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姑山房书声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417
颗粒名称: 从姑山房书声朗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4
页码: 66-69
摘要: 前峰书院在从姑山,明朝罗锦建,以教其宗族子弟;后来罗锦之子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罗汝芳在此讲学,并改名从姑山房。罗汝芳29岁进士及第后,居乡10年,从事讲学,以后为官,仍孜孜讲学不倦,可谓一生以讲学为己任。罗汝芳为人正直,谆谆善教,学养深厚,口才雄辩,所到之处四方学者云集,一生著作多达数百卷;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少年时曾拜其门下。罗汝芳逝后,南城县建正学书院以祀之。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文化遗址

内容

前峰书院在从姑山,明朝罗锦建,以教其宗族子弟;后来罗锦之子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罗汝芳在此讲学,并改名从姑山房。罗汝芳29岁进士及第后,居乡10年,从事讲学,以后为官,仍孜孜讲学不倦,可谓一生以讲学为己任。罗汝芳为人正直,谆谆善教,学养深厚,口才雄辩,所到之处四方学者云集,一生著作多达数百卷;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少年时曾拜其门下。罗汝芳逝后,南城县建正学书院以祀之。
   罗汝芳(1515—1588),明代教育家,字维德,号近溪,江西南城县人。5岁从母学《孝经》,15岁师张洵水,25岁拜颜钧为师,并结下亲密的师生关系。28岁中举,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会试结束,退居故乡,遍访师友,考察社会,探讨经文,建“从姑山房”,接纳四方士子学者,开始讲学生涯。
  “从姑山房”是一座兼读书、研究、教学性质于一体的学舍,罗汝芳在这里从事教学、研究工作8年,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其弟子胡宗正,研究《易经》颇有心得,罗汝芳此时虽名声甚大,仍不摆架子,以胡为师。
  靖三十一年(1553年),罗汝芳在巡抚夏梦山资助下,进京殿试。第二年,得中进士,授太湖(今安徽安庆)知县。罗汝芳出任太湖知县时,湖盗为害,弄得湖民不得安宁。他用教育感化的方法,宣传朝廷政策,“以德化民而刑设不用”;建学校,订公约,从根本上“化民成俗”。由于工作得体,湖盗纷纷归正,湖民安居乐业,生产得以发展。
  嘉靖四十六年(1568年),罗汝芳返乡探亲,在家乡讲学,四方的学者赶来听讲,一时讲堂为之人满。第三年,他出任宁国(安徽宣城)知府。任职期间,同样坚持以教育为主的方法治政,创志学书院,兴乡村社学,自己则带头讲学。父亲罗锦病故后,在服丧期间,罗汝芳又在“从姑山房”进行讲学。后因其师颜钧事一度入狱。母亲病故后,一直没有出仕,而是访同道,兴讲会,精研学问,名声也愈来愈大。
  万历二年(1574年),罗汝芳被任为东昌(山东柳城)知府,他继续沿用在太湖、宁国的工作经验,力除积弊,政声大起。不久,迁云南巡察。入滇后,从政之余,在昆明的五华书院和春海书院讲学,继续以“讲会、乡约为治”。
  万历五年(1577年),罗汝芳任布政司参政,入京进贺表,公余之暇,应邀到广慧寺讲学,朝野之士纷纷前往听讲,座无虚席。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对此很不满,迫使罗汝芳辞官返乡。回到江西后,罗汝芳集中全部精力从事教育和研究,“大会江省门人,集其会语,盛行天下。”又率弟子“走安成,下剑江,趋两浙、金陵,往来闽广”,联集讲会,从者如云。在家乡,他还兴复了盱江书院、南城会馆、前峰书院。
  罗汝芳讲学时总是听者满座,弟子学友,在朝官员,名士文人,莫不为他的生动讲学所折服。《明儒学案》说:“论者谓龙溪(王畿,王门高弟)笔胜舌,近溪(罗汝芳)舌胜笔。顾盼呿欠,微谈剧论,所触如春行雷动,虽素不识学之人,俄顷之间,能令其心地开明,道在现前。一洗理学肤浅套括之气,当下便有受用,顾未有如先生者也。”
  罗汝芳有自己的教育观念,认为“学问须要平易近情,不可着手太重。如粗茶淡饭,随时遣日,心既不劳,事亦了当,久久成熟,不觉自然有个悟处。”他反对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割裂开来,认为不能离开现实生活中的物质欲望去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他还强调“慎独”、“躬践”、“自强不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达到良知善性与自我完美和谐的统一。
  纵观罗汝芳一生,始终以讲学为己任,他以讲学而闻名,又以讲学而去官,讲学不倦直至逝世。著名思想家李贽对这位前辈学者非常尊敬,说罗汝芳数十年间,“东西南北无虚地,雪夜花朝无虚日,贤愚老幼、贫病富贵无虚人。”罗汝芳的学生、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说:“夫子在而世若忻生,夫子亡而世若焦没”。
  在罗汝芳教育讲学生涯中,前峰书院(从姑山房)是他的第一站,是重要的起点,他从这里出发,从这里起程,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前峰书院(从姑山房)对了解、研究罗汝芳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境内其他书院
  紫阳书院紫阳书院有二:一在北关外,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知县王垣京建于凤凰山麓,祀朱熹于其中,明朝末年毁于战乱;清朝初年,当地举人萧韵等改建于万寿宫之左,定社规12条,乾隆年间毁于火;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举人梅春魁等捐资重建,咸丰六年(1856年)毁。一在西街门楼岭,为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知县范长发讲堂,后典质于民;乾隆五年(1740年),进士严洁集资赎还,并予修葺,仍祀朱熹于其中。
  龙眠书院在毕姑山云梯岭左侧,宋朝庆历七年(1047年)宁文智建。宁文智、王岩谷先后讲学于此。王岩谷以博学宏儒著称,朝廷特旌“龙眠书院”额于讲堂。
  曾潭讲堂在县南二十一都,宋儒傅梦泉建。傅梦泉师事朱熹、陆九渊、张南轩,讲学于曾潭之畔,从游者与日俱增,于是在此构建曾潭讲堂,以便居住讲学。
  崇儒书院在府城万寿宫左侧,建于明朝,历久而废。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同知郭维莞重建,崇祀朱熹;又建号舍,以便生、童居住,并捐出俸禄,购置学田,以作办学之资。
  凤岗书院在府治北关中,建于明朝,祀李觏、曾巩、何乔新、夏良胜;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王垣京曾在此讲学;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奉文裁撤;知县黄宗宪捐银300两购其址,复立为书院。
   南城县明代还建有圭峰书院、三谷书院、斗湖书院、正学书院、明德书院、两雍会馆、恒山精舍等。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人物

罗汝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前峰书院
相关作品
紫阳书院
相关作品
龙眠书院
相关作品
曾潭讲堂
相关作品
崇儒书院
相关作品
凤岗书院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