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20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
分类号: D430
页数: 5
页码: 475—479
摘要: 《崇仁县志》中对崇仁县青少年团体的介绍。
关键词: 崇仁县 青少年团体

内容

共青团
  1928年,在秘密发展中共党员的同时,开始秘密发展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并随着党组织的发展,共青团组织开始建立。2月,第一个团支部在古塘村成立。书记黄明显,接着在西馆周家、连城下城也先后建立了共青团支部。1930年,我县党的组织先后遭到破坏,革命斗争暂时转入低潮,共青团组织停止活动。
  1933年5月,少共崇仁县委员会在苏区谷岗登仙桥成立,书记曾尚奎,6月迁入东山,区设区委,乡设团支部,村为团小组,先后在苏区建立了9个团支部,有团员60余入。其中东山区4个团支部,团员40人,港下区3个团支部,团员10余人,凤岗区2个团支部,团员10余人。他们团结青年,联系群众,在放哨、侦察,配合红军和游击队打仗,发动青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起了积极作用。
   解放后,1949年8月,县政府机关建立第一个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
  1950年,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崇仁县工作委员会。同年9月24日,改名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崇仁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并开始农村建团试点,于二区谢家村建立第一个农村团支部。
  1957年6月改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崇仁县委员会,全县有团员1480人担任区,乡、村、社各级领导工作。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至1962年,全县已有团员4680人担任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各级领导工作。
  1966年,全县团的组织瘫痪,在中学则被“红卫兵”取代。
  1968年下半年,团县委与县工会、县妇联合并办公,改名群运组。
  1969年,召开了全县的“红卫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崇仁县红卫兵代表大会委员会(简称崇仁县红代会),取代了团县委,由群运组管辖。
  1972年,恢复团县委。
  1984年,全县团的组织已发展有27个团委,452个支部,10208名团员,其中女团员3336名。
   建国后几个年份团组织的发展状况表
   表3—41续表
   注:1、根据团中央规定,1980年起,农村团总支改为支部,原支部改为小组,故支部数骤减。
  2、团员占青年比重:1982年为21.4%,1984年为23.2%。
  3、从1949年至1984年输送团员入党959名。
   建国后历届团员代表大会
   表3—42续表
   注:历届团员代表大会均在巴山镇举行。
   三青团
  民国三十二年(1943)七月,在国民党县党部的指使下,开始了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的活动。初由县立中学教师吴定一负责组团工作,于教育界和学校中发展团员39人,正式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崇仁区队,隶属临川县分团。
  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正式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崇仁县团务筹备员办公室,设有专职人员办理日常团务,由吴定一任筹备员,每年在县中、简师等学校青年学生中发展团员,并举行1—2次集体宣誓活动。
   民国三十四年六月至三十五年七月,黄俊民任筹备员。八月,江西省三青团支团派南丰分团书记罗秀三继任筹备员。
  民国三十六年一月,崇仁三青团组织扩大,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支团崇仁分团筹备处,内有干事会,监察干事会,设总务、组训、宣传、女青年4股,各配股长1人,股员1—2人。分团主任吴徽,书记章致平,随即在各学校和社会上大量发展团员。同年10月,全县共有三青团员441名,建立了崇仁县中学、简易师范、增辉中学、复员青年、社会机关、青年妇女以及凤岗、太山、许坊、巴山、秋溪、孙坊等12个区队,区队设正副队长,区队以下为分队,设分队长1名,由3—7名团员组成。并主编发行了《崇仁青年报》,开展各项活动。
  民国三十六年十月,奉令党团合并,撤销三青团崇仁分团筹备处,并于国民党县党部。党团合并后,团部人员一律任县党部相当副职的职务,三青团员进行一次甄核后,一律转为国民党党员。
   民国三十七年,国民党县党部紧缩经费、裁减人员时,将并入的三青团人员全部裁减。
   民国三十八年五月,崇仁解放,三青团组织全部瓦解。儿童团
   苏区少共领导下的儿童组织。由年龄7—10岁的贫苦儿童自愿参加。1933年苏区共建立儿童团50多个,担任站岗、放哨,盘查路条、防止坏人混入苏区并监视管制土豪劣绅,配合进行破除迷信等宣传活动。
   少年先锋队
  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组织,原名中国少年儿童队。苏区县、区各设队部,乡设大队为基层组织,大队下设分队、小队,由年龄10—15岁的贫苦少年自愿参加。
  1933年3月成立东山少先队,队员30人;浯漳少先队,队员10人。4月,成立上河少先队,队员初为13人,后扩至50余人,双坪少先队队员24人,港下少先队队员120人,5月成立罕浒少先队,队员19人。是年,苏区共建立各级少先队50多个,其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侦探、监视敌人和不法分子,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建国后,少先队主要发展对象是14岁以下的中、小学生。设大队、中队、小队,由团县委领导,有组织章程、队旗、队歌、队礼,少先队员佩带红领巾,接受辅导员的训练和指导。
  1952年,我县开始在第一完全小学建立第一个少先队,发展队员120名,后各地完全小学相继建业。
  1953年6月,改名中国少年先锋队。
  1960年于县城召开了全县第一届少先队员代表大会。
  1963年12月12日至15日,召开了第二届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09名,列席代表37名,选举产生由26人组成的委员会。
  1965年7月18日至21日,召开了第三届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95名,辅导员34名,重新选举了由28人组成的新的委员会。同年,全县少先队员已发展到13541名,占适龄儿童的76%。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少先队组织瘫痪,并由“红小兵”组织取代。
  1978年少先队恢复,“红小兵”解散。
  1984年,全县少先队员已发展到38195名,辅导员1184名。几个年份的少先队员、辅导员状况表
   表3—43
   注:少先队员占少年儿童总数的比重:
  1954年为18.5%;
  1957年为67.5%;
  1984年为86%。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人物

曾尚奎
相关人物
黄俊民
相关人物
吴徽
相关人物
章致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崇仁县中学
相关机构
简易师范
相关机构
增辉中学
相关机构
三民主义青年团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