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24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22.2
页数: 5
页码: 549—553
摘要: 民国二十年(1931)公布短期义务教育办法,倡导设立短期小学,崇仁县开办短期小学5所。1984年全县有电大教学组6个,全科学员58人,兼职教师12人,当年电大全科毕业3人。
关键词: 成人教育 崇仁县

内容

扫盲教育
   短期小学
  民国二十年(1931)“九·一八”以后,公布短期义务教育办法,倡导设立短期小学,先从扫除10—16岁的文盲人手。民国二十一年,全县开办短期小学5所,设15个班,有学员358人,教职员5人。
  民国二十三年,县、乡小学开始附设成人、妇女识字班,当年开办成人班10个,有学员263人,教师7人,妇女班3个,学生91人,教师3人。
  民国二十四年,全县各保学附设成人班22个,学员1032人,教师22人。
  民国二十五年,全县中心国民学校,附设成人班25个,学员853人,妇女班21个,学员655人。
  民国二十六年,全县小学附设的成人班达45个,学员1391人,教师45人。
   夜校
  1933—1934年,苏区各乡、村办夜校,设扫盲识字班,组织工农青年和成年中的文盲、半文盲进行扫盲学习,并结合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冬学
  1950年冬,开展冬学扫盲运动。初于县第一完小附设两个扫盲班,组织城镇中、青妇女90人参加学习。之后,扫盲班增至3班;第二、三分校各附设2班,学员148人,全镇共有扫盲班9个,学员319人。
  1951年冬,农村掀起扫盲热潮,全县共办农民夜校275所,教学班342班,学员16148人,其中男10377人,女5771人,义务教师214人;城镇居民扫盲班38个,学习小组13个,学员1753人。
  1952年冬,全县有农民5300人,城镇居民1500人参加扫盲学习。
   民校
  1953年,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全县有民校11所、39班,组织少、青、壮年农民2464人入学,有专任教师29人,兼任教师9人,义务教师118人。当年经考核扫盲结业者541人。
  1954年,全县开办各种学习班137个,参加学习者4722人,其中男3474人,女1248人,有专任教师20人,义务教师195人。脱盲285人,其中农民244人,居民41人。
  1955年至1956年,全县参加扫盲学习者20851人,其中60%转入常年民校学习,脱盲7123人。1957年参加业余学习者29999人,其中扫盲班29539人,脱盲508人。
  1959年,全县红专学校开办扫盲班163个,学员44300人,占全县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总数80%。
  1960年,全县28258人脱盲,占青、壮年文盲、半文盲63%。
   “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教育停止。
  1977年以后,扫盲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至1983年,全县扫除文盲12764人,无盲率达88.7%。冬,经抚州行署验收合格,基本实现了无盲县。
   业余教育
   民众学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县开办中山民众学校2所,设9个班,有学员407人,教职员10人,推行民众教育。
  民国二十三年,国军第四军九十师驻军崇仁,于县城花街口创办中山民众学校1所,设1个班,学员40人,教师1人;凤岗特区创中山民众学校1所。全县有中山民众学校4所。
  民国二十四年,实施国民义务教育和成人补习教育,全县办有中山民众学校15所,教学17个班,学员522人,教职员6人,其中保学附设民众学校11所,11个班,学员312人。
  民国二十五年,保学附设的民众学校撤销,全县城乡开办中山民众学校6所,设20个班,有学员630人。教职员11人。
  民国二十七年,中山民众学校减至4所,8个班,学生385人,教职员9人。
  民国二十九年,中山民众学校停办,改为中心学校或国民学校,设义教巡回教学处13个,教学分组48个。
  民国三十年,县府责成小学组织童子军战时服务团,以推行伤兵教育,办理难民教育。
   农民夜校
  1955年至1956年,根据县人委“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农业余教育,达到‘社社有学校,村村有书声,”的决定,全县农民夜校开办高小班,时有学员937人,1957年有460人。
  1959年,农民夜校为红专学校所替代。
  1963年,贯彻中央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农民夜校随之恢复,当年在沙堤公社洋洲大队砥洲村搞业余教育试点,全社54个生产队,队队有夜校,入学人数达1600余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小靳庄经验”,将部分业余夜校变为斗、批、改场所,农民业余教育处于停顿状态。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农民业余教育得到恢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发展。1977年至1982年,全县有不同形式的农民业余学习班1846个,农民夜校587所,入学青壮年农民达27856人。
  1983年至1984年,全县有农民夜校163所,共468班,学员8819人。
   红专学校
  1959年,创办红专学校163所,内设业余文化学习班154个,学员3200人,其中小学143班,学员2888人;初中11班,学员312人。马鞍、航埠、沙堤、许坊、礼陂、桃源、凤岗、石庄等公社的社办红专学校,以培训生产队各类干部为主,学习政治和生产劳动技术,时有学员267人。
  1962年,红专学校停办。
   职工业余学校
  1951年,我县始创职工业余学校1所,9班,学员94人,其中政治文化班2个,20人;时事班3个,26人;识字班4个,48人。有教师3人。
  1953年,原有班级调整为2班,学员92人,专任教师2人,兼职教师2人。
  1956年发展为10个班,学员386人,其中高小班4个,164人,初中班1个,48人。教师8人,其中专职2人,培养高小毕业生42人。
  1957年,教学班减至6个,学员213人,其中初小70人;高小97人;初中46人。教师4人,其中专职2人。
  1959年,职工业余教育迅速发展,时有学员563人,其中高小班186人,初中班165人;教师20人,其中专职教师2人。
  1960年,大办职工业余学校。全县突击发展扫盲,高小、初中各级职工业余学校1098所,入学人数达10418名,其中工业系统15班,419人;财贸系统1班,66人;交通系统2班,46人;农林水系统1076班,9718人;文教卫生系统2班,27人;县直属机关2班,142人。
  1962年,遵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业余教育进行整顿。县职工业余学校学员调整为180人,其中高小班20人;初中班4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业余教育停办,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职工业余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9年,全县有高小班学员180人;初中班学员346人。
  1982年,县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对全县职工文化状况进行一次普查摸底,采取先文化补课,后考核的办法进行。全县职工总数9373人,其中青、壮年职工6847人,35岁以下参加文化补课者1186人,参加统一考核者987人,合格者687人。
  1983年,继续对职工进行初中文化补课,2200名学员中考试合格者1300余人,其中语文、教学、政治三科及格者961人,占补课对象78.5%。被评为职工业余教育先进县之一。
  1984年,职工业余学校,有教学班41个,学员1772人,教师44人,其中专职15人。
   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
  1953年9月,创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设在县人民政府内。根据学员文化基础分为中级班50人,高级班40人。教师3人,其中专职教师1人。
  1954年,增设扫盲班1个,15人;高小班2个,63人;初中班1个,38人。教师5人,其中专职1人;日、夜轮番教学,日班为高小、初中;夜班为扫盲。
  1956年,初中班学员全部毕业,尚有扫盲1班,42人;高小2班,96人。教师5人,其中专职2人。
  1957年,招收初中学员3班,129人,共有4班,学员168人。学员来自政府机关24人;党群系统2人;事业单位10人,企业单位132人。
  1959年,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交县总工会接办,并入职工业余学校。
   城镇居民业余文化学校。
  1951年,创城镇居民业余文化学校1所,初为扫盲教育。1953年始办普通班5个,学员255人,专职教师3人。
  1957年,学校规模调整,学员232人,教师7人,培养高小毕业生28人。
  1958年,发展为11班,学员312人,教师11人,培养高小毕业生24人。
  1960年,创业余小学11所,学员2750人;业余中学3所,学员152人,共有兼职教师67人。
  1961年至1965年,业余学校时办时停。“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政治夜校,成为搞大批判的阵地。
  1978年至1982年,改政治夜校为文化业余夜校,城镇居民业余文化教育随即恢复和发展。
   函授教育
  1957年冬,创立县函授师范学校,52名不足初师水平的教师参加初师函授学习。
  1958年,全县有函授学员496人,其中初师197人,中师223人,师专76人,并选送6人参加华东师大函授学习。为加强函授辅导,全县设立17个辅导站,聘请52名教师为辅导员,实行函授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函授教育。
  1959年,函授教育迅速发展。全县有函授学员574人,其中小学班48人;初师班222人,中师班189人,师专班104人,师大班11人。
  1960年,全县函授辅导站发展为22个,辅导小组3个(崇中、崇师、秋中)。教师5人,其中专职教师3人,辅导员66人。函授学员604人,其中参加江西师院中语科函授86人,数学科36人,中师代数163人,中师语文75人,初师代数125人,初师语文119人,双科571人。各辅导站坚持每两周辅导一次,并请江西师院教师来县讲课。
  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遵循“从实际出发,系统提高,指导实践”的原则,调整了函授组织,590名函授学员分科学习,参加小学班进修者46人,初师自然科进修者58人,算术科190人;中师代数科90人,历史科108人;师专中语科74人,数学科24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函授教育中止。
  1981年恢复函授教育,按照“面向实际,立足当前,照顾长远,系统提高”的原则,1982年至1983年,先后组织不及中师水平的公校教师1200余人参加中师函授学习。
  1984年,全县经考试录取110名小学教师为南城师范函授学员。
   电视大学
  1979年我县始有电视教育,当年参加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的有5个教学班,学员54人,其中单科15人,全科39人。
  1980年,始建电大管理站,专人负责。参加电大学习的学员27人,兼职教师1人。
  1982年,电大招收学员24人。其中全科4人,单科20人。当年电大文科毕业4人。
  1983年,招收学员53人,其中单科19人,全科34人。兼职教师6人。
  1984年,招收全科学员42人,其中中小教师36人。全县有电大教学组6个,全科学员58人,兼职教师12人,当年电大全科毕业3人。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