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山仙坛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413
颗粒名称: 《麻姑山仙坛记》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4
页码: 53-56
摘要: 秀出东南的麻姑山,不仅以它优美的风景和神话传说名闻遐迩,更以它独具的书法艺术而饮誉天下。明代墨客金章登麻姑山后留下了“读罢幽碑增夙慨,思余正气凛秋穹。神仙事缈文章在,不拜麻姑拜鲁公”的感慨之作,充分说明了古代游人上麻姑山除了欣赏其自然野趣外,颜鲁公书法佳作是使人们慕名登游的巨大引力。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文化遗址

内容

秀出东南的麻姑山,不仅以它优美的风景和神话传说名闻遐迩,更以它独具的书法艺术而饮誉天下。明代墨客金章登麻姑山后留下了“读罢幽碑增夙慨,思余正气凛秋穹。神仙事缈文章在,不拜麻姑拜鲁公”的感慨之作,充分说明了古代游人上麻姑山除了欣赏其自然野趣外,颜鲁公书法佳作是使人们慕名登游的巨大引力。
   《麻姑山仙坛记》全称为《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唐碑。位于麻姑山仙都观内。抚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唐大历三年(768年),年近花甲的颜真卿赴任抚州刺史。他多次登游麻姑山,对这里优美而神秘的色彩感触良多。大历六年(771年)四月,他再次登麻姑山,游览仙坛。是时,书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记述麻姑山仙女和仙人王平方在麻姑山蔡经家里相会的神话故事,及麻姑山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山仙坛记》)。全文九百余字,笔力刚健浑厚,开阔雄壮,布局充实,大气磅礴,被历代书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颜真卿撰书《麻姑山仙坛记》时,已是62岁的老人,同时也是其书法成熟后的辉煌时期。现代书法评论家金开诚在论颜真卿书法的专著中写道:“颜真卿后期的楷书代表作《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是足以代表整个颜氏楷书的典型之作。因为它最突出地表现了‘颜体’的独特风格,并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熟与完整。”《麻姑山仙坛记》这篇佳作,成为历代书家临摹研习的范本,柳公权、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一代名家,都受过其较深的影响。颜真卿写的《麻姑山仙坛记》分大字、小字、中字几种版本,大字本清浑厚,体现了“颜筋柳骨”的特有风格;小字本丰腴墩实,体现了气势磅礴的颜体风貌;中字本沉厚雄健,体现了颜体楷书的独特个性。小字《麻姑山仙坛记》刻成后,后人又在碑背镌刻了卫夫人、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薛稷、柳公权、李邕等人的楷书,安放在仙都观内。各郡邑名门贵族、文人墨客以上麻姑山能一睹“鲁公碑”为乐事。在宋代,为了保护好这块碑刻,由仙都观精心收藏起来,一般不展出。北宋思想家李觏登麻姑山,在《鲁公碑》诗文中写有“……惟恐此碑坏,收藏于大府,自非大祭时,莫教凡眼觑”的诗句,足见这块碑刻受到人们的钟爱非同一般。
  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建昌府知军事胡舜创建鲁公祠,碑刻移到祠内保存。可惜,由于政局动乱,这件书法珍品在南宋时不慎丢失。明正德年间,有一樵夫在山涧发现,这时碑刻已断缺一角,乡民把它送往郡府文库收藏。后来又被当时的郡守偷回家中,叫石匠摹刻,把仿制品放回文库,自此,颜氏《麻姑山仙坛记》真迹便消失无踪。明弘治年间,潢南道人四处寻找宋代拓本,请名匠精刻,藏于邸宅。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太守季英在理学家罗汝芳家中获得旧藏宋代拓本,请人精刻,不久碑刻也渺无踪迹。1982年,由武汉古籍书店重新影印出版了《唐颜真卿大字麻姑山仙坛记碑》字帖;1986年、1987年再由天津古籍书店两次影印出版《宋拓颜鲁公大字麻姑山仙坛记》字贴;1990年武汉古籍书店第五次印刷,都很快被国内外书法爱好者购之收藏。宋拓片现藏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上海博物馆。《麻姑山仙坛记》字帖是目前市场最畅销的法帖,上海、天津、武汉、四川等出版部门多次再版,都很快销售一空。
  千余年来,这一民族瑰宝令多少人迷醉,多少人登上麻姑山总不禁为这一珍品的遗失而激动、叹息。然而,“鲁公碑”虽失,麻姑山依然,经过专家考证、校验,精刻,这块千年古碑已由江西著名篆刻家、省书法协会副主席许亦农先生重新镌刻。重刻为大字版本,经专家考证、校验,此为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真迹,重新竖立在麻姑山。
  重刻大字《麻姑山仙坛记》,在我国书法界反响很大,肖娴,王学仲、李锋、沈寿、刘艺等中国著名书法家以及新加坡、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书法家都寄来书作表示祝贺。费新我先生生前在书寄的“遗泽长流”条幅中赞道:“今兹重光,欣感功德无量。”李锋先生为江西省南城县重刻颜书大字《麻姑山仙坛记》题赞:沉厚劲健,丰开朗。气势雄健,礴礴磅磅。广为人师,楷称圣皇。国之瑰宝,寿石水康。
   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
   颜真卿撰并书
  麻姑者,葛稚川《神仙传》云:王远,字方平,欲东之括苍山,过吴蔡经家,教其尸解如蜕蝉也。经去十余年,忽还,语家言:七月七日,王君当来过。到期日,方平乘羽车,驾五龙,各异色,旌旗导从,威仪赫如大将也。既至,坐须臾,引见经父兄。因遣人与麻姑相闻,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报,久不行民间,今来在此,想麻姑能暂来。有顷,信还。但闻其语,不见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百余年。尊卑有序,修正无阶,思念久,烦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被记。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便还,还即亲观,愿不即去。”如此两时,闻麻姑来,来不先闻人马声。既至,从官当半于方平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顶中作髻,余发垂之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得见方平,方平为起立,坐定,各进行厨,金盘玉杯,元限美膳,多是诸华,而香气达于内外。擗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侍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水乃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经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便以掷之,坠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复作此曹狡狯变化也”。麻姑手似鸟爪,蔡经心中念言:“背痒时得此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经心中念言,即使人牵经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谓其爪可以爬背耶?”见鞭著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历三年,真卿刺抚州。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坛东南有池,中有红莲,近忽变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坛旁有杉松,松皆偃盖,时闻步虚钟磬之音。东南有瀑布,淙下三百余尺。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锋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西北有麻源,谢灵运诗题:《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恐其处也。源口有神,祈雨辄应。开元中,道士邓紫阳于此习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见虎驾龙车,二人执节于庭中,顾谓其友竹猷曰:“此迎我也。可为吾奏,愿欲归葬本山,仍请立庙于坛侧”。玄宗从之。天宝五载,投龙于瀑布石池中,有黄龙见。玄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仪、侍从、云鹤之类。
  于戏!自麻姑发迹于兹岑,南真遗坛于龟源,华姑表异于井山,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梦,玉仙而餐华绝粒。紫阳侄男曰德诚,继修香火,弟子谭仙岩,法录尊严,而史玄洞、左通灵,则曷由篡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余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时则六年夏四月也。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人物

颜真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