上有对飞蝴蝶两只,蝶周围有六出花瓣十一朵,每朵花蕊和蝶背上各镶嵌宝石一颗。长径8.5、宽5、通长13.5厘米。
  金发箍一作。与玉佛共重140克。底板以4.5厘米宽金叶镂雕呈朵云状,两端备有宽紧结扎带。九块金叶锤压成九座神龛镶嵌在底板上。龛内镶嵌玉雕佛像一尊,金器共镶嵌红宝石二十七颗。正中一尊神像略大,手拄拐杖,挂须胸前,应为“寿星”,余者八尊略小,其造像神态似为“八仙”。玉佛用羊脂玉雕。全器长21、高4.5、厚1.56厘米。
  金帽檐一件,珠串除外重38克。用金板锤击而成,形如新月,弧面上为浮雕式的缠枝牡丹花图案,弧端有结扎带孔,在弧外沿孔穿挂十串珍珠,每串长6.6厘米许。弧长16.2、宽1.4、厚0.2厘米。
   凤头金钗二件,共重15克,凤头用金叶锤压合成,并在二条波折状的扁体金丝上嵌宝石三颗,以代凤体和尾部。平放高2.2、通长17.5厘米。
   龙头金钗二件,共重40克,头部有喇叭形的两耳和弯曲的双角,额上嵌有宝石一颗。
   玉坠金耳坏一对,嵌以珍珠和宝石,共重27克。
  金簪三对,共重82克。其中一对簪顶呈螺旋形,脚为圆锥状,通长12.3厘米。脚上刻铭“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十月内造玖成色金五钱重”。另两对簪顶呈梅花形,圆锥足,一对长为14厘米。另一对为7.5厘米。
  玉带二副,出土时围于死者的腰部,以二十块羊脂庸面玉连缀成,形制与李氏玉带相同。另一副以十六块碧青玉连缀成,形状有长方形、瓜形,桃形和吊兰形四种,玉面浮雕牡丹并描金,背面均有两对或三对斜形时穿孔,便于缀在衬带上,出土时包在绢内,排列位置不明。
   玉圭一件。与李氏棺出土物相同,无锦套。
  玉佩二副。出土时每副一包,由珩瑁。璜、冲牙、玉鱼、坠手和玉滴等十二块玉编成,上连金构,井相间缀玉珠三百五十二粒。金钩长7.5厘米,钩内刻有“银作局嘉靖元年六月内造金五钱”另一副相同。两钩共重37克,每副玉佩之饰件从造型到图案纹样均与益端王墓彭妃棺内所出物相同,因彭妃棺内的佩饰件出土时已散乱,曾误认为两副。
  玉饰二件,青玉,形似辣椒,顶部有孔包金叶三瓣,金丝穿过金叶挠扎内,金丝上端有小圆环。另有圆茄形五饰四件。其色泽和制法均与玉相同。
  折扇二把,扇骨竹质,为绵纸扇面黑地描金画。扇顶面宽55、高31厘米。扇骨涂金,用金铆钉。主骨透雕。一把为龙戏珠纹,一把为凤穿云纹。龙纹扇与朱氏棺内出土物相同。
  龙泉瓷盘一件。釉邑青碧莹润,圈足内底露红胎,胎质厚重。斜壁。平折沿。盘内底为模印贴花窗棂纹,内壁和口沿上则为刻划牵枝卷叶纹。口径35.7、平沿宽2.5、底径18、高6.5厘米。
   铜镜二面。均为仿制,制造较粗糙。一为仿唐代海兽葡萄纹镜,直径13.8厘米。另一件为仿汉代四蒂叶纹镜,直径19.7厘米。
  圹志三方,俱为白矾石质,志石分阴阳两面,阳面为篆盖,阴面为志文,边缘俱阴刻云龙纹图案,三方志石的厚度相等,益宣王志石为1.00×0.93×0.17米;李、孙二妃的志石俱为0.90×0.90×0.17米。表面字迹均有不同程度的剥蚀,其中孙妃的圹志剥蚀更为严重。
   四、关于墓主和益王府
  (一)朱翊鈏,号潢南,自称潢南逝人,明宪宗之玄孙,益恭王厚炫长孙,益昭王长子。万历五年嗣位益王,谥号宜,称益宜王,《明史》有传。据墓志所载,朱翊鈏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死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元妃李氏英姑生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死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死时仍为崇仁王长孙夫人,于万历九年(1581年)追封为益王妃。继妃孙氏生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死于万历十年(1582年),子九人,长为益世子常(即益敬王)。据圹志记载,益世孙由校,即益定王由本,后为避皇太孙讳,而改赐为由本。
  (二)墓内所出土的冠服饰物俱为益王和王妃生前所穿戴的朝服、礼服和燕居常服,其样式和装饰图案均符合明史有关宗室诸王和王妃定制的记载。如王妃的礼服为九鸾两金凤冠,衣用织金及绣云霞风纹而不用龙纹,其制与皇妃,贵嫔,太子(东宫)妃的服饰相同。这些冠服和佩饰,有一部分是由皇宫赏赐的,如刻有“银作局”等字样的金钗、金簪、金钩和墨书有“西洋布”字样的白细布等。宫廷凡逢喜庆日子都要赏赐宗室,如嘉靖二十八年生皇子赏赐亲王的清单中就有“白西洋布十疋、高丽布六疋……”等。另一部分金器刻有“益国内典宝所”,有的铜镜上铸有“益国主命内典服张敬”以及有“典服所”等字样,这些器物则是益府自己制造的。
  (三)益宣王朱翊鈏墓是江西南城县境内继益端王朱祐槟,益庄王朱厚烨两墓发掘之后清理的第三座益藩王墓。从明弘治八年(1495)朱祐槟就藩建昌府,传至朱翊鈏,益府已在建昌地区统治了一百零八年。
  墓中出土的大量珍贵金银器,玉器,瓷器,服饰,织绣物,反映了明代统治者的奢靡生活,也显示了当时手工艺发展的高度水平,以及烧瓷,织绣方面的杰出技艺。
   (执笔者:刘林、余家栋、许智范。原文题为: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夫婦合葬墓發掘簡報,原載《文物》1982年第八期。)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林
责任者
余家栋
责任者
许智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