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134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交通
分类号: F506
页数: 21
页码: 226—246
摘要: 建国后崇仁县新建公路桥共建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13座,总长705米。建国后,废脚行,清除把头。1950年,3行工人联合组织搬运工会,民主选举负责人,设会计管财务,实行按劳分配,建立路政管理制度,国家交通部门颁布了路政管理条例。路政管理工作,主要由公路管理部门负责,公安、交通、监理等部门协同监督执行。
关键词: 交通发展 崇仁县

内容

据清同治七年(1868)版《抚州府崇仁县舆地图说》载,我县古道有12条。
   以黄洲桥南为起点:
  东行至茶亭岗,分两路往临川。一向正东行,经冯家嘴、航埠街、秋溪铺、禅和峰达临川县界,长30公里,再及临川县治(今抚州市,下同)有22.5公里;一折向东北行,经六家桥、石桥、朱山、八角亭达临川县界,长25公里,再及临川县治有15公里。
   东北行至雷家巷,经周坊、李司岗、刘家渡,过河至孙坊街再经吴坊渡、白鹭渡达临川县界,长22.5公里,前至临川县治22.5公里。
   西行渡河至万金铺,经高溪铺、谢坊铺、怀仁铺达乐安县界,长20公里,前至乐安县治32.5公里。
   出小南门行至沔浒,经沙港、湖头、游马亭、铁子铺达乐安县之公溪墟,长20公里,前至乐安县治30公里。
   出大南门行至池头桥,经简桥、王沙塘、桃源店、马口、黍山桥、凤岗墟、罗坑汛、山斜、刻木堂、朱陂街、石脑上、横岭、黄坊、太平市、华盖山达乐安县界,长57.5公里。
  出东门行至偷索桥,经胥陂桥、贯桥、蓝陂桥、礼陂桥、花树下、章家岭、孤岭达宜黄县界,长22.5公里,前至宜黄县治10公里。
   以黄洲桥北为起点: 东北行出课耕门,经七里源、左港、小山朱家至临川县之高坪墟,长20公里,前至临川县治22.5公里。
  出东门经路铺、左桥铺、土源铺、前泽铺、西馆铺达临川县界,长22.5公里。
  出东门经冷水郭、元家桥、槠山、东来圩、黄柏界达丰城县界,长17.5公里,前至丰城县治45公里。
  出北门经木源里、石牛铺、青石桥、赵公岭达丰城县界,长17.5公里,前至丰城县治42.5公里。
  出西门经粪撮岭、枫林里、笔架桥、白陂街、丁坊、石头岭达丰城县界,长20公里,前至丰城县治55公里。
  上述古道,昔为我县与邻县通商及旅行之要道,可通手推车和马、轿,今为公路所更替,变为乡间便道。第二节公路
   干线
  临八线北起临川县治,南至乐安县八都,全长128公里,经我县境内47公里。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月兴建,翌年五月竣工通车。二十八年,民国政府以阻日军进犯为由,加以破毁。
  1950年修复通车,途经我县的线路,北起自临崇交界的14公里+6米处,越石桥、六家桥、沙堤、县城、罗陂岗、马鞍等地,南止于崇乐交界的61公里+556米处,长47.550公里。全线属省级养护公路,编号为干052。路身为泥结碎石构筑,县城地段为柏油路面。14—43公里地段属二级路,基宽10—16米,面宽5—7.5米;43—61公里地段属三级路,基宽7.5—8.5米,面宽5—6.5米,沿线有公路桥12座,总长356.87米,其中大桥3座。路旁绿化从14公里至42公里处计长28公里,两旁分双行植树,平均每公里植树1600株。
  崇宜线为我县直通宜黄的公路,民国二十三年建,当试车至孤岭脚下,即发生翻车事故,死3人,后遂一直未通车。
  1958年修复通车,全线起自我县城东临八线上40公里+600米处,越庙下、贯桥、礼陂、下邿坊、油榨下、孤岭等地入宜黄县城,全长35公里,在我县境内有23.5公里。初修时,路质差,尔后经3次整修,始固。路身为泥结碎石构筑,基宽6.5—7.5米,面宽3.5—4.5米。1983年,于起端铺柏油路面3.4公里,投资130510元。今属省级养护公路,编号077。在我县地段有小桥4座,总长107.9米,均为水泥钢筋结构,路旁绿化不足5公里。
  崇凤线民国二十三年筑成通车,二十八年破毁,1958年修复。全线起于县城,越淇下桥、窑上、筒桥、王沙塘、桃源、马口、下源口、黍山等地止于凤岗圩(今相山镇),长26公里。路基宽6—7.5米,路面宽2.8—3.5米,为泥结碎石构筑。沿线有桥梁8座,总长148.2米。属省级养护公路,编号为5006,路旁绿化树木稀疏。
  临宁线崇仁段起自临八线22公里+700米处,向东经六家源、鸽源、下王、周舍等村入临川境,长10公里。1957年筑,属省养护二级路,编号057。基宽7—7.5米,面宽3—3.5米,为泥结碎石构筑。在5公里+840米处有小桥1座,名下王桥,路边绿化植树成活少。
  礼桃线起自礼陂街口(崇宜线15公里+980米处),经沧源、东陂㟏、枫树头、长沙坑、许坊进入宜黄县的桃陂,长13.9公里,1959年筑。初为大闹钢铁运矿简易公路,路面狭窄坎坷,行车不便。1965年和1975年两次由省投资改建,加宽、平整路面,遂成为客货运输的通衢。属三级养护路,县管,编号5005。有钢筋混凝土桥梁1座,长24米,宽9米,两旁设人行道。
   乡村线
  1958年后,乡村公路逐年发展。1984年,有县养乡公路20条,总长169.76公里;乡养村公路111条,总长444.3公里,农村运输畅通。
   崇仁县1984年县(乡)公路里程表
   表2—19续表续表
   养护
  民国时期,省公路处于公路沿线设养路工区。二十四年,临崇线由第三养路区七分区养护;崇乐线(至戴坊)由第四养路区一分区养护;崇宜、崇凤2线,则由五分区养护。二十八年公路破毁后,养路工区随即撤销。
  1951年,成立崇仁养路工区,隶属抚州养路中段,设1个养路班,名曰十八道班,有工人18人。
  1956年撤销养路工区,成立崇仁养路分段,下设六家桥、刘家洲两个大道班,养护崇乐两县的省管公路。
  1965年,养路段辖10个养路队,有工人82人。
  1981年改名公路段,隶属抚州地区公路分局。
  1984年,县内共有养路队11个,工人78人,养护省管公路。
  县乡公路养护由县交通局负责。1963年成立县社公路养路队,1982年改为县社公路管理站。下有三山、河上、东来、白陂、孙坊、白鹭、凤岗、桃源、郭圩、石庄等10个养路队和火车站养路道班及竹山、马鞍、航埠3个养路组。养路队最多的13人,最少的6人,均由当地乡、村派遣民工充当。现有104人,其报酬由乡政府统筹支给,国家另按人按月补助伙食费13.50元,办公费1元。经省、地、县联合验收的乡公路,每年由国家按每公里发给养路补贴费。1980年以前,一等路240元,二等路200元,三等路160元。1981年始改为一等路280元,二等路240元,三等路200元。
  养路工具以大板车、畚箕、锄头、扫把为主。1975年以后,渐次配机械设备。1984年,有工程汽车4辆,丰收27型拖拉机2台,小四轮车15辆。
   第三节铁路
   线路
  向(塘)乐(江边村)铁路,起自浙赣线的江家车站,止于乐安县的江边村,横越我县北部,由东北的68公里+500米处入境,西向经白鹭、孙坊、河上、巴山镇、郊西、马鞍等乡,于西部的114公里+500米处出境,县境内线段长46公里。全线于1962年10月1日动工,1965年5月10日竣工通车。
   火车站
  白鹭站位于白鹭乡的花园村。1964年10月建,次年启用。月台长150米,有仓库40平方米,票房20平方米,宿舍175平方米,办理客货运输。 崇仁站位于巴山镇北郊,为我县铁路线上之枢纽站。1964年12月建,次年启用。站内设有4道存车线,并有支线1公里通抚州粮油中心库。月台长333.8米,货场面积1446平方米,有仓库1407.5平方米,票房30平方米,候车室150平方米,宿舍1155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4500余平方米。崇、宜两县的进出口货物,均于此集中转运。吕坊站位于马鞍乡的吕坊村。1964年12月建,次年启用。月台长160米,有仓库30平方米,票房8平方米,宿舍200平方米,办理客货运输。
  升降所有78公里、左港、罗陂岗等3处,火车经过时停1分钟,便于旅客上、下车。
   第四节航道
  崇仁河航线起自县城,途经段家车、刘家渡、南岸、孙坊、华家、白鹭渡等地至临川县之西廨渡注入抚河,全程27公里,是我县航道之干线。昔时,常年舟楫畅通,可航载重10—15吨的货船。沿线于县城南岸的米码头、义泉祠、锅炉街,北岸的学宫前、白鹭树下(今运输公司门前河旁)等处及经过之圩集设置码头,装卸货物。1960年以后,因上游采矿和水土流失,河道日渐淤塞,今不能正常通航。
  宝唐水航线起自吕坊村,途经炉坊、谢坊、罗溪等村,至石庄乡的桥头村汇入崇仁河,全程18公里。春、夏可通载重10吨的木船,秋、冬可通竹筏。过去,沿线村庄进城的物资赖以运输,今已淤塞不能通航。
  西宁水为山区流放木、竹的主要航道,自马口至县城长26公里,可通载重10吨的船、筏,但礁石甚多,常触沉行船。1951年至1954年,由抚州地区航运局拨款6000元(折新人民币),整治河道,遂较为畅通。1964年在官山村筑拦河坝后,不能行船,仅可
   流放木竹。
  孤岭水自陂下至六家桥衔接崇仁河,有航线15公里,春、夏可通载重7吨的木船,秋、冬能行竹筏。1960年后沿线筑坝蓄水,遂不通航。
  左港水自元家桥至左港衔崇仁河,有航线4公里,常年可通载重7吨的木船,现沿线已筑水库,不通航。
  东源桥水流经左垦、孙坊、清水、汀桥等地汇入崇仁河,有航线20公里,常年可通载重10吨以上的木船,自建大同源水库后,航道遂废。
  宜黄河流经航埠、秋溪注入临川上顿渡河,我县境内有航线15公里,常年可通载重10吨以上的木船,今航埠境内沿河筑有水库,不通航。
   第五节津梁
   津渡 清同治十二年(1873),全县有津渡50处。光绪二年(1878)增为51处。民国期间,减为23处,即罗家渡、刘家渡今均属沙堤乡)、谢家渡、左港渡(今均属河上乡)、南门渡(今属六家桥乡)、邹家渡、许家渡(今均属孙坊乡)、华家渡、白鹭渡(今均属白鹭乡)、罗溪渡、村头渡(今均属郊西乡)、炉坊渡、谢坊渡、白米楼渡(今均属马鞍乡)、官山渡、水库渡(今均属石庄乡)、奥村渡(今属张坊乡)、马口渡(今属桃源乡)、苔洲渡、凤岗渡(今均属相山乡)、熊家渡、章家店渡(今均属航埠乡)、洪坊渡(今属临川秋溪乡),每渡设木船1艘,渡工1人。渡船或由富户捐建,或由乡民募捐集建。渡工工资,有渡田产者,收租供给,无渡田产者,由就近乡民派给。就近乡民过渡,不需付渡钱,商贩或运输者过渡,则酌收过渡费。
  建国后,洪坊渡划归临川县,临川县之下章渡划归我县,属航埠乡,仍为23处。渡船的更新和维修,由乡政府统筹经费,渡工工资每月30—35元,由县财政局拨给。
   桥梁
   公路桥
  建国后,新建、改建公路桥46座。其中,以县城的解放大桥、崇仁大桥(有记)较为宏伟,乡间较长的公路桥有:
  六家桥: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由洋溪例贡周锡祐捐银3千两鼎建,其时名六溪桥,座落今六家桥乡,位于临八线16公里处,横跨孤水上,后被洪水冲毁。民国二十一年(1932)修临八公路时,重建木桥以通车,时因桥头有6户人家而得名。
  1958年由抚州公路运输分局拨款改建,砌石桥墩(立式),桥面仍为木板。1973年6月1日又由该局工程队改建桥面,设水泥钢筋混凝土梁4根,上铺水泥板,同年11月30日竣工,翌年4月交付使用。桥长65米,高6.7米,有6孔,其中:6米跨径的2孔,12米跨径的3孔,9米跨径的1孔,桥面中间宽7米,两旁人行道各宽0.5米。负荷:“汽车—13吨,挂车—60吨”。
   黍山桥:明隆庆年间(1567—1572),由未园斋人募建,长35丈,广1丈1尺,下砌6墩,上建屋33间。位于凤岗乡(今相山镇)黍山村南口,故名,横跨西宁水上。万历二十四年(1596)毁,由县城北耆刘天叙重建,易名“天叙桥”。清康熙十七年(1678)又毁,庸庸道人募资重建,易名“长安桥”。三十一年县西耆人杨士烺施早晚田租90箩,并茶山1座,梨树20余株,为煮茶费,又为屋2间于桥头施茶。乾隆间(1736—1795)聚金重修。嘉庆间(1796—1820)复修。道光初各姓众捐钱7千串,改建卷孔。咸丰间(1851—1861)又由富绅捐资两次重修,复名黍山桥。
  1954年,洪水冲塌1孔,由国家拨款33000元重修,加固桥墩。1969年,山洪暴发,又冲塌1墩,复由县财政拨款改建,铺设水泥桥面,两旁护以水泥钢筋栏杆。桥长71.2米,4墩5孔,每孔跨径10.3米,桥面宽5.2米。负荷:“汽车—13吨,挂车—80吨”,现为崇凤公路之主要桥梁。
  闾陂桥:为古便道桥,民国二十一年改为公路木桥,坐于临八线46公里+69米处(郊西乡刘家洲村前)。1951年5月重修,加固支架,扩宽桥面,长42米,宽4.5米。1958年8月动工改建为红石桥,次年1月竣工。桥基砌石墩2个,脚深1.8米,以混凝土浇注,跨径36米,桥高3.2米,长40米,宽5.2米,两旁护木栏杆,共投资12000元。1970年重建为水泥钢筋混凝土桥,墩为曲拱形,1大孔,跨径30米,两端上部覆3小曲拱,皆以水泥沙浆砌片石构筑。桥高3.5米,长38米,桥面以水泥砂浆铺设,中间宽7米,两旁人行道各宽0.5米,护有栏杆,可通行挂拖斗的载重汽车。
  严陂桥:清道光六年(1821)由严陂村贡生徐珍(名启万)费数千金独建,因位于严陂村西头半里处而得名,跨孤水上。全长40米,面宽4米,2墩3孔,以麻条石砌结,可通载重4—5吨的汽车和拖拉机,今为乡公路桥。
   建国后崇仁县新建公路桥梁表
   表2—20续表铁路桥
  我县境内铁路线上,共建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13座,总长705米,其中:以左港桥、水坑桥、黄泥岭桥、闾陂桥、秋陂桥较长,均在50米以上。
   建国后崇仁县新建铁路桥梁表
   表2—21
   便道桥
  清同治间,全县有大小桥梁294座,光绪间减为252座。民国时期无统计。建国后,有些便桥改为公路桥,现乡间仍有便桥200余座。
   附:黄洲桥(今称解放大桥)记
   (1984年) 宝水自西向东入境,将县治隔为南北二城。为沟通两岸人民往来,自唐时起,跨河编竹为排,鱼贯而渡,水涨则漂坏,水落再修葺,劳多功少,民甚苦之。至宋嘉祐中(1056—1063),知县苏缄始主持作浮梁以渡,然遇洪流骤涨,则桥板漂荡,时断交通。宋淳祐八年(1248),有客籍人士数人,议创石桥(下砌石墩,上架木板),越十五年,即景定三年(1262)始成。未几,毁于火灾。咸淳六年(1270),摄县事之县丞赵若濖嘱好义之士陈纯中倡首,合众力重建,费钱11000余贯。桥高20米,南北两端筑石阶拾级而上,并设门。桥上两侧造屋40间,中建一祠,气势颇雄伟,不惟贯通南北两市,且连接湖广数省通途,民甚乐之。桥成之时,请状元文天祥题匾书:“黄洲桥”。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桥复毁于火灾,知县陈翱督县人重建,历五载而桥成。下筑石墩9,上铺木梁、木板,长180米,两侧为屋44间,出木之杪为亭3。工程浩大,总运载木石之舟为1800弱,总木石金漆之工达47000强。桥成时,县人吴宣,书“黄洲桥”额,并题“柱石云汉,冠盖蓬瀛”八大楷。正德十六年(1521),又毁于水灾,嗣后终嘉靖之世(1521—1565),无桥者共46年。隆庆元年(1567),县人王德平之妻陈氏。秉夫遗志,捐资独建,同年动工,至隆庆四年(1570)春落成,费银2000余两。署知县张起潜,命改名“德平桥”。万历四年(1576)正月大水,坏墩石,陈氏复捐银300两加修。万历十八年六月,桥又毁于火,县人刘天启出资独修,期年竣工,费银2080两。桥宽6米,长180米,下筑9墩,上为屋52间,知县裴彬命改名“天启桥”。崇祯五年(1632),桥毁于兵燹。十年暮春,县廪监生吴道立为首募捐重修,历时3载,落成于十二年(1639)季秋,费钱3000余贯,复名“黄洲桥”。 清顺治十三年(1656)夏,大水损墩石,十五年春,大水冲堕孔面石及半,两次均由知县谢允璜倡议筹款修葺。雍正十年(1732)和十一年,迭被大水摧毁桥墩,县人募捐,重建石墩,上铺木板。乾隆三十年(1765),知县沈梦龙劝捐,重修石墩,下7孔,上为屋80间,中建关帝阁,费银4000余两。五十二年,又遭灾害,石墩俱坏。县人集资数百,暂架浮桥,节年修补。嘉庆七年(1802),知县罗攀桂偕县名宦陈凤翔劝集地方上层人士40人,各捐银200两,又劝居民乐输襄助,将旧墩悉行改造,上仍架木板,造屋48间,中建许真君阁,南建关帝阁,北建观音阁,始于嘉庆十一年,至二十一年落成,费银18000余两。道光元年(1821)四月初五日,桥上油店起火,全桥尽毁。后以桥产存息钱千余贯,并挪用谢廷恩所捐育婴堂银200两,就石墩搭浮桥。道光十一年五月初六日发大水,桥板漂荡无遗,6墩尽塌,知县万宗洛募资再作浮桥,自北达南,联36小艇,上铺平板,旁护以栏杆,舟楫往来,定时启闭,如是者达数年之久。
  道光十六年,县人谢廷恩,独力捐资,兴建石桥。是年七月初七日兴工,至十九年冬落成,费银6万余两。桥基挖剔至底,筑于石骨之上,桥下部砌卷洞9孔,第一、二孔(北端)跨径12.9米,余皆为12.75米,北岸牙头长7.33米,南岸牙头长6米,砌8墩,墩基深14.33米,底宽6米,出河床上部高7.43米,跨径3.53米。每墩西面砌金钢雁翅分水墩,桥身全长156.7米,面宽6.27米,除砌拦墙外,中间实宽5米。拦墙高1.5米,宽0.64米,砌墙砖厚11.7厘米,宽20厘米,长40厘米,墙上盖阔石,高20厘米。全桥均用麻条石嵌缝砌结,甚为牢固。第5墩之上,西向建观音阁,东向建韦驮龛,高4.75米,横宽3.92米,纵深3.02米,溢出桥面2.13米,两旁各附店3所,共12间,高与庙齐,横宽4.7米者4间,3.92米者4间,3.13米者4间,俱深3.02米。桥南端为石阶17级,北端为石阶15级,两阶之上各砌砖墙高6.13米,宽与桥面齐,为牌门,书匾“黄洲桥”。越数年,洪水冲动桥南端分水雁翅,谢氏仍出资修葺,县人并捐资在上游筑石堤以护桥身,桥乃巩固。
  民国期间,建临八公路,将桥上店屋拆除,仅存拦墙和中间两龛。建国后,交通事业日益发展,车辆往来频繁,桥面狭窄,影响人行。乃于1966年由省交通厅拨款10万元,省公路二中队施工,改建桥面,拆除旧拦墙,于桥面横架水泥钢筋混凝土梁26根,两侧各伸出悬臂1.5米,铺设人行道,并以水泥铺筑桥面,宽6米,两旁护有水泥栏杆,是年竣工,人车可分行,甚为安全。桥名更为“解放大桥”。
  1969年6月30日,凤岗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当日深夜,此桥自北向南的7个分水雁翅,刹时尽塌,仅余南端一翅未动,然面盖石已被冲斜。翌年秋,再由省交通厅拨款9.4万元,由县交通局组织施工,浇制水泥钢筋半圆形分水墩,以护桥身,年底竣工。今此桥全部结构仍甚完好,在现代化交通事业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崇仁大桥记
   (1984年)
  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县城区日益繁荣,中山大道,商店林立,贸易兴隆,车辆、行人熙来攘往,交通时有阻塞,车祸间有发生。县革委会为策交通运输安全畅通,遂决定机动年辆改道城外行驶,因有建造新公路桥梁之议,乃备文向江西省和抚州地区革委会报请拨款建桥。1975年4月,经复文批准,由省拨款118万元(其中:计划委员会30万元,物资储备局60万元,交通厅25万元),作为建桥专款。 经期年勘测,择定黄洲桥下游距桥700余米处为建桥地点。1977年1月成立“崇仁大桥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同年3月10日破土兴工,历时六载,于1982年8月30日竣工,12月剪彩通车。实际支付建筑费用951440.59元。耗用建材计:木材825.6立方米,水泥25700吨,钢材71吨,砾石5927.53立方,砂石10113.15立方。此桥为我县最大之公路桥,承受载重压力为“汽车—20吨,拖挂—100吨”。每日通过机动车辆约二千余车次。
  桥的结构为双曲拱形,乃按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和曲拱桥的建筑技术标准进行设计,由六家桥、孙坊、巴山镇等公社的工程队综合施工。桥身为钢筋骨架,以水泥、卵石、沙子拌成混凝土灌注而成,浑然一体。桥下部为5墩,墩脚筑于河底红石岩以下1.5—3米处,从河床至底部深3.5米,基宽12.08米。墩上部高5.89米,横宽10.028米,纵宽7.5米。砌曲拱6大孔,拱顶距河床14米,每孔跨径30米,过水流量为2870m3/秒。拱之两端除南、北头接岸边台基外,余均坐于墩上,两拱交接处建有小曲孔,两岸头各为3孔,中墩上7孔,其余4墩上皆为6孔,共37孔。桥面用水泥铺筑,全长247.93米,中间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护有镶花板水泥钢筋栏杆。南北桥头两侧,建有面积24.5平方米的方形平台,南头东向有双层桥堡1座。全桥安华灯28盏,入夜,电炬齐明,明珠一串,倒映河中,与星光月色交辉,为县城新增一壮丽景观。第六节运输
   公路运输
  客运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县城初设汽车站于桥北宝塘边1所民房内(今永胜厂门口),翌年迁桥南万寿宫内,设站长、售票员各1人,工人2人。每日有通抚州客车往返各1班次,途经我县的临(抚州)八(都)客车往返各1班次。二十四年,增开县城——凤岗客车1班次。二十八年,毁公路,客运辍。
  1950年8月,恢复客运,设崇仁车站,址在桥北中山路(今电影院售票房处),设站长、业务员各1人,每日通抚州客车往返各1班次。
  1953年,抚州——乐安客车1班,往返在我县车站停靠,搭乘旅客。
  1958年,抚州交通运输分局投资3万元,在桥南东郊潘家村建汽车站,有票房、货运室、候车室、停车场、职工宿舍等建筑物。
  1963年,辟县城至礼陂、凤岗两条客运线,每日往返1班次,汽车站有客车1辆,座位24个。
  1970年,辟县城至白陂、许坊、航埠、山斜4条客运线,每日往返1班次。
  1980年后,相继辟县城至孙坊、白鹭、东来、三山、罗山、河上、郭圩、港下、浯漳等地客运线,各地每日班次1—3班不等。
  1984年,县内有客车9辆,吉普车25辆,小轿车3辆,双人摩托车8辆。每日通往乡村的班车有44班次,中途停靠站87处;通往南昌、抚州、宜黄的长途班车5次。总计通车里程达2010公里。途经我县的长途班车有抚(州)乐(安)、抚(州)吉(安)、东(乡)乐(安)、鹰(潭)吉(安)、南(昌)乐(安)等10班次,均在县汽车站停靠,可搭乘旅客,同时,县汽车队、运输公司及企业、厂矿亦营长途客运,平均每日运客量为3319人次。
  货运1951年始,抚州汽车运输分局驻车我县汽车站运输货物。1958年,县成立汽车队,有“大道奇”卡车1辆,次年增车1辆,主要承担货物运输。1959年至1963年,县粮食局有上级部门和人民解放军派驻的货车15辆,专司粮食运输。1964年,成立粮运车队,有货车6辆,以运粮油为主,附带运输其他物资。1970年后,林业局成立车队,运输木竹。县运输公司亦购汽车,承揽长途货运。各企业、厂矿大都自备汽车运输物资。1972年,全县有货车59辆,吨位158吨。年货运量近3万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企业、厂矿及农村人民公社的自备车辆日渐增加,因而专业部门的货运量日趋减少。
  1984年,全县有大型货车259辆,中型客货两用车62辆,三轮货车14辆,总吨位1120吨,投入货物运输。崇仁县部份年份客、货运输量统计表
   表2—22
   注:表内所列为汽车站、县汽车队、县运输公司的运量。
   铁路运输
   铁路的客货运输均始于1965年,由白鹭、县城、吕坊等火车站营运。
   客运自1965年至1978年,每日由南昌市——江边村往返对开1班,1979年改为对开两班,每列车挂车厢9—12节。
  货运昼夜不停,县城火车站建有粮食、百货、建材、五金交电等转运仓库及木竹货场,设有龙门吊车。崇、宜两县的进、出境物资均在此集中转运。白鹭、吕坊两站,设有粮食转运库,大宗运输粮食。
   县城火车站部分年份客、货运输量
   表2—23
   航道运输 建国前乃至50年代末,物资交流主要靠航道运输,1960年以后,河道渐趋淤塞,航运乃衰。
  船筏民国二十三年,县内有货船58艘,划子(小舟)7艘。三十年有木帆船80艘,总载重400吨。三十三年,江西省政府颁布“添造运输工具办法”,令各县政府要大力策动人民自己造船,规定大商户每家造1艘,中等商户两家造1艘,小商户四五家联合造1艘,当年,我县造新船20艘。
  1957年,全县有木帆船188艘,载重1180吨,竹筏145只,载重725吨。至1962年,减为:木帆船110艘,载重1025吨,竹筏76只,载重380吨。次年,大部分船筏调往温家圳组织水上运输公社,县内的船筏数量锐减。1965年,仅有木帆船8艘,竹筏40只。现在仅运输公司和个体户有少量小木船,进行短途运输,无竹筏。
  组织1955年,个体船、筏户组织起来,成立木帆船社1个,有船176艘,社员563人;筏业社1个,有竹筏135只,社员195人。1958年,两社合并,成立水上公社,有木帆船195艘,总载重1280吨,竹筏145只,总载重725吨。1965年10月,与搬运工会合并为运输公司。
   运量航运物资主要为粮食、百货、南杂货、土产等。过去,交通不便,长途旅行者多有搭舟乘行。崇仁县历年航运量统计表
   表2—24
   装卸搬运
  民国期间,县城有3个装卸搬运行业,俗称“脚行”,分设在米码头、义泉祠、锅炉街等处。每行有工人30余人,受把头控制,工人来源一般为子顶父业,他人难于入行,即或有少数新入行者,须纳一笔可观的人行费,名为“买扁担钱”。各行划定作业区,相互不得逾越,否则即生纠纷。所得收入,按等级分配,把头多抽。搬运工具为扁担、箩筐、竹杠、绳索等,作业以肩挑、背驮等方式进行。作业对象以装卸船筏货物为主,间或承揽短途搬运。
  建国后,废脚行,清除把头。1950年,3行工人联合组织搬运工会,民主选举负责人,设会计管财务,实行按劳分配,时有工人120余人。1965年10月与水上运输社合并成立崇仁县运输公司。尔后,组织不断扩大,运输工具渐向机械化发展。1984年,有职工539人,分为搬运大队、汽车队、汽车修理厂3个营业机构,下设城北桥头、火车站贮木场、火车站商业仓库、火车站月台库、粮油加工厂、抚州地区粮局驻崇中心粮库等6处装卸作业点。运输工具有大型货车9辆,36.5吨位,小型机动货车21辆,21.5吨位,拖驳机1台,木船4艘,16吨位,皮带输送机2部,大板车300部,扁担、箩筐已废除。经营业务包括货物装卸、短运及汽车长途运输、汽车修理、水路短运等。崇仁县运输公司历年航运和人力装卸搬运数量统计表
   表2—25单位:吨
   民间运输
  建国前,民间运输主要以木单轮手推车和船、筏为工具,徒步肩挑运输亦颇普遍。民国三十年一月统计,全县有手车300辆,每辆载重100公斤,日载运能力30吨。凡与抚州、乐安、宜黄、丰城、樟树交流的货物,大都以手车运输,县内城乡的物资流通,兼以手车、船筏、肩挑搬运。
  1958年始,民间渐以机动车辆和大板车更替了人力肩挑运输。各公社、大队拖拉机站拥有的拖拉机,农忙耕田,农闲投入运输。1980年后,购置手扶拖拉机经营运输业务的农户日渐增多,并出现汽车运输专业户。1984年,全县集体所有制单位或个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配挂的拖斗181台,总载重452吨,手扶拖拉机487台,私营汽车42辆,大板车422部,投入客、货运输。第七节管理
   路政管理
  建国后,建立路政管理制度,国家交通部门颁布了路政管理条例。我县自1961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加强路政管理公告》和《关于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暂行规定的通告》等文告,规定对公路、公路用地、路树及其桥涵、水沟、里程碑、行车标志等附属建筑物必须加强管理,保证完好。对出现在公路上的障碍物和违章堆积物应及时清除,保障公路畅通。路政管理工作,主要由公路管理部门负责,公安、交通、监理等部门协同监督执行。
   交通监理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后,凤岗巡检司管理崇(仁)、宜(黄)、乐(安)官马驿道的交通。民国期间,由警察局兼理。
  1957年,我县成立交通监理站,隶属抚州地区车辆监理所,负责维持交通秩序,进行车辆安全检查和驾驶员技术考核及机动车辆年审,核发驾驶执照和行车牌照,流动检查行车,纠正违章开车,处理交通事故,并负责征收养路费。1975年以前,对汽车按每月每吨95元,拖拉机按每辆每月65元征收。1976年至1979年,汽车改按每月每吨90元征收。1980年以后,汽车又改为每月每吨征收88元,拖拉机养路费改由交通局征收,每辆每年200元。全县每年约可收养路费50万元左右。
   航运管理
  1950年,成立民船运输管理站,1954年4月,改为航运管理站,属抚州航运分局和县交通局双重领导。负责水上运输管理,办理航运业务,征收航运管理费和养河费,分别按营运收入的3%和5%征收。
   民运管理
  1965年10月,成立县民间运输管理站,隶属县交通局。负责民间运输管理,与税务、工商部门配合,管理运价,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并征收货物运输管理费。1982年起,对机动车辆按营运收入2—3%征收,每年约可收入4万元左右。
   第八节重大事故
  酒后开车1967年,星火机械厂1辆货车,因司机酒后开车,途中撞跌桥下,车毁人亡,死2人,造成经济损失3万元。
  翻车、跳车1965年秋,1拖拉机从港下驶往里坊村,于霍陂上首陡坡上翻车,死1人。
  1979年5月8日晚,礼陂公社畜牧场职工,集体乘拖拉机到县城观剧,回场下车时,一职工抢先下车,并牵及一妇女摔下来,当即被拖斗后轮轧死,妇女受重伤。
  炸毁铁路桥1967年8月25日,坐落我县Km95+50m处长达63米的黄泥岭铁路桥,被抚州32111战斗队和721矿一派群众组织炸毁。
  违章试车1970年,星火机械厂1辆货车,于修理期间,修理工违章试车失事,撞断屋柱,司机当场压死,损失5000元。
  横穿铁路1971年2月13日,马鞍公社谢坊大队拖拉机,横过铁路时,车轮陷入枕木沟内,恰值火车即至,报警不及,驾驶员惊慌离走,车受重创,损失达万余元。
  路基下沉1972年5月,港河水库溢洪,向乐铁路Km82+400米处的路基被洪水冲松。未被察觉,1列货车经过时,铁轨下沉,翻了7节车皮。
  人货混装1976年5月29日,1辆粮车从东来运粮经河上往县城,车载6人,人货混装,驶离元家桥2.5公里转弯处翻车,当场压死1人,重伤2人,轻伤3人。
  1979年3月27日下午,江重厂1辆货车从礼陂装运松木去孙坊公社安仁大队,人货混装,并超载1.5吨。驶至石路水库时翻车,压死1人,重伤2人,轻伤7人,损失1万多元。
  机件失灵1980年3月2日,大塘公社南岸大队1手扶拖拉机,往三山公社长剩大队嵊头村装柴和接人,晚9时许返回。驶至六家桥与南岸交界之乡间公路的小桥旁边,拐弯时,因转向拉杆及刹车失灵,车上又无照明设备,以致翻下2米多深的河涧,死2人,重伤4人。
  会车不慎1982年12月,1辆粮车由白陂运粮返县,于途中会车,不慎碰破油箱起火,烧毁驾驶室和交会车的车箱、轮胎,损失12000多元。 冒险渡河1981年3月19日傍晚,洪水超过警戒线,石庄乡曾家村渡口已经停渡,时有行人10人,急欲渡河,便自行撑篙开船。当行至距岸3—4米处,即触柳翻沉,10人全部落水,其中2人溺死。 据1974年至1984年的统计,全县发生各种公路交通事故241次,共计死亡82人,伤残142人,造成经济损失197985元。1974—1984年交通事故统计表
   表2—26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机构

白鹭火车站
相关机构
崇仁火车站
相关机构
吕坊火车站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临八线
相关专题
崇宜线
相关专题
崇凤线
相关专题
临宁线
相关专题
礼桃线
相关专题
乡村线
相关专题
崇仁河
相关专题
宝唐水
相关专题
西宁水
相关专题
孤岭水
相关专题
左港水
相关专题
东源桥水
相关专题
宜黄河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六家桥
相关作品
黍山桥
相关作品
闾陂桥
相关作品
严陂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