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宗教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30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宗教信仰
分类号: D035
页数: 6
页码: 730—735
摘要: 《崇仁县志》中对崇仁县宗教信仰的介绍。
关键词: 崇仁县 宗教信仰

内容

第一节佛教
   组织
   晋太康间(280—289),有西域僧人来我县说法,遂于县治东五里许的龙岗庙后(今沙堤乡和壁园村)建松林寺和长安乡39都的后方山下(今礼陂乡下部坊)建圣蓉寺,发展教徒,宗释迦牟尼。至唐,佛教鼎盛,寺庙散居城乡,僧侣住寺庙。入教时,男女均须削发受戒(跪于佛前,用香火灸头顶),废姓易名,另取佛号。平时身着僧衣,禅拜讲法时,披彩色袈裟。终生禁婚。斋人住庵堂,多为丧偶者出家修行,不削发受戒,不废姓易名,但亦禁婚,身着素衣。此外,民间还有不少虔信佛教的人,居家供奉佛像,诵经拜佛,有的长年茹素,有的定期素食(农历每月逢三或初一、十五吃素),其他习俗如常。
  清代僧、斋人数无考。民国三十七年(1948),有和尚18人,尼姑、居士45人。建国后,有些僧侣和斋人还俗参加生产。1958年,有和尚11人,尼姑、居士17人。1965年,和尚9人,尼姑15人。1966年,和尚3人,尼姑7人,皈依弟子174人,散居于巴山镇、马鞍、贯桥、桃源等地。1984年,有和尚、尼姑各1人,教徒5人。
   活动
  皈依佛教的僧尼,须遵守教规,长年茹素,日行禅拜。逢佛祖生日举行“庙会”,县城有农历二月十九日朝西庙的观音会。是日,寺主将佛像粉饰一新,悬灯结彩。进庙朝香佛教信徒纷至杳来,多至数百人,携带香烛祭品,在佛像前顶礼膜拜、焚香祈祷,有的还布施钱物(如大米、食油)。庙内整日钟鼓齐鸣,爆竹喧天,香烛满坛,纸灰盈鼎,诵经之声,不绝于耳,颇为热闹和隆重。对外庙来的客僧或斋人和布施丰厚的信徒,还备素食招待,以示答谢。居家信佛的人,不受教规约束,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或佛祖生日,在佛像前烧香上供,顶礼膜拜。有的女信徒,在斋戒期间,亦敲木鱼诵经,以示虔诚。
   寺庙
  清同治版《崇仁县志》载,全县古废寺36所,现存寺、庙、庵、阁、堂236所,其中以大华藏寺、普安寺、松林寺、圣蓉寺、东林寺、西林寺、地藏寺、龙济寺、观音岩寺等历史悠久,建筑雄伟。民国期间,保存原寺庙124所,民国三十五年(1946)在航埠周家村东南隅建庙一所,名“禅师庙”,祀孙氏禅师。建国后,信佛教的人极少,许多寺庙无僧,有的破烂倒塌,有的改作民房或仓库。至1984年,尚存龙济寺和观音岩寺,人民政府已拨款修葺一新,现有僧尼和斋公住持。
   历代名佛寺
  圣蓉寺为我县建筑最早的佛寺,创于西晋太康二年(281),位于孤岭之西,后方山之下。内有铁骨金饰的佛像一尊,为内府(即皇宫内)所赐,故以“圣容”为号。宋绍圣三年(1096)重修。明洪武间(1368—1398)再修。清同治问(1862—1874)犹存。
   松林寺在龙岗庙后。相传晋时有西域僧说法于此,有两花鹤来翔。晋太康间(280—289)赐额“瑞相寺”。唐咸通间(860—873),邑侯王仁智改“圆通寺”。宋绍定时(1228—1233),天竺僧鹫峰请改松林寺。明万历间(1573—1619),僧膺申改建。天启癸亥年(1623)重建前后二殿,壬申年(1632)建藏经阁。寺有田产5石余(约70亩)。清同治间犹存。
   大华藏寺位于县城桥南平次仓右。坐西北向东南,前临西路街,后近崇仁河,唐时名“光度寺”。宋祥符间(1008—1016),赐名“大华藏寺”。寺内分6院,中“报恩”、左“罗汉””“天王”,右“地藏”、“泗洲”、“澄心”。南宋建炎庚戌(1130)冬,遭兵毁,县人罗敏德重修,赵勣之为记。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毁于兵燹。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至建文二年(1400)八月,僧人慧达等募资重建,有正殿3间,高16.66米,宽13.33米。左右翼建夹堂和山门7间,高7.33米,宽22.67米,深10米。翌年,塑佛五尊。壬午年(1402),塑罗汉18尊,知县时季照为记。嘉靖(1522—1566)初,僧人明亮复创1院,名大佛寺。万历戊子(1588)岁荒,僧众星散,殿宇倾圯。县人袁愈胜召僧住持募化筹资,修葺正殿,关庙及山门,并塑金刚佛2尊,始于辛卯(1591),迄于己酉(1609),历19年而成,吴道南为记。民国三十七年,寺内殿宇及佛像大都湮没,仅存正、后两殿。1958年,改为民房,现址为西路街大佛寺6号。
  地藏寺在县治东2.5公里的崇仁河畔(今沙堤乡的吕家村)明嘉靖丙寅年(1566)僧人心源募资建造,祀地藏王,有僧百余人。清顺治丙申年(1656)被水淹塌。康熙甲辰年(1664),僧人鼎庵等购离岸稍远的地基重建。有田产7石余(约90亩)。
   西林寺我县名刹之一,在巴陵门外(今一中后面的巴山门村)。初,县人黄祥道施地创涅槃堂。至宋孝宗乾道中(1165—1173),赐名“西林寺”。宋灭,寺废。元兴,有绿野秀公、顽石敏公、别溪源公及月窗华公相继修复。至元末复毁,惟遗三门及金刚像。明洪武戊寅年(1398年)重建,竖正殿5楹。建文壬午年(1402),塑释迦、如来及十八罗汉像。永乐间(1403—1424)竖两廊翼殿之左右。宣德丁未(1427),复竖阁5楹于殿之北,中塑观音大士像。正统己未(1439),竖法堂3楹于阁之东,偏厅3楹,茶厅2楹于正殿直法堂之南,并建厨房和仓库。原有田产86亩,后人置田一顷余。至清同治间,寺犹存。
  普安寺在县治西南0.25公里处,介于潭陂桥和巴山门两村之间。(今一中大院内)唐贞元二年(786),僧人守熊建,名地藏普安寺。北宋乾德甲子年(964),县人邓进、邓亮、邓逵兄弟重建。宋开宝间(968—975)改名普安寺。建炎间(1127—1130)遭兵毁,县人罗儒林复建。开僖中(1205—1207),何异刻石罗汉,建阁3楹。明洪武中(1368—1398),僧人性源构佛殿,塑佛像。宣德十年(1435),僧人绍文造门房5间,东西廊各5间及僧寮旁舍等。正统十二年(1447),僧人贤举、定慧造中后堂各3楹。景泰四年(1453),定慧偕其徒宗竺造大厅5间,照厅6间于堂之前,竖膳屋6间于厅之东。翌年,建观音堂2楹,翼屋7楹,继竖门楼,又构法堂5间于殿之后,厅事3间于堂之西,堂之东又造小楼3间。宏治七年(1494)至十一年,僧人圆璋重建大雄宝殿,后遭兵毁。清代修复一部分。民国中期,寺内尚有僧人住持,佛像完好。民国三十六年,崇仁中学将此寺改为厨房,保存佛像。建国初,佛像毁,屋仍为一中厨房。
  此寺藏于紫竹林中,环境优美,“小溪带其前,大江绕其后,黄洲桥枕其左,山川神坛翼其右”。相传寺内有八奇:1、八仙树;2、十三孔藕;3、叮当塔;4、抱人狗;5、啄人鸡;6、八角井;7、金沙池;8、(失传)。
  东林寺在朝天门内(今造纸厂地址),宋时建,额“虎溪”。原为乐史读书之所,后乐史为官,施田修寺。宋嘉祐八年(1063)重建。绍兴间(1131—1161)寺内僧侣为禅宗派,内有罗汉松高数丈,相传为乐史所植。清同治间,寺犹存。
  龙济寺位于礼陂桥西北2.5公里的“学士山”之巅,唐天祐元年(904)建。寺前有1大院,两侧各构僧舍1排,可容居百余人。舍后为正殿,殿内塑有各种佛像,颇为雄伟。寺后有古泉井,东侧山峰上有跑马场,场下有系马桩。寺周苍杉、绿竹繁茂,宽广约20亩,风景秀丽。相传,明代曾有儒士于此讲学,故以“学士”为山名。建国前,寺内有僧、尼住持,香火鼎盛。1958年于寺中兴办“共大”,并在寺北的山麓修上斜水库,可溉田千余亩。“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全毁,仅余庙舍2幢。
  观音岩寺位于许坊乡的石背村,宋宁宗庚申年(1200)黄镇鼎建。清同治四年(1865),黄镇支下子孙重修。寺山门塑有弥勒、韦驮二佛,中为观音殿,阁3层,上层塑普航真人像,中层塑千眼千手观音像,下层塑罗汉500尊,全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观音殿后为大雄宝殿,塑有如来佛、四大金刚和得道明易的饶禅师像,巍峨雄伟,栩栩如生。殿前为一排僧舍和签房,殿后有书院,四周石砌围墙。墙外有中子岩,一些不孕妇女,常至此岩投掷石块,铜钱,玉佩,祈求怀孕。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寺内举行“开梦山”盛会。传说朝香者夜宿寺中,菩萨即可托梦,能卜吉凶。因此,四乡前来朝拜宿梦者,络绎不绝,许愿送匾者不计其数。寺中四壁悬满崇(仁)宜(黄)临(川)三县朝香者所献的匾额。“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寺亦颓败,今正在修复。第二节道教
   流派
   西晋元年(265),有王、郭二真人,修炼于35都(今港下乡)的龙须山寺;道教始传入我县,尔后不断发展,有“正一”和“全真”两派。
   “正一派” 为道教始祖张道陵所创,宗奉天尊、老子和天师(张道陵),不出家,在家中设道坛,俗称火居道士。无道规戒律,习俗与常人同。民国期间,县城设有“玄帝会”,为道徒的群众组织,每年农历正月聚会一次,欢宴一天,商议教务。三十七年,有道士61人,散居于:巴山镇13人,许坊乡5人,桃源乡6人,郊西乡3人,山斜乡1人,石庄乡4人,航埠乡6人,孙坊乡3人,郭圩乡4人,沙堤乡7人,礼陂乡3人,东来乡3人,马鞍乡3人。
   “全真派” 创始人为金代的王嘉(音哲),号重阳子,宗奉“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太清太上老君、上清灵宝道君,教徒出家修行,有道规戒律,须更名易服,取法号,束头发,穿道袍,不事婚娶。明永乐元年(1403),全县有道徒40人。民国十九年(1930),16都(今三山乡流坊街)的灵瑞庵和35都(今港下乡)的龙须山寺各有道长1人主持。民国三十七年,县内有宫、观8所,教徒6人,散居在:许坊乡2人,东来乡2人,沙堤乡2人。
   活动
  正一派道徒,以做功德道场为职业,其形式有四种:一是为病人念经治病,如“关十庙”、“解太岁”等等;二是为亡人建醮,超度亡魂;三是为高龄老人的寿诞建寿醮,祈求消灾长寿;四是为地方建太平醮,祈求人畜平安。
   全真派道徒,住观修行,每日打坐蒲团,诵经忏祖,有时也外出游方,进行传道和化缘,住观的道徒,靠田产和布施香火之资维持生活。
   建国后,全县的道教徒均已从事正当职业,道教遂废。
   宫、观
  我县历代所建的宫、观,至清同治年间有志可考者共50所,其中早毁的10所。清末民初,增建万寿宫、天后宫、崇福庵、安仁寺等,民国三十七年,尚存官、观8所。
   历代名宫、观
   善修观在巴山镇的兄弟进士坊左。西晋元康间(292—299)建,名永崇观。北宋宣和间(1119—1125)改为善修观。南宋开僖间(1205—1207)建藏经阁,清代存。
   玉清现在巴山镇桥北的道堂岭。唐中宗时(705—709)建,名景云观,后重修。北宋祥符间(1008—1016)改为玉清观,明洪武末(1398),道士傅自诚重建,清代存。
   邓林现在黄洲桥南岸下流数十步,创始无考。明万历丁亥年(1587)由木观、邹亢等重修,民国期间改为民房。
   无为观旧在西耆潭陂桥(今属石庄乡),北宋宣和间(1119—1125)改名义兴观,谢公旦筑书室在其侧。后徙观于东耆小巷下。明洪武初改为社学,神像遂毁。
   开元观在巴山镇西南约2.5公里处的恭华山。唐朝前,建有浮邱、王、郭三仙祠。至唐开元中(713—741)改为开元观。元朝至正壬辰年(1292),毁于兵燹。明洪武间,施主吴用高出资重建,构法堂、中厅、西庖。宣德乙卯年(1435),县人集资鼎建仙殿,造3门、2庑及钟鼓2楼,前竖法门,后竖门楼,周围筑墙。并有吴用高之子吴学问施财增塑老君、天师及元帅龙虎君像,颇为雄伟。清末毁。
  凌云观位于县城南1.5公里的北塔山,始创年代无考。初名北华观,宋宣和间改为凌云观。元至元十三年(1276)遭兵乱,毁为荒墟。明洪武中,有招隐堂道士戴洞元重创,构仙殿、走廊、仓库、厨房、并塑华盖三仙、法主救苦天尊、天官、土地诸像,由洞元道长主持。清末毁。
   紫竹游宫位于城南南阜山,建期无考。民国二十八年改为忠烈祠,供祀抗日阵亡将士灵牌,50年代初期毁。
   谌母殿位于城南南阜山之巅,祀谌母,每年农历四月举行庙会。建国初期拆除。
   浮沤阁位于城南大南门外,邻崇凤公路左侧,有小溪穿流阁内。阁内供塑像,有斋人住持。1958年拆除。
  万寿宫位于城南东隅(今交通局后面),清末建。内分为3幢,前幢构戏台,中幢为正殿,塑许仙真君像,后幢为道房,两廊罗列各种塑像10余尊。1950年改为国家粮仓。60年代,设拖拉机站,今为交通局车库。
   天后宫位于城南方家路,今玻璃厂西侧,建期无考,现已改为民房。
   横山殿位于三山乡庙前村委会的竹山村,祀谌母,民国初年建,1968年拆除。
   第二节基督教
  基督教,有天主教和耶稣教两派。天主教亦称旧教,其神职人员为神甫和修士。修女,不可婚娶。耶稣教亦称新教,其神职人员为牧师和传道员,可以婚娶。基督教徒信奉上帝,家中不供祖宗牌位。
   天主教
  清光绪中期传入我县,属江西总教余江教区。宣统二年(1910)在县城桥南东隅(今县医院内)建天主堂,有教堂3幢。公务室和寝室3幢,建筑总面积752.75平方米。嗣后,在教徒较多的航埠街、白鹭渡、大树章家(今属孙坊乡)和下陂村(今属东来乡)相继建造教堂。
  民国五年(1916),法国传教士余江教区金主教,来县进行传教活动,任命卒业于修道院的曾铎(连城人)为崇仁天主教神甫,广泛发展教徒。鼎盛时,全县有天主教徒1500余人,神甫5人,修女3人。
   天主教徒,每逢星期天,即进教堂做祷告活动,平时在家,每日早晚亦做祷告。
   建国后,神甫自愿离开教堂还俗,从事正当职业,停止传教活动,教徒人数逐渐减少,1958年剩495人,1965年仅有148人。
  1983年后,在白鹭、孙坊、东来等乡又有天主教活动。至1984年,这些地区共有教徒760人,其中修女2人。
   耶稣教
  民国初期传入我县,首由德国牧师蒙德理在县城西耆坊牌下建造教堂,为2层楼房,面积301.53平方米。传道员初为杨觉辉,后为杨初生(1983年去世)。在县城散发《福音》书和画片,进行传教,发展教徒。嗣后,有瑞士人贾道龙和捷克斯洛伐克人程尔仪先后来县任牧师。民国三十一年,教堂被侵华日军烧毁。最后一任牧师为德国人杨以德,于1948年回国。
   耶稣教仅在县城活动,教徒人数远不及天主教。民国三十七年有教徒30余人,传道员1人。
   耶稣教徒,每逢星期天至教堂做礼拜,诵读《福音》经书,平时在家无甚活动。
  1950年,传道员从事正当职业,停止传教活动,斯时有传道员1人,教徒8人,1958年,有传道员1人,教徒6人。1965年,传道员1人,教徒3人,1984年无传道员和教徒。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专题

正一派
相关专题
全真派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圣蓉寺
相关作品
松林寺
相关作品
大华藏寺
相关作品
地藏寺
相关作品
西林寺
相关作品
普安寺
相关作品
东林寺
相关作品
龙济寺
相关作品
观音岩寺
相关作品
善修观
相关作品
玉清观
相关作品
邓林观
相关作品
无为观
相关作品
开元观
相关作品
凌云观
相关作品
紫竹游宫
相关作品
谌母殿
相关作品
浮沤阁
相关作品
万寿宫
相关作品
天后宫
相关作品
横山殿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