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麻姑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394
颗粒名称: 洞天福地麻姑山
分类号: P942.56
页数: 8
页码: 8-15
摘要: 麻姑山,位于南城县西部,距县南建昌镇4公里,主峰海拔1064.3米,夏季,与山下日温差在10℃左右。千百年来,它以俊秀奇丽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神话传说闻名于世,是我国东南道教胜地之一。
关键词: 自然地理 抚州 麻姑山

内容

麻姑山,位于南城县西部,距县南建昌镇4公里,主峰海拔1064.3米,夏季,与山下日温差在10℃左右。千百年来,它以俊秀奇丽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神话传说闻名于世,是我国东南道教胜地之一。
  麻姑山,原名丹霞山。属武夷山系军峰山之余脉,海拔不到一千米。唐开元年间,因本山道士邓紫阳奏立麻姑庙而得名。据《云笈七笺》载:“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在诸名山之中,麻姑山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且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属国内罕见。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登游麻姑山后发出了“曾游仙迹见丰碑,除却麻姑更有谁”的赞叹。纵观麻姑山的发展史,她那秀丽的大自然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史迹,怎不令人心驰神往。
  早在秦时,大学华子期就遨游万里来到麻源著书,华子岗有他藏书的石室。汉昭帝时,仙人浮丘公及弟子王、郭二仙就在丹霞山中修炼,自东晋大医药学家葛洪在此修道炼丹,称赞“神功泉”是他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少有的好泉水,之后这里就被看作祥瑞多福的通天之境,逐渐被道家占用。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曾慕名而来,在华子岗留下了不少赞美麻姑山的诗篇。悬崖上的碑额和摩崖造像,雕刻工艺,到达了非常精巧的地步。唐代,太宗李世民诏示天下信奉道教,一时九州之内,求仙炼丹蔚成风气,麻姑山这座紫霭苍岚的仙山颇得亲睐,这里的山泉被用来炼丹,就连用这里的泉水酿制的麻姑酒也被列为贡品,献于皇上。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麻姑庙落成,天宝五年(746年)玄宗又复命“增修仙宇,降赐仙姑、真仪,塑立诸像,显耀祠宇”,麻姑山名声大噪。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南禅宗在我国南方的巨大影响,麻姑山这块清幽的道教胜地,在“道佛一家”的思想基础上,又形成了佛教传播阵地。唐大历年间,景云禅师在麻姑仙坛讲四分律,“度男女一万五千余人”,一批佛教寺庵也相继在山上营建。
   大历六年(771年),大书法家颜真卿登游麻姑山,乘兴书成被后代书家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天下第二书”——《麻姑山仙坛记》,加上后来刘禹锡、白居易等名人对麻姑山的赞咏,使慕名登游麻姑山的骚人墨客、官宦商贾、布衣郡民络绎不绝。
  宋代,我国曾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名士,他们或漫游名山大川,或潜心讲学,或著书立说,麻姑山自然就成了他们向往的胜地。北宋思想家、教育家李觏在“读书林”讲学,前来听讲的太学生每期都达百十余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就是在这里学习过并取得卓越成就的佼佼者之一。晏殊、杨万里、李纲、文天祥……都相继登咏过麻姑山。明朝广西副使王华在《集麻姑序》中这样写道“吾盱为江右之名郡,山水之秀天下称焉。而麻姑又郡山之特殊者,故晋唐宋以来逮我朝诸名公闻人,慕其名者,未必不一游。”
  这一时期,为了对麻姑山景区进一步扩建,官府给资,百姓募捐,重修了三清殿、老君殿、玉皇殿、御书楼、仙都观三门、藏书楼等。从宋真宗、仁宗到高宗,八代帝王对麻姑仙女及仙都观都有诰封,其中“真宗赐御书百余轴”,“高宗赐书法贴十轴于仙都观”,封麻姑仙女为“真寂冲应仁佑妙济元君”,把麻姑山的名声推上了一个高峰。
   可惜,到了元末,由于战乱迭起,一场“劫火焚烧宫宇,片瓦不存”。这座营建发展了六、七百年的名山遭到空前的劫难。
   明朝朱元璋定鼎金陵,诏示天下修复名山大川,惨遭焚毁的麻姑山名胜古迹获得了重新修复的机会。
  洪武初年,提举雷振远、都监刘碧渊率先在本郡发起修复号召,郡邑官民纷纷募捐集资,首先重修了仙都观,整理了部分古迹和花草树木。万历年间,郡守邬雷呜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系统的修复。这次修复,非常符合风景游览区的规划要求。既有仙都观、三清殿、老君殿这样一些道教活动场所,又有云门寺、望云庵等一批佛教寺庵,既有十贤堂、三忠祠、岳王庙一类的“纪念馆”,还有育英堂、又元堂等一些“文学讲习所”。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第一次在麻姑山住了两日,下山后仍觉游兴未尽,数日后又重上麻姑山,饱览仙山景致后方依依离去。
  前清政局稳定,康熙年间,官府组织人力多次对麻姑山景点进行修葺增建。麻姑山学馆内备专人负责搜集采补今人诗文字画,现仍保存的历代名人序、记、诗、赋900余篇(首)。清同治年(1866年)编撰的《重刊麻姑山志》对清代前期麻姑山的景观作了这样的描述:“盛朝定鼎之后,海宇昇平,渐次修葺,蔚为巨观”。可是,到了清朝后期,由于时局动乱,又给麻姑山带来了新的灾难,咸丰六年(1856年),“迭遭兵燹”,名胜古迹,存者廖廖。
  麻姑以烟云横飞,峰峦翠峭为秀,以洞石秘奥,“玉练双飞”为奇。从山下履步而上,途半有一亭,曰:“半山亭”,明正德年间复建,原名“垂玉亭”,因亭处于山中殿,便改名“半山亭”。瀑布垂于亭左,翘首望去,只见两道飞泉尤如两条白龙,飞流直下百余尺,削崖入潭,似白雪飘洒溅,似烟雾喷粒飞腾,站立岩前,飞瀑袭来股股寒气,就是炎夏盛暑,浑身倾觉凉爽。岩旁有石刻“玉练双飞”四字,透过水帘幔帐,显得苍劲有力。难怪古人赋诗曰:“山高激迅湍,清振林下响,飞雪溅千岩,白虹垂万丈。”
  沿涧而上数百级,就是建筑雅致别具一格的“龙门桥”。桥上架设长亭,游人凭栏远眺,只见山开石裂,苍松屹立。俯视桥下,有一“水帘洞”,洞门隐在水帘之中,象一钩半月倒挂在石壁之上,洞内明亮宽敞,能容百余人。水帘洞下是龙湫,旁边有块礼斗石,相传深潭里有龙,经常盘踞在这块石上,以朝天上斗牛。环视左右,遍布奇形怪石,组成一个个小潭,有的形如星星,叫星潭,有的形如月亮,叫月潭,还有龟潭,伏狮潭……或竖或斜、或蹲或卧,千形百态,不胜观赏。
  “龙门桥”左侧,就是著名的“神功泉”,泉水从岩底石隙中渗出入石盂,刚能入勺,以勺舀水,舀之不干,故又名“一勺之多”。泉水清彻冷凉,味甘沁心。明代御史邵梅墩游山饮泉特赠书“一勺之多”,至今墨汁犹存。
   顺势而上,就到了游览中心——麻姑山仙都观宇。这里峦峰环抱,观宇建在一片宽阔的高山平原上。相传麻姑在这里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道士邓紫阳归葬麻姑山后,玄宗为麻姑仙立的庙,庙内塑有麻姑神像,体态端庄丰硕,含眸凝视,微露笑容,其他佛像造型赋色,各具形态,协调统一,一派金碧辉煌。
  站立仙都观宇门首遥望群山,五峰隆起,烟霞袅袅,形如老人,人们称之为“五老峰”,其中丹霞峰为主峰,峰间有一洞,洞深无底,洞顶透天,洞外溪水涓涓,在朝阳映辉之下,远望洞外红霞万朵,探视洞内金光闪烁,观者疑是洞外有洞,洞内有天,故名“丹霞洞天”,为麻姑奇观之一。
  麻姑山作为历史悠久的胜地,有过它美好而辉煌的时期,“麻姑自昔称名山,山中风景非人间”。古传麻姑山有一溪、二涧、三洞、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九十九座庙宇,可谓“山灵果实,福地洞天”。而今,碧涛庵、垂玉亭、龙门桥、观瀑亭等名胜古迹得到了修缮,玉练双飞、垂瀑三叠、神功泉、半月泉等自然景观也得到保护和装点。
  “路入麻姑有洞天,仙界风景尚依然”。宛若仙境的麻姑山素以酒、米、茶、矿泉水扬名省内外,更以其景如梦如烟的景致流传于世,从它的名字起始,这里的一切都是迷人的,充溢着仙女的芳泽,笼罩着柔情的薄幕,弥漫着神奇的、不可言说的魅力。
   (根据王振国、周春林等人文章改编)
   麻姑山主要景点
  垂玉亭又名半山亭,建于宋代,为砖木结构。古人有诗云:“山腰悬古亭,天风无时休。城廓杳霭间,木末凌沧洲”。1932年毛泽东率红一军团部分官兵来南城,途经半山亭,时值正午,在此用餐。
   垂瀑三叠在垂玉亭下,是一连跌水三次的瀑布,其旁有拜仙石。
   试剑石在麻姑山半山腰古道旁,相传为本山道士邓紫阳真人宝剑所劈。
  玉练双飞又名雌雄瀑,在麻姑山腰。两道飞瀑如两条白龙从天而落,“望其湍,则奔如飞龙之坠渊也,听其响,则颓如怒风之赴壑也”。明代建昌府遣判华仁夫书“玉练双飞”镌刻在峭崖北侧。
   龙门桥建于明代,桥跨锦溪南北,长约7米,为单拱石桥,青石砌成,桥上盖有长亭,两面门额为石刻“龙门胜迹”,“丹霞洞天”。
  神功泉又名一勺之多泉,为中国六大奇泉之一。相传是南极仙翁杖击而成,麻姑仙女取神功泉水酿制美酒献于西王母。因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取一勺泉水炼丹,而得名“神功”。
   会仙桥建于元代,相传为真人王方平与麻姑仙女相会处。
  碧涛庵清康熙六年,南城县令苗蕃建。庵门额书“碧涛鹰”三字。正门左右墙壁嵌有两块青石板,刻有苗蕃亲笔书写的铭文。现已作部分修复,供游人观赏。庵门口有“神应泉。”
  流杯池会仙桥下,传为古人流杯饮酒作书处,清流环境,不异兰亭。有诗曰:“行尽坛前古崖路,忽见一曲清冷泉。酒行到我不辞醉,安用了了分愚贤”。
   醉仙石在玉练双飞下,传为仙人饮酒醉卧处。
   齐云峰仙坛后最高处,传为麻姑仙女鸾回鹤降处,古人云:“直上麻姑绝顶峰,众山历历点青葱。壁立芙蓉无降意,步听松涛问碧翁。”
   葛仙峰在仙坛右侧,传为三国吴道士葛玄(葛洪从祖父)上升之处。
   五老峰仙坛案山,五峰联络如老人端坐,道书谓五老朝元,故名。
   王仙峰传为真人王侍宸飞升处,原有道院,现建有708电视差转台。
   丹霞峰第十福地,宋时有观,祀浮邱、王、郭三真君。
   云盖山旧称是本郡“县山”,盱江十二景之一,因其巅常有雾绕云障,故名。
   红屏山又称赤面石,蛤蟆石,脉接云盖山。是盱江十二景之一称“印石呈章”。
  丹霞洞按明代建昌郡守张恒《建武游名山记》载:丹霞洞在丹霞观山巅,仙灵之窟宅。又传三峡桥下涧侧有洞,洞口狭而洞内宽敞,是谓丹霞洞天。
  麻源三谷优美奇丽的丹霞地貌景区,各种天然岩石,景观引人入胜,现为麻源水库区。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曾在这里留下了《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的诗句镌于石岩,曾巩曾在“卷石岩”下攻读,明代理学家罗汝芳留下的石刻手迹“石窦云梯”,至今仍清晰可见。
   麻姑山记 (明)邹矩
  盱江山水之胜而名天下,惟麻姑。直城西十里,缘山麓而上百余步,有寻真亭。又数百步,有云关岭,极峻。山皆累然箘贮。益上,斗折数百步,至山半,势益高。俯视诸山,如龙首峰、赤面、从姑石,皆贴然出履下。山下有涧,啮石南奔十余里。其流而平布石者,如织组;其拥石而下者,如驱潮,如卷海,前者未去,后者涌至。暴悍奇怪,殆莫名状。其声细者,如响环佩,如鸣球;其大者,震撼林谷,如轰雷。直上数十仞,俄有水垂峡,如悬河,盖所谓瀑布者。其雄壮瑰异,人以其尤为麻姑奇观,信然。上有潭,深黝而黯碧,有龙藏其中。有金龙潭,大旱祈祷,辄雨润,傍为亭,枕流垂玉,飞练涌雪,下上联络,如贯珠然。皆因水而名。又上数百步,有桥翼然架石涧上,石峡束水倒流,声淙然,特幽胜。石垆有泉侧出,极甘洌,以酿酒尤佳,名神功。然后稍上,夷行数百步,至仙都观坛,即蔡经所居,王方平来会姑仙之地。其事俱见颜鲁公记。鲁公祠及何氏书屋在焉。观后有唐邓紫阳冢,谾然而柜中空。相传紫阳尸解,棺亦飞去,独遗炉简瘗坛上。坛之外山,皆回环,有联若星拱者,有矗若云汇者,有尊严若神人者,旧有古藤、七星杉,皆已斩伐,惟存一松,犹偃蹇如虬龙可爱。山上有仰高亭。又上,有齐云一碑,穹然立榛莽中,下瞰城郭,大仅如掌。烟雾际天,其气磅礴眩晃,或黄或赤,或青或白,或紫或黑,变幻不一。游者皆飘飘然,如腾空御风而欲仙。山后有雾应,有仙羊,有五老,有秦人诸峰,盘八九里,皆势若犄角。秦人峰与桃源相直。云秦世人避乱于此,或仙者居之,故名。源中桃树,今犹有存者。又有碧莲池在观前,今已为田。由麻姑十里,至丹霞观,亦峻险。水益清驶有声,草木益森翳,多佳异。观有铁铸仙像,皆巍然。所谓丹霞洞天者,乃仙者所窟宅,犹去观十余里,在山巅,与万寿峰势脉相属。时欲穷其游,以日暮不果。予避地盱江,且九年,尝往来山下,而欲游辄阻。岂止而尼之者天而非人耶?抑神者固俾予有待,又其数有非偶然者耶?魏恒特奇伟,今年始邀予游,既游而饮,饮而宿,宿而乘月四顾,以歌皆极乐,若与蔡经、王方平、麻姑遇。噫!予孰知浩然忘世虑而至此乎?神者之俾予有待,而其数非偶然,信矣!
   成化甲辰十一月七日。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垂瀑三叠
相关专题
试剑石
相关专题
玉练双飞
相关专题
龙门桥
相关专题
神功泉
相关专题
会仙桥
相关专题
碧涛庵
相关专题
流杯池
相关专题
醉仙石
相关专题
齐云峰
相关专题
葛仙峰
相关专题
五老峰
相关专题
王仙峰
相关专题
丹霞峰
相关专题
云盖山
相关专题
红屏山
相关专题
丹霞洞
相关专题
麻源三谷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垂玉亭
相关作品
麻姑山记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麻姑山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