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17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土产
分类号: F724.3
页数: 2
页码: 356—357
摘要: 染布的一种染料作物,可染制青、蓝二色。薯粉崇仁县大宗的农副产品之一。甘蔗是崇仁县种植甘蔗,相传始于明末,后渐发展。至民国时期,孙坊、白鹭、秋溪、航埠等乡大量种植,其他地区亦零星栽培。
关键词: 土产产品 崇仁县

内容

染布的一种染料作物,可染制青、蓝二色。我县于清末开始试种,民国中期,在秋溪、航埠、孙坊、白鹭等乡广泛种植,年产2400多担,成为我县土布的主要染料。并销往丰城、临川等地。1956年以后,随着化工染料的发展和土布生产的衰落而停止种植。
   薯粉
  我县大宗的农副产品之一。全县农村素有栽种红薯的习惯,面积广,产量高,普遍以薯磨粉,尤以马鞍、白陂、三山、河上等乡的产量最著。质地细嫩,色泽洁白,无杂质,味甜。可用以制作粉丝和菜肴的佐料。建国后,引进胜利号薯种,出粉率高达18%,年总产量约250吨,销往南昌、上海等地。
   甘蔗 我县种植甘蔗,相传始于明末,后渐发展。至民国时期,孙坊、白鹭、秋溪、航埠等乡大量种植,其他地区亦零星栽培。民国二十四年(1935)统计,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总产量100万公斤,除当果食外,大部分熬制红糖。建国初期,全县甘蔗产量30余万公斤。60年代,100—300万公斤。80年代,甘蔗生产大为发展,1984年,全县总产甘蔗684万公斤,大部分运往上海、西安等省、市销售。
   茶叶
  1972年,左港、石桥两垦殖场辟荒山种茶,翌年收茶叶4200公斤。尔后,逐年发展,在郊西、沙堤、孙坊、河上、三山、马鞍、白陂等乡亦有栽培。1984年,左垦和石垦有茶园4400亩,当年制绿毛茶9000公斤,各乡有茶园1175亩,制红毛茶500公斤。茶叶质佳,泡汁清而味浓,除县内销售外,并销及福建。
   黄花菜
  70年代,我县从湖南引进黄花菜种,于巴山镇、石庄、郊西、三山、孙坊、河上等乡种植,以巴山镇、石庄乡为多。由县供销社贷款扶助生产。1984年,全县种植面积640亩,当年制干黄花菜3万公斤。产品质佳、色黄、味清甜。由县供销社杂品公司、县外贸公司经销县内外和出口。黄栀子
  黄栀子属茜草科,盛产于县内丘陵地带。常绿灌木,生长于山坡、旷野的灌丛中。茎多分枝,叶对生或3片轮生,披针形,长7~14厘米。夏季开花,单生于叶腋,白色,芳香。果实椭圆形,顶端有绿色的宿存花萼,秋季成熟后,呈黄色或桔红色,秋冬季采收。
  黄栀子性寒,味苦。果及树根可作草药和中成药,有清热除烦,凉血止血的功效。能治疗急、慢性肝炎、支气管炎、目赤、鼻衄、扭伤等多种疾病。1973年以后,县医药公司大量收购,每年可收鲜果7千至1万公斤。三分之二调省外,其余调本省和地区制药。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