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初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24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初等教育
分类号: G629.21
页数: 5
页码: 536—540
摘要: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崇仁县创办第一所公立高等小学堂。1981年后,着重抓普及小学教育,除加强全日制小学教育外,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办学。1984年教学班发展到22个班,学生1320人,教职员工51人,校舍设备、教学质量均为全县小学之冠;自建校以来多次评为全县先进学校之一。
关键词: 初等教育 崇仁县

内容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我县创办第一所公立高等小学堂,设于县城原相山书院旧址,学生40人;改毓秀、仰庐、沸湖书院为初等小学堂,学生64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全县有公立高等小学堂4所,学生110人,公立初等小学堂8所,学生177人,私立初等小学堂1所,学生20人,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全县有高、初等小学堂22所。
  宣统二年(1910),县城开办私立宝水女子小学堂1所,学生30人,址在桥南(即今采茶剧院),招收县城女生。同年,航埠创棠溪高等小学堂。
  民国元年(1912),私立宝水女子小学堂改为县办,并附设妇女职业班,学生增至70余人;凤岗圩开办县立启明女子小学堂1所,学生20余人。同年,县城又办私立女子小学堂3所,即:私立竞秀女子小学堂,址在桥北,学生50余人;私立振坤女子小学堂,址在文溪桥吴氏公祠,学生40余人;私立毓秀女子小学堂,址在戴家井,学生20余入。
   民国五年至十二年,全县有小学堂70余所。
  民国十三年,秋溪设公立高等小学,私立乐英小学;孙坊设孙坊高等小学;白鹭渡设白鹭小学;礼陂设励新、励群、励志3所小学;凤岗设私立仰庐小学:太平市设私立景庐小学。至民国二十年,全县有小学112所。
  1933年,苏区各区、乡设列宁小学,对6—16岁的男女少年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采用中华苏维埃政府编印的课本,结合自编乡土教材进行教学。
   民国二十四年,城乡逐步推行保学制,实施国民义务教育。
  民国二十五年,区联保设中心小学,保设保学,另外,各地办有私立小学。
  民国二十九年,将原公立小学及中山民众学校改为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
  民国三十六年,崇仁天主教堂开办私立崇正小学,招生4班,学生97人,教师6人,校址设于天主堂(即今县医院)。当年,县绅开办任远小学,招生3班,学生100余人,教职工10人,校址设于桥南小港下黄氏祠堂。至民国三十七年,全县有小学224所,大部分乡(镇)有1中心国民学校,部分保设有1保国民学校,在校学生仅有8132人,比民国三十三年学校减少42所,学生减少3479人。
   民国时期小学概况表
   表5—4
  建国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县城旧有的3所中心小学,合并更名为县第一完全小学,址于文溪桥袁家祠,将原花街口小学改为完小第一分校,简师附小改为第二分校,开办了城关区第一街初级小学和第二街初级小学。同时,停办旧有私塾,改全县各乡中心国民学校为完全小学,保国民学校为区初级小学。
  1950年,接管私立任远小学,并入县第一完小第二分校,私立崇正小学高年级并入县第一完小,低年级改为城关区初级小学,城关区第一街和第二街初级小学合并为县第一完小第三分校。同年,二区秋溪、四区凤岗、五区白陂、三山、六区礼陂先后恢复和开办完全小学,至年底止,全县有完全小学9所,其中县办5所。
  1952年,全县设立完全小学11所,初级小学184所,小学总数195所,比上年增长2.28倍,学生7324人,比上年增长40.2%。
  1954年,在“整顿巩固、重点发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指引下,全县小学由240所,调整为207所,巴山镇、秋溪完全小学和大路、吴坊乡小学以及东溪乡棠溪村初级小学为重点学校。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全县小学发展到370所,其中民办188所,占50.8%。
  1960年,对小学进行了整顿,撤销了一批在“大跃进”中盲目发展的小学,将小学调整为287所.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县小学发展到477所,其中完全小学26所,学生24375人,其中四年制24275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大多数小学陷入瘫痪状态。1968年冬,各中心完全小学均进驻工人或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乡村小学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大部分公办教师被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生毕业、升留级、考试制度均予取消。教学内容无统一的文化教材,学的是《毛主席语录》课,唱的是《毛主席语录》歌,体育改为军体,课,音乐、美术合并为革命文艺课,“文化大革命”中期以后,逐渐恢复文化知识课。
  1977年以后,教育事业开始拨乱反正,1978年全县有小学707所,共计2320班,学生44921人,平均2个生产队有1所小学。
  1981年后,着重抓普及小学教育,除加强全日制小学教育外,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办学。至1984年全县有小学474所,其中中心完小25所,村完小150所,同时,实行早班、晚班等多种形式办学的学校105所。在校学生40967人,入学率达98。7%,无盲率达97%,全县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
  1950—1984年小学发展概况表
   表5—5续表附:巴山镇第一小学简介
  巴山镇第一小学创办于1960年,座落县城桥北中山路北段,占地3890平方米,校舍5幢,其中四层教学大楼1幢,两层教学大楼1幢,共30多个教室,并设置有图书室,仪器室,拥有各式幻灯机、录音机、三用机、照相机、地球仪、三球仪以及数学自然常识组合教具箱等教学设备,是全县的重点小学。
   该校原为崇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初办时只有1—5年级各1班,学生250人,教师12人。1961年,崇仁师范停办后,改为相山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66年,发展到17个班,学生780余人。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曾一度混乱衰落。1967年改为红旗镇红旗小学。1969年,教师下放,教学班减少。1974年复改为巴山镇相山小学。1975年教学班由原17个班减至15个班,其中尚附设初中班2班,学生108人。1977年并入县二中。
  1984年教学班发展到22个班,学生1320人,教职员工51人,校舍设备、教学质量均为全县小学之冠;自建校以来多次评为全县先进学校之一。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