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31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人物
分类号: K825
页数: 14
页码: 739—752
摘要: 《崇仁县志》中对崇仁县古代人物的介绍。
关键词: 崇仁县 古代人物

内容

欧阳澈
   欧阳澈(1097—1127),字德明,青云乡栎油(今马鞍乡栎油村)人。少年英俊,气宇不凡,性尚气节,以国事为己任。时值乱世,外患日深,国家多难,德明虽身为布衣,却常纵谈世事,见识明达,切中时弊,忧国悯时之心,溢于言表。
  靖康元年(1126),曾上安边御敌十策,州官不为转呈。又针对朝廷弊政,写成《十事》将进呈帝览,力图补救,适逢金人攻破汴京,并迫宋廷订立“城下之盟”,德明闻讯愤慨已极,常与人说:“我能口伐金人,强于百万之师,愿质子女于朝,身使金庭,迎亲王而归。”乡人劝阻,不听,遂徒步赴南京(今河南商丘)行在,伏阙上书,力言李纲不可罢官,黄潜善、汪伯彦不可任用,并请御驾亲征,以迎二帝,措辞切直,佞臣黄潜善等诬指其“语涉宫禁”,高宗震怒,将他与太学生陈东俱斩于市,年仅31岁。
   越三年,高宗悔悟,追赠为秘阁修撰,其著作有《飘然集》6卷。
   罗点
   罗点(1151——1195),字春伯,高垍(今石庄乡高溪村)人。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第二,授任定江军节度推官,受到漕运使赵汝愚的赏识,两任后,因父死服丧。服丧期满,被荐为太学博士。淳熙十年任秘书省正字,调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
  淳熙十二年,迁任秘书郎,兼皇太子宫小学教授。点选择古人事迹之可以汲取经验教训者,编成《鉴古录》,每日讲解二事,教育受业的皇室子孙。十三年调外任浙西提举,善从属吏中遴选贤能,人幕赞划,全面了解民间的利益和弊病所在,政绩颇著。昆山华亭之间,有淀山湖,能调节入湖各河水量,但被皇室亲眷霸占为田,水道淤塞,点即奏请疏浚,扩大蓄水容量,改善灌溉面积达百万顷之多。
  高宗死,孝宗服丧,太子参与政务,点由户部员外郎兼太子侍读,调任太常少卿。光宗受内禅,点奉命出使金邦,通报新帝即位,恰逢金邦有丧事,迫其换去吉服,点不从,金人以上国自居,诘责国书中不应当使用“宝位”一词,答日:“圣人之大宝日位,不加宝字,何以别于至尊?”金人无法使他屈服。出使还朝后,又向光宗提出许多切中时弊的政见。绍熙三年(1192)夏至,光宗将到重华宫朝见太上皇,后中止不去。点数次进谏,帝皆不听,于是屡请辞职,不准,调任代理兵部尚书。点与侍从官等同上奏章35次,自己单独上奏章16次,口奏更多,不惮天威之莫测,不惧后宫、宦寺之进谗,谆谆以光宗欠缺事亲之礼直言进谏,光宗皆不听纳,直到宁宗嗣位(1194),人心始定,宁宗拜点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同年九月得疾,卒时年仅45岁。赠太保周国公,谥文恭。遗著有《奏议》23卷,《清勤堂法帖》6卷。
  吴曾
  吴曾(生卒不详),字虎臣,崇仁县人。禀性聪慧倜傥,少有抱负。年十五,即肄业于太学,值金兵南侵,挟书归,与孙仲益、汪彦章、韩子苍、徐师川诸人交游,学问益进。
  高宗时,以献书授洪州赡军酒库,改都大司检踏官;后内调为敕令所删定官,迁太常司簿,累迁工部郎中。太史局欲将绍兴殡宫20里内士民的坟墓迁徙别处,因其提出异议而作罢。不久,台谏官对其进行讥评,孝宗以其博通天人,可放外任,但受到种种阻挠,终于去官,归食祠禄。之后,出任靖州知州,有志于罢免贪吏,以安边民,又与监司意见不协调。不久,改任金州知州;刚到任,复改知严州。赴任时,途经严子陵钓台,地方人士隆重欢迎,吴曾辞曰:“岂不有愧于严子陵的高风亮节!”狡黠的官吏惧其居官严正,于是多方排挤中伤,吴曾便辞官归家,潜心著述,并以治病济世为怀,博采古医方药,临床验证,进而推阐其制方之意,辨析明畅后无不录存,故卷帙较繁,著有《君臣论》、《负暄策》、《毛诗辨疑》、《春秋考异》、《左传发挥》、《新唐书纠谬》、《得闲文集》、《待试词学》、《千一策》、《南征北伐编年》、《南北事类》、《能改斋漫录》及《医学方书》500卷,均收入国家藏书处。
   吴曾73岁病故,因人仕之初,曾依附秦桧,成为其生平之一污点。
   何异
   何异(1129—1209),字同叔,巴山镇人。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任石城主簿,历两任即改调萍乡县令,经丞相周必大推荐,迁升至国子监丞。
  同叔在朝应答上问,颇称帝意,被提升为监察御史,复调任右正言。因上疏进谏,被调外任,授湖南运判,兼管军事。不久,调任浙西提刑。后召回任太常少卿,改任秘书监实录院检讨官,代理礼部侍郎兼管太常寺等职,因论芝草生于太庙一事。得罪权臣韩〓胄,言官迎合韩的意图,对其弹劾,遂被免职。后来,起任为夔州知州兼本路安抚使。夔州地小土瘠,粮食欠缺,同叔会同转运使从外地购粮储积,设立循环通济仓,解决民食,后又调任漳州知州。
  嘉定元年(1208),奉召至京任刑部侍郎。是年夏季发生旱灾,同叔上书:“近来号令,有时出自宫中,而辅弼大臣不得与闻,台谏官不得进言。陛下怜念饥民,责成地方官吏治疗病人,殡葬死者,但到边远地区,灾民哪能得到实惠!发行纸币,稍缓征敛,才是便民裕财通商的良法。翌年,代理工部尚书,针对年耄恋位不去的现象又发表见解:“大臣辞官,大都成为虚文,中外互相观望,都认为不过是官场的浮仪惯例,这不能促进有廉耻的良好风尚的树立。”不久,从宝章阁直学士调任泉州知州,即告老退休。卒年81岁。
   同叔颇有诗名。生平俸入多用于买山、购书,建浮石山庄、麻姑山房以藏书,著有《月湖诗集》、《月湖信笔》、《中兴百官题名》。
   谢公旦
  谢公旦(生卒不祥),字清父,一字景周,县城人,禀性孝友简淡。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任永新县主簿,入郡幕。适逢灾荒,即检查核实吉水户籍、田亩数额,豁免额外负担,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誉遂被任永新县令。有一大姓中人犯法,公旦依法治罪,不久,即被中伤而罢官。后历任四县佐贰官员,才迁通城县令。嘉熙四年(1240)任监察御史,上疏,以开悟君心,整肃朝纲为第一义。京城地震,又上疏恳请皇帝亲君子,远小人。其时,公旦兼任崇政殿说书,一日,讲书毕,帝(宋理宗)曰:“每见卿议论精确。”又常论浮盐、正盐之弊,理宗以财政需要为理由,表示盐法之弊难革除,答日:“现在沿海两广、湖、湘之间,因盐价贵,人多起而自行贩运,臣恐日久之后,形成徒党,潜伏着作乱的危机。”帝以为然,调迁太常少卿,稍后,又调任宝章阁直学士,福建提刑。后改任赣州知州,因镇压农民起义得宠,改任浙江巡按。不久,调焕章阁直学士,福建运判。卒于官,年64岁。公旦自号野航,兄弟三人皆进士,时称崇仁“三谢”。吴草庐有《三谢逸事编》,称公旦任福建漕使时,有旧友为所属县令,送其桕烛百支,点燃后,发现其中藏有黄金,遂以漕运司印缄封,派弓兵护送到该县,交回原物。著有《野航类稿》、《奏稿》六卷。
   李刘
  李刘(生卒不祥),字公甫,白沙(今张坊乡沙洲村附近,村已芜没)人。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历任礼部郎官兼崇政殿说书,起居舍人,调升吏部侍郎,后罢职回籍,食祠禄。不久,召回任职,因健康欠佳,一再奏请愿任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之职。言官劾他“非份强求君上”之罪,仍罢归食祠禄。
  李刘曾在四川省荣、眉两州任知州,后升总漕事,帅成都,守本路,宪四川都大荣马等共掌8印。在任,明敏治事,措施得当,军府僚佐,遵其教条办事,无不顺利办妥。
  李刘以写骈体文著名,才高学博,为当时南方之“巨擘”。荣获理宗御书“梅亭”匾额,他专门构筑“御书阁”,隆重供奉,因自号梅亭。据《坚瓠三集》载:李刘曾谒见真西山(德秀),留饮。西山指榻上“竹夫人”(竹簟)命题日:“蕲春县君姓竹氏,可封卫国夫人”,他提笔立就,其中联云:“居大厦之间,多为凉德之助,剖心析肝,陈数条之风刺;摩顶放踵,无一节之瑕疵。”末联云:“呜呼!保抱携持,朕不忘午夜之寝;辗转反侧,尔尚形四方之风。”西山击节赞赏。著有《梅亭类稿》、《续梅亭类稿》各30卷,后皆亡佚。仅存其门人罗逢吉所辑的《四六标准》(又名《桔山四六》)40卷。
  饶应龙
  饶应龙,宇翔夫,巴山镇桥北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历任余干主簿,德化县令,知南安军,秩满,调任编修,复调监察御史。首次上奏陈述敬天、爱民、用人、听言四事及戒贪纳贡。有帅臣献土特产,帝因纳其谏言而拒收。应龙为人性格刚劲,处事果断,态度严肃。有人劝他要注意态度,宜用委婉言词。他日:“言官其可婉耶?”因与当道意见不合,罢归。不久又复为江东提刑,改调浙西提刑,又调显谟阁直学士、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等职。披阅案牍,有时终夜不眠。创万年仓,储谷济荒。卒年60岁。著有《诗文类编》60卷,《史讨》30卷,《尽心录》30卷,《奏稿》3卷。据饶氏家谱载:翔夫曾同文天祥起兵护宋。
   陈郁
   陈郁(1184—1275),宇仲文,号藏一,巴山镇人。以文学优异受理宗知遇,命他记天竺华严阁。特旨以布衣充缉熙殿应制,又充东官讲堂掌书兼撰述。德佑元年(1275)卒,年92岁。
  按《钱塘遗事》,他曾作一首咏雪词:“没巴没鼻霎时间,做出漫天漫地,不问高低并上下,平白都教一例。鼓弄滕六(雪神名),招邀巽二(风神名),一任张威势。识他不破,只今道是祥瑞。鹅鸭池边,三更半夜却误了吴元济。东郭先生都不管,挨上门儿稳睡。一夜东风,三竿红日,万事随流水,东皇笑道,山河原是我的。”贾似道认为是隐讽他而恶之。
   吴澄
   吴澄(1249—1333),字幼清,凤岗咸口人。自幼聪敏过人,勤奋好学,3岁,受家教,读古诗便能随口成诵。5岁,从师学习,老师每日教授数千字的文章,他常通宵达旦地诵读,其母怕他过分勤奋,熬坏身体,便限制其灯油。他待母亲睡后,又悄悄点灯,继续读书。7岁,就熟读了《论语》、《孟子》和五经,并能写文章诗赋。9岁,在乡学考试中,经常名列前茅。青少年时就已成为很有学问的人,并通晓求学之要领,潜心致力于群书的研读,致力圣贤之学。当时,书坊有新刻麻沙板古文集,因无钱购买,便向卖书者求借,隔日即送还,卖书者好奇地问:“都读了?”任意挑问数篇,都能自首至尾背诵无误,卖书者惊服,遂以书为赠。
  16岁,随祖父到抚州,在临汝书院谒见研治朱熹理学的新安(今南城)程若庸,并详细阅览了标贴于壁间的理学要义,认为不尽符合朱熹之学,便提出许多疑义。程若庸为之悚然,并令其子、侄与吴澄为友。咸淳六年(1270)应乡贡试,考中第28名,次年,应试于礼部,下第归。
  元至元十三年(1276),避乱移居布水谷,屏绝交游,安贫乐道,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礼·大小戴记》等儒家经典,历时四年,才还居“草庐”。时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求贤于江南,来到抚州,劝其出仕,澄以母亲年老而婉辞,钜夫劝说:“你即使不肯为朝廷出仕,但中原的山川胜概,岂可不去快览一番?”澄得母亲允许后,来到京城。钜夫私上奏章荐举,仍想强其出仕,澄觉察后,仍以母老为由,坚辞回里。钜夫只得请求将其著述,保存在国子监,以助益于学者。元世祖忽必烈乃谕令江西行省派人至其家,抄录所著各书献上,并命郡县官员,按时以优礼相待。
  元贞初(1295),澄至豫章西山游览,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讲学,逐日听其讲论。记录其问答凡数千言,行省佐吏元明善,素以文学自负,向澄请教有关《易》、《诗》、《书》、《春秋》的深微奥妙的义理,皆一一解说。元明善赞叹:“与吴先生讨论学问,如探渊海,深不可测。”于是拜澄为师,终身执弟子礼。
  董士选任江西行省左丞,延聘幼清于家,亲自为其端送膳食之具,称澄是“天下士”。后董入朝举荐,朝廷擢澄为应奉翰林文学登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董即寄书招其入朝任职,幼清答书恳辞,后在地方官敦劝下,始进京师。次年春,即南下,寓扬州。
  至大元年(1308),诏授从仕郎、国子监丞,朝廷使命敦促,仍不赴任。二年,郡县奉都堂移江西行省文,派官员礼请,并备妥驿船,督促不已,才于三月起程,五月至京。在此之前,许衡为祭酒,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学生。久之,渐失旧规,幼清至,拂晓即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直至太阳西斜,方才退息。由于他学养深邃,授课尽心,一时执经书请问疑难者,接踵而至。幼清因材施教,反复启迪。循循善诱,常坚持至夜,寒暑不易。当时国子监无专职理财人员,学生廪膳费用,由监丞主办。乃聚集经费节余,以改善学生生活,从此旧弊完全革除。四年,中书奏澄升司业,他采用程纯公《学校奏疏》、胡文定公《六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私议》的要旨,综合成教法四条,即:经学、行实、文艺、治事,同事对此颇持异议,遂于皇庆元年(1312)二月辞职归里。虽监学派遣属吏再三挽留,仍不听。
  延祐三年(1316),澄深入宜黄山中五峰僧舍,住了6个月,修《易纂言》。英宗即位(1321),破格迁升为翰林学士,晋大中大夫。泰定元年(1324),初开经筵,为讲官之一。泰定帝亲临听讲。并大为赞赏。适逢修《英宗实录》,幼清受命负其总责。数月后,实录修成,尚未进呈,即称病辞官南归,奉旨赐宴国史院。宴罢,小车出城,朝官追送至都城门外,国子监诸生一直送至通州。
  元统元年(1333)病故,享寿85岁。赠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早年所居草屋数间,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当时及后世学者尊称之为草庐先生。澄有《文集》100卷,于《易》、《书》、《春秋》、《礼记》各有纂言,著有《学基》、《学统分二篇,使人知学之本与为学之序,又校定《皇极经世书》、《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及《八阵图》并加解说。虞槃
  虞槃(生卒不详),字仲常,号侦白,虞集之弟,二都(今石庄乡)人。延祐五年(1318)进士,授吉安、永丰县丞,丁父忧,服满后任湘乡州判官期间,有某富绅杀人,以门下奴仆交出替罪,而衙门内上下官员皆阿从,独仲常不允,坚持依法治原凶,使杀人者未能免死,替罪者得不受冤。又有巫汉来到仲常治内,造谣惑众,自称代表神灵下界,每对人云,某地将发生火灾,果应验。群众疑惧而报官,槃即带人去救,甚至一昼夜之间,接获报告数十起,弄得寝食不安,民心惶惶,连县衙内长史以下的公职人员也信以为真,纷纷迎巫汉至家,厚礼相待,祈求神灵保佑。巫汉更大胆造谣:将有大水灾和兵祸降临该州。大家听信谣言,都打算全家迁逃。仲常为了揭穿巫汉骗人伎俩,捕获纵火犯及其党羽数十名,并坚决依法惩治,妖言自息。全县官民佩服槃执政果断严明。秩满除嘉鱼县尹,已卒。仲常幼时常读柳子厚《非国语》,认为国语诚可非,而子厚之说亦非也,故著有《非非国语》,时人叹其有识。
   虞集
   虞集(1272—1343),字伯生,二都(今石庄乡)人。祖籍四川仁寿,生于湖南衡阳。3岁开始读书。时值南宋季世,父汲携家流寓岭外(今广东境),兵荒马乱之中,书册散失,母杨氏乃口授伯生以《论语》、《孟子》、《左传》及欧、苏文,聆听之后,辄能成诵。后举家迁还长沙,求学于外塾,才得到刻本书册,时巳遍读儒家经籍,通晓其大旨。由于家庭教育良好,后又从吴澄游,颇获教益。
  元朝统一全国后,应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延请,于其家塾任教。大德初(约1298年前后),首次进京,经大臣推荐任大都(今北京)路儒学教授,继任国子助教,倍加勤奋,充实学识,诲人不倦,以师道自任,声誉卓著,登门求教者甚多。
  仁宗时,任集贤修撰,曾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泰定初(约1325年前后),任国子司业,调迁秘书少监,帝去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石别苏木),命伯生与集贤侍读学士执经书随从。自这年起,行“经筵”之制,伯生用蒙语、汉语讲解经书,后转任翰林直学士。不久,又兼国子祭酒,曾利用讲经之余,奏议在京师以东沿海数千里滩涂,筑构堤防,围水为田,土地听民开垦。当时虽未被采纳,但后来海口万户之设,实际就是取法于他的建议。文宗即位(1328),任为奎章阁侍书学士,后决定修《经世大典》,命集与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回籍,则独领其事,辛勤工作,历时两载,始编纂成书,共800帙。因劳累过度,致生眼疾,又为朝臣嫉忌,遂告病回崇仁。至正八年(1348)正月病卒。享年77岁,赠江西行中书参知政事护军,封仁寿郡公,谥文靖。
  集早年与弟〓同辟书舍,构两室,左室书陶渊明诗,名“陶庵”,右室书邵尧夫诗,名“邵庵”,人尊称为邵庵先生。他学问博洽,能究极本源,研精探微,心解神契。能文工诗,素负盛名,号称大家,所作文章虽多,存稿仅十之二三,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传世。吴当
  吴当(1296—1360),字伯尚,凤冈咸口村人,吴澄之孙。幼承祖父教训,聪明笃实,及长,通经史百家,跟随祖父到京城,补国子生,澄殁后,四方学子旧从游者,都投吴当就教。至正五年(1345),袭父荫授万亿四库照磨,未上用。后累迁国子助教,博士、监丞、司业等职,参与编修宋、金、辽三史,历任礼部员外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等职。其时江南农民起义军起兵已五年,有大臣认为当世居江西,熟悉江西情况,且其才能亦堪任政事,遂荐授江西肃政廉访使,会同江西行省参政火尔赤,兵部尚书黄昭,镇压江西诸郡农民军,率部进犯南丰。起义军首领郑天瑞被击失利出走,郑元自杀。又以兵犯抚州,杀害义军首领胡志学,进兵复踞崇仁、宜黄,于是建、抚两郡义军悉被镇压,为参知政事兼总兵朵歹所忌,伪报当与“寇“通,旋降旨解除兵权,调任抚州路总管。不久,罢官归里。十八年,复任为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任命未下,而陈友谅起义军已克江西诸郡,火尔赤弃城逃走,伯尚戴黄冠着道士服,杜门不出,日以著书为事,友谅遣人聘请,则卧床不食,誓以死抗命,来使乃将其随卧床一并载船上,送往江州(今九江)拘留一年,终不屈服。获释后,隐居吉水之谷坪。至正二十年病卒,年65岁。著有《周礼纂言》及《学言稿》。
  吴彻
  吴彻(生卒不详),字文通,原籍湖北江夏,隐居崇仁北耆(今巴山镇桥北),博学工诗,家贫不得志,但好奇节,鄙视元朝暴政,为红巾军陈友谅聘为幕客,友谅称汉帝时,想任他做官,文通辞谢曰:“愿就宾师之位”,友谅因此称之为先生。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友谅围攻豫章,与朱元璋在鄱阳湖相遇,友谅派文通走小路去窥察军情,被抓获缚送朱营处理,朱素闻其名,知其博学多才,遂释缚并问道:“听说你很能吟诗作赋,现在就为我以“天闲百鸟图”为题,吟诗试试看。”彻即应声吟曰:“问渠何日渡江来,百骑如云画鼓催,九十九中皆汗血,当头一个是龙媒。”于是不忍杀他,又揣度他不能为自己所用,遂生疏间之计,乃刺“诡谲秀才“四字于其脸,放回。友谅见其脸上刺了字,果生厌恶,并曰:“那有这样容貌之人,而可为我的宾师?!”彻闻后,遂划一只小船不辞而去。后友谅战败而死,其子陈理回守武昌,朱元璋怒其城久攻不下,想以大肆屠杀来报复。吴彻上门求见,乃以“西山夜雨图”为题作诗云:“莫厌西山夜雨多,也应添起洞庭波,东风肯与周郎便,直上金陵奏凯歌。”朱领会其诗意,即下令还师建康(今南京),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以后,屡次下诏寻找,,可是文通仍隐迹不出。到永乐年间(1403—1424)才回归家乡。吴与弼
  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号康斋,莲塘(今东来乡)人。国子监司业吴溥之子,天资聪敏,八、九岁在乡学读书时,即已崭露头角。长成后,到京侍父,学习应科举试的八股时文,以他的才华,掇取科第功名是大有希望的,可是他读了《伊洛渊源录》所叙的儒家“道统”的承传,内心就很向往。继而又读《二程全书》,就想猎取效法,于是舍弃了应科举、求功名的学业,谢绝世俗交往,独住一所小楼,每日研读“四书”、诸经及二程、朱熹的语录,收敛身心,沉潜义理,勤奋自学,坚持两年没有下楼。
  21岁还乡,途中遇暴风,所乘船几乎倾覆,众人皆惊惶失措,独他正襟危坐,风弱船定后,人们问他为何不惊恐?答曰:“吾守正以俟耳。”在乡里,一切行动都遵守儒家的礼仪规范。每次到京城太学去省亲,都是布家旧鞋,无人知他是国子监司业之子。
  中年以后,家境日贫,收入不足以供给衣食,住房破旧不能蔽风雨,则自己从事农业劳动,手足胼胝,终岁辛劳。虽然处境如此艰难,但如不合道义的准则,即使一草一芥之微,也坚决不取。所以对四方来拜师求学者,都拒收报酬,其学生胡九韶说:“惟先生遇患难仍能学习、进益,别的人则不免意志颓唐而怠惰下去了。”他事亲尽孝,幼年失母,侍奉继母如亲娘,待异母诸弟,笃诚友爱;夫妻之间亦相敬如宾。 他锐意理学,不求仕进,屡被推荐、征聘皆不就。天顺元年(1457)大臣石亨上疏荐举与弼为官。于第二年五月授为左春坊左谕德,即上书请辞。英宗召入文华殿,从容咨询大政,随即遣使慰谕,赐予优厚。不允所辞。”相识都劝他就职。康斋回答说:“浅陋之学,衰病之躯,岂堪任使,苟就职,就需屹然风采,动于朝端,方不负天书期待之重,岂敢为窃禄之官。”以后又连续四次上疏辞职,未被允准。于是上《封事·十策》,其内容要点是:一、崇圣志;二、广圣学;三、隆圣德;四、子庶民;五、谨命令;六、敦教化;七、清百僚;八、齐庶政;九、广言路;十、君相一德同心。英宗阅《封事》后,复召入文华殿,温语抚慰,并派人护送回乡。仍赐诏褒扬嘉许。命地方官一年四季,常去看望慰问,每月支给仓米,以示殷切关怀之意。归里后,远方上层人士,纷纷迎请他去讲学。成化五年(1469)十月十七日,在家病故,享年79岁。
  康斋自学成材,虽无师承而研治儒家理学甚早,他墨守宋代程朱之学,言心分知觉与理为二。主张静时涵养动时省察作为修养的基本功。其学术思想深受众多的儒士所推崇,形成当时一大学派——崇仁学派。康斋虽醉心理学,却能博览,对文学、天文、地志、律历、医卜等,莫不研究精通。所作诗文,皆清明峻洁,曲折纡徐,能令读者自然感发。如有人问他不愿出仕的原因,他示之诗曰:“琴到无弦识者稀,古今惟有一钟期,几回拟古阳春调,月满虚堂下指迟。”又曾自赋诗曰:“灵台清晓洞无瑕,独立东风玩物华,春气夜来添几许,小桃又放两三花。”他的日记,记其进德修业与日俱新的功夫,阐发他治学的心得。大小楷得晋人书体。门学凡数百人,其中有著名学者胡居仁、陈献章、胡九韶、车泰、饶烈、娄谅等皆笃行之士。著述有《日录》及《康斋文集》12卷,当时学者尊称之为康斋先生。
  刘浚
  刘浚,字士哲,北耆府馆(今巴山镇桥北)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以庶吉士,改任临汾知县,荐升浙江按察佥事。时治所多营建项目,经办人员藉此营私舞弊,损公肥私,士哲获悉,严禁不贷。有一温州卫的指挥,自恃曾随御驾征伐有功,骄横跋扈,肆行不法。士哲即进京,揭发其罪行,因语言过激,未被采纳,反被免职,即隐居临青十余年,住茅棚草舍,教授学生。后被推荐起用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卒于京城。家贫无钱成殓,还是靠同乡友好资助,才得以安葬。著有《草广集》。
  刘㝡
  刘㝡,字振廷,巴山镇人。性旷达特出,少年时曾撰一联自勉:“读书无一字用,未足以语学;立志为自身谋,不堪称为人。”
  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任慈利知县。县处万山中,杂居苗、彝等少数民族,逢上级下达采伐木材任务,劳役繁重,他筹划料理得当,事成而民不甚劳苦。嘉靖初(1522),迁任礼科给事中,奏请皇帝勤习圣贤之学,于宫中每日讲诵《大学衍义》,勿近亲随引诱而致行为乖僻。当时,执政大臣企图凭借决策拥立世宗的“功勋”要求封拜显爵,议下诸部,他抗疏论执政者的要求乃是“贪天之功”,事遂中止。次年宦官崔文借办斋醮祭祷祠庙之事,邀宠皇帝,同时串通锦衣卫的百户陶淳,在外搜罗拉拢不法之徒,狼狈为奸,侵耗国家资财。振廷获悉此事,因多次上奏举发,被降职调充广德州判官,又因东厂太监芮景贤劾奏说:“振廷在赴任途中,仍沿用原官衔,乘大官船,带众夫役,更有巡盐御史黄国用派牌役护送。”皇帝大怒,下诏逮二人下狱,将振廷充军到邵武。
  在邵武七年,才得赦归家。居家二十余年,以义理训子侄,对亲朋济困扶危。庚子(1540)、乙巳(1545)两年大荒,出粮食赈济饥民,出金钱安葬死者,后卒于家。
   吴道南
   吴道南(1547—1620),字会甫,号曙谷,二都石庄(今石庄乡石庄村)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第二,授编修,知经筵日讲,预修正史,主纂《河渠志》。二十二年,任浙江主考官。二十五年,晋升东宫直讲学士,他讲解经书,必多方引喻解说,务期明白晓畅。
  三十二年任武进士考试总裁。三十四年任顺天乡试主考后,晋升礼部侍郎。署理部政工作中,申明旧章,确定谥典,皆一秉火公,从不屈从权贵,曾十次上书请皇太子出来听讲。这时,神宗对皇位继承问题,另有考虑,对其奏章,置之不理。时值京城大旱,上疏请除“五郁“,多切中时弊。神宗不听,值朝鲜来请售给火药,会甫力争不可给予,吐鲁番进贡美玉,亦以“不贵玩物”为谏,因而拒却。
  三十八年,负责考选贡士。后因父丧,回籍守制,除丧服后,起用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三次上疏辞谢,皆未获允。始起程,行装简朴如常人,照规定应有的供给费用和护从人员,均一概谢绝。所经各处,无人知其为台阁辅臣者。按照惯例,朝廷大臣受官,应先面谢“圣恩”,才能莅任。但神宗长期不视朝,所以都先到职。他到京后,不得见帝,于是不敢入阁当值。首辅方从哲为此向神宗进言,神宗命他先入阁办事,几天后,复上奏议,大意说,臣“就列”经旬,陛下仅批下有关瑞王婚礼的奏疏一件,其他如皇储出讲,诸王豫教,简选大僚,荐举遗佚人才,撤除管理税收的太监,补足言官缺员诸事,全都杳然。这难道是陛下简拔臣等充任辅弼的本意么?神宗虽答以嘉许的“优诏”,但实际并不采纳施行。
   四十四年,主持会试,因考场舞弊行为,遭到言官的攻讦,皇帝虽然谅解他,但他决定辞职,共上辞职奏疏20次,适逢母丧,乃得批准。
   光宗继位后,推恩加禄秩,望其再度辅政,不幸病重,乃带病作《大政议》20条,成为他的绝笔。
  会甫历官30年,其家产还不及中等之家,为人藏才于德,平易近人。虽走卒、儿童,也一视同仁。居官任事,则自有操守,严正不阿,且明达政务,辅大政不为诡随,得大臣体。卒年74岁,荫子四,赐祭十三坛,赠少保,谥文恪,从祀乡贤祠。著有《日讲录》、《河渠志》、《巴山草》、《曙谷集》、《奏议》、《语录》等书。
   陈石麟
  陈石麟,字及陵,四都罗溪(今郊西乡罗溪村)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初授河间、献县知县,继调西安、澄城、鄞县等县知县,常说:“为官必须十戒,即戒贪、酷、惰、荒、骄、奢、纵、徇、亵、吝”。除自箴外,并严格要求各级官吏,切勿沾染。因自号勿斋,年69岁致仕归,因政绩良善而闻名当地。死后囊箧萧然。仅得朝服一件,手抄诗稿数卷。
  刘砥柱
  刘砥柱,巴山镇人。邑诸生,康熙中(1690年前后),郡守刘某自作主张,在正税以外,另向百姓摊派各种税额,名目繁多,数额巨大,百姓破产的很多。他愤愤不平,毅然向上级衙门控诉。郡守恼羞成怒,用各种藉口和苦毒刑罚逼害他,以图报复。他仍不畏权势,毫不屈服,坚持与李凌云、吴德明继续揭发控诉,最后郡守因罪撤职,附加苛税乃得废除。百姓称颂。陈象枢
  陈象枢(1696—1753),字驭南,号复斋,北耆(今巴山镇桥北)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后升本司员外郎,调迁礼部精膳司郎中。十三年加翰林院衔,督学四川。刚入境,即有属吏奉五百金为旅费,驭南正色拒绝。且抽自己的部分俸给济助困难的属吏。学署在他督饬下,弊端肃清,获蜀人好评,尊称之为“陈夫子”。
  重庆以下,长江有一段航道艰险,易出交通事故,而夔地士子,过去都须往重庆应试。驭南说:“自己居安而处人危地,我实不忍。”于是亲自到夔主持考试,夔之设有考院,始创于此。
  继而调任湖南督学,旧例,督学每监试一棚,考生均出钱少许,作为学使延宾从、养僮仆及一切舟车费之用,他却拒绝接受。有人建议上报裁撤这一例规,驭南辞谢说:“吾少耐劳苦,长健于阅文。有兼人之力,故费省而事办;后之人少不及吾。即力绌矣。故不为也。”
  时清朝当局正欲肃清吏治,激励廉吏,官场中敏感而狡黠的人,为迎合朝廷、标榜“剔除陋规”的治绩而超授大官。他却不肯这样做,因此更为道义之士所尊重。岁试完毕,奉母丧归家,倾宦囊所有,倡修至圣大成殿及陈氏宗祠,对族戚中贫困者,亦加济助。
  后主讲豫章书院,凭藉教学报酬自给。乾隆十五年(1750),特旨起用旧臣14人,都是九卿之列的大臣,他仅以部郎资格得列入14人之内。到京,被任为户部员外郎兼井田科职。公务繁剧,且人选更换无常规,吏员乘机弄虚作假,弊端非一,他必事事核实,使奸伪行为不能得逞。在职三年,积劳致疾,卒年59岁。其学生私谥为“贞文先生”。著有《易经发蒙》6卷,《礼仪补笺》20卷,《五经渊源录》1卷,《经解补》4卷,《学庸定解》5卷,《书院讲义》3卷,《读史一得》5卷,《复斋文集》10卷,《诗集》8卷。
   刘元熙
  刘元熙(生卒不详),字勉斋,巴山镇人。学识广博,秉性真挚,与弟元勋同居数十年,相安无事,融洽自怡。乾隆四十八年(1783)中举,官于四川,历任庐山、夹江、綦江、名山、双流、宜宾等县知县。治双流时间较久,颇有政绩,二年后监狱无未决囚犯,社会安定。勉斋将调他任,有一双流人将竹筐陈设在门前,求路过者投钱筐中,三日即得钱200缗,用以在署侧建生祠纪念。元熙回省时,有双民携只鸡壶酒或果品到寓所投献,不受即不乐,受而慰遣之,就欢欣鼓舞而去。继而署宜宾知县,在处理白莲教起义案件中,与知府意见相悖,表面应付,暗中宽解受株连之群众,对为首者5人从轻判刑。后补授阆中知县。时阆中县已连年饥荒,饿莩载道,人民流离失所。元熙到任后,捐资设粥厂十余所,收容离散百姓,安置老弱病残者,皆亲历其事,务求办妥而后已。陈凤翔
  陈凤翔(1751—1812),字竹香,北耆(今巴山镇桥北)人。23岁时,他到京城看望其父陈一章,因而有机会从铅山蒋心余学习,深得器重。后担任国史馆誊录,书写成后,议叙劳绩,得补直隶新城县丞,又署蠡县知县。蠡县有条猪龙河,河堤每年维修费高达银万两,皆取之于民,。由于胥吏经办,工程耗费大而质量低,每届汛期,常被洪水冲决。竹香到任后,允许沿河居民各自修筑“业堤”,分段负责,以卫田舍,不另向各户摊派修堤经费,吏役也不得包揽,蠡县人民赖此长期受益。后升任玉田知县,该县待处理积案甚多,他抓紧办理,曾一夜审批五十余起案卷,到任才5个月,因亲丧离职回家。一年后,因玉田任内失察逃流一事,被撤职。丧服满后,直隶总督梁春淙奏准竹香到丰润营田效力。
  乾隆五十四年(1789),永定河水涨漫口,梁春淙又奏请委派他负责疏浚,宣泄洪水。河工告竣后,得旨任为沿河地带的知县。因此,曾历任元氏、宝坻、天津等县知县,并先后署理过遵化州、保定府政务。嘉庆六年(1801),特旨补授永平府,到职前,召见,奏对能识大体,帝于是有意重用。到水平莅任后,未满一月,适遇永定河决口,即调补永定河道台。原先,河之南岸三工地段,河床狭,容量小,竹香报请批准,将南下头以上之堤300余丈,全部扩展,加宽河床,使河水畅流。在任6年,共历汛期18次,都安然无事。十四年升任河东河道总督。这时微山湖水浅,重载船只无法通航。入秋后更无陂水入湖,严重影响运输。有人建议导引江苏境内的苏家山闸,以黄河水调济运河。监司以下各官,都不敢与议。他认为借黄河水固然不能称上策,但舍此别无更好的办法,乃奏准实行。十六年调任南河河道总督。南河各段工程,破旧失修,钱粮短绌。员工中又缺少认真实干之人。至任后,努力振作精神,刷新风气。奏陈急治河口及运河各工程,高堰二堤亦次第兴办。不久,会同两江总督勒保奏报堵合御黄、钳口两坝,疏通引水渠道,修砌临湖沿岸之砖石护坡4270余丈,补砌腰洞溢洪,补筑控制水量冲涮淤泥的堤坝,挑挖运河,修造浚河船只于御黄坝下。是年秋间,李家楼段疏忽堤防工作,次年二月两坝合龙时,风驰雨骤,奇寒彻骨,东西坝台陡竣。猛浪冲击,坝身动摇,河工皆战栗观望不敢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竹香奋身上坝大声疾呼道:“百万生灵,在此一举,现在岂是我们臣子顾惜性命之时!”众皆惊骇敬服,立即各率兵夫,蜂拥而上,无不奋勇拼搏,以一当十。在万众一心,协同劳作下,终于完成了两坝合龙工程,巩固了堤防。自二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七日的6天内,口呼手指,寝食俱废,与死为邻之时达四昼夜。竣工之日,他须发尽白,患病咯血。礼坝为五坝之一,其功用在于宣泄微山湖水,有关蓄水、泄水的尺度,曾经奏明,立下标志。这一年,照标志规定,按时开放如常,适逢两江总督百龄任用监巡道朱尔赓额,奏准增加采集苇荡柴料,但朱办事不力,竹香打算据实参奏,百龄风闻,即先发制人。以急开礼坝,堵闭迟延,致使坝下冲动,又不及早亲勘堵筑,用帑银27万余两而坝工未竣,清水大泄,下游成灾的“罪状”严参凤翔,仁宗于是严诏斥责竹香贻误,给予革职,罚赔银十万两,负枷两月,遣戍乌鲁木齐的处分。竹香于是将百龄用朱尔赓额督办柴料不力、谎报邀功之事向都察院揭发,都察院转奏仁宗,乃派大学士松筠、府尹彭初龄往江南查办,真相始明,百龄等受到惩处,竹香得以免枷,仍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将起程时,病发不起,卒年62岁。
  陈立
  陈立,号醉轩,浯漳(今山斜乡浯漳村)人。好饮酒赋诗,嗜书如饥似渴,常带经书去采樵,休息时勤读熟记。家不富裕,无力购书,其族兄元琯家藏书很多,常借教子侄之便,得遍读其藏书,尤其喜欢阅读医书。晚年医术益进,治愈多人。常念及医家应以救死扶伤,济人为本,对病家不计较报酬多寡。年70余岁,仍坚持勤读如故。持之有恒,每天早起必读书数遍。对年轻人以正面教育,直言不讳为本。死时一贫如洗,仅在一破笼中留下其手抄的儒书及各家医书。
  黄甲元
  黄甲元,字鳌山,二都(今石庄乡)人。学生时,因母亲瘫痪,饮食起居须人扶持,他每夜都起床五、六次照顾母病,八年如一日。家境贫困,依靠教蒙馆的收入维持生活。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历任福建宁德、仙游、惠安知县,皆有惠政。署莆田知县时,有南安、木兰二陂共长8000余丈,都已倾塌,甲元与地方乡绅,谋划翻修之计,凡是估算、勘测工程、筹措费用,都亲自参与其事,取得投资少,工程固,溉田万余顷的成果。遇济人利物之事,则引为己任。著有《修齐纂要》、《教读金针》共6卷。
  陈伯适
  陈伯适,号械亭,北耆(今巴山镇桥北)人。幼聪慧力学,潜心读书,16岁因两试成绩皆获一等而食廪。至壮年时,由地方选拔,,考取实录馆誊录官。后议叙盐使,补石港盐场大使,向盐务长官陈述盐务利弊23条,获准令颁各盐场遵照施行。致仕返乡后,主讲相山书院,许多学生受其教导而成名。其为人淳厚和蔼,不露愠色。至晚年学识更渊博,修养更纯粹,好攻医学,治病救人,兼习书法,深得二王书法要诀。卒年74岁,著有《诊家索隐》8卷。
   甘扬声
   甘扬声(1761—1837),字敬符,一字实求,十一都袁坊(今桃源乡袁坊村)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乡试中举,嘉庆元年(1796)大挑一等,分发河南试用知县,历署延津、汤阴、通许、祥符等县。嘉庆十一年,补授河南省渑池县知县。渑池地瘠民贫,扬声为政简静,力戒扰民,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十九年调知杞县,杞县政务繁剧,而扬声从容处理,措置裕如,礼士恤民,百废俱兴,考绩列为上等。调迁署知许州,许州所辖5县,积案很多,扬声根据各类案件的具体情况,,分析处理结案。不久,积案一清。州人立“囹圄空虚”石碑于监狱门口,颂其政绩。二十三年七月,回杞县任,正值黄河决口,杞县地当其冲。扬声拯救抚恤灾民,工作周到、细致,不辞劳苦,目不交睫者七昼夜。救助灾民约万人。水退后,发动群众在河堤上种柳树数千株,用以固堤、护城。十余年后,柳树已长大成围,县城赖柳树固堤之力,几经洪水,都得以保全。当地人为纪念其功德,都称之为“甘柳”。 告老归田后,仍热心为家乡办好事,凡于公益事业,无不解囊相助。生平所学以刚毅为主,严于律已。闲居时从无有失检点的言行,但责人不苛。惠施桑梓,深受乡人的敬爱。著有《勤约堂文集》等。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人物

欧阳澈
相关人物
罗点
相关人物
吴曾
相关人物
何异
相关人物
谢公旦
相关人物
李刘
相关人物
饶应龙
相关人物
陈郁
相关人物
吴澄
相关人物
虞槃
相关人物
虞集
相关人物
吴当
相关人物
吴彻
相关人物
吴与弼
相关人物
刘浚
相关人物
刘㝡
相关人物
吴道南
相关人物
陈石麟
相关人物
刘砥柱
相关人物
陈象枢
相关人物
刘元熙
相关人物
陈凤翔
相关人物
陈立
相关人物
黄甲元
相关人物
陈伯适
相关人物
甘扬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