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蕴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乡山水》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334
颗粒名称: 峰峦蕴秀
分类号: K928.3
页数: 116
页码: 1-116
摘要: 本文介绍莲乡景物,山水是宇宙大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莲乡,钟灵毓秀,峰峦叠翠;洞天佛地,龙凤腾翔;旴江探源,飞瀑湍急;清泉出涧,蜿蜒流淌。
关键词: 莲乡 名山

内容

古朴雄峻牙梳山
   卢承陶
  牙梳山(旧县志记载为牙梳嶂)又名牛牯岽,是武夷山中段一条支脉,座落在广昌县塘坊镇池源村境内,海拔1252米,是广昌县的至高点,第一高峰。东邻福建省建宁县、宁化县,南界石城县,西接杨溪乡,北靠赤水镇、尖峰乡。千百年来以其巍峨险峻、风光旖旎、神奇古雅而文明于世。
  牙梳山可谓人间仙境。山中溪水绕流、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这里有美丽的芙蓉水库、茂密的森林、似锦的繁花、无边的草甸、古老的吊脚楼、层层叠叠的梯田、神奇的颠顶,令人流连忘返。
   耀眼的明珠
  牙梳山麓,一横大坝中间醒目的“芙蓉水库”四字远远地映入人们的眼艮帘。一座百亩见方的明珠静静地藏匿在山窠之中。芙蓉水库,于1971年动工,1974年建成,总容量470万立方米。一泓清泉蕴含着秀丽的湖光山色,烟波淼淼。溶山水之灵气,聚自然之风光。但见青山霞蔚、绿水如绸、鱼乱槐影、鹭旋白日。微风过处波光粼粼,叠山倒影苍翠欲滴。时有钓翁,放钩柳下,鱼腾白浪,回音飘荡。幽幽湖水为美丽的牙梳山平添画意,萌生了几分绵绵的诗韵。波荡舟帆、涛生烟岚,一派恬适的自然景致。
   塘坊芙蓉水库风光叶志华摄影
   浩瀚的林海
  牙梳山重峦叠翠连绵不断。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域。由于森林密布、荆棘丛生、花草茂盛,因而气候宜人、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16℃之间,年平均雨量1700-1900mm。据《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记载:“高峻盘礴数十里,内二穴出大风,当寒则暖,当暑则凉。”满目水墨连天、烟波浩渺、横无际涯、绿浪起伏。接天竹木无穷碧,缀海山花分外妍。
  牙梳山曾是山民避兵藏匿的处所。1314年至1315年间(元延佑初),赣南农民起义军首领蔡五九、熊长脑皆聚此为寨,招兵练武,养兵蓄锐。后被朝廷派兵镇压。 牙梳山森林覆盖率达89.9%,是野生动植物的温床。据1995年资料记载,牙梳山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香果树、种萼木、南方红豆杉等3种;药用类植物短萼黄连、胶股兰、八角莲、金钱兰、山楂等;观赏类植物有钟花樱、野含笑、春兰、寒兰、红叶树、紫葳树、山竹、杜鹃等;食用类及香料植物有中华猕猴桃、山苍子、灵芝、茶薪菇、香菇、红菇、木耳等。独特的山地气候使其成为一座动植物资源的宝库,享有赣闽“神农架”之美誉。
   矛梳山原始森林肖明供图
  夏暑时节,踏在登山的崎岖小路上,松涛竹海碧波荡漾,灌木茅草泉水叮咚。浓荫蔽日、绿情逸致;冷翠凉风、心旷神怡。各色艳丽的野花点缀着碧绿的地毯,醇香浓郁,路人无不如痴如醉。绿树中飞流清脆的笛音,婉转飘荡,俨然优雅而美妙的交响迎宾曲。含有高浓度负氧离子的天然氧吧诱人深深地吮吸,尽情地享受天然的“森林浴”。
   悠悠生态梦境,荡气回肠,惊叹不己。
   古朴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大山中独具特色的简易楼房。均就地取材,多为木竹之类。楼上住人,楼下架空,简单,狭小,实用。是山民们过去贫穷、落后、闭塞的标志物。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之一。现代建筑学家认为具有最佳的生态建筑风格。
   牙梳山吊脚楼叶志华摄影
  牙梳山腰上的窠巢中,尚珍藏着为数不多的吊脚楼,堪称当地建筑一绝。它虽稀稀拉拉,却又错落有致,临水而立、依山而筑,多为木筑结构。褐色的木柱,青黄色的竹筒或木板墙,杉树皮瓦,一边落地,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木柱支撑。楼内通风良好干燥去湿,楼下可堆放杂物,防范毒蛇、野兽等。简陋的吊脚楼一木一瓦间无不承接着巴楚文化的风格,流露出古色古香的气息,采集着青山绿水的神韵,散发着天人合一的悠悠情怀;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藏卧在万山丛中饶有风趣。
   牙梳山下梯田美肖明供图 吊脚楼伴随李庄黎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览尽了人间变幻风云,闪耀着香甜的憧憬和金色的绮梦。
   参差的梯田
  天公造美景,巧手绣斑斓。牙梳山随山势的变化斜坡布满了大小不等的梯田,参差不齐,大的数亩,小的仅像一个簸箕。层层叠叠似瑶台,万仞苍山画卷开。举目远望,精彩的梯田就像千层万块的串串银盆从天上垂落;低头细观,又像一块一块的明镜躺在葱茏滴翠的大山怀抱中闪烁晶莹。稀有纯朴的田园山水,实属深山老林里特有的一大靓点,别具一番景致。每当金秋时节,金黄的稻浪像条条黄龙钻入蓝天白云,更是锦上添花,恍如霞光染出七重彩。
  美丽的梯田,是大山的骄傲,是世代山民用血汗浇出的杰作。从天边流溢出的甘泉自上而下依次淌过像登天梯似的梯田,好似山神拨动琴弦流出悦耳的乐章,带给山民无尽的欢欣。
   萋萋的草甸
  牙梳山脉东南有万亩天然草场,柔媚,富含诗意,属南方罕见的胜地。虽无北方大草原的宏伟,却有着酷似大草原的古朴无华的纯真、宽宏大量的豪爽、宁静致远的深沉。到此一游的雅客无不为朴素的草色倾倒,无不怀恋着这块现代文明难有的憩园。
  芳草连天,微风吹来,就像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朝阳升起,酷似珍珠的露珠闪闪发光。茵茵绿草,绿得可爱,绿得心透,绿得柔和,绿得开阔。踩在松软的素色草毡上,如履厚厚的牙梳山高山草甸肖明供图地毯,弹性十足。宽广的草甸,古朴、宁静、白然。置身其间,似乎步入一个绿色清凉的世界;一切尘世的喧嚣都会在清爽中自然荡去,使身心得以净化。
   烂漫的山花
   用“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名句讴歌山花怒放的牙梳山最适合不过了。
   牙梳山上杜鹃花袁奕摄影
  站在山巅,或鸟瞰,或平视,那五彩缤纷的艳景,洋溢青春气息的锦绣画面尽收眼底。像少女亭亭玉立的繁花比比皆是:有春之使者的迎春花,攀龙附风的牵牛花,嫣然微笑的月季花,出浴美人的荷花,流光溢彩的玉兰花,带刺的玫瑰花……数不胜数。五色的花朵,如火、如玉、如绢、如雪、如飞溅的浪花;像婴儿的唇、像惺忪的眼、像孔雀的羽毛、像飞动的朝霞。一片雪海琼涛、争奇斗艳、香飘十里、景象壮观。每年4、5月份牙梳山草甸周边成片的百年野生杜鹃花盛开,更是诱人向往,催人振奋。杜鹃树高大、苍劲;绚丽多彩,有的怒放、有的半开、有的含苞,形态各异。一色的似火红颜,微风吹来,就像跳跃的火焰;阳光一照仿佛千万颗红星在眼前灼灼闪耀。青山之中竞孕育出一块红色的海洋。
  雅客留连花径上,红球滚落绿林中。牙梳山的鲜花是如此的芬芳艳丽,如此的潇洒自如,如此的清幽高雅,如此的朝气勃勃!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之纵情,多少画家为之泼墨。如诗如画的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红花摇曳、馨香四溢;百鸟争鸣、蜂蝶传情。带给人们的是明快开阔的感受,醇香潇洒的快意。
   梦幻的仙境 牙梳山脉群峰林立、千姿百态、连绵起伏。站在塘坊圩镇上向西极目远眺,但见云雾缭绕中的峻岭就像含羞的少女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牛牯岽之巅,顶平坡陡,似黄牛颈背。几乎全是褐色的石头,只有石缝间可见到一些绿得可爱的小草。岽下四围则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灌木、茅草。岽的西南方悬崖之顶部、灌木花草之中有一神奇的巨石。其裸露部分呈拱状,形同龟甲;前部连体的小巨石形似昂首向东的龟头。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神龟探海”。整个石龟仅靠尾部和腹部的一圆形石块支撑。天造奇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只要仔细端详龟头,透过眼神,不难发现其多么渴望挣脱大山的羁绊,去云山雾海中自由遨游。
  牛牯岽颠终年烟雾飘渺。十步之外的景、物、人皆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登临岽颠真有一种胜利的愉悦,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当明媚的阳光透过薄纱般的云雾,形成五彩斑斓、变幻莫测的霓彩,定然会从心底发出惊讶的赞叹!站在烟雾升腾的山颠举目远望,飘然欲醉,仿佛进入霄汉,置身于美丽的天堂。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雪浪滚滚的云,目不暇接。缭绕山间的云雾浓郁而丰润,以千姿百态的萦回,显示出醉人的妩媚和婀娜,群山屹立于云帐雾漫中仿若海市蜃楼。静静的淡淡迷雾之中的“小泥丸”透着一种洁净的苍茫。
   牙梳山神龟探海肖明供图
  牙梳山美,美在鸿蒙境里亦真亦幻的胜景。笔者曾几度临观牙梳山颠的壮丽风光,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久久不能释怀。特作《七绝》一首,以示纪念。
   心在九重天上悬,人从变幻彩霞穿。
   千寻仙境何方觅,诗醉老翁云作笺。
   (作者单位:广昌县国税局)抚河源头血木岭
   伍广昌
  血木岭,是江西第二大河流抚河的发源地,位于驿前镇西麓姚西境内,地处广昌、石城、宁都三县交界处,主峰灵华峰,海拔998.48米。因山上长有许多野生中药材鸡血藤,横割灰色老藤,刀状似血而得名。
  血色残阳,霞光落处,
   那是童年记忆中最神秘的地方。
   淙淙旴水,朗朗书声,
   漂过灵华峰下梦幻的罗通山岗。
   无法阻止,收拾行囊,
   寻找记忆中如诗如醉山的苍茫。
  2017年8月下旬,我第7次探游江西抚河源自然保护区里的血木岭。
   早晨从驿前街道出发,骑车往西南方向约2.5公里,
  横割鸡血藤呈鸡血状张传鹏供图便到世界最大莲池姚西。经姚西村大约走2公里路程进入天井,就到龙井水电站。沿着垂直拔高约300米山坡,顺着修水库时修的盘山砂石路蜿蜒而上,夏季的雨水把路冲刷得“青筋暴露”,路边疯长的茅草不时轻拂脸颊,从天井约走2公里路便来到龙井水库区域,一眼就可看到龙井水库大坝。大坝横锁在老龙潭处的两山窄谷之间,站在大坝上极目四眺,天井之凹,龙井之龙抬头地势是天地造化之巧,地名意犹未尽处,云卷云舒,青山绿水尽在脚下,山川雄竣,大气荡胸怀。库内高山平湖,碧波荡漾,翠竹掩映,犹如世外仙境,处其间心旷神怡,有一种忘情山水超然脱俗之感。若来时赶上不同季节,在龙井还能见到杜鹃花开,漫山红叶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雄鹰盘旋龙井上空的“鹰击长空”之景。
   血木岭山路张传鹏供图
  沿库区路平缓深进,不同季节观感不同。仲春季节路边不少破土的春笋带着清新泥土芳香,常让探源游客兴奋不已。在春夏间看瀑布极佳,但也常遇库区路水淹,去不了源头,中途而返。从贴近水库一直右走2000来米,穿过拱桥,有一三条道,中间一路走里木庄,左沿山溪一路上罗家地达源头灵华峰,右沿山沟去上倍村(宁都)几条溪水汇聚一处进库区。
   龙井水库肖明供图
  沿左边山溪山路往罗家地走,林间溪水潺潺,清泉石径,深涧幽兰,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沁人心脾,一座旷世氧吧给人一种不知人间岁月之感。约3000米山路要淌水八处,四处合溪,几处瀑布十分壮观,十分优美。九十年代前其间大小瀑布有三十六处之多,二十来岁时的热血劲多溯源走涧,带着海鸥DF单反相机流连忘返高山深涧中。今天己因修水库变了,“五潭七瀑布”也要在丰水期细心探找。山间国家I级保护植物红豆杉随处可见,大的有几十公分;山中随处可以看到山珍野味,毛栗果、野生猕猴桃等,若秋冬季节来此,便能一饱口福。
  前行不久就到了罗家地,荒芜的田园己退耕还林,血木岭山区几十个村庄早已移民搬迁。过去宁都到驿前的古道就是从血木岭山隘经过,血木岭接通闽粤古道,现代公路铁路的开通,这条交通动脉4不经意间荒芜了,但从一处处荒芜破败的山亭、神庙里仍然可见这条道通闽广当年的灿烂辉煌,古时的史家村就座落血木岭山间,雄浑大山,淹埋多少尘封的往事。
  据眉山史氏资料记载,揭姓始祖揭猛出生于旴江源血木岭的史家村。史定(揭猛)的曾祖父史禄和曾太祖史任嚣,父子两人同为秦朝官吏。秦政穷兵黩武,征北拓南烽烟起,楚地反旗树,南疆兵戈息,史任嚣年老想家乡,身不由己,回不了家乡,遂把史禄的儿子(史定的爷爷)送回家乡血木岭史家村。史定的爷爷,直到46岁,其妻万氏怀孕,生下一子,取名史焕(史定的父亲)。
  汉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10月,史焕娶妻吴氏。公元前162年11月16日半夜,天呈异相,本是冬季,突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史焕家传出一个婴儿的“哇一哇一”啼哭声,史定出生了……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史定以护驾将军收平两粤,挈地归汉封安道侯,汉武帝赐姓揭名猛,世袭揭阳(今广东省揭阳市)令。据宁都县县志记载:今宁都至石城一带古称揭阳,或与揭猛任揭阳令有关。在抚州市名人雕塑园内,矗立着用花岗岩雕刻的揭猛塑像。 在路上,与我们同行在里木庄长大已过天命之年的护林员赖用连还娓娓讲述了抚州名人园揭猛塑像叶志华摄影一个山村故事:里木庄村处驿前古驿道通赣南、广东重要山隘口。曾有99个红丁(客家语指男丁),因当时匪患猖獗,经常到村抢劫财物,为了护村,村里99个男丁,个个从小练就一身好武功,就是一般妇女,几个男人都推不动,雄浑大山造就尚武自强的山民性格。赖和起——一个红军长征干部,(护林员赖用连叔公),又名成谋(曾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福建省商业厅厅长的离休红军老干部)就是里木庄人,他十三岁就拿着一把禾叶枪杀过一个来村抢劫的土匪,这个土匪毙命后再也没有土匪敢来里木庄了。1930年,赖和起参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后随红军踏上漫漫长征路。血木岭,见证“红旗漫卷西风”的红色时代。
   从罗家地拾阶而上,登1600余级台阶就到了血木岭最高峰——灵华峰(海拔998.48米),2006年前去过的几次都是手脚并用溯泉水溪而上。踏上台阶,沿路旁边潺潺的溪流,湿润的空气,茂密的树林,青翠的竹林,幽林遮天蔽日,时值处暑季节,三十多度的高温天气,却感觉非常凉爽舒适。山上生长的一种中药材鸡血藤随处可见了,蔓长的藤或细或粗,或嫩或老,或爬行于地或缠绕于树间。
   灵华峰“抚河源”碑张传鹏供图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血木岭,我七度登山三度为晚秋寒冬季,漫山枫树如血,啼血残阳,红遍万山层林,这或许是文人雅士对血木岭的另外一种理解。
   灵华峰“三仙庙” 张传鹏供图
  我们到了海拔920米处,就可以看到当年江西省人社厅厅长程宗锦题写,刻有“抚河源”的碑文。此为血木岭最高泉眼处,茂密修长的翠竹守护着泉眼。在这里怪石嶙峋,且多罅隙,泉水从中喷沫而出,汩汩作响,至血木岭汇成细流,形成源头活水的旴江第一流,经罗家地,数条山涧汇合成溪,流经十华里至木头坑与里木庄溪合流,外出龙井老龙潭汇九斗溪,其间先后形成“五潭七瀑布”,飞瀑珠帘高挂,一泻三折。溪流经龙井、天井里形成驿前港。又环绕驿前镇,穿过高虎脑、杨溪乡等地,在赤水的石咀头与塘坊港汇合,始称旴江(旴江为抚河的上游)。《汉书·地理志》和郦道元的《水经注》均有记载。清代知州知府赖晋著有《旴江源头考》将抚河源头作了详尽考究。抚河发源驿前姚西血木岭山系,旴江在广昌境内穿越驿前、杨溪、赤水、旴江、甘竹等6个乡镇,接纳11条港、69条溪流之水,总长78.95公里,流域面积1568.5平方公里。旴江在甘竹镇罗家堡流入南丰县境,再经南城接纳黎川河,经抚州接纳宜黄河、乐安河等,形成抚河,注入鄱阳湖、长江。
   抚河源头水赖广生摄影
   再登五六百级台阶到灵华峰山顶。山顶正中是国务院制的三县界碑:“南-石城,西-宁都,东北-广昌”,这就是人们常说“一脚踩三县”的地方。旁边是2007年由江西五大河流科学考察组立的“抚河发源地”碑文,内容为:“灵华峰东经116°14′04″,北纬26°33′04",海拔高程998.48米”。
  在灵华峰顶还保留“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历史遗迹。山顶有一石庙,以前叫三仙庙,传说三仙在这里斗法,硬是把太阳在天空多停了近一个时辰,在石庙墙上的两块长形条石上依稀可见刻有“江西布政司使一为”等字样,在山顶东北面下方三百米内,有一仅存门墙的灵华仙庙,残存有一块“荣华仙乐助碑记”石刻,石碑记载为嘉庆十七年壬申年(1812年)。 站在山顶,“极日楚天舒”之感油然而生,青山苍翠,万峰逶迤,驿前十大山寨遗迹脉络清晰,蜿蜒相呼应,五里一亭十里一寺庙也十分清晰。早看东方扶桑鸡峰献瑞,红彤披翠蒙之佳境;暮看石马西缰,仿佛仍见当年策马南疆,气吞万里如虎的秦皇汉武雄姿;远眺,武夷隐在云蒸雾蔚中;近观山脉分列有序顾盼有情。
  血木岭属高地山丘,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受冬季风控制的大陆性为主要特征。该地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降雨量1717.5毫米,年日照时数1778.2小时,年无霜期273天,具有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十分有利于动植物的繁衍生息,也为形成河流源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抚河源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共有171科618属1197种。其中蕨类植物23科53属102种;裸子植物7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41科556属1083种。有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物种共120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银杏2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香榧、樟树、闽楠、莲、绞股蓝、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榉树、毛红椿、喜树、钟萼木、香果树等13种。
  野生脊椎动物31目80科231种。其中鱼类有南方马口鱼、鲶、鲤等;两栖类有大鲵、虎纹蛙、沼蛙等;爬行类有平胸龟、蟒蛇、眼镜蛇等;鸟类有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红嘴相思鸟等;哺乳类有穿山甲、小灵猫(历史记录有云豹、华南虎)等国家级保护动物。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血木岭,作为江西第二大水系源头,山灵水秀,环境古雅,天然氧吧。健康中国行,爱登山的朋友,抚河源头——血木岭,欢迎您的到来!
   (作者单位:广昌县驿前中学)翡翠屏风金华山
   ◎胡家钓
  金华山,古时名金嶂山,位于旴江镇古竹圩,距县城西北二十公里的广昌、南丰县界上。东麓广坊口,西麓严坑,南麓山下、莲花,北麓新田,南北走向,主峰海拔737.1米。[明正德十一年建昌府志]“县西北四十里,有山独秀名金嶂,山高出云表,自远望之,形若翠屏,县治之镇也”。 就是这座“县治之镇”山,缘于一块奇石的出现,竟然辉煌了近半个世纪,也正是这奇石的发现,金嶂山被改名为金华山。
   金华山远眺肖明供图
  1946年春,邻县宁都黄陂一伐木工人,在金华山麓的苦竹珠坑新竹窝水溪中,偶然发现一块奇异的黑石头,好奇心驱使,他弯腰拾起,掂了掂并欣赏起来。此石与众不同,质重且有光泽,携交画眉坳钨矿棚目(老板)钟兆发,后经鉴定为钨矿。
   金华山钨矿工棚遗址肖明供图
  1947年秋,苦竹设立金华山管理站,招工开矿,首月产矿200吨。次年,采矿者猛增,矿工多达28000人,当年产钨精矿1776.6吨,占全国总产的十分之一。在这里,矿以山得名,而山因矿出名,所以,说到金华山,一定会说到矿,有竹子窝、下庵等采矿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金华山钨矿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矿部机关有警卫连持枪警卫,出入要凭证。当年父亲从赣州通天岩疗养院调来这里,时称“中南有色金属管理局金华山钨矿”。几年后,该矿下放为省地方企业,归属画眉坳钨矿,后又下放为县办企业。钨矿体制不管怎样变,父亲都一直在这里从事医务工作,直至退休。而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高中毕业后,就在钨矿广坊口矿业社当矿工。矿工有自己行话,不懂的会听得云里雾里,比如“砂子”、“打砂子”,翻译过来,“砂子”就是“钨矿”,“打砂子”就是“开采钨矿”,而“打过砂子”就是“当过钨矿矿工”。听说建国初期,“打砂子”的风钻工工资高,娶妻特容易,是姑娘眼中的香饽饽。首批风钻工是旱钻,大多染上矽肺病而英年早逝,这可苦了他们年轻漂亮的妻子,过早地成了寡妇。
  金华山是座宝山,山体内遗存着地球成长的轨迹,蕴藏着地壳运动的回馈。被誉为“乌金”的钨矿,隐身于花岗岩包裹着的白色矿脉之中。金华山名声远扬,钨矿兴旺时,这里留下过原苏联专家的足迹。 苦竹的往日荣光缘于金华山,而金华山又缘于矿,加上1958年又成立翠雷山垦殖场,于是,金华山下的苦竹更添辉煌。 金华山钨矿采矿矿车和矿洞肖明供图当年这里有影剧院、医院、子弟学校,还有灯光球场。广昌来了新影片,要苦竹先放才轮到县城及别处。苦竹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方方面面比较前卫,就连苦竹球队也敢与县城联队对决,于是,有人把苦竹誉为广昌的“小上海”。
  金华山离县城不算远,是休闲登山的好去处,天气晴朗,肉眼都可望见其形似翡翠屏风的山峰。“金嶂翠屏”,古为广昌十景之一,世传夜有神光如金华色。[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金峄山在文上里,根盘数十里,山势之特耸也。”若登顶金华山,从县城出发,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沿广苦公路到尧山,过增坊、广坊口,上竹子窝,再登峰顶。二是先到苦竹圩,然后上严坑、过下庵、登竹子窝,最后冲刺登顶。
   金华山林海肖明供图 踏入金华山就进入茫茫林海。当你沿着曲折险峻的山道拾级而上时,定能看到那无边无际的蔽日丛林,说不定还会偶遇叫不出名字的飞禽走兽。攀登之中,你可让山风去掉心中的浊气,也可让山涧溪水涤荡心中的疲惫,你若有什么郁闷,尽可在林荫探幽之时,将其全部排空而换来一身轻松。
  无论你从哪条路登顶金华山,都可途经竹子窝。那是一方种植伟岸的海洋,漫山遍野全是毛竹。在这里,竹的挺拔与山的巍峨融在一起,唯美唯妙。阵阵竹涛声,犹如妙曲,令人陶醉,又仿佛为你冲刺登顶加油鼓气。
   金华山竹海肖明供图
  若细心,会发现峰顶植被有点特别,灌木林几乎是贴地而生,仿佛生怕长高会阻挡登山者远眺的视线。山顶上无遮无挡,极目远望,弯曲的旴江犹如玉带依稀可见,薄纱之中,县城的房屋轮廓时隐时现。俯视脚下,众多山峦形态各异,郁郁葱葱。在这里,即使看那远处翱翔蓝天的雄鹰,也不必仰视了。来到这里,画家会爱她的色彩,诗人会爱她的神韵,旅行家会爱她的富有。她以优美的景色,瑰丽的传说,拨动过多少诗人的心弦,文人墨客们的诗情一定会在这里迸发。明代刑部尚书,被称为“抚(州)建(昌)文章七大家”的何乔新,豪情满怀,浓墨重彩,挥笔写下了《金嶂山歌》。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官礼部精膳司主事李开元诗曰:
   金华山风光罗华金摄影
   嵯峨金嶂倚云边,叠嶂如屏列户前。
   山外有山都入画,是谁设色到层巅?
  1997年,金华山钨矿终因资源枯竭,依法破产。如今,金华山那山体遗留的废弃窿子,那山谷裹露的堆积矿渣,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静静地印证和诠释着它当年的奉献和牺牲。
  山还是那座山,时代变迁了,它依然那么迷人,昔日的“小上海”正在向今日的“九寨沟”转身。我相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它一定会让人们看到它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广昌县旴江镇政府)醉美丹霞龙凤岩
  “岩台仙境有奇葩,别传寺唱颂丹霞”,丹霞地貌是大自然最美的景观之一,江西广昌有几处丹霞风景名胜,譬如香火绵延的龙凤岩和近期红遍网络的“情侣鞋”。
   龙风岩前岩“普陀岩”外景汤忠摄影 龙凤岩位于广昌县城西偏南16公里的东华山下,方圆十几公里,以奇峰、怪石、山泉、楼宇著称,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楼亭梵宇依岩而设,龙凤形的石壁蹯踞而立。
  巍峨高大的圆形山峰,粗糙陡峭的石壁透出岁月的沧桑,峰顶树林蓊郁,风尘不染。明溪从草木掩映处摇曳而来,清幽之气在潺潺的水声油然而生。 顺着水流,沿着山径向上,就来到前岩,又称普陀岩,洞内原有可容纳上百人的寺院,现正在全面修缮。
  在清风和鸣,鸟音流啭中我们来到有名的罗汉坡,这段路在以前可是挂壁的,羊肠小道贴着坚硬的峭壁开凿出来。僧人挑着物品上山,常在这里歇脚,旁边岩洞叫中岩,也叫罗汉岩。据说捡根树枝撑着岩体可以预防腰疼,难怪这里有这么多或粗或细、或长或短的树枝撑在这里呢。
  每逢晴朗天气,洞口上壁不时水花飞溅,莹光闪闪,而下雨天,这里就落珠如帘,千丝万缕,“溅水裙儿香雾皱,唾花衫子碧云寒”,岩洞高处飞泉飘洒,如云似烟,真是名符其实的“水帘洞”。
   龙凤岩中岩“罗汉坡” 叶志华摄影龙凤岩“古松关” 叶志华摄影 峰回路转,右面的山崖直上云天,左边是千丈深渊。山路蜿蜒而至鸣春桥,古老的“松风关”兀然而立,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越过此关便到了后岩,这就是龙凤岩寺院的正殿,门楼上“龙凤岩”三字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1996年所题。背寺而立,左边山峰崔巍,宛如龙头,右边峰峦延展,恰似凤尾。龙泉瀑悬挂龙头,飞流激荡。苍松翠竹,绿意满目,清风徐来,心旷神怡。
  关于龙凤岩的来由,传说有位云游僧人路过大陵,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的峡谷里,发现一个能容纳千余人的岩洞,遂结草为庐,驻脚山岩。次年春天,他在荒野的水草地上撒下一颗莲子。不久,这莲子便发芽、生根、长叶、开花。荷叶青翠,莲花婷婷,芳香四溢,犹如蓬莱仙境的美景引了一条青龙和一只金凤,它们分别栖息在岩洞的左右两边,往碧波荡漾,彩霞飞漾的流年中坚守着这片神奇的圣地。附近山民得知和尚结庐岩洞,潜心佛事,遂纷纷捐助银两,兴建佛宇。和尚为感激龙、凤真情,将岩洞取名为“龙凤岩”。而这次前来,无意间又听到一个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叫青龙和金凤的同姓青年,青梅竹马,暗生情愫,他们也曾彷徨,也曾挣扎,可真爱无法阻挡,为了这份不为世俗所容的爱情,他们相携远走他乡,越过千山万水,见此地风景优美,便停留下来,想开辟家园,可是长途跋涉,耗尽体力,他们相偎着化为山崖,地老天荒,永结同心。后有和尚在此建寺,取名龙凤岩,又因其瀑布如青雨纷飞,也称青雨岩。
   龙凤岩正殿门楼叶志华摄影 青雨寺,是广昌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明朝弘治年间,僧人慧庆修建青雨寺,主要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毗卢殿、方丈室、客堂等,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五百年来,青雨岩一直是赣闽边境佛教圣地,鼎盛时期曾一度有“三十尼姑二百僧”之谓。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宗教政策全面落实,政府多
   龙凤岩“青雨寺” 叶志华摄影次对龙凤岩进行修复,整个寺院面貌焕然一新,佛殿共分三层,一楼为客堂,二楼左右两殿为禅房,三楼为大雄宝殿,共有殿宇数十间,现在青雨寺是江西省重点寺观之一,每年接待游客和香主万人以上。
  沿着龙凤岩右侧一条小路盘旋而上,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因其在龙凤岩岩体之上,故称岩上岩,又因岩洞如北斗七星,也称七星岩。放眼望去,重峦叠嶂,千峰竞秀。罗汉拜月、湖潭鱼跃、马栏坑、神女峰等胜景,点缀其间,水光山色,交相辉映。马栏坑出产的龙凤岩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而马栏坑出产的龙凤岩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而著称,明朝曾被列为“著称,明朝曾被列为“贡茶”。
  与龙凤与龙凤岩争奇斗妍的是近期火遍网络的“情侣鞋”。如果你在飞机上鸟瞰莲乡西南方向,你会看到,山如翠盖,水如银练,峰回水绕,宛如巨幅锦绣,美不胜收。如果你细细观察,就会惊奇地看到三列丹霞峰峦并列而立,其中两列极像两只鞋子,一大一小,一男一女,“情侣鞋”,多么形象而又惹人遐想的称谓呀。这也许是哪对天外仙侣神游于此,流连于这片灵山秀水,特意遗落两只鞋,为其锦上添花。看到这双“情侣鞋”,网友们惊呼:“大自然也秀恩爱了!”
  “情侣鞋”其实是三座丹霞山峰联袂耸立,位于龙凤岩南面三四华里的岩谷一带。陡崖、幽谷、溪涧、共同构成了这方优美的景观。其间有个逼仄的山涧俗称一线天,两边高崖睥睨,对峙而立。苔藓青翠,像绿缎一样铺着,让冷峻坚硬的石壁显得柔和起来。置身其中,清风习习,透体清凉。越往里走路越窄,终于,崖壁如人字形合拢,抬头仰望,蓝天如线。“谁知绝顶千寻地,只倚孤悬一线天”,说的就是这种景观吧。 沿着人工栈道拾级而上,仿佛通向白云深处。受风化、水蚀而形成的岩洞大小不一,各具奇趣。栈道尽头,是临近峰顶的一个岩洞,洞内有崖葬的古迹。极目远眺,青山连绵,苍翠如黛,田圃平整,宛如棋盘。
   岩谷“一线天” 叶志华摄影
  造化钟奇秀,丹霞绣莲乡。广昌的丹霞自然景观除此两处神奇秀美之处,还有近几年户外爱好者发现的棺石寨和位于广宁古道上的竹家坡。这些丹霞地貌水碧山幽,风光秀美,置身其间,领你回归心灵的净土。
   (作者单位:广昌一中)神奇天书万灵山
   陈明焕
   民谣云:
   古源有座万灵山,石刻天书识字难。
   有人能解其中义,金山银山任君担。
  万灵山址于县域古商埠赤水镇境内,海拔90余丈。丁酉秋,予闻“天书”而奇之,遂于八月初三日,偕数友适古源村万灵山赏“摩崖石刻”之奇观。是日,秋高气爽,驱车出城南折东五十里许,抵山麓。
  车中望山,无高山之峻,无深山之幽,突兀而己,既出,举头眺望,山小而平,多石少土,无茂林修竹,无猛兽音迹,山不峭而坦,宛若吐萼。沿径盘旋,苍碧莫辨途径,披蒙茸,履陡陂,迤逦步上,愈近愈秀。登山二许里,怪石折叠,隐起山腹,若橱,若屏,若几,若鸟翼,若疣赘,若璞未凿,其状莫穷,与他山之石迥异。山石连绵,石几三分有二。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妆屏风。洁翳垢,石黝莹润。阴刻漕沟,纵横罗列,构形奇特,刻痕刚劲,线条清晰。南向北十余处,中段石刻为最。忽一人悄语:“字,字也,是字也。”众闻声聚之详察:纵横、长短、粗细、曲直各异,横、竖、撇、捺、圈、点齐全,果若字也。顷之,又一人惊呼:“画也,画也!是画也!”头摇目瞬,手舞足蹈,滔滔不绝,欲证其是。众复聚之详察:线条组合或如飞奔之人形,或如枝叶茂繁之树状,或如高耸云霄之山峰,或如翱翔蓝天之飞鸟,果若画也。似字非字,似画非画,大者如箩,小者如斗,目不暇接。越半日,众惫席地。既坐,山风飒然而至。须臾,论古源石刻。或曰鬼斧神工,自然风化。或曰崇拜天神,刻符感恩,祈求保佑。或曰史禄公[1]纪念始祖仓颉心[2]所刻之祭祀符号。
   万灵山“天书” 谢街生摄影
   史禄公塑像
  众起,边走边议。既竟,顶一寺庙,额曰万灵庙,制极宏丽,上供神像,神名三仙。茲乃癸酉年于废庙遗址上重建。朔望节庆,进谒庭下,燃香明烛,跪拜神灵。倚庙视之,东瞰深谷,丹崖翠壁,青松奇木,郁郁葱葱。或生云走雾,开阖晦明,倏忽万变。西眺立石,陂陁蔓延,相互接续,次第而列,若雷公,若马鞍,若蛤蟆。南望原野,烟村雾树,荷翠稻黄。庙始远古,或战乱或灾祸频毁,几经营葺。传香火鼎兴时,信徒繁多,朝圣者众。或请子嗣,或祈财福,或祷风调雨顺,或求避祸消灾。虔者多应,应者刻符于石,感恩神明,彰示来者。山以之得“万灵”之名,庙以之荣“万灵”之尊。
   万灵庙谢街生摄影 长灵寺谢街生摄影南下坡一许里,有岩,岩旁一祠,曰长灵寺。纵横丈余,供神如来,拳跽伏谒者稍少。寺前百步,有池,水赭红,颇怪异。或池水干涸,底见一巨石,兹乃民传之鹅石也。出山,逾亭午,憩古源村所。
  嗟夫!斯山名不见经,不若匡庐之悮性逸情,不若黄山之秀丽奇绝,不若泰山之碧峰巍峨,不若华山之高峻险峭,然“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仙者,古源天书也。先二十余年,诸专家察之,或以之为远古文字萌芽,或以之为凿刻岩符,或以之为道教雷坛。惜今犹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研讨之也。冀业擅专门者,通神运微,发隐就明,不懈努力,解千古之谜,彰华夏文明。
   (作者单位:广昌县中医院)
   【注释】:
  [1]史禄公秦时任监御史,乃揭猛(史定公)曾祖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遂“使监禄凿灵渠运粮”,以使深入百越,史禄为修建灵渠总指挥。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式运河,能翻岭,能爬坡,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把中原和岭南连接了起来,在水利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史定,出生于旴江源血木岭——史家村,汉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2年)11月出生,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史定以护驾将军收平两粤,挈地归汉封安道侯,汉武帝赐姓揭名猛,世袭揭阳(今广东省揭阳市)令。
  [2]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史皇氏,史姓的始祖。《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称中国“造字”鼻祖。春云呈瑞乌石岗
   张圣祥
   美妙的自然景观
  乌石岗,我对她太熟悉了,因为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昌县城人。记得小时候,在路上、在田野、在河堤,一抬头就能看见她。她就座落在县城西偏南约2公里的地方。我喜欢看她云雾缭绕山体若隐若现的神奇模样;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更欣赏她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怒放的英姿。长大后,我才明白,它原来是著名的“古代广昌十景之一”。
  据《清同治六年广昌县志》记载:乌石岗“因石色元色,壁立层霄,春时云气回旋,色常变态,皆自山中吐出,居人以为庆瑞”,“乌石春云”为广昌十景之一。清人李开元有一首赞美乌石春云的七绝诗:
   春云罨霭护孱颜,乌石云中拥髻鬟,
   肤寸合来能作雨,也应膏泽满人间。
  诗的大意是:春云笼罩着霭雾滋润着堪比少女娇美面容的花草;乌石〓立,直达云中,似乎在拥载着如少妇般乌黑发髻的植被;此山云雾如遇密布到一定程度便能变化为雨,我愿这能滋润作物的及时雨洒满人间,泽被世人。乌石岗主峰叶志华摄影
  李开元的这首诗写得很晦涩,但对乌石春云的景观描述得很精彩,想象力也很丰富。这是我看到的古人赞美乌石春云仅存的几首诗中的一首,算是珍贵的上品。
   乌石春云,适宜远眺,但要对乌石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则必须近观。
  2017年8月9日,我们亲临乌石岗目睹了她的芳容……
  登临山顶,所有登山的疲惫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精神为之一振,眼光也放出了异彩:往东、北方向眺望,整个县城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高楼,纵横交错的马路,来来往往的车辆,都看得真真切切;蜿蜒的旴江,高耸的雁塔,秀丽的山川,全囊括其中。我从来没有看过如此美丽的广昌全景图!真是别具一格,令人大开眼界,一饱眼福。往西、南眺望,只见连绵起伏的丘陵伸向天际,毛泽东的词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便会在脑海油然而生。
   站在乌石岗,无论是从东、北方向俯瞰县城或从西、南方向远眺群山,皆是画卷。
   乌石岗远眺广昌县城杨山东摄影
  我们对山势、山貌、植被等作了认真的察看:昌厦公路通过东麓,整个山脉呈北南走向,主峰海拔233.4米,南、北两面接丘陵;东、西二面是悬崖,东、北二面俯瞰县城和旴江,地名是由东、西二面的悬崖的岩石呈乌黑色而得名。
  山顶上,东西间宽度仅20~30米,而南北长度竟达200~300多米,南北连线,中间最高,两侧缓缓下滑,呈弧形状,整个山顶分明,是长条形的山梁,且面积达4000~6000平方米,顶沿有壕沟,置身其中,让人感觉到很平阔。只有远眺,才知这是一个近似半椭圆形的山顶。由于东西窄,南北长,所以从东面(即县城方向)看乌石岗就显得体积大,雄居一方,气势恢宏;从南、北角度看乌石岗,她的气势就大为减弱,呈偏状,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广昌县志》记载是“山顶光秃秃”,而今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山顶上也长满了松树和少许杉树,树丛中还夹杂着一些小香柏树,除此外,还有一些灌木和能织成草绳的那种草,由于植被保护得好,地表面铺盖了一层很厚的针状松叶,人踏上去,就像踏在地毯上。
  综观全貌,如若能在弧形的长条山梁上建造一个瞭望塔或亭,两边加一段长廊,置放些石椅石凳之类的座位,供人们观光、健身、游览,那真是一个好去处。
   非凡的红色资源
  乌石岗的非凡经历,奠定了她革命旧址的光荣地位。为何说乌石岗有过非凡的经历呢?这可以从毛泽东的两首词说起。在第一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于1931年春,毛泽东写了一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词的下半阕第一句“二十万军重入赣”,这是第二次反“围剿”战斗的序幕。表现了根据地军民无比高昂的革命精神,预示了人民战争必然取得最后胜利。这个“二十万”即是国民党集结16个师加3个旅,当时红军只有3万人,六倍于我军。毛泽东采取了“诱敌深入”先打弱敌的作战方针,5月16日第一仗打富田首战告捷,然后向东横扫,接连又取得白沙、中村之胜利。
  5月27日第四仗攻打广昌城。此仗的战斗指挥部就设在乌石岗,而且是由毛泽东和朱德坐镇亲自指挥。
  攻打广昌城只用了一天时间,即1931年5月27日凌晨一点开始到晚上九点胜利结束。采用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各个击破,而且战绩辉煌,将国民党军师长胡祖钰重伤毙命,歼敌一个团。这种战绩无疑象一颗重磅炸弹在国民党军营垒中炸开了花。5月28日上午,毛泽东在沙子岭邱家祠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三次会议,毛泽东又审时度势,趁热打铁,改变原定攻打南丰的计划,改为攻打建宁县。5月30日以势如破竹之势一举攻下建宁县。
   兴奋之余,毛泽东又挥笔写下了第二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首词里二处写到广昌,一是“七百里驱十五日”,所谓“七百里”是指富田至建宁的距离,广昌在“七百里”之内;“十五日”指5月16日~5月30日,毛泽东在广昌的时间占了三天(5月26、27、28日),这15天的时间取得了五战五捷的战绩。二是“赣水苍茫闽山碧”,“赣水”泛指江西,包括广昌;“闽山”指武夷山,虽然主要指福建,广昌县在武夷山西侧,亦可看着“有份”。其实还有一处也是写广昌,即“飞将军自重霄入”,但此句不是写广昌地方,而是写红军,所以我没有在上文列出,但事情是指红军从广昌出发打建宁,须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件事。
  根据毛泽东在广昌的革命实践,几次重要的总前委会议都是在广昌召开。如在苦竹包洛口店、沙子岭邱家祠召开的总前委会,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特别重要的是在乌石岗红军指挥部召开的一次阵前会议,为什么说它“特别重要”呢?因为当时敌我双方态势呈僵持状态,久攻不下,万一敌人伺机反扑或援军赶到,后果可想而知。
  毛泽东和朱德在阵地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机立断,召开军以上干部碰头会,作出了合力总攻,将敌人歼灭一部、击溃一部、逼退一部的战斗方略。结果马上扭转战局,晚九时一举攻下广昌。可以说,真正致敌于死命的一招,就是从乌石岗打出去的。
  综上所说,广昌不仅仅是“有份”,而且是第二次反“围剿”重头戏的主战场,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你说乌石岗是不是和毛泽东的这两首词有关联?
  在中国革命危难时期,乌石岗见证了苏区军民为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和100架飞机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一寸国土”,“保卫广昌就是保卫中国革命”等口号;采取“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和“短促突击”的打法。
  广昌保卫战从1934年4月10号开始历时18天,险要、奇特、别样的乌石岗再一次被红军选作阵地指挥部。但因博古,李德仍坚持错误的军事指挥战术,结果红军将士伤亡5500余人,4月28日,广昌城失守………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遍地的鲜血也被雨水冲刷的干干净净,但几千名阵亡先烈的英灵却还在呐喊,似乎在倾诉左倾路线对中国革命的危害,也似乎在警醒世人,千万不要忘记红色江山是由烈士的生命铸就。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乌石岗,见证了这段血与火的历史,她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
   潜在的旅游优势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乌石岗离县城2公里,简直可以用“黄金2公里”来形容它。正是由于这2公里间隔地带,才造就了它鹤立鸡群的地位。它之所以出名和被选为红军战斗指挥部等,根本原因在此。 这2公里又是人们游览它的理想路程,况且他东面有昌厦公路,北面有乡村公路,交通便利。把它开发成一个观光的景区,人气必然很旺。 乌石岗的高度也非常理想,海拔高度233.4米,相对高度有100多米,站在这种高度俯瞰县城和四周风景,确实令人心旷神怡。远眺乌石岗叶志华摄影
  独一无二的双重身份。乌石岗既是古代广昌十景之一,又是革命旧址,它集二者为一身,在广昌县任何名胜古迹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如果能和其他红色景点连成一个体系,更是锦上添花。
  引人入胜的外观造型。从东面即县城方向看乌石岗,它的外形呈半椭圆形,这种山貌很少,线条柔和,形态极佳。它带给人们有趣的遐想空间:你可以说,它像一口大铁锅,倒扣在地上,让你一生吃喝无忧;你也可以说,它像一头巨大的已经挣脱了缰绳、正欲从泥浆中走出并看得见背脊的水牛,明天就可以为你耕耘;当落日的余晖涂抹在它身上,看上去有点黄灿灿的时候,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就要被挖出地面的金元宝,它似乎在预祝人们财源滚滚;当春天云雾缭绕在它身旁时,你又可以把它想象成刚出笼的巨大馍馍,在昭示来年的五谷丰登。在不同时节,它能带给人们美好的遐想……
   (作者单位:广昌县旴江镇政府)神灵道观应峰山
   魏由柏
  应峰山,海拔405米,坐落于广昌县城偏北方向的千善乡上堡村,东邻甘竹镇,南毗长桥乡,西接水南圩乡,北靠南丰县。明朝中期在山上建有一道观,取名应峰观。据说菩萨很灵,有求必应,遐迩扬名。
   四次建观庙
  古人传说,原本没有应峰观。在元朝末期的某年某日,当地一小樵夫在“岩石”前砍柴,忽然出现一白鬚老人对他说:“你能不能在这里搭个茅棚给我藏身躲雨?”说罢,霎时不见人影。那小樵夫回家后,把在岩石前老人说的话告诉了父亲。父亲听了,领悟是仙人化身在岩石中。父子商议一番,不久运来木料、茅草在岩石前搭起了茅棚。此后,搭棚人家兴旺发达,好运频频,财源广进,四季平安。
  “山中岩石有仙人”的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后传到京城,皇上朱元璋得知,非常重视佛道二教,下诏各省府兴建扩建寺庙观宫。各方信士捐款出力,于明朝中期建成了应峰观。石门楼(即“桃源洞”)是最显目的建筑,它的两旁石壁上镌刻着“日往”(右边)、“月来”(左边),这意味着道观仙法遍洒千庄,八方众信祈福不休;门楼的最上头深刻着两个篆体字“昭於”。石门楼里面建有供游客朝拜的宫殿、亭台楼阁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小樵夫砍柴前的那块岩石一直保留着,还有一个“石脚盆”。石门楼外左边建有一个石篑,传说出过一伙金鸡仔;石篑的左下边还建有石亭,上面兀自刻有“敬惜字纸”四个显目的大字,听说是道教中极重要的建筑。凡观庙中的废字纸等不能乱丢,一律要在此亭前的钵子里焚烧,这更保持了观庙的环境整洁,庄重宁静。
   应峰观主门叶志华摄影
  应峰观兴建后,每年祀典大节日道士们都要到此朝华祀神,平日前来这里修身养性,求道成仙的善男信女络驿不绝。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此朝拜,在清咸丰年间观庙续建一次,朝廷赐予庙内精致的铜香炉一个。然而,绵延了500多年悠久历史的观宫在2003年一场大火,石门楼内的建筑物毁坏甚大。2004年再修建、2009年新建玉皇殿。时下,应峰观主要建筑有“一楼四殿”,即仙楼、仙境殿(已搭过茅棚的地址、殿门对联“诵金经象仙庇佑十方平,拜宝懺天地赐福万民安”)、雷鸾殿、地藏殿、玉皇殿等。玉皇殿建在离石门楼10多米的右侧,殿内除玉皇大帝端坐中央外,还有八仙塑像。其中何仙姑手捧莲蓬,而蓝采和则手持荷花。这使笔者想到:
   莲花浅色红,梗直内中通。
   仕庶如仿效,清廉进大同。
   秀丽脉兴隆
  应峰山原名鹰峰山,飞鹰形象,向东座西。这山上的立碑简序清楚的刻着“應峰觀,山青水秀,地脉興隆。峰前遠見多山形,萬户村荘永光明。峰尾清泉似甘露,福慧繁昌十方興。”听首信魏细仔说:“这山上晴天的早晨太阳总是从云雾茫茫中钻出来,一片霞光,下午树林披上金色的纱衣。”笔者觉得这只是冰山一角,站在观顶眺望四周山腰,火红火红的映山红一团团一簇簇,开得那么热烈、绚丽;大片大片的杉树、松树,夹杂着各种各样的灌木林绿油油的。特别是观内自栽自管的30多亩山茶林一望无垠。俯瞰山底丘丘莲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更多的是层层梯田,在云雾的笼罩下,就像从人间登上天堂的天梯似的,别样美哉。田野边那冒着袅袅炊烟的百庆塅等三个村小组,相伴着山上的信士们度过悠长的岁月。仙山尽显灵
   应峰观远眺千善群山叶志华摄影
  相传,这里灵遍中华地,福播万民村,是求神成仙,消灾解难的祈祷胜地。笔者听观内度过30多个春秋的首信魏细仔(曾经是道士)说:“除前面讲到的那块岩石有仙外,石门楼里过去有个石脚盆很神奇。我亲眼看到过信士们来观内都会朝拜。尤其是那些体弱多病者,总要敲去石脚盆上一小粒石块,小心带回家里炖药做引子。奇怪的是不要多久时间小缺口又恢复原状,正像附近南丰县军峰山脚下的浅小井一样,再多人喝不干涸,没有人喝不溢出。”他接着说:“没料到,2003年的火灾太严重,石脚盆打破了,现垫在仙楼底下作基脚,以后来朝拜的游客改在那块岩石上敲一小粒细石,存放家中求福。”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6月间,福建省溪口街出现一次前所未有的特大火灾,无法扑灭。该地一老叟来到大岩石前祈祷。不久天上忽然乌云翻滚、闪电雷鸣、倾盆大雨,洪水上涨溪口街,此处始得消灾。紧接着溪口乡全体信民在这年农历7至10月初一,成群结队高举仙旗,笙箫鼓乐、鞭炮齐鸣,虔心顶礼朝觐应峰山道观。
  千善乡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为将应峰观打造得更加旖旎、壮观,近几年来大力支持周边农民投资投劳,在山周围种植蜜桔、桃树分别为200亩、60亩,春来桃花盛开,透露新芽,秋到部分桔树挂果;明年将在山脚下再兴建一座四大天王观庙;修建山头、山旁原本在苏区时红军抗击国民党军残留的两座碉堡。特别要提到的是2017年9月动工,将一条从山脚下至山顶上长2千米、宽3.5米的黄泥沙子路改建成水泥路面。方便来自赣、闽、浙等省数县及当地游客香客,为和谐健康、添福增寿、国泰民安,到此顶礼朝圣驾往登观。同时便于民众沿此路达南丰县石咀温泉旅游点休闲养生。
   (作者单位:广昌县水利局)巍巍丰碑高虎脑
   邹庆华
  高虎脑,地处广昌南部,距县城33公里,坐落在贯桥村的东北面,主峰海拔406米,是贯桥村的后龙山,形似昂首蹲坐的猛虎,当地百姓就称之为“高虎脑”。苏区时它扼控着广昌南下石城、瑞金的咽喉要道,距瑞金百十公里,是红都瑞金北面的重要屏障,在战略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从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后面沿着山脊修建的游步道拾级而上,可以登上高虎脑主峰。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四周重峦叠嶂连绵起伏的群山簇拥着高虎脑,更显出高虎脑的巍峨之势。山上的战壕、掩体遗迹依然可见。红军长征前夕关键的一场阻击战——著名的高虎脑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由于王明等人推行“左”倾教条主义路线,不顾敌我兵力和武器装备的悬殊,错误地提出“不放弃苏区每一寸土地”、“死守广昌”,要“要像保卫马德里那样保卫广昌”,调集1、3、5、9军团9个师的兵力,组织广昌保卫战,采取“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和“短促突击”的打法,以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于1934年4月28日,在蒋介石十一个师和飞机大炮的轰击下,丢失了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从此,敌军气焰更加嚣张。蒋介石公然叫嚣“门户既开,堂奥难保”,继续以6路重兵,向广昌以南的中央苏区腹地头陂、宁都、驿前、石城推进,企图在8月份进占红色首都瑞金,形势异常严峻。
   高虎脑主峰叶志华摄影
  为阻击南进敌兵,掩护中央主力红军、临时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安全转移,红三军团奉命在广昌以南的高虎脑地域设防,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激战。
  1934年7月3日,彭德怀、杨尚昆率万余红军指战员,在贯桥、驿前以北地区构筑工事。红军格外重视这一带的防御,以画眉寨、良田以北高地及高脚岭、赖禾嵊为警戒地带;以高虎脑、贯桥西北为主防御阵地。红5军团34师配置在警戒地带;红5师为正面,由13团防守高虎脑及贯桥北端阵地,15团在高虎脑南端为预备队。红4师为红5师的右翼,配置在东家边、老寨、保护山、蜡烛形一线,红4师指挥部设在麻坑。 敌军汤恩伯的10纵队第4师、88师、89师为左纵队,沿赤水、驿前大路以东,以樊松甫的第三纵队第11师、67师、79师为右纵队,沿赤水、驿前大路以西,逐步向南交替推进。
   高虎脑防空洞谢街生供图
  为了打好这一仗,彭德怀、杨尚昆亲自来到13团、14团前沿阵地视察,特别叮嘱守备高虎脑主阵地的13团、14团:“阵地工事要加固,要经得起敌人飞机、大炮的轰击,要提高坚守阵地的决心和信心。高虎脑地势险要,是构成整个防御地带的重要部分,敌人一定会死力争夺,要利用这种地形,居高临下,打他个下马威!”
  1934年7月22日,大寨脑战斗打响。大寨脑位于赤水、高虎脑交界处,地势险要。为阻击敌军南进驿前、石城,1934年7月中旬,红5军团34师和15师(即少共国际师)在广昌白水(今称赤水)、贯桥交界处的大寨脑、季风寨依托有利地形布防阻击敌军,以迟滞其南进企图。7月16至21日,敌汤恩伯率第10纵队的3个主力师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大寨脑、季风寨攻击前进,并攻占了大寨脑西北高地。22日拂晓,敌第4师在飞机大炮掩护下,首先向红军阵地先后发起六、七次攻击,未克。接着,敌89师朝正面猛攻红军主阵地,敌第4师从右翼侧击。红军战士的手榴弹、子弹全部打光了,则用石头砸和肉搏。当红15师2营镇守的左翼阵地失守时,右翼的两个营采用反突击打退敌军两次冲锋。至午后1时,红3军团一部赶到国民党军第89师阵地前,发起反攻,经反复冲杀,最后,红军因在国民党军步炮协同和空军火力支援的强大攻势下,受到较大威胁,被迫向南面高虎脑一带撤退。这次战斗,国民党军死伤500多人,红军伤亡400多人。
  1934年8月5日至7日,高虎脑战斗打响。
   高虎脑战斗(电影《浴血广昌》剧照)叶志华摄影
  8月5日拂晓,最激烈的战斗在高虎脑主阵地进行。敌机七八架,大炮数十门,向红军阵地猛烈轰炸,一直持续到早上6时多钟。敌军即以密集队形向红军阵阵猛攻。红13团守备队沉着应战。待敌人接近鹿砦地带,距离在约百米内的反斜陡坡上时,即用密集的火力,给敌人以集群的杀伤,将敌击退。红5师、红4师和红34师密切配合,战至下午3时,敌军狼狈后退。上午9时,敌机又来轰炸,敌炮也更加疯狂。整个红军阵地尤其是高虎脑阵地,笼罩在烟雾之中,许多工事被炸毁,各部兵员也有较大伤亡。此时,敌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又拼命发起进攻。红5师、红4师和红34师密切配合,依托阵地险要地形,6次击退敌人6个师的轮番冲锋。战至下午3时,敌军狼狈后退,红军守住了阵地。
  8月6日晨6时许,敌军的两个纵队在汤恩伯的指挥下,复向红军的高虎脑阵地猛攻。上午9时,敌炮集中高度火力,向高虎脑阵地猛烈射击,6个师的主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从左右两侧以密集方队形冲锋。红5师所属的13、14、15团凭着有利地形,在弹药耗尽、兵员减少的情况下,与敌激战终日,冲出战壕与敌肉博,顽强地击溃敌军的8次冲锋,使敌伤亡惨重。
  8月7日8时许,敌樊松甫纵队由赖禾嵊、高脚岭及其东南分3个纵队向贯桥西端运动,其主力靠高脚岭南进。汤恩伯纵队即由画眉寨向高虎脑以东运动。至9时许,敌军以炮兵集中高度火力向鹅形阵地轰击。樊松甫纵队首先以3个团兵力在其炮兵及空军掩护之下,向鹅形支点冲锋,经红军反冲锋4次,将其击溃于防御地域前沿。至13时,红军完备支点被敌毁坏,机枪子弹打光,增援部队被炮弹阻拦。因此,红4师遂掩护高虎脑及贯桥以北支点守备部队退出战斗。随即,红5师14团撤至楮树坑及其以南阵地。
  高虎脑战斗,是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最激烈的一仗,敌人投入6个师的兵力,倾泻在红军阵地上的各种炮弹2000多发,手榴弹5000多枚,各种子弹如飞蝗。红军发扬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顽强地抗击敌人,重创敌军,歼敌4000人,使敌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精锐部队第89师丧失了战斗力,不得不退出战斗。此役,红军伤亡1315人。 战后,红3军团宣传部长刘志坚写了一首赞誉广大红军指战员英勇顽强的《祝捷歌》:“高虎脑战斗,我们胜利了,打塌蒋介石六个主力师。我们百战百胜,真是英勇的红军,顽强守备,英勇抗击,继续发扬勇敢精神,胜利属于我们。”
   万年亭战斗指挥部旧址图片来源网络
  8月14日,万年亭战斗打响。万年亭是一座古亭,坐落在楮树坑南端高地大岭格山腰,离高虎脑村两公里左右。1934年8月10日,中革军委命令红3军团用防御和部分反突击阻止国民党军南进,令红5师、34师依万年亭一带地形布防。国民党军在高虎脑受重大挫伤后,经过补充休整,至14日又以左右两纵队6个师兵力向良田、沙洲一带推进。凌晨4时30分,敌67师仗恃空军、炮兵之优势,迫近红军阵地,越过第一道鹿砦开始冲锋,被红5师13团3次反冲锋击溃于鹿砦之外。敌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又以2个团的兵力进攻红13团3营守备的万年亭主峰,许多工事被打塌,红军战士依托交通壕与敌激战。当敌进攻主峰失败后,暂时放弃正面争夺,以6倍于我的兵力,冲向第2营阵地,同时调集主力向红军第3营守备的主峰左侧猛攻,并以一部接近万年亭。红13团左翼出现危机,红15团立即组织反冲锋,红14团一部亦由万年亭西北向敌侧后反冲击,将其大部歼灭在红军阵地前沿。最后,敌军集中40余名军官组成敢死队,率一营兵力冲到红5师14团阵地前,虽越过三层鹿砦,但当接近主堡时,红13、15团以交叉火力封锁射击,红14团跃出工事反突击,全歼敢死队及一营兵力。至11时20分,敌67师残部全部退回贯桥堡垒地带。经过一天的战斗,敌军死伤近1500人,红军伤亡极少。汤恩伯曾傲气十足地扬言:“8月至瑞金休息!”然而,万年亭战斗后,敌军闻风丧胆,近半个月龟缩不前,至8月28日才向我万年亭、保护山、蜡烛形、驿前进攻。到10月才胆颤心惊地推进瑞金。
   高虎脑主峰杨山东摄影 高虎脑战役(因大寨脑、万年亭在高虎脑境内,故大寨脑战斗、高虎脑战斗、万年亭战斗统称为高虎脑战役),是第五次反“围剿”广昌保卫战之后,又一次在广昌境内的一场残酷的恶战。也是红军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著名战例,是对蒋介石主力部队最沉重的一次打击。红军在高虎脑地域的激战,共歼敌6500余人。敌军自称,这是“进剿”以来“未有之牺牲”。
   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叶志华摄影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危害,红军在高虎脑地域的胜利,尽管没有也不可能挽回第五次反“围剿”全局性的失败,但它却是红军长征前夕十分关健的一场激战。它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的斗志,阻滞了敌人进占瑞金的进程,为中央主力红军、临时党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战略转移,进行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赢得宝贵时间。
  此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留下的一曲悲壮战歌,红5师政委陈阿金、红3军团卫生部长何复生等2300多名红军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高虎脑,他们的忠骨长埋高虎脑。
  在高虎脑一带的战斗中,广昌人民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竭尽全力支援革命战争。他们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向导队、做饭队、洗衣队……积极协助红军筑碉堡、挖战壕、修工事、设鹿砦、削竹钉。战斗打响后,他们又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水送饭、运送弹药,救护伤员、带路等,为夺取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字叶志华摄影
  在高虎脑山脚下贯桥村的中心位置,立有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正面镌刻着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的“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碑名,北面是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的题词“向高虎脑战斗、顽强作战、英勇杀敌、光荣献身的烈士们致敬!”,南面是解放军总政治部原副主任刘志坚中将题写的“长征前夕的激战”,碑座正面是中共广昌县委、广昌县人民政府撰写的碑文。
  从光荣历史走来的高虎脑人民,正在着力打造建设富裕、秀美、和谐家园,以宽阔的振兴路为新起点,奔向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广昌县交通运输局)松涛竹浪东华山
   肖明
  头陂镇,源以村头两溪交汇处,建有第一座陂,故名头陂,古时是广昌通往岭南的必经之地。东华山则位于广昌县头陂镇柯树村前山境内,主峰海拔607.3米,距头陂圩15公里,与翠雷山垦殖场交界,东麓大陵,西南麓铜盆下,北麓曾田岭。因山南原有庵(废于1934年),朝华人众,处宁都境东,故称东华山。1958年11月头陂林业站在其北部东华山设一个采伐工地,1959年冬经县批准成立东华山林场,现场部设前山村赖坊组。林场西起黄峰径,东至茶园窠,南接坳背田,北达长岭,约17平方公里。
  东华山,策田之间,高耸入云,浮岚飞翠,挺拔屹立。旧志有载:“当秋深乍晓,白雾弥漫,久之,山尖微露,如圆笋茁生,俄顷骤长。及阳曦上吸,又茫如海洋矣。”
  2013年10月20日早晨,在广昌县七彩阳光户外群领队的带领下,大家乘坐一辆大客车,向东华山进军。从县城出发,沿昌厦公路往西,途经新安村过头陂镇前往柯树村铜盆下村小组,车在盘山公路盘旋而上,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一片片燃烧正旺的枫叶、一丛丛青翠欲滴的毛竹。山路弯弯,云烟缕缕。行至山脚,透过车窗,远远能看到东华山矗立空中,云雾缠绕,高不可攀。再往前,是一条泥泞的小道,车子只能停靠在路边。
   东华山风景肖明供图
  大家下车后,整理行装,拾阶而上,沿途山峰连绵不断,漫山树木,郁郁葱葱,秀色袭人。我们在向导带领下,沿着一条弯弯曲曲小路,穿过葱茏的田野,爬过几道矮矮的山梁,山道间一丛丛冬茅草生长茂密,将古道阻塞,分不清楚哪儿是路,哪儿是山道。
  冬茅草,是这儿的一种很普通的草本植物,叶子呈长剑形,草茎却在地下。冬茅草一蓬一蓬地茂盛生长,山里田边到处都是。秋末冬初,它也一样地跟百草枯黄,枯黄后的梗朱红,洁白的穗,随风飘摇,散落的穗絮,似雪片飞舞好不惬意。是啊,那迎风摇曳着生命之花的茅草,虽说是赣南冬日里最平常不过的风景;可却分明透着一股浓浓的秋意,令你周身的血液不由的有些沸腾。 向导走在最前面,沿路砍伐杂枝丛林,开山劈路,我们紧随其后,步履难行。一条古石级,匍匐到山上,夹道茅草竹林拥簇,绿荫如盖。一路上的景致,并无出彩之处,唯一的感觉是我们在一步步上升,在一步步接近东华山顶峰。
  不知不觉登上半山腰,映入眼帘的是遍地杂草地。东华山上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均为中条山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明显,形成了无山不绿,林草茫茫,一天景各异,一年色不同的优美森林环境。东华山不像军峰山那样全部裸露着岩石,而是长满了茂密的丛林、翠竹,把它遮盖得像穿上了绿色天鹅绒的裙子。这种境界真叫人舒服,又使人久立四望,禁不住吟诗赞美:
   东华峰下那溜山,岁岁常“新”大摆衫。
   两块水田润泽地,对襟褂子晾无干。
   穿行原始林肖明供图 穿过东华山腰,再攀“云梯”而上,我们步步向山顶逼近。穿幽曲大约2里路,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清幽宁静的倒塌寺庙的废墟。据传,昔有仙人到此游历,留在大沙石上的足迹,至今依稀可辨。据向导介绍说,很久以前,东华山山顶有一座宏伟的东华寺庙,祥云缭绕,庙堂刻石雕龙,雅厦楼层,罗祀渚佛,佛光普照,炉中香火不断,烟雾袅袅。寺庙中有一和尚,依靠山里的野果和地下的冬茅根为食,颇为贫寒。有一天,和尚到山脉汲水,发现一股金黄的泉源,原来是茶油,取之不尽,解决了食油与点灯之需求。和尚因贪心一念之差,将茶油带到镇上贩卖,回来后,金黄的泉源从此涸竭。和尚去世后,寺庙因无人居住而倒塌成废墟。
   参天古树肖明供图
  不管是美丽的传说,还是眼前的景观,都说明了这是一块历史悠久的宝地,是武夷山脉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此山此祠,如同先祖的史迹一样,深深地刻在历史的画卷之中,倍受当地人的敬仰。
   东华山顶峰肖明供图
  大家刚听完故事,惬意间,登上了向往已久的海拔607米高的东华山峰顶,心情颇为激动。攀上山巅远眺,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只见群山起伏如巨兽,山岚浮云似海浪,远望村落像弈局,旴江悠悠若白练,让人心旷神怡。
  伫立东华山顶鸟瞰,黛色的山峦,缭绕的烟雾,参天的松柏,清翠的竹林。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那一棵棵的松树,一株挨着一株是那么直,拔地而起,直插云端;那一排排的翠竹是那么整齐,犹如一队队威武的士兵;那连绵起伏的东华山岭,山头一座连着一座,树木也随着山势忽高忽低,就像无际的大海掀起了滚滚的浪涛。在阳光的照射下,云彩飘动,不断变换着深浅浓淡的颜色。 立于东华山顶峰,鸟瞰山下,广昌城郭历历在目。置身其中,如临仙境,时而飘忽不定,腾云驾雾;时而山峦若隐若现,一闪而过;时而风声四起,林涛作浪;时而似可触天穹,伸手可摘星星,好一副人间仙境画卷。
  秋冬之季,漫山遍野的芊芊野草,软绵绵、毛茸茸的一片,好似披裹在巨龙卧虎身上金灿灿的外衣,煞是好看!“东华山”这悦耳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真是:“巍巍群山壮丽奇伟,棵棵青松苍劲挺拔。”使我们流连忘返啊!
  休息片刻,我们依依不舍的踏上返程。途径柯树至龙凤岩古道约半个小时后,到达塘背村和睦坑村。和睦坑,这是块遥远的静土,逶迤其境,林木茂盛,气候怡人,山泉潺潺,沁人心脾。村子里古木参天,绿荫成林,是世人与森林对话,听雾海松涛的绝妙之处。村前几株上百年的古树,见证着和睦坑风雨沧桑的历史,撑起和睦坑希望的太阳。冬日,这里白雪皑皑,是江南的雪域高原;夏季,这里凉风习习,乃天然的避暑山庄,这是片神奇的土地。
   正午时分,我们在向导老家吃过午饭,驱车返回。回家以后,感怀深刻,难以忘怀。看景点,思古人;情之所至,思绪万千。 一路留恋,一路感怀。其实旅行追求的,是深度的体验,是文化的感动,以及心灵悸动。我想以后一定会再去,再去体验,再去感悟。 我们无法探知生活深处那如原始森林般的芬芳,但我们却被她诱惑得义无反顾,深入其中,乐此不疲。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广昌支行)鬼斧神工十八寨
   ◎谢街生
  赤水街原名叫白水寨,从这里顺着旴江河往北5华里开始,镇域内河东片除枫岭村外都叫留田。那是一大块地方,纵横都有十多华里,故人们说“留田,留了半边天”。
   峨嵋寨叶志华摄影 留田不仅地广,而且山奇。一座座突兀而起的高峰,承天地之精华,吸旴水之灵气,在低矮丘陵的衬托下显得异常的伟岸峻拔。这片峰丛之上,古时都有过避乱、驻兵的临时结寨,久而久之,连峰名都习称为“寨”了。
   老鹰寨叶志华摄影
  这里的山寨形如其名,各显其姿,惟妙惟肖。峨眉寨分里峨眉寨和外峨眉寨,因两山相对、形似峨眉而得名。竹鸡寨象一只欲鸣的雄鸡,相传很久以前,每当黎明时分便能听到山上传来的鸡鸣声。马鞍寨山势雄伟,两峰相连形如马鞍。远看狮子寨如伏卧雄狮,据说以前可常见狮子戏球。近观鲤鱼寨下那一泓湖泊,粼波依稀,浮光跃金,似无数鲤鱼争相戏水。老鹰寨与竹鸡寨相邻,状如一只目光犀利的老鹰。牛腿寨像一条巨大的牛腿横亘在山峰之间,中间那两处凸起的地方是牛的膝盖。牛腿寨的北边紧连牛身寨,山形平缓宽阔,尤如卧牛,头北角南,头顶平坦。雷公寨最是高大刚猛,石色暗霭,像一个威风凛凛的黑面雷公。峰丛中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当属蛤蟆寨。此寨山脚树林浓密,峰体活脱脱如一只葡伏在草丛中准备一跃而起的硕大蛤蟆,充满生机的苍松郁灌酷似蛙皮斑纹。说到形似,还有盘石寨、早禾寨、铜锣寨、摇篮寨、野鸡寨、塘螺寨、板盖寨、酒瓮寨,也大多如此。在这片峰丛中,还镶嵌着许多岩穴,大的可容几十人乃至上百人,如破石岩、鹰仔岩、野鸡岩、盒子岩、上仙岩、蜜蜂岩、佛儿岩、奉仙岩、老虎岩等。当地人将这些山寨、岩穴统称为“九岩十八寨”。
   雷公寨马鞍寨叶志华摄影
  十八寨山山披翠,丛林、大树、古松、修竹参杂相间,茂盛繁密,郁郁葱葱,使雄伟者更加挺拔、旖旎者更为秀丽。当然,也有裸露着的斑驳崖壁,仿佛在诉说它们所沐的风雨和经历的沧桑。
  十八寨峰峰有险。旧时的峨眉寨山道虽是留田人进出白水的主通道,却窄似一线天,常有土匪出没。马鞍寨四周皆是绝壁,东面那条唯一的羊肠山道,盘盘曲曲还无法到达山顶。要说险,最出名的数竹鸡寨,马鞍寨是险不可攀便无险,竹鸡寨却多处可爬处处高危。
  每个欣赏过十八寨奇景的人,都会发出同样的惊叹:“这真是像!鬼斧神工啊!”如若登上较高的寨顶,眺望着这些奇峰和婉如玉带的旴江,俯瞰着山下的田园、村庄,美不胜收的画景定会让你心旷神怡。
   十八寨,有着许多神奇、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
  先说峨眉寨、鲤鱼寨和狮子寨的故事。相传峨眉寨原是一座山,并无里外之分,附近村民去白水寨往返也不途经这里,而是经过鲤鱼寨和狮子寨。一日,有一个风水先生夜行至鲤鱼寨和狮子寨时,一阵凉风扑面吹来,只见鲤鱼寨那边是一片金光粼粼的水面,一只巨大的鲤鱼在腾挪戏水,好不欢快。又见狮子寨那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有一人掷球耍狮,威武刚猛的雄狮腾闪跃扑不息,气势非凡。风水先生陶醉此景,流连忘行,误了时辰。他想,自己尚且如此,村民们看见也肯定一样,长此以往必误农事家事,还是让他们不要往这里过为好。于是,他用道法阻塞此路,将旁边的峨眉寨一分为二,从中劈出一条小道供人行走。此后,村民才转道于此。如今,这条路己拓宽成县乡公路,成为赤水镇通往留田、沈坊、古源的主干道,每日车水马龙。
  再说说竹鸡寨、马鞍寨、蛤蟆寨、铜锣寨的故事。说的是在早年间,玉帝派铜锣王、天罗王下界降妖,妖怪大战三天三夜后败退至竹鸡寨,两位大仙紧追而来却怎么也靠近不了此寨。铜锣大仙灵机一动,将手中铜锣往竹鸡顶掷去,哪知用力过大,贴寨顶飞过,落至赤水镇横街东南边,砸出个含箕形的平坝,当地人叫它含箕坝(含箕,广昌方言,指周围有挡边的平底圆形篾箕,主要用于晒东西)。妖怪惧其威力退往马鞍寨。两大帅再用此法,妖怪又惊恐地退到蛤蟆寨。这时,玉帝派出天兵天将围住蛤蟆寨,最终妖怪被降。除妖之后,铜锣大仙便长住铜锣寨,一心一意惩恶扬善、为民求福,给当地百姓办了很多好事。这里盛传的那句俚语:“竹鸡难打马难骑,捉到蛤蟆剥了皮。”说的就是这个事。
  蛤蟆寨还自有传说。相传八仙之首铁拐李成仙之后云游到此,站在峰顶倚危岩俯视山下如画的田园和远处逶迤的群山,看旴水婉延曲折如玉带缠绕,心情大好,跺脚而赞,寨顶上至今还留有一个硕大的脚印。
  马鞍寨也自有两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叫杨救贫的道士,法力高强,能点物成山。一日,他骑马从杨溪下陌来到留田,下马休息时看到远处炊烟袅袅,家家都在生火做饭,就想去化点缘,动身时却为他的马鞍犯愁,提着太重,不提着又怕路人拾走,于是念咒语将马鞍变成了一座高山,耸立在村民屋后,至于后来为何没把这马鞍带走,就不得而知了。据说这里山高仙多,也有过许多高士,有个故事一直让人们津津乐道:相传留田在古时有一位负责管理这一带事务的人,乡民们都叫他管事老爷,平时没少在乡里做坏事。此人学的是茅山道法,而且练的是邪法,功力高深莫测,连自家池塘里养的鱼也能数得一清二楚。有一天,他儿子在塘边玩耍,并偷捞了一条鱼吃,第二天他去数鱼,少了一条,就回家问儿子,儿子怕挨骂没敢承认。他返身回到塘边,拔了一根青草插在塘坎的石缝里,念着咒说:“谁偷了我家的鱼,草青人在,草黄人亡。”害人终害己,他儿子当天便起病,而且病情日益加重,个个郎中都难诊病因,束手无策。当他得知儿子对母亲承认偷鱼一事时,急忙跑到塘边,拿出那根下了咒的草一看,早己枯黄,悲叹道:“没用了!没用了!”后来,管事老爷被另一正派道人惩除。在此之前,他算到自己将难过此劫,把修练邪法的上、下本秘籍和一应法器,用一个木箱装好,藏在马鞍寨山顶的岩洞里。为防止秘籍泄露,他在上本的第一页写下“见者绝,碰者灭”的咒语,以警示后人。为保险起见,他把岩口峭壁处那条唯一的通道毁掉了,又用符法将所毁路封死。几百年来,许多人为寻此秘籍争相往之,奈何岩多穴深,不见秘籍踪影。相传曾有一个石城县的郎中踏遍千山万水,四处云游采药,一日听闻此秘籍中有治百病的秘方,便跋山涉水来到马鞍寨下,顺着一根草藤攀沿而上,快到藏籍的岩洞口时,突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地动山摇,郎中瞬间被甩至寨底。从此再也无人敢去攀岩觊觎此秘籍了。
   竹鸡寨摇篮寨牛身寨叶志华摄影
  留田十八寨,有十七寨在旴江河东岸的留田,唯独酒瓮寨在隔河相望的回辛村,让人觉得挺奇怪的,同样也有个故事释其原由:相传酒瓮寨原坐落在留田的冬茅窠至新开岭交界处,前临旴江河,后靠雷公寨。很久以前,皇帝下旨兴修大型土木工程,并从各地调集工料。有一批石料要从南方运送至北方的工地,但路途遥远,需大量的人工不说,还会延误工期,于是,就委托一个道士相助。这位道士法力高深,每天夜晚都作法沿古驿道赶石,群石随他滚滚前行。有一天,道士赶石行至酒瓮寨时,见高耸的酒瓮寨从旴江河边突兀而起,驿道突然变窄,只可容行人通过,要赶石过去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念咒作法,只见酒瓮寨整座山峰拔地而起,他双手托着瓮底,用力一抛,把这只酒瓮甩向了河对岸。过石的路疏通后,道士继续作法赶石。这时,天也快亮了,正好有一个早起的家夫,扛着锄头去田里干活,见路上有个道士口里喃喃不停的念着什么,路边的山上一个个石头向前滚动,吓得心惊,忙问道士在干嘛,道士回答说在赶猪。老农听后一笑,对道士说,这都全是石头,哪来的猪?此话一出,道法便被谶破,群石再也不走了,此时天也慢慢变亮了。从此,酒瓮寨的原址,变成了一条山坑,整个坑都成了一丘丘的农田;原寨脚北边那片低平的山地突变成小山包,人们起名叫新开岭;那些大大小小的乌石,至今还散落在新开岭至榉州那段驿道的路边山上,小的双手可搬动,大的几十上百吨;酒瓮寨从旴江河东岸的留田村乔迁到河西的回辛村后,定居至今。
  十八寨的文化,不是只有传说故事。如果是爱好历史、军事,可考察这里许多山寨曾发生的战事,仅竹鸡寨有据可查的就有两场:一场是在1864年。当时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干王洪仁轩、佑王李远继与昭王黄文英所部,被清兵一路追击,溃退到留田时只剩一万人左右,见竹鸡寨参差嶙峋,危岩凌空,上可远看白水寨,下能眺望广昌城,于是在此建营生息,无耐气数已尽,不久就弃寨而逃。还有一场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土地革命时期。1934年7月上旬,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已进入后期,红三军团第6师在竹鸡寨一带,据险阻击国民党军汤恩伯纵队第4、88、89师。这里至今仍有当年红军与国民党军鏖战的工事遗迹。如果想探索宗教文化,这里不仅有道教文化,也有佛教文化。在蛤蟆寨的一个岩洞中,自古就供奉着三尊太子菩萨,周边居民每逢初一、十五,便到此处上香拜祭,祈求平安,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全部被毁。前些年,有社会慈善人士在此处重塑三尊木菩萨,恢复了香火。塘螺寨边的塘螺佛寺,附近村坊的百姓去寺内上香自不必说,县城的很多郊游者或信众也常来此朝拜、进斋饭。如果钟情传统文化,这里有传说、有故事,还有许多的楹联,寺观中、亭台内、山道旁,多处可见镌刻的古联,尤以塘螺山寺门口刻着的联额最为应景:“万吨塘螺自古无人能手拾,一尊佛像迄今何匠敢行雕。”如果偏爱考古探秘,这里西边十多华里的旴江河岸,是古代广昌通往闽、粤的主驿道所经之地,相当于现在的国道,曲折的青石驿道中,蕴含着多少文化,深藏着多少故事啊!此地北部还有堪称“天书”的摩崖石刻,它介于岩画和陶文之间,也叫“岩符”,是揭示远古人类文化奥秘,了解古文字演变的罕见实物资料。 蛤蟆寨叶志华摄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十八寨的神奇风光使其熠耀光华,十八寨的文化底蕴使其内潋灵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宝地还用她的丰饶,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留田人。此地人口密集,最多时曾有四五千人,比当时本县几个小乡的人口还多,因此行政区划也是分分合合,有过留田乡,也曾分为留田大队、沈坊大队和合为沈留大队,现在是留田村、沈坊村、古源村。这里,物产丰富,人更勤劳。田里盛产稻谷、白莲、晒烟、红薯、西瓜、荸荠、时蔬,条条田埂上是成排的梨树,房前屋后地角是茶叶树,家家户户养猪养鸡。在上世纪尚未改革开放富起来以前,即便是困难时期,这里的农家也一年四季有出产去集市卖,每逢赤水、县城当圩,山道上肩挑萝筐赶集的留田人,熙来攘往,川流不息。
  如今,留田十八寨像旴江河畔的十八颗璀璨明珠,除为乡人带来吉祥与福祉外,还成了县内很多人节假日出外采风的佳所和外地游客度假观光的胜地,为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增光添彩。
   (作者单位:广昌县卫计委)竹海青幽翠雷山
   肖明
  翠雷山垦殖场位于广昌县城西北约20公里处,创建于1958年的翠雷山垦殖场是全县唯一的国营农垦企业,以当地最高峰翠雷山命名,主峰海拔969米,在广昌县高峰中列第六位。林地面积8.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约45.1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约202万根,森林覆盖率达87.7%。
  翠雷山森林风光区属广昌翠雷山垦殖场(旴江苦竹)区域,距龙凤岩仅5公里,与龙凤岩互为资源延伸与补充。沿苦竹港(抚河源支流,约20公里)而上,23万亩犹如原始森林苍茫延伸、3万多亩毛竹青翠、飞瀑流泉、群山逶迤。翠雷山垦殖场所在地是广昌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现还保留有毛泽东故居和总前委会第二次会议旧址、广昌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等重要红色遗存,是集休闲度假、生态体验、红色感悟、禅佛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区。翠雷山,地处广昌、南丰县界上,为雩山支脉在广昌境内的最高峰。山峰东接楼梯脑,西连桠枝寨,南麓广昌县翠雷山垦殖场牛栏场,北麓南丰县黄龙坑,东南约8公里有金华山。巍巍高山,碧秀凌空,云遮雾障,似真似幻。境内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松竹连绵,森林茂密,峰峦叠翠,雅称翠雷山。巍巍翠雷山肖明供图
  深秋季节,早晨驱车从翠雷山垦殖场场部出发,车子经过弯曲小道的颠簸,群山夹道,柏油马路像一条灰色的长带,在起伏绵延的群绿丛翠之中,蜿蜒地伸入绿色深处。当客车行驶到达苦竹村外罗岭村小组后,大家整理好装备,脱衣戴帽,在向导“阿寺玛”的带领下,我们的徒步穿越队伍直奔翠雷山高峰。
  抬头见山,跨步向前。向导带领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大山深处迸发,沿途两旁是茂密的竹树,走在林荫小路,时而路过芦雪飞舞的芦苇荡;时而有秋风吹落的枯叶落在脸上;驴友们的欢歌笑语和尖叫声,此起彼伏。从百步岭过小罗岭电站水渠,潺潺的泉水,顺着小溪从我们身边流过,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一些不知名的飞鸟,鸣叫着从天空掠过;路边一丛丛的野花,也纷纷向我们招手,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参天的树木翠竹,遮住了火红的骄阳,野花的芳香沁人心脾,迎着阵阵吹过的温馨的山风,令人无比惬意。 山路两侧,一丛丛茂密的翠竹,阴翳蔽日;山坡上,一棵棵粗壮的松树,郁郁葱葱。只见山势磅礴,松柏苍茂,峡谷幽深,绵远曲折。越往上行,两侧的翠竹越浓重,四周的山色越空蒙,看不到一点翠雷山峰的征兆。进入丛林中,我们全身武装,戴上帽子、头巾、手套,带上开山刀和打草棒。进入崇山峻岭,向导一直在前面开路,披荆斩棘,砍除一些阻碍通路的植物,也会在途径树上,做一些可识别的记号,或在一旁指导,往哪个方向走比较正确。
   翠雷山翠竹肖明供图
  沿途有许多不知名的花草,有一种奇怪而美丽的花朵,白色带粉黄,鲜艳的似杜鹃花,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盛开在一片绿色的丛林中,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最让大家欢欣雀跃的是在山冈上发现了几株野荔枝树,在暖风吹拂和骄阳照射下,翠绿中摇曳着迷人的绯红野荔枝,向导呼拉呼拉就爬上了树,采摘下一粒粒绯红的野荔枝,大家你一粒我一颗的津津有味的品尝,真是壳如红缯,膜如紫绡,肉莹如雪,浆液甘酸。唐杜牧有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山道崎岖,且多荆棘,各种山花五彩缤纷,时而送来芬芳。继续前行,我们越来越融入丛林了,似乎到了森林的心脏,攀爬的过程,越来越难了,千奇百怪的藤条,乱七八糟的悬浮在空中,除了部分被砍掉,我们经常需要像四只脚的动物一样,匍匐前行,以防藤条把背包勾住,而摔倒或动不了。困难一直在前方,麻烦事多起来了,带刺的植物和藤条,砍伐遗弃的树枝,阻碍着前行的道路,一个女驴友网状的手套防不住了,手被割伤了;地上松动的石块越来越多,走着走着很容易滑倒,有些石块上长满恼人的青苔,轻轻一踩就容易滑倒;有位男驴友的脚踩在青苔台上,哧溜哧溜地,好几次差点滑倒,或直接跪倒,或屁股着地。那一段路,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成功度过了一大难关。
   茂密的翠雷山竹海肖明供图
  我们披荆斩棘,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攀爬,终于到达了海拔900米左右的翠雷山侧峰。站在山顶向四周瞭望,南丰、宁都、广昌三县一览无余。置身山顶,感受着翠雷山粗犷、雄浑之气,“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之感觉油然而生。翠雷山山顶有个铁制的固定顶点座标,是国家测绘境界地点坐标,也是森林资源普查坐标,时刻为1958年2月的字样。
   翠雷山山泉肖明供图
  中午十二点多,累,脚酸,脚踝处的四周韧带,有种要拉伤的感觉,肚子有点饿了,我们选择了较空旷的地方,大家开始津津有味的吃面包、鸡蛋、水果,山顶凉爽的风,吹散了我们攀登的疲劳,大家又开始了神吹海侃……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休息片刻,时钟指向13时20分,我们整理好行装,开始下山了。由于继续攀登翠雷山主峰,还需要近二个小时的路程,向导要求我们必须下山,否则天黑前走不出大山。为节约时间,向导带领我们从山顶直下,展眼一望,下山的坡度非常陡,这地方山势险要,路间岩石壁立,路面不足一尺宽,路外数十丈悬崖,悬崖下面是深渊。路过此处,往下张望,不禁寒气顿生,只能抓住岩石而下。继续艰苦的爬行,两手趴在地上前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要抓住树根、抱着翠竹这个外力来返回。顺山脊而下,在稀稀疏疏的竹林里,顺着前人走过的小道穿行,走不远是一小溪,潺潺的流水轻抚着岸边的水草,和水底招摇的青荇相呼应和,让我们的心顿时柔和起来。真是:“莲花蹑足憩竹根,午径秋峰暑尚烦。入夕渐收山翠冷,穿崖忽得瀑花源。古潭龙漱珠千点,晴汉蟾窥席一痕。胜地游人难辏集,几临清沘弄黄昏。”
   翠雷山瀑布肖明供图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时针已经指向下午三点。崎岖的山路,茂密的竹林,我们在灌木与荆棘丛中穿行。沿着山腰小路溯溪而入,开始两岸是田园风光,行到300米左右时就进入了幽谷。一路上,我们顺着小溪而下,有时小溪水流从五六米高的落差垂直而下,潭深而长,有时两岸岩石如刀切一般光滑,其水有三四米深,清澈见底,水中游鱼可数。有诗摹写瀑布极为真切:“野枝细翠缀岩幽,绝壁霏霏走玉虬。云气倒垂帘影动,月痕低印水晶浮。惊人晴雨飞还急,出壑潜龙吼未休。日暮更看岚欲滴,清冷一片散寒邱。”
  沿着机耕路往前走,两岸山势相对平缓,峰峦叠翠,竹木参天。周边的石壁上下,丛丛的灌木竹林里,是数不胜数的花花草草。有在水中央柔然生长的彼岸花,有在崖畔土丘上艰难长大的野苎麻,箬竹密密麻麻蔚成家族,听见贵客到来,就连山苍树也在阴翳的崖底,倔强地探出头来,远远的挥舞着手。经小溪攀岩石顺着幽溪往前走,这里地势较为开阔,小桥流水和房屋出现在眼前,我们终于走出了大山的怀抱。
  我们穿越沟壑溯罗岭溪,让人恍如跋涉在亚马逊热带雨林,罕见的植物、陡峭的岩石、清澈的水流、阴森的竹林、腐朽的枯木等,让人行走其中,既惊又喜,如果一不小心,就可能因为青苔而滑倒,或因泥土松弛而一脚踩空,或被带刺的植物刺伤,亦或被不知名的毛毛虫强吻,但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当你成功爬过这个地方,回首走过,心中竟是满满的骄傲与自豪:虽然又困又累,但是回味无穷,快乐无比。登山不仅是健身,还是一种文化。也许,登山的魅力,就在于挑战自我的体验,在于登山后对人与大自然的感悟。
   (作者单位:中国业银行广昌支行)神秘岩洞刘秀峰
   赖永德
   刘秀峰
   刘秀峰
   刘秀峰上刘秀洞
   中有“留贵”井
   前有三个斋饭堆
   ……
   人善天不负
   “死”亦封“都督”
  这首代代以授、口口相传的“巫谣”中提到的“刘秀峰”,位于广昌县驿前镇田西村境内。小时候,我常听伯父讲述“光武帝和巫都督”的故事,人到中年的我忽地心血来潮,决定亲临探探刘秀峰。 刘秀峰距离县城40公里,自驿前街道驱车沿206国道往北行驶2公里,左拐上村道,约走1500米,即到了刘秀峰的所在地——田西村的“巫畲”村小组。平坦的水泥路,统一规划的新楼房。正在忙碌的村民巫可祥听说我是去登探刘秀峰,赶紧放下手中活,热情地当起了向导。 初夏的下午,还是烈日当空,依然温高气热。莲乡的田野,碧荷秀姿,万苞云涌。穿过莲农希望的田野,来到了刘秀峰山脚。民工潮的今天,青壮年都进城务工。留守的妇孺老人,很少上山攀峰,以致山道荆条交织,草莽当道。
   巫畲村后的刘秀峰叶志华摄影
  巫向导手持镰刀在前面开路。穿行狭窄的泥径,听着山涧的流泉声,渐行至山腰。“喝口石泉水,歇会呗!”巫向导朝石泉流走去。“好凉!”我双手捧了一汪清泉,喝了一口,“哇塞,好爽!”
  山上松杉茂密,郁郁葱葱。天然的遮阴伞,偶尔吹送丝丝山风,凉爽怡人。“那就是‘刘秀洞’,”巫向导遥指着前方一处峭坡,“我也好多年没来过,不知道成什么模样了。”
  缓慢地移步于陡峭的壁坡,脚下是丛林掩映的流泉山涧。巫向导砍出一条通身小路,一番攀爬,来到刘秀洞口,因其久经风霜,洞石布满青苔。流泥落石,堆遮了半个洞门。我用树枝清除去洞口的蜘蛛网,委身爬进洞门,打开手电光一扫,洞壁全是石头。往里渐高,弓身前行,约走百米,出现一个叉洞,光柱一探,阴森森地不见尽头。一只只倒挂着的蝙蝠,受惊纷飞。
   刘秀洞赖永德供图
   我小心翼翼地弯腰行进,忽然,瞅见一只百足虫,赶紧往后退时,才发现前进容易退却难……
   由于来时没有准备衣服等防身物品。洞内太过阴冷,探行数百米后,我只得缓缓后撤。
  探过刘秀洞,巫向导带我步上石道。朝峰巅进发,穿绕了半个多小时,入目是残败的古寨遗址。据说是战乱年代,土匪藏匿之所。
  紧挨着山寨的是另一条荒废的山道旁,耸立一尊巨石,侧边各躺一块植泥大石头,乍眼一看,像把椅子,传说当年刘秀在此避难,练完功,休息时座的石椅,当地村民称为“刘秀椅”。石椅背面,则是一座倒塌多年的寺庙,当地人称:中秋寺。己然杂草丛生,尽诉凄凉!
  站立于峰顶俯视,除却翠绿的山峦与田野,便是村庄的轮廓和一条条如带的村道。极目远眺时,脑海闪现诗圣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不觉间,日己西斜。“我们就从这里直下,”巫向导手指山脚说。“那儿还有一个奇怪的山洞。小时候进去玩过,里面有碑,碑上有字,可惜没一人认识。”
   “咦?”我觉得稀奇,“那是什么字?走,去看看。”
   “刘秀椅” 赖永德供图 夕阳透过密林的枝隙,洒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几十分钟后,我们迂回到上山的那条路。弯弯绕绕,来到所谓的远古山洞。
  山洞被杂树枝条遮挡,茅草掩盖。用镰刀清理后,露出一个半圆洞口。弯腰进入,可以直立。仰望洞顶,圆拱而形似“蒙古包”,弧线漂亮,平滑美观。再看那碑,稀奇古怪,即非石也不是全泥,吸附于山体。上面的字,已经模糊不清,或是风化了。摸敲一阵,诡异莫测!
   “据一代代的老人说,这洞是刘秀用剑凿的,”巫向导呵呵一笑。“真假谁知道?”
  据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追杀刘秀。刘秀曾落难于刘秀峰,幸蒙山下巫畲村的巫氏一户(孤儿寡母)救济三年,才得以生还,推翻“新”国王莽的政权、建立了东汉。刘秀登基后,感恩而下旨赐封巫氏孤儿为“都督”。谁料,巫氏孤儿诈死不愿为官。仁君光武帝并不收回成命。于是,便有了“死都督”之说…… 如今,在巫畲村还有都督厅堂遗址,厅堂除气度恢宏的正门依然屹立外,余皆成为废墟。只有那道裸露的“斩阶”,在向人们诉说昔日的浩荡皇恩;(光武帝感念巫家母子而赐名的)子母形“留贵井”,业已青草丛生,杂物满池;与厅堂遥对的三个〈座〉斋饭堆,寂静如故,相依耸翠……
   “巫都督”厅堂正门和“斩阶” 赖永德供图
   厅堂遥对的三个(座)“斋饭堆”赖永德供图
  金乌西坠,山色如黛;莲农归屋,炊烟袅袅。回眸仰眺刘秀峰,这座海拔仅732.4米的山峰,在华夏众多的名山大川中,是那么渺小。然而,在我的心目中,它媲美泰山!
   刘秀峰披着神秘的面纱,期待人们去揭开。
   传说似水向东去,良善美德心中留!
   (作者单位:广昌县驿前镇南坊村)佛光玉楼龙泉山
   肖明
  龙泉山,又名玉龙山,坐落在广昌县长桥乡与水南圩、尖峰乡三乡交界处,在山顶南泉山上建筑一座龙泉寺,东毗白竹山,南邻龙窟,西连杨树窠,北接大坑村,海拔约500米,距离县城23公里。
  龙泉寺始建于汉朝,相传在汉惠帝时,有一位功臣何公孙,在京城做官,被奸臣诬陷,将被抄斩。后逃至龙泉山安身,并将此山改名为玉龙山,寺名也定名为玉龙寺。隋朝末年,一位祖居浙江绍兴的朝中官员李恭佐,得知玉龙寺曾有过汉室功臣在此修行,便弃教从佛,来到玉龙寺潜心修行。再至唐朝,佛教渐兴,一位闻名的高僧悟一法师带领一班佛教徒来到闽、浙、赣一带传教,打听到玉龙寺住过几代朝中功臣,便来到此寺探访。与年迈白发的李恭佐相会,从此在玉龙寺定居传教,吸引着闽、浙、赣边界各县信教弟子,香火十分兴旺。后消息传到朝中,朝中赐该寺双龙戏珠的横匾。从此该寺改名为普照寺。以后随着朝代的变迁,该寺饱经风霜,几经兴废。幸得住寺人和信徒将双龙戏珠的横匾私藏才得以保存。其寺名从公元926年重修更名龙泉寺后一直沿用至今。
  2014年11月24日早晨8时,由余师傅当向导,带领大家从长桥上凡村择古道向南方上山,顺着山间修砌的小路向山上前行,步道弯弯攀升,悠然徒步在古树林中,欣赏着幽然的生态环境,各种植物在微风中招手,清纯的空气中可闻花草之香,周围是黄花梨红叶随风舞动,路边是野花飘香,耳边是鸟声啁啾,置身于大自然多彩的世界里,尽情感受金秋龙泉山沿途美景。
  上山的道路是一条陡峭的石阶小道,大家拾级而上,不顾薄汗沾衣,各个争先。山上的景色着实迷人,两边的山谷里,绿的红的树叶点缀着秋天,眺望着远处层迭起伏的群山,一切的一切,让人觉得那么空旷和浩大,自己不见了,烦恼不见了,只剩下简单的自然与简单的我们。
   龙泉山风光肖明供图
  这条上龙泉山的路,行人稀少。不一会儿,古道淹没在长蔓路箕及茅草密集之中。关于茅草,有个谜语,说:“一把刀,两面快,只切肉,不切菜。”传说鲁班就是根据茅草的利齿发明了锯子,拽一把茅草,满手出血,钻一下树丛,满面伤痕。大家小心翼翼的向前行走,披荆斩棘,左避右挡,步履维艰。就这样艰难的行走了20分钟,前面一片开阔地,千年古刹龙泉山寺就在远处的山顶上。
  秋阳下的龙泉山,红叶满山。当瑟瑟秋风带来第一枚红叶的消息,仿佛只是一夜间,红叶彩叶林便开始绚烂起来。无论是通明宝殿前的千年古樟树,还是满山红叶的龙泉山,或是五彩缤纷铺天盖地的彩叶林,带给游客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多则是心灵深处的震撼。
  “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此时的龙泉山,呈现出的是流丹点翠、层林尽染的绚丽美景,霜降过后,龙泉山上黄花梨树、枫树、樟树或金黄、或艳红、或相间,由上自下慢慢晕开,各种颜色汇聚起来,便形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龙泉山的红叶肖明供图 千年古刹龙泉山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千年樟树饱经沧桑仍生机不减,见证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秋风拂过,镶了金边的绿叶慢慢变成了令人眩目的金黄色,灿烂的秋阳挥洒于枝叶间,又是另一种眩目的美。在这里,每片叶子都是岁月的沉淀,每片叶子都展现着秋天最纯粹的颜色,抬眼望去,雄伟的建筑与金色的叶子相互衬托,妩媚生动。
  龙泉寺依山而建,山门前,一方三角棱形的黑色花岗岩石柱,东南西三方分别标写着长桥、水南、尖峰三地界;一棵古樟树下面鲜花叠起,馥郁芬芳,绕成一个花团。一旁的龙泉山响泉,溪水潺潺,顺流而下,如轻纱飞舞,陌野芳娇,苍翠欲滴,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旁边一处开阔地的围墙上,镶着手书的金字:“造一方净土,结万众善缘。”鲜花衬着万道光芒,留下了不朽的光辉。
  迈上台阶,龙泉寺山门气宇轩昂,龙泉寺由三层红墙房错落递减围成方形,中间是通明宝殿,四柱三门式巨型牌楼,三层楼脊对称排列,雕梁画栋,古风古韵。正门入口处两边柱子上,高悬一幅楹联,“寺楼钟鼓催昏晓,虚落烟云自古今。”龙泉寺后山,环绕着郁郁生长的翠竹,株帘密盖,青叶藏莺,冥冥中仿佛入了仙境。
  通明殿里供奉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前殿有哼、哈二将守护,两大金刚护法是佛教的守护神,又名执金刚;后殿内供奉送子观音。殿宇轩昂,亭台丽质,雕梁画栋,飞阁流丹。请香顶礼膜拜,祈愿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如来放光照射六道苦难众生,慈航普度,障消慧显,邪见众生,回归正道,发菩提心,持此功德,往生极乐净土。
  登临龙泉山顶,举目四望,前方是苍茫无际的树林、田园、村落尽收眼底;南边是绵延无际的武夷山脉,在群山环绕峰回路转之间,像巨龙一样蜿蜒于群山之巅;向北眺望,龙潭水库的秀美景色尽收眼底,清粼粼的龙潭水库曲曲折折地蜿蜒,江水澄澈,两岸奇峰罗列,树绿草茵,竹翠花红。晴日里碧黛分明,尘埃不侵,风光婀娜,犹如水上画廊图屏,无限清幽秀丽。烟雨时岚雾缭绕,烟波渺淼,隐隐约约,仿佛人间仙界幻境,更为神奇空灵。用明代吏部尚书张天佑这首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遥看青山山郁郁,近观碧水水溶溶。吐梅白玉树树异,销柳苍烟处处风。”
   户外驴友在龙泉寺前合影肖明供图
  龙泉山下的龙潭不大,但却深不见底,潭水清澈如洗,碧映蓝天,被连绵的崇山峻岭环抱,犹如世外桃源,又似九天王母瑶池仙山。掬一口潭水,一股甘甜清冽透彻心田。我们眼望群山,思仙子衣袂飘然而凌波,倩目兮顾盼,不禁神醉不已,直欲与天地而无穷,乘云气以逍遥。
  龙泉山,春有牡丹,夏有柏林,秋有红枫,冬赏翠竹。举目四野,生态和谐,清心安逸。漫步在风雨千年的苍茫古道上,每一步都像在翻阅历史的轨迹,秦江楚月,唐砖汉瓦,古风依旧,万种情怀,涤荡心扉。“山静云生石,水清月满川,邻鸡声喔喔,寒雁影翩翩。”在这方净土上,聆听天籁,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无关。这一刻,感悟颇深。时光最可贵,简约最为真。怀着一颗平常之心,一颗感恩之心,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朋友,善待同事,善待一切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善待一切生灵,那样,即使我们生命短暂,即使我们没有在历史的画巻上绽放出璀璨的烟花,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我们只要问心无愧就行了。
  中午2时许,向导带领我们从龙泉寺的南面下山。这是一条盘山机耕道,弯弯曲曲的山路,逶迤蜿蜒。当我们行至水南南坑地界时,向导用手一指山坳里的茅草地,绘声绘色的为大家讲叙着新中国第一张全国悬赏通缉令犯“二王”抓捕案。1983年9月17日的夜晚的南坑山,为了抓“二王”,指挥部拟出作战方案:调用公安干警、武警、解放军、民兵,带着警犬,采取“三面包围,一面平推”的梳篦子战术,排成一字队形,寸土不漏地全面搜索南坑山。6点20分,武警战士数枪齐射,一连发出48发惩罚的子弹。枪声响过,武警战士、解放军战士一齐拥向山坳,找到“二王”被乱枪击毙的尸体。从山坳腾起一片欢呼声,好似由群山唱起的一曲激昂、雄壮的大合唱。
  下山时,我们腿也酸了,脚也沉了,却依然兴致不减,兴高采烈的说笑着,只想这样的不知岁月流变、只想这样的不问归程,呼吸着山谷中清新的空气,享受着美好的一天。当一个人的心清澈明净,步履也会随之淡定从容。记忆无言,会收存着曾经走过的足迹,而每一段路程,都镌刻着过往的身影。其实并不孤独,每一程,都有山水为伴,清风相随。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广昌支行)石林仙境鲫鱼峰
   肖明
  鲫鱼峰,位于武夷山脉东部的广昌县尖峰乡双湖村境内,东与福建省建宁县客坊乡里元村直接相邻,西与长桥乡相通,南接赤水、塘坊,北邻水南乡。鲫鱼峰,海拔高度约900米,因形似一条鲫鱼,每当夕阳下山时,峰影落在村庄的池塘中,如一尾活灵活现的鲫鱼,当地人就将此山峰,称之“鲫鱼峰”。
  2013年12月22日上午7点30分,从广昌县城出发,沿途经莲花大桥过长桥乡直奔尖峰乡双湖村中屋下小组,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向山里延伸,路边芳草密布,有些路面甚至被绿草覆盖了,一片浓密的树木,像海浪一样发出阵阵涛声,空气清凉舒爽,散发着沁人肺腑的清香。由于驴友乐途是尖峰乡双湖村当地土生土长的人,轻车熟路,指着前方一个田园风光的村庄说,这就是双湖村。
  双湖村是一个集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悠久的古址文化于一体的自然村庄,既有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又有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更有古老浓厚的文化底蕴,当地人称为“仙人居住的地方”。崇山峻岭绵延起伏,沟涧纵横流泉飞瀑,茶园翠绿梯田层层;还有那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廖氏家庙,明远公祠,仙人赶猪,三仙石群等,美丽的景观与神奇的故事,构建成了一个充满神韵和魅力的人间天堂。
   远眺鲫鱼峰肖明供图
  廖氏家庙,明远公祠,这里就是廖鼎祥将军的故乡。廖鼎祥,1918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广昌县尖峰乡双湖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蔑匠成长为一位将军。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及百团大战等战役,历任晋察冀军区营政委、团政委、军分区副政委、分区司令员、副旅长、华北军区师长等职务。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历任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军长、炮兵副司令员等职务;回国后,历任军委炮兵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炮兵参谋长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廖氏家庙,明远公祠,祠堂厅室,各有回廊相连,据廖家前辈介绍说:原祠的花园部分,池塘曲桥,亭台假山,布局紧凑,小巧玲珑。数着龙头河边的古樟沿河走去,你会看到一条狭长幽深的备弄,这就是廖氏家庙的祠堂了,而这条前后有30多米长的备弄,不仅担起了明远公祠三进二院的布局,也完整地包容了江南民居建筑的特色。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影响,普通的两坡式的檐顶和封火山墙以及高规格的歇山式殿堂清晰地表露出江南水乡的建筑韵味。主体建筑中的青水砖墙与弧形斗拱完全代表了近代建筑风格,唯有从传统图案的砖刻中依然可见其作为祠堂的特色,也让人了解传统与变革在近代社会的交流。
   廖氏家庙肖明供图
  沿途山峰连绵不断,漫山树木,郁郁葱葱,花色袭人。我们在向导乐途的带领下,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穿过葱茏的山野,翻过一道道山梁。山道间一丛丛冬茅草生长茂密,杂枝丛林,将山道阻塞,分不清楚哪儿是路。乐途的伯父在前方开山劈路,我们紧随其后,步履难行。一条古石级,匍匐到山上,夹道茅草竹林拥簇,竹林幽径,徒步其中,或三五成株,或十几成丛,蜿蜒去处,自然成林,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廖氏家庙明远公祠肖明供图
  沿着山道前行,我们几乎是在丛林中穿行。穿过山腰,再攀“云梯”而上,我们步步向山顶逼近。鲫鱼峰,山顶有一石矼工长十余米,宽不足一米,两侧是千仞悬崖,深邃莫测,其山形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鲫鱼,故名鲫鱼峰。顶峰自上而下,坡陡达78度左右,若遇风吹云涌,仿佛山摇石动,攀登尤为惊险。
  伫立鲫鱼峰顶鸟瞰,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千峰竟秀,风光旖旎;黛色的山峦,缭绕的烟雾,参天的松柏,清翠的竹林。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 有一群拔地而起的奇石,当地人称之为:三仙石群。山腰上怪石嶙峋,青藤倒挂,遍布山崖,妙趣横生。颇有桂林“石林”那般多姿多态。山峰异常险峻,道路崎岖无比。峡谷两面,绝壁千仞,如钢刀锋利无比,青藤自然垂下,飘然其间,仿佛彩带舞动。悬崖峭壁之上茂密的长着古松、银杉、铁杉等珍贵的乔木,铺天盖地,郁郁葱葱,分不清白天黑日,攀援直上,如入仙境,来到凡人与仙人交汇之境。真是:“峰峦叠翠云接天,驾雾轻身只等闲。仙人石上留仙迹,千古传说飞紫烟。”
   鲫鱼峰的石林肖明供图
  这时,向导对我们娓娓讲述仙人赶猪的故事:在鲫鱼峰中,耸立一座高大的山峰,峰谷之间堆满了硕石,黑乎乎的挤满一道山弯。传说,这就是仙人赶过来的猪群。
  这漫山遍野的石头,或许还有许多类似仙人赶猪的传闻;一大群礁石,不知其名,千姿百态,形状奇特,等待着人们富有诗意且极为形象的命名。
  最让我们惊叹的是有一石高约10米,形如玉玺。巨石之上,有十多粒小石,形似棋子。巨石周围,有许多,或如舐犊之牛,或像哮天之犬,或似游鱼奔虾,或类飞马卧狮。有诗云:“鲫峰”①出自双湖村,
   白鹤飞来奇石群;
   仙子石头把鼓击,
   廖家宗庙出将军。 查阅有关资料记载,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和地质年代冰后期的大海沉浸,造就了今天鲫鱼峰特有的自然风貌——大片裸露的花岗岩地貌。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传诵千古的友谊,一首梅花三弄的诗歌,写绝了山水相依的奇观。我只是个凡人,在俗世的生活中,常常迷失自己的方向,但在这方水的灵动、石的灵异中,也似乎领悟到了一种世外的空灵与感动。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广昌支行)
   【注释】:①鲫峰,即鲫鱼峰。奇砦怪石鸡笼山
   张传鹏
  鸡笼山坐落于广昌县驿前镇与杨溪乡交界处,距县城40公里,与抚河源头血木岭相望,海拔718米,因一峰独雄状似鸡笼而得名,又名大鸡笼,鸡龙山,山下村民族谱里称龙峰。据《广昌县地名志》记载:“大鸡笼……山顶有一巨石状似鸡笼,另有二石,一似以鸡一象饲盆。山势险峻,仅北面有径可上”
   鸡笼山叶志华摄影 驿前镇苦竹村上村组位于鸡笼山北面山脚下,从这里沿山路直上约一公里处有古道横穿鸡笼山脚,是古代驿前至杨溪的交通鸡笼山石砦门叶志华摄影
  鸡笼山石砦墙叶志华摄影要道,称为“横路”,然后从这里有一条小径蜿蜒而上,经两重砦门通达峰顶。山上有古人修建的石砦,砦墙沿山峰绵延环绕,总长度约两千多米,相连七个砦门,平均高度约四米,整个石砦像一条巨龙盘于龙峰之巅。据史料记载山砦从宋朝开始修建,宋端平间(12341-1236年)附近村民曾在此据险造反。而后来村民则在此躲兵乱,至今民间仍流传鸡笼山寨以前有很多“九节锂”土炮,是躲“西兵”川的(百姓传说的“阳兵”是太平军的一支)。据山下村庄《张氏族谱》记载,清朝时期苦竹村张氏村民和驿前赖姓村民在鸡笼山加修石砦。在漫长而动荡的历史长河中,鸡笼山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鸡笼山寨的“古长城”成为我们旅游观光的好景点,在砦墙上绕峰行走,可欣赏四周不同景致,可远眺杨溪水库、驿前古镇,峰峦叠翠、农舍梯田尽收眼底,可谓砦上风光独好。 鸡公石叶志华摄影鸡笼山上多奇石。山顶左侧有一鸡公石,石体巨大,裂隙中空,近看虽然不是很像鸡公,但硕大的鸡冠和高昂的鸡咀都很逼真。传说这个鸡公石偶尔会“喔喔”啼鸣,而山脚下小溪里有一母鸡石会“咯咯”应叫。接近峰顶有一块乌龟石,一半悬空一半藏于山体中,外面看活像一只肥大的乌龟,显得老实而城府,另一面则显得阴暗狰狞像一只恶鹰。山顶最高处有一堆巨石,泥土腐叶填满石缝,以致石上竟然树木参天,整个形状像一只大鸡笼端放在鸡笼山顶。另外随处可见牛鼻石、鸡嘴石、鸡尾石……还有的像桌凳摆于旷野,像圆盘转于林间,像利斧划向天际啊!
   鸡笼山石龟
   鸡笼山石斧叶志华摄影
  鸡笼山有多座庙庵遗址,其中南面有一处三仙庙遗址,倒掉的条石门框静静的躺在杂灌中,一个刻有“康熙八年”的石水缸斜偎在废墟上,秀挺的百年杂木林遮天蔽日,仿佛在守卫一段悠长而静谧的岁月。在鸡笼山右侧有一个石庵遗址,整个石庵由人三仙庙遗址叶志华摄影 石水缸叶志华摄影工打凿的条石垒成,连窗户也是条石做成,除了有两处倒塌外,其它墙体留存完整。石庵遗址处在山坳中,藤萝披拂,茅草丛生,枯木垂腐,沧桑不尽。
   鸡笼山奇石叶志华摄影
  传说广昌县有三个铜钟,鸡笼山有两个半,遥想当时鸡笼山该是香火鼎盛。传说何尚书曾有一女来鸡笼山敬香,不小心摔于崖下身亡,就地埋葬于鸡笼山,于是有了鸡笼山有千金小姐墓之说。二十多年前,驿前曾有一位猎人独自到鸡笼山“打夜铳”,不小心一脚踩空跌入浓密的冬茅里,突然惊见一座高碑大墓,吓得魂飞魄散,第二天邀人一同探访,却再也没有找到。驿前猎人偶遇的这座坟茔,不知是不是传说中的千金小姐墓?传说鸡笼山还有金菩萨、石棺材……传说鸡笼山有鸡公,头朝杨溪,尾向驿前,所以杨溪较贫驿前更富……诸多传说更增添了鸡笼山的神秘! 鸡笼山一年四季可以赏花:春天,有满山的红杜鹃,如霞似锦铺满新绿萌动的春山;夏天,可行走砦墙上远观碧野莲花,享受砦上赏莲的特别心境;秋天,秋高气爽好登山,枫林似火胜却缤纷林花;冬天,几百亩油茶花开了,洁白茶花盛满了金色甜蜜,盈盈浓香飘荡在龙峰。
  鸡笼山脚下苦竹村原名竹溪村,因村庄两边翠竹青青,中有小溪流过而得名,在二百年前因大火烧毁了全部竹子,又因村民为维护山权与周边村民连年官司而致穷,被称为苦竹。
  在苦竹村村口约一公里处,有天然石头狮子,静静地守望在河道旁。整个石狮藤萝密布难见其真面容,几层楼高的身姿加上她的悲情传说,平添神秘。传说从前有两只石头狮子,一公一母立于河道两旁,有一天暴雨倾盆洪流遍野,两个石狮相偎激情于河水中,因河道阻塞眼看就要淹没驿前村庄,天神震怒指令雷电将公狮子击毁,瞬间随水而逝,母狮子的喉咙被击开一个大口子。母石狮依然屹立,仿佛在守候一个漫长的时空轮回。
   鸡笼山古道叶志华摄影鸡笼山脚下的苦竹村叶志华摄影
  苦竹村民全部张姓,据其族谱记载,为唐朝宰相张九龄后裔,其先祖于元朝末年因躲避战乱溯旴江而上居于此地。村里有一座淑公祠,是为纪念一位叫张文范的人,因御寇有功报皇上赐封准予制建庙祀。庙内置有一块碑记,记述了张文范其人生平及其御寇的义勇。世世代代在鸡笼山脚下居住的张姓人,与鸡笼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为让鸡笼山成为世人登山健体、访幽探秘、行砦览胜的好地方,村民已将上山的古道及砦墙杂灌砍开,并竖立了旅行指示牌,等待人们去探访。
   神秘的鸡笼山、古朴的张氏村和悲情石狮,构筑着旴江源的神奇。
   (作者单位:广昌县驿前镇苦竹村)水天一线阳石寨
   邓桃芳
  阳石寨位于旴江镇尧山村东境,距县城10公里,是悬崖峭壁的石山,主峰海拔345米。矗立在青桐水库尾部南岸,西有广昌至古竹公路通过。全山为一巨石,山上植被极少,阳光充足,故名阳石山;又因山形似羊,所以又称为羊石寨。
  沿青桐水库坝,泛舟而上,湖面时宽时窄,碧波荡漾,波光粼粼,两岸灌木郁郁葱葱,不时有鸟儿飞过。少时,就到库尾,险峻的阳石寨就映入眼帘。阳石寨山上有石池,顶宽可容数百家,四面壁立,其下瞰深潭,后有一径,用布代绳供攀登,曰“布吊关”,另有金星、溪岭、桥西诸关,皆悬于峭壁之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东北有滴水寨。两寨有悬崖相连成环抱的形态,崖旁两小路名蒻关、岩关。悬崖环抱之中有深潭,潭东南两寨隔丈余相峙,崖下小溪入深潭,小溪仅可通一竹排,立排上仰视,只见蓝天一线,名“一线天”,又叫“前担叉”,滴水寨东北有崖墓遗址。两寨的南面有观音岩,状似观音。
  清顺治年间,广昌名宦揭衷熙、罗鸿、何三省、揭暄、骆而翔等举义旗、举义兵、图复兴,在闽赣边境的建宁、广昌、长汀与南明兵部尚书揭重熙领导的抗清大军互为犄角之势,在揭重熙旧部将张自盛(广昌人)领导下的这支广昌农民义军以此为据点,结寨抗清……
   滴水寨“一线天” 肖峰摄影
   众人推骁勇绝伦的陈百花为阳石寨义军首领,号称陈五总。
  其时,江西总兵金声恒与副总兵王得仁起兵反清复明,张自盛军活跃于新城(今黎川)、泸溪(今资溪)、金溪,遍地烽烟,使清建昌营兵无力南顾,顺治九年(1652),广昌知县沈寅出面对阳石寨义军招抚,“仍允居寨屯垦”。后有广昌农民周二曾领众人也加入义军,军力渐丰,义军拒绝清朝安抚。沈寅自知孤城难守,于是再“割大罗岭、苦竹、南源、文上数十里之地”归义军统辖。陈五总作仓廒、运谷盐,准备以图大举。他死后,曾文标、肖来仪继任首领,兵力增至数千,统辖村落不下数十都。“广贮谷食,私铸铜钱,横设河税”,积聚实力,在张自盛的指挥下,“上司各衙门差舍,皆密布心腹;郡邑关厢内外,皆密布奸细”。这支义军威震建昌、赣州、抚州、汀州、邵武各地。是年九月,义军攻广昌县城,遭广昌营兵同广昌县人和会(广昌本地的一些地痞流氓及投靠清朝的败类)与乡兵合击而受挫,退兵回阳石寨保存力量。
   阳石寨外景肖峰摄影
  江西巡抚张某增兵攻寨,滴水寨有部分动摇分子惧而降,清兵“赉长表”炫耀战战功解围而去。随后,这支义军同宁都县青阳、麻田等义军会攻新城(今黎川),官府惊恐,加紧策划“进剿”。顺治十七年四月,江西巡抚檄调建营、虔营、省营合兵四千余骑,由建昌府知事高天爵统领,并调广昌人和会、南丰忠义会等乡兵助战。五月二十三日高天爵移兵头陂。建昌营参将王之任领兵先打败宁都青阳义军;八月,又镇压谢三总部义军四百余人,阳石寨之外援断绝。清军重兵围寨,但义军坚守难下。次年五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大雨,义军警戒稍懈,为敌所乘,破滴水砦,从滴水寨可以下窥阳石砦的一切活动,清军把粮食切断,仓禀在滴水砦,六月初二日,阳石寨被从上而下的清军火力压住,阳石寨失守。阳石寨义军抗击清军,历时八年,最后败亡告终。
   阳石寨古石阶肖峰摄影
  这场战役,义军英勇战死者1210名,忠贞不屈跳崖自尽者445名;被俘者仅77名(含妇女38名)。其余的部分义军随黄懋伦杀出重围,从南丰方向撤退。为纪念死去的义军兄弟,黄懋伦改名李德生(后又改名刘汝桂)复招集农民义军千余人活动于新城(今黎川)县横村(宏村),抗击清军。 阳石寨四面奇峰林立,怪石突兀,现在山上仍留有当年义军山寨的残垣遗迹。山寨的防御墙依地势而筑,上面布有大大小小的洞眼,这是当时农民起义军观察敌情,对敌作战用的,它带给人们几分神秘和无限的遐想。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势磅礴;看如今,硝烟云散,山河依旧。阳石寨的历史痕迹已被苦竹港的溪水所荡涤,留给人们的是对英雄的敬畏和感慨。
   阳石寨遗址肖峰摄影
   (作者单位:广昌一中)仰首凤凰九头峰
   肖明
  九头峰,位于广昌县水南圩乡的东境,武夷山脉的南段,与建宁县里心镇交界,东毗南丰县付坊乡和福建省建宁县里心镇,南连长桥乡,西邻尖峰乡,北界千善乡,连凉山岽,距县城35公里左右,最高峰海拔1037米,山顶有一寺庙“禅顶寺”。此峰高耸巍峙,九峰起伏相连,故名九头峰。又因九峰状似仰首朝阳的凤头,遂别名九头凤山。九头峰植被茂密,古木参天,行人罕至,是一处真正的森林公园。
  2014年12月21日早晨,从广昌县城日新超市门口集合出发,在七彩阳光户外群领队邹树的带领下,40多名驴友分别乘坐一辆大客车,三辆小车,一起穿越水南凉山岽,攀登九头峰。驱车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在起伏的山峦中穿行,山路弯弯,盘旋而上,峰峦叠嶂,青山如黛,构成一幅景色怡人的天然画卷。沿途经广昌县长桥乡过水南乡至909铜矿山腰上,车便无法行驶。大家下车后,整理好行装,踏着晨曦,集体开拔,犹如刚从雀巢樊笼中放飞的鸟儿,暂时脱离城市的羁绊和喧嚣,顿获无限自由空间。徒步到水南张坊村约二公里时,在当地的向导带领下,全员挺进,向凉山岽直奔而行。
   远处青山隐隐,翠铮绿谷,近处层层田陌,犹如棋局,三五农人弯腰荷锄在田间劳作。天上暖暖的阳光照下来,耳边熏熏的山风吹过,时不时有一二只小鸟,从头顶欢快的鸣叫着飞去,顿感温馨阵阵,漫过心田。行走半小时后,有些队员渐渐体力不支。我经历了一年多的爬山锻炼,对于这种山峰的攀登轻车熟路,一路上坐享天然氧吧的凉爽,静观山中气象之变幻,“数清风摇落红日,看林海漫出云霞”。
   九头峰主峰肖明供图
  就在这时,不远处一棵茂盛的野山梨树映入眼帘,那一个个山梨子好像是小灯笼一样,闪闪的挂在那里。大家不约而同飞奔着过去,有人自告奋勇爬上树,只一会儿,收获颇丰,满心欢喜,一边品尝着野山梨,一边继续赶路。
  走着走着,光滑的路面,变得蜿蜒难行,小路上生长着细细碎碎的小草,行走在这样的山路上,满眼都是深深的幽绿和宁静自然。路边的小野花,招摇着旁逸斜出,有红的,黄的,还有紫的,白的,如果喜欢,一会儿可以采上一大把;路边上还长着一些小野果,小小的红红的,像野酸枣,有一点干枯,嚼起来已经没有什么味道。沿着山路一直上行,我们忽然发现一蓬蓬、一簇簇野草莓匍匐在斜坡上。一串串联着一串串,红红的一颗颗点缀在山野间,吃起来酸甜酸甜。
  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道拾级而上,一会儿便听见轰轰轰的响声,倾泻而下的瀑布从天而降,飞溅起阵阵白色的雨雾,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迎着飒飒的山风,阵阵清凉扑面而来。
  上午10:20,终于到了第一个目的地凉山岽。寨子大门用石头垒成,寨子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有的房屋只剩残垣断壁,寨子前门旁有一颗大樟树,门一侧有一间类似警卫室用途的小屋。寨子三面都是悬崖,易守难攻。凉山岽,这个寨子就是当地“座山雕”广昌匪首廖其祥的盘踞之地,廖其祥是赣东地区官职最高的土匪头子。当年盘踞在广昌有17支队,7000余人,于一九五一年二月十四日被解放军围剿击伤,解至水南乡时毙命。
   九头峰风光肖明供图凉山岽是一个坐落在高山的小村庄,依山傍水,奇丽多姿,远峰如黛,近山多彩,溪水似碧四季长流。在一家陈旧的砖瓦房里,我们看到了许多的原始农业耕作工具:牛耕田的犁耙、打谷机、碾米机、水碓,古朴的原木制作依然结实,在阳光探照中静静靠墙而卧,仿佛耄耄之年的老农,沉浸于回味往事,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和稻谷的芳香,宛如昔日电影里黑白的画面,久远而亲切,是游览观光的理想之地。
  凉山岽,环境幽静,它是一个清凉世界,在酷热难当的盛夏,泡在山脚下的溪水里,有山影为你挡住烈日,藏在山上的树荫下,则有清风为你拂去暑气,使你感到神清气爽,恍若身在仙境。极目望去,远山如黛,山间苍郁的树木就像泼了墨一样,仿佛云雾缭绕,真是“青山不墨千秋画”。
  休息片刻,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由凉山岽继续向九头峰挺进。山路依山盘旋而上,有时路面窄得只能一个人通过,大家有前有后,沿着崎岖不平的小路缓缓前行,右边是高耸的山脉,左边是悬崖,只是被错综交杂的灌木枝蔓掩盖着,深不见底。我们一直走,一直走。这样的山路,感觉好像没有尽头,眼看着似乎就要到达山顶,却发现山顶还在更高处。前方的路,时断时续,走走停停,累了,找块石头坐下来,什么也不想说,就呆呆的坐着。云在脚下簇拥而行,耳际掠过徐徐的山风,风中夹着树叶的沙沙声;阳光穿过树梢斜斜的撒落一地的温暖。树下面覆盖着厚厚的黄叶,阳光照在上面,斑斑驳驳,闪着亮光。一阵微风过后,整个山野静极了。这时就会觉得,自己己融入山林,人与大自然是如此的和谐统一。
  无路开道,披荆斩棘,走着走着,向导也迷惑了!尝试了多个上山的小径,结果行至里面却是死胡同,只好原路退回。幸运的是,后来我们终于找到一处被挖开的废弃的石场,才走出了渺无人迹的维谷。
  前方的山绵延不断,一峰连接一峰,长满了马尾松和低矮的灌木,郁郁葱葱;深山里的翠竹茂盛,高耸挺拔。空气异常的温润潮湿,山上的宿水,顺着沟壑漫淌山下,随意地冲刷着散碎的石子。我们来到半山腰较平坦处,隐隐听得哗啦啦的流水击石的声响,抬头一望,一泓清泉从山上逶迤地倾泻下来,绽若芳菲,灿若朝霞。水花在空中纷纷扬扬作舞,恰好,瀑布下方长着一株很秀气的马尾松,被水花激泠的在风中瀑雨中娉婷摇曳,宛如天池浴女。
  抬头仰望,群山环绕,前行的路,无处可攀,四周打量一番,两边是断崖峭险,对面植被过于茂盛,无进山路可寻。向导带着我们尽量避开林茂树杂,避开有断崖的较垂直的部位;翻过眼前二三十米的坡面,顺着雨水冲刷所遗留的路径,寻着可依扶的裸岩茅草,穿过密林,眼前出现一条弯弯曲曲盘旋而上的峡谷涧沟,向导说这就是“风车涧”。
  走过满是低矮的不见裸岩的杂草灌木,突现一片红豆杉林。这片红豆杉林大小参差不一,共约200余棵,有一棵胸径达1.4米,两个成年人都难以合抱,且枝繁叶茂。据专家初步测定,这棵红豆杉古树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有诗为证:
   九峦凤聚沐霞晖,
   险道极天度翠微。
   松瀑云峰流彩际,
   红杉无意争芳菲。
  越往上走,茂盛的竹林,更让人着迷,黄绿颜色竹林配上清澈的蓝天,飘动的白云映衬着层层峰峦,景色十分迷人。“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没有看到蜂与蝶,但被我们打扰的野鸡,却不时从我的脚下飞出,成群的斑鸠,不时地从头顶嗡嗡的掠过,我们进入了它们生存的空间,是不受欢迎的对象。继续往上攀登,沿途有参天的古木,迷人的云海,娇艳的野花,美景让人目不暇接。
  中午12点,我们终于登上了九头峰巅。林木幽深,芳草如茵,无数淡雅的小黄花小白花点缀其间,像碧绿的丝绒底子上绣出的绢花。视野豁然开朗,远近景色尽入眼底,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多层次、多色调的立体画面。举目远眺,九头峰真美呀,近景是青山绿水,远景是小河水库,远处群山绵绵,山峦起伏,茫茫竹海,碧波万顷,颇为壮观。二县三镇那绚丽如画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一栋栋的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赣闽高速公路似一条长龙盘旋蜿蜒,组成了一幅五彩的画卷。写诗一首纪念:
   远看峦嶂几千重,
   树木参天欲破穹。
   人道钟声才报午,
   我曹登上九头峰。 九头峰远眺肖明供图不论山爬的多高,人终要下山的;前方望不到最远,路永远在脚下。都说下山容易上山难,这会我才发觉,上山难,下山更难哪!沿途到处的荆棘和隐没路径的冬茅草,使我们不敢轻易下步。顶峰自上而下,坡陡达60一70度左右,若遇风吹云涌,仿佛山摇石动,下行尤为惊险。透过葳蕤的林子,茂盛的冬茅草丛,一条小径出现在我们面前,向导说,这就是回家的路!经历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走出了深山老林,踏上了回家的路!
  返程的车,在山峰间穿行,一路山谷连绵、翠峰旖旎、云蒸霞蔚,雾气扑面而来,仿佛人在天上游,车在雾里行,真有羽化成仙之感。随着车子的前行,景观不时出现,无边无际的群山,写满空旷,自由,还有呼吸。一种与自然融于一体的感觉,说不出的幸福和欢愉,唯有用目光和心灵去感应,去体会……
  美,有时,真的,难以言述。我们只需要安静的站在那里,让阳光洒在脸上,让风吹动发梢,让所有的烦恼远去,让心沉醉在美景中,足己!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广昌支行)

知识出处

莲乡山水

《莲乡山水》

《莲乡山水》一书,图文并茂,共收录图片180余张,文章80余篇,采取散文、诗歌和文言文等形式,运用凝炼通俗的文学语言,描绘出莲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风景画。游记朴实,赋咏俊采,诗词竞秀。全书注重真情实感,意在境中,情境交融;独具丰韵,风格斑斓。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