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县城乡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08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县城乡镇
分类号: TU982.29
页数: 19
页码: 69-84
摘要: 巴山镇为崇仁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偏北,四邻各乡:东——沙堤,东南——郭圩,西南——石庄,西北——郊西。面积15.6平方公里,全境基本属平原地区,镇郊有少量低丘,横贯镇中的崇仁河与流经南端的宝水渠构成镇内的主要水体,以崇仁河为自然界线,全镇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崇仁河上架有新旧两桥,沟通南北,使县城成一整体。
关键词: 崇仁县 乡镇

内容

巴山镇为崇仁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偏北,四邻各乡:东——沙堤,东南——郭圩,西南——石庄,西北——郊西。面积15.6平方公里,全境基本属平原地区,镇郊有少量低丘,横贯镇中的崇仁河与流经南端的宝水渠构成镇内的主要水体,以崇仁河为自然界线,全镇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崇仁河上架有新旧两桥,沟通南北,使县城成一整体。
   建置沿革
  隋初建县,当时县治所在,已无从稽考。唐代(至少自唐代中叶起),县治即在今巴山镇(唐代广德时[763—764]县令元子晰政绩优良,大历五年[770],由名臣颜真卿撰文并书写的政绩碑,即立于旧县署前,碑虽不存,而元子晰墓至今犹在镇内原县政府旧址[今江西重型机床厂宿舍区]是为确证),迄今已逾千三百余年,可称古城。明代中叶,始筑南、北两城城垣,县署、学宫、官第等均在北城,故又称官城;商店、民宅则较多地集中于南城,故又称民城。
   清代,县城设3里,辖18街,27巷(表1—7)。
  民国前期,沿袭清制。二十年(1931),推行保甲制,始设区署,县城为第一区。二十九年,撤区设乡(镇),县城分设官城(桥北)、民城(桥南)两镇。三十三年合并为巴山镇。
   解放后,1949年7月底,巴山镇改名城关镇。
  1950年5月,改城关镇为城关区。1953年复改为巴山镇。
  1958年10月,改巴山镇为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复改名巴山镇人民公社。
  1966年8月28日,改名为红旗镇人民公社。1980年底,复名巴山镇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撤社建乡,仍设巴山镇,中共巴山镇委员会、镇人民政府驻此。
  镇内区域,清代,南城分为东耆、西耆两里,北城为北耆里。东耆辖中大街及其以东地域,西耆辖中大街以西地域。清同治十二年崇仁县城区划一览表
   表1—7
   附:清代北城图(图1—2)
   清代南城图(图1—3)
  民国实行保甲制后,镇域扩及城郊,今之石庄、沙堤、郊西等乡近城的村庄属巴山镇范围,城内设9保,郊区设6保。
   建国初期,镇域缩小为县城范围,分设9街。桥北为1、2街,桥南为3—9街。1956年4月26日,改“街”为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桥北有桥北居委会(辖三山里、黄泥岭、街口里3村),桥南有桥南、文溪(辖阮家桥)、宝塔、小港4居委会,并将石庄乡划入成立石庄居委会。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镇郊农村设巴山、宝水、东门3个农业大队。1965年8月31日,桥北、桥南并为胜利居委会,文溪、小港并为文溪居委会,宝塔改为中大居委会,石庄居委会撤销,并入官山公社。1972年11月27日,将3个居委会改为桥北、胜利、中大、西路4个居委会,农业大队仍旧。1984年,撤社建乡,仍为4个居委会,农业大队改为巴山、宝水、东门3个村民委员会,共辖38条街巷,8个自然村(上湖田、下湖田、新村、新建、黄泥岭、三山村、楞元、龙坑)。
   附:崇仁县巴山镇街区图(图1—4)
   户口
  建国前夕,全镇居民约7000人,尔后的人口,随着工、商、交通和文教等企事业的发展,以及上山下乡等政策的实行而曲线增长,至1984年,全镇共有7197户,33993人。图1-2图1-3崇仁县巴山镇街区图
  比例尺1∶13000建国后崇仁县城部分年份户数、人口统计表
  表1—8
  居民构成
  民族建国前全属汉族,建国后始有少数民族入境。1982年,有少数民族居民46人(蒙古族5人,回族14人,壮族11人,满族6人,布依族,仡佬族各3人,苗族、土家族各1人,朝鲜族2人),余均为汉族。
  文化1982年,6岁以上(含6岁)人口共28697人。其中:大学毕业498人,大学肄业或在校47人,高中4905人,初中7530人,小学11626人,文盲与半文盲4091人(内6—11岁1084人)。
  行业1982年,在业人口计15001人(男9137人,女5864人)。其中:农、牧、林、渔业1485人(男805人,女680人),矿业及木材采运业107人(男85人,女22人),电力、煤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9人(男42人,女7人),制造业8099人(男4811人,女3288人),建筑业387人(男324人,女63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970人(男755人,女215人),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及仓储业1614人(男857人,女757人),住宅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及居民服务业175人(男72人,女103人),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295人(男117人,女178人),教育、文化艺术事业686人(男386人,女300人),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事业21人(男14人,女7人),金融、保险业137人(男81人,女56人),国家机关、政党及群众团体971人(男787人,女184人),其他行业5人(男1人,女4人)。
   城池
  明代以前,县治无城,仅设关门6处。明宏治十二年(1499),环县治通衢建门楼栏栅30余所。嘉靖初年,又改建5门,名曰迎恩门、宜乐门、通儒门、迎清门、拱极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始筑南北二城,除临河一段外,余皆绕城掘护城沟。
  北城周围长2676.67米(环绕今道南路、坪头上、永胜机械厂厂区、创造路),高6.33米,厚4米。开5门,东名东作门,西名西城门,南名迎银门,北名拱极门,当桥头名通津门。尔后,明隆庆、万历、天启、崇祯,清顺治、乾隆、咸丰间共修葺7次,同治元年(1862)大修,历6载告竣,改为7门,东名驭曦门,东北名课耕门,南(桥头)名跃龙门,孔庙前名开泰门,西名来爽门,西北名朝天门,北名拱极门。民国二十二年(1933)起,逐渐拆除城墙,至二十九年,拆毁殆尽。
  南城高厚与北城约等,周围长2900米(环绕今胜利大道卫生院右侧、三角塘、畜牧场、汽车修配厂、小南门、谭陂桥东端、崇仁第一中学),开5门,日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对黄洲桥南端)、小南门(石庄公路口)。明隆庆、万历经两次修葺,至清同治时已倒毁,仅余5城门遗迹。
  街道
  清代,全镇街巷用麻石或卵石铺设,宽度不一,且均狭窄不能通行汽车。民国二十一年(1932),始建公路,称中山路,实际即临八(抚州市至永丰县八都)公路穿镇而过的一段,对原有街巷的整修,基本没有进行。
  建国后,国民经济逐步发展,镇区范围随之扩大,但由于将短小街巷合并,统一命名之故,街巷名称,反有所减少;经过历年的整修、改建和新建,全镇现有街巷38条,即:桥北有中山大道、创造路、道南路、公勇路、坪头上、县府路;桥南有胜利大道、锅炉街、九曲巷、文溪桥、忠义巷、大禾场、三角塘、彭家路、螺丝巷、方家路、东门口、桶荡街、宝塔街、中大街、平粜祠、篾街上、戴家井、寺前路、小港下、大南路、青年路、米码头、塔西街、务前街、花街口、西路街、大佛寺、神巷口、何家井、小南门、坊牌下、水巷口。其中主要街道有:
  中山大道南起解放桥头,北止火车站,全长1795米,宽10米,柏油路面。两侧楼宇鳞次栉比,百货大楼、崇仁电影院、新华书店、粮食局、二轻局、乡镇企业局、人民银行、工商银行、财政局、五交化公司、第一小学、崇仁饭店、农机厂、永胜机械厂、江西重型机床厂、五金厂、文化广播电视局、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工人文化宫、城建局、建筑公司、生资公司、土产公司、棉麻公司、杂品公司、巴山镇人民政府等均在此路。
   道南路西起解放桥头(接中山大道南端),东(偏北)止于磷肥厂,全长2270米,宽8—10米,柏油路面(过县府路后至磷肥厂一段尚为沙土路面)。运输公司、林业局、用电管理所、巴山粮油食品大楼、木器厂、县委党校、物资局、县委、县纪委、县政协、县招待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分立于路两侧。
  胜利大道西起解放桥头,东止汽车站,全长1060米,宽10米,柏油路面。税务局、烟草公司、医药公司、外贸公司、副食品公司、百货公司、邮电局、印刷厂、工商局、供销社、商业局、采茶剧院、房产公司、劳动服务公司、人民电影院、县人民医院、农业银行、人武部、交通局以及全县最大的农贸市场均在此路。
  县府路南起竹木检查站(与抚州至乐安公路交接),北止建筑公司(与中山大道交接),中经崇仁大桥,全长800米(不含桥长),宽11米,1977年,此路与崇仁大桥同时兴建。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驻此。1984年,审计局、税务局、二轻局、农机公司、县中医院等单位的新建楼宇正在施工中。
   建设
  街巷清代,桥南新建十字街、中大街、桶荡街、务前街、花街、新街、篾街、夏布圩等8条街道,增辟太平巷、步瀛巷、舒家巷;桥北新建大街、后街、高街、府馆上等4条街道,增辟李家巷。清末,桥南新建锅炉街。全城街道的路面均以长条石铺筑,巷则有条石、卵石两种路面。民国时期,废高街和府馆上街,增建中山路(即今之胜利、中山两大道的中段),泥结碎石路面。建国后,改建中山路,南段起自汽车站,止于解放桥南端,称胜利大道;北段起自解放桥北端,止于崇仁火车站,称中山大道,均为柏油路面。1977年,开始建县府路,为泥结碎石路面(1986年改为水泥路面)。对旧街巷,相继进行路面改建,现除锅炉街、文溪桥、平粜祠外,余均改为水泥路面。除国家投资外,仅1979年至1984年,县财政用于维修、改建新街巷的资金即达30.82万元。
  房屋宋庆历三年(1043),于北城开泰门内建学宫(即孔庙)。崇宁三年(1104),学宫建房舍60楹。绍兴十一年(1141),重建县署(即原县政府,今改江重厂宿舍)。
  清嘉庆二十年(1815),县人谢廷恩捐资于桥北建义仓,有仓廒42间,大房7间,砻房、厨房各1幢。咸丰九年(1859),于桥南建杨氏石祠,规模宏伟壮观。宣统二年(1910),建天主堂(今卫生院的宿舍)。
  民国时期,于桥北(今创造路)建图书馆(今建设银行左侧)。
  建国以来,至1984年底,全镇新建学校、医院、厂房、仓库、办公楼、商场、会场、宿舍、影剧院等各种公房1226栋,总面积597516平方米。其中:党、政、军、群系统193栋,面积65201平方米;厂矿企业244栋,面积89155平方米;财贸系统271栋,面积67199平方米;文化教育系统86栋,面积46890平方米;卫生系统8栋,面积5430平方米;交通基建系统109栋,面积34313平方米;省、地驻县工业企业315栋,面积289328平方米。以人民电影院、农业银行、百货大楼、崇仁师范、第一、二中学、第一小学、工人文化官、人民会场、县府招待所、科技大楼,以及永胜、江重两厂内的一些建筑物,较为高大、壮观。私人建房近600栋,总面积不下6万平方米。此外,镇郊黄泥岭新村共建新房41栋,总面积7790平方米,在全县农村住宅建设中,有代表性。
  供水建国前,居民取用井水。建国后,自60年代起,一些单位建水塔,以机械提水饮用。1983年5月,始建全镇自来水系统,投资110万元,1986年上半年全部建成供水。
  供电1957年1月1日,桥南猪婆套抽水机站安装的火力发电机组正式送电,县城始用电照明。1961年,于桥北道南路建火力发电厂,供县城工业生产和居民照明用电。1966年,南昌罗家集变电站输电入我县,从此,停火力发电,改用高压电源。
  绿化建国后,镇内各街巷,除因过于狭窄、住房密集而不能植树者外,行道树全部栽齐。先后共种植法梧、泡桐、水杉等风景树8000余株,特别是胜利、中山、道南各路,两侧树木均已长成,自暮春至深秋,枝叶繁茂,形成林荫道。各单位环境绿化、美化工作,亦有进展,尤以县委、第一中学、永胜机械厂、江西重型机床厂、江西第一木材加工厂、变压器厂等单位,盛植树木,构筑花坛,环境较为优美。
  镇办企业(含居、村委会办)现有农场、林场、畜牧兽医站、综合厂、石灰厂、砖瓦厂、劳力站、建筑工程队、中大综合厂、巴山综合厂等,1984年,创工业总产值47.63万元,纳税1.7万元。
  第二节乡镇
  郊西乡位于县境中部偏西,东、东南与河上乡、巴山镇相接,西邻白陂、马鞍两乡,南与石庄乡隔宝唐水相望,北毗三山乡,北境一隅复接河上乡,总面积82平方公里。有耕地14055亩,林地30000亩,水面17600余亩。辖58个自然村,1294户,6568人(1982年7月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数字,下同)。乡人民政府驻地卧岭,紧邻县城。
   此乡大部处丘陵地带,平原仅占四分之一,平均海拔高度72.4米,最高点——峰山,海拔206米,最低点为乐丰村委会邓家村,海拔59米。宝唐水及其支流白陂水流经乡境。有小型水库52座,蓄水总量600余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000亩。农业主种水稻,兼种油菜、瓜果等作物。刘家洲的白萝卜产量高、质量优,在县内素负盛名,近年,西瓜的产量亦丰。
   乡办企业有铸造厂、农具厂、砖瓦厂、建筑队、林场、渔场等。
   向乐铁路横经乡之南境,设罗陂岗升降所1处。
  石庄乡位于县境中部偏西,东毗郭圩乡,南邻桃源、张坊两乡,西接马鞍乡,北、东北界郊西乡、巴山镇,总面积79平方公里。有耕地18436亩,山地12410亩,水面24000亩。辖82个自然村,1596户,8307人(内回族4人,彝族1人)。乡人民政府驻地罗家,距县城2公里。
  此多处于丘陵地带,仅北部接近县城处有小块平原,平均海拔高度71.7米,最高点在东南角与桃源乡交界处之山冈,海拔294米,最低点真君阁,海拔50米。西宁水从南面入境,北流后折向东北,宝唐水流经西北边缘,二水在北部桥头村附近汇合为崇仁河,东流至巴山镇。有小型水库、山塘84座(口),蓄水总量226.4万立米,灌溉面积9800多亩。有电力排灌站17座。建于罗家西面2公里西宁水上的宝水渠进水闸及其主干渠,是我县主要水利设施之一。
  农业主种水稻,兼种红薯、花生、甘蔗等。林业以采育松杉为主。瓜果以板栗、柑桔、瓜子、西瓜等较为著名。水库村委会沿河有沙金矿。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陶器厂、园艺场、畜牧水产繁殖场等。
  沙堤乡位于县境中部偏东北。东邻六家桥乡,南接郭圩乡,西连巴山镇,北、西北隔崇仁河与孙坊乡、河上乡相望。总面积46平方公里。有耕地21500亩,山地10000亩。辖96个自然村,3083户,15737人。乡人民政府驻地和壁园,距县城3公里。
  乡境以平原为主,东南有小片丘陵,平均海拔高度53.3米。最高点大岭岗,海拔99.4米,最低点刘家渡,海拔50米。崇仁河自西向东流经乡境边缘。宝水渠自西南向东北流贯。有小型水库7座,电力排灌站12座,防洪堤长20公里。蓄水总量350.4万立米,灌溉面积15500亩。农业主种水稻、蔬菜。蔬菜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约5400亩,相当于水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县城蔬菜供应的基地。
   乡办企业有农机厂、竹木铁器社、建筑工程队、副食品加工厂等。
  六家桥乡位于县境东北,东接航埠乡,东南一角毗许坊乡,南连郭圩乡,西、西北顺时针走向与沙堤、孙坊、白鹭3乡为邻,东北与临川县交界。总面积86平方公里。有耕地22739亩。辖81个自然村,2474户,12292人(内有黎族1人)。乡人民政府驻地新屋下,距县城13公里。
  此乡处于丘陵地带,平原仅占四分之一,平均海拔高度64米。最高点为栎树下水库东部小土山,海拔150米,最低点南岸圩,海拔50米。溪流有孤岭水。有小型水库18座,渠道与宝水渠沟通,蓄水总量783万立米,灌溉面积15000余亩。农业主种水稻,兼产棉花和甘蔗。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建筑队、砖瓦厂、林场、园艺场等。
  位于此乡临八公路25公里处,横跨孤岭水的六家桥是我县较大的桥梁之一(以长度论,仅次于崇仁大桥、黄洲桥、黍山桥而居第四),乡因桥而得名。
  航埠乡位于县境偏北,东、东北隔宜黄河与临川县相望,西、西北接六家桥乡,南邻许坊乡,总面积54平方公里。有耕地20060亩。辖48个自然村,3894户,18324人。乡人民政府驻地航埠,距县城29公里。
  此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原、丘陵各半,平均海拔高度56.7米。古塘村委会龙仪村南高地海拔125米,为全乡最高点,最低点航埠,海拔47米。宜黄河经乡之东界北流入临川县。建国以来,先后建成了我县较大的蓄水工程龙仪、金华山两座水库,蓄水总量逾1300万立米,灌溉面积14300亩。
  农业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乃我县重点产棉区。1984年,全乡产皮棉4578担,占全县皮棉总产量的51.95%。过去盛产蓝靛,纺纱、织布、染布为家庭主要副业。建国前,航埠街有豆油作坊,以黑爆豆加工淡豆油,味香甜闻名全县,此项加工技艺现已失传。
   航埠出产的仔猪,数量多,品质优(能抗病,长肉快),名闻全县,销路很广,是农家一项主要副业收入。下章大队有红柱石自然资源。
   乡办企业有农机厂、砖瓦厂、竹木制品厂、副食品加工厂、建筑工程队等。县属轧花厂设于此乡。
  孙坊乡位于县境东北,东隔崇仁河与六家桥乡相望,东北与白鹭乡接壤,西、南两面与东来、河上、沙堤乡毗邻,北与临川县交界,总面积60.5平方公里。有耕地20417亩。辖81个自然村,3061户,15708人。乡人民政府驻地孙坊街,距县城24公里。
  此乡地处平原,西部边缘有少许丘陵,最高点为下港村委会土源村旁的小山,海拔76米,最低点孙坊,海拔47米。水体积聚以河流、水库和塘堰为主。水库蓄水总量2447万立米,灌溉面积17000余亩。宝水渠从沙堤乡的刘渡通过倒虹吸管穿越崇仁河床入境,使受益农田接近万亩。防洪圩堤长20公里。农业主种水稻,植棉次之,过去产蓝靛,近年盛栽甘庶,1984年产甘庶92.8万公斤,占全县甘庶总产量的13.54%。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砖瓦厂、建筑队等。
  向乐铁路掠过西北境,设有78公里中途升降所1处。
  乡境处于崇仁河圩堤内,易受洪涝的威胁和危害。
  白鹭乡位于县境东北。东、东北及西北均毗临川县,西南接孙坊乡,东南邻六家桥乡,总面积21平方公里。有耕地14614亩。辖50个自然村,2511户,13064人。乡人民政府驻地白鹭渡,距县城28公里。
  此乡地处平原,低丘小岗不到20%,平均海拔高度47.3米。位于西陲的小山峦海拔68.8米,是全乡的最高点,东部的陈家村海拔41米,是全乡、也是全县的最低点。崇仁河流过东隅,宝水渠止于境内,主要干渠长约4.5公里,防洪堤长1.85公里。有电灌站26座,装机容量共389.5千瓦,灌溉面积逾万亩。另有小型水库3座,蓄水总量48万立米。
  农业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昔有特产蓝靛,近年盛栽甘蔗,1984年产甘蔗520余万公斤,占全县甘蔗总产量的76.14%。
  乡办企业有农机厂、建筑队、砖瓦厂、石灰厂、园艺场等。
  乡境近河低洼,东濒圩堤,易受洪涝灾害。
  境内交通便利,向乐铁路经此,设有白鹭火车站,并有客班汽车往来。
  东来乡位于县境北部,东及东北界临川县,西北邻丰城县,南接河上乡,东南毗孙坊乡,总面积52平方公里。有耕地12307亩,林地9200亩。辖42个自然村,1171户,5896人。乡人民政府驻地东来圩,距县城17.5公里。
  全境属丘陵地带,平均海拔高度98.5米。位于西北境与丰城县交界处的蝉峰尖,海拔248.8米,是全乡的最高点。雷坊村海拔58米,是全乡的最低点。有小型水库21座,蓄水总量528.7万立米,灌溉面积12253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乡办企业有农机厂、酱油厂、林场、园艺场、农科所等。
  1980年,县人民政府作出决策,制订在此乡开发红壤10万亩,种植茶叶、柑桔、西瓜、甘蔗等作物,并发展畜、禽饲养的计划。后来得到国家银行、世界银行分别投资2830余万元和1520余万元的大力支持,计划正逐步付诸实施,开始获得经济效益。农作物以西瓜产量为最著。
  上乡位于县境西北。东邻孙坊乡,南、东南接郊西、沙堤两乡,西连三山乡,北界东来乡与丰城县,总面积81平方公里。有耕地24760亩。辖85个自然村,2680户,13935人(内有朝鲜族1人)。乡人民政府驻地榨背岭,距县城14公里。
  全乡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高度78.6米。山区、丘陵、平原各占20%、60%和20%。塅上村委会周坊村西北0.9公里处的大禾里山,海拔352米,为全乡最高点,左港村海拔50米,为全乡最低点。有水库32座(其中:小型水库31座),总蓄水量2687万立米,灌溉面积19000余亩。1958年兴建的全县最大的蓄水工程港河水库,位于乡西北部。农业主种水稻,为我县主要产粮区之一。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砖瓦厂、酱油厂、林场、园艺场、农科所、畜牧水产站等。
  向乐铁路经过东南端,设有左港升降所1处。
  三山乡位于县境西北,自东迤南,邻河上、郊西、白陂3乡,西、北两面界丰城县,东北一角复毗河上乡,总面积82.5平方公里。有耕地15768亩,林地21310亩。辖75个自然村,2119户,10567人。乡人民政府驻地三山庙,距县城11公里。
  此乡半属丘陵,半属山区,仅有少许平川。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峦重叠,南部多为丘陵,平均海拔高度108米。全乡最高点罗山,海拔962.5米,最低点饶坊村,海拔70米。罗山水由西而东,横贯境内。有小型水库3座,山塘10口,蓄水总量610万立米,灌溉面积13900余亩。农业主种水稻,林业仅次于农业。土特产有茶油、辣椒和生姜,矿藏资源有钨、铁、铜、瓷土、红柱石等。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林场、园艺场等,产黄花菜和柑桔。
  白陂乡位于县境西部,东连郊西乡,南接马鞍乡,西界丰城县,北邻三山乡,总面积62平方公里。有耕地13741亩,林地7000亩。辖55个自然村,1637户,8393人。乡人民政府驻地白陂,距县城20公里。
  此乡西高东低,属丘陵地带,平原不到三分之一。平均海拔高度90.7米,南境的障岭海拔362.8米,为最高点,赵家村海拔75米,为最低点。有小溪名白陂水,源自西北,流向东南,经郊西乡境汇入宝唐水。有小型水库及山塘80座(口),蓄水总量695.4万立米,灌溉面积6700多亩。农业主种水稻,兼产红薯,土特产有茶油和薯粉。林地多植松、杉,矿物资源有钨和瓷土。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砖瓦厂等。
  桃源乡位于县境中部偏南,东北邻郭圩乡,东接礼陂乡,南毗相山乡,西连张坊乡,西北界石庄乡,总面积91.44平方公里。有耕地14372亩,山地123387亩,其中有林地64285亩。辖92个自然村,1728户,8699人。乡人民政府驻地桃源,距县城15公里。
  此乡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高度122米,最高点蜡烛山(位于马口村委会西南),海拔489.6米,最低点古陂桥,海拔80米。水体积聚以小型水库、塘堰及贯桥河(上游)为主,有水库5座,山塘40口,总蓄水148.2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9400亩。农业主种水稻,林业资源丰富,是我县木、竹主要产地之一。过去盛产毛边纸,副业以产土纸为大宗。
  乡办企业有林场、半机械造纸厂、农机厂、农具厂、土纸厂、体育器材厂等。
  马鞍乡位于县境西部,东邻郊西、石庄两乡,东南一角接张坊乡,西、南分别与丰城县、乐安县交界,北连白陂乡,总面积129平方公里。有耕地27504亩,林地27260亩。辖92个自然村,2791户,14642人。乡人民政府驻地马鞍坪,距县城16公里。
  此乡属丘陵地带,西境与丰城县交界处有山数座,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89.3米,最高点天子嵊,海拔435.6米,最低点郭家村,海拔54米。宝唐水穿越东部,炉坊水横贯西东。有小型水库、山塘42座(口),蓄水总量340.2万立米,灌溉面积12940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并盛产红薯,1984年全乡产红薯108万公斤,占全县红薯总产量的61%,是我县薯粉的主要产地。矿藏资源有铀和石英砂。
  乡办企业有农机厂、电机厂、石英砂厂、石灰厂、酒厂等。驰名县内外的汤溪温泉,即在此乡汤溪村东侧。民国时期于此建有浴池,现为地热孵鸡和养殖越冬非洲鲫鱼的基地。
   向乐铁路纵贯乡境,设有吕坊站。
   张坊乡1984年6月,由桃源人民公社划出沙洲、奥村、张坊、游坊4个大队建立的。位于县境西南,东接桃源乡,南毗相山乡,西界乐安县,北邻马鞍、石庄两乡,总面积58.06平方公里。有耕地5060亩,山地55244亩,其中:林地36134亩。辖29个自然村,732户,4990人。乡人民政府驻地甘㟏村(属沙洲村委会),距县城:公路37公里,便道20公里。
  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在与相山乡交界处,海拔914米,最低点张坊村委会的下王村,海拔224米。水体积聚以小水库、堰塘及西宁水(上游)为主,境内有山塘水库4座,总蓄水量20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2000余亩。农业主种水稻,林业主产木、竹,副业以产土纸为大宗。在沙洲村委会辖区内蕴藏有较富的铀矿资源,正在开采。
  乡办企业有小水电站和木器厂。
  相山乡1984年6月,由相山(原名凤岗)人民公社划出凤岗、柏昌、枧上、林头4个大队建立的。位于县境南部,东界宜黄县,东南接港下乡,南邻山斜乡,西毗乐安县,北连桃源、张坊两乡,东北一角交礼陂乡,总面积73.73平方公里。有耕地7958亩,山地101334亩,其中:林地18221.5亩。辖28个自然村,1106户,6890人。乡人民政府驻地凤岗圩,距县城27公里。
  境内多山,少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相山,海拔1219.2米,是此乡,亦是全县的最高点,凤岗圩,海拔97米,是此乡的最低点。西宁水(相水)流经乡境,溪涧交错,水力资源较富。全乡有小型水库4座,山塘1口,总蓄水量1.2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4500亩。农业主种水稻,林业主产木、竹。相山双峰对峙,有秀丽的自然风光。矿藏资源有煤、铀、铁。土产有木、竹及香菇、竹笋等。
   乡办企业有农机厂、木器厂、铸造厂等。
  1985年4月,撤乡建镇。
  港下乡1984年6月,由相山人民公社划出港下、双坑、焦坪3个大队而建立。位于县境南端东侧,北面、东面及东南一角界宜黄县,南毗乐安县,西邻山斜乡,西北接相山乡,总面积68平方公里。有耕地2732亩,山地85732亩,其中林地46785亩。辖25个自然村,612户,3622人。乡人民政府驻地港下,距县城35公里。
   乡境以山地为主,最高点青芝山,海拔970米,位于乡境南陲。港水发源于青芝山麓,自南至北,纵贯全乡,流入相山乡后,汇入西宁水,水力资源较富。有水库1座,蓄水2000立米,有效灌溉面积2505亩。全乡以经营林业为主,木、竹资源颇富,国营高洲林场设此,是我县木、竹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农业主种水稻,粮食仅能自给。矿藏资源有钨、锡。
   乡办企业有轻工制品厂、竹器厂、采炼厂、综合服务部等。
  山斜乡1984年6月,由相山人民公社划出山斜、贯里、朱溪、浯漳、罕浒、陈坊、东山等7个大队而建立。位于县境南端西侧,北接相山乡,东邻港下乡,西、南两面界乐安县,总面积119.27平方公里。有耕地10685亩,山地13万亩,其中林地3万亩。辖45个自然村,2072户,8895人。乡人民政府驻地山斜,距县城35公里。境内东山村,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崇仁县委、崇仁县苏维埃政府的驻地。
  乡境由山地、丘陵构成,平均海拔高度500米,最高点为麻茶岭,海拔704.5米,最低点为寨里村,海拔300米。西宁水流经境内,径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颇富。全乡有小型水库12座,山塘110口,总蓄水量3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
  此乡林业资源丰富,是我县木、竹生产重要基地之一,主产地在东山、陈坊两个村委会境内,并出产竹笋和香菇。农业主种水稻,浯漳、罕浒、朱溪、山斜等村委会是粮食的主要产地。矿藏资源有铀。
   乡办企业有:铸造厂,纺织器材厂,木、竹加工厂,小水电站等。
  郭圩乡位于县境中部偏东,东毗许坊乡,南界礼陂乡,西南邻桃源乡,西连石庄乡,西北及北按顺时针走向依次与巴山镇、沙堤乡、六家桥乡接壤,总面积81.5平方公里。有耕地25527亩,林地4853亩。辖107个自然村,2318户,11308人。乡人民政府驻地郭圩,距县城11公里。
  此乡处于半丘陵半平原地带,平均海拔高度62.7米,最高点新大山,海拔320.9米,最低点甘家村,海拔55米。孤岭水纵贯乡境,有小型水库、塘堰126座(口),蓄水总量逾360万立米。另外,居全县第三位的虎毛山水库(蓄水量700万立米)即在此乡西境,灌溉面积13000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甘蔗等作物。乡办企业有农具厂、砖瓦厂等。
  礼陂乡位于县境东南,东毗许坊乡,南界宜黄县,西南一角交相山乡,西连桃源乡,北邻郭圩乡,总面积93.5平方公里。有耕地15207亩,林地9000亩,水面1000亩。辖103个自然村,2159户,11053人(内有回族1人)。乡人民政府驻地礼陂桥,距县城15公里。
  此乡地处山区,南高北低,平均海拔高度88.7米。最高点中华山,海拔437.1米,最低点罗家,海拔70米。孤岭水由南而北穿越全境。有小型水库、塘堰83座(口),蓄水总量逾600万立米,灌溉面积逾6500亩。农业主种水稻,山林以松、杉为多,出产竹、木。中华山的煤矿,岔路口的石灰石蕴藏量均较为丰富,全县最大的煤矿——县办中华山煤矿,即在此乡境内。
   乡办企业有小煤矿、铸锅厂、农具厂、农机厂、打石场。
   许坊乡位于县东南边境,东北界临川县,南毗宜黄县,西邻礼陂乡,西北连郭圩乡,北接六家桥、航埠两乡,总面积84平方公里。有耕地18728亩,林地39058亩。辖62个自然村,1833户,9267人。乡人民政府驻地许坊,距县城28公里。
   此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地占乡境一半以上。平均海拔高度87.5米,坐落于宜黄县交界处的飞虎嵊海拔449.8米,是最高点,上奖石村海拔60米,为最低点。境内小溪1条由西南而东北流入宜黄河。有小型水库61座,蓄水总量逾380万立米,灌溉面积近10000亩。农业主种水稻,林业有木、竹,矿产有煤及石灰石等。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砖瓦厂、石灰厂、小煤矿等。
   享有盛誉的良种蛋用鸡——崇仁麻鸡,主要产地即在此乡的长沙坑一带。
   第三节圩集
   清同治十二年(1873),全县农村有圩集27处(表1—9)。
   清同治十二年崇仁县圩集一览表
   表1—9续表
  辛亥革命前后,由于生产、交通等情况的变化,圩集屡有兴废。至民国后期,全县共有圩集20处,即:三山庙、左港、刘坊(即流坊)、航埠、凤岗、艾坊、郭墟(即郭圩)、许坊、白鹭渡、白陂、秋溪、刘家渡、太平市、孙坊、马头坪(即马鞍坪)、澧陂桥(礼陂)、山斜街、南岸圩、元家桥、榨背岭。
  建国以来,除太平市、秋溪先后分别划归乐安、临川两县外,全县圩集,续有兴废,1984年,共有圩集16处,即:凤岗圩、礼陂桥、下邿坊(属礼陂乡)、许坊街、郭圩、刘家渡(属沙堤乡)、南岸圩(属六家桥乡)、航埠街、白鹭渡、孙坊街、东来、榨背岭、左港(两处均属河上乡)、三山庙、白陂街、马鞍坪,其中贸易较为繁盛,有一定代表性的圩集有7处:
  凤岗圩位于相山镇的西宁水及其支流老虎港交汇之三角洲上。既是崇凤公路的终点,又是通往山斜、港下两乡公路及乡内各村委会简易公路的起点,交通较为方便。
   凤岗约在南宋孝宗间(1163—1189)形成圩集。据载原有郑家、甘家、王家3个小村,后连成一片。传闻某日晨,1只凤凰立于王家村后高岗之上,郡守遂题匾曰:“凤鸣高岗”。后取其首末二字,名日凤岗。
  凤岗不仅是我县历史上一大圩镇,且处于县境南大门要冲,为军事要略之地,清代设有巡检司。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月至二十四年间曾设特别区政治局。尔后,历为区、乡政府驻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圩内有南北向旧街1条,原铺设卵石,现改为水泥路面。两边商店林立,各业俱全,每逢“一、四、七”圩日,四乡山区农民云聚于圩,出售农副产品,购买生活日用品,县城商贩和手工业者亦竞相至此赶集,圩日营业额多时达18000余元。上市的土特产主要有木、竹和干、鲜笋等。
  航埠街位于航埠乡境内,东濒宜黄河,西界临宁公路。1960年以前,宜黄河是境内主要航道,临河设有码头,船筏上溯宜黄,下达临川、抚州,运输畅通。尔后,公路支线延伸至此,每日有班车往来县城,交通便利,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远在唐代,因宜黄河道经此,便于货物集散,即形成商埠,初名航溪,后更称航埠,商业、手工业颇称繁盛。晚清和民国时期,有丰城人开设的纱栈两家,樟树人开设的药店8家,临川梅溪人开设的张记典当铺1家,以及当地豪绅、大贾经营的竹木行、粮食行、“三缸”(酱油、酿酒、染布)、“三坊”(榨油、熬糖、磨粉)等商店和手工业作坊,商品批售额仅次于县城,是我县东北境内较大的圩镇。 旧有街道1条,渠道从街中平行穿过,分街市为东西两区,架桥3座以通往来。建国后,另辟水道将渠水引向田野,并拓宽街道,铺筑水泥路面,街容更显整洁。
  圩期为“二、五、八”,每逢圩日,附近农民及外来商贩熙攘云集。上市的土特产,昔日以土布、棉花、棉纱、蓝靛、仔猪为多,今有粮食、棉花、仔猪及外地流入的木、竹等。
   孙坊街 位于孙坊乡的崇仁河畔。昔时,崇仁河中往来的舟楫常停泊于此,临河建有码头,装卸货物。现通公路,每日有客车往来,交通方便,是全乡的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宋嘉定十七年(1224),始有孙姓人建徐埠街,尔后,相继有罗、邹、程等姓人分别建罗家街、邹家街、程家街,渐次连成圩集。
  民国期间,孙坊街的商业颇为繁荣,有各类商店及织布、染布、榨油、金属加工、鞭爆等作坊,每逢“二、五、八”圩日,赶集者纷至沓来。上市的土特产以棉花、土布、棉纱、砂糖为大宗。
   建国后,对旧有4条街道改建为水泥路面,并兴建了新型商店,上市的土特产品有棉花、甘蔗、砂糖等。
   白鹭渡 位于县境东北边陲。据传唐末有宜黄颜家村人迁入定居,后集资建圩。因街道近崇仁河,常年有白鹭鸟群栖河畔,并设有渡船,故名白鹭渡。
  圩内有横街3条,直街2条,互相衔接,形似棋盘,为红条石路面。有商店200余爿,木竹行5家,粮食行6家,榨油、熬糖、面条、糕点、金银首饰加工等作坊6家。临河建有装卸货物的码头2处,当地收购的红糖、粮食、甘蔗、萝卜大宗运往南昌销售。此外,还有天主堂、万寿官、学校等建筑设施,是白鹭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旧时无定期圩日,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始定每月的三、六、九日为圩期,逢圩日,崇、临两县商贩及附近农民云集进行贸易,摩肩接踵,生意兴隆。上市的主要土特产有粮食、木竹、蓝靛、甘蔗、红糖、棉花、棉纱、土布、仔猪、牛等,素为我县东北边陲的望圩。
   现设有供销合作社商店及其他集体商业,街道已改为水泥路面,面貌焕然一新。
   礼陂桥 位于礼陂乡崇宜、崇许两条公路衔接处,原名澧陂桥,后讹“澧”为“礼”,遂成今名,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礼陂桥,旧有南北向街道1条,铺设卵石。建国后崇宜公路穿街而过,现已改筑水泥路面,穿街公路绕至街后,街道风貌焕然一新。每月以“二、五、八”为圩期。过去,附近村庄有毛边纸厂和土纸作坊,礼陂桥成为毛边纸和土纸的集散地。建国后,邻近办起中华山煤矿和三线工厂,集市贸易日趋繁荣,县城商贩云集赶集,现在的商品交易以蔬菜、副食品为主,土产以土纸销售为大宗。
   三山庙 位于三山乡东南境。县城经元家桥、榨背岭至罗山的公路在此设站,日有班车来往,交通尚称便利。为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山,指营盘山、芙蓉山和东冈岭三座山间夹着一所庙宇(乃清初所建的“五显庙”)
  遂名三山庙。清乾隆八年(1743),园里村李细保于庙右建屋1栋,尔后绕庙建房,渐成街道,虎石岗(今属熊家村委会)圩集即移至此处。圩内旧有长、短街道6条,纵横交错,全铺卵石,主街长达500米。1956年8月失火后,已进行改建,其他小街,仍为旧貌。
  三山庙为县西北的望圩,以“二、五、八”为圩期,逢圩日,不仅有附近四乡村民及县城商贩云集,且有来自丰城、临川、乐安的赶集者,当地的农副产品和外来的生活日用品交易十分活跃,并有耕牛交易场,大量换售役牛和菜牛,这是此圩的特色。当地上市的土特产亦颇繁多,有茶油、鱼干、辣椒、生姜、牛肉、红薯、薯粉等。
  马鞍坪位于马鞍乡境内,濒临(川)八(都)公路西北侧,设有招呼站,向乐铁路吕坊站距此不到2公里,交通方便,为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旧圩原在石岩头(即石头村,今属大同村委会),约在清咸、同间石岩头圩市渐衰,马鞍坪圩集代之兴起。
  圩内旧街1条,店房整齐,街道两边沿店房建有走廊,供商贩摆摊设点,中为卵石路面。民国时期,有商店30余家,现以供销社商业为主体,建有新型商店。逢“一、四、七”为圩期,赶集群众,除四乡农民外,并有来自县城、乐安、丰城的商贩。集市贸易有牛场、猪场和秋季的薯粉场、花生场等交易场所,颇为兴旺。上市土产以红薯、薯粉为大宗。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巴山镇
相关地名
郊西乡
相关地名
高石庄乡
相关地名
石庄乡
相关地名
沙堤乡
相关地名
六家桥乡
相关地名
航埠乡
相关地名
孙坊乡
相关地名
白鹭乡
相关地名
东来乡
相关地名
河上乡
相关地名
三山乡
相关地名
白陂乡
相关地名
桃源乡
相关地名
马鞍乡
相关地名
张坊乡
相关地名
相山乡
相关地名
港下乡
相关地名
山斜乡
相关地名
郭圩乡
相关地名
礼陂乡
相关地名
许坊乡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