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潋滟古西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405
颗粒名称: 烟波潋滟古西湖
分类号: K928.756
页数: 2
页码: 37-38
摘要: 谈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起闻名天下的杭州西子湖,然而,南城的西湖,便不一定为常人所知了。历史上南城也曾有过西湖,而且湖光山色同样迷人。道光《南城县志》载:“西湖在城中西隅,湖自殷家源,从西门水关流至城中汇为湖”,楼台烟柳,掩映如画。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城墙系宋元丰年间(1081年左右)知军事郑琰修筑,唐朝的城址是东达天井源,西至门楼岭,门楼岭以西就是城外,湖在城之西所以叫西湖。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抚州 西湖

内容

谈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起闻名天下的杭州西子湖,然而,南城的西湖,便不一定为常人所知了。历史上南城也曾有过西湖,而且湖光山色同样迷人。道光《南城县志》载:“西湖在城中西隅,湖自殷家源,从西门水关流至城中汇为湖”,楼台烟柳,掩映如画。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城墙系宋元丰年间(1081年左右)知军事郑琰修筑,唐朝的城址是东达天井源,西至门楼岭,门楼岭以西就是城外,湖在城之西所以叫西湖。
  郑琰筑城时在西关留有水涵洞,水仍可源源不断流入城中湖内,但当时沿岸并没有多少装点之物,自圈入城中后西湖沿岸有人居住才日渐秀丽。据《盱江西湖梅氏族谱》载:“宋淳祐九年(1249),隐士梅仲在始居西湖旁,”清《道光南城县志》也有“昔梅氏聚族世居湖畔,称西湖梅氏”的记载。说明这一带世代居住着梅氏家族。梅氏并在此建亭阁数十楹,环植竹木花卉,造小舟,种菱荷,使西湖变得杨柳轻拂,鱼游鸟翔,为西城之胜景。西湖不断经人工点缀,更加风光旖丽了。明成化五年(1469),状元张升曾赋诗赞曰:“天开一鉴古城西,潋艳烟波二里堤。晓日莎平鸂〓舞,春风花落鹧鸪啼。菰蒲深处鸣箫鼓,杨柳阴中过酒旗。矣乃数声林外曲,满船剩载月明归。”从诗中的描述可以看出西湖的确是县城中的一个美丽的“公园”,为建昌古城增色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元丰年间筑新城,将西湖圈入城内,从城镇规划来看,城中有这么一个湖,无论从生态环境设计,还是城内的雨水疏通都是一个极好的布局。水从西关入城汇入湖,再由北面水关涵道流出入盱江,使城区由西向东再向北的这条人工小溪终年水流潺潺,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使城内积水排泄方便,这不能不佩服我们的古人在城镇建设上的远见卓识,独具匠心。即使是城区不断扩大的今天,这条小溪仍是城区排水的重要通道。
   西湖究竟是何时淤塞的呢?张升咏西湖的成化年间(1465-1487),明正德(1506-1521)《建昌府志》对西湖没有记载,清代历次所修县志均将西湖列为古迹,可见西湖是明弘治(1500年左右)以后开始淤塞。到了明末,西湖旧址便建屋成了街、巷。清道光《南城县志》中有“西湖巷(沿望亭东)”这一地名,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以后这一地段有湖坪的称谓,也称老府坪(明、清建有府衙),叫老虎坪则是讹称。西湖淤塞,已成为历史,但流经城区的这条小溪不能再淤塞,更希望这条城区排水的“大动脉”能焕发“青春”,永远服务于我们子孙。(周春林)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春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