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其他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27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其他科技
分类号: P411.56
页数: 2
页码: 647—648
摘要: 崇仁县其他科技中主要介绍气象测报、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等各项事业组织和发展。
关键词: 气象测报 科技研制 崇仁县

内容

气象测报
  1959年1月,成立崇仁气候站,址于沙堤乡,有干部职工3人。1960年改称崇仁气象站,迁至县城桥北斧头脑。1962年6月,改为江西省抚州地区水文气象总站崇仁县气象服务站,1964年7月复改为崇仁气象服务站,1966年10月迁至黄泥岭至今。1973年9月复称崇仁县气象站。1978年,在马鞍、白鹭两乡建立气象哨,1979年成立崇仁县气象局。1980年马鞍、白鹭2个气象哨撤销,1981年建立凤岗气象哨,翌年撤销。1983年,气象局复改为气象站,1984年有干部职工10人。
  地面测报1959年进行2、8、14、20时四次定时观测,1969年后改为8、14、20时三次定时观测,编发基本定时绘图天气双测报告,尔后,编发预约航空天气报告和危险天气通报。
  观测的项目有:云,能见度的观测,天气观象记载:气压、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雪深、日照、蒸发、地温以及曲管地温表(包括5、10、15、20厘米的四种不同深度地温)观测,对水汽压、露点温度进行查算。
  天气预报1959年进行天气预报,分短期、中长期预报、汛期预报以及灾害性天气,大风、冰雹、暴雨、洪涝、干旱少雨、寒潮等专题天气预报。尔后,对短期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增加12小时、6小时的补充预报。1978年3月后,着重于短期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报。1981年添置了气象传真机,收北京、日本东京、武汉各台发播的850m6、700m6、500m6的36小时、48小时、24小时的高空天气形势图和地面天气形势图,高空云图,为推行m03预报作准备,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农业气象1978年后,始进行物候观测,编发农业气象情报、旬报,雨、旱、洪涝、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情报,气象月报,并对全县农业气象资源进行了普查。1981年至1982年完成了全县农业气候区划工作,编撰了《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并绘制了农业气候区划气温、降水量分布等图表。水文测报
  民国二十四年(1935),江西省气象研究所于崇仁县城建立雨量站。民国二十七年改由江西省水利局领导管理,同年四月至二十九年十二月停测。次年由崇仁县政府恢复观测,12月又停测。
  1951年12月,于县城黄洲桥北定设立崇仁水位站。1953年开始向南昌、抚州等地报汛,是抚河的重要报汛站。同年,停止水位观测,政为雨量站。1957年4月又恢复水位观测,由崇仁县气象站管理。
  1955年,在崇仁农场设立代办雨量站,1959年撤销。
  1958年5月,曾在西宁水下游25公里处设立了官山水文站,观测水位、流量、降水量。同年,增设罗山代办雨量站,翌年撤销。
  1963年,设立风岗、白陂两个代办雨量站,分别于1967年和1969年撤销。
  1964年,设立陈坊、东来、礼陂等3个代办雨量站,1969年,东来、礼陂两站撤销。
  1966年6月,于桃源公社马口人队下源口村西宁水南岸设立江西省崇仁马口水文站,有专业人员4人。其下属配套站有崇仁水位站和1967年以来设于县内山斜乡的陈坊、浯漳、秧坪,港下乡的港下村等4个代办雨量站,全面开展水位、流量、降水量和水质污染监测工作。
  1983年4月,马口水文站被水利电力部命名为全国水文系统先进集体,荣获奖状。
  1984年,马口水文站专业人员发展至7人,共积累了水位50站年、流量19站年、降水量183站年、水质污染监测3站年等较为完整的长系列的水文资料。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机构

崇仁气候站
相关机构

相关专题

崇仁县地面测报
相关专题
崇仁县天气预报
相关专题
崇仁县农业气象
相关专题
崇仁县水文测报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