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土壤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09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土壤植被
分类号: F301.24
页数: 5
页码: 93-96
摘要: 崇仁县境处于亚热带生物气候区,各地土壤差异不大,只是随着地势的升高,显示出垂直分布状态,由红壤(500米以下)→黄红壤(500—800米)→山地黄壤(800—1200米)→山地黄棕壤(1200米以上)。在1100米以上的山顶平坦地,草木繁茂,土壤湿度大,出现草甸土。局部地区的山间谷地由于长期积水,茂盛的喜湿植物残体分解不完全,有机质大量积聚,逐渐形成泥炭层,其地表部分经风化分解,称为炭质土。
关键词: 崇仁县 土壤

内容

县境处于亚热带生物气候区,各地土壤差异不大,只是随着地势的升高,显示出垂直分布状态,由红壤(500米以下)→黄红壤(500—800米)→山地黄壤(800—1200米)→山地黄棕壤(1200米以上)。在1100米以上的山顶平坦地,草木繁茂,土壤湿度大,出现草甸土。局部地区的山间谷地由于长期积水,茂盛的喜湿植物残体分解不完全,有机质大量积聚,逐渐形成泥炭层,其地表部分经风化分解,称为炭质土。在溪流两岸,则有潮土分布,有的地区由于某些特殊母岩的影响,发育成小块的年幼岩性土(紫色土)。在平原及丘陵、岗地的沟谷、盆地间,因长期种植水稻而形成大片的水稻土。各地土壤的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水稻土
  是在长期灌水种稻,经常耕作、施肥、轮作等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一类耕作土壤,广泛分布于各地貌单元内。沿崇仁、宜黄两河及其支流的两岸,以及丘陵盆地更为集中,总面积30.8万余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2.5%。
  地形、母质、水分等不同条件和人的生产活动,对水稻土的形成、发育均有深刻影响,而水分是主导因素。由于种稻时间长短不一,受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程度不同而形成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3个亚类、18个土属、43个土种,而以潴育型为主。
   潮土
  是分布在溪河两岸漫滩和阶地上,为溪流冲积物母质发育而成的土壤。目前,大部分已被开垦利用,总计达8800余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6%,占旱地面积的34.7%,是全县经济作物基地之一。
  本类土壤土层深厚,通透性好,有“夜潮”性能。由于流水的分选性,所挟带的泥砂在不同地点沉积,加之开发利用的时间不同,因而在同一地区,不同部位的土壤剖面其颜色质地、层次厚薄也有差异。根据质地熟化程度和肥力状况划分为1个亚类、2个土属和厚层沙壤质灰潮土、厚层砂壤质潮土和厚层少有机质砂质潮土3个土种。紫色土
  划分为1个亚类、1个土属和2个土种。分布于县境西南的中低丘地带,与红砂岩、泥质岩红壤相交错,是紫色泥页岩风化物发育而成的一种幼年土壤。其特性与母岩风化物特性基本相同,即岩性松脆,抗蚀力弱,容易风化和水土流失,致使土壤经常属于幼年发育阶段,不能形成完整的发育层次。全剖面色泽比较均一,多为灰紫或紫红色。土层只有中层或薄层,山麓较厚,上部较薄,带有基岩裸露。
  我县这类土壤属酸性紫色土,其中,中层中有机质酸性紫色土面积极小,不到100亩,仅分布于山斜乡朱溪村委会的低丘地带。薄层少有机质酸性紫色土较多,分布于许坊乡石背村委会与宜黄县交界的丘陵地带。
   炭质土
  分布于三山乡的庙前、流坊村委会和长剩村委会焦坑的中丘陵地带,由炭质泥页岩风化物发育而成。这些地方过去曾长期积水,喜湿植物残体分解不完全,有机质大量积聚,逐渐形成泥炭层,经风化分解,能生长植物,称为炭质土,计有4.58万余亩,占山地面积3%强。根据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划分为1个亚类、1个土属和厚层多有机质炭质土、厚层中有机质炭质土2个土种。
   红壤
  是在高温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铝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盐基遇到强热淋失,铁铝氧化物积聚而形成的盐基高度不饱和,具有特殊剖面性态发生的脱硅富铝化土壤类型。这类土壤在我县分布最广,凡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岗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42万余亩,占县境总面积的60%强。
   根据发育阶段的属性,县内红壤划分为红壤、黄红壤2个亚类,9个土属,37个土种。
  红壤亚类又称典型红壤,分布于500米以下的丘陵、岗地。这类土壤有效土层深厚,剖面发育完整,表层颜色为灰棕或暗棕,心土和底土均为黄棕或红棕色,有的底土可见红、白、黄相间的网纹层,总面积达138.5万余亩,占红壤总面积的97%强。按成土母质、利用现状分为酸性结晶岩类红壤、石英岩类红壤、泥质岩类红壤、红砂泥土、红砂岩类红壤、黄泥土、第四纪红色粘土红壤等7个土属。
   黄红壤是红壤向黄壤过渡的类型,只在山地垂直地带出现(出现于海拔500—800米处者称山地黄红壤)。由酸性结晶岩、泥质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剖面性态由红色向黄色过渡,表土、心土呈现黄色、黄红色,底土仍为红色,土层厚薄不一,质地较粗。按母质类型、土层厚度及有机质的含量等情况,划分为酸性结晶岩类黄红壤、泥质岩类黄红壤2个土属。山地黄壤
   分布于山地垂直地带,位于黄红壤之上,黄棕壤之下,海拔800—1200米处(个别也有低于海拔800米者)。是在云雾多、日照少、湿度大的山区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黄色土壤。表土层腐殖质含量较高,颜色深暗,亚土层至心土层呈黄色,土壤酸性。土层厚薄与母质密切相关,多石砾。按其发育程度和母质的差异,划分为1个亚类,2个土属,2个土种。
  酸性结晶岩类山地黄壤是由花岗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分布于山斜乡朱溪村委会相山支脉的北坑脑上,有4100余亩,占全县山地面积的2.8%。
  泥质岩类山地黄壤是由千枚岩风化物发育而成。分布于山斜乡东山村委会青芝山顶的垂直地带,有1029亩,占全县山地面积的0.07%,是种植药材较理想的基地。
   山地黄棕壤
  分为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而成。分布于相山乡柏昌村委会及相山山顶的山地垂直地带,最高部位海拔1200米以上,面积仅90.5亩。由于山高风大,气温低,湿度大,植被(禾本类茅草)积累较多,而土壤质地偏轻,水土流失较重,岩石裸露亦多,只宜栽培茶叶与中药材。
   山地草甸土
  分为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由花岗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分布于海拔1100米以上的山顶平坦地段,即相山镇的柏昌村及山斜乡朱溪村委会乱石顶一带,海拔1185米,共有2016亩。植被只有草本植物和灌木丛,腐殖质积累多,土壤肥力高,是药用植物生长的良好基地。
   第二节植被
  全县有山地145.3万余亩,历史上植被种类繁富,覆盖率高。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自然力(大风、暴雨、冰坼等)的作用,更由于人们破坏生态环境活动(滥伐、滥樵、滥垦、铲草皮积肥等)的严重影响,大多数地区覆盖度急剧下降,水土流失面积逐年扩大,流失程度与时俱增。目前,植被水平分布不明显,只有垂直分布的差异,大致是:
  拔500米以上的低山,多见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壳斗科为主要建群种,其次为樟科、山茶科、桦木科、金楼梅科和毛竹等,群系复杂,种类繁多。林莽中乔木挺拔,长成建材。草木植物中有七叶一枝花、八角莲、钻骨龙、黄精等价值较高的药材。
  300—500米的高丘,以杉木、毛竹混合林为主体,并伴有常绿、落叶两类阔叶树种(其中以叠形花科、桦木科、冬青科为主)。在人们长期活动的影响下,大部分已成次生状态,天然杉木为多代萌芽,林相参差不齐。100—300米的中低丘,以乔木、灌木为主。乔木多马尾松,也有木荷、枫香、楮树等混交群落。灌木以乌饭、杜鹃、〓木为主,林间空地多为铁茫萁、蕨类所覆盖。由于人们改造自然的作用,近年已出现杉木、油茶纯林。
  100米以下的岗地,多为马尾松稀疏林,以及部分油茶、茶叶、柑桔人工纯林。地面覆盖禾本科植物,覆盖率20—50%。平原的路侧、河滨、房屋前后也有乌桕、苦楮、青刚栎、柿、柑桔、板栗、泡桐、合欢、垂杨木等的栽培,地面多为禾本科植物。崇仁县水土流失分布图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