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方言谣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28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方言谣谚
分类号: H17
页数: 22
页码: 683—704
摘要: 崇仁方言属赣方言区的临川音系,但又有很大的独立性。其语音系统较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古音特征。由于语音的历史变迁和普通话的影响,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的人,其语音有明显差异。从整体上看,崇仁方音的声母系统日趋简单,全浊声母基本消失,且有靠近普通话的趋势,而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则仍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别。
关键词: 崇仁县 方言

内容

第一节语音
   音系
  崇仁地处赣东北部,东靠临川,西连乐安,南与宜黄接壤,北与丰城比邻。历史上,边际商业贸易频繁,四邻婚嫁迁居甚多,在长时期的语言交流和发展中,形成崇仁方音的各种腔调。其中以县城方音为基本方音。
  崇仁方言属赣方言区的临川音系,但又有很大的独立性。其语音系统较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古音特征。由于语音的历史变迁和普通话的影响,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的人,其语音有明显差异。从整体上看,崇仁方音的声母系统日趋简单,全浊声母基本消失,且有靠近普通话的趋势,而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则仍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别。
   声母系统
   崇仁方音共有声母21个:续表
   声母系统特征:
  1、全浊声母基本消失,只有极少字,如“哈、啼”等字读[r],但保留了次浊声母[m]、[n]、[nρ]、[η]、[1]、[j]。此外,“无、文、微、袜”等字仍读[η]。
  2、保留了古全浊声母送气的读法。如“调、在、排、茶、共”等字读送气。
  3、“透”“定”二母字,绝大多数开口呼的字读[x],如“拖、贷、偷、吞、抬、桃、邓、头、达”等字。而“晓”“匣”二母字,、一部分与“非”、“敷”、“奉”三母合流,读[f],如“史、呼、欢、华、活、红”等字,一部分“匣”母字读[x],如“下、欢、许(坊)(靠近宜黄一带)、啼、哈(哈以一称呼名)”等字;还有一部分与普通话同读[φ],如“许(愿)、休、协等字。
  4、“疑”母开口一、二等字,大都读[η]。如“岳、交、岸”等字。“影”母多为零声母,如“鸭、安、恩”等字。
  5、“见”组字和“晓”“匣”二母的开口二等字读洪音,如“家、交、巧、眼、学、行、鞋”等字,读[ka][xai]等。而“来”母三四等字大多与端母合流,读[t],如“临、流、良、六”等字。
  6、“精”组四等字不少保留了古读,且有尖团音之别,如“津、心、尖”等字读[ts—][ts'—][s一]。
  7、崇仁方音中[tφ]组声母相当发达。“见”“溪”、“群”三母的三、四等字,除少数读[K—][k—],如“教、觉、监、缺、锯”等字,相当多字读[tφ],[tφ'],如“基、起、卷、叫、句”等字,但“鸡公”读[Keijo],这是方言词汇中的文白异读现象。“照”系三等字,除航埠乡受临川音影响,似乎保留了上古音痕迹,读[t][t'],县城、河上、凤岗均读[tφ][tφ'],如“车、煮、处、主、吹、招、周、占、执、川、出、张、职、尺、祝”等字;“知”“彻”“澄”三母字,航埠多读[t][t'],而县城河上、凤岗则绝大多数字读[tφ][tφ'],如“猪、除、住、知、沼、潮、赵、展、丈、郑、中、重”等字。由此可见,崇仁方音的声母系统具有明显的近代语音特征,与临川、宜黄、乐安等邻县[t]组音特别丰富迥然而异。
  8、崇仁方音中尚未分化出舌尖后音[tε][tε'][ε],这与普通话明显不同。
  9、“日”母字分化,如“热、惹、饶、软、让、肉”等字读[np];任、入、人、忍、日等字读[j],还有一部分读零声母,如:“儿、尔、二、耳”等字。“云”“以”二母字合流不分,如“雨、邮、友”等字与“裕、以、由、游、有”等字读音一样,都读[j]。
   韵母系统
   崇仁方音共有韵母93个:续表韵母系统特征:
  1、崇仁方音保留了[—m][—n][—η][—p][t][—?]等六个古韵尾,其中有现代普通话消失掉的塞韵尾[—p][一t]及往[一?]。
  2、韵母的开合等呼相当严格地保留了中古音系的格局。如“遇”摄合口三等字,除“非”组声母字外,绝大多都读[y]。例如“女、吕”(泥目)“徐、取、需”(精组)“举、句、语”(见组),“珠、注、处”(知组)等字。但“锯”“去”等少数字读[ke][tφie]。
  3、四乡方音的韵母差别不大。如“止”摄开口三等“知”“章”二母字,航埠是[t][t']结合[i],而县城等是[tφ][tφ']结合[i],例如“知、致、治”等字;“山”摄三四等字,皆读[yen],例如“全、宣、拳、劝、元、员”等字;“宕”摄开口三等字“知”母字,航埠读[oη],县城等读[ioη],例如“长、丈、创、厂、唱、上等字。
  4、“摸”、“爱”、“孩”等字,音标为[o],实际音值为介于六号元音[〓]与七号元音[O]之间。
  5、自成音节的[n一](你)为前鼻音,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但发音时间比声母n要延长些;[η—]为后鼻音,发音时,舌根后缩抵住软腭,两音调值皆为45。
  6、鼻尾韵中保留了[—m],夹杂了客家方言的成分。
   声调系统
   声调系统特点:
  1、崇仁方音有七个调类,其中体现了中古音系声调的“平分阴阳,(全)浊上归去”的演变规律,但入声仍保留完备,大致为古清声母和次浊声母的入声字归阴入,而全浊声母的入声字归阳入。
  2、各乡方音的调值稍有差异,详见上表。第二节词汇
   词语的主要特点
   崇仁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比,其特点有同有异,同多异少。表现有三:
  同词同义大部分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构词方式完全相同,只是在语音上有所差别。汉语基本词汇中的名词如天、地、日、月、人、牛、羊、马、树、木、花、草等;动词如站、坐、立、走、拿等;形容词如好、坏、红、白等;数量词如一、二、十、百,千、万、只、根、部等;代词如你、我、他、我们等等均有相当多的数量被根植在我县方言词汇中。
   同词异义我县方言中有一部分词语和普通话词语表现形式相同,但词义发生不同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
   例:吃——[tφ'ia]在方言中扩大兼指吃(喝)茶、吃(吸)烟、吃(服)药、吃(饮)酒。
   打——在方言中扩大兼指打(买)米,打(买)酒,打(买)油,打(弹)棉花,打(喷)农药。
   爪——普通话是指鸟兽的“爪子”,方言却扩大为“脚爪”(趾甲)、吉爪(指甲)。
   月光——普通话是指月亮由太阳反射出来的光线,而方言中的“月光”则转移专指“月亮”本身。
   招财——普通话是指“招进财宝”,而方言却转移兼指“舌头”,是“舌“与“蚀”讹音而讳蚀本的意思。
   过节——在普通话中加上适当的修饰词后,可以兼指过“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等节日,而方言中却缩小为专指过“端午节”,对其他节日分别称为“过中秋”、“过国庆”、“过年”。
   同义异词我县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同义异词者较多,主要有构词词素的部分异同,词素音节的多少及方言的创新等。例如:
   崇仁方言普通话
   麂崽山羊
   打霍闪闪电
   纺线丝瓜
   (入)
   日头(η〓iphog)太阳
   好时(讳丑字讹音)丑时
   洋火洋油火柴
   圆宝(吉祥之意)猪头
   肮该[niankci]蜻蜓
   崇仁方言普通话
   河蚁蚯蚓
   舌(蝎)[φietsei]仔壁虎
   该[kei]子鸡蛋
   盆[pén]晒垫
   东司厕所
   门子蚊虫
   苞粟玉米词汇举隅
   崇仁方言普通话
   公以[koηer]祖父
   姆妈[nma]祖母
   爹爹[tiatia]父亲
   依丫jijia]母亲
   前头人公爹
   家娘婆母
   兄[φiaη]哥哥
   咳[xei]弟弟
   母舅舅父
   亲家姻兄弟
   老公夫
   老婆妻
   自然
   崇仁方言普通话
   星[φiaη]呃星星
   月[nie]光月亮
   日头[η〓iphou]太阳
   打霍闪[tafacpie]闪电
   响雷[lei]空雷声
   落雨下雨
   落雪下雪
   打楞[reη] 结冰
   打蒙[me]落雾
   春上春天
   乌风斗暗乌云遮天
   墨暗黑夜
   崇仁方言普通话
   哈衿舅母
   新妇儿媳
   丈[tφian]人[rpin] 岳父
   丈婆岳母
   哈口[xakiu]内兄弟
   担脚个搬运工
   博师木匠
   做絮个[tsuoφieke]弹棉工
   孩[xei]脑个理发员
   嫩仔,些俚男孩
   牙仔,崽牙男孩
   㚢俚,小娘子,㚢仔女孩
   崇仁方言普通话
   热[η〓iep]天夏天
   秋儿里秋天
   冬下[xa]天冬天
   上昼上午
   下昼下午
   夜间晚上
   今朝今天
   蛮朝明天
   落薄儿下冰雹
   早间早上
   迷风细雨小风小雨身体
   崇仁方言普通话
   脑怪头
   脯前胸脯
   肤子眼[futsiηan]肚脐
   肤喂里痛[heη]腹痛
   射子倒白眼
   斗蹭上肘骨
   文身上身
   偷颈窝颈背
   动物
   崇仁方言普通话
   该(鸡)[kei]鸡
   该[kei]耶鸡公
   该[kei]么母鸡
   鸭陂鸭子
   牛[ηou]牯公牛
   牛么母牛
   尖咀仂老鼠
   猪[tφiə]牯种公猪
   猪么种母猪
   癫狗狂犬
   老蛤[laoka]田鸡
   延油蜗牛
   植物
   崇仁方言普通话
   丛树松树
   给[ke]树榆树
   桠枝(atφi]树枝
   包粟玉米
   纺线丝瓜
   番瓜南瓜
   无(倭)瓜黄瓜
   〓菜空心菜
   崇仁方言普通话
   脚蹭[tsaη]脚根
   脚秒脚趾头
   罗丝骨踝骨
   吉(指)爪指甲
   脚爪趾甲
   吉[jir]头手指
   炎包笃小腿
   崇仁方言普通话
   间雀麻雀
   门子蚊虫
   河蚁蚯蚓
   蒲狮蜘蛛
   王术老黄鼠狼
   白面仂[pámianli]猸子
   集狗[saǐ] 豺狼
   脚㚢 鳖
   麂崽山羊
   卡勒[kaLe]虾子
   夜矛以猫头鹰
   哈麦青蛙
   崇仁方言普通话
   葡萄菜花菜
   葫儿葫子
   从毛丝松树叶
   贺栗栗子
   头楂山楂日常生活
   [名词]
   崇仁方言普通话
   水[φy]袜袜子
   有子[讳冒]帽子
   鄱豆[xou]腐油豆腐
   煎水开水
   河盆[pen]搭锅盖
   被窝棉被
   撮[top]斗簸箕
   盆[pén]晒垫
   须桶[xeη]尿桶
   屋下家里
   [代词]
   方言普通话
   翁[η—?〓45]你
   渠(给)[kα] 他
   孩[xei]个谁
   很个哪个
   蚀[(φi5—1促]个什么
   姑[kv]里那里
   该[kei]里这里
   [动词]
   崇仁方言普通话
   晓得知道
   去[tφiə]归回家
   莫柴(耍)[sai]莫开玩笑
   啼[xai]哭
   煎沸腾
   叫喊
   大肤怀孕
   打酒买酒
   崇仁方言普通话
   胎[han]箕畚箕
   盖仂团箕
   洋火火柴
   洋油煤油
   洋布平布
   疙支骚狐臭
   肥桶[xeη]粪桶
   崇仁方言普通话
   该边这边
   很边[xan45]那边
   上头上边
   下[xa]里下边
   靠左手左边
   靠右手右边
   崇仁方言普通话
   石[φiu]树扛树
   弄菜炒菜
   当街赴集
   吃烟吸烟
   着肉买肉
   须打买尿
   欺倒站立
   哇事说话打瞎[xat]齐喷嚏
   留留喊狗
   吕吕喊鸭
   古古喊鸡
   哞喊牛
   [形容词]
   崇仁方言普通话
   墨污黑色
   鼻屎客吝啬
   邋遢肮脏
   零[tian]的[diαη]干净
   命大脱险
   即即一点点
   该多很多
   行[xeη213]时走好运
   累累喇喇[la]吹牛
   莫怪对不起
   发希新客
   雍肥施肥
   做洗[sei]洗澡
   着柴砍柴
   崇仁方言普通话
   化子败家子
   呃子痴呆
   搬祸拨弄是非
   莫霍别着急
   南咪[mi33]谢谢
   家完咧完蛋
   望[maη]见看见
   缓些慢一点
   天狗吃日头日蚀
   半斤鸭子四两咀说空话
   县内“三腔”的语言差异续表
   第三节语法
  崇仁方言的语法规则,大体上与普通话的语言法则相似。但也有少数特殊的构词手段,显示出本地方言语法特色,一般是主语(代词)十谓语(动词或介词)十宾语或状语(形容词或量词),句子的前部说明谁(主语),中部是谓语(动词或介词),后部说明什么(状语或宾语)。例如:
   给[ke]来也[lei](他来了)
   翁[η—?]在佐舌个?(你在做什么)
   哥[kei]里有脚头。(这里有锄头)
   叔以来吃[tφia]茶。(叔叔来喝茶)
   我请[tφiarη]客[ka]吃[tφia]饭。(我请客吃饭)
   内部屈折
   利用词语的音素变换,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这叫“内部屈折”,如我县方言中的近指和远指,就是通过音素的变化来表现的。
   例如:
   翁吃[tφ'ia]么?近指表示你现在吃不吃?
   翁吃儿么?远指表示你是否吃过了?
   后生个表示比××后出生。
   后[xouy213]生个表示青年人
   姐姐河上、三山一带称姐姐
   姐姐[tsia]
   河上、三山乡一带,有的表示叫母亲。特殊附加成分
   在我县方言中有一个特殊的词语后缀——词尾“里”。一般是作为名词的标志。用它来构成新词。会弱化的轻音[1:】,相当于普通话的词尾“子”,使用范围较广。例如:
   崇仁方言普通话
   些里男孩子
   女里女孩子
   肤里肚子
   崽里儿子
   暖里或叫顿里棉袄子
   有的词语在普通话中不加“子”尾的,而在我县方言中也加上了“里”字作为词尾。
   例如:“介音词”——中缀“儿”[α]
   崇仁方言普通话
   秋儿里秋天
   月儿里分娩后未满月
   县儿里县城
   间儿里房内
   盖儿里团箕
   巷儿里小巷
   塘儿里池塘
   港儿里小河
   山儿里山区
   普通话中名词后加助词“的”,构成名词性结构,而在我县方言中,却用“个”字取代。如:
   崇仁方言普通话
   孩(剃)脑个理发的
   走信个送信的
   担脚个搬运的
   作田个种田的
  普通话中表示多数的词尾用“们”,而我县方言却用“宜”[nin]表示。但使用范围要比普通话的“们”小,通常只限用于人称代词。如啊宜[ηonin〓45](我们)翁宜[η一?nin】(你们),给宜[kenin〓45](他们),但不能附加到指人名词的后面,方言中没有“学生宜”、“同志宜”、“工人宜”等之类的说法。重叠词语
   有时“里”用在形容词重叠方式中的第一个词后。例如:
   崇仁方言普通话
   阿里阿打说话无道理
   神里神气神气
   洋里洋气很时髦
   土里土气土包子
   慌里慌张荒了神
   古里古怪怪僻
   糊里糊涂糊涂
   有些形容词、动词、量词也有用重叠的语法来形成我县方言的。如:
   据说那里出了事,要派人去打听打听(派人去了解清楚);该多钱,请翁[η—?〓45]数一数;开会以前点点名,查一查人数是否到齐;给[ka〓45]老老实实在家作田,勤勤俭俭过日子,是一个正正经经的人。
   该[ke]个牙仔,呃头呃脑,望[maη]人不转眼。
   老阿[a]人[η〓m]吃[tφ'ia]了饭,或到外面当当路,(散步),打打太极拳,或在屋下看看书,或眯到眼养养神,对身体都有好处。
   给[他]着衣裳,件件都讲排场
   给[他]弄菜,喜欢样样都摆(放)辣椒
   店里存货,要一一过目,千万不要马虎
   量词的特殊用法 我县方言中名词、动词都可以同量词结合,动词和量词搭配和普通话相同,但哪些名词能跟哪些量词结合,则有自己的特色,显示出方言中词与词结合上的特点,举例如下:
   只——普通话中只有羊、鸡、鸭等论只,而我县方言中“只”兼有“头”、“条”、“匹”、“辆”、“口”、“座”等量词的职能。不论牲畜、野兽等一律论“只”,如一只鸡;一只(头)猪;一只(条)鱼;一只(匹)马;一只(辆)汽车;一只(口)缸;一只(座)塔。
   个——不但有普通话中量词“个”的职能,还兼有“位”、“扇”、“根”、“颗”等量词的部分职能。如一个(位)客人;一个(扇)门;一个(根)针;一个(颗)丸子。
   根——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支”、“段”、“株”等量词的职能。如一根(支)蜡烛;一根(段)电线;一根(株)树苗或菜秧。
   番——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量词,为我县特有的方言,兼有“床”、“张”等量词的职能。如:一番(床)被窝(子);一番(张)席子;一番(床)盆[pen](晒垫)。
   部——相当于普通话中量词的“辆”、“把”的部分职能。如一部(辆)脚踏车(自行车)、一部(把)条凳。
   皮——为方言量词,相当于普通话量词的“片”、“条”。如一皮(片)树叶;一皮(条)手帕。
   数量词的省略
  我县方言中的数量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略称:表示度量衡单位和货币单位的量词与数词组合时,只要是以一为首位的数字,皆可以省去前面的“一”字。如一元五角,可以说成“块五”;一百五十元,可以说成“百五十元”;一丈五尺,可以说成“丈五”;一斤三两,可以说成“斤三”;如果某一个数是三位数以上,在一二位数相连之后的零,不论多少个零皆可省去。如“12000”,可以说成“万二”;“7500”可以说成“七千五”;又如“30800”可以说成“三万零八”。
   第四节谚语
   农谚
   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三日,百草发芽。
   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
   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
   一朝赤膊,三日头缩。
   春寒多雨水,春暖百花香。
   春寒致雨,夏寒绝流。
   春分秋分,日夜平分。
   春寒致雨,春暖天晴。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春争日、夏争时,万事宜早不宜迟。
   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
   春东夏西,打马送蓑衣。
   惊蛰早,清明迟,春分前后浸种正相宜。
   过了惊蛰节,农民无闲歇。
   吃了清明饼,蓑衣挂上颈。
   蒙蒙懂懂,清明浸种。
   清明要明不得明,谷雨要雨不得雨。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三月清明田里青,二月清明篓里青。三月芝麻一朵花,四月芝麻压断桠。
   立夏不下,高田免耙。
   立夏后栽禾,不够喂鸡婆。
   四月不煽扇,早禾看得见。
   四月有个栽禾寒,十月有个小阳春。
   小满后种花,棉花不归家。
   芒种不种,秋后落空。芒种不晒禾,秋后无奈何(又作“夏至不奈何)。
   芒种火烧天,夏季雨涟涟。芒种夏至天,行璐要人牵。
   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夏至种芝麻,头顶一棚花。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吃了端午粽,还有三日冻。
   五月南风涨大水,六月南风井也干。
   五月十三落一交,深山树木也要燥。
   不怕五月十三落,就怕五月十四断雨脚。
   六月六晴,牛秆满煅堆;六月六阴,牛秆贵如金;六月六雨,牛秆烂如屎。
   六月六,石上晒得鸡蛋熟。
   小暑起南风,要干十八工;小暑不熟田,大暑不熟棉。
   小暑小割,大暑大割。
   大暑头三天割死禾,大暑后三天老死禾。
   大暑不割禾,一夜去一箩。
   漏头伏,吃鱼吃肉;漏二伏,啼啼哭哭。
   头伏漏,好种豆,二伏漏,累出尿。
   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荞麦来得快(三伏里头种白菜)。
   头伏芝麻,二伏菜。
   交秋脱伏,热死老虎;立秋不割禾,一夜丢一箩。
   处暑、白露间,秋老虎下山;处暑,白露节,夜凉白天热。
   干到处暑雨,有谷也无米;处暑荞麦白露花(菜)。
   秋前种豆三个仔,秋后种豆两个儿;
   秋发北,干死就秋发南,雨滥滥。
   八月秋风起,冷死流浪鬼。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
   晚稻一过秋,十有九不收。
   白露秋分,昼夜平分。
   九月检好漏,十月好收豆。
   七藠八蒜,九油十麦。
   白露不秀,寒露不收。
   秋分不出头,割了喂老牛。九月不打霜,十月无霜打。
   重阳接霜降,十家烧火九家旺。
   寒露草子,霜降菜;霜降不黄(晚稻)不够交粮。
   立冬无雨一冬干,立冬无雨冬至晴,冬至无雨一冬晴。
   三九四九,保护耕牛;冬牛不瘦,春耕不愁。
   热在三伏,冷在四九。
   冬至过,风直过,冬前不结冰,冬后冻死人。
   冬天下一朵,春天当一杓。
   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
   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春甲子雨,泥烂千里;夏甲子雨,撑船入市;秋甲子雨,禾生嫩芽;冬甲子雨,雪飞千里。
  巴山裹头,罗山缠腰;今日不雨,定在明朝(此系我县气象古谚。宋代已流行。南宋名臣罗点在《喜雨望巴罗二山(并序)》七言古诗的小序中,曾引此谚)。
   一天南风扫,三日狗进灶。
   一日南风,三日关门。
   乌云拦东,不雨便风。
   久雨西风晴,久晴夜风雨,久雨夜风晴。
   东风急,备斗笠。
   日出东南红,无雨便有风;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
   日出胭脂红,不是雨来便是风。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久雨见星光,来日雨更旺。
   夏雨隔堵墙,淋女不淋娘。
   东虹晴,西虹雨,南虹北虹涨大水。
   朝看东南,暮看西北,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
   朝出红霞,等水泡茶;暮出红霞,干死哈蟆。
   磉石出水,必定有雨。
   烟筒不出烟,不是阴天是雨天。
   天上灰布点,细雨定连绵。
   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六月西,雨凄凄,当昼一现,三日不见。
   雨夹雪,落半月。见雪会晴,快雪快晴。
   一交春雪,一交水;一雪压三灾。
   冬雪是财,春雪是灾;冬雪是宝,春雪是草。一夜春霜三日雨,三夜春霜九日晴。
   早雾晴,晚雾雨;早雾不散会落雨。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热,冬雾雪。
   雾吃霜,起大风,昼雾阴,夜雾晴。
   重雾三日有大雨,五月起雾,大水满路。
   云往东,一阵风;云往西,穿蓑衣;云往南,水积潭;云往北,一阵黑。
   云行东,车马通;云行西,雨凄凄;
   云行南,水连天;云行北,好晒谷。
   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云交云,雨淋淋。
   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
   黑云接得低,有雨在夜里;黑云接得高,有雨在明早。
   雷打惊蛰前,担水沤秧田。
   雷打冬,十栏九空。
   春雷响得早,收成一定好。
   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来。
   西南闪电晴,西北闪电雨。
   一夜起雷三夜雨,雷自夜起必连阴。
   农家两个宝,猪粪、红花草。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人靠饭养,秧靠水养,禾靠肥长。
   二月闲时好积肥,修圳筑坝补圩堤。
   若要棉,小满前。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蓄水如蓄粮,水足粮满仓。
   修渠如修仓,积水如积粮。
   仔要亲生,田要深耕。
   犁得深,耙得细,一季收成当二季。
   犁田深一寸,好比上次粪。
   光犁不耙,耽误一夏。
   田边地角不要丢,种上作物就有收。
   稀三担,密六箩,不稀不密六箩多。
   人在屋里热得跳,禾在田里嘻嘻笑。
   种子年年选,产量步步高。禾怕枯心,树怕剥皮。
   娶女看娘,栽禾看秧。
   好种出好苗,好瓜出好瓢。
   龙生龙,凤生风,庄稼好坏看选种。
   挑挑抬抬,不如绿肥。
   挑断扁担,不及草菜(注:红花草子)。
   肥要冬下,田要秋耕。
   要想田里有,粪箕不离手。
   麦怕清明雨,稻怕寒露风。
   早沤四十工,当得肥料用。
   早禾泥上拍,晚禾栽到格。
   犁七道耙八道,箩卜扛上灶。
   七耖金、八耖银,九月十月耖灰尘。
   不怕迟娶亲,只怕迟栽禾。
   光栽不护,枉费功夫。
   三分种,七分管。
   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
   人勤地不懒,锄头口上出黄金。
   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
   耕田过冬,当得肥用。
   冬天划破皮(冬翻),抵上春天犁二犁。
   早起三朝当一工,两天当作三天用。
   养猪冒巧,栏干食饱。
   猪吃百样草,饲料不难找。
   牛要饱满,马要夜草。
   养猪养羊,有肉有粮。
   家养三只鸡,不缺油盐开支。
   养鸡养鹅,零用钱多。
   养猪养鱼,有吃有余。
   养鸡要勤,养鸭要腥,养鹅要青。
   种竹养鱼百倍利,栽桑养蚕年年益。
   兔儿繁殖快,一年生几代。
   植树造林,富国裕民。
   要想富,多栽树。
   要想栽好树,先得育好苗。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栽一株,活一株,树林里面出珍珠。
   山岭松柏青,胜似拾黄金。
   坡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
   桃三李四梨五年,油桐两年还本钱。
   岗地栽杨,洼地栽柳。
   家有千棵树,不愁吃、穿、住。
   俗谚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人不勤劳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家有千贯,不如朝进一文。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做过。
   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不觉甜。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子才知父母恩。
   为人莫说过头话,老来倒霉无人哇。
   大鸡上灶,小鸡看样。
   吃不穷,穿不穷,划算不好一世穷。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气色。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坐要好伴,住要好邻。
   做事不依东,苦累也无功。
   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越要好,问三老。
   抓到芝麻,丢了西瓜。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忍得一时气,解得百日忧。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人情急于债,头顶锅铁卖。
   好仔不要爷田地,好女不要娘嫁衣。
   人不觉自丑,马不觉面长。
   人无十全,瓜无滚圆。
   铁不锻炼不成钢,人不活动不健康。和气天下好走,刚强寸步难行。
   世上无神鬼,只是人兴起。
   算命算得到,世上无穷汉。
   不信神、不信鬼,全靠自家胳膊腿。
   没有梧桐树,难引凤凰来。
   吃三留七,万事大吉。
   真金不怕火,松柏不怕寒。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莫看穷人穿破衣,十年河东转河西。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一日三,三日九,灯草醮干一缸酒。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三户共牛瘦,四户共屋漏。
   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
   第五节隐语歇后语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芯(心)。
   二两棉花四张弓——细弹(谈)。
   三更半夜出世——亥时(害死)人。
   八字没一撇,九字没一勾——哪能成字(事)。
   九月初八问重阳——不九(久)。
   土地庙里填窟窿——补庙(不妙)。
   黄牛角,水牛角——角(各)管角(各)。
   麻布袋,草布袋——一袋(代)不如一袋(代)。
   叫花子挨骂——讨(淘)气。
   外甥打灯笼一一照舅(旧)。
   外公死儿子——无舅(救)。
   盐店里的老板——咸(闲)人。
   梁山上的军师——吴(无)用。
   黄连水洗头——苦脑(恼)。
   鸡公戴帽一冠(官)上加冠(官)。
   狐狸吵架——一派狐(胡)言。
   船头走马——走头(投)无路。
   满口金牙——尽是黄(谎)话。
   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尼姑头上插花——无发(法)。
   年画上的耕牛——犁(离)不得。
   和尚捡梳子——无用处。
   飞机上吹喇叭——空响(想)。
   刀切豆腐——两面光。
   火烧乌龟——肚里痛。
   火烧屁股——坐不稳。
   棺材里伸手——死要钱。
   搽粉进棺材——死要脸。
   头顶上长眼睛——目中无人。
   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寻着和尚卖梳子——找错对象。
   荞麦田里捉乌龟——十拿九稳。
   铁匠做官——打上场。
   驼子作揖——合掌就成。
   戴斗笠撑伞——多此一举。
   戴斗笠亲嘴——差得远。
   狗见扁担——不敢回头。
   二一添作五——对半分。
   八十岁学吹打——出息不大。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挂羊头卖狗肉——张冠李戴。
   前怕狼,后怕虎——进退两难。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毫无办法。
   打落牙齿连血吞——有苦难言。
   白布掉进染缸里——洗(说)不清。
   盲人骑瞎马——九死一生。
   肉包子打犬——有去无转(回)。
   秤杆子吹火——一窍不通。
   披蓑衣救火——惹祸上身。
   黄鼠狼叼鸡——有去无回。
   半夜眠梦戴凤冠——梦中富贵。幻想。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丈母娘看郎——鸡要断肠。
   打肿脸充胖子——要面子。
   寅年吃了卯年粮——前吃后空。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聋子的耳朵——摆设。
   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情(睛)却有情(晴)。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