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0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气候
分类号: P462
页数: 9
页码: 97-103
摘要: 崇仁县位于北纬27°25′18∥—27°56′20″之间,临近北回归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燥、冬寒,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丰沛,无霜期长,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关键词: 崇仁县 气候

内容

我县位于北纬27°25′18∥—27°56′20″之间,临近北回归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燥、冬寒,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丰沛,无霜期长,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依据农业气象学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某一度数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我县各季的气候特征大致是:
  春季以日平均气温通过10℃的初日作为春季的开始,时间约在3月(公历,下同)中旬或下旬。本季气温回升,天气转暖,但因受南下寒流和北上暖气的巨大影响,长江流域锋面与气旋活动频繁,我县常受寒潮侵袭,冷暖交替,晴雨多变,平均5—7天有一次冷空气侵入。早春往往出现阴雨连绵的春寒天气,有的年份还会发生严重的倒春寒,偶尔结霜降雪,不利农业播种育秧。后期受南北冷暖气流互相推移的影响,有时产生强对流的恶劣气候,出现强风、暴雨、降雹的灾害性天气。
  夏季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初日开始,一般为5月末。前期(初夏)江淮气旋最为活跃,常伴有江南梅雨季节天气,空气湿度大,风力小,乍晴乍雨,天气闷热,多暴雨,是全年降雨量最多的汛期,往往造成洪涝灾害。至7月进入“盛夏”,雨量明显减少,日照增多,气候炎热,午后或傍晚多出现地方性雷阵雨。期末,多干旱性天气。
  秋季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终日开始,约在9月下旬。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南撤,北方冷空气缓慢南下。初秋,天气仍炎热,少雨,易发生秋旱。中期,气候凉爽,天空明朗。晚秋受静止峰、台风的影响,秋雨绵绵,气温逐渐下降。有些年份冷空气南下早,出现较严重的寒露风,影响二季晚稻生长。
  冬季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日开始,一般在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本季主要受蒙古冷高压控制,是全年降水最少的季节,气温较低。初冬会出现“小阳春”天气,气温较暖,有的树发芽甚至开花。中期气候干燥,晴天多严霜。一月份最冷,多数年份有冰冻或降雪,有些年份出现雾淞、雨淞、冻雨、冰凌等严寒天气。
  各季气候,在县内不同地带,有微小差异。山区气温稍低,年降水量稍多,相对湿度稍大,无霜期稍短,平原区恰与之相反,而丘陵区则介于山区、平原之间。崇仁县(1959—1980年)四季起止时间表
   表1—10
   气温
   我县气温的年周期变化是: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大陆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7.5℃,变化幅度在16.8—18.2℃之间。1月份平均气温4.9℃,为最冷月。7月份平均气温29.4℃,为最热月。近26年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8.8℃,出现于1977年1月5日;极端最高气温42.1℃,出现于1971年7月31日。
   崇仁县(1959—1984)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值(℃)表
   表1—11
   据1959—1984年的气象统计资料分析计算,日平均气温≥30℃的开始日期平均在6月27日,最早出现在5月19日;结束日期平均在8月27日,最迟出现在9月14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5℃的天数平均达42天,最多69天,最少27天。高温连续最长的日数达33天,出现于1966年7月24日至8月25日。最低气温≤0℃的开始日期平均在12月3日,最早出现在11月14日;结束日期平均在2月20日,最迟出现在3月16日。年最低气温≤0℃的日数平均27天,最多40天,最少9天。日平均气温≤0℃连续最长日数达16天,出现在1971年1月25日至2月9日。
   日气温的变化,在正常天气下,日出前最低,日出后逐渐升高,夏季日在14—15时,冬季日在13—14时出现最高值,尔后,随日落又渐下降。气温日较差值,平均为9℃。最大为10.2℃ ,在10月份;最小为8.1℃,在2月份。5—6月亦为8.1℃,其余各月为8.5—10℃之间。
   县内山区、丘陵、平原的年气温稍有差异,山区偏低1—2℃,夏季可低4℃左右。平原偏高,夏季较热。丘陵地带介于两者之间。几个有代表性地点的各级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及期间积温如表(1—12)。
   崇仁县几个地点各级界限温度初、终日期及期间积温表
   表1—12
   附:崇仁县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1—7)日照
  1959—1984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43.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0%。气温大于10℃的期间日照为1377.3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78%。历年月均日照时数,以2月份最少,平均值为80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5%。7—8月份最多,7月的平均值为259.8小时,占可照时数的62%;8月为248.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61%。这两月的日平均日照时数达8.1~8.4小时。近26年中,年日照最多时数为2192.1小时(1963年),最少时数为1399小时(1984年)。太阳辐射的年均总量为106380.6卡/平方厘米。
   崇仁县1959—1984年
   月平均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太阳辐射总量表
   表1—13
   地温
  1959—1984年,地面温年平均值为20.5℃,比气温年平均值高2.9℃。极端最高地面温达72.3℃,出现于1961年6月24日和7月17日;极端最低地面温为零下11.2℃,出现于1969年2月6日,相差83.5℃。地面温的年变化与气温相似,月最低值在1月,最高值在7月。
   地下温据历年的观测,随着土壤的深度增加而有所不同。近26年的年平均值为:深度5厘米处为19.3℃,10—20厘米处为19.4℃。各层温度的年变化,从1月份开始逐渐升高,至7—8月份后又随之下降。崇仁县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崇仁县1959—1984年月平均地温值表
   表1—14温度:℃
   无霜期结冰期
  我县无霜期,近26年的平均值为266天,最长299天(1970年),最短229天(1963年),相差70天之多。平均初霜日是11月22日,最早为10月27日(1960年),最晚为12月23日(1968年)。平均终霜日是3月1日,最早为2月3日(1961年),最晚为4月10日(1963年)。南部山区的无霜期较平原、丘陵地区少15天左右,约为250天。
   结冰期多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以1—2月份出现次数较多,11月份偶有出现,结冰的地方一般为路上渍水和小池塘水面。
   风向
   通常情况,夏季以偏南风、冬季以偏北风为主,春、秋季风向多变。年平均风速一般为1.2—3.2米/秒。四季平均风速大致为:冬、春季1.8米/秒,夏季2.1米/秒,秋季1.9米/秒。春、夏季有时起大风,降冰雹,造成灾害。
   降水
   降雨据1959—1984年实测降雨资料分析,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773.6毫米。年最大降雨量2486.2毫米,出现于1970年;年最小降雨量1156.9毫米,出现于1963年,极差达1329.3毫米。崇仁县历年降雨量情况表
   表1—15
   我县因受季风强弱的影响,各月、季的降雨量很不均匀,以二季度的降雨量最多,其他季度则偏少。历年各季降雨量的平均值为:1—3月374.3毫米,占年均雨量的21%;4—6月864.2毫米,占年均雨量的48.83%;7—9月332.6毫米,占年均雨量的18.75%;10—12月202.5毫米,占年均雨量的11.42%。全年雨季明显,始于4月11日,结束于7月2日,持续日数达83天。此季历年平均降雨量为845.3毫米,多出现暴雨天气,造成洪涝灾害。7—9月雨量剧减,且高温相对湿度小,地面水蒸发量大,往往形成伏、秋旱。
   崇仁县历年月平均、最多、最少降雨量情况表
   表1—16单位:毫米
   从1959—1984年的测记资料表明,全县的降雨强度为:≥25毫米的大雨日年均20.3天,≥50毫米的暴雨日年均5.5天,≥100毫米的大暴雨日年均0.9天。日最大降雨量达186.8毫米,出现于1961年6月10日。连续降水期最长达28天,出现于1965年3月21日至4月17日。崇仁县全年降水量分布图
  单位:毫米就县内不同区域而论,降雨量的分布也不够均衡,一般是东北境少雨,西北和南部多雨。由于西北的罗山和南境的青芝山对冷暖空气的抬升,使白陂和山斜乡的洋坪成为县内两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逾1900毫米。而东北部的航埠乡,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440余毫米,相差400多毫米。
   附:崇仁县全年降水量分布图(图1—8)
  降雪我县的降雪期一般在大寒至立春前。近26年中,最大降雪量深度为20厘米,出现于1964年2月25日。连续降雪最长期达8天,出现于1964年2月17日至25日。年平均降雪日数为8天,降雪日数最多的年份是1984年,达22天;最少的年份是1973年,仅1天。
   崇仁县1959—1984年降雪日数及雪深情况表
   表1—17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