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物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26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文物胜迹
分类号: K928.715.6
页数: 11
页码: 631—641
摘要: 文物胜迹主要概述了崇仁县古文化遣址、古窑址、古建筑、古墓葬、古文物、名胜古迹、文物保护等相关介绍。
关键词: 文物胜迹 崇仁县

内容

古文化遣址
  新山周代文化遗址位于沙堤乡刘渡村东北、距崇仁河南岸200米的曲尺状土山上,遗址为杂草覆盖,面积约4200平方米。1982年开展文物普查时,在此采集到石锛1件,石矛残片3片及陶器等。石锛系用花岗石磨成;石矛残片中脊起棱,两面两侧开斜刃,断面呈菱形;陶器多为几何印纹硬陶,纹饰以回形纹、网状纹、水波纹居多,也有少量的绳纹、布袋纹。
  海螺山周代文化遗址群位于孙坊乡众寺坊村西2公里的海螺山上,东北滨小溪,北方土山连绵,南面农田成片,址上生杂树,共3处,自东迤西,一字排列,被分别命名为1号、2号、3号遗址。遗址群全长60.5米,宽40米。1982年在此采集到石刀、石斧和陶器的残片。石英石质的石刀残片有两面刃;石斧残存部分长8厘米,宽6。3厘米,磨制的刃部依然锋利,为花岗石质;陶器残片多硬陶,也有少量软陶;纹饰有绳纹、水波纹、网状纹、布袋纹、方格纹、云雷纹、云雷方格组合纹等。 凤岗嵊周代文化遗址位于巴山镇南郊,距县城2。5公里。西宁、宝唐二水交汇口北岸土阜上,灌木覆盖。面积5600平方米。1982年在此采集到残损石斧1件,石锛2件,印纹陶片5片。斧、锛均为花岗石磨制,陶片属硬陶,纹饰多为云雷纹,也有少许方格纹、网状纹。
   杨柳坑战国文化遗址位于沙堤乡杨柳坑村前,宝水渠东100米处的冈阜坳地上,灌木、杂草覆被,面积15600平方米。1982年在此采集到石斧、有段石锛各1件,印纹陶片多片。石斧、有段石锛分别为花岗石和板岩磨制;陶片多为硬陶,也有一些原始瓷,印纹以方格纹居多,也有少许叶脉纹、布袋纹、S纹。
   古窑址
  拳头山宋代窑址位于三山乡庙前村委会所在地北(偏西)0。5公里的拳头山上,松林植被。1982年在此发掘出碗、盘、坛、罐、香炉、八棱壶等瓷器残片多件,多为影青瓷,也有少量黑、褐瓷。又,这个乡的威坊村也有宋代窑址。第二节古建筑
   文庙学官
  北宋祥符前(11世纪初),县治东有文章王(即孔子)庙,庆历三年(1043)始创建学宫;崇宁三年(1104),造屋60楹。大观间(1109前后),重修;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再度重修。绍兴二十八年,三度修葺。嘉泰二年(1202),增建殿庑堂舍,作六斋于两序:东曰“学古”、“居仁”、“明道”,西曰“由义”、“尚志”、“好德”,后几经毁、复。元至正十二年(1352)毁于兵燹。明洪武元年(1368),倡建明伦堂、棂星门。翌年,建大成殿于旧址前,七年、十一年,廊庑斋舍,续有增建。 清道光二十年(1840)冬,知县王楷和地方人士陈彤〓、黄兆槐、黄士元、刘诗华、甘启祥、陈飞鲲、袁章奏、李灿芳、杨凤喈、刘崇普等,倡议劝捐,共得捐款14000余串(每串千文),遂于十月动工,二十二年五月竣工。经此次修建后的文庙,蔚为壮观。大成殿、崇圣祠、大成门、文昌宫、魁星阁,概换成琉璃瓦,柱石、门壁、窗棂等,更换一新,髹以朱漆,终以金碧,美轮美奂,焕彩交辉。崇圣祠两庑、尊经阁。明伦堂及乡贤、名宦、忠义、节孝各祠,亦皆修葺完好。咸丰六年(1856)至八年,太平天国农民军与清军在崇仁境内交战,大成殿堆积硝磺,不慎爆炸起火,烧毁殿宇,延及崇圣祠两庑、大成门等处;未焚屋宇,亦多残破。同治六年(1867)二月,修复后。。文庙与学宫正中为大成殿(殿前有丹墀),左右建两庑,庑前,左为更衣所,右为乐器所;又前即大成门,名宦、乡贤两祠分立大成门前左、右侧,再前为棂星门,门前为泮池,左右侧门分别名为“义路”、“礼门”。泮池前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坊,坊前筑屏墙,两端竖“下马牌”(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住轿、下马”)。牌坊前临城门,门内东为名儒坊、西为高第坊(高第坊同治时已圮)。大成殿后原有崇圣祠,被焚毁后未修复,仅存围墙。围墙后有尊经阁,阁左即文昌宫,宫后原有文昌先代殿,被焚毁后未修复。宫前为魁星阁,宫右为明伦堂,堂下右折即忠义、节孝祠,前为龙门,门外铺甬道,道西北为司谕署,南为司训署,又南为土地祠,正南即学宫大门,周围筑有高墙。
  民国二十九年(1940),在文庙魁星阁设崇仁县无线电台;三十四年春,在文庙创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改大成殿为礼堂。
  1955年改建成人民大礼堂,后复改建为崇仁饭店。
   附:学官图(图5—2)
   塔、幢、坊、亭
  太和寺塔耸立于县城桥南桶荡街南端。相传建于汉末三国吴黄龙二年(230),晋代重修,后毁。宋开宝三年(970),曹彬、潘美因平岭南驻兵于县,散金帛修葺。政和五年(1115)坏基,下小井中得银牌上载:皇祐二年(1150)重修。建炎时遭兵燹塔坏,复继修。元至正年间又重修,因塔旁有一太和寺,故名。塔分13层6面,高35米,基围13米,呈等边六边形,每方有拱门,中空,有石阶,可迂回而上,登塔,可远眺青山绿水,近瞰全城风貌。因年久失修,塔身倾斜,常坠砖石,于1955年拆除。
  普庵定光古塔耸立于相山镇苔洲村东,通宜黄县的古道旁,为明代建筑。塔用花岗石建造,呈六边形(每边长36。4厘米),高6米,分7层(每层高988厘米),莲花座底,葫芦盖顶,每层均刻6字,竖排成文,上下贯通,现有字迹较清晰者5行,文曰:“普庵定光古塔……南无阿弥陀佛……”。
  汤溪古塔马鞍乡汤溪村东南、距村约500米的小山上,矗立古塔1座,系明代建筑。塔6面7层,青砖构筑,高12。6米,底部直径3。5米,已有多处损坏,急待维修。
  罕浒经幢立于山斜乡罕浒村南面,西宁水南岸小桥畔,系17世纪初建筑物。幢呈方柱形,用花岗石建成。总高度计5。2米,底座宽66厘米。高37厘米,幢体宽33厘米,高3。4米;幢之上部作塔形,共6层,每层高21。7厘米,宽46。4厘米;幢之最上端冠以高39厘米、直径24厘米的葫芦顶。幢体前雕佛像,背镌文字,有“明万历辛丑年”字样。
  世尚义坊立于相山镇林头村南端马路旁,系明崇祯十年(1637)建筑的牌坊,全用花岗石凿孔穿榫构建。高7米,宽(6.2米,4柱6梁,顶部两端各浮雕龙一条,中雕一大珠,成“二龙戏珠”图景。
  杨家山牌坊立于张坊乡沙洲杨家山(原名袁家山)村口。清光绪十三年(1887)建,分三层建造,高8米,宽6.3米,正中横额:“丹阳世家”,两侧镌联书,坊内有一雨亭。
  南阜亭位于城郊南阜山上,今县城通往凤岗的公路旁亭而过。宋淳祐十二年(1252)间建,亭侧有一台石,传为李梅亭尝邀友游于石上,饮酒赋诗,故世称之“投壶台”。山下小港盈带,清澈见底,游鱼可数,两岸垂杨碧绿成荫,纵目极观,两城全景尽收眼底。亭右侧是一天门、谌母殿、仙桥(两山丘之间,人工凿成长7米、宽0.5米的石桥)、观音堂、紫竹游宫。殿阁突兀,朱碧辉煌,极为壮观。亭内壁上书元虞集,招熊少府游赏的《南乡一剪梅》词一首,后因兵燹亭毁。民国二十八年,县府重修,题名“两必轩”(两必意为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今亭废,址已建钨矿用房。
  赏冈亭位于沙堤乡萱华村委会境内赏冈村南的崇临公路边,清代建,初名仙姑亭,里人于此施茶。民国时期破旧。1951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易名赏冈亭,砖木结构,占地14平方米,供来往行人憩息。1982年遇狂风倒塌,1983年,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重建,改为水泥、红石结构。
  仙应亭位于巴山镇北偏西2公里处大路旁,郊西乡境内。砖木结构,四面砖墙,占地约18平方米,亭口横额,清道光壬辰年(1832)冬修建。行人至此祈望得到神仙照应,故名。 寿仙亭位于巴山镇东南0。5公里处土坡边,今崇宜公路旁亭而过。砖木结构,两面砖墙,占地20平方米。清咸丰初年,由乡绅独资兴建,以祈望仙人保佑延年益寿之意。解放初期,亭几于颓。1951年和1953年由巴山镇第六街农会先后两次拨款重修。 三里亭位于巴山镇南1。5公里,崇(仁)凤(岗)公路西侧山坡上,砖木结构,两面砖墙。清同治(1862—1874)年间,由乡绅独资兴建。民国二十八年,县人重修。解放初期,濒临倒塌。1952年由巴山镇第六、七街农会合资修复,亭距县城三华里,故名。
   祠坊、宅园
  贡公祠堂明代建筑,坐落于山斜乡浯漳村边,祠堂大门前左侧有水井,井圈镌有:“明崇祯十三年立”7字,祠堂石雕门楼横刻(自右至左)“贡公祠堂”4个大字,周围有花纹雕饰,大门两侧墙上均有石雕图案、花纹;顶端重檐,檐下为三层如意斗拱,祠宇面宽18米,高9米,进深26米,分前厅、正厅两大部分,两厅之间为天井,天井内置高0.63米、直径0.74米的莲花石墩4个。
  甘氏宗祠清代建筑,坐落在相山镇苔洲村,祠宇高9米,宽18米,进深31米。石雕门楼,“甘氏宗祠”横额两侧各雕人物像1个,上下雕刻“双狮抢球”。正门左右各有便门,门楣上方镌刻双凤。重檐下有三层檐牙,大门内建有戏台,两侧有看楼。祠堂正厅宏敞,有立柱4对。杨氏石祠清咸丰九年(1859)建,坐落于县城小东门。全祠除桁条、瓦楞为木料外,全部柱、梁、枋、槛等均用巨石雕琢而成。大门为长条石牌坊,横刻“杨氏宗祠”,周围布满人物、山水、鸟兽的浮雕和花纹,极为工致,栩栩如生,浮雕于龙口内的石珠,无法取出,风吹即动。祠堂纵分三格,横切三幢,前幢为门厅,筑戏台,两廊上方有走楼;中幢为正厅,厅后建一宽大的天井池,四周筑石围,正中架一单拱曲桥,面铺条石,旁护石栏,两边各竖4支短柱,柱头雕坐狮像,中间镶石板,镌有各种花纹,池内养鱼,供人观赏;后幢为寝殿。祠堂长40米,宽15米,总面积600平方。民国三十四年,县人于此办私立增辉中学。今除大门粉饰有所改变外,宗祠内大体保持原状。1969年县变压器厂占为厂房。
  化龙池宋侍郎乐史故宅,址在县城北耆邓家塘。侍郎登第时,池有巨蟒,化龙而去故名。久废。遗址在今江重机床厂内。 月湖南宋名臣何异的“西第”,兴建于绍兴年间,址在县南城,面市背河,凿池名“月湖”,筑东西两庵,有船亭、水阁、睡寮、精舍、云溪楼、家山阁诸胜景。元后至元二年(1336)毁废。 芙蓉山房宋黄炳炎故宅,址在县城东耆渠尾桥畔,宅擅园林之胜,有古木、怪石、奇花;构揽辉轩、尚友斋、聊复尔尔亭、超然亭诸胜景。元至正末(1366前后),宪使姚竹居、宣慰贾元振过此,赞叹:“洛中司马‘独乐园’不能过也。”清同治时,宅尚存,后废。 御书阁南宋理宗作诗赐李刘,又赐御书“藏修经训,竹阁梅亭”8字,共4轴。李刘建3层楼阁贮之,阁在县城东耆小港下。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达鲁花赤麻合谋拆阁,建丽谯(城楼),后于遗地建草庐书院。
   陈氏二楼元元统间(1333—1334)陈祥甫建。址在县城东耆黄洲桥南,高百尺许(按:“高百尺许”当系夸张之词,不可执着认为14世纪时即有高达30多米的楼房)。虞集题2匾日“远尘”、“天开图画”,督御史题匾曰“极高明”,后废。
  章家花园在县城郊南阜山右,仰山寺近,清县人章自思辟为憩息游览之所,园内有壁精舍、供钓亭、海云洞、觅红亭、问耕亭、庆外亭诸胜,久废。
  颐园在今县城桥南螺蛳巷47号,清末县人袁恭宏建为游憩之所,内有楼阁、书院、花圃、鱼塘、果树等。后渐废。今改为民房。
  芳园(又名彭家花园)在今县城桥南神巷口。民国五年,崇仁巨富彭忠和建,内有别墅、鱼塘、花圃、果树等,后渐废。今改建为巴山镇第二完全小学操场。
  中山公园在桥北学宫侧,义仓前。民国二十年间,县府修建。公园内有假山、池塘、八角凉亭、花圃、果树,供县人赏憩游览。三十五年间,因年久失修遂废,旧址今建为崇仁县粮食局。
  必必公园在桥南万寿宫侧,今胜利大道终点,崇仁至宜黄公路交叉的三角地带。民国二十七年,县府修建。为了纪念抗日阵亡烈士,园内建立1座烈士纪念塔,周围木栅,内栽各种花卉,园门有1石碑,题刻“抗战必胜,建国必成”,未久即毁。今在原址建1街心花园。历代古建筑统计表
   表5—22单位:座
   注:今存寺庵2座,塔幢3座,牌坊2座,祠堂3座。
   第三节古墓葬
   乐史墓
  北宋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墓,在三山乡张家村委会所辖官山村村前冈阜“凤凰窝”,距县城9.6公里。冢高1.4米,直径7.7米,砖石墓室。墓背靠冈脊,面临小涧、农田,左右侧是荒丘(右侧有清代墓两座)。墓碑是用青石板镌刻楷书,文曰“始祖宋兵部侍郎乐公讳史号月池先生墓”,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立(宋代或宋后其他古墓碑已不可得),此墓现犹保存完好。
   黄裳墓
  北宋名臣黄裳墓,在许坊乡黄坊村锅形山,原大路旁有望碑1块,高3米,宽1米,墓砌有三碑四扣,上有葫芦顶,墓上有传略碑1块(已失),墓前碑,系清道光十八年重修,中刻“宋祖礼部尚书黄公讳裳字冕仲号元吉行三十先生墓”,此墓今尚完好。
   吴澄墓
  元著名理学家吴澄墓,坐落于河上乡陈村以南1500米,俗称“乌管岗”的荒丘上。冢高2米,直径16米;墓室用麻石砌建,花岗石盖面,墓前为农田。原有用青石板镌刻的墓碑(据同治版县志,碑文是元代著名文学家揭溪斯书写)和立于墓前7米处高大的“神道碑”(碑文叙述吴澄生平),均在1967年兴修水库时拆毁,惟墓室无损。
   吴与弼墓
  明著名理学家、崇仁学派创始人吴与弼墓,位于六家桥乡熊家村西南1公里处高地。墓碑镌刻“明吴康斋墓”字样,墓前有高大的“望碑”两座,分别镌刻擘窠大字碑文,一曰“大明理学名儒吴康斋先生墓”,一日“聘君吴康斋先生墓”。
   吴道南墓明名臣吴道南墓,在沙堤乡刘渡村委会黄家山上(距县城13.5公里),冢高1.5米,直径7米。墓室用红石砌建,尚无损,但墓碑、石栏杆等原有地面标志已全部被拆毁,无迹可寻。或以为此处并非吴道南墓,吴墓实在孙坊乡庙上村委会所辖高家村外嘉陂岗上,地下墓室无损,地面亦绝无遗迹可寻。两墓不可能俱是吴墓,但也有可能俱非吴墓。
   古泉夫妇合墓
  明代古泉(陈,字文达,号古泉,古青云乡岐源人)夫妇合葬墓,坐落于白陂乡白陂村委会东面500米的冈阜上。冢高4米,直径15米;墓碑高1.1米,宽60厘米。
   李氏母子合葬墓
  明代李氏母子3人合葬墓,位于马鞍乡汤溪村东北1000米处的山坡上。四周杂草丛生,西南山下有农田,南面为汤溪古塔,墓碑正对塔尖。此墓冢高1.4米,直径2米;树墓碑3块,中为李母碑,二子碑分立左右;用麻石柱嵌碑,柱上雕有人物像。
   谢公墓
  坐落在马鞍乡何嵊村后山坳中。冢高1.45米,直径2米,麻石作柱嵌住墓碑,柱上雕刻人物像。相传,此是明代人,谢坊村谢氏始祖之墓。
   黄德明墓
  在沙堤乡刘渡村委会东南800米的黄家村中,墓碑用板岩石制成,墓室用麻石砌建,现保存完整。墓主黄德明,系黄家村黄氏的始祖,于明代从福建迁来。
   陈剑华墓 在三山乡流坊村委会西800米处。冢高1.4米,直径6米,砖砌墓室。墓碑四周用板岩石砌嵌。墓在山岭上,背靠罗山,前临稻田。又,东来乡大塘村有清代曾任刑部主事之陈剑华墓,当系同姓名两人的墓葬。第四节古文物
   化
  恐龙化石县文化馆于1969年9月在石庄公社(今石庄乡)张家村山坡,发现恐龙化石,当即保护场地,报告中国科学院。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通知华南“红层”队江西队派专人前来,发掘出一串相关连的恐龙尾椎化石(经专家鉴定,属蜥脚类巨龙科)多块,运往北京,今存自然博物馆,有关资料,中国科学院已编入《华南中新生代红层》一书。
   瓷器
  影青婴儿戏水碗宋瓷,薄胎,质细嫩,釉色淡绿,光泽照人,碗口大(径22.5厘米),底座小(径8厘米),碗斜面高13.2厘米,自碗口斜下3厘米至底座圈止,有影花图案,上层如莲花,如云片,中层有二小孩对坐云端俯视,四周有菊花形、波浪形花纹,层见叠出,云蒸霞蔚,极为美观。皈依瓶馆藏共16种,其中宋瓷12号,1—4号,每号1对,5—10及12号,每号1只;元瓷5号,11—14号,每号1只,15号1对。瓶之形制,大同小异。现以3号宋代皈依瓶为例说明:瓶1对,高3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7厘米,1只有较完整的顶盖,高6.5厘米,顶上塑“思天”。瓶体长颈、鼓腹,颈部塑12生肖,肩部塑12个人像,面目模糊,瓶较完整。
   铜器 铜镜宋镜二面,均为圆形,一有柄,一无柄,均足珍贵。清镜一面,圆形,无柄,背面铸“五子登科”4字。 铜钱约3.5公斤,大多为清代铜钱,少数为唐、宋、元、明各代铜钱,有“太平天国圣宝”铜钱1枚,弥足珍贵。
   书画
   古籍 《御选唐宋诗醇》1部,计44卷(全书应为47卷,缺21—23卷),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聚秀堂刻本,内容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陆游六大家之诗选,此书至今只此一种版本。书中刊有“星沙后学晴峰氏张正旭序文”、“江苏巡抚臣陈宏谋”奏请重刊此书的奏折,及乾隆御批“知道了,钦此”。
  名画徐悲鸿绘画1幅,用宣纸,绘花草与猫。幅长60厘米,宽30厘米。画上题款:四六年于北平。徐悲鸿(印章)。三山乡侯越风珍藏。
   雕塑
  小石狮1对,用花岗石雕成。高14厘米,狮身长14厘米,宽7.5厘米。两狮彼此相对,举头远望,足下控球,形态悠然自在。此系东来乡大塘村冯氏家藏文物。
  木雕人像两尊,一主一仆。清代手工艺品,像作主人端坐,仆人前来禀事,待命状。主人像高32厘米,仆人像高27厘米,两像雕功均精湛,特别是仆人像,乃巧匠利用树根的自然姿态雕成,形态维妙维肖。据收藏者(亦为大塘村冯氏)说明,这是冯氏祖先冯元宪及其管家的雕像。
  镶嵌石马1对,是用乱石子在地上镶嵌而成,一为白石子嵌成的白马,一为黑石子嵌成的黑马,两马彼此相对,栩栩如生。今仍完整无缺,在白陂乡桃里村陈氏宗祠的天井里。
   第五节名胜古迹
   古胜迹
  鲤石在马鞍乡浮石山侧,相传琴高所乘之鲤,在此化为石。(注:琴高,战国时赵人,后被道教徒神化成“仙人”)。
   玉田在孙坊乡,据《太平寰宇记》及清代之《—统志》载,此即肖子云种玉处。(注:肖子云,南朝肖梁时人,宗室,性沉静,精史学,擅书法,草、隶俱佳。后在侯景之乱中饿死于显灵寺)。所谓“种玉”,盖亦好事者神化名人之谬说。
  洗盂塘位于沙堤乡饶家村侧,相传是白玉蟾洗盂处。(注:葛长庚,宋代闽人,家于琼州,出继于白氏,名玉蟾。玉蟾博览群书,工书擅画,拜道士陈翠虚为师,宋代崇奉道教,敕封玉蟾为“紫清真人”,故特多神化其人之传说)。
   汤溪温泉 (详见地理篇第七章第四节)。
   相山 (详见地理篇第七章第四节)。革命遗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县城西南偏西。距城46。5公里的东山村,是中共崇仁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现尚存红军指挥部、发报室旧址与首长旧居,或较完整,或仅剩院落。港下村,当年红军写在墙上的革命标语,原保存多处,“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刷贴标语、大字报,刷上,撕下,无数次反复,大遭破坏,今已所剩无几。
   第六节文物保护 建国后,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有组织地进行了文物调查、征集和保护。1982年全县开展了文物普查。1983年10月3日发布通告,确定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点)共12个:1、新山文化遗址;2、海螺山文化遗址群;3、苔洲明代古塔;4、罕浒明代经幢;5、汤溪古塔,6、贡公祠堂;7、“世尚义坊”牌坊;8、杨氏清代石祠堂;9、乐史墓;10、虞集墓;11、吴澄墓;12、李氏母子合葬墓。并具体落实了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作品

太和寺塔
相关作品
普庵定光古塔
相关作品
影青婴儿戏水碗
相关作品
皈依瓶
相关作品
铜镜
相关作品
铜钱
相关作品
小石狮雕塑
相关作品
木雕人像
相关作品
镶嵌石马
相关作品
汤溪古塔
相关作品
罕浒经幢
相关作品
世尚义坊
相关作品
杨家山牌坊
相关作品
南阜亭
相关作品
赏冈亭
相关作品
仙应亭
相关作品
寿仙亭
相关作品
乐史墓
相关作品
黄裳墓
相关作品
吴澄墓
相关作品
吴与弼墓
相关作品
吴道南墓
相关作品
古泉夫妇合墓
相关作品
李氏母子合葬墓
相关作品
谢公墓
相关作品
黄德明墓
相关作品
陈剑华墓
相关作品
三里亭
相关作品
贡公祠
相关作品
甘氏宗祠
相关作品
杨氏石祠
相关作品
化龙池
相关作品
月湖
相关作品
芙蓉山房
相关作品
御书阁
相关作品
陈氏二楼
相关作品
颐园
相关作品
芳园
相关作品
中山公园
相关作品
必必公园
相关作品
拳头山宋代窑址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鲤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