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学 书院 社学 私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23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学 书院 社学 私塾
分类号: G521.56
页数: 10
页码: 525—534
摘要: 宋庆历三年(1043)始创学宫,崇仁县学原额12名,清同治二年(1863)加永额10名。宋代始创书院, 元代设草庐书院, 明代设小陂书院, 清代设 文昌书院,明初始创社学,封建时代城乡较为普遍兴办的学校。
关键词: 教育事业 崇仁县

内容

宋庆历三年(1043)始创学宫,址在北城开泰门内(今崇仁饭店一部),同年创县学,为宣扬儒家学说,供生员读书的场所,故又称儒学。
  崇仁县学原额12名,清同治二年(1863)加永额10名。自咸丰九年(1859)起至同治三年止前后三次增额28名。武学原额及加额俱与文学同。至此,县文生设廪生22名,增生28名;武生设廪生22名,增生28名。至科举废,儒学遂停。
   书院
  宋代始创,是科举时期设立的课读讲学的场所,书院设山长(主持人),多由地方名儒充任。凡读过经馆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或参加了科举考试而落第者,均可进入书院课读。每年年初启馆,年终散馆,开设经、史、射、算之类课程,其教学主要是自学,注重因人指导启发,重视学术讲辩讨论,有时还约请学有成就的学者讲学。书院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有官办、私办两种,其经费:官办由义学田租收入开支,私办则由入学者负担。延至清末,废科举后,乃陆续改为学堂。
   我县历代所创书院:
   宋代
   渔墅书院南宋嘉定时(1201—1204)邕管安抚使,县人陈元晋创建,设于县治东鄢巷(今巴山镇方家)。
  文林书院南宋嘉定时,县人陈月溪创建于县城东耆陶家巷口(今巴山镇桥南玻璃厂侧)。
   梅峰书院南宋创设于二十都(今相山镇)。
   元代
   草庐书院后至元年间(1336—1340)达鲁花赤阿里创建,以祀吴澄,址设县治东耆小巷(今巴山镇小港下)。
   东湖书院后至元年间设于隆兴,虞汲为山长。
   濂溪书院后至元年间创,山长周昂霄。邵庵书院至正年间(1345—1355)达鲁花赤重喜创建,以祀虞集,设于县治北城(今巴山镇桥北)。
   成冈书院至正年间县人李幼常创设于三十四都(今相山镇枧上村)。
   明代
   小陂书院正统年间(1436—1449)设于远乡小陂(今东来乡),后易名康斋书院,名儒吴与弼(即康斋)于此讲学。
   巴山书院景泰年间(1450—1456),吴宣创建,设于县治南郊石庄(今石庄乡石庄村)。
   宝塘书院万历二十七至三十三年(1599—1605)间,知县李绍春领义民谢宗元创建,设在学宫尊经阁后(今县粮食局宿舍区),延至清同治十二年(1873)仍存,历时270余年。
   清代
   文昌书院顺治十二至十五年(1655—1658)间,知县谢元瑛创建,设于县治左。康熙四年(1665)移至学宫。同治十二年(1873)停废。
  相山书院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县曹荩创建,设于南城大东门外皂角树下(今巴山镇螺丝巷),又称南城相山书院,山长陈伯适。道光十年(1830)后,经费不敷,课期渐疏,以至停办,于咸丰六年至同治三年(1856—1864)间毁。道光二十六年,进士陈开第,教职陈彤燮、黄兆槐、拔贡黄士元,举人甘启祥,职员刘学禹、陈飞鲲、袁章奏、袁道增共创北城相山书院,设于城北坪头上相山别墅(今巴山镇桥北坪头上县中医院),三十年开课,每期生员50名,其中老生正课10名,附课10名;童生正课20名,附课20名。咸丰三至四年(1853—1854)间增取老生同课10名,新生同课10名。北城相山书院于县内最有影响,延至清末,方改学堂。
   阳明书院清末创设于秋溪。
   育英书院清末创设于航埠惠庵公祠,山长黎书升。
   再兴书院清末创设于航埠再兴寺。
   仙友书院清末创设于航埠园坊村。
   寿章书院清末创设于航埠周舍村。
   仰庐书院清末创设于凤岗圩上(今相山镇),山长陈简青。
   景庐书院清末创设于太平市。
   此外,请末还创建有毓秀书院,沸湖书院。
   附:相山书院图(图5一1)
   社学
  明初始创,于乡里凡35家或50家置一学,谓之社学(清代又称义学)。天顺间(1457—1464)知县李祥建社学4所。东耆社学设于无为观废址(今巴山镇小港下)。
   西耆社学设于严家巷,后更址善修观,(今巴山镇西路坊牌下)。
  北耆社学设于招隐堂废址,后更址四贤祠(今巴山镇西路街青石巷)。
   西馆社学设于铺左道旁(今白鹭乡西馆村)。
   历经变异,俱已久废。万历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595—1598)间,知县陈瑛复置社学于县治屏墙,后亦废。
  清雍正六年(1728)知县陶士僙重建义学,设在南城瓦子堆新兴寺旧址(今巴山镇周家塘),义学置学田,以其租为教学经费,是一种免费学校。
   私塾
  封建时代城乡较为普遍兴办的学校。私塾有家塾与村塾。家塾:为富豪名门或数户联合延聘教师在家施教;村塾:为家族或村庄联合延师施教。私塾分蒙馆与经馆,蒙馆是教育儿童识字、习字和基本知识的启蒙教育场所;经馆则为经过三至五年启蒙教育而继续学习的场所,学习年限不定,学成后,经塾师许可即可进入书院课读,或直接参加科举考试。
   私塾无班级,个别进行教学,学生每天功课为教读,写字、背书以及授课、讲书、读诗、作对等项目,以读、背、写为基本功。
   崇仁私塾,清代盛行,多为蒙馆,遍及城乡。
   清光绪年间,庠生黄逢生创办经馆1所,址设县城彭家路,有学生18人,光绪末年停办。
  清末民初,举办学堂,私塾仍存,县有私塾7所,塾师7人,学生120人,其中经馆1所,塾师1人,学生16人。
  民国五年(1916)私塾5所,塾师5人,学生68人,八年减至1所,塾师2人,学生38人。
  民国中期,私塾骤增。民国二十二年,全县私塾47所,塾师52人,学生639人;二十四年县有私塾31所,学生824人;县城有经馆3所,塾师3人,学生46人。
  建国初期,县城尚有经馆1所,塾师1人,学生14人,偏僻山村仍有少量私塾。1950年以后停办。崇仁县历代进士名单
   文科
   表5一1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
   武科
   表5—2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机构

渔墅书院
相关机构
文林书院
相关机构
梅峰书院
相关机构
草庐书院
相关机构
东湖书院
相关机构
濂溪书院
相关机构
邵庵书院
相关机构
成冈书院
相关机构
小陂书院
相关机构
巴山书院
相关机构
宝塘书院
相关机构
文昌书院
相关机构
相山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