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14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运输
分类号: F511.3
页数: 5
页码: 238—243
摘要: 崇仁县客运始于民国二十二年。1950年8月,恢复客运,设崇仁车站。1984年全县有大型货车投入货物运输。全县集体所有制单位或个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配挂的拖斗181台。
关键词: 运输经济发展 崇仁县

内容

客运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县城初设汽车站于桥北宝塘边1所民房内(今永胜厂门口),翌年迁桥南万寿宫内,设站长、售票员各1人,工人2人。每日有通抚州客车往返各1班次,途经我县的临(抚州)八(都)客车往返各1班次。二十四年,增开县城——凤岗客车1班次。二十八年,毁公路,客运辍。
  1950年8月,恢复客运,设崇仁车站,址在桥北中山路(今电影院售票房处),设站长、业务员各1人,每日通抚州客车往返各1班次。
  1953年,抚州——乐安客车1班,往返在我县车站停靠,搭乘旅客。
  1958年,抚州交通运输分局投资3万元,在桥南东郊潘家村建汽车站,有票房、货运室、候车室、停车场、职工宿舍等建筑物。
  1963年,辟县城至礼陂、凤岗两条客运线,每日往返1班次,汽车站有客车1辆,座位24个。
  1970年,辟县城至白陂、许坊、航埠、山斜4条客运线,每日往返1班次。
  1980年后,相继辟县城至孙坊、白鹭、东来、三山、罗山、河上、郭圩、港下、浯漳等地客运线,各地每日班次1—3班不等。
  1984年,县内有客车9辆,吉普车25辆,小轿车3辆,双人摩托车8辆。每日通往乡村的班车有44班次,中途停靠站87处;通往南昌、抚州、宜黄的长途班车5次。总计通车里程达2010公里。途经我县的长途班车有抚(州)乐(安)、抚(州)吉(安)、东(乡)乐(安)、鹰(潭)吉(安)、南(昌)乐(安)等10班次,均在县汽车站停靠,可搭乘旅客,同时,县汽车队、运输公司及企业、厂矿亦营长途客运,平均每日运客量为3319人次。
  货运1951年始,抚州汽车运输分局驻车我县汽车站运输货物。1958年,县成立汽车队,有“大道奇”卡车1辆,次年增车1辆,主要承担货物运输。1959年至1963年,县粮食局有上级部门和人民解放军派驻的货车15辆,专司粮食运输。1964年,成立粮运车队,有货车6辆,以运粮油为主,附带运输其他物资。1970年后,林业局成立车队,运输木竹。县运输公司亦购汽车,承揽长途货运。各企业、厂矿大都自备汽车运输物资。1972年,全县有货车59辆,吨位158吨。年货运量近3万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企业、厂矿及农村人民公社的自备车辆日渐增加,因而专业部门的货运量日趋减少。
  1984年,全县有大型货车259辆,中型客货两用车62辆,三轮货车14辆,总吨位1120吨,投入货物运输。崇仁县部份年份客、货运输量统计表
   表2—22
   注:表内所列为汽车站、县汽车队、县运输公司的运量。
   铁路运输
   铁路的客货运输均始于1965年,由白鹭、县城、吕坊等火车站营运。
   客运自1965年至1978年,每日由南昌市——江边村往返对开1班,1979年改为对开两班,每列车挂车厢9—12节。
  货运昼夜不停,县城火车站建有粮食、百货、建材、五金交电等转运仓库及木竹货场,设有龙门吊车。崇、宜两县的进、出境物资均在此集中转运。白鹭、吕坊两站,设有粮食转运库,大宗运输粮食。
   县城火车站部分年份客、货运输量
   表2—23
   航道运输 建国前乃至50年代末,物资交流主要靠航道运输,1960年以后,河道渐趋淤塞,航运乃衰。
  船筏民国二十三年,县内有货船58艘,划子(小舟)7艘。三十年有木帆船80艘,总载重400吨。三十三年,江西省政府颁布“添造运输工具办法”,令各县政府要大力策动人民自己造船,规定大商户每家造1艘,中等商户两家造1艘,小商户四五家联合造1艘,当年,我县造新船20艘。
  1957年,全县有木帆船188艘,载重1180吨,竹筏145只,载重725吨。至1962年,减为:木帆船110艘,载重1025吨,竹筏76只,载重380吨。次年,大部分船筏调往温家圳组织水上运输公社,县内的船筏数量锐减。1965年,仅有木帆船8艘,竹筏40只。现在仅运输公司和个体户有少量小木船,进行短途运输,无竹筏。
  组织1955年,个体船、筏户组织起来,成立木帆船社1个,有船176艘,社员563人;筏业社1个,有竹筏135只,社员195人。1958年,两社合并,成立水上公社,有木帆船195艘,总载重1280吨,竹筏145只,总载重725吨。1965年10月,与搬运工会合并为运输公司。
   运量航运物资主要为粮食、百货、南杂货、土产等。过去,交通不便,长途旅行者多有搭舟乘行。崇仁县历年航运量统计表
   表2—24
   装卸搬运
  民国期间,县城有3个装卸搬运行业,俗称“脚行”,分设在米码头、义泉祠、锅炉街等处。每行有工人30余人,受把头控制,工人来源一般为子顶父业,他人难于入行,即或有少数新入行者,须纳一笔可观的人行费,名为“买扁担钱”。各行划定作业区,相互不得逾越,否则即生纠纷。所得收入,按等级分配,把头多抽。搬运工具为扁担、箩筐、竹杠、绳索等,作业以肩挑、背驮等方式进行。作业对象以装卸船筏货物为主,间或承揽短途搬运。
  建国后,废脚行,清除把头。1950年,3行工人联合组织搬运工会,民主选举负责人,设会计管财务,实行按劳分配,时有工人120余人。1965年10月与水上运输社合并成立崇仁县运输公司。尔后,组织不断扩大,运输工具渐向机械化发展。1984年,有职工539人,分为搬运大队、汽车队、汽车修理厂3个营业机构,下设城北桥头、火车站贮木场、火车站商业仓库、火车站月台库、粮油加工厂、抚州地区粮局驻崇中心粮库等6处装卸作业点。运输工具有大型货车9辆,36.5吨位,小型机动货车21辆,21.5吨位,拖驳机1台,木船4艘,16吨位,皮带输送机2部,大板车300部,扁担、箩筐已废除。经营业务包括货物装卸、短运及汽车长途运输、汽车修理、水路短运等。崇仁县运输公司历年航运和人力装卸搬运数量统计表
   表2—25单位:吨
   民间运输
  建国前,民间运输主要以木单轮手推车和船、筏为工具,徒步肩挑运输亦颇普遍。民国三十年一月统计,全县有手车300辆,每辆载重100公斤,日载运能力30吨。凡与抚州、乐安、宜黄、丰城、樟树交流的货物,大都以手车运输,县内城乡的物资流通,兼以手车、船筏、肩挑搬运。
  1958年始,民间渐以机动车辆和大板车更替了人力肩挑运输。各公社、大队拖拉机站拥有的拖拉机,农忙耕田,农闲投入运输。1980年后,购置手扶拖拉机经营运输业务的农户日渐增多,并出现汽车运输专业户。1984年,全县集体所有制单位或个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配挂的拖斗181台,总载重452吨,手扶拖拉机487台,私营汽车42辆,大板车422部,投入客、货运输。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