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行政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08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行政区划
分类号: K992.2
页数: 14
页码: 56-68
摘要: 清沿明制,县内行政区划设乡、里、都、图,图直辖村庄。县城则设里,里辖街巷。前清一代,历时260多年,我县政区基本未变。至同治时,全县农村(含墟集)仍设6乡、28里、56都、205图,自然村(内有极少数片村)1521个(表1—1)。县城设3里,街巷计45条。
关键词: 自然地理 行政区划

内容

清沿明制,县内行政区划设乡、里、都、图,图直辖村庄。县城则设里,里辖街巷。前清一代,历时260多年,我县政区基本未变。至同治时,全县农村(含墟集)仍设6乡、28里、56都、205图,自然村(内有极少数片村)1521个(表1—1)。县城设3里,街巷计45条。
   清同治十二年(1873)
   崇仁县行政区划表
   表1—1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
   附:清同治年间县治总图(图1—1)
  民国,初沿清制。十七年(1928),始以区、村(里)、闾、邻取代乡、里、都、图,全县设城区、东上、西上、西下、北下、南上、南下等7个区。翌年,将村、里改为乡镇。二十年六月,推行保甲制,乡镇改为保联办事处(简称联保),全县设6个区,辖23联保,274保。一区驻县城,辖县城及郊区;二区驻秋溪,辖秋溪、连城、航埠;三区驻南岸,辖南岸、孙坊、白鹭、元家;四区驻马鞍,辖马鞍、三山、沔浒;五区驻凤岗,辖凤岗、山斜、港下、谷岗、太平、登仙;六区驻贯桥,辖贯桥、礼陂、许坊、艾坊、郭圩。二十二年四月,全县共有7个区(由5个区增划为7个区),辖24联保,265保,2742甲。同年十月,设立凤岗特别区政治局,将我县第五、七区及宜黄县第二、三区划归该局,全县缩为5个区,联保、保甲数亦相应减少。二十四年,撤销凤岗特别区政治局,两区仍划回县辖。同年七月中旬,将7个区并为4个区。一区驻县城,二区驻秋溪,三区驻汤溪,四区驻凤岗,下辖23联保,270保,2423甲。二十九年,复改联保为乡镇,逐步撤销区级区划,全县设1区(凤岗区)、2镇(官城、民城)、21乡,辖260保,2200甲。三十三年,并官城、民城两镇为巴山镇,全县有1区、1镇、21乡,下辖259保,1991甲。三十五年,撤销凤岗区,乡镇仍旧。三十六年,全县共有22乡镇(表1—2),辖253保,2020甲,直至解放。
   民国三十六年崇仁县行政区划表
   表1—2
  1933年冬至1934年底,崇仁县苏维埃政府在县境西南部山区(第五、七区范围内)建立苏区,境界东邻宜黄县,西南接乐安县,西至县内柏昌、上谙,北至黍山,南至平坑,面积541平方公里,人口40529人。设东山、凤岗、港下、谷岗4个区,下辖11乡,31村。图1-1解放后,1949年8月起,县以下逐步建立行政机构,划分政区范围,设区、村(街)人民政府,下辖闾,闾领自然村。翌年,区以下始设乡,夏,完成基层人民政权建设,全县分7区、68乡、9街,共有1580个自然村。1951年,增划19乡,共87乡(表1—3)。尔后,相继撤销浯漳、陈坊两乡,至1956年2月,全县共有6区、1镇(1953年城关区改巴山镇)、85乡、9街。
  1950—1951年崇仁县行政区划表
   表1—3
  1956年3月,撤区并乡,将85乡并为41乡,巴山镇仍旧。乡以下设行政村,统自然村1607个(表1—4)。1956年崇仁县行政区划表
   表1—4
   注:1954年云峰乡划归宜黄县,所减自然村数不详。巴山镇1956年辖县城及石庄部分地区,设桥
   北、桥南、宝塔、文溪、小港、石庄等6居委会,自然村数不详。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实行乡、社合一,并全县39乡(1957年,陈坊、浯漳两乡并入山斜乡)为:城关、沙堤、官山(1971年改名石庄)、秋溪、航埠、孙坊、凤岗、桃源、河上、汤溪(1963年改名马鞍)、礼陂、许坊等12个人民公社,另置国营罗山垦殖场。共辖149个大队,1040个生产队,1511个自然村。
  1961年8月,缩小公社范围,全县共划分31个人民公社(含城关镇),1个国营农垦场,辖228个生产大队,1407个生产队,有1373个自然村。尔后,社队区划几经变动,1984年5月,全县有18个人民公社,4个国营农垦场,辖160个生产大队(含分场、居委会,下同),1617个生产队(含农垦场生产队和居委会的选区,下同),1353个自然村(表1—5)。1984年5月崇仁县行政区划表
   表1—5
   注:巴山镇大队数内含居民委员会4个,生产队数内含居民委员会的选区19个。
  1984年6月,实行机构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建置,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全县行政区划分1镇、20乡、4个农垦场,共辖160个村民委员会,1511个村民小组,1353个自然村(表1—6)。翌年,改相山乡为相山镇。
  1984年秋崇仁县行政区划表
   表1—6
   注:巴山镇村委会数内含居委会4个,村民小组数内含选区19个。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