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置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07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建置区划
分类号: K903
页数: 15
页码: 55-68
摘要: 崇仁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北纬27°25'18″—27°56'20″,东经115°49’一116°17'30″。南北长57公里,东西宽42公里,总面积1520平方公里。东北接临川,东南毗宜黄,西南邻乐安,西北界丰城。县城距省会南昌市:铁路125公里,公路144公里;距行署所在地抚州市:铁路36公里,公路43公里。
关键词: 自然地理 建置区划

内容

崇仁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北纬27°25'18″—27°56'20″,东经115°49’一116°17'30″。南北长57公里,东西宽42公里,总面积1520平方公里。东北接临川,东南毗宜黄,西南邻乐安,西北界丰城。县城距省会南昌市:铁路125公里,公路144公里;距行署所在地抚州市:铁路36公里,公路43公里。
  第二节建置沿革秦,崇仁地域属九江郡。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豫章郡,领18县,崇仁境域属南城县地。
  东汉,永元八年(96),划南城县西北境置临汝县,崇仁属临汝县地。
  三国,孙吴统豫章郡,划其区域另置庐陵、鄱阳、临川、安城4郡及庐陵南部都尉,崇仁地域属临川郡。吴太平二年(257),划临汝县置新建、西城(晋惠帝元康元年[291]改西城为西宁县)两县。崇仁分属新建(故城在今崇仁县西南47.5公里处)、西城(故城在今崇仁县南30公里处)两县地,隶临川郡。
  南朝,肖梁普通三年(522),划新建、西宁两县部分地域置巴山县(故城在今崇仁县西南15.5公里处,即今乐安县公溪镇古城)。武帝大同二年(536),置巴山郡,领新建、西宁、巴山、大丰、新安、兴平、丰城7县,崇仁境域属新建、西宁、巴山3县地。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总管王世积领兵至豫章,陈巴山太守王诵等进谒世积,归降。稍后,总管杨武通奉使安抚,改临川郡为抚州。废巴山郡及所领7县,以旧巴山、西宁、新建3县地置崇仁县,县域东南抵宁都界150余公里,西南抵永丰界75公里,南抵南城界110公里,东北抵丰城、临川界各25公里,属抚州郡。炀帝大业三年(607),改抚州为临川郡,崇仁县属之。
   唐,武德五年(622),复改临川郡为抚州,划崇仁县部分地域置宜黄县。武德八年,撤宜黄县,其地复归崇仁,属抚州郡。
  宋,乾德五年(967),南唐后主(虽已奉宋正朔,尚未覆亡)划崇仁之仙桂、待贤、崇贤3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970),南唐改宜黄场为宜黄县。绍兴十九年(1149),分崇仁县西南之天授、乐安、忠义3乡及吉州永丰县之云盖乡置乐安县,而将临川县之惠安、颖秀两乡划入崇仁县。是时,崇仁仍属抚州郡。
   元,改郡为路,崇仁县属抚州路。明,改路为府,崇仁县属抚州府。
   清,沿明制。
  民国元年(1912)冬,废府、州,县直属省。三年,划江西全省为4道,崇仁县属豫章道。十五年,废道,县又直属于省。二十一年,全省设13行政区,崇仁县属第8行政区。二十四年后,全省又先后改划为8、11、9个行政区,崇仁县一直属第7行政区。
  建国后,崇仁县属抚州专(地)区至今。而县域则有多次变动:1950年,划出太平、谷岗、登仙3乡归乐安;1953年,划入乐安之城浒(片村,含下城、中城、港下3个自然村)属汤溪乡;1954年,划出云峰乡归宜黄,又分中洲乡的雄坊、港下入乐安,同时划人乐安县之东山、秧坪属凤岗乡;1960年10月,马鞍公社划入乐安县,次年8月复划回;1961年划入宜黄县二都公社的双坪大队属凤岗乡;1969年5月,划出秋溪公社(含连城、大桥乡)归临川县,雄坊、港下则由乐安划回崇仁,临川县龙溪公社的下章大队同时划入我县航埠乡。
  第三节行政区划清沿明制,县内行政区划设乡、里、都、图,图直辖村庄。县城则设里,里辖街巷。前清一代,历时260多年,我县政区基本未变。至同治时,全县农村(含墟集)仍设6乡、28里、56都、205图,自然村(内有极少数片村)1521个(表1—1)。县城设3里,街巷计45条。
   清同治十二年(1873)崇仁县行政区划表表1—1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附:清同治年间县治总图(图1—1)民国,初沿清制。十七年(1928),始以区、村(里)、闾、邻取代乡、里、都、图,全县设城区、东上、西上、西下、北下、南上、南下等7个区。翌年,将村、里改为乡镇。二十年六月,推行保甲制,乡镇改为保联办事处(简称联保),全县设6个区,辖23联保,274保。一区驻县城,辖县城及郊区;二区驻秋溪,辖秋溪、连城、航埠;三区驻南岸,辖南岸、孙坊、白鹭、元家;四区驻马鞍,辖马鞍、三山、沔浒;五区驻凤岗,辖凤岗、山斜、港下、谷岗、太平、登仙;六区驻贯桥,辖贯桥、礼陂、许坊、艾坊、郭圩。二十二年四月,全县共有7个区(由5个区增划为7个区),辖24联保,265保,2742甲。同年十月,设立凤岗特别区政治局,将我县第五、七区及宜黄县第二、三区划归该局,全县缩为5个区,联保、保甲数亦相应减少。二十四年,撤销凤岗特别区政治局,两区仍划回县辖。同年七月中旬,将7个区并为4个区。一区驻县城,二区驻秋溪,三区驻汤溪,四区驻凤岗,下辖23联保,270保,2423甲。二十九年,复改联保为乡镇,逐步撤销区级区划,全县设1区(凤岗区)、2镇(官城、民城)、21乡,辖260保,2200甲。三十三年,并官城、民城两镇为巴山镇,全县有1区、1镇、21乡,下辖259保,1991甲。三十五年,撤销凤岗区,乡镇仍旧。三十六年,全县共有22乡镇(表1—2),辖253保,2020甲,直至解放。
   民国三十六年崇仁县行政区划表表1—2
  1933年冬至1934年底,崇仁县苏维埃政府在县境西南部山区(第五、七区范围内)建立苏区,境界东邻宜黄县,西南接乐安县,西至县内柏昌、上谙,北至黍山,南至平坑,面积541平方公里,人口40529人。设东山、凤岗、港下、谷岗4个区,下辖11乡,31村。图1-1解放后,1949年8月起,县以下逐步建立行政机构,划分政区范围,设区、村(街)人民政府,下辖闾,闾领自然村。翌年,区以下始设乡,夏,完成基层人民政权建设,全县分7区、68乡、9街,共有1580个自然村。1951年,增划19乡,共87乡(表1—3)。尔后,相继撤销浯漳、陈坊两乡,至1956年2月,全县共有6区、1镇(1953年城关区改巴山镇)、85乡、9街。
  1950—1951年崇仁县行政区划表表1—3
  1956年3月,撤区并乡,将85乡并为41乡,巴山镇仍旧。乡以下设行政村,统自然村1607个(表1—4)。1956年崇仁县行政区划表表1—4注:1954年云峰乡划归宜黄县,所减自然村数不详。巴山镇1956年辖县城及石庄部分地区,设桥北、桥南、宝塔、文溪、小港、石庄等6居委会,自然村数不详。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实行乡、社合一,并全县39乡(1957年,陈坊、浯漳两乡并入山斜乡)为:城关、沙堤、官山(1971年改名石庄)、秋溪、航埠、孙坊、凤岗、桃源、河上、汤溪(1963年改名马鞍)、礼陂、许坊等12个人民公社,另置国营罗山垦殖场。共辖149个大队,1040个生产队,1511个自然村。
  1961年8月,缩小公社范围,全县共划分31个人民公社(含城关镇),1个国营农垦场,辖228个生产大队,1407个生产队,有1373个自然村。尔后,社队区划几经变动,1984年5月,全县有18个人民公社,4个国营农垦场,辖160个生产大队(含分场、居委会,下同),1617个生产队(含农垦场生产队和居委会的选区,下同),1353个自然村(表1—5)。1984年5月崇仁县行政区划表表1—5注:巴山镇大队数内含居民委员会4个,生产队数内含居民委员会的选区19个。
  1984年6月,实行机构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建置,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全县行政区划分1镇、20乡、4个农垦场,共辖160个村民委员会,1511个村民小组,1353个自然村(表1—6)。翌年,改相山乡为相山镇。
  1984年秋崇仁县行政区划表表1—6注:巴山镇村委会数内含居委会4个,村民小组数内含选区19个。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