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云呈瑞乌石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乡山水》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340
颗粒名称: 春云呈瑞乌石岗
分类号: K928.3
页数: 8
页码: 36-43
摘要: 乌石岗就座落在广昌县城西偏南约2公里的地方,登临山顶,所有登山的疲惫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精神为之一振,眼光也放出了异彩:往东、北方向眺望,整个县城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高楼,纵横交错的马路,来来往往的车辆,都看得真真切切;蜿蜒的旴江,高耸的雁塔,秀丽的山川,全囊括其中。
关键词: 莲乡 乌石岗

内容

美妙的自然景观
  乌石岗,我对她太熟悉了,因为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昌县城人。记得小时候,在路上、在田野、在河堤,一抬头就能看见她。她就座落在县城西偏南约2公里的地方。我喜欢看她云雾缭绕山体若隐若现的神奇模样;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更欣赏她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怒放的英姿。长大后,我才明白,它原来是著名的“古代广昌十景之一”。
  据《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记载:乌石岗“因石色元色,壁立层霄,春时云气回旋,色常变态,皆自山中吐出,居人以为庆瑞”,“乌石春云”为广昌十景之一。清人李开元有一首赞美乌石春云的七绝诗:
   春云罨霭护孱颜,乌石云中拥髻鬟,
   肤寸合来能作雨,也应膏泽满人间。
  诗的大意是:春云笼罩着霭雾滋润着堪比少女娇美面容的花草;乌石〓立,直达云中,似乎在拥载着如少妇般乌黑发髻的植被;此山云雾如遇密布到一定程度便能变化为雨,我愿这能滋润作物的及时雨洒满人间,泽被世人。乌石岗主峰叶志华摄影
  李开元的这首诗写得很晦涩,但对乌石春云的景观描述得很精彩,想象力也很丰富。这是我看到的古人赞美乌石春云仅存的几首诗中的一首,算是珍贵的上品。
   乌石春云,适宜远眺,但要对乌石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则必须近观。
  2017年8月9日,我们亲临乌石岗目睹了她的芳容……
  登临山顶,所有登山的疲惫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精神为之一振,眼光也放出了异彩:往东、北方向眺望,整个县城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高楼,纵横交错的马路,来来往往的车辆,都看得真真切切;蜿蜒的旴江,高耸的雁塔,秀丽的山川,全囊括其中。我从来没有看过如此美丽的广昌全景图!真是别具一格,令人大开眼界,一饱眼福。往西、南眺望,只见连绵起伏的丘陵伸向天际,毛泽东的词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便会在脑海油然而生。
   站在乌石岗,无论是从东、北方向俯瞰县城或从西、南方向远眺群山,皆是画卷。
   乌石岗远眺广昌县城杨山东摄影
  我们对山势、山貌、植被等作了认真的察看:昌厦公路通过东麓,整个山脉呈北南走向,主峰海拔233.4米,南、北两面接丘陵;东、西二面是悬崖,东、北二面俯瞰县城和旴江,地名是由东、西二面的悬崖的岩石呈乌黑色而得名。
  山顶上,东西间宽度仅20~30米,而南北长度竟达200~300多米,南北连线,中间最高,两侧缓缓下滑,呈弧形状,整个山顶分明,是长条形的山梁,且面积达4000~6000平方米,顶沿有壕沟,置身其中,让人感觉到很平阔。只有远眺,才知这是一个近似半椭圆形的山顶。由于东西窄,南北长,所以从东面(即县城方向)看乌石岗就显得体积大,雄居一方,气势恢宏;从南、北角度看乌石岗,她的气势就大为减弱,呈偏状,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广昌县志》记载是“山顶光秃秃”,而今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山顶上也长满了松树和少许杉树,树丛中还夹杂着一些小香柏树,除此外,还有一些灌木和能织成草绳的那种草,由于植被保护得好,地表面铺盖了一层很厚的针状松叶,人踏上去,就像踏在地毯上。
  综观全貌,如若能在弧形的长条山梁上建造一个瞭望塔或亭,两边加一段长廊,置放些石椅石凳之类的座位,供人们观光、健身、游览,那真是一个好去处。
   非凡的红色资源
  乌石岗的非凡经历,奠定了她革命旧址的光荣地位。为何说乌石岗有过非凡的经历呢?这可以从毛泽东的两首词说起。在第一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于1931年春,毛泽东写了一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词的下半阕第一句“二十万军重入赣”,这是第二次反“围剿”战斗的序幕。表现了根据地军民无比高昂的革命精神,预示了人民战争必然取得最后胜利。这个“二十万”即是国民党集结16个师加3个旅,当时红军只有3万人,六倍于我军。毛泽东采取了“诱敌深入”先打弱敌的作战方针,5月16日第一仗打富田首战告捷,然后向东横扫,接连又取得白沙、中村之胜利。
  5月27日第四仗攻打广昌城。此仗的战斗指挥部就设在乌石岗,而且是由毛泽东和朱德坐镇亲自指挥。
  攻打广昌城只用了一天时间,即1931年5月27日凌晨一点开始到晚上九点胜利结束。采用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各个击破,而且战绩辉煌,将国民党军师长胡祖钰重伤毙命,歼敌一个团。这种战绩无疑象一颗重磅炸弹在国民党军营垒中炸开了花。5月28日上午,毛泽东在沙子岭邱家祠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三次会议,毛泽东又审时度势,趁热打铁,改变原定攻打南丰的计划,改为攻打建宁县。5月30日以势如破竹之势一举攻下建宁县。
   兴奋之余,毛泽东又挥笔写下了第二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首词里二处写到广昌,一是“七百里驱十五日”,所谓“七百里”是指富田至建宁的距离,广昌在“七百里”之内;“十五日”指5月16日~5月30日,毛泽东在广昌的时间占了三天(5月26、27、28日),这15天的时间取得了五战五捷的战绩。二是“赣水苍茫闽山碧”,“赣水”泛指江西,包括广昌;“闽山”指武夷山,虽然主要指福建,广昌县在武夷山西侧,亦可看着“有份”。其实还有一处也是写广昌,即“飞将军自重霄入”,但此句不是写广昌地方,而是写红军,所以我没有在上文列出,但事情是指红军从广昌出发打建宁,须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件事。
  根据毛泽东在广昌的革命实践,几次重要的总前委会议都是在广昌召开。如在苦竹包洛口店、沙子岭邱家祠召开的总前委会,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特别重要的是在乌石岗红军指挥部召开的一次阵前会议,为什么说它“特别重要”呢?因为当时敌我双方态势呈僵持状态,久攻不下,万一敌人伺机反扑或援军赶到,后果可想而知。
  毛泽东和朱德在阵地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机立断,召开军以上干部碰头会,作出了合力总攻,将敌人歼灭一部、击溃一部、逼退一部的战斗方略。结果马上扭转战局,晚九时一举攻下广昌。可以说,真正致敌于死命的一招,就是从乌石岗打出去的。
  综上所说,广昌不仅仅是“有份”,而且是第二次反“围剿”重头戏的主战场,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你说乌石岗是不是和毛泽东的这两首词有关联?
  在中国革命危难时期,乌石岗见证了苏区军民为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和100架飞机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一寸国土”,“保卫广昌就是保卫中国革命”等口号;采取“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和“短促突击”的打法。
  广昌保卫战从1934年4月10号开始历时18天,险要、奇特、别样的乌石岗再一次被红军选作阵地指挥部。但因博古,李德仍坚持错误的军事指挥战术,结果红军将士伤亡5500余人,4月28日,广昌城失守………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遍地的鲜血也被雨水冲刷的干干净净,但几千名阵亡先烈的英灵却还在呐喊,似乎在倾诉左倾路线对中国革命的危害,也似乎在警醒世人,千万不要忘记红色江山是由烈士的生命铸就。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乌石岗,见证了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她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
   潜在的旅游优势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乌石岗离县城2公里,简直可以用“黄金2公里”来形容它。正是由于这2公里间隔地带,才造就了它鹤立鸡群的地位。它之所以出名和被选为红军战斗指挥部等,根本原因在此。 这2公里又是人们游览它的理想路程,况且他东面有昌厦公路,北面有乡村公路,交通便利。把它开发成一个观光的景区,人气必然很旺。 乌石岗的高度也非常理想,海拔高度233.4米,相对高度有100多米,站在这种高度俯瞰县城和四周风景,确实令人心旷神怡。远眺乌石岗叶志华摄影
  独一无二的双重身份。乌石岗既是古代广昌十景之一,又是革命旧址,它集二者为一身,在广昌县任何名胜古迹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如果能和其他红色景点连成一个体系,更是锦上添花。
  引人入胜的外观造型。从东面即县城方向看乌石岗,它的外形呈半椭圆形,这种山貌很少,线条柔和,形态极佳。它带给人们有趣的遐想空间:你可以说,它像一口大铁锅,倒扣在地上,让你一生吃喝无忧;你也可以说,它像一头巨大的已经挣脱了缰绳、正欲从泥浆中走出并看得见背脊的水牛,明天就可以为你耕耘;当落日的余晖涂抹在它身上,看上去有点黄灿灿的时候,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就要被挖出地面的金元宝,它似乎在预祝人们财源滚滚;当春天云雾缭绕在它身旁时,你又可以把它想象成刚出笼的巨大馍馍,在昭示来年的五谷丰登。在不同时节,它能带给人们美好的遐想……
   (作者单位:广昌县旴江镇政府)

知识出处

莲乡山水

《莲乡山水》

《莲乡山水》一书,图文并茂,共收录图片180余张,文章80余篇,采取散文、诗歌和文言文等形式,运用凝炼通俗的文学语言,描绘出莲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风景画。游记朴实,赋咏俊采,诗词竞秀。全书注重真情实感,意在境中,情境交融;独具丰韵,风格斑斓。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圣祥
责任者

相关实物

乌石岗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