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自然灾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103
颗粒名称: 第八章 自然灾变
分类号: S422
页数: 6
页码: 109-114
摘要: 元和七年(812)五月,河水暴涨,平地水深四、五丈(清同治十二年《崇仁县志》载,存疑)。九月,再涨大水,庄稼受灾。
关键词: 崇仁县 自然灾变

内容

唐代
   元和七年(812)五月,河水暴涨,平地水深四、五丈(清同治十二年《崇仁县志》载,存疑)。九月,再涨大水,庄稼受灾。
   宋代
   绍兴五年(1135)秋,旱。次年,大饥荒。乾道五年(1169),旱。
   淳熙十四年(1187),旱。
   庆元六年(1200),大水,浸及民宅檐瓦。
   元代
   天历二年(1329)五月至八月,不雨。次年,大饥荒。
   明代
   正德三年(1508)夏,久旱,沟渠涸,禾稼枯。次年霪雨,大饥荒,民多饿莩。
   正德八年,五个月不雨。
   十四年,正月朔,大雷雨,华盖山岭崩其西角。
   十五年,夏旱、秋涝,岁大歉。
   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大雷雨,五十六都(今已划入乐安县),白鹇溪水暴涨,山崩石裂,沿溪田园尽成砂石,人畜死伤甚多。五月,复大水,水溢平地四、五尺,黄洲桥塌毁。
   嘉靖二年(1523)春夏,饥荒。
   十八年六月,旱,早稻不穗。七月,大水害庄稼。次年夏,大饥荒。
   三十二年,自秋至冬,不雨,井水涸。
   隆庆二年(1568)春夏,旱,早稻枯死。七月,阴雨连旬,稻禾不穗。次年,大饥荒。
   万历十六年(1588)春夏,久雨成灾。清代
   顺治三年(1646),大旱。次年春夏,涝,大饥荒。
   六年,旱。次年秋,大水。
   九年至十二年,旱,连年歉收。
   十三年,旱,罗山发大声,县城北耆井水作响,继发大水,漂没田园房舍,冲毁黄洲桥石墩二,南、北两城水深俱数尺。
   十四年,大旱。
   十五年春,大水,黄洲桥墩圮。夏、秋,复大旱。
   康熙元年(1662),旱。
   三年至五年,俱旱。六年,涝。八年秋,旱。九年又旱。十年,大旱。
   雍正十年(1732)春,大水,浸及民宅檐瓦,文庙祭器俱漂失,黄洲桥被冲塌1墩。次年二月十一日,又大水,浸至太和寺塔脚深1.75米,黄洲桥墩尽圮,人民遭大水漂溺丧生者甚多。
   乾隆四十四年(1779),旱,饥荒。
   六十年四月,四十都、二十八都(均在今许坊乡境内),溪水骤涨,淹没田园庐舍,人畜溺死者以千计。
   嘉庆七年(1802),旱灾。
   十三年四月,大水。五、六两月不雨,庄稼枯死。
   二十一年春,大水,夏旱。次年春,饥荒。
   二十五年五、六、七月不雨,早禾枯死过半,晚稻更甚。
   道光十年(1830),大水。次年,大水更甚,冲倒黄洲桥,滨河一带之田园庐舍漂没无遗。
   十四、十五两年,大旱。
   咸丰三年(1853)暮春、孟夏,阴雨连绵,禾苗尽烂。
   同治八年(1869)五月,溪河水大涨,多处山崩田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全县大旱,贯桥尤甚,不少地方颗粒无收。
   中华民国
   元年(1912)五月,持续暴雨,山洪暴发,河水骤涨,淹没田园,冲毁房屋极多。是为我县一次特大洪灾,人称“壬子年水”。
   十五年,大旱,田土龟裂,禾苗枯槁,池塘干涸,水稻几乎颗粒无收。
   十七年七月,旱,水稻30多万亩严重减产。次年,又旱,并发虫害,19.4万亩水稻减产50%。
   二十年夏,旱,水稻22万亩受灾。
   二十三年夏、秋,大旱。自五月十三日降雨后,许坊、礼陂、郭圩一带连续60余日不雨,河上一带连续百余日不雨,沙堤、东来两地持续120余日不雨,至“霜降”(九月十七日)始得透雨。受灾农田48万余亩,减产70%。
   二十五年四月,宜黄河水涨,航埠水位仅低于“壬子年水”0.67米,早稻歉收。
   二十六年,大旱,水稻大幅度减产。
   三十一年六月上旬,连续大雨,八日,大水,县城街道水深齐膝。
   三十五年夏,大旱,自五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末,不雨。早稻大面积、大幅度减产。
   三十八年五月,暴雨,大水,县城街巷除花街口、水次仓外,尽成泽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6月6—8日,连降暴雨,县城水位较1949年高34厘米,县境沿河堤垱新培土方被冲刷下陷,决口6段。
  1967年5月大雨,三山公社的嵊头水库被洪水越过坝顶,库坝倒塌,受灾稻田1200亩,淹死小孩1人,黄牛2头。
  1969年6月30日,全县暴雨,4个小时内的降水量:浯漳172毫米,马口128毫米,县城157.1毫米,芜头264毫米。县城大水,低处浸及房屋檐瓦,黄洲桥桥墩8个,冲毁7个。黍山桥冲塌2墩。沿河堤垱决口9处,长达2公里余,淹没田园房屋无数,是我县一次罕见的特大洪灾。
  1982年6月16日,全县普降暴雨,洪水陡涨,航埠水位超过1969年,浸水9昼夜。左港街水深1.2米,因地势高下不同,受浸7—12昼夜不等。段家车村一带受浸9—13昼夜不等。早稻减产。
   崇仁县历年水旱灾情一览表
   表1—18续表
   第二节风、雹、虫、冻
   明代
   成化二年(1466)春,大风从西北来,飞砂石,折树木,毁房屋。是年,岁歉。
   弘治六年(1493)腊月,天雨雪,冻死万人。正德八年(1513)腊月,大雪,深数尺,凝冰不解,植物多冻死。
   清代
   康熙九年(1670)腊月,大雪,地冻,行人僵死,生物冻死甚多。
   道光十四(1834)、十五两年,抗旱之时,飞蝗遍野。忽一日,西风骤起,数日不息,蝗尽灭。
   咸丰三年(1853)三月,雹大降,大者如盆,小者亦如拳、如卵,城乡屋瓦大量破碎,禾苗深受损害。
   中华民国
   十三年(1924)四月,东来、许坊等地普降冰雹,大者超过鹅蛋,田间农民多人受伤。
   十七年七月,旱。同时发生虫害,早稻无收,晚稻减产。次年,又虫、旱两灾。
   二十九年五月,许坊发龙卷风,〓溪村3株干围2米余的古树被拔起折断。六月,唐剩村(今属东来乡)大风,里屋山上1株干围2.4米的大树被连根拔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1月下旬至2月初,大雪连续半月,平地雪深尺余,油菜籽无收。
  1958年8月,大风,摧毁县城学宫石坊。
  1964年2月17—25日,连续8天大雪,凝冰13天不解。全县18万亩红花草、3万亩油菜受灾,油菜籽减产7.5万公斤。
  1966年8月7日15时,河上公社遭10级台风袭击,历1小时,吹倒仓库、民房、作坊、牛厩等多所,压死2人,重伤5人,轻伤14人,死伤牲畜8头,毁损粮食、农具、家具无计。
  1967年3月27日,孙坊公社大风,降雹大如鸡蛋,吹倒房屋10余幢,千余亩红花草全部毁损。
  1968年4月,许坊公社三川桥降雹,大如鸡蛋,密如雨点,屋瓦破碎,油菜尽毁。
  1970年3月,山背村(今属东来乡)起狂风,拔起村后占松5株,古樟1株,田间红花草如遭刀割,尽去梢头。
  1971年8月5日上午,郭圩公社降雹,3000亩稻田受灾。
  1976年4月21日,狂风大作,榨背岭、元家、左港、朱家、岭下、陂上等地的房屋、电杆多倒折,死1人,重伤2人,轻伤5人。
  1983年4月13日,降雹。同月28日,又降雹,并发大风,雹大如拳,竹山公社所降雹中,最大者重2.6公斤。住房倒塌,人畜死伤,农作物毁损。河上、马鞍、竹山、石庄、郭圩等公社刮8级台风,并降冰雹,个别雹重4公斤,持续90分钟,损失均重。尤以马鞍、竹山为甚,竹山公社罗溪大队农场村小组,400亩禾苗全部毁坏,虽设法高价购秧补栽,仍有300余亩水田不得不改种一季晚稻,因此减产稻谷近5万公斤。
   第三节地震
   明代
   正德四年(1509)秋,地震。
   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月,地震。
   清代
   顺治七年(1650)腊月,地震。
   嘉庆十年(1805)春,多雷雨,山多崩裂。
   十三年仲夏,地震。
   中华民国
   十二年(1923)二月二十二日(农历正月初七日)八时,航埠一带轻度地震。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