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31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物传
分类号: K825
页数: 30
页码: 739—768
摘要: 《崇仁县志》中对崇仁县历史人物的介绍。
关键词: 崇仁县 人物传

内容

第一节古代人物
   欧阳澈
   欧阳澈(1097—1127),字德明,青云乡栎油(今马鞍乡栎油村)人。少年英俊,气宇不凡,性尚气节,以国事为己任。时值乱世,外患日深,国家多难,德明虽身为布衣,却常纵谈世事,见识明达,切中时弊,忧国悯时之心,溢于言表。
  靖康元年(1126),曾上安边御敌十策,州官不为转呈。又针对朝廷弊政,写成《十事》将进呈帝览,力图补救,适逢金人攻破汴京,并迫宋廷订立“城下之盟”,德明闻讯愤慨已极,常与人说:“我能口伐金人,强于百万之师,愿质子女于朝,身使金庭,迎亲王而归。”乡人劝阻,不听,遂徒步赴南京(今河南商丘)行在,伏阙上书,力言李纲不可罢官,黄潜善、汪伯彦不可任用,并请御驾亲征,以迎二帝,措辞切直,佞臣黄潜善等诬指其“语涉宫禁”,高宗震怒,将他与太学生陈东俱斩于市,年仅31岁。
   越三年,高宗悔悟,追赠为秘阁修撰,其著作有《飘然集》6卷。
   罗点
   罗点(1151——1195),字春伯,高垍(今石庄乡高溪村)人。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第二,授任定江军节度推官,受到漕运使赵汝愚的赏识,两任后,因父死服丧。服丧期满,被荐为太学博士。淳熙十年任秘书省正字,调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
  淳熙十二年,迁任秘书郎,兼皇太子宫小学教授。点选择古人事迹之可以汲取经验教训者,编成《鉴古录》,每日讲解二事,教育受业的皇室子孙。十三年调外任浙西提举,善从属吏中遴选贤能,人幕赞划,全面了解民间的利益和弊病所在,政绩颇著。昆山华亭之间,有淀山湖,能调节入湖各河水量,但被皇室亲眷霸占为田,水道淤塞,点即奏请疏浚,扩大蓄水容量,改善灌溉面积达百万顷之多。
  高宗死,孝宗服丧,太子参与政务,点由户部员外郎兼太子侍读,调任太常少卿。光宗受内禅,点奉命出使金邦,通报新帝即位,恰逢金邦有丧事,迫其换去吉服,点不从,金人以上国自居,诘责国书中不应当使用“宝位”一词,答日:“圣人之大宝日位,不加宝字,何以别于至尊?”金人无法使他屈服。出使还朝后,又向光宗提出许多切中时弊的政见。绍熙三年(1192)夏至,光宗将到重华宫朝见太上皇,后中止不去。点数次进谏,帝皆不听,于是屡请辞职,不准,调任代理兵部尚书。点与侍从官等同上奏章35次,自己单独上奏章16次,口奏更多,不惮天威之莫测,不惧后宫、宦寺之进谗,谆谆以光宗欠缺事亲之礼直言进谏,光宗皆不听纳,直到宁宗嗣位(1194),人心始定,宁宗拜点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同年九月得疾,卒时年仅45岁。赠太保周国公,谥文恭。遗著有《奏议》23卷,《清勤堂法帖》6卷。
  吴曾
  吴曾(生卒不详),字虎臣,崇仁县人。禀性聪慧倜傥,少有抱负。年十五,即肄业于太学,值金兵南侵,挟书归,与孙仲益、汪彦章、韩子苍、徐师川诸人交游,学问益进。
  高宗时,以献书授洪州赡军酒库,改都大司检踏官;后内调为敕令所删定官,迁太常司簿,累迁工部郎中。太史局欲将绍兴殡宫20里内士民的坟墓迁徙别处,因其提出异议而作罢。不久,台谏官对其进行讥评,孝宗以其博通天人,可放外任,但受到种种阻挠,终于去官,归食祠禄。之后,出任靖州知州,有志于罢免贪吏,以安边民,又与监司意见不协调。不久,改任金州知州;刚到任,复改知严州。赴任时,途经严子陵钓台,地方人士隆重欢迎,吴曾辞曰:“岂不有愧于严子陵的高风亮节!”狡黠的官吏惧其居官严正,于是多方排挤中伤,吴曾便辞官归家,潜心著述,并以治病济世为怀,博采古医方药,临床验证,进而推阐其制方之意,辨析明畅后无不录存,故卷帙较繁,著有《君臣论》、《负暄策》、《毛诗辨疑》、《春秋考异》、《左传发挥》、《新唐书纠谬》、《得闲文集》、《待试词学》、《千一策》、《南征北伐编年》、《南北事类》、《能改斋漫录》及《医学方书》500卷,均收入国家藏书处。
   吴曾73岁病故,因人仕之初,曾依附秦桧,成为其生平之一污点。
   何异
   何异(1129—1209),字同叔,巴山镇人。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任石城主簿,历两任即改调萍乡县令,经丞相周必大推荐,迁升至国子监丞。
  同叔在朝应答上问,颇称帝意,被提升为监察御史,复调任右正言。因上疏进谏,被调外任,授湖南运判,兼管军事。不久,调任浙西提刑。后召回任太常少卿,改任秘书监实录院检讨官,代理礼部侍郎兼管太常寺等职,因论芝草生于太庙一事。得罪权臣韩〓胄,言官迎合韩的意图,对其弹劾,遂被免职。后来,起任为夔州知州兼本路安抚使。夔州地小土瘠,粮食欠缺,同叔会同转运使从外地购粮储积,设立循环通济仓,解决民食,后又调任漳州知州。
  嘉定元年(1208),奉召至京任刑部侍郎。是年夏季发生旱灾,同叔上书:“近来号令,有时出自宫中,而辅弼大臣不得与闻,台谏官不得进言。陛下怜念饥民,责成地方官吏治疗病人,殡葬死者,但到边远地区,灾民哪能得到实惠!发行纸币,稍缓征敛,才是便民裕财通商的良法。翌年,代理工部尚书,针对年耄恋位不去的现象又发表见解:“大臣辞官,大都成为虚文,中外互相观望,都认为不过是官场的浮仪惯例,这不能促进有廉耻的良好风尚的树立。”不久,从宝章阁直学士调任泉州知州,即告老退休。卒年81岁。
   同叔颇有诗名。生平俸入多用于买山、购书,建浮石山庄、麻姑山房以藏书,著有《月湖诗集》、《月湖信笔》、《中兴百官题名》。
   谢公旦
  谢公旦(生卒不祥),字清父,一字景周,县城人,禀性孝友简淡。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任永新县主簿,入郡幕。适逢灾荒,即检查核实吉水户籍、田亩数额,豁免额外负担,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誉遂被任永新县令。有一大姓中人犯法,公旦依法治罪,不久,即被中伤而罢官。后历任四县佐贰官员,才迁通城县令。嘉熙四年(1240)任监察御史,上疏,以开悟君心,整肃朝纲为第一义。京城地震,又上疏恳请皇帝亲君子,远小人。其时,公旦兼任崇政殿说书,一日,讲书毕,帝(宋理宗)曰:“每见卿议论精确。”又常论浮盐、正盐之弊,理宗以财政需要为理由,表示盐法之弊难革除,答日:“现在沿海两广、湖、湘之间,因盐价贵,人多起而自行贩运,臣恐日久之后,形成徒党,潜伏着作乱的危机。”帝以为然,调迁太常少卿,稍后,又调任宝章阁直学士,福建提刑。后改任赣州知州,因镇压农民起义得宠,改任浙江巡按。不久,调焕章阁直学士,福建运判。卒于官,年64岁。公旦自号野航,兄弟三人皆进士,时称崇仁“三谢”。吴草庐有《三谢逸事编》,称公旦任福建漕使时,有旧友为所属县令,送其桕烛百支,点燃后,发现其中藏有黄金,遂以漕运司印缄封,派弓兵护送到该县,交回原物。著有《野航类稿》、《奏稿》六卷。
   李刘
  李刘(生卒不祥),字公甫,白沙(今张坊乡沙洲村附近,村已芜没)人。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历任礼部郎官兼崇政殿说书,起居舍人,调升吏部侍郎,后罢职回籍,食祠禄。不久,召回任职,因健康欠佳,一再奏请愿任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之职。言官劾他“非份强求君上”之罪,仍罢归食祠禄。
  李刘曾在四川省荣、眉两州任知州,后升总漕事,帅成都,守本路,宪四川都大荣马等共掌8印。在任,明敏治事,措施得当,军府僚佐,遵其教条办事,无不顺利办妥。
  李刘以写骈体文著名,才高学博,为当时南方之“巨擘”。荣获理宗御书“梅亭”匾额,他专门构筑“御书阁”,隆重供奉,因自号梅亭。据《坚瓠三集》载:李刘曾谒见真西山(德秀),留饮。西山指榻上“竹夫人”(竹簟)命题日:“蕲春县君姓竹氏,可封卫国夫人”,他提笔立就,其中联云:“居大厦之间,多为凉德之助,剖心析肝,陈数条之风刺;摩顶放踵,无一节之瑕疵。”末联云:“呜呼!保抱携持,朕不忘午夜之寝;辗转反侧,尔尚形四方之风。”西山击节赞赏。著有《梅亭类稿》、《续梅亭类稿》各30卷,后皆亡佚。仅存其门人罗逢吉所辑的《四六标准》(又名《桔山四六》)40卷。
  饶应龙
  饶应龙,宇翔夫,巴山镇桥北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历任余干主簿,德化县令,知南安军,秩满,调任编修,复调监察御史。首次上奏陈述敬天、爱民、用人、听言四事及戒贪纳贡。有帅臣献土特产,帝因纳其谏言而拒收。应龙为人性格刚劲,处事果断,态度严肃。有人劝他要注意态度,宜用委婉言词。他日:“言官其可婉耶?”因与当道意见不合,罢归。不久又复为江东提刑,改调浙西提刑,又调显谟阁直学士、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等职。披阅案牍,有时终夜不眠。创万年仓,储谷济荒。卒年60岁。著有《诗文类编》60卷,《史讨》30卷,《尽心录》30卷,《奏稿》3卷。据饶氏家谱载:翔夫曾同文天祥起兵护宋。
   陈郁
   陈郁(1184—1275),宇仲文,号藏一,巴山镇人。以文学优异受理宗知遇,命他记天竺华严阁。特旨以布衣充缉熙殿应制,又充东官讲堂掌书兼撰述。德佑元年(1275)卒,年92岁。
  按《钱塘遗事》,他曾作一首咏雪词:“没巴没鼻霎时间,做出漫天漫地,不问高低并上下,平白都教一例。鼓弄滕六(雪神名),招邀巽二(风神名),一任张威势。识他不破,只今道是祥瑞。鹅鸭池边,三更半夜却误了吴元济。东郭先生都不管,挨上门儿稳睡。一夜东风,三竿红日,万事随流水,东皇笑道,山河原是我的。”贾似道认为是隐讽他而恶之。
   吴澄
   吴澄(1249—1333),字幼清,凤岗咸口人。自幼聪敏过人,勤奋好学,3岁,受家教,读古诗便能随口成诵。5岁,从师学习,老师每日教授数千字的文章,他常通宵达旦地诵读,其母怕他过分勤奋,熬坏身体,便限制其灯油。他待母亲睡后,又悄悄点灯,继续读书。7岁,就熟读了《论语》、《孟子》和五经,并能写文章诗赋。9岁,在乡学考试中,经常名列前茅。青少年时就已成为很有学问的人,并通晓求学之要领,潜心致力于群书的研读,致力圣贤之学。当时,书坊有新刻麻沙板古文集,因无钱购买,便向卖书者求借,隔日即送还,卖书者好奇地问:“都读了?”任意挑问数篇,都能自首至尾背诵无误,卖书者惊服,遂以书为赠。
  16岁,随祖父到抚州,在临汝书院谒见研治朱熹理学的新安(今南城)程若庸,并详细阅览了标贴于壁间的理学要义,认为不尽符合朱熹之学,便提出许多疑义。程若庸为之悚然,并令其子、侄与吴澄为友。咸淳六年(1270)应乡贡试,考中第28名,次年,应试于礼部,下第归。
  元至元十三年(1276),避乱移居布水谷,屏绝交游,安贫乐道,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礼·大小戴记》等儒家经典,历时四年,才还居“草庐”。时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求贤于江南,来到抚州,劝其出仕,澄以母亲年老而婉辞,钜夫劝说:“你即使不肯为朝廷出仕,但中原的山川胜概,岂可不去快览一番?”澄得母亲允许后,来到京城。钜夫私上奏章荐举,仍想强其出仕,澄觉察后,仍以母老为由,坚辞回里。钜夫只得请求将其著述,保存在国子监,以助益于学者。元世祖忽必烈乃谕令江西行省派人至其家,抄录所著各书献上,并命郡县官员,按时以优礼相待。
  元贞初(1295),澄至豫章西山游览,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讲学,逐日听其讲论。记录其问答凡数千言,行省佐吏元明善,素以文学自负,向澄请教有关《易》、《诗》、《书》、《春秋》的深微奥妙的义理,皆一一解说。元明善赞叹:“与吴先生讨论学问,如探渊海,深不可测。”于是拜澄为师,终身执弟子礼。
  董士选任江西行省左丞,延聘幼清于家,亲自为其端送膳食之具,称澄是“天下士”。后董入朝举荐,朝廷擢澄为应奉翰林文学登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董即寄书招其入朝任职,幼清答书恳辞,后在地方官敦劝下,始进京师。次年春,即南下,寓扬州。
  至大元年(1308),诏授从仕郎、国子监丞,朝廷使命敦促,仍不赴任。二年,郡县奉都堂移江西行省文,派官员礼请,并备妥驿船,督促不已,才于三月起程,五月至京。在此之前,许衡为祭酒,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学生。久之,渐失旧规,幼清至,拂晓即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直至太阳西斜,方才退息。由于他学养深邃,授课尽心,一时执经书请问疑难者,接踵而至。幼清因材施教,反复启迪。循循善诱,常坚持至夜,寒暑不易。当时国子监无专职理财人员,学生廪膳费用,由监丞主办。乃聚集经费节余,以改善学生生活,从此旧弊完全革除。四年,中书奏澄升司业,他采用程纯公《学校奏疏》、胡文定公《六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私议》的要旨,综合成教法四条,即:经学、行实、文艺、治事,同事对此颇持异议,遂于皇庆元年(1312)二月辞职归里。虽监学派遣属吏再三挽留,仍不听。
  延祐三年(1316),澄深入宜黄山中五峰僧舍,住了6个月,修《易纂言》。英宗即位(1321),破格迁升为翰林学士,晋大中大夫。泰定元年(1324),初开经筵,为讲官之一。泰定帝亲临听讲。并大为赞赏。适逢修《英宗实录》,幼清受命负其总责。数月后,实录修成,尚未进呈,即称病辞官南归,奉旨赐宴国史院。宴罢,小车出城,朝官追送至都城门外,国子监诸生一直送至通州。
  元统元年(1333)病故,享寿85岁。赠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早年所居草屋数间,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当时及后世学者尊称之为草庐先生。澄有《文集》100卷,于《易》、《书》、《春秋》、《礼记》各有纂言,著有《学基》、《学统分二篇,使人知学之本与为学之序,又校定《皇极经世书》、《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及《八阵图》并加解说。虞槃
  虞槃(生卒不详),字仲常,号侦白,虞集之弟,二都(今石庄乡)人。延祐五年(1318)进士,授吉安、永丰县丞,丁父忧,服满后任湘乡州判官期间,有某富绅杀人,以门下奴仆交出替罪,而衙门内上下官员皆阿从,独仲常不允,坚持依法治原凶,使杀人者未能免死,替罪者得不受冤。又有巫汉来到仲常治内,造谣惑众,自称代表神灵下界,每对人云,某地将发生火灾,果应验。群众疑惧而报官,槃即带人去救,甚至一昼夜之间,接获报告数十起,弄得寝食不安,民心惶惶,连县衙内长史以下的公职人员也信以为真,纷纷迎巫汉至家,厚礼相待,祈求神灵保佑。巫汉更大胆造谣:将有大水灾和兵祸降临该州。大家听信谣言,都打算全家迁逃。仲常为了揭穿巫汉骗人伎俩,捕获纵火犯及其党羽数十名,并坚决依法惩治,妖言自息。全县官民佩服槃执政果断严明。秩满除嘉鱼县尹,已卒。仲常幼时常读柳子厚《非国语》,认为国语诚可非,而子厚之说亦非也,故著有《非非国语》,时人叹其有识。
   虞集
   虞集(1272—1343),字伯生,二都(今石庄乡)人。祖籍四川仁寿,生于湖南衡阳。3岁开始读书。时值南宋季世,父汲携家流寓岭外(今广东境),兵荒马乱之中,书册散失,母杨氏乃口授伯生以《论语》、《孟子》、《左传》及欧、苏文,聆听之后,辄能成诵。后举家迁还长沙,求学于外塾,才得到刻本书册,时巳遍读儒家经籍,通晓其大旨。由于家庭教育良好,后又从吴澄游,颇获教益。
  元朝统一全国后,应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延请,于其家塾任教。大德初(约1298年前后),首次进京,经大臣推荐任大都(今北京)路儒学教授,继任国子助教,倍加勤奋,充实学识,诲人不倦,以师道自任,声誉卓著,登门求教者甚多。
  仁宗时,任集贤修撰,曾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泰定初(约1325年前后),任国子司业,调迁秘书少监,帝去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石别苏木),命伯生与集贤侍读学士执经书随从。自这年起,行“经筵”之制,伯生用蒙语、汉语讲解经书,后转任翰林直学士。不久,又兼国子祭酒,曾利用讲经之余,奏议在京师以东沿海数千里滩涂,筑构堤防,围水为田,土地听民开垦。当时虽未被采纳,但后来海口万户之设,实际就是取法于他的建议。文宗即位(1328),任为奎章阁侍书学士,后决定修《经世大典》,命集与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回籍,则独领其事,辛勤工作,历时两载,始编纂成书,共800帙。因劳累过度,致生眼疾,又为朝臣嫉忌,遂告病回崇仁。至正八年(1348)正月病卒。享年77岁,赠江西行中书参知政事护军,封仁寿郡公,谥文靖。
  集早年与弟〓同辟书舍,构两室,左室书陶渊明诗,名“陶庵”,右室书邵尧夫诗,名“邵庵”,人尊称为邵庵先生。他学问博洽,能究极本源,研精探微,心解神契。能文工诗,素负盛名,号称大家,所作文章虽多,存稿仅十之二三,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传世。吴当
  吴当(1296—1360),字伯尚,凤冈咸口村人,吴澄之孙。幼承祖父教训,聪明笃实,及长,通经史百家,跟随祖父到京城,补国子生,澄殁后,四方学子旧从游者,都投吴当就教。至正五年(1345),袭父荫授万亿四库照磨,未上用。后累迁国子助教,博士、监丞、司业等职,参与编修宋、金、辽三史,历任礼部员外郎、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等职。其时江南农民起义军起兵已五年,有大臣认为当世居江西,熟悉江西情况,且其才能亦堪任政事,遂荐授江西肃政廉访使,会同江西行省参政火尔赤,兵部尚书黄昭,镇压江西诸郡农民军,率部进犯南丰。起义军首领郑天瑞被击失利出走,郑元自杀。又以兵犯抚州,杀害义军首领胡志学,进兵复踞崇仁、宜黄,于是建、抚两郡义军悉被镇压,为参知政事兼总兵朵歹所忌,伪报当与“寇“通,旋降旨解除兵权,调任抚州路总管。不久,罢官归里。十八年,复任为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任命未下,而陈友谅起义军已克江西诸郡,火尔赤弃城逃走,伯尚戴黄冠着道士服,杜门不出,日以著书为事,友谅遣人聘请,则卧床不食,誓以死抗命,来使乃将其随卧床一并载船上,送往江州(今九江)拘留一年,终不屈服。获释后,隐居吉水之谷坪。至正二十年病卒,年65岁。著有《周礼纂言》及《学言稿》。
  吴彻
  吴彻(生卒不详),字文通,原籍湖北江夏,隐居崇仁北耆(今巴山镇桥北),博学工诗,家贫不得志,但好奇节,鄙视元朝暴政,为红巾军陈友谅聘为幕客,友谅称汉帝时,想任他做官,文通辞谢曰:“愿就宾师之位”,友谅因此称之为先生。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友谅围攻豫章,与朱元璋在鄱阳湖相遇,友谅派文通走小路去窥察军情,被抓获缚送朱营处理,朱素闻其名,知其博学多才,遂释缚并问道:“听说你很能吟诗作赋,现在就为我以“天闲百鸟图”为题,吟诗试试看。”彻即应声吟曰:“问渠何日渡江来,百骑如云画鼓催,九十九中皆汗血,当头一个是龙媒。”于是不忍杀他,又揣度他不能为自己所用,遂生疏间之计,乃刺“诡谲秀才“四字于其脸,放回。友谅见其脸上刺了字,果生厌恶,并曰:“那有这样容貌之人,而可为我的宾师?!”彻闻后,遂划一只小船不辞而去。后友谅战败而死,其子陈理回守武昌,朱元璋怒其城久攻不下,想以大肆屠杀来报复。吴彻上门求见,乃以“西山夜雨图”为题作诗云:“莫厌西山夜雨多,也应添起洞庭波,东风肯与周郎便,直上金陵奏凯歌。”朱领会其诗意,即下令还师建康(今南京),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以后,屡次下诏寻找,,可是文通仍隐迹不出。到永乐年间(1403—1424)才回归家乡。吴与弼
  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号康斋,莲塘(今东来乡)人。国子监司业吴溥之子,天资聪敏,八、九岁在乡学读书时,即已崭露头角。长成后,到京侍父,学习应科举试的八股时文,以他的才华,掇取科第功名是大有希望的,可是他读了《伊洛渊源录》所叙的儒家“道统”的承传,内心就很向往。继而又读《二程全书》,就想猎取效法,于是舍弃了应科举、求功名的学业,谢绝世俗交往,独住一所小楼,每日研读“四书”、诸经及二程、朱熹的语录,收敛身心,沉潜义理,勤奋自学,坚持两年没有下楼。
  21岁还乡,途中遇暴风,所乘船几乎倾覆,众人皆惊惶失措,独他正襟危坐,风弱船定后,人们问他为何不惊恐?答曰:“吾守正以俟耳。”在乡里,一切行动都遵守儒家的礼仪规范。每次到京城太学去省亲,都是布家旧鞋,无人知他是国子监司业之子。
  中年以后,家境日贫,收入不足以供给衣食,住房破旧不能蔽风雨,则自己从事农业劳动,手足胼胝,终岁辛劳。虽然处境如此艰难,但如不合道义的准则,即使一草一芥之微,也坚决不取。所以对四方来拜师求学者,都拒收报酬,其学生胡九韶说:“惟先生遇患难仍能学习、进益,别的人则不免意志颓唐而怠惰下去了。”他事亲尽孝,幼年失母,侍奉继母如亲娘,待异母诸弟,笃诚友爱;夫妻之间亦相敬如宾。 他锐意理学,不求仕进,屡被推荐、征聘皆不就。天顺元年(1457)大臣石亨上疏荐举与弼为官。于第二年五月授为左春坊左谕德,即上书请辞。英宗召入文华殿,从容咨询大政,随即遣使慰谕,赐予优厚。不允所辞。”相识都劝他就职。康斋回答说:“浅陋之学,衰病之躯,岂堪任使,苟就职,就需屹然风采,动于朝端,方不负天书期待之重,岂敢为窃禄之官。”以后又连续四次上疏辞职,未被允准。于是上《封事·十策》,其内容要点是:一、崇圣志;二、广圣学;三、隆圣德;四、子庶民;五、谨命令;六、敦教化;七、清百僚;八、齐庶政;九、广言路;十、君相一德同心。英宗阅《封事》后,复召入文华殿,温语抚慰,并派人护送回乡。仍赐诏褒扬嘉许。命地方官一年四季,常去看望慰问,每月支给仓米,以示殷切关怀之意。归里后,远方上层人士,纷纷迎请他去讲学。成化五年(1469)十月十七日,在家病故,享年79岁。
  康斋自学成材,虽无师承而研治儒家理学甚早,他墨守宋代程朱之学,言心分知觉与理为二。主张静时涵养动时省察作为修养的基本功。其学术思想深受众多的儒士所推崇,形成当时一大学派——崇仁学派。康斋虽醉心理学,却能博览,对文学、天文、地志、律历、医卜等,莫不研究精通。所作诗文,皆清明峻洁,曲折纡徐,能令读者自然感发。如有人问他不愿出仕的原因,他示之诗曰:“琴到无弦识者稀,古今惟有一钟期,几回拟古阳春调,月满虚堂下指迟。”又曾自赋诗曰:“灵台清晓洞无瑕,独立东风玩物华,春气夜来添几许,小桃又放两三花。”他的日记,记其进德修业与日俱新的功夫,阐发他治学的心得。大小楷得晋人书体。门学凡数百人,其中有著名学者胡居仁、陈献章、胡九韶、车泰、饶烈、娄谅等皆笃行之士。著述有《日录》及《康斋文集》12卷,当时学者尊称之为康斋先生。
  刘浚
  刘浚,字士哲,北耆府馆(今巴山镇桥北)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以庶吉士,改任临汾知县,荐升浙江按察佥事。时治所多营建项目,经办人员藉此营私舞弊,损公肥私,士哲获悉,严禁不贷。有一温州卫的指挥,自恃曾随御驾征伐有功,骄横跋扈,肆行不法。士哲即进京,揭发其罪行,因语言过激,未被采纳,反被免职,即隐居临青十余年,住茅棚草舍,教授学生。后被推荐起用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卒于京城。家贫无钱成殓,还是靠同乡友好资助,才得以安葬。著有《草广集》。
  刘㝡
  刘㝡,字振廷,巴山镇人。性旷达特出,少年时曾撰一联自勉:“读书无一字用,未足以语学;立志为自身谋,不堪称为人。”
  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任慈利知县。县处万山中,杂居苗、彝等少数民族,逢上级下达采伐木材任务,劳役繁重,他筹划料理得当,事成而民不甚劳苦。嘉靖初(1522),迁任礼科给事中,奏请皇帝勤习圣贤之学,于宫中每日讲诵《大学衍义》,勿近亲随引诱而致行为乖僻。当时,执政大臣企图凭借决策拥立世宗的“功勋”要求封拜显爵,议下诸部,他抗疏论执政者的要求乃是“贪天之功”,事遂中止。次年宦官崔文借办斋醮祭祷祠庙之事,邀宠皇帝,同时串通锦衣卫的百户陶淳,在外搜罗拉拢不法之徒,狼狈为奸,侵耗国家资财。振廷获悉此事,因多次上奏举发,被降职调充广德州判官,又因东厂太监芮景贤劾奏说:“振廷在赴任途中,仍沿用原官衔,乘大官船,带众夫役,更有巡盐御史黄国用派牌役护送。”皇帝大怒,下诏逮二人下狱,将振廷充军到邵武。
  在邵武七年,才得赦归家。居家二十余年,以义理训子侄,对亲朋济困扶危。庚子(1540)、乙巳(1545)两年大荒,出粮食赈济饥民,出金钱安葬死者,后卒于家。
   吴道南
   吴道南(1547—1620),字会甫,号曙谷,二都石庄(今石庄乡石庄村)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第二,授编修,知经筵日讲,预修正史,主纂《河渠志》。二十二年,任浙江主考官。二十五年,晋升东宫直讲学士,他讲解经书,必多方引喻解说,务期明白晓畅。
  三十二年任武进士考试总裁。三十四年任顺天乡试主考后,晋升礼部侍郎。署理部政工作中,申明旧章,确定谥典,皆一秉火公,从不屈从权贵,曾十次上书请皇太子出来听讲。这时,神宗对皇位继承问题,另有考虑,对其奏章,置之不理。时值京城大旱,上疏请除“五郁“,多切中时弊。神宗不听,值朝鲜来请售给火药,会甫力争不可给予,吐鲁番进贡美玉,亦以“不贵玩物”为谏,因而拒却。
  三十八年,负责考选贡士。后因父丧,回籍守制,除丧服后,起用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三次上疏辞谢,皆未获允。始起程,行装简朴如常人,照规定应有的供给费用和护从人员,均一概谢绝。所经各处,无人知其为台阁辅臣者。按照惯例,朝廷大臣受官,应先面谢“圣恩”,才能莅任。但神宗长期不视朝,所以都先到职。他到京后,不得见帝,于是不敢入阁当值。首辅方从哲为此向神宗进言,神宗命他先入阁办事,几天后,复上奏议,大意说,臣“就列”经旬,陛下仅批下有关瑞王婚礼的奏疏一件,其他如皇储出讲,诸王豫教,简选大僚,荐举遗佚人才,撤除管理税收的太监,补足言官缺员诸事,全都杳然。这难道是陛下简拔臣等充任辅弼的本意么?神宗虽答以嘉许的“优诏”,但实际并不采纳施行。
   四十四年,主持会试,因考场舞弊行为,遭到言官的攻讦,皇帝虽然谅解他,但他决定辞职,共上辞职奏疏20次,适逢母丧,乃得批准。
   光宗继位后,推恩加禄秩,望其再度辅政,不幸病重,乃带病作《大政议》20条,成为他的绝笔。
  会甫历官30年,其家产还不及中等之家,为人藏才于德,平易近人。虽走卒、儿童,也一视同仁。居官任事,则自有操守,严正不阿,且明达政务,辅大政不为诡随,得大臣体。卒年74岁,荫子四,赐祭十三坛,赠少保,谥文恪,从祀乡贤祠。著有《日讲录》、《河渠志》、《巴山草》、《曙谷集》、《奏议》、《语录》等书。
   陈石麟
  陈石麟,字及陵,四都罗溪(今郊西乡罗溪村)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初授河间、献县知县,继调西安、澄城、鄞县等县知县,常说:“为官必须十戒,即戒贪、酷、惰、荒、骄、奢、纵、徇、亵、吝”。除自箴外,并严格要求各级官吏,切勿沾染。因自号勿斋,年69岁致仕归,因政绩良善而闻名当地。死后囊箧萧然。仅得朝服一件,手抄诗稿数卷。
  刘砥柱
  刘砥柱,巴山镇人。邑诸生,康熙中(1690年前后),郡守刘某自作主张,在正税以外,另向百姓摊派各种税额,名目繁多,数额巨大,百姓破产的很多。他愤愤不平,毅然向上级衙门控诉。郡守恼羞成怒,用各种藉口和苦毒刑罚逼害他,以图报复。他仍不畏权势,毫不屈服,坚持与李凌云、吴德明继续揭发控诉,最后郡守因罪撤职,附加苛税乃得废除。百姓称颂。陈象枢
  陈象枢(1696—1753),字驭南,号复斋,北耆(今巴山镇桥北)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授吏部文选司主事,后升本司员外郎,调迁礼部精膳司郎中。十三年加翰林院衔,督学四川。刚入境,即有属吏奉五百金为旅费,驭南正色拒绝。且抽自己的部分俸给济助困难的属吏。学署在他督饬下,弊端肃清,获蜀人好评,尊称之为“陈夫子”。
  重庆以下,长江有一段航道艰险,易出交通事故,而夔地士子,过去都须往重庆应试。驭南说:“自己居安而处人危地,我实不忍。”于是亲自到夔主持考试,夔之设有考院,始创于此。
  继而调任湖南督学,旧例,督学每监试一棚,考生均出钱少许,作为学使延宾从、养僮仆及一切舟车费之用,他却拒绝接受。有人建议上报裁撤这一例规,驭南辞谢说:“吾少耐劳苦,长健于阅文。有兼人之力,故费省而事办;后之人少不及吾。即力绌矣。故不为也。”
  时清朝当局正欲肃清吏治,激励廉吏,官场中敏感而狡黠的人,为迎合朝廷、标榜“剔除陋规”的治绩而超授大官。他却不肯这样做,因此更为道义之士所尊重。岁试完毕,奉母丧归家,倾宦囊所有,倡修至圣大成殿及陈氏宗祠,对族戚中贫困者,亦加济助。
  后主讲豫章书院,凭藉教学报酬自给。乾隆十五年(1750),特旨起用旧臣14人,都是九卿之列的大臣,他仅以部郎资格得列入14人之内。到京,被任为户部员外郎兼井田科职。公务繁剧,且人选更换无常规,吏员乘机弄虚作假,弊端非一,他必事事核实,使奸伪行为不能得逞。在职三年,积劳致疾,卒年59岁。其学生私谥为“贞文先生”。著有《易经发蒙》6卷,《礼仪补笺》20卷,《五经渊源录》1卷,《经解补》4卷,《学庸定解》5卷,《书院讲义》3卷,《读史一得》5卷,《复斋文集》10卷,《诗集》8卷。
   刘元熙
  刘元熙(生卒不详),字勉斋,巴山镇人。学识广博,秉性真挚,与弟元勋同居数十年,相安无事,融洽自怡。乾隆四十八年(1783)中举,官于四川,历任庐山、夹江、綦江、名山、双流、宜宾等县知县。治双流时间较久,颇有政绩,二年后监狱无未决囚犯,社会安定。勉斋将调他任,有一双流人将竹筐陈设在门前,求路过者投钱筐中,三日即得钱200缗,用以在署侧建生祠纪念。元熙回省时,有双民携只鸡壶酒或果品到寓所投献,不受即不乐,受而慰遣之,就欢欣鼓舞而去。继而署宜宾知县,在处理白莲教起义案件中,与知府意见相悖,表面应付,暗中宽解受株连之群众,对为首者5人从轻判刑。后补授阆中知县。时阆中县已连年饥荒,饿莩载道,人民流离失所。元熙到任后,捐资设粥厂十余所,收容离散百姓,安置老弱病残者,皆亲历其事,务求办妥而后已。陈凤翔
  陈凤翔(1751—1812),字竹香,北耆(今巴山镇桥北)人。23岁时,他到京城看望其父陈一章,因而有机会从铅山蒋心余学习,深得器重。后担任国史馆誊录,书写成后,议叙劳绩,得补直隶新城县丞,又署蠡县知县。蠡县有条猪龙河,河堤每年维修费高达银万两,皆取之于民,。由于胥吏经办,工程耗费大而质量低,每届汛期,常被洪水冲决。竹香到任后,允许沿河居民各自修筑“业堤”,分段负责,以卫田舍,不另向各户摊派修堤经费,吏役也不得包揽,蠡县人民赖此长期受益。后升任玉田知县,该县待处理积案甚多,他抓紧办理,曾一夜审批五十余起案卷,到任才5个月,因亲丧离职回家。一年后,因玉田任内失察逃流一事,被撤职。丧服满后,直隶总督梁春淙奏准竹香到丰润营田效力。
  乾隆五十四年(1789),永定河水涨漫口,梁春淙又奏请委派他负责疏浚,宣泄洪水。河工告竣后,得旨任为沿河地带的知县。因此,曾历任元氏、宝坻、天津等县知县,并先后署理过遵化州、保定府政务。嘉庆六年(1801),特旨补授永平府,到职前,召见,奏对能识大体,帝于是有意重用。到水平莅任后,未满一月,适遇永定河决口,即调补永定河道台。原先,河之南岸三工地段,河床狭,容量小,竹香报请批准,将南下头以上之堤300余丈,全部扩展,加宽河床,使河水畅流。在任6年,共历汛期18次,都安然无事。十四年升任河东河道总督。这时微山湖水浅,重载船只无法通航。入秋后更无陂水入湖,严重影响运输。有人建议导引江苏境内的苏家山闸,以黄河水调济运河。监司以下各官,都不敢与议。他认为借黄河水固然不能称上策,但舍此别无更好的办法,乃奏准实行。十六年调任南河河道总督。南河各段工程,破旧失修,钱粮短绌。员工中又缺少认真实干之人。至任后,努力振作精神,刷新风气。奏陈急治河口及运河各工程,高堰二堤亦次第兴办。不久,会同两江总督勒保奏报堵合御黄、钳口两坝,疏通引水渠道,修砌临湖沿岸之砖石护坡4270余丈,补砌腰洞溢洪,补筑控制水量冲涮淤泥的堤坝,挑挖运河,修造浚河船只于御黄坝下。是年秋间,李家楼段疏忽堤防工作,次年二月两坝合龙时,风驰雨骤,奇寒彻骨,东西坝台陡竣。猛浪冲击,坝身动摇,河工皆战栗观望不敢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竹香奋身上坝大声疾呼道:“百万生灵,在此一举,现在岂是我们臣子顾惜性命之时!”众皆惊骇敬服,立即各率兵夫,蜂拥而上,无不奋勇拼搏,以一当十。在万众一心,协同劳作下,终于完成了两坝合龙工程,巩固了堤防。自二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七日的6天内,口呼手指,寝食俱废,与死为邻之时达四昼夜。竣工之日,他须发尽白,患病咯血。礼坝为五坝之一,其功用在于宣泄微山湖水,有关蓄水、泄水的尺度,曾经奏明,立下标志。这一年,照标志规定,按时开放如常,适逢两江总督百龄任用监巡道朱尔赓额,奏准增加采集苇荡柴料,但朱办事不力,竹香打算据实参奏,百龄风闻,即先发制人。以急开礼坝,堵闭迟延,致使坝下冲动,又不及早亲勘堵筑,用帑银27万余两而坝工未竣,清水大泄,下游成灾的“罪状”严参凤翔,仁宗于是严诏斥责竹香贻误,给予革职,罚赔银十万两,负枷两月,遣戍乌鲁木齐的处分。竹香于是将百龄用朱尔赓额督办柴料不力、谎报邀功之事向都察院揭发,都察院转奏仁宗,乃派大学士松筠、府尹彭初龄往江南查办,真相始明,百龄等受到惩处,竹香得以免枷,仍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将起程时,病发不起,卒年62岁。
  陈立
  陈立,号醉轩,浯漳(今山斜乡浯漳村)人。好饮酒赋诗,嗜书如饥似渴,常带经书去采樵,休息时勤读熟记。家不富裕,无力购书,其族兄元琯家藏书很多,常借教子侄之便,得遍读其藏书,尤其喜欢阅读医书。晚年医术益进,治愈多人。常念及医家应以救死扶伤,济人为本,对病家不计较报酬多寡。年70余岁,仍坚持勤读如故。持之有恒,每天早起必读书数遍。对年轻人以正面教育,直言不讳为本。死时一贫如洗,仅在一破笼中留下其手抄的儒书及各家医书。
  黄甲元
  黄甲元,字鳌山,二都(今石庄乡)人。学生时,因母亲瘫痪,饮食起居须人扶持,他每夜都起床五、六次照顾母病,八年如一日。家境贫困,依靠教蒙馆的收入维持生活。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历任福建宁德、仙游、惠安知县,皆有惠政。署莆田知县时,有南安、木兰二陂共长8000余丈,都已倾塌,甲元与地方乡绅,谋划翻修之计,凡是估算、勘测工程、筹措费用,都亲自参与其事,取得投资少,工程固,溉田万余顷的成果。遇济人利物之事,则引为己任。著有《修齐纂要》、《教读金针》共6卷。
  陈伯适
  陈伯适,号械亭,北耆(今巴山镇桥北)人。幼聪慧力学,潜心读书,16岁因两试成绩皆获一等而食廪。至壮年时,由地方选拔,,考取实录馆誊录官。后议叙盐使,补石港盐场大使,向盐务长官陈述盐务利弊23条,获准令颁各盐场遵照施行。致仕返乡后,主讲相山书院,许多学生受其教导而成名。其为人淳厚和蔼,不露愠色。至晚年学识更渊博,修养更纯粹,好攻医学,治病救人,兼习书法,深得二王书法要诀。卒年74岁,著有《诊家索隐》8卷。
   甘扬声
   甘扬声(1761—1837),字敬符,一字实求,十一都袁坊(今桃源乡袁坊村)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乡试中举,嘉庆元年(1796)大挑一等,分发河南试用知县,历署延津、汤阴、通许、祥符等县。嘉庆十一年,补授河南省渑池县知县。渑池地瘠民贫,扬声为政简静,力戒扰民,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十九年调知杞县,杞县政务繁剧,而扬声从容处理,措置裕如,礼士恤民,百废俱兴,考绩列为上等。调迁署知许州,许州所辖5县,积案很多,扬声根据各类案件的具体情况,,分析处理结案。不久,积案一清。州人立“囹圄空虚”石碑于监狱门口,颂其政绩。二十三年七月,回杞县任,正值黄河决口,杞县地当其冲。扬声拯救抚恤灾民,工作周到、细致,不辞劳苦,目不交睫者七昼夜。救助灾民约万人。水退后,发动群众在河堤上种柳树数千株,用以固堤、护城。十余年后,柳树已长大成围,县城赖柳树固堤之力,几经洪水,都得以保全。当地人为纪念其功德,都称之为“甘柳”。 告老归田后,仍热心为家乡办好事,凡于公益事业,无不解囊相助。生平所学以刚毅为主,严于律已。闲居时从无有失检点的言行,但责人不苛。惠施桑梓,深受乡人的敬爱。著有《勤约堂文集》等。
   第二节近代人物
   谢廷恩
   谢廷恩(1765—1841),字清德,十三都段溪村(今河上乡谢家村)人,出身农民家庭。幼时,家境贫困,靠捡柴、替人赶牛车赚些零钱,帮助双亲维持生活。16岁,始习书算。尔后,从事商业,赴四川、福建、广东等省经商,以营运当时我县特产苎麻为主,兼营生活用品,家庭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廷恩经商,作风正派,诚信不欺。一次有人结付货款多给了六百贯钱,即予送还,由此众皆乐意与他交往。不到20年,已拥资钜万,成为我县巨富。他经常周济贫困的亲戚故旧,又在家祠内设仓储谷,贷给族人度荒。嘉庆二十年(1815),独力营建义仓于县城,并捐谷10600石,以实仓储而备贷放。二十四年又捐银2000两,倡建育婴堂,以养弃婴及孤儿,因热心地方公益事业,获叙巡检加三级的奖衔。
  我县旧例,诸生初入学时,需备贽见礼物,方可拜师受业。贫寒子弟,苦于筹措。廷恩乃捐钱四千贯,贷给商家,约定每三年交息千贯,以解决寒士筹措贽见礼物的困难。新进学的学生,复试前一律要缴“卷结费”,廷恩乃约志同道合人士,合资筹助,名曰“芹香会”,解除了贫穷学生的一大难题。
  县治有黄洲桥,跨南北两城。道光十四年(1834)毁于洪水,虽交通不便,但限于财力,只能改设浮桥,每有船筏通过,便要先拆开,后联合,非常麻烦;水涨时更经不住冲击,又改设渡船,人多拥挤,交通事故难免。廷恩看到这种情况,恻然有动于衷,决心捐资重建此桥,并计划把原来的木板桥面,尽改石砌,以图一劳永逸。有人说,这件工程很大,非拿出十万两银子不可。廷恩说:“只要利民,虽把我的家财耗尽,也在所不惜。”于是他邀集地方绅耆,共襄盛举。于道光十六年择日兴工,经历四年时间,支付建桥费银6万余两,一座新石拱桥终于建成。知县王楷建议改桥名“谢公桥”,廷恩逊谢力言不可,仍名“黄洲桥”。
  廷恩读书不多,但通达事理,为人厚道,洁身自好,不附权贵,曾说:“我守分为良民,乡里称正人,就很满足了,结交官府,非所愿。”卒年77岁。
  袁文瑛 袁文瑛(生卒不详),号云木,巴山镇人。父母早丧,贫苦无依,靠劳动收入自食其力。20岁后到湖南、湖北经商,交易中恪遵诚信之道。因此,经商很有成效,逐渐富裕起来。道光九年(1829)湖北洪水成灾,百姓卖妻鬻子以求活命者众多,偶见店东家有一小仆,经常流泪不止,询知为士人子弟,于是慷慨出钱将这个小仆赎回送还其父,并资助川资伙食等费用。十七年经商在湖北,一次和姓汪的大商人同船,途中汪某突然中暑猝死,他一面维护船上财物,一面操持殡殓安葬,并把汪某所存银票财物,召集同船其他人,会同检验,封存公所。一年后才设法访得汪的儿子,将财物如数归还,汪子深受感动。在家乡,如遇族戚中贫困者,便量力予以资助。县里公益事业,如修堤、造桥、建亭、施茶、送药等,他都尽力捐资玉成,至老一贯不变。
   谢兰生
   谢兰生(1805—1845),字子湘,谢廷恩次子,十三都段溪村(今河上乡谢家村)人。17岁获县试第一。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十八年进士及第,任山东省即墨县知县,授工部虞衡司郎中加三级。翰林院庶吉士。以双亲年老,需要奉养为由,靠假归家。暇时致力于古籍研究,著有《纲鉴洞观评略》、《历代帝王陵寝考》、《种香山馆诗文集》等若干卷,藏于家。其已刻印者有《鹅湖客话》、《鹅湖游草》、《救荒策略》及本县《黄洲桥图志》共若干卷。二十五年卒于北京,年仅41岁。
  章世槐
  章世槐(1782—约1861),字荫村,秋溪乡圆石村人。幼时家贫,无力人塾求学,其母本是儒家女,则亲自教之,口授四书、五经。
  年16,即当塾师,从事儿童启蒙教育。20岁游学到安仁(今余江县),有显宦徐某,见他品学兼优,甚是器重,延请至家教授诸孙。此后,即在安仁致力教育20年。30岁始中秀才,后应乡试多次落榜。年已耄老,犹以未得成就功名,辜负母亲教诲为终身憾事。 世槐家虽寒微,却清操自守,全赖教书报酬自给。至于财利,从不斤斤计较,而且见义必为。遇生活颠沛、困苦无告之人,则竭力资助,而置自身困难于不顾。某年,到湖头村祭扫祖墓,墓侧为邓氏住宅,闻邓宅内哭声甚悲,即往询问,得知其子行商于福建,传闻已死,而家中欠富户债已到期,无力偿还,欲将媳妇改嫁,换取聘金还债。婆媳之间,相处素极和睦,不忍分别,故尔悲哭。世槐凄然急归,约同族中好义者数人,集资前往救助。除代还债务外,尚有余钱,即赠给邓氏。次年,其子居然归里,全家团聚,方知传闻失实。
  世槐性敦厚,重然诺,与朋友交,互以讲求道义相〓勉。如稍涉非礼,则不惜苦口谏阻,尤喜奖励后辈,亲戚乡邻对他都很钦仰,称其为“先生”。
   华廷杰
   华廷杰(1822—1872),字樵云,吴坊渡(今白鹭乡华家村)人。自幼颖异好学,手不释卷,夜半稍倦,即以冷水拭润双目,攻读不止。15岁,入郡学,文名已响。道光二十四年(1844),乡试中举,次年,成进士。初署东莞知县,东莞讼棍之流往往凭空讦告,诬指平民为盗贼,县吏又乘机作弊,贪赃枉法,使善良懦弱者动辄破产。廷杰到任后,大力整顿,歪风稍息。有卢某者,先以犯诬告罪被遣送湖南服刑,逃回后,故态复萌,廷杰火速率捕役将其捉拿归案,囚死狱中。调任香山知县后,未及两月,东莞发生暴动。于是又檄调廷杰回任镇压。后调任南海知县。南海为广东的大县,任重事繁,仍以治东莞的措施来治南海。县内颜姓兄弟争财产而诉讼,数年没有结案,乃召至县衙,委婉训导,兄弟皆感动泪下,撤回诉状。有一年,南海发生严重饥荒,米价飞涨,有人建议应当责令米行减价供应,廷杰说:“不可,荒年不忧米贵,但忧无米。从未有价善而不售者,若勒令减价,恐米商裹足不前也。”于是劝富民分设粥厂对饥民施粥。并带头捐银2000两作为倡导。数月间,米船多艘开到,民心安定。
  是年冬,外人申请入城居留。上司不许,外人就沿河开炮,击塌城墙十余丈。他亲自督率民夫工匠,冒着炮火,用沙土堵塞城墙缺口,保住了县城。次年,外人复至,当局误听谍报人员之言,没有预加防备,廷杰请增兵防守也未采纳,外人日夜炮轰,县城遂被攻陷。、乃迁石井乡办公,筹划收复。竟因当局一意议和,他的谋划受阻,不能实现。
  后升任南雄直隶州知州,署广州通判,潮州知府,又擢署惠潮道台。潮州所属的关税,被人操纵把持,向来私抽多于正额。海阳县有所谓“澳甲”的人,以钱买得海关差役的工作,借此滥索船户的规费,船户深受其害。廷杰到任后一概禁绝。 同治七年(1868)回籍。九年,复往广东,随李抚军往粤西帮办龙州军务,因镇压边境暴动群众有功加布政衔。不久病故,终年50岁。著有《触藩始末》。他学问渊博而能贯通,尤精医术,凡来请治病者,立往诊视,断不延误。居官二十余年,俸给较优,但生活俭朴,自奉一如寒素。
   第三节现代人物
   华焯
   华焯(1869—1925),字澜石,号持庵,吴坊渡(今白鹭乡华家村)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旋赴日本留学。数年后归国,对袁世凯称帝甚为不满,不再出仕。寓居南昌,与宜丰胡思敬创办“退庐图书馆”,收藏古籍、碑版,从事研究,刻有《持庵诗集》两册。章应昌
   章应昌(1905—1928),秋溪乡东溪洲人,出生于农村制售水车的家庭,幼慧好学。
  1925年由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附小毕业,升入该校本科读书。在堂兄章条昌的启迪下,读了些革命书刊,受到革命思潮的激励,积极参加进步政治活动。
  1926年11月,经中共党员陈奇涵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任中共临川县支部、特支组织干事,兼农民自卫军主任,领导有4百余人的武装力量。
  1927年8月10日,南昌“八·一”起义部队南下经抚州,旋率农比自卫军加入起义部队,随大军南征至广东潮州时,遭敌军围阻,虽奋力突出重围,但伤亡惨重,部队被冲散。同年农历十二月秘密回家,在家乡发展共产党员10余人,建立起中共东溪洲支部,被选任支部书记。
  1928年春,探知战友许瑞芳隐蔽在福建省永安县,即于5月某日启程赴闽。清晨,路过临川县腾桥镇时,不幸被叛徒告密而被捕,囚禁于县城监狱。在敌人各种酷刑下坚贞不屈,同年9月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3岁。
   黄凤池
   黄凤池(1907—1929),字定元,乳名水仂,航埠乡古塘村人。幼时在本村私塾就读,1925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教师章条昌的启迪下,读了一些进步书刊,加入了许瑞芳、章应昌等同学组织的“读书会”(后改名为马列主义读书会)。
  1926年,北洋军阀刘宝题部队盘踞临川城内,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凤池经常带领同学,走街串巷,通过写贴标语、游行示威、文艺演出等活动,揭发军阀罪行,鼓动工农群众,开展斗争。同年10月,中国国民革命军十四军攻下临川县城,他大受鼓舞。积极主动地深入街巷,组织群众,抬伤员,送药品,劳军支前。该军领导将有政治觉悟的青年学生,吸收到政治部做宣传工作,凤池从此离开学校,拿起枪杆,献身革命。同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10月,他被派回家乡,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在本村以教书和办夜校为掩护,用谈家常、讲故事等形式,宣传革命道理,培养积极分子,物色对象,发展青年团、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并秘密发展中共党员10多名,在县内首先成立中共古塘支部,先任宣传委员,后被选为支部书记。常于夜晚集青年农民于本村黄氏宗祠内,教他们识字,宣讲贫苦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和翻身求解放的道路。
  翌年农历五月,发动并组织了200多名贫苦农民,至苦竹村揪斗土豪章养群,清算其剥削帐,没收其财产。由于章的顽抗,群情极度激愤,将章处死。章的爪牙及其子到秋溪区政府“告状”,带领县保卫团前来包围古塘村,他闻声潜往抚州第三师范学校隐蔽。6月,因该校教师谭某密告被捕。七月与中共南城县党组织负责人宁元勋、中共东乡县党组织负责人李克昌同时被杀害于抚州拟砚台。
   周士及
   周士及(1897—1930),航埠乡周舍村人,父名锦奎,务农为业。士及7岁起即在本村私塾读书,1918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4年毕业后,至本县孙坊乡华家村教书一年多。1926年4月,辞去崇仁县政府任职,前往南昌投入叶挺部下从军,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被派回县开展革命活动,当选为国民党崇仁县党部执行委员,并任常委兼总务部长。1926年12月,崇仁县总工会成立时,士及发动并组织工农群众2000多人,斗争贪赃枉法的县长陈作材,将他插上“贪官污吏陈作材”的牌子,游街示众,使之威风扫地,大快人心。同时,斗争了谙源村的大土豪李添贵,清算了他的剥削帐,将其田产分给贫苦农民,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1927年1月,士及代表国民党崇仁县党部出席了在南昌召开的国民党江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同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县总工会召集了全城各行业工人2000多名,在城隍庙开会庆祝。“四·一二”后,国民党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大批共产党员遭到逮捕或杀害。我县的革命斗争由公开转入秘密。7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士及率领10余人,冒着倾盆大雨,秘密回来攻打国民党崇仁县党部,活捉了右派委员黄邵武、袁芝,警告他们不要作坏事,否则,当心脑袋分家,吓得这两个家伙魂飞魄散,诺诺连声,随即退出县城。第二天,全城戒严,搜捕不获。恰值“八一”起义部队路过临川,即随起义军南征转战于福建。在与敌激战后被冲散,就在福建教书谋生。
  1930年6月4日,秘密回家。8日上午,被国民党当局侦知逮捕,英勇就义。
   华煇
   华辉(1859—1931),字再云,吴坊渡(今白鹭乡华家村)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补河南道监察御史,转江南道监察御史。历充光绪十五年湖北乡试副考官、十八笔会试磨勘试卷官、二十年会试同考官。后任甘肃省庆阳府知府,三年任满,假归赣抚,柯逢时奏留会办本省农工商矿事宜,规制具备,请咨回任。不久又调任河南省卫辉府知府。辛亥革命成功,河南由北洋军阀政府接管。于是卸职回省,寓居南昌,不久迁回抚州。他对清政府至忠且恋,对辛亥革命,很不理解,虽身居乡里,却积极策应张勋复辟阴谋,挂着“清朝遗老,不问政治”的幌子,却联合当时省城和抚属各县的守旧派官僚、议员等,攻击在“五四”运动鼓荡下的临川学生爱国运动,指责学生宣传爱国行动是“造反”、“离经叛道”。当时第三师范学生在河东会馆演话剧,他说男女合演话剧是“道德沦丧”、“有伤风化”。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这位封建卫道士,蛰居乡里,郁郁寡欢以终。
   章条昌章条昌(1897—1932),字鉴孙,秋溪乡东溪洲人。幼失双亲,孤苦伶丁,赖其叔父收养就学。1918年,在抚州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同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坚持半工半读。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
  1925年,毕业回南昌。由当时设在抚州的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长张廷栋聘请回校任文史教员,经常以《晨报》副刊和《响导报》、《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传借给进步学生,并亲自在校内刊物上撰写文章,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无论在校或回乡时,常给同学或群众讲解穷富根源,揭露统治者的腐败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培养青年革命思想。1926年大革命时期,江西省立三师和七中合并,改为省立临川中学,条昌任该校委员长职。1927年“四·一二”后,他被迫转入秘密活动,并受到国民党右派的疑忌,同年8月上旬在抚州参加南昌“八一”起义南下部队,转战赣、闽、粤等省,在一次激战中被冲散,失去组织联系,后辗转到上海,教书为业。1932年病逝,年仅36岁。
   黄维翰
   黄维翰(1870—1933),字申甫。号稼溪,连城乡舍头村人。青少年时,即能文章。清光绪二十年(1894),乡试中举;次年,成进士。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候补直隶州知州。时清廷以行新政为点缀,维翰即条陈部章宜加变革之要点,遂见知于当朝,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奏调维翰为陆军督练公所参议。不久,周树模由左参赞改授黑龙江巡抚,三十三年又调他任呼兰府知府兼办呼兰税局。维翰莅任后,即以兵法训练约束巡警,迅速肃清盗匪,稳定社会治安,境内安谧,滞狱一清。于是鼓励耕牧,兴办工业,创设学校,并不时深入民间视察、调查,体恤民情,减免苛杂,深受人民赞扬。他在任期间,创办中学一所,发展小学26所,男女学生多达1300余人。常自课生徒,捐俸奖勉之。
  维翰在处理涉外事件时,不失国格、人格,而又讲究策略,措置得宜。呼兰府滨临松花江,南接哈尔滨,沙俄侨民和倚仗外人势力的基督教徒,欺压良善,横行无忌,维翰依据条约规定,加以约束,使之就范。个别逞强不轨之徒,即予拘捕,送往沙俄领事馆,要求惩处,外人不得不为之敛迹。黑省矿藏丰富,外人常以旅游为名,暗中进行探测。他即严词拒绝入境并上报巡抚,通知全省各地,一律禁止。咸丰十年(1860)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允许俄人航行松花,黑龙两江。庚子(1900)后,俄船竟擅入呼兰内河,一般官吏不敢过问,维翰在《吉黑公共之松花江俄无航权议》中指出沙俄到我内河航行是不允许的,应予以禁止。待后,东三省总督锡良准备裁撤松黑航船局,维翰当面提出异议说:“如果这样办,那末,二江之中,实际上仅俄人拥有航行权,而我国反而没有。将来一旦发生外交争执,恐不免贻‘噬脐之悔’了”。锡良醒悟,遂罢裁撤松黑航船局之议。对于禁鸦片工作,朝廷对黑省的要求是“逐年递减,直至断绝”。维翰却请毅然一举断种,周树模据以入奏,于是雷厉风行,反比其他行省先期禁绝。
  宣统二年(1910)夏,迁任黑龙江首府知府兼省会警务公所总办,襄助民政司赵渊,严禁烟赌,此时有日本人设俱乐部,以汽枪射物为手段,诱人赌博牟利。维翰照会日领事,请予取缔。日领事予以拒绝,维翰乃密令警员监视,凡我国人自日本俱乐部出来的,便予拘留审讯,加以处罚。不久,俱乐部门可罗雀,日人只好自行停业。是时,洪水成灾,乃创设常平仓,粜米数万石以赈灾。 巡抚周树模本是他的房考师,又是他的顶头上司,其弟触犯警律,维翰便将周弟随从中的直接责任者,依律惩处。周大怒,以报疫情不实的过错对他进行参劾,因此被罢官归田。 辛亥革命后,寓居北京,读书自遣。当时,国史馆,国立编译馆,礼制编纂会,以及东三省盐法志、吉林志、黑龙江通志、江西通志诸局,皆聘他为编修,其著述可考者有《统纪》29册(内容起自民国八年元月至十二年元月止),《政府年表》、《各省军政、民政长官表》共3册,列传若干篇,《武昌起义纪事始末》1册,《黑水先民传》25卷,《蒙服志》1卷,《渤海图志》3卷,《呼兰志》10卷,《历代名人生年表》2卷,《稼溪诗集》4卷,未完成稿者尚有《豫章姓系》、《江西疆域志》、《稼溪文存》及《江西历代地理志》、《江西名人传略》、《豫章大事记》、《抚州先贤传略》等不下数十万言。
   维翰赋性孝友,生活俭朴,喜接待文士,尤不忘故交,对启迪后进,十分热诚。入民国后,劳心著述近20年。猝以中风逝世,终年64岁。
   许瑞芳
   许瑞芳(1906—1934),别名春呈、植民、应槐,连城乡大桥许家村人,父业农,家境贫寒。生瑞芳后四年,为谋生计,携眷迁往福建省永安县贡川十八寨,改营商业,小本贩卖日杂、布匹等。
   瑞芳13岁回原籍,在航埠初等小学读书,15岁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附小,18岁毕业,升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他勤奋好学,在教师章条昌的辅导下,爱读《晨报》副刊、《响导》等书刊,在学校或家乡,团结相契同学,创建“读书会”,研读马列著作,探索革命道理。1926年10月,组织同学,深夜四处张贴革命标语,并上街宣传演讲,启发群众,慰劳和协助中国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同年11月,经陈奇涵、曾燕堂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被任为中共临川县支部、特支宣传干事。并以共产党员身分,参加改组国民党临川县党部的工作,当选为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部长,领导抚州工人成立县总工会和各行业工会。国共合作破裂后,县总工会被迫解散,他豪不畏缩,和李干、章应昌等同志组织农民自卫军和工人纠察队,有武装力量400多人,枪300余枝,积极组织工人群众进行游行示威。1927年8月10日,南昌“八一”起义部队到达抚州,即带领农民自卫军,参加起义部队行列。潮州一战,起义军受挫,农民自卫军被冲散,许瑞芳与组织失去联系,只得折回家乡,暂时隐蔽。同年11月23日,被敌逮捕,经其岳父及亲属花钱保释。后潜往福建省永安县,化名许植民,在永安县中学任教员,又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在师生员工中,宣传革命道理,启迪进步思想,团结进步教师赖右吾、刘宗濂、刘濬源等在永安城郊黄竹洋、新桥头等村,开办贫民夜校,名为识字教育之所,实为宣传革命阵地。常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漫画、唱歌等方式,向工人、农民灌输革命思想,激发其阶级觉悟,促成了后来永安县工农群众和学生,掀起抗捐、抗租、抗税、抗丁和罢教、罢学的群众斗争浪潮。 他在永安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怀疑和注意,即辞去教员职务,于1931年冬,邀同乡邓炎辉和自己一同送眷属回乡,途经福建省何连排地方,巧遇一支中国工农红军,旋即瞒着妻儿参加了红军部队。
  翌年,他任红四军第十师宣教科科长,工作积极,战斗勇敢。1934年冬,随红军长征。不幸在石城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9岁。生前写有《自序》、《国民党之如是我见》、《乡村打架的一般》、《哭应昌同志》、《章应昌略传》、《革命的人生观》、《乡村劣绅经济之来源——剥削》、《告青年》等文章。
   刘川金
   刘川金(1910—1935),又名传经,山斜乡贯里村人。生于贫苦农家,兄弟3人,川金居次。他7岁时,父母双亡,即给地主放牛,至16岁才同兄弟一起在家务农,家境仍很贫困,养成了勤俭的习惯,坚强的性格。
  1933年2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某部进驻贯里村,开展革命宣传,建立村苏维埃。他带动30多名贫苦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同年3月入党,被选为凤岗区苏维埃主席。他革命热情高涨,工作积极负责,获得党和群众的信任。在扩大红军工作中,他走村串户,热诚宣传,动员了300多人参加红军和地方游击队。在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中,他带头批斗其舅父,并罚银圆40元。同年5月,被选为崇仁县革命委员会主席,6月,崇仁县苏维埃成立,任主席。次年6月,乐安、宜黄、崇仁三县苏维埃合并,任三县联合苏维埃副主席。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北上,组织决定他继续留驻当地坚持斗争。次年1月,在长罗开展工作,不幸被铲共义勇队逮捕,解至李家山口杀害,年仅25岁。
   彭祖寿
   彭祖寿(1871—1936),字琢孙,号觉云,别号巴山铁汉,巴山镇人,县学廪生。清宣统二年(1910)例授文林郎,分发湖北省候用知县,未获履任。民国元年(1912)琢孙任县教育会会长兼振坤女子学校校长。三年,考入江西省澄清吏治研究所,奉派为26县吏治调查员,至进贤县密查私访,当场查获县知事吸食鸦片,该知事即贿送银圆肆百元,祈求包涵,当即拒绝,并赠诗曰:“多谢明公一片心,交友何必赠黄金,应知我是贞操者,决不贪利染泥尘。”随即焚毁烟具烟料,并上报核办。四年春,考取候用县知事,在武昌候缺时,奉省督临时委派至夏口厅(今汉口市)监焚英商的鸦片烟2100余箱,价值银圆200余万元,英商企图以银圆4万元贿通夏口厅长,以假换真,但被他严词拒绝,终于当众焚毁。
  琢孙为人爽直刚毅,勤奋好学,工诗善文,尤对古典文学较有研究,喜爱梅花,尝作对联曰:“百练此身成铁汉,一生知己是梅花。””““布衣常自足,多金复何为。”晚年致力于国学研究,联络本县国学爱好之士,于十二年创办国学研究社,自任社长,共同研讨国学经史,潜心文史写作,著有《读史随笔》、《鄂中宦游录》、《觉芸轩诗笺》等遗稿,惜于“文化大革命”中焚毁。
   戴用章
   戴用章(1910—1937),字文人,唐剩村(今东来乡唐剩村)人。出生于农家。民国十五年(1926)毕业于丰城县明德小学,后考入江西省立南昌第一中学。二十年在一中肄业时,恰值日本侵略军侵犯我国东北三省,他义愤填膺,决心投笔从戎。
  民国二十二年九月,中国空军航空学校招生,即报名投考,由校方保荐入南京陆军步兵团。受训期满后,分派在航校洛阳分校,复转到杭州笕桥航校接受军事及航空技术训练。毕业后任中国空军第六大队第五中队队长,时“七·七”事变发生,日军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他毅然告别父母和新婚妻子,参加抗日战争。经过三次空中激战,在江苏境内上空,击落日机两架,荣立战功。民国二十六年九月三十日,在河南境内的一次空战中,不幸血洒长天,为国捐躯。遗体葬于河南省周家口。
   肖金标
   肖金标(1862—1939),南岸乡(今六家桥乡)方家村人,出生于农家,父早丧,母亲带他乞讨谋生。7岁时,随舅父学弹棉絮,流落到浙江省兰溪县,舅父收入窘迫,难谋生活,被迫将其委与当地一富翁为嗣。9岁时,遇四川省峨嵋山道人罗定山化缘至其养父家讨水喝,养父母不在家,金标以礼待之,为道人另沏茗茶,并留寓供斋饭。道人见他小小年纪,聪明灵活,心情纯朴,有心物色为徒。其养父母回家后,亦热情接待。于是居其家授以武术和伤科、中医内、外科、妇儿各科医技,历时13年。金标勤学苦练,在严师的督饬下,得道人武术、医技的真传。
  25岁后,养父母相继亡故,于是反回原籍,定居原南岸乡七分村。以行医为业。常游寓福建省的光泽、邵武、三明,浙江省的金华、兰溪以及本省的弋阳、贵溪、余干、东乡、南城、临川等地方,行医授徒,治愈多人,颇有名声。 其医疗技术,内科以望、闻、问、切为特长,诊断确切,服药即愈。伤科擅长推、拿、接、抖。凡新旧内外伤损或骨碎、骨折,只需他察看患者眼睛,即洞悉无遗,处方配药,服后神效。有东乡县延桥地方一青年,被火车撞碎下肢肘骨约五寸长,在别处医治要截肢致残。3天后来寓所求治,察看碎骨已枯死,当即拆剔碎骨,消毒理皮,用药末包扎,并内服中药。两月后,该青年痊愈,下肢活动如常。因此,其高精医术,誉及周围百里内外,群众誉称“肖拆骨”。在医德方面,恪遵师父教导:医者以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痛苦为要旨,不拘报酬多寡,有求必应,无分贫贱富贵,均一视同仁。 民国二十年(1931),金标已届古稀高龄,还参加江西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举办的运动会,表演国术。当时的专员以驻军将领所赠的银瓶一对(上镌“国术纯精”四字)授予金标。
   二十八年病殁于临川。由其徒弟李老八护柩至原籍安葬,享寿78岁。
   李建民
   李建民(1880—1945),字习若,许坊乡谙源村人。青年时就读于江西政法学校,受“五四”青年爱国运动的影响,渴望民主自由,反对封建制度。民国五年(1916)在李烈钧部下任职时,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追随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活动,戚阳(军阀)任省长时,曾通缉过他。十一年,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广州的革命党人处于危险之中,当时滇军朱培德部队已进军江西,孙中山身边的工作人员就密使他到江西朱培德处班师讨伐叛军,途中被陈炯明部下捕获。严刑拷打,临危不惧,保守机密,后经营救出狱,并胜利完成了班师任务。十四年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蒋介石拉帮结派排斥异已,他毅然离职返籍。同年赖世璜(江西省长)任命他为宜黄县长。任期内,他释放了一些在狱的反蒋爱国人士,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怀疑,任职仅三个月,即被免职,归居乡里。 二十三年,出资从临川请来医师程某,在龙骨渡办了一所短期戒烟(鸦片)所。三十二年,本县的回乡逃兵筹组“逃兵会”,为首者实是李济民,但县长夏凌云故意利用“济”和“建”二字的讹音,说他为首组织逃兵会,下令通缉。他闻风后,离家出走,到重庆投靠挚友。三十四年死于重庆,终年66岁。
   黄继农
   黄继农(1882—1948),字情田,又名静恬,航埠乡园坊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黄先友,曾与同乡黎士美在航埠创办航溪小学。
  幼时颖悟好学,文思锐进,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考中秀才。民国元年(1912),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任江西省立第七中学校务主任等职,继任广东省农工厅农事科科长、江西省立第八中学(后改称临川中学)教师。
  民国二十四年,实行一保一校(保国民学校)的教育制度,他鉴于故乡处于县境边缘,村落分散,儿童到保学就读,很不方便,乃独力捐资,在湖头村创办私立情田小学,于园坊村创办私立先友完全小学。使穷乡僻壤的詹坊、杨家山、余家、王铁、沙源、东坑等村的儿童得以就近上学。
  情田为人浑厚朴实,言必信,行必果,乐于济困扶贫。家道虽小康,但自奉颇俭,常布衣蔬食,勤奋治事,节约理财,把毕生精力,尽瘁于家乡教育。生有二子,长名育贤,北京清华大学毕业,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博士学位。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总工程师,全国第三、四届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后,侨居美国。次名育才,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毕业,后获硕士学位,毕生从事中学教育。其他弟、侄、孙辈,皆学有专长。
   张保生
   张保生(1901—1950),字佑民,乳名保仔,航埠乡张家村人。幼年丧父,失去上学条件,只得从事砍柴、牧牛,其母做针线农活,寡母幼子,生活维艰。民国元年(1912),其母招赘临川县艺人王撮仔为夫。他开始随继父学唱戏,然目不识丁,学戏十分困难。而他却聪明伶俐,勤学好问,在理解剧情和台词后,逐字逐句,熟念强记,刻苦演练。3年之后,学会了生、旦、净、丑、末等角色的多种戏目,而且学会了吹、拉、弹、打各种乐器,练就了各行当的基本功。
  三年,随继父及师兄弟四人共同组成“三角班”,在农村巡回演唱,剧目有《青龙山》、《毛洪记》的“花园相会”一折,《蔡鸣凤辞店》的“进店”、“辞店”两折;《余老四》的“借茶”、“拜年”、“交情”等折,群众喜闻乐见,名声渐噪。
  当时政府禁演“三角班”,后来在宜黄县结识了一位唱“宜黄戏”的师傅叫大龙,便拜他为师,改唱“宜黄戏”。二十三年起,乃改组“半班”,叫“佑民堂”,招收艺徒,自己又在宜黄戏剧目的基础上,移植整理了几个剧目,有《张公义百子图》、《三娘教子》、《八仙贺寿》、《三司会审》,加上原来擅演的《攀弓带》、《孟姜女》、《方卿戏姑》等,在临川、崇仁、宜黄、乐安等县城乡巡回演出,颇受群众欢迎。尤其是乡村庙会、节日期间,为繁荣集市贸易,活跃人民文化生活所作的精采表演更获好评。他男扮女装,擅演旦角,扮相清秀,善于刻划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演到悲恸时,哭得双目真流泪,常使观众随之伤感。他嗓音圆润细腻,吐字清晰,唱、做、念、打,样样皆精。群众美称之为抚州地区的“小梅兰芳”。当时,“保旦仂”之名在我县城乡,家喻户晓,妇儿皆知。
  其妻章金秀,是其母抱养的童养媳。婚后,夫唱妇随,保生教她唱戏,亦有造诣。民国时期妇女登台演唱,常遭封建官僚或地痞流氓的屈辱,她就长期女扮男装,扮演小花脸,和丈夫搭挡合拍,局外人很少知其内景。保生于1950年病故,终年50岁。
   陈简青
   陈简青(1871—1951),字及仙,号泰山,凤岗乡垚岗村人。清末县学庠生,熟读经、史,博学多闻。民国元年(1912)被选为县自治筹备会主任和参事员。四年任县劝学所长兼县视学,在家乡集资创办凤岗仰庐小学和启明女子学校。二十六年并为公办,改称第四区中心小学,自任校董、校长、名誉校长,并亲自参与教学事务,对学生循循善诱,双目失明后,仍掌管校务。从事教育事业五十载。民国时期本县许多知名人士,多出其门下,县人誉之“桃李满园”。惜过早双目失明,无著作传世,终年81岁。
  罗宾罗宾(生卒不详),字挺生,巴山镇人。青年时受“五四”运动的启迪和推广新文化的影响,思想开明。民国八年(1919)任崇仁县高等小学(原相山书院)校长。同年5月20日他带领学生和社会知识青年共400多人,在县城泥湾洲(今新市场)集会,通电声援北京学生反帝爱国斗争,要求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惩办卖国贼,会后举行示威游行,组织一批进步教员和学生,成立宣传队和仇货检查队,深入街头巷尾,开展反帝爱国宣传活动,利用唱歌、演讲来吸引群众。之后,他看不惯官办学校的腐败,毅然辞职回家,创办私塾经馆于西路街。为人正派,不附权贵,教学认真热心,对学生要求严格,颇得名望,县城群众纷纷将子侄送到他办的经馆学习。终生从事教育,桃李遍县。
   刘建章
   刘建章(1920—1951),河北省定县高就村人。出生于贫穷农家,读了3年书,年龄不过15岁,即给地主做长工。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乡、区、县各级干部及县委书记等职。
  1942年,任定唐县第三区区委组织委员时,该区环境非常恶劣,他机警巧妙地活动在敌占区,白天隐蔽,晚上开展革命工作,使各村党支部较快地恢复了活动,并在各村建立起表面投敌实际由我党领导的两面政权。
  1945—1948年,在热河省赤峰县工作。1947年冬,匪首白某勾结国军,带领100多名土匪,偷袭赤西县委机关和县大队,他遇警不慌,从容应变,派出一个小分队,在村西牵制敌人,县委机关和群众,从村东安全转移,接着亲率县大队绕到敌后,出其不意向敌突袭,当场打死打伤敌人五六十名,残敌狼狈逃窜。
  1949年4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7月到达我县,首任县委书记。他生活俭朴,作风正派,平易近人。1951年7月因病住院。同年8月6日去庐山参加中共江西省党代表会议,期间因劳累过度,脑血管病突发,抢救无效而死。年仅31岁。其遗体安葬于庐山小天池。省委书记陈正人为墓碑题词:“为人民而死,死有余荣。”
   黄励刚
   黄励刚(1886—1958)]字病侠,巴山镇文溪桥人。出生于书香之家,父、兄皆清代廪生。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等。
  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抚州中学肄业,同时由蔡突灵介绍参加同盟会。三十二年在江西高等学堂文科毕业。三十三至三十四年在南昌《晨钟报》社当记者。宣统元年(1909)起先后在南昌模范小学、射步亭小学、契家塘小学任教员、校长等职。民国十三年(1924),他以国民党左派身份。被派回崇仁从事革命工作。年初,被选为县总工会执行委员,他带动群众做劳军支前工作,积极支援中国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和南昌“八一”起义部队。后遭国民党右派猜忌,即于十八年上半年出走,到冀鲁战委会工作,不久离开部队,辗转流落外地,在章江中学、振德中学、宁都师范等校任文史教员达十余年。二十五年任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编演员。三十四年回崇仁县立中学任教。
   他教学时,不拘泥于政府编印的课本,常自编讲义,以讲故事的形式,启发青年学生的反帝爱国思想。
  1950年被聘为崇仁县文化馆馆员。195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邵式平推荐,被聘为江西省文史馆馆员直至逝世,终年73岁。有《梅江唱和诗集》、《人类平等》和《昔时贤文》评注等著述,惜未出版传世。
   黎仲明
   黎仲明(1898—1966),字镜远,一字仲鸣,号乡元,航埠乡下塘村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本科毕业。
   他在北京学习生活共5年,受进步思潮影响,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并做好学校内江西同学会总务工作。 民国十五年(1926),中国国民革命军北伐进抵南昌,军阀邓如琢部队败退。邵式平从北师大返弋阳闹革命,特到南昌观察政治形势,和黎仲明等同住羊子巷永福庵民房内。 仲明居乡时,与邻里交往,尊老爱幼,讲信修睦。三十六年端午节,因赛龙舟发生纠纷,以章、黎两姓联合为一方,吴姓为另一方,列阵对峙,剑拔弩张,大规模的宗族械斗,已成“山雨欲来”之势。 当时黎仲明正在家乡,立即走访当时航埠乡乡长及程坊乡绅士,共商调解措施。议定各回本族做好开导劝解工作。但有少数乖戾多事之徒,不听劝说,煽惑群众,蠢蠢欲动。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毅然站在两阵之间,慷慨陈词,阐明械斗的恶果。在他苦口婆心而义正词严的说服下,双方终于放下了武器。 仲明从事教育工作40余年,对古典文学、音韵学造诣较深。历任天津南开中学、浙江温州中学、上海暨南大学附中、立达学园、上海中学等校教师,江西省立南昌第一中学副委员长,江西省教育厅督学,江西省立宁都乡村师范学校校长等职。解放后,在江西省“八一“革命大学研究部学习,结业后曾在南昌女中、南昌二中、江西师范学院任教,曾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先后被选为江西省第一、二届政协委员,江西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晚年遭逢“文化大革命”动乱,1966年8月11日在江西师范学院不幸被迫害致死,终年68岁。杨学章
   杨学章(1945—1969),山东省邹平县人。出生于贫苦农家,1964年3月应征入伍,在解放军5203部队当战士。积极学习,刻苦训练,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6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提拔为一排排长。1969年随部队驻入我县。同年8月9日深夜奉命赴崇仁河下游孙坊公社南门大队一带,进行防洪抢险。一排担任大塘轧花厂渡口装卸防洪草袋的任务。他带领战士们紧张劳动了一个通宵,次日清晨,洪峰到达,情况危急,一排又接受了上堤防洪的任务。此时对岸南门口堤段上许多农民和干部正处在河水继续上涨的威胁下,如何尽快搞到船只,送人过河去抢修圩堤险段,已成燃眉之急。为到对岸联系船只,学章带病跃入汹涌奔驰的洪水,加之过度劳累,当划过河面约2/3时,已经精疲力竭,洪水把他冲下7百多米远,接二连三的巨浪终于无情地把他吞没了。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李秀春
   李秀春(1905—1974),女,原籍兴国县良村人。14岁时,因家庭贫困,其父被迫以52块银元的身价,卖给葛溪村钟自立做童养媳。
  1925年在永丰县龙冈中心区担任妇女主任。1927年冬由戴达生、潘家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与丈夫钟自立一起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中共新干县委书记阙祖胜组建2000多人的游击队,在新于县和崇仁县的风岗等地打游击,秀春担任11团1连6班班长。1931年冬,敌人分两路进攻我县凤岗、山斜一带,企图将我11团击溃。在我县云际经乐安到新干的路上,发生了激战,战斗到第二天清晨,她带领周士连、何友荣和几个伤员,仍坚持在高峰山上掩护主力撤退,敌人爬到半山腰时,她发现自己只剩5颗子弹和1枚手榴弹,急到死尸堆里,找来25颗子弹和3枚手榴弹,继续和敌人战斗。战斗中,周士连牺牲了,她左腿也负伤,遂隐藏在草丛中幸免发现。敌退后,秘密下山。此时,主力已转移,她找不到组织,只得流浪到我县凤岗、桃源、王沙塘一带过乞讨生活。 次年春,她刚到王沙塘村,就被保长以“土匪婆”罪名拘留审讯。后被带到礼陂乡的左坊村联保主任李某家,她被五花大绑,剥光衣服鞋袜,只剩一条单裤,遭受火烧奶部,踩杠子,灌辣椒水等酷刑,但她严守机密,没有泄露半点情况。10多天后,审不出名堂,才予释放。于是逃到许坊乡务农。
  1952年恢复了党籍,历任乡妇女主任,先后评为省、地、县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和模范工作者。1960年任崇仁县民政局副局长。1974年1月8日逝世,终年69岁。
   甘长兴
   甘长兴(1891—1982),白鹭乡汛水村,人。9岁时读了一年私垫,因贫辍学,在家牧牛、砍柴。15岁,拜师学艺,由于聪明活泼,朴实勤奋,获师傅钟爱,并授以技术真传。
  民国十一年(1922)他携妻挈子,迁居县城,以编织篾器为业。他编织的篾器,以平整光滑、细嫩柔软见称。其制作特点,首重取材,选择节疏、黄(表层内的黄色部分)薄、色青的毛竹或水竹为原料,不符标准者不用。次重工艺,对竹篾的剖析刨光,十分注意手力的均衡。力争做到每根竹篾的宽度、厚度首尾均匀,同一器具的所用竹篾,其宽度、厚度也相互一致。按照制作某些细巧器具的要求,能削制成宽仅一毫米,薄如报纸的竹篾,使同行为之叹服。竹篾削成后,需加蒸煮,又善于掌握火候,使之恰到好处,柔软不脆。对竹篾的染色,能调配合度,深浅适宜。在制作篾器的一整套工序中,都有为一般篾工所不及的独到之处。其亲属现仍保存他的遗制篾箱1只,箱盖四周织成古钱图案,中央则织“金玉满箱”四个苍劲大字,全箱周围遍织“卍字图案,篾条宽度只有一毫米,四字和图案均用黑漆染色,棱角凸出,熠熠生辉。在编织竹簟、摇篮、花篮等篾器时,能织出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多种花纹、图案和字画,形象生动逼真,誉满全县。许多社会名流,富商巨绅,都以求得他的工艺品为快。可是当时手工艺人的地位底下,制作精巧产品,也因价格被压而得不偿失,所以到中年之际,便改织适应大众需要的普通篾器。
  1956年,他积极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主动参加崇仁县篾器生产合作社。1968年10月,抚州专区庆祝国庆19周年,举办工艺品展览会。他已达78岁的高龄,仍用了20多天时间,精心编织了一幅毛主席像,同时,还编织了1块长2米、宽1米有“庆祝国庆”四个大字的匾额,一并送到展览会展出,受到群众的高度评价。1968年10月1日《新赣东报》对此作了专题报道。这两件工艺品后又送到江西省工业产品展览会展出,并被珍藏。
  1982年2月,病故,享寿92岁。
   邓鸣科
   邓鸣科(1927—1984),郊西乡乐丰村古城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江西省立永修高级农校,次年毕业于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52年毕业于国立南昌大学农艺系,分配到海南岛农垦局工作。历经30多个春秋,专心致志,从事橡胶树的选育工作。对于利用科学技术成就,指导橡胶生产,有较高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有《橡胶树选育种途径和方法的商榷》,翻译国外有关科技资料10余篇,均发表在《海南技术》杂志上。1974~1984年任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农垦局负责人,评为高级工程师。1984年因车祸死亡。
   孙卒祥
   孙卒祥(1918—1984),号卒仂,孙坊乡月塘村人。生于贫农家庭,青少年时,给地主牧牛,当长工维持生活。他健谈善唱,语言生动,比拟形象,群众都喜欢听他说唱故事。建国后,他带头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劳动中喜欢自编自唱简单押韵的“顺口溜”,舒展心情。
  1955年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高级农业社时,在6000人的大会上,他自编自唱了《说唱高级社》的快板,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此后,参加夜校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同时乡政府派文艺干部辅导,使他对编唱快板更感兴趣,随时随地结合生产活动和社员思想情况,又想又念,边念边改,创作质量逐步提高。他曾出席江西省积极分子大会。1959年3月被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吸收为会员。之后参加过江西省工农业余演唱团赴全国各地演出,江西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作品《歌唱农业八字宪法》和《只因有了共产党领导》两本小册子。其他创作有《农村生活大变样》、《十不见十普遍》、《歌唱宝水渠》,《农业机械化好处多》、《王茂生种田》、《张大娘劝女婿》等。
  1984年8月,因患肝癌病逝,终年67岁。
   廖飞
   廖飞(1906—1939),乳名万生,沙堤乡廖洲村人。幼年丧父,赖寡母抚养成长。家贫,生计艰难,乃投师学织篾、制蓑衣。为人强悍、狡黠,好逸恶劳,学艺不成,又厌恶农事,成为农村的“二流子”。
  16岁,投奔我县南上乡副团总李瑞资部下当喽罗。他野心勃勃,好勇斗狠,勤习枪法,苦练快跑,几年后,两手皆能举枪射击,弹不虚发,拔腿飞奔,速能追狗。获李之爱重,委为小头目。民国十七年(1928),李与县团总华庆锋争衡火拼,斗败出走后,他收拾残部,网罗地痞、罗汉,独霸“山头”,自封队长,流窜于本县城乡各地,抢夺乡公所、联保办公处枪支,向殷实富户强派“捐款”,后发展到300余人枪,常骚扰郭圩、礼陂、三山、河上、白陂、凤岗等集镇、乡村,打家劫舍,强奸妇女,残害群众。
  民国二十八年,县长费绍宏,以廖扰民太甚,意欲”招安”为其所用,遂委他为民众自卫大队常备中队长,并对他极力拉拢,亲如“父子”。无奈他恶性不改,且变本加厉,更加仗势欺人。名为地方武装部队军官,实际仍是土匪头子,费始下定除廖决心。乃与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秘密商妥,用调虎离山计,劝诱他去抚州集训,以便取得升任大队长的资格。廖怀疑有诈,抗拒不从。费不得已,先请专署调训其他中队长、分队长,使廖释疑,又命胞弟费子诚带自己嫡子至廖营为人质,以之取信。
  同年秋,廖始带亲信随从数人,前往抚州受训,受训期间,对廖等特别优待,不加约束,任其在外寻花问柳、赌博、吸鸦片,而暗中派人监视。久之,廖放松戒备,纵情享乐。南抚师管区司令,见时机成熟,便于11月初埋伏武装人员于训练场所,并突然下令集合训话,廖之随从到场集合,即被解除武装,束手就擒。而早被密探监视的廖飞本人,此时正在抚州街上某烟馆吞云吐雾,即在烟馆擒获。解回崇仁后,经过公审,判处死刑,枪决于万寿宫侧(今交通局旧址)。廖部下党羽、喽罗被地方武装部队包围缴械后,分别收编或遣散。县人见廖匪已除,无不拍手称快,额手称庆。李添贵
  李添贵(生卒不详),谙源(今许坊乡谙源村)人。清光绪十五年武举及第,钦点营用,分发河南任职。自恃家资富有,武艺上乘,避不赴任,呆在家里吃、喝、玩、乐,伙同其兄在家乡放高利贷,用一部既高且大的特制风车(现存省博物馆展览)收租,剥削佃农,还私设土牢和刑具,迫害乡民。倚仗势力,放债不分对象,也不怕债户拖欠,他自有恶毒办法。邻村一单身懒汉,赌博输了钱,向他借了一笔钱,再赌又输光,无法偿还,到期他带来一帮打手,拥到该懒汉所住的村庄,把全村人的水井封闭,诬称该懒汉已把水井卖给他,如全村人要饮用这口井的水,就要拿出相当于懒汉所借数额10倍的钱向他取赎,群众素知他一贯横行乡里,惹他不起,只得如数凑钱“赎回”水井。民国十五年(1926)11月周士及发动工农群众对他进行了斗争,清算并没收他剥削所得的财产,分给贫苦群众。大革命失败后,他仍作恶如故。后病死。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人物

华焯
相关人物
章应昌
相关人物
黄凤池
相关人物
周士及
相关人物
华煇
相关人物
章条昌
相关人物
黄维翰
相关人物
许瑞芳
相关人物
刘川金
相关人物
彭祖寿
相关人物
戴用章
相关人物
肖金标
相关人物
李建民
相关人物
黄继农
相关人物
张保生
相关人物
陈简青
相关人物
罗宾
相关人物
刘建章
相关人物
黄励刚
相关人物
黎仲明
相关人物
杨学章
相关人物
李秀春
相关人物
甘长兴
相关人物
邓鸣科
相关人物
孙卒祥
相关人物
廖飞
相关人物
李添贵
相关人物
谢廷恩
相关人物
袁文瑛
相关人物
谢兰生
相关人物
章世槐
相关人物
华廷杰
相关人物
欧阳澈
相关人物
罗点
相关人物
吴曾
相关人物
何异
相关人物
谢公旦
相关人物
李刘
相关人物
饶应龙
相关人物
陈郁
相关人物
吴澄
相关人物
虞槃
相关人物
虞集
相关人物
吴当
相关人物
吴彻
相关人物
吴与弼
相关人物
刘浚
相关人物
刘㝡
相关人物
吴道南
相关人物
陈石麟
相关人物
刘砥柱
相关人物
陈象枢
相关人物
刘元熙
相关人物
陈凤翔
相关人物
陈立
相关人物
黄甲元
相关人物
陈伯适
相关人物
甘扬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