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业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11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业技艺
分类号: F303.2
页数: 8
页码: 145—152
摘要: 崇仁县建立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活动。尔后,逐步在农村建立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三级农业科技组织。良种繁殖28项,植物保护39项,改良土壤9项,耕作制度改革7项,其他2项),科学种田已在全县得到普及。
关键词: 农业技艺 崇仁县

内容

全县水稻土母质有8种类型,即酸性结晶岩类、石英岩类、泥质岩类、红砂岩类、第四纪红色粘土、碳质泥页岩类、酸性紫色泥页岩和河积物。其中:以红砂岩类和第四纪红色粘土形成的红砂泥田、黄泥田面积最大,分别占总面积的34.94%和24.72%。旱地土以潮土为主,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和阶地上,占耕地面积的1.8%,占旱地土27.13%。崇仁县各类耕作土壤分布情况表
   表2—9续表
  1959年第一次土壤普查表明,全县中、低产田有18万余亩,占农田总面积的45.1%。此类土壤耕作层薄,肥力瘦,水源缺,水温低,光照少,或泥土板结、深陷,水肥易流失。1950年统计,亩产仅100公斤左右。 建国30多年来,对低产田不断采取改良措施:大种绿肥,1958年以后,绿肥种植面积已达水田总面积的75%以上,并增施有机肥料,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适当深耕,防止土壤板结;开沟排渍、排洪,使山洪和冷泉水不进田,肥水不出田;铲光山塝,增加日照;冬季挑塘泥进田,增强土壤粘粒胶着力,保水、保肥。至1984年,全县农田共开挖大小沟渠178900条,挖沉沙涵7300个,使12万余亩中、低产田的土质大为改善,其中有114500亩由一季变为双季种植,水稻单产提高至500公斤(含两季收获量下同)。
  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发现全县仍有单产300公斤以下的水田120284.53亩,现正在继续进行土壤改造。
   育种 民国时期,我县的水稻种子由农民自育,经年沿袭,少有更新,故产量不高,平均亩产囿于115公斤左右。 民国三十六年(1947),县农业推广所始计划推广南特稻、鄱阳早、湖南早等良种。翌年,县农场试种了南特稻57亩,每亩平均增产稻谷16.5公斤,但未大面积推广。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将培育和推广良种列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采取从外地引进和本县自育的方法,不断更新种子,使水稻种植达到良种化。
   我县培育良种的方法有: 单穗选种从1951年开始,进行田间单穗选种,每年于早、晚两季稻收割之前,在良种田内选采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单穗留种,全县每年单穗选种数量由6万公斤增至30余万公斤。 两田繁殖从1952年始,县良种场设置了“单本繁育田”和“良种培育田”,第一年单本育出的良种于第二年播种至培育田中繁殖,第三年将繁育的良种作为大田种子全面种植。尔后,县和公社两级农科所,亦设置了类似的良种繁育田,为农村培育良种。至1984年,共育种562.5万公斤。一、二级良种培育田种子繁育程序
   示意图
  杂交制种1975年至1979年,先后派出350人次赴海南岛,制作用“珍汕97”不育系与“国际24.26”恢复系杂交而成的晚籼水稻品种“汕优二号”和“汕优六号”,5年中共制种17.5万公斤,用于一、二晚种植,亩产平均达400公斤,高的达500公斤以上,比常规良种增产3成。1980年以后,为减少育种费用,在县内自制,种子的纯度逐年下降,产量渐与常规良种接近,而育种成本高于其它良种,影响经济效益,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1981年,县农科所培育出“崇抗1号”(又名辐B5号)优良早稻品种,能抗稻飞虱、浮尘子、叶枯病等病虫害,亩产可达400—500公斤。
   耕作方式
  犁耙建国前,人少田多的地区耕作粗糙,对休闲田不冬翻,待翌年立春后犁翻一遍,深度约10—13厘米,即灌水沤田,至栽禾时耙两次便插秧。田少人多的地区,耕作则较精细,早晚田多种绿肥,至来年清明后犁翻沤肥,谷雨时粗耙一次,再浅犁复耙两次即行插秧。对冬闲田,年底犁翻,来年谷雨时粗耙沤田,栽禾前浅犁一次,耙两次。建国后,普遍做到精耕细作,对不种春熟作物的田大都播种绿肥,少数闲田进行冬翻,插秧前均做到两犁三耙,使土壤达到细嫩,提高肥力,以促使作物增产。浸种过去谷种催芽均用箩筐,1960年以后,浸种方法有所改进,首先采用“一晒”(谷种先晒1—2天)、“二选”(用泥水或盐水选种)、“三消毒”(浸种时用“西力生”或石灰水对谷种进行消毒)的方法选种,再用“温室”或“地窖”催芽。1980年实行承包生产责任制后,又多使用箩筐浸种催芽,但仍坚持新的选种方法。
  育秧长期以来,采取“水播”“水育”的方法,秧苗易受低温冻害。从1954年起制作新式秧田,分畦开沟,谷种播于畦上,以利排水和防止烂秧。1964年后,又推行“湿润旱育”法,畦高脱水,并在秧床上覆以塑料薄膜保温,此法既可提前播种期,又可防止烂秧。1980年后,改用塑料地膜,保温性能更好,秧壮苗齐。每亩秧田播种量,在50年代以前早稻秧每亩约300公斤左右,晚稻秧每亩约150公斤左右。1956年开始推广稀播,亩播种量为250公斤左右。至70年代下降到200公斤,80年代又下降到150公斤,采用稀播法,既省种谷,又壮秧苗。
  插秧建国初期,沿用旧习,株行距早稻为3×4分米,晚稻为4×5分米。1956年,采用“密植法”,株行距为2.3×3.3分米。1958年,过分强调密植,株行距缩为1×1.3分米,不利通风,导致减产。1960年后,纠正错误,实行适当密植,因地、因品种而异,株行距有2×2.3分米、2×2.7分米、2.3×2.7分米、2.3×3分米等多种规格,获得增产。1970年以后,根据不同品种,又采用了1.7×2和2×2分米的株行距规格,今已成习。
   耘禾50年代前期沿袭旧习,早稻多耘两次,少数耘三次,晚稻耘一至二次。1958年以后,田间管理渐趋精细,早晚稻皆耘三次。耘禾方法,在县境东北部地区(如六家桥、孙坊、白鹭、航埠等乡),跪伏手耘,其他地区,以手拄杖,站立脚耘,有些硬板田,用耘扒耨草。
   灌溉1970年以后,改串灌为沟灌,分蘖期前,田中保持浅水。分蘖期末,放水晒田,保持田土不沾脚,不发白。幼穗分化期,灌浅水“养兜”。抽穗扬花期,早稻田蓄薄水,晚稻田日排夜灌,田间保持湿润,以利结粒壮籽。 施肥民国期间,我县无化学肥料,对农作物施用猪牛骨、石膏、石灰(冷浆田)、猪牛栏粪、人粪尿、草木灰等农家肥料。1952年推广使用化肥,农家肥渐居次要地位。
  施肥方法有撒施和喷施多种,栽禾前,撒施牛栏粪、人粪尿、草木灰等为基肥,1971年后,二晚以早稻秆还田为基肥。栽禾时蘸蔸肥(过去用牛骨灰,今用化肥)。长苗期追肥一、二次。拔节前后,结合晒田覆水,大面积撒施或喷施“壮花肥”,每亩施尿素2.5—4公斤。
  收割仍袭用简单的工具以手工操作进行,惟脱粒由用禾斛改为半机械化的打谷机。
  对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技艺,建国以来亦渐有改进。棉花播种,自1954年以后,实行适当密植,行距为4—7分米,株距为2.7—3分米,亩植株数由2500株增至4000余株,多者达6000余株,并改变了过去“大暑不施棉肥”的陋习,在“立秋”后,仍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使棉桃早熟而不早衰,延长结铃期。油菜,从60年代起,改直播为育苗移栽,每年9月底10月初播种育秧,待苗长出2、3片真叶时间苗一次,每隔1—2平方寸留苗一根,当秧龄达30—40天时,抓住阴天或小雨天气,进行带土移栽,产量比直播增1—2成,对油菜的施肥,在农历年前结合中耕每亩施人粪尿7—10担或尿素7—19公斤,年后追施“苔肥”,每亩用尿素4—5公斤,花期再施尿素5—6公斤,并分别喷施磷酸二氢钾及硼肥1—2次,可保高产。大豆,使用磷肥盖种,每亩用15—20公斤拌细土施盖,较过去增产2—3成。
   病虫防治
  建国前,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采用土药(如石灰、硫磺、辣蓼草、茶枯等)和土法(如用鞋、木板拍打)进行防治,若遇大面积发生,则无法控制,往往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建国后,大力推行科学方法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1955年在航埠乡首先建立棉花病、虫害测报站,并与植保站和植检站合作,试用“1605”农药杀虫,用盐水选种、药剂浸种预防病、虫害,取得成效。1958年在全县进行了农作物病、虫害的普查,得知水稻病有25种,虫害有49种;棉花病有11种,虫害有21种;其他经济作物的病虫害共有13种,为进行科学防治明确了目标。1960年县农科所配置专职的病、虫测报和防治技术人员。尔后,逐步在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农技机构中设置测防人员,形成四级测报防治网。现有技术员6人,一般测报员22人,负责测报当地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情况,并指导农民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对水稻防治虫害,使用666粉、敌敌畏、敌百虫、多灭灵、托布津、速灭威、杀虫霜、乐果等;防治病害,使用稻瘟净和井岗霉素。对棉花防治虫害,使用1605、1059、3911等;防治病害,使用波尔多液。对蔬菜、果树、甘蔗等作物的虫害防治多使用乳剂、敌敌畏、敌百虫等。
  1972年始,逐步推行综合防治法,有生物防治,即保护和发展害虫天敌,如青蛙、蛇、蜘蛛、黄鼠狼、猫等;有物理防治,如选用抗病、虫害力强的良种,以药液对种子消毒,晚间采用电光诱杀田间害虫等等。
  建国30余年来,我县基本上控制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确保了农作物的稳产和高产。
   崇仁县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分布、演变情况表
   表2—10续表
   农业科研
  1960年建立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活动。尔后,逐步在农村建立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三级农业科技组织。
  1984年底,有18个乡农科站,91个大队(村委会)农科队,945个生产队(村民小组)农科组,共开展了121个试验项目(其中作物栽培36项,良种繁殖28项,植物保护39项,改良土壤9项,耕作制度改革7项,其他2项),科学种田已在全县得到普及。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