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墓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26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古墓葬
分类号: K878.8
页数: 2
页码: 636—637
摘要: 古墓葬中主要描述崇仁县的乐史墓、 黄裳墓、吴澄墓、吴与弼墓、古泉夫妇合墓等更多古墓葬的介绍。
关键词: 古墓葬 崇仁县

内容

乐史墓
  北宋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墓,在三山乡张家村委会所辖官山村村前冈阜“凤凰窝”,距县城9.6公里。冢高1.4米,直径7.7米,砖石墓室。墓背靠冈脊,面临小涧、农田,左右侧是荒丘(右侧有清代墓两座)。墓碑是用青石板镌刻楷书,文曰“始祖宋兵部侍郎乐公讳史号月池先生墓”,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立(宋代或宋后其他古墓碑已不可得),此墓现犹保存完好。
   黄裳墓
  北宋名臣黄裳墓,在许坊乡黄坊村锅形山,原大路旁有望碑1块,高3米,宽1米,墓砌有三碑四扣,上有葫芦顶,墓上有传略碑1块(已失),墓前碑,系清道光十八年重修,中刻“宋祖礼部尚书黄公讳裳字冕仲号元吉行三十先生墓”,此墓今尚完好。
   吴澄墓
  元著名理学家吴澄墓,坐落于河上乡陈村以南1500米,俗称“乌管岗”的荒丘上。冢高2米,直径16米;墓室用麻石砌建,花岗石盖面,墓前为农田。原有用青石板镌刻的墓碑(据同治版县志,碑文是元代著名文学家揭溪斯书写)和立于墓前7米处高大的“神道碑”(碑文叙述吴澄生平),均在1967年兴修水库时拆毁,惟墓室无损。
   吴与弼墓
  明著名理学家、崇仁学派创始人吴与弼墓,位于六家桥乡熊家村西南1公里处高地。墓碑镌刻“明吴康斋墓”字样,墓前有高大的“望碑”两座,分别镌刻擘窠大字碑文,一曰“大明理学名儒吴康斋先生墓”,一日“聘君吴康斋先生墓”。
   吴道南墓明名臣吴道南墓,在沙堤乡刘渡村委会黄家山上(距县城13.5公里),冢高1.5米,直径7米。墓室用红石砌建,尚无损,但墓碑、石栏杆等原有地面标志已全部被拆毁,无迹可寻。或以为此处并非吴道南墓,吴墓实在孙坊乡庙上村委会所辖高家村外嘉陂岗上,地下墓室无损,地面亦绝无遗迹可寻。两墓不可能俱是吴墓,但也有可能俱非吴墓。
   古泉夫妇合墓
  明代古泉(陈,字文达,号古泉,古青云乡岐源人)夫妇合葬墓,坐落于白陂乡白陂村委会东面500米的冈阜上。冢高4米,直径15米;墓碑高1.1米,宽60厘米。
   李氏母子合葬墓
  明代李氏母子3人合葬墓,位于马鞍乡汤溪村东北1000米处的山坡上。四周杂草丛生,西南山下有农田,南面为汤溪古塔,墓碑正对塔尖。此墓冢高1.4米,直径2米;树墓碑3块,中为李母碑,二子碑分立左右;用麻石柱嵌碑,柱上雕有人物像。
   谢公墓
  坐落在马鞍乡何嵊村后山坳中。冢高1.45米,直径2米,麻石作柱嵌住墓碑,柱上雕刻人物像。相传,此是明代人,谢坊村谢氏始祖之墓。
   黄德明墓
  在沙堤乡刘渡村委会东南800米的黄家村中,墓碑用板岩石制成,墓室用麻石砌建,现保存完整。墓主黄德明,系黄家村黄氏的始祖,于明代从福建迁来。
   陈剑华墓 在三山乡流坊村委会西800米处。冢高1.4米,直径6米,砖砌墓室。墓碑四周用板岩石砌嵌。墓在山岭上,背靠罗山,前临稻田。又,东来乡大塘村有清代曾任刑部主事之陈剑华墓,当系同姓名两人的墓葬。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乐史墓
相关作品
黄裳墓
相关作品
吴澄墓
相关作品
吴与弼墓
相关作品
吴道南墓
相关作品
古泉夫妇合墓
相关作品
李氏母子合葬墓
相关作品
谢公墓
相关作品
黄德明墓
相关作品
陈剑华墓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