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11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林业
分类号: F326.275.6
页数: 10
页码: 162—171
摘要: 崇仁县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属全省37个产材县之一,竹、木产品,素有出境,销往外地。建国前,木、竹由私商经营,县城有6家树竹行,经销批、零木、竹。建国以来,县内销售的木竹获纯利68.55万元。
关键词: 林业经济发展 崇仁县

内容

我县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属全省37个产材县之一,竹、木产品,素有出境,销往外地。
   面积
  民国十九年(1930)统计,全县有天然林75000亩;人造林33750亩,至三十年,林地发展为198215亩。
  建国后,虽划出了谷岗、太平、登仙三个乡的林业区,但经人工造林和育林,林地面积仍较民国时期大有增加。1958年3月调查统计,全县有成林地419090亩。其中:杉林89619亩,松林105419亩,油茶林58482亩,油桐林304亩,杂木林37499亩,竹林127767亩。较民国三十五年扩大1.1倍,此外还有疏林地65125亩。
  1982年,二类森林资源普查统计,全县有成林地568129亩,占宜林地的38.99%。其中:用材林295180亩,经济林60283亩,竹林175710亩(内分毛竹林171825亩,小杂竹林3885亩),防护林4951亩,薪炭林31528亩,科研用林477亩。此外,还有疏林地103824亩,灌木林地28236亩,未成林的造林地42620亩,采伐迹地18967亩,火烧迹地104亩,宜林荒山695070亩。
   成林地和宜林荒山(含迹地)分布区域为:
  东北地区含三山乡的熊家、三山、张家;河上乡的江上、宋家、石牛、甘坊、元家、水北、陈村、左港、河上;东来乡的陈家、雷坊;六家桥乡的南岸、七分、王铁,罗家、石桥、曹坊;许坊乡的谙源;郭圩乡的下屋、贯桥、陂下、甘家、胡家、郭圩、东边等村委会和孙坊、白鹭、航埠3乡的全部以及左港、石桥垦殖场,下屋、庙下农场,县林科所。计有成林地71553亩,宜林荒山223004亩,共占区域内土地总面积592519亩的49.71%。
  西北地区含东来乡的山背、东来、唐剩;河上乡的塅上、邹坊;三山乡的庙前、流坊、威坊、塘坪、丁坊;白陂乡的坐陂、城下;马鞍乡的乌石、汤溪等村委会以及罗山垦殖场的罗山分场。计有成林地58612亩,宜林荒山92427亩,共占区域内土地总面积241151亩的62.63%。
  中部地区以巴山镇为中心,含沙堤、郊西两乡以及六家桥乡的艾坊、寺下;郭圩乡的程家;石庄乡的桥头、七里亭、官山、饶家;马鞍乡的马鞍、吕坊、塘边、大同;白陂乡的笔架、赵家、白陂等村委会和县鱼种场、苗圃。计有成林地48771亩,宜林荒山180685亩,共占区域内土地总面积487087亩的47.11%。 南部地区含相山、山斜、港下、桃源、张坊、礼陂等乡和许坊的中坊、新建、长沙坑、三川桥、许坊、石背、黄坊;石庄乡的水库、富溪、曾家;马鞍乡的郭家、蔡家、松坑等村委会以及罗山楼岭分场、高洲林场、许坊林业站、崇仁共大。计有成林地389193亩,宜林荒山198954亩,共占区域内土地总面积959243亩的61.31%。
  1983年,全县的有林地扩展为628530亩。
  1984年,新造林35066亩,是年全县有林地达663596亩。
   分布
  东部林区,以油茶、马尾松为主,杉树及枫、樟、槲等次之。灌木多为杜鹃、菝葜及野山楂。竹以小杂竹为多,大竹次之。 西北林区,乔木主要有马尾松、杉树、栲树、青刚栎、苦楮、槲树、枫香等。灌木有杜鹃、乌饭、菝葜、黄荆、茅栗、铁芒箕等。竹以大竹为多,小杂竹次之。 中部林区,以马尾松、油茶为主,杉树、毛竹次之,阔叶树有青刚栎、苦楮、槲树等。灌木有杜鹃、乌饭、菝葜、芒箕和黄荆。经济林有板栗、柑桔、柿、枣等果树。 南部林区,以阔叶树、杉树、毛竹为主。灌木有杜鹃、乌饭、铁芝箕等。
   蓄积量
   民国三十五年,全县的活立木蓄积量有43万立米。 建国后,1974年,进行“四五”林业普查,全县森林活立木蓄积量有2328694立米。
  1982年,二类森林资源普查统计,全县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1174086立米。其中: 用材林蓄积总量1138039立米(内含防护林1215立米,薪炭林7887立米,特用林601立米),全县人平占有4.7立米。其中:林分蓄积752622立米,疏林蓄积160424立米,散生林蓄积224993立米。在林分蓄积中,有幼龄林153088立米,占20.34%;中龄林504202立米,占66.99%,而成熟林仅有95332立米,占12.67%,且大都分布于难采运的边远山区。
  在用材林蓄积中,天然混交林为1099300立米,占96.6%,建国后人工营造林为38739立米(其中:纯杉林37768立米),占3.4%。天然混交林由于长期过度采伐,抚育不善,大部分已变成次生林,林相参差不齐,森林质量低劣,平均每亩蓄积量只有2.62立米。国营林场营造的人工林,造林质量和幼林抚育均较好,林木生长快,后备资源丰富。 相山、山斜、港下、桃源、张坊、许坊等乡,用材林蓄积量较富,有610652立米,占全县的53%。其它地区蓄积527387立米,占47%(其中,孙坊、白鹭两乡仅有937立米)。
   四旁树多为果木,蓄积量36047立米。
  油茶林为我县主要木本油料树种,1982年有成林面积53446亩,占有林地的18.10%,其中建国后营造的人工林有36666亩,占油茶林总面积的68.7%。老林主要分布于三山乡的庙前、流坊、塘坪、丁坊等村委会及罗山分场,次为桃源、石庄乡。新林以沙堤、大塘、白鹭、航埠、郭圩等乡为主。全县年均产茶籽457100公斤。
  竹林活毛竹蓄积总量18939600根。其中:林分蓄积16241800根,散生于其他林分中的2697800根。当前毛竹采伐很不平衡,交通方便的地区3至5年轮伐一次,竹径显著变小。交通不便之地,则未及时采伐而使一部分在山中自然枯死。小杂竹蓄积7430900根。
   崇仁县1982年森林面积、蓄积量统计表
   表2—12计算单位:面积:亩;蓄积量:立方米续表
  续表第二节营林抚育
   营林
   采种建国前,林木种子由林区农民星散采集。 建国后,由林业部门主管采种,在国营和社办林场培植母树,繁育种子。1984年,全县有母林280亩。 种源的分布是:油茶种子产于三山、马鞍、白陂、河上等乡;杉树种子产于相山、山斜、港下、桃源、张坊、航埠、白鹭、孙坊等乡;马尾松种子产于石庄、郊西、沙堤、郭圩、六家桥等乡。县苗圃和林科所则综合繁育各种林种。采种由林业部门按年下达计划,于冬季种子成熟时从地面拾取或上树采摘,少数地区曾滥用砍枝采摘法,已被禁止。
  1959年,各林场开始大面积采种,当年收获种子36449公斤。尔后,全县平均每年采种12000公斤左右,并从外地引进良种,约占年播种量的20—30%。
  育苗民国二十三年(1934),始于汤溪村建立县苗圃,面积11亩,育苗57260株。品种有:油桐、乌桕、冬青、果树等。翌年,从浙江三盆农场购进良种播育。二十五年,苗地扩为22.12亩,育苗2500株。二十八年,苗圃移至和壁园村,有苗地33亩。培育:油桐1万株,乌桕7千株,马尾松106000株,其他品种2万株。三十五年,苗地扩为69亩,年育苗45万株。后停办。
  1950年重建县苗圃,有苗地20亩,主要培育杉、松。1958年后,各公社林场相继建立苗圃,自行采种育苗,全县的苗地由1951年的31亩发展至1984年的171亩,每年可培育各种树苗700万至1000万株。 造林民间素有在房前屋后、地角田边栽种果树的风尚,三山、罗山、白陂有大片的人造茶林。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三十三年,县民在县城的县署、水次仓、相山书院、考棚(今江重厂宿舍)等处及乡间的白鹭渡村、许坊陂村、廖家排、下车湾、犁头岗等地大面积种植茶、桑、松、杉、樟、枫、李、桔、柿、竹等33500株。
  民国期间,每逢植树节(3月12日)即发动学校、机关义务植树,二十二年,植树3千株。二十四年,植树479230株,品种有松、柳、桐、杉、柏、楝、乌桕、冬青、茶、铁萝等。二十五年植树256000株。二十九年,在泥湾洲一带植树133000株。其中油桐8万株,乌桕53000株。三十五年,县农林场(二十八年建,址于凤岗)植树658.3万株;民间植树632.3万株;机关团体植树16万株。品种有松、杉、桐、茶、乌桕等。但所植幼苗,因管理不善,很少成活。
  建国以来,县人民政府于每年初春动员全民义务植树,1958年,各农林场开始垦荒造林。1949年至1982年,累计造林692192亩,已成活190983亩,成活率达27.59%。其中:一类林32467亩,占17%;二类林93582亩,占49%;余均属三类林。在成活林中,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有138951亩,以油茶为主的经济林有43503亩。
  1971年至1984年,全县四旁植树260余万株。
  1975年调整造林布局,确定东来、河上、三山、马鞍、白陂及罗山垦殖场的罗山分场为杉树造林基地,现基地中营造的33536亩杉林生长旺盛。1979年开辟了茶亭岗(属沙堤乡)油茶林基地,造林的成活率亦较高。
  1983年至1984年,在航埠、沙堤、郭圩等乡的一部分及石桥垦殖场区域的荒山中用飞机大面积播造马尾松林4万亩,播种后及时封山育林。两年中人工造林61189亩。
  基地1958年以后,林业部门和公社开垦荒山、荒坡造林,建立林业基地。国营林基地有:许坊林业站,造林10769.9亩;桃源林业站(张坊),造林5486亩;凤岗林业站,造林3200亩;三山林业站,造林712.85亩。所造森林,生长良好,现已成为中龄林。集体林基地,1984年有:乡办林场22个,造林64414亩;村办林场90个,造林128436亩;村民小组办林场1个,造林1375亩。共有专业劳力930人,管理19万亩新造林。此外,还有罗山、石桥、左港垦殖场以及高洲采育林场、林业科学研究所等国营林业企业,共拥有新、老林地47376亩。
  管理1955年后,山林属集体所有,由社队组织专业队进行管理。1982年冬,落实中央的“三定”政策,给25890余户农民划分了211839亩自留山(其中:荒山127790亩,稀次林62619亩,有林山21430亩),户平8.2亩,人平1.5亩,进一步落实了生产管理责任制。
   抚育
   建国前,森林由业主抚育,每年冬季进行间伐和除草。
  建国后,国营和集体所有的森林设置专业队伍负责抚育,每年进行防虫、施肥、除草、打枝,以提高林木的生长率和优材率。1963年至1984年,全县累计抚育中龄林188577亩。
  对幼龄林实行封山抚育,1951年至1984年,累计抚育面积达604769亩。其中,包括1984年10月17日县人民政府以文告划定的4个封区,即省第一木材加工厂至河上乡的元家村;造纸厂至三山乡的麻坑村;闾陂桥至白陂乡的赵家村;松香厂至桃源乡,总面积约20万亩。1985年,又划定了沙堤乡巧姐妹水库至赏岗亭的油茶林封山区。 林区由于对森林加强了抚育,促使各类林木生长较快。1982年的解析木资料表明,杉木年生长率为11.6%,马尾松为9%,阔叶树为7.2%,林分平均生长率为9.02%。以此推算,全县林木年生长量为104602立米。其中:杉木34547立米,马尾松13026立米,阔叶树57029立米。第三节森林保护
   防火
  1955年,于四、五、六区组织了护林防火指挥部,下辖25个委员会和110个小组,形成三级联防网,防止森林火灾。
  1962年3月4日,县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护林防火封山育林》的布告,各公社和林场制订了相应的制度,组织民兵和群众保护森林。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县林区未发生重大火灾事故。
   防滥伐
  1958年,全县林区实行封山育林,林业部门协助公社制订了封山育林的制度,严禁滥伐中龄林,不准人和牲畜戕害幼林。“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坏了管理制度,滥伐现象十分严重,不少森林变成残次林。
  1981年4月6日,县革命委员会颁布《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乱砍滥伐》的布告,林区随即制订了《护林公约》,悬示山口、路旁,饬众遵守。全县乡、村建立起护林小组1156个,广泛向群众宣传《森林法》,设专人巡逻山林,防止盗伐。
  1984年10月17日,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封山育林,保护森林资源》的布告,在划定的封山区内,禁止采伐和放牧。
  近年来,林业、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清理了进山采伐的外流人口,封闭了部分以木柴为燃料的砖瓦窑,关闭了木竹自由市场,查处了6起破坏森林的案件,没收了滥伐的木材130余立米,罚款22800元。
   防治病虫害
  分布在我县的森林害虫主要有松毛虫、金龟子、竹蝗等,病害有杉木叶枯病。
  县林业部门设有防治森林虫、病害的机构,辅导全县林区的防治工作。对松毛虫采用药杀和施放白僵菌予以消灭,对金龟子用药杀或人工捕捉,对杉林叶枯病于每年三、四月间喷施0.8%的波尔多液或65%的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或50%的多灭灵500倍液进行防治,对竹蝗使用666烟剂喷射扑杀。第四节采运经营
   采伐
   建国前,木、竹由业主采伐,视成材大小实行轮伐。
   建国后,由县计划委员会按年下达采伐计划,一般不得超伐。
  1951年至1958年,累计采伐木材160790立米,毛竹2165000根。
  1959年至1964年,伐木85972立米,毛竹2390900根。
  1971年至1984年,累计伐木395477立米,年均28248立米,采毛竹827.15万根,篙竹36.8万根。
   采木,一年分春(3—4月)、秋(8—9月)两次进行。春伐的称“清明桩”,材质较优。秋伐的称“八月桩”,材质较次。毛竹在春季发笋期过后进行采伐。
  1960年以来,随着地方工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木材的需求量逐年猛增,加之对林木的经营管理不善,因而过度采伐的现象日趋严重,1974年至1982年的9年间,全县的森林蓄积量下降了1218385立米。其中:1980年林区农民建房、制农具、家具共私伐耗用木材64489立米,占计划采伐36295立米的1.73倍。
   运输 集运从作业山地集运木、竹至水、陆码头,过去皆用肩运,50年代,林业部门设有运输队。60年代以后,山区修建了简易公路,改用独轮手车和双轮板车运输。高洲林场于1972年架设了高空钢索道,用机械集运木材,效率尤高。 外运1960年以前,以水运为主,途经三条河道。一从东山村委会的江坊起点,沿凤岗、桃源、石庄至县城,全程35公里;一从双坑村委会起点,经洋坪、船坪入宜黄河,全程42.5公里;一从花树村委会起点,经礼陂、郭圩、六家桥入崇仁河汇集。近年来,河道淤塞,仅能放运毛竹,年运量约30万根。
  1960年以后,山区公路发展,木、竹改用机动车辆(汽车、拖拉机)运输。1966年,林业局在崇仁县火车站建立货场。集中以火车转运外调木竹。1972年,成立林业车队,有大卡车10余辆,专司木竹运输。
   经营
  建国前,木、竹由私商经营,县城有6家树竹行,经销批、零木、竹。
  1952年,县设木材公司,统一经营木竹。尔后相继由森工局、农垦局、林业局经营,先后于凤岗、桃源、礼陂设立采购站(1974年统一易名为林业管理站,简称林业站)。1984年,全县设有凤岗、桃源、礼陂、许坊、六家桥、三山及宜黄(驻宜黄县,管理崇仁途经的木竹转运)等林业站,经营木、竹购销业务,并于县城火车站、汽车站、两江口、凤岗、桃源、礼陂、许坊、六家桥等处设竹、木检查站,查缉木竹走私贩运活动。
  收购1971年至1984年,累计收购木材382988立米,年均27356立米;毛竹720.8万根,年均51.5万根。 上调建国以来,我县上调的木、竹:1951年至1960年,木材186588立米,毛竹380.7万根;1961年至1970年,木材249133立米,毛竹442.2万根;1971年至1980年,木材204822立米,毛竹383.95万根;1981年至1984年,木材55755立米,毛竹108.2万根。平均每年上调木材20479立米,毛竹38.68万根。
  地销建国以来,县内销售的木竹:1951年至1960年,木材92702立米,毛竹92.1万根;1961年至1970年,木材114054立米,毛竹141.6万根;1971年至1980年,木材91095立米,毛竹104.5万根;1981年至1984年,木材31584立米,毛竹74.77万根。平均每年地销木材9689.3立米,毛竹12.15万根。 加工1981年,成立县林产品经销公司,加工木、竹产品销售。1981年至1982年,生产大小板、方材1862立米,杉梢524立米,松杂锯材969立米,檀材296.8立米,薪炭材78立米,杂木棍16932根,小山竹3815根,篙竹1460根,鞋料3427双,铺板538.5副,竹床1148张。 利润1970年至1979年,获毛利510.97万元;1980年至1984年,获纯利68.55万元。
   附:国营农林场简介
  县苗圃1950年建,初址在和璧园村,1957年迁郭圩下屋村,1959年迁谭家源村(今属郭圩乡),1962年迁沙堤乡巧姐妹水库南端。
  1984年,全场有职工66人,水田42亩,旱地83亩,林地377亩,种植杉木和油茶。其中:有苗地90亩,每年可培育针叶苗木180万株,阔叶苗木29万株,是我县最大的育苗基地。近年来,每年可收茶籽约7000公斤。 林业科学研究所1975年建,址在沙堤乡赏岗亭,占地4000亩。现有林地面积2000亩,种植油茶、油橄榄、杉、樟、泡桐和果树,其中有母树面积200亩,培育种子。1984年有职工36人。
  1975年以来,所内进行了13项林业科学研究试验,其中已获成功的有:引种油橄榄树成活,现有种植面积250亩;油茶、油橄榄、木杉、法国梧桐、樟树等短枝插杆无性繁殖成活,其中,樟树无性繁殖,获抚州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 高洲采育林场1972年3月建,址在港下乡焦坪村委会境内,距县城40公里。设2个工区,有山林14440亩。建场以来,抚育成林地6907亩(其中杉林3074.9亩),苗地90亩,每年育苗木4万余株。共采伐杉木13047立米,杂木9073立米,毛竹235437根。上调木材7345.56立米,毛竹39381根。1984年,有职工124人,拥有房屋面积3980平方米,林区公路14公里,以及高空运输索道、柴油机、机动小翻车、汽车、油锯等机械设备,固定资产达234072元。 罗山垦殖场1957年12月建,址在罗山安仁的锅炉下,距县城17.5公里。初由县直属机关下放干部83人进场劳动,编为干部大队,后扩展为垦殖场。1968年分设罗山(址在场部)、楼岭分场(址在凤岗乡南部,距乡治2.5公里,距县城27.5公里)现有5个林业队,3个农业队,并办有综合厂、木竹品加工厂、松香厂、荧光灯厂和商店。1984年,有职工481人,其中,林业209人,农业70人,牧业16人,工业141人。全场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有山地67987亩,水田310亩,旱地10亩。在山地中有天然的杉、松、阔叶树混交林38713亩,油茶林2400亩,竹林2500亩;人造的杉林6200亩,油茶林400亩,梨树林10亩,荒山17764亩。 建场以来,采木材23085立米,毛竹520980根,油茶子86550公斤,松脂54735公斤,桐子1万公斤,林种225公斤。育成林地15063亩,幼林地30673亩,垦复油茶山8838亩,每年并可收获稻谷15万余公斤。
  1984年,拥有房屋面积8856平方米,固定资产108.1万元,流动资金1.2万元,历年累计创产值1650万元,纳税120万元,亏损43.36万元。 左港垦殖场1966年5月建,位于县东北丘陵地区,跨向乐铁路,涉及河上、东来、孙坊、白鹭4乡的左港、雷坊、清水、尺江、花园、丁桥等村委会,与临川县高坪镇毗邻。场部原驻左港火车站,因名。1968年,迁孙坊小山朱家附近,距县城19公里。
  建场初期,征用土地11万亩,后大部退还生产队,现有水田72亩,旱地218亩,山地7000亩,其中茶叶林3100亩,梨树林50亩,杉林600亩。有5个生产队,并办有茶厂、商店、沙发厂、电机及电器修理部。1984年,有职工384人,其中农林业247人,工业93人。
  产品以茶叶为主,并有粮食、梨及花生,1983年产绿毛茶46500公斤,梨12500公斤,稻谷22000公斤。1984年,茶叶、梨均歉收。
  建场以来,创产值510万元,纳税29.2万元,亏损199.62万元。现有固定资产64万元,流动资金3.15万元。 石桥垦殖场1966年5月建,址于县东北边境临八公路沿线的丘陵地区,场部驻石桥村附近,因名。有6个生产队,并办有砖瓦厂、发电厂、加工米厂和综合商店、饭店。1984年,有职工294人,其中农林业184人,牧业16人,渔业2人,工业24人。 全场有土地10561亩,其中山地9806亩,水田135亩,旱地579亩,水塘5亩。现有茶叶林1300亩。油茶林276亩,杉林700亩,板栗林200亩。种植黄花菜、西瓜和花生579亩。1984年,产板栗1750公斤,稻谷92300公斤,鲜鱼2350公斤,养猪376头。1974年至1980年出口无子西瓜及瘦肉型猪3000余头,运销香港。
  建场以来,创产值450万元,纳税20.3万元,有固定资产42万元,流动资金2.2万元。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