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医药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276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医药卫生
分类号: R194.5
页数: 23
页码: 649—671
摘要: 医药卫生一文中主要描述崇仁县防疫工作、保健工作、医疗工作、医药事务的相关工作介绍。
关键词: 医药卫生 医药管理

内容

机构设施 民国时期。无专门机构和专业防疫人员,只由省举办过一次种痘传习所,训练种痘人员回县负责种痘工作。民国三十三年(1944)春季脑膜炎流行;7月由南城经抚州传入鼠疫,于连城、白鹭等地散在流行,江西省政府派遣卫生处防疫总队人员来县作临时防治。
  1952年县卫生院设防疫股,配备专业人员2人,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
  1960年冬,建立县卫生防疫站,配备专业人员5人。1972年增至13人,1978年增至16人,内设卫生、防疫、化验、后勤4个组;各公社卫生院相应地成立了防疫妇保组,有专业人员3~5人。
  1984年,县防疫站增至2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人。检验室配有万分之一光幕半自动分析天平1台、72型分光光度计1台,OR2—4型电阻炉1台、电冰箱2只、电烘箱2只、高倍显微镜3台,以及健康体检各种器械。
   爱国卫生运动 建国前,县城大街小巷,垃圾遍地,水沟堵塞,污水泛滥;农村人畜混居、杂草丛生,粪缸露天,粪便随地流淌,每届夏、秋,臭气薰天,蚊蝇成群。
   民国二十四年,巡官办公处始添派清道夫打扫街道。
  民国二十六年,县立卫生院于县城进行过一些环境改善和消毒工作,计先后改善47件,消毒219件。
   民国三十年,县卫生院设置环境卫生员1人。
  民国三十四年,组织过县城卫生检查,改良水井12口、消毒73次、改良厕所4座、处理垃圾5629担,并对机关、团体、学校、商店以及水井、池塘和其它公共场所,先后进行了989次视察和调查,然无具体的改善措施,又缺乏经常的卫生制度,城乡环境卫生仍差,肮脏如旧。
  1952年3月成立了县防疫委员会,以行政区为单位,各乡设防疫组共117个,计1329人,领导全县人民大搞环境卫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同年春季,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发动细菌战争,并于我县一中校舍附近和礼陂、凤岗等地空投了大量含毒物品及苍蝇,全县人民在县防疫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及时进行了扑灭,使疫情未能发生。同年9月,县防疫委员会改组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各乡(镇)相继建立了卫生小组,制订了爱国卫生公约和制度,城乡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居民,家家动员,人人动手,普遍洗刷板壁、门窗,整理室内外环境卫生,治理了一些蚊蝇孳生的场所。
  1954年,爱国卫生运动与农业积肥紧密结合起来,全县大扫除246次,消除垃圾170730担,疏通沟渠7474米,新建和改良厕所726座,环境卫生面貌一新。
  1955年,全县人民响应了“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的号召,爱国卫生运动有了新的发展,并与生产紧密结合,根据群众的卫生习惯,凡遇重大节日,彻底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洗刷门壁,填平洼地,疏通沟渠,做到了节前大扫除,节后大检查,涌现出大批的卫生模范乡、村和模范个人。秋溪乡的洪坊村,由原来一个“家穷无米下锅,村里却有‘六多””的卫生最落后村变成一个“五光”(村内杂草光,零星野粪光,碎砖烂瓦光,阴阳沟挖光,蚊蝇鼠灭光)、“三好”(低洼地填好、排水沟开好、人畜分居好)的卫生模范村,先后荣获县、专区、省、全国卫生模范的光荣称号,并命名为全国卫生模范村,乡长洪加兴光荣出席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先进代表大会,获得了国务院卫生模范锦旗奖。
  1956年4月,开展了卫生运动月,巴山镇设立了街道清洁员6人,后增至8人;各居民委员会建立了经常的防疫消毒制度,配备了消毒员42人,定期对饮水井投放消毒药粉,并填塞污水池塘2个,挖蛹50斤,清除垃圾污泥4600余担。
  1958年,普遍结合生产,反复多次开展了卫生积肥运动,全面整理了住宅、厕所、畜圈,清除了大量的垃圾污物。巴山)山镇建立了卫生清扫送肥制度,实行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日为人扫除日,初二、十六日为检查日,初三、十七日为卫生送肥日。全县基本上实现了人畜分居,村有厕所,牲畜有圈,家禽有窝,城乡卫生面貌改观。
  1973年,巴山镇开展卫生大扫除运动,清理阴阳沟360多条,长1601米,新铺阴沟200米,清理蚊蝇孳生地近千处,改水井2口,改厕所5座,改猪牛栏484只,改灶40个。
  1982年起,普遍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城乡划分卫生责任区,落实了卫生责任制,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植树、秩序),县城结合整顿市容,大搞环境卫生,消灭死角;农村开展“三改”(继续改良住宅、改造环境、改良水源)、“二管”(管粪、管水),建立经常性的卫生制度,全县清理垃圾10万担,清理阴阳沟2万米,建井450口,修建厕所920座,新建垃圾箱18个,拆除违章建筑物65处,整修街道2公里。
   除害灭病 民同时期,无任何组织和措施。据《赣政十年》载:“防疫保健措施,以种痘一项,办理甚为切实外,其它因人材经济两感缺乏,故无若何成效之可言”,致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乙型脑炎(简称乙脑)、麻疹、白喉、伤寒、痢疾、疟疾等16种急性传染病遍及全县;丝虫、钩虫、头癣等病的流行亦极为普遍。民国三十六年上半年始成立了县防疫委员会,亦未开展工作。 建国后,除害灭病同爱国卫生运动紧密结合进行,将蚊、蝇、鼠、臭虫、虱子列为“五毒”,发动群众大力进行捕灭药杀,1954—1955年捕鼠46064只,疾病明显下降,鼠疫、霍乱、天花三大烈性传染病随即绝迹;白喉、脊髓灰白质炎(即小儿麻痹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亦基本上被控制,其它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年年有所下降。1955年疟疾发病率为13.05%,1956年下降为11.83%。
  1958年,县委成立除七害灭六病指挥部,中央寄生虫病研究所、江西医学院、抚州卫校派出一批专家、医师、教员、学生共计31人,支援我县开展除害灭病工作,协助公社培训卫生员1084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除害灭病队伍,基本上摸清了我县地方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并对各种传染病患者26443人,进行了免费治疗。
  1961年,除害灭病继续深入,虱子、臭虫和疥疮病基本消灭,蚊、蝇密度显著下降,鼠害减少,疟疾的发病率1959年为7.48%,1966年下降至1.21%,至1982年底又下降至0.67%。
   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
   民国期间,我县鼠疫、霍乱、天花时有流行。
   民国十六年,开始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但收效甚微。
   民国二十三年,种痘3884人,其中善感3527人,不善感357人。
   民国二十六年,种痘5702人,防疫注射7782人。
   民国三十四年,种痘6972人,霍乱注射426人。
  1951年始,坚持每年开展各种疫苗注射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我县共进行过14种生物制品的预防接种,接种人数达216.77万人次。
  1980年,对全县七岁以下儿童实行计划免疫,按照儿童免疫程序,先行计划免疫建卡、建册,后行预防接种,县城实行一人一卡,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按年龄组建册,全县共建接种卡片4918人,农村建册45441人。由于历年开展了各种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增强人体抵抗力,有效地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崇仁县各种生物制品预防接种情况表
   表5—23续表单位:人传染病、地方病防治 民国时期常有麻疹、伤寒、痢疾、白喉、肝炎、流行性脑膜炎等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疟疾、疥疮尤为普遍,遍及全县的有16种传染病,地方病流行更为猖獗。
  民国三十一年秋、冬,疫病流行,疟疾、肠炎、疥疮、烂脚等病发病率近50%。
   民国三十四年发生赤痢165人,死亡7人。
  据建国初期在凤岗、马鞍二地重点调查统计:丝虫病血检14889人,查出微丝蚴阳性3455人,阳性率为23.21%;查出有病史体征而血检阴性者3456人,感染率为46.42%,疟疾病调查40508人,有疟疾病史者12575人,年发病率为32.28%;头癣病人2576人,发病率为6.34%;麻疯病、性病亦呈散在流行。
  建国后,贯彻执行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加强传染病管理,实行预防接种。县医院设立了肠道专科门诊和传染病隔离病房,进行隔离治疗;县内一旦发现疫情,立即组织专业队伍,深入疫区,就地隔离治疗,及时扑灭,控制蔓延,有效地控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地方病亦在逐渐消灭。
  1956年至1981年,开展了5次全县性丝虫病的反复普查普治和7次小规模的重点查治,全县累计血检725674人次,检出微丝蚴阳性人数34163人,经过反复查治,基本上消灭了丝虫病;对疟疾病采取了“一预防”(疟疾发病高峰季节实行全面预防服药)、“二根治”(现症病人根治和疟史病人冬春季休止期根治),实行免费治疗,使发病率逐年下降。崇仁县各种主要急性传染病发病情况表
   表5—24续表续表续表崇仁县丝虫病查治情况表
   表5—25崇仁县疟疾病防治情况表
   表5—26崇仁县地甲病和地方性传染病查治情况表
   表5—27第二节保健
   机构设施
   民国三十七年(1948),县卫生院始设保健股,配保健医师1人。 建国后,县卫生院设保健专业人员。1954年冬成立县妇幼保健站,有专业人员4人。1955年各区卫生所配备了专职妇幼保健人员。1978年后公社有妇保组、大队有女赤脚医生,全县建立了县、社、队三级妇幼保健网。
  1981年开设了妇幼保健门诊部,保健人员7人,1984年增至11人,添置配备了妇检器械、药品。
   妇幼保健
  建国前,妇女生孩子,普遍由稳婆旧法接生,临产坐踏凳、垫稻草,难产则撕会阴、压小腹,断脐用锈剪刀,产妇得产褥热者多,甚而因此断送生命,故有临盆是过“鬼门关”之说。不少妇女多胎密育,因旧法接生,或过早劳动,或分娩产伤,多染子宫脱变和尿漏病,新生儿得破伤风死亡则时有发生。
  民国中期,县卫生院始设1名助产士,但费用昂贵,请其接生者甚少。
   民国二十六年,妇婴卫生工作只访视了40次,诊查67次。
  民国三十四年统计,县卫生院进行了产前检查125人,产后检查165人,接生94人。
  建国后,重视妇幼保健工作,培训妇幼保健和接生人员,大力推行和普及新法接生,1952年组织县卫生院助产士培训了农村接生员98名,改造旧产婆11名,免费发给接生箱和器械。1955年新法接生员达262人,城乡广设接生站,新法接生率不断提高,妇婴死亡率逐年下降。
  1958年后,开展妇女保健“三调三不调”(月经期调干不调湿,怀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妇女劳动保护措施逐步加强,机关企业厂矿单位的女干部、职工,国家规定产假休息56天,工资照发;农村女社员产假休息一个月,工分照记,使妇科疾病大为减少。工矿企业单位对女工实行了“五期”保护,还建立了女卫生室,添置了必要的卫生设备。该年全县兴办农村妇产院68所,床位140张,尔后逐年增多,1969年全部并入大队合作医疗站。
  1958年组建托儿所(组)110个(包括季节性托儿组),受托儿童2770人,其中全托幼儿40人。
  1978年,先后培训和补训了接生员53名,全面加强了妇女保健工作,全县产前检查4760人次,产后访视5850人次,调查妇女11535人,查出患子宫下垂的236人,阴道滴虫37人,尿瘘12人,对其中适宜治疗者全部进行免费治疗。
  1982年,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1003人,粪检930人,实行免费驱虫治疗800人。
  1983年,对1000名妇女进行了妇科病普查,查出宫颈炎120人,阴道滴虫病31人,阴道霉菌病44人;对964名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检出先心病1人、佝偻病3人。
  1984年,妇科病普查122人,查出宫颈炎31人,阴道滴虫病9人,阴道霉菌病14人;对1143名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检出先心病1人,佝偻病1人,分别进行了治疗、矫治。同年,全县幼托组织有常年班48个,入托儿童1566名。
   学生保健
   建国前,县内中、小学校均无保健设施。
  民国二十六年,县卫生院对学校卫生视察12次,给学生体检850人,缺点矫治28人。
  民国三十四年,县内中、小学12所、学生1054人,开展了学校卫生工作,县卫生院给学生体检299人,查出缺点155例,矫治83例、145次,矫正31例。
  1952年,学校开设课间操。
  1963年,普遍实行学生眼保健操。
  1965年,县内完全小学均配备了保健箱,由老师兼学生保健工作。
  1980年,县城第一、第二中学和完全小学全体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查,建立了健康档案和卡片。1981年起,实行一个学期一次的师生健康检查和学生视力监测。
   职工保健
  建国前,职工无劳动保护,患病的医药费自理,并扣发工资,且往往因病而遭到辞退或解雇。
   建国后,厂矿企业配备了劳动保护设施,职工患病享受公费医疗。
  1958年以后,全县有24个单位先后设立了医务室,每年对职工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1978年后恢复,至1982年止共有医务人员44人。
  1954年起,根据不同职业和工种,对职工发放劳保用品。1958年起,发放降温费和防暑药品,以后并对接触有毒有害或高温作业的职工,按照甲、乙两种标准,实行了保健食品(肉、油、糖)制度。尔后,厂矿企业逐年增添安装消烟除尘设备。第三节医疗
   机构设施
   西医
  县立卫生院民国二十年(1931)三月十二日创建下三角塘,初名县立医院,设院长兼医师1人。二十三年改名县立卫生院,编制12人,其中医务人员9人,属全省丙级县卫生院,院址儿经搬迁,先后设在育婴堂、文华楼和今桥北刘家训堂。民国三十四年,于农村设1诊所,共有医务人员22人。三十七年,县立卫生院设医务、保健、事务股,有医务人员10人,后减至8人,设病床4张,并在凤岗设1所分院,4人,秋溪、三山分设卫生所各3人,另外设有1个巡回医疗队2人。
  红军医院1932年12月,项英率领红军进驻凤岗柏昌村,设有医院。1933年4月,朱德同志率领红军驻凤岗、港下、山斜、云际一带,在东山设立了“红十字会”医院,对贫苦农民群众进行免费治疗。
  陆军第68临时医院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三日由军队设立,名称为驻崇仁临时医院,设于县城小港下黄氏、罗氏祠堂,乃一伤兵医院,收容量为500人,二十八年撤移。
  私人医院民国二十二年私人于县城篾街上开设天德医院;十字街开设康乐医院。二十三年于西路街设惠民医院,每院有医护人员2人,均为军队下来的医务人员执业,次年先后停业。
  西医诊所民国十六年始办云清诊所,尔后,县城先后有5所,农村有8所(其中秋溪1所、航埠2所、连城2所、孙坊1所、凤岗1所、马鞍1所),看病兼售药品,执业者多属军队下来的医务人员。民国三十七年,全县有私人诊所12所;医务人员12人,建国后,分别安置并入区卫生所或联合诊所。
  县人民医院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县立卫生院,缝立县卫生院,址在桥南石槛刘家大屋,时有医务人员7人,其中中级医务人员3人,初级医务人员3人,仪有听诊器、注射器、体温计、消毒器和一般的外科换药,切开排脓及产科的简单器械。1954年有医务人员19人,设置了门诊部,住院部,分内、外、儿,妇产等科室,添置显微镜及各种手术包等,开设10张病床。1956年迁于县桥北道南路,兴建了门诊部、住院郎和传染病房,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1959年迁入桥南原人主堂,改建住院部,增置万能手术台1床,设病床26张。1960年1月改名县人民医院,设内、外、传染、妇女、五官、中医、药剂等科室,有医务人员25人,其中高级医务人员6人。兴建门诊部,面积700)平方米,病床30张。1964年至1975年相继兴建了住院部,面积1700、方米,传染病450平方米,先后配备了20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超声波机、万能产床等医疗备。同时,配备救护车1辆。门诊部分设内、外、儿、妇产、五官、中医、化验等科室;住院部分设内、外、儿、妇、中医、传染等科,病床146张。1984年底,全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工作人员222人,其中医护人员175人(高级50人,占28.57%,中级107人,占61.14%,初级18人,占10.29%)。门诊部设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科、急诊室、观察室、注射室、肠道门诊室、中西药房等;住院部设内科、外科(含五官科)、儿科、妇产科、传染科、放射科、检验科、中医诊察室(含中西医结合病房)、西药房,手术室,设病床180张。院内尚设有医技科(内有理疗室、心电图、超声波室、病理室);医务科(含护理部、供应室);药剂科(含制剂窒、中西药库房等)。拥有超声波机1台、心电图机(日本进口)1台、万能手术床3台、万能产床1台,全套的腹部外科和妇产科的手术器械1套,200毫安X光机2台,400毫安X光机1台,超短波雾化器1台,角膜显微镜1台,显微镜3台(其中日本进口1台),721型分光克度计1台,电炭两用消毒器1台,夹层锅1台,高压消毒柜1台,纤维胃镜2台、气管镜1台,冷光源膀胱镜1台,塔式蒸馏锅1台、蒸馏器3台、干燥箱2台、电冰箱3台,分析天平1台,以及各种手术刀、包等百余种医疗器械。西医药品增至460种,中医药品增至365种。1962年被列为全省重点建设之县医院。
  乡(镇)卫生院1952年县派医务人员下乡或将农村部分西医诊所收归国有,组建卫生所,当年建立了秋溪、孙坊、凤岗3个区卫生所。1953年组建礼陂、白陂、大南3个区卫生所。1958年后,改卫生所为公社医院,设立了秋溪、航埠、孙坊、凤岗、礼陂、许坊、桃源、官山、罗山、沙堤、河上、汤溪等12个公社医院;1976年至1977年,调整撤并了2个公社医院,增设巴山镇、白鹭、大塘、竹山、东来、三山、郭圩、白陂等8个社(镇)医院,时全县有18个公社(镇)医院。1982年共有医药卫生防疫等各类专业人员292人(其中高级34人,占11.6%,中级150人,占51.3%,初级71人,占37.1%),病床95张。1984年改公社卫生院为乡(镇)中心卫生院,全民卫生院和乡级集体卫生院,增设山斜、港下、张坊3个乡卫生所。全县乡(镇)共4个中心卫生院、1个全民卫生院、12个乡级集体卫生院、3个乡卫生所,共有医务人员205人(其中高级21人,占10.2%,中级116人,占56.5%,初级68人,占33.3%),病床99张。医疗设备,建国初期只有听诊器、注射器、体温计等一般简单的医疗器械,尔后渐次增添。1984年,共有30—100毫安X光机10台,显微镜19台,电动离心机1台,简易手术床5台,万能手术床1台,简易产床1台,电动吸引器1台,下腹部刀包2个,结扎手术刀包72个,高压消毒器立式4台,手提式20台,心电图机1台,超声波机1台。
  职工医院1958年,罗山垦殖场建立职工医院,1984年有医务人员6人,设病床4张。1968年,星火机械厂建立职工医院(原101医院)1982年有医务人员73人,病床80张。1970年永胜机械厂建立职工医院,1982年有医务人员64人,病床60张。
  医务所(室)1958年,中华山山煤矿、县鱼种场始办医务室,有医务人员6人。1958年和1959年,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县一中配备校医,建立医务室。1960年至1981年,县农机、造纸、化肥、磷肥、水泥、五金、玻璃、电器、变压器、胶合板、汽车配件厂、钨矿等12个厂(矿)和运输、建筑公司、公路段、农科所、林科所、良种场、左港、石桥、下屋、高洲垦殖(农、林)场等10个单位以及县二中、崇仁师范等学校相继兴办医务所、医务室。1984年全县共有医务所(室)33所,医务人员78人,其中县属厂矿企业、学校医务所(室)28所,医务人员53人。
  医疗站1958年中洲乡塘边、大同两个农业社联合创办了大同保健室,这是农村集体兴办医疗事业的开始。4月,省委书记、省长邵式平来县检查工作,视察了大同保健室,肯定了群众办医方向。1969年创办农村合作医疗站,从1969年至1979年,县直接培训赤脚医生380人次。1979年对全县赤脚医生进行了一次考试,参加考试258人,占全县赤脚医生总数的73%,通过考试对合格者236人,发给赤脚医生合格证,不合格者分批进行了复训。1980年全县153个生产大队,有150个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站,占大队总数的98%,赤脚医生336人,平均每个大队有2.2人。建立赤脚医生队伍,使广大农村形成了医疗预防网。1983年以来,全县各公社大队合作医疗站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改为村卫生所(医务室),均由乡村医生承包。1984年全县有农村村级卫生所150所,乡村医生(含卫生员)336人。个人开业医生14人,其中西医2人,牙科2人,镶牙10人。
   中医
  县中医院1984年11月建立,其前身为巴山镇中医联合诊所,1958年改名城关公社中医院。1959年改为城关中西医联合诊所。1966年改为巴山镇中西医联合医院。1970年7月改为红旗镇卫生所。1972年2月改名红旗镇卫生院,以中医为主体,有医务人员13人。1977年改称巴山镇卫生院,当年10月建门诊楼,面积366平方米,设中医内、外、儿、妇产科、制药房;西医内、外、五官科等,共有医药卫生人员33人(包括联诊所14人)。1984年11月撤销,成立县中医院。工作人员42人,其中医务人员35人(高级5人,占14.3%,中级22人,占62.8%,初级8人,占22.9%)。门诊部设内科、儿科、外伤科、妇产科、针灸科、中药房、制药房,并设西医科、五官科和西药房等,设观察病床8张。门诊日平均220人次。西医设备有A型超声波机1台、针灸电疗仪1台以及各种手术刀包等医疗器械。
  联合诊所1953年,将城乡部份个体中西医人员组织起来,组成中西医联合诊所,当年于全县15个集镇组建了15所(其中巴山镇1所、大南区1所、秋溪区3所、孙坊区3所、凤岗区2所、白陂区2所、礼陂区3所)。1959年发展为53所,医务人员达122人,设病床44张。“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砍掉,下放医务人员99人,其余全部并入公社卫生院。1973年恢复了凤岗、马鞍、孙坊、礼陂、元家5个联诊所,收回原下放集体的医务人员41人。1978年复并入凤岗、礼陂、孙坊、马鞍、河上公社卫生院。1981年,继续收回下放的联诊所医务人员13人,恢复了山斜、刘渡、港下3个联合诊所。
  中医医寓中医在民间素享声誉,他们散居城乡,自行诊脉开业。明清以至民国初期,我县城乡只有少数中医和走方郎中,看病兼营中草药。据统计民国十八年以前,我县有中医7人,接生婆4人,中药铺32爿。民国二十年,县城有中医医寓42所,较有名望的老中医有刘中和、陈再田、陈秋山、陈锡之、江彩云、陈子端、袁磐石、刘筱园、刘吉斋、刘诚斋、冯映轩、龚子芳、甘水保、陈任卿、吴仰山、陈修庭、陈书麟等20余人。中药铺196爿,其中农村154爿。民国二十六年调查统计,全县有中医72人。三十七年,县内有中医34人,其中县城23人,农村11人;内科19人,儿科2人,妇科2入,麻科5人,眼科1人,伤外科4人,针灸1人。此外,城乡中药兼行医者40余人。中药店101爿,其中农村83爿,共有中医药人员226人。建国后均参加了集体医疗机构工作。
  1981年后,恢复个体医生开业行医。1982年,经考核审查合格批准个体行医者41人,其中中医内科5人、外科1人、眼科2人、伤科11入、针灸推拿2人、草医草药5人、蛇医1人。几个年份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病床发展概况表
   表5—28疾病治疗
  清代以至民国前期,民间治病索以巾医中药为主,草医草药次之。民国十—六年,西医刘云消米县开办私人诊所,随带西药兼治小病,为县内西药之始。民国后期,虽有少数医疗机构,亦只门诊治疗,且因西药昂贵,县民多因无力负担医药费用,或缺乏科学知识,致使迷信泛滥,而求神拜佛,神巫较为猖獗,贻误了医治良机,造成大量死亡。
  西医手术治疗民国期间,医疗水平低,西医设备简陋,县内医疗机构无手术治疗设施,医疗器械和常用药品短缺,县立卫生院只能医治一些小伤小病,每天门诊仪10余人次。民国三十四年统计,县卫生院门诊初诊2537人次,复疹3371人次,出诊251人次,住院32人、447日。建国后,西医逐步普及。1954年,县卫生院设立病房,开始收容城乡急、重病患者住院治疗,并使用显微镜,开展二大常规化验配合医疗。1955年,实行开医值班制度。1956年4月,第一次为患者王友香施行阑尾摘除术。1957年门诊治疗29169人次,收治住院病人667人,治愈411人,占61。6%,好转172人,占25。8%。为方便群众,农村医疗单位开设病房,设置病床15张,尔后逐年增多,收治住院病人。1958年县卫生院开始使用30毫安X光机,施行脑透、摄片和生化、免疫、细菌培养。当年,第一次为患者施行肠吻合术和胃大部切除术,并开展剖腹取胎术。1959年县卫生院开展直肠镜检查,钡餐透视和生产大型输液制剂,施行胆囊摘除术,总胆囊切开取石术,脾脏摘除术,子宫切除术。1960年施行胆囊造影,开始做比较大型手术。尔后,施行产科剖腹产术和多种腹部手术。1964年,县人民医院门诊83689人次,平均日诊229人次。1966年,县医院开始使用超声波检查、诊断疾病。1968年,上海“六·二六”医疗队10名医务人员在我县农村巡回医疗,成功地施行了2例心脏手术,1979年施行膀胱镜检查诊病。1980年县医院门诊10.6457万人次,平均日诊292人次,收治住院病人6091人,治愈4240人,占69.3%,较1957年提高8%,好转647人,占10.6%,死亡率较1957年下降1.57%;大部分公社医院能施行阑尾切除,输卵管结扎等下腹部手术。1984年,县医院门诊11.6854万人次,平均日诊320人次,住院治疗6127人,死亡率较1980年又下降0.04%。
  中医治疗民同后期,西医虽渐增多,而城乡群众治病仍以中医为主,全凭三个指头个脉枕,外科与针灸才有一些简单的应用器材。建国后,中医受到重视,并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1958年3月召开了首届中医座谈会,19名老中医参加,着重讨论了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痢疾、疟疾等5种传染病,并进行了经验交流。会间适逢省委书记、省长邵式平来县检查工作,亲自到会看望并讲了话,通过座谈收集论文12篇,秘验单方455个,会后编纂《崇仁县中医座谈录》一书,内含内、外、妇、儿、耳、鼻、眼、喉、针灸诸科,着重介绍了姜片虫、钩虫、丝虫、疟疾、头癣等6种危害较人的地方病,并附录已搜集到的流传于民间的宝贵验方、秘方。1959年,组训中医11人,分赴农村,送医上门,宣传卫生知识,破除迷信。1960年,县卫生院增设中医科,倡导西医学中医,推行针灸治疗。1964年施行中医治疗颜面神经麻痹、痨瘵肺痨、神经衰弱等病,运用加味生化汤治疗脾脏摘除门静脉淤血发热一例成功。1969年以后,县医院在外科手术中推行针刺麻醉术,取得一定成果。1971年10月县医院中医开展中草药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经过三个月疗效观察,初步肯定了胡颓叶、贯众、马兰、枇杷叶等中草药在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中的近期疗效,并有较好的镇咳、平喘、祛痰作用。尔后,采用中药治疗小儿腹泻96例,均见成效。
  1980年以来,县医院开设中西医结合病床16张,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腹症,取得初步成果,运用中草药针刺治小儿麻痹症、胃下垂,气功治疗慢性病等。1983年以来,县医院外科和中医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胆系感染、急性阑尾炎、肠梗阻、尿结石等病都取得了一定效果。1984年,县中医院开展了三大常规化验。1985年2月,县中医院施行肛肠科手术成功。
  草药治疗草药是我县乡村民间治病的一种重要药源,对毒虫伤、蛇伤、烫伤、外伤、疔疮、疖痈等伤病具有取药便、疗效快、花钱少的特点。同时,对肝炎、肾炎、结石症、防暑防冻、食物中毒、伤风感冒等也能治疗。使用草药治病的草医,多为祖传的掌握一种或数种草药治疗一种或几种疾病的乡民。清代以至民国时期,我县缺医少药的乡村,民间间全赖草药医治疾病,常用的是针灸、火灸、针刺、按摩、敷药、服药等方法。
  建国后,多方收集民间有效单方、偏方。1964年组织24名医务人员举办草医草药学习班,对县城附近农村的草药资源作了调查,并收集验方60多个。1971年举办了两期草医草药学习班,参加人数115人,在凤岗公社上谙生产队的相山,白天上山采药,晚上组织献方。共采集中草药2500余公斤,搜集民间药方210条。1972年,全县农村草医40余人,于凤岗公社港下大队上河生产队办草药学习班,采集中草药1000余公斤,搜集民间药方140条,经过医务人员的反复验证,筛选出有效药方40多条加以推广,在治疗细菌性痢疾、泄泻、黄疸、泌尿系结石、肾炎水肿、痈疽疔毒、毒蛇咬伤等20多种疾病中效果显著。
   第四节医药
   机构设施
   民国时期,无专门机构设施。
  1954年冬,县供销社设中药材经理部,县百货公司设西药批发部分别统管中西药材。1956年4月成立中国药材公司崇仁县公司。同年12月,全县私营药商实行公私合营归口药材公司统一管理。1984年,共有中西医药单位5个,其中中药收购站1个,饮片加工厂1个,中西医药门市部3个,中西医药人员73人。
  1979年2月建立县药品检验所,配备专职检验人员3人,1984年增至5人,并装备有万分之一分析天平,旋光仪、电冰箱、恒温箱、高温电炉、净化台、高倍显微镜等仪器。
   医药管理 民国二十六年(1937)进行中医审查,合格者发给证书,不合格者严予取缔。二十八年,政府制定医师、药师、牙医师、护士、助产士、药剂生等执照登记规则及药商开业执照规则,其无正式资格或售卖伪药者,均予取缔。我县中医照常开业,药店全为私人经营,游医药贩经常散见于城乡。
  1952年,全县中西医生办理了登记手续。1955年,对中医、药业迸行审查,颁发了管理许可证和开业执照。在此期间,由公安、卫生、工商行政、商业、供销等部门联合加强城镇和农村医药市场的管理,取缔非法游医药贩。自1953年至1984年间,全县共取缔游医药贩480起,计631人,销毁伪劣变质药品2278公斤。1979年成立药检所,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颁发了《崇仁县药品检验工作条例》,开展了中西药品的检验工作。1980年县医药公司组织药剂人员进行了中药业务考试。1981年至1982年考核审查合格批准了41名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颁发了个体医生开业许可证。1984年对中西药品进行检验鉴定,淘汰药品72种。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