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15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建设
分类号: TU24
页数: 4
页码: 260—263
摘要: 1950年至1984年崇仁县城民国期间,县城少建新房,公、私宅舍大都属清代遗留的平房。建国后,县城建设,重点于中山大道和胜利大道衔接建造商店、厂房、办公楼、医院、文化娱乐场所、集体宿舍等长达3公里。
关键词: 房屋建设 崇仁县

内容

1950年至1984年,全县基本建设投资达2918.327万元(缺1970、1971两年投资额),年均投资91.2万元。其中:
  国家拨款2138.47万元,用于农业81.939万元;工交邮电647.81万元;水利电力603.10万元;文教卫生315.33万元;商业126.645万元;林业75.58万元;其他(含城政、办公楼、集体宿舍等建设)287.643万元。
  城镇集体单位投资262.23万元,用于:工业220.53万元,商业6.16万元;交通邮电4万元;林业18.74万元;其他12.8万元。
  农村人民公社投资171.35万元,用于:农业118.18万元;水利电力50.93万元;工业1.1万元;交通邮电1.14万元。
   工交系统技术改造投资343.44万元,用于生产设备更新改造。
   崇仁县历年基本建设投资统计表
   表2—30单位:万元续表
   注:1970、1971两年资料缺。
   建房
  县城民国期间,县城少建新房,公、私宅舍大都属清代遗留的平房。三十一年(1942)遭日寇的焚毁,房舍锐减,废墟满目,长期未能复建。1949年统计,全城有房屋998幢,总面积99815平方米 (其中:公房4784平方米,祠堂众产9366平方米,私宅85665平方米)。房屋的分布,桥南稠密,桥北稀疏。
  建国后,县城建设,重点于中山大道和胜利大道衔接建造商店、厂房、办公楼、医院、文化娱乐场所、集体宿舍等长达3公里,有的大楼高4—5层。1980年以后,私人建房亦颇盛行,原有废墟皆建起新房。1950年至1984年,县城共建房3380幢,总面积818933平方米,为1949年房屋面积的8.2倍。建国后崇仁县县城建房统计表
   表2—31单位:平方米
   注:县房产公司1949年拥有的房屋面积是没收官僚及众产的房屋。
  乡村民国期间,乡村仅有少数富户建房,绝大多数农民,住房拥挤,有的破烂不堪。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随着收入的增加,私人建房颇多。1984年,部分乡建房统计,许坊4878间,占总房的58%;马鞍92幢,面积9200平方米;三山701幢,面积84120平方米;郊西341幢;礼陂973幢;东来1516间;沙堤500余幢,其中楼房100余幢;石庄629幢,其中砖房204幢,木房425幢。又据典型调查,航埠乡新房为老房的1.5倍,相山乡为2.1倍,河上乡为1.6倍。随着人口增加而分居和工业、水利建设移民,全县农村从1958年起渐次建起新村34个,建房498幢,面积约59000平方米,居511户,人口2724人,村名及分布情形是:巴山镇:新村、新建;孙坊乡:水库下;河上乡:新源;东来乡:新村;白陂乡:新基;六家桥乡:新地上;郊西乡:新建、摇钱山;沙堤乡:农场村;马鞍乡:大圆排、新建、官山;石庄乡:山脚下、罗家、山下、傅家垄;郭圩乡:贯背、向阳、新民;许坊乡:新基上;桃源乡:斜下、新村、社田;礼陂乡:下楼、横坑、新建、红岩;相山乡:新建、新村、金钩弯;港下乡:张坑;山斜乡:香菇厂下、塅上。
   附:巴山镇新村简介
  位于镇北郊1.2公里的山坡上,1971年,因建永胜机械厂将城内中山大道邓家塘附近的农民集体迁此建村。全村面积20000平方米,建房41幢,面积7790平方米,居42户,人口212人。自来水
  1983年5月,县成立自来水公司,隶于城乡建设局。投资110万元,建成自来水厂,址在巴山镇北郊黄泥岭。主要工程有:
  集水装置集水井(混凝土结构)1座,建于崇仁河中,面积9.07平方米,装有直径300毫米自应力水泥压力吸水管240米;250毫米铸铁吸水管120米。抽水一级泵房1幢,面积137.84平方米,装有各种水泵7台,电动机7台,配电屏2台,控制柜1台,电缆线90米,出口输水钢管(至反应池)102米。反应沉淀池1幢,面积22.5平方米。过滤池1幢,面积18平方米。清水池1座,面积200平方米。电缆线2根,100米。二级泵房1幢,面积108平方米,装有水泵3台,电动机3台,配电屏5台,控制柜1台。160千伏安变压器1套,架专用输电线2.51公里。容量200吨、高30米的水塔1座。
  输水主管道总长13.308公里,其中:水泥压力管计有直径400毫米的1060米;300毫米的1020米;200毫米的2510米;150毫米的6450米。钢水管计有直径300毫米的134米;100毫米的2134米。此外,还于各主要街道安装直径100毫米的消防栓25只。日供水量达3000吨。
   街道
  80年代始,对县城的街道路面和下水道渐次进行改建,均用水泥混凝土铺设。1981年,修桥头至县第一中学路面500米,道南路下水道600米;1982年,修戴家井下水道420米;1983年,修西路街下水道450米;1984年,修文溪桥、三角塘街道700米,下水道700米,桥北公勇路街道320米,下水道320米;1985年,修中大街至戴家井街道480米;1986年,修桥北街道570米。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巴山镇新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