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其他群团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213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其他群团组织
分类号: D638
页数: 5
页码: 484—488
摘要: 《崇仁县志》中对崇仁县国际友好团体的介绍。
关键词: 崇仁县 群团组织

内容

会团
   互济会
  1933年,苏区建立的群众互助互济的群众团体。凡年龄在16岁以上的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自愿加入即为会员。县成立县互济会,其下设区、乡分会,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打土豪没收的部分财产中拨给。并有时进行募集。会员需缴纳会费。各级互济会,积极进行了互通有无,开展增产节约、扩大财源、救济困难户,发动会员参军参战,慰劳红军,优待军烈属等活动。
   同乡会
  民国三十二年(1943)始,旅居于崇仁的外县人众,为加强同乡之间联系,维护其同乡利益而先后组织成立的。时有南昌、临川、清江、丰城4个旅崇同乡会,每个同乡会选举理事5—7人或7—9人组成理事会,产生理事长,并在全县较大集镇设有分会。建国后,自行消失。道门
   同善社
  又名同德慈善会,乃由民国初期的“同善堂”更名而来。民国七年(1918)传入我县。民国十年成立崇仁分社。民国三十一年复建,后逐步扩大。入社社员200余人,并发展到农村,遍及秋溪、连城、孙坊等地。
  民国三十二年,政府虽曾明令解散,然仍暗中存在。其组织系统,分社之下有若干个善堂,每个善堂有一个首事和副职,下分总务、出纳、宣化(负责吸收入社),静静功(传功)等5股,一般社员称“众生”,男谓乾道,女谓坤道。
  同善社的参加者,初以耆年士绅,富商巨贾居多。民国后期,入社者众,动机各有不同。有的志在修真养性,有的则以此为名,掩护其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活动。
  建国后,同善社活动更为嚣张,1950年由军统先后派遣李明望、万朗轩(抚州人)前来我县发展组织,广收社员,社员连续发展到582人,其中骨干分子73名。我县社首紧随配合,设神坛,以闭目拱手盘坐为幌子,宣扬神伞(画符后的雨伞)刀枪不入,乃至剪纸为马、撒豆成兵等“法术”,以此诱胁群众,从事反革命活动。被我县人民政府侦破,将首恶镇压,其组织明令解散。
   一贯道
  民国二十四年由南昌传入我县,发展道徒157人。入道费每人1块银元,其组织系统分为点传师、坛主、引师、保师、道徒五个等级,传道师常以“六耳”(即三个人)不传道,“磨肚子”、“过仙气”为幌子,以“三宝”(关、诀、印)五字真经为基本“法宝”,控制道徒,蛊惑群众,干尽坏事。
   建国后,其组织被取缔而彻底消亡。
   先天道
  又名空无会,俗称拜大伯,主坛设于中华山(今礼陂乡)。民国中期,巴山镇设有两个分坛,一在今大南门48号;一在今神巷口3号。当时不少的士绅、富贾,为了戒鸦片烟或养病而设坛。会徒不需素食,不受戒束,故俗云“越有吃,拜大伯”,信徒终日无所事事,纯属剥削阶级的消闲组织。
   建国后,停止活动,自行消亡。
   一字门
  又名姚组、一字斋、红门斋、寡妇斋,是反动会道门“大乘教”的别名。民国七年由浙江传入我县。采取以亲传亲,邻拉邻的方法发展了门徒74名,其中道首13人,凭借崇拜“弥勒佛菩萨”,以吃斋、念经等迷信活动为烟幕,不但骗财害人,而且暗中勾结官府,狼狈为奸,进行反革命活动。1958年4月3日,政府明令予以取缔,后即行瓦解。帮派
   青帮
   民国二十五、六年传人我县,开始招纳帮徒。
   民国二十八年,南城一支帮徒加入崇仁青帮。
   民国三十年,南昌一支来崇仁发展帮徒,乃合二而一,共发展帮徒98人,下设5个分会。
  民国三十至三十一年,青帮在县内广招帮徒,入帮的徒众越来越多,最后竟达四、五百人众,除原二区(秋溪、航埠、连城)外,几乎遍及全县。
   建国后,全县各地的青帮组织全部瓦解。
   红帮
  民国三十六年冬,由宜黄二都传入我县双坑一带,以抗兵抗捐为幌子,骗取当地群众42人加入,每人缴交会费5元,于嵊背举行人会典礼。宣布了章规,凡入会者除介绍人外,不得为他人所知;暴露身份者开除出会,泄露内情者,处以“三刀六洞”;出卖组织者,株连全家。其标志是:无论寒暑,但有外出,则在衣领下面留最上一扣不扣,左袖出卷半月形。
  1951年,土改时予以取缔,明令解散。
   哪叱会
  哪叱会是利用神权为号召的封建迷信流氓组织。清宣统三年(1911)始在县城组织起哪叱会,初有会员23人。至民国二十五、六年间,信从入会者竟达七、八十人。
   民国三十二年复于巴山镇发起组织,谓之新哪叱会。始建时只有10余人,至民国三十五年,伪国大代表大选时最盛,其人数发展至64人。
   建国后,予以取缔。
   兄弟会
  初创于民国中期,抗战期间鼎盛,遍及郊西、沙堤、石庄、河上、三山、东来、白陂、孙坊、白鹭等地。初为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赖以团结互助之组织,后渐鱼龙混杂,多为地痞、流氓所把持,并以当地乡、保长、兵丁等为骨干,蒙骗大多数农民和手工业者加入,各地分支组织40余个,共有会员525人。明为结会同心,亲友相帮,或为抗丁抗捐,实乃当地豪绅培植地方派系势力。
   建国后,各地兄弟会组织全部解散。
   崇正社
  由江西省军管区副司令李思愬(巴山镇人)为后台,于民国三十四年开始组织,次年元月成立。总社社址在县城天主堂(现县人民医院内)私立崇正小学内,下设12个分社,主要势力范围是航埠、秋溪、连城等地,成员遍及全县。总社社长汪澜(县保警大队副大队长),副社长张慕贤,理事、监事各4人,分社社长12人。社员入社需交社费稻谷1石。建社初由社员30人发展到368人,后达1819人。是我县地方两个最大派系之一,凭藉其掌握全县武装,争权夺利,欺压人民。
   民国三十六年在我县竞选伪国大代表时,同以CC分子组织的益群社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闹得不可开交。
   解放后,同益群社合流,携带枪械、电台流窜山区,负隅顽抗。建国后,被人民政府剿灭,其组织亦被取缔。
   益群社
  是以一批投靠CC系的官僚政客为首,于民国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间组织的。其主要势力范围是巴山镇、凤岗、白陂、三山、白鹭渡等地,成员遍及全县。社长傅肃之,副社长黄希宪,理事、监事各4人。下设7个分社,社员792人,并编辑发行了《新晓报》,是我县两个最大派系之一,长期窃据县参议会领导,把持县政,争权夺利。在竞选伪国大代表时,其主要头目傅肃之,投机钻营,易名傅宜之,加入青年党。在国民党当局的圈定中而当选为我县伪国大代表。
   解放后,与崇正社同流合污,组织反共地下军,进行反革命活动。建国后,被人民政府镇压,其组织即冰消瓦解。
  民国后期,我县各地标榜各种名义的会社众多,其实均属崇正、益群两大地方派系之分支和附庸。据县公安局档案记载,全县尚有各种会社36个,社员1933人。
   崇仁县各种会社组织情况表
   表3—46续表
  此外,先后遍及全县各地的组织,尚有义胜、义成、扶澜、励志、力行等26个社;西山、都江、力行、同胜、观音、姐妹等31个会。社(会)首120人,多为豪绅、恶霸、地痞、流氓;社(会)员达10048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7.7%。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