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名、土、特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173
颗粒名称: 第十三章 名、土、特产
分类号: F762.7
页数: 4
页码: 355—358
摘要: 崇仁县新创的电器产品,由于质优而被纳入国家计划,列为江西省的重点产品,新创的工艺品,手工制作,年产15万余对。式样新颖,造型美观。著名的家用玻璃产品,年产30余万只。染布的一种染料作物,可染制青、蓝二色。
关键词: 土特产品 崇仁县

内容

1968年新创的电器产品,由于质优而被纳入国家计划,列为江西省的重点产品,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现有135个品种,年产量达8万余千伏安。造型美观,性能稳定,质量优良,经久耐用,被评为华东地区同类产品一等品,深得用户好评。畅销内蒙、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福建、浙江、山东、安徽、江苏等省、自治区。
   互感器
  1980年新创的电器产品,全省独创。产品规格有3个系列(容量0.5、10、35千伏)255个品种,年产量16000余只、质量均达国家设计标准,性能稳定,经久耐用,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授予的荣誉产品称号,被列为机械部的定点产品。其中CB311—64型互感器,被评为特优产品,畅销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四川、云南、甘肃、广东、贵州等10多个省、市。
   玻璃花瓶
  1981年新创的工艺品,手工制作,年产15万余对。式样新颖,造型美观。颜色有红、绿、蓝等多种,瓶体晶莹碧洁,镶花鲜艳,深受人们喜爱。产品畅销本省及上海、广东、贵州等省、市。
   保温饭盒、保温杯胆
  我县著名的家用玻璃产品,年产30余万只。规格多样,质地优良,保温性能好,不易裂碎,经久耐用。产品供南昌塑料厂配套成保温杯和保温饭盒,销及全省各地。第二节土产
   蓝靛
  染布的一种染料作物,可染制青、蓝二色。我县于清末开始试种,民国中期,在秋溪、航埠、孙坊、白鹭等乡广泛种植,年产2400多担,成为我县土布的主要染料。并销往丰城、临川等地。1956年以后,随着化工染料的发展和土布生产的衰落而停止种植。
   薯粉
  我县大宗的农副产品之一。全县农村素有栽种红薯的习惯,面积广,产量高,普遍以薯磨粉,尤以马鞍、白陂、三山、河上等乡的产量最著。质地细嫩,色泽洁白,无杂质,味甜。可用以制作粉丝和菜肴的佐料。建国后,引进胜利号薯种,出粉率高达18%,年总产量约250吨,销往南昌、上海等地。
   甘蔗 我县种植甘蔗,相传始于明末,后渐发展。至民国时期,孙坊、白鹭、秋溪、航埠等乡大量种植,其他地区亦零星栽培。民国二十四年(1935)统计,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总产量100万公斤,除当果食外,大部分熬制红糖。建国初期,全县甘蔗产量30余万公斤。60年代,100—300万公斤。80年代,甘蔗生产大为发展,1984年,全县总产甘蔗684万公斤,大部分运往上海、西安等省、市销售。
   茶叶
  1972年,左港、石桥两垦殖场辟荒山种茶,翌年收茶叶4200公斤。尔后,逐年发展,在郊西、沙堤、孙坊、河上、三山、马鞍、白陂等乡亦有栽培。1984年,左垦和石垦有茶园4400亩,当年制绿毛茶9000公斤,各乡有茶园1175亩,制红毛茶500公斤。茶叶质佳,泡汁清而味浓,除县内销售外,并销及福建。
   黄花菜
  70年代,我县从湖南引进黄花菜种,于巴山镇、石庄、郊西、三山、孙坊、河上等乡种植,以巴山镇、石庄乡为多。由县供销社贷款扶助生产。1984年,全县种植面积640亩,当年制干黄花菜3万公斤。产品质佳、色黄、味清甜。由县供销社杂品公司、县外贸公司经销县内外和出口。黄栀子
  黄栀子属茜草科,盛产于县内丘陵地带。常绿灌木,生长于山坡、旷野的灌丛中。茎多分枝,叶对生或3片轮生,披针形,长7~14厘米。夏季开花,单生于叶腋,白色,芳香。果实椭圆形,顶端有绿色的宿存花萼,秋季成熟后,呈黄色或桔红色,秋冬季采收。
  黄栀子性寒,味苦。果及树根可作草药和中成药,有清热除烦,凉血止血的功效。能治疗急、慢性肝炎、支气管炎、目赤、鼻衄、扭伤等多种疾病。1973年以后,县医药公司大量收购,每年可收鲜果7千至1万公斤。三分之二调省外,其余调本省和地区制药。
   第三节特产
   煤
  县境东南部的礼陂中华山和许坊乡的谙源等地蕴藏丰富的煤矿。清光绪年间即已初步勘明蕴藏量为1500万吨,民间有小煤窑进行开采。建国后,设有国营和乡、村采矿场,大量开采,年产量7万余吨。产品大部分外调,小部分在县内销售。
   钨砂
  1966年,我县开始采掘钨砂,有黑白两种,年产钨精矿砂90吨左右,质量优良,含钨率高。1983年,被选送北京“钨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展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荣誉证书,产品全部外调。
   夏布
  我县传统的出口特产之一,早在清光绪年间即有织造,以苎麻绩〓为原料。至民国中期,年产量达2万余匹,每匹长28米,幅宽41.7—46.7厘米。经纱支数560—600为上品,480—560为中品,440—480为下品。质地细致,轻薄光洁,经久耐穿,凉爽透汗。品种有糙布、漂白、染色、印花等多种。以漂白布为上品,多用以制作夏服长衫。产品大部分销至九江、汉口、上海、广东等地转销朝鲜、日本、香港及南洋。抗日战争爆发后,销路不畅,产量锐减。1960年后,停止生产。
   毛边纸
  我县传统的手工业产品,清代即有生产。民国时期鼎盛,年产12500担左右(每担16刀,每刀200张)。以嫩毛竹劈成寸宽长条,入窖以石灰腌浸1年后,剥去青皮为制纸原料。纸质分天、地、人、和4等,以天字号为上品,薄而透明,柔而不脆,色泽白晳。拖胶后,着墨不濡,为书写印刷之主要用纸。产品大部分销至武汉、芜湖、无锡等地转销香港和南洋。建国后,机制纸发展,毛边纸业渐衰。
   崇仁麻鸡
  源产于许坊乡,以毛色麻而得名,历史悠久,以其产蛋率高而闻名县内外。母鸡体型较小,平均重量约1.2公斤,头小清秀,冠及耳垂多为红色,眼有神,喙、趾铁灰色,身躯长,尾尖上翘,脚短,毛紧密,性情活泼,觅食力强,耐粗饲料,能抗病,易成活。雏鸡喂6个月后即开始产蛋,四季不辍,年产蛋量200枚左右。过去,民间自行繁殖,常与普通鸡杂交,品种逐渐退化。1980年后,县农业部门选择纯种,专门饲养,繁殖纯种鸡,普遍推广饲养,使品质和产量大为提高,被评为全省4种良鸡之一。1984年,省农牧渔业厅将崇仁麻鸡选送全国农业展览馆展览,遂名闻遐迩。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