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24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中等教育
分类号: G629.21
页数: 9
页码: 540—548
摘要: 民国二十八年(1939),崇仁县始创县立初级中学。1984年,根据“大力普及小学教育,适当发展初中,控制高中”的原则,对城乡中学网点全面调整,全县有中学25所。
关键词: 中等教育 崇仁县

内容

普通中学 民国二十八年(1939),我县始创县立初级中学,招生3个班,学生125人,教职员工11人。
   民国三十年发展为6个班,学生200余人。 民国三十四年,有6个班,学生248人,教职员27人,同年秋,开办私立增辉中学,初招2个班(一、二年级),学生34人,教职员12人,尔后,逐年招生。 民国三十七年,全县有初级中学2所,12个班,学生500余人。至此,县中办学10年,私立增辉中学办学三年,共毕业16个班,毕业生380余人。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增辉中学停办。
  1950年3月,县中停办,学生并入县第一完小,为该校附设初中班。
  1951年6月,恢复县中,招收一年级2个班,学生98人,二年级1个班,学生46人。
  1953年,县中发展至8个班,学生363人。
  1956年秋,县中增设高中班,更名崇仁中学,高中招生150人,初中招生279人,同时,秋溪小学附设初中部,招生2个班,学生104人。
  1958年秋,秋溪小学附设初中部撤销,开办秋溪中学,招收新生189人。
  1960年秋,孙坊、礼陂、凤岗、河上、白陂、汤溪等完小同时附设初中部,各招生2个班。
  1961年秋,秋溪中学增设高中班,招收高中新生77人,为我县第二所完全中学;撤销礼陂、河上、汤溪、白陂等完小的附设初中部,学生并入县中;孙坊、凤岗2所完小附设初中部撤销,开办孙坊初级中学和凤岗初级中学。
  1962年秋,秋溪中学高中部裁撤,高中学生并入县中。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错误指导思想影响下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中学,以致社社办高中,队队设初中。1974年,全县有中学22所,其中完全中学10所,初级中学12所。至1977年,中学发展更快,全县有中学55所,但因网点过多,校舍、设备、师资奇缺,致使教育质量急剧下降。
  1978年,崇仁中学更名为崇仁县第一中学,同时开办崇仁县第二中学,址设县城桥北湖田村侧,设11个班,学生660人。1979年开办高中,全校有16个班,其中高中三个班,学生925人。
  1980年,调整中学网点,全县完全中学由原10所调整为8所(县城:一中、二中;农村:孙坊、凤岗、航埠、沙堤、河上、礼陂等中学)。
  1982年,再度调整网点,撤并沙堤、河上、礼陂3所中学高中部。开办崇仁县第三中学,址设郊西乡罗陂岗,招生8个班,其中高中7个班,学生446人。至此,全县有完全中学6所(一中、二中、三中、孙坊、航埠、凤岗等中学),初级中学14所。
  1983年,孙坊中学撤销高中部。
  1984年,根据“大力普及小学教育,适当发展初中,控制高中”的原则,对城乡中学网点全面调整,全县有中学25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20所,教学班级216班,在校学生12393人,其中初中学生9647人,高中学生2746人,教职员工903人,其中专职教师723人。1950—1984年普通中学发展概况表
   表5—6续表
  1958—1976年录取高等学校学生统计表
   表5—7续表
   注:1971—1976年间为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包括中专生)。
  1977—1984年录取高等学校学生统计表
   表5—81981—1984年录取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统计表
   表5—9
   附:崇仁县第一中学简介 崇仁县第一中学是具有40多年历史的完全中学,位于县城西郊黄洲桥南岸的巴山门,校园占地面积77300平方米,校舍22幢,其中三层教学大楼2幢,三层实验大楼1幢,教室36个,礼堂1个,办公室11个,电化教室、理化实验室、图书室等7个,以及广播,医疗、理发、商店等附属设施,藏书近万册,拥有各种先进教学仪器7300多件,是全省重点全日制完全中学之一。1984年,有初中16个班,高中18个班,学生2138人。教职员工122人。 崇仁一中前身是崇仁县立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9月,校址设于县城桥北坪头上原相山书院,民国三十年,新建校舍于巴山门,即迁于此。民国三十一年,日军窜扰崇仁,校舍付之一炬,乃迁回桥北坪头上旧址;民国三十五年重建校舍,迁回今址;至民国三十七年,有6个班,学生300余人,教职员工20余人,办学10年,初中毕业14个班,毕业生近300名。 解放后,该校由县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3月停办,学生全部转入县第一完小附设初中部,1951年秋复办,招生3班,学生144人,教师12人;1953年,发展为8个班,学生363人,并培养出首届初中毕业生36人;1956年,更名崇仁中学,增办高中部,教学班有初中9个班,高中2个班,学生660人,为我县唯一的完全中学;1959年,发展有初中8个班,高中6个班,学生750人,培养出首届高中毕业生70人。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惨遭浩劫,图书、档案、仪器被损坏,校舍设施百孔千疮,大批教师下放,学生停课闹革命。1969年撤销,校舍改为县革委机关,另建红旗镇五·七中学,校址设于县城北郊。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教学秩序逐步走上正轨。1972年改为崇仁中学,迁回原址。
  1978年,更名崇仁县第一中学,1983年起列为省、地、县三级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强了领导,充实了教学力量,67。3%的教师为大专毕业生,先后新建了高楼4幢、平房3幢,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建国三十五年来,共培养高中毕业生4057人,初中毕业生15083人,为大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800多人,其中进入全国重点高等院校40多人。1981年,学生吴智辉、朱笑新参加全国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中学生数学比赛,荣获三等奖;学生袁军群参加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荣获一等奖;1984年,学生万瑞华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比赛,荣获一等奖;1982年,教师魏宾禄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荣获教育部颁发的金质奖章。该校多次被评为省、地、县的先进单位。
   中等专业学校
   师范学校
   宣统三年(1911)创办师范传习所,有学员20人。未几停办。
   民国三年(1914)设教育讲习所,学生30人。
  民国三十二年,县立初级中学增办简师科,乃我县创办师范学校的开端。
  民国三十四年春,创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初设于孔庙,后迁至相山书院,当年招生2个班,学生100人。
   民国三十七年发展为5个班,学生200余人,毕业1个班,毕业生19人。
  1949年9月,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停办,学生根据自愿,转入江西临川师范或其他中学。
  1959年9月,开办崇仁师范学校,招收初师一班,学生40人,中师一班,学生40人,并担负乐安县小学师资的培训工作,专职教师4人,校址设在县城东郊杨氏石祠(今江西第二变压器厂内)。1961年停办。
  1977年10月,恢复崇仁师范,为江西抚州师范崇仁分校。招生4个班,学生204人,校址设于崇仁火车站北郊山岗上。
  1979年,崇仁师范改为普师,并设民校教师培训班。1981年更名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隶属于抚州地区。1984发展为15个教学班,学生846人,教师52人。附: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简介
  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创于1977年10月,初名江西省抚州师范崇仁分校,隶属于县。1981年更名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隶属于抚州地区。校址设于崇仁火车站北面的山岗上,校园占地面积198400平方米,校舍9幢,其中教学大楼2幢,师生宿舍楼2幢,大礼堂1幢,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教室20个,电化教学室、理化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各1个,并设有图书室、资料室、阅览室等,藏书30000多册。1984年有教学班15个,学生846人,教职员工79人。
  该校招生的对象和范围:从崇仁、宜黄、乐安、临川四县经统考招收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建校初期,主要是招收高中毕业生,按专业编班,设有中文、数理、生化、体育4个专业,学制2年,毕业后分配农村初级中学任教;1979年,取消专业编班,改为普师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毕业后分配到小学任教;1980年,增办民校教师培训班,肩负培养提高民办教师的重任。
   崇仁师范建校七年来,共培养初师、中师毕业生1500余人。
   农业中学
  1959年,遵循“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创办农业中学,培养农技人才,招收农村历届高小毕业生和相当于高小知识的青年入学,实行半农半读,坚持农忙少学,农闲集中学,每年生产劳动6—8个月,农业知识文化学习4—6个月。是年,在城关镇、沙堤、秋溪、连城、航埠、孙坊、凤岗、桃源、河上、汤溪、礼陂、许坊等公社相继开办农业中学14所,14班,学生420人,教职员工32人。
  1960年,农业中学渐次衰落,历时一年半,先后停办。至1961年,全县农业中学全部停办。
  1983年,全县调整教学网点,撤销孙坊中学高中部,改办农业技术班,面向全县招生,当年招收2个班,学生100名。
  1984年,航埠中学高中部改办农业高中,面向全县招生,培养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崇仁分校
  1958年6月,初创崇仁县社会主义技术学校,址设礼陂公社龙济寺。8月,定名崇仁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校址迁至罗陂岗,招收高小毕业生204人,开设农学专业3班,林学专业1班,实行半工半读,学制四年。尔后,每年招生1—2个班,全盛时期招生4个班。
  1965年,更名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崇仁分校,增加了专业设置,先后开设农业、林业、农业机械、畜牧兽医、财会、医护等专业班,学生达494人,教职员工50余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停课闹革命”,农林牧基地建设倒退,教学质量急剧下降。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恢复农、林、农机、兽医、财会等专业教学班,学制改为2年,招收初中毕业生,教学、生产得到发展。
  1982年,共大崇仁分校暂停发展,保留农业、兽医2个班,学生190人,其余改办崇仁第三中学。
  共大崇仁分校附有农场1个,耕地面积多达760亩,后减为420亩;林场1个,山林面积初为5000多亩,现有2800亩;畜牧场1个,全盛时期养牛55头,养猪218头,并先后建起拦河坝1座,大小水库5座,办有锯板厂1个,木螺丝厂1个(半自动化生产)。1972—1984年生产粮食累计1492。2吨,农工副业总收入近75万元;办学27年来,培养了毕业生1300余人,除1961、1962和1970年三届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外,均是“社来社去”,分布在全县农村的各条战线上,不少人已成为基层干部,科技骨干,有的成为县级机关的领导。
   文化艺术学校
  1960年6月,创办崇仁县文化艺术学校,校址设于东门口彭氏祠,有教师2人,招生1班50余人,仅办1期,1961年停办。
   会计学校
   创办于1961年,校址设罗陂岗,招生1班,仅办1期,1962年停办。
   卫生学校
  1966年创办,校址设于县人民医院内,开设护士班,学制2年,招生20人,1967年招生20人,1981年招生50人,培养的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1982年改为卫生人员进修学校,作为我县今后培训提高中、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的教学基地。
   职业技术班
   民国二十四年(1935),县创女子缝纫补习班,不久停办。
   民国三十四年,秋溪创办棉织职业班。
  1984年,崇仁二中开办家用电器职业班,全县统一招生,学制3年,当年招生50人,毕业后自谋职业。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