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077
颗粒名称: 第一篇 地理
分类号: K903
页数: 71
页码: 55-114
摘要: 崇仁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北纬27°25'18″—27°56'20″,东经115°49’一116°17'30″。南北长57公里,东西宽42公里,总面积1520平方公里。东北接临川,东南毗宜黄,西南邻乐安,西北界丰城。县城距省会南昌市:铁路125公里,公路144公里;距行署所在地抚州市:铁路36公里,公路43公里。
关键词: 自然地理 地理

内容

崇仁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北纬27°25'18″—27°56'20″,东经115°49’一116°17'30″。南北长57公里,东西宽42公里,总面积1520平方公里。东北接临川,东南毗宜黄,西南邻乐安,西北界丰城。县城距省会南昌市:铁路125公里,公路144公里;距行署所在地抚州市:铁路36公里,公路43公里。
   第二节建置沿革
   秦,崇仁地域属九江郡。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豫章郡,领18县,崇仁境域属南城县地。
   东汉,永元八年(96),划南城县西北境置临汝县,崇仁属临汝县地。
   三国,孙吴统豫章郡,划其区域另置庐陵、鄱阳、临川、安城4郡及庐陵南部都尉,崇仁地域属临川郡。吴太平二年(257),划临汝县置新建、西城(晋惠帝元康元年[291]改西城为西宁县)两县。崇仁分属新建(故城在今崇仁县西南47.5公里处)、西城(故城在今崇仁县南30公里处)两县地,隶临川郡。
   南朝,肖梁普通三年(522),划新建、西宁两县部分地域置巴山县(故城在今崇仁县西南15.5公里处,即今乐安县公溪镇古城)。武帝大同二年(536),置巴山郡,领新建、西宁、巴山、大丰、新安、兴平、丰城7县,崇仁境域属新建、西宁、巴山3县地。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总管王世积领兵至豫章,陈巴山太守王诵等进谒世积,归降。稍后,总管杨武通奉使安抚,改临川郡为抚州。废巴山郡及所领7县,以旧巴山、西宁、新建3县地置崇仁县,县域东南抵宁都界150余公里,西南抵永丰界75公里,南抵南城界110公里,东北抵丰城、临川界各25公里,属抚州郡。炀帝大业三年(607),改抚州为临川郡,崇仁县属之。
   唐,武德五年(622),复改临川郡为抚州,划崇仁县部分地域置宜黄县。武德八年,撤宜黄县,其地复归崇仁,属抚州郡。
   宋,乾德五年(967),南唐后主(虽已奉宋正朔,尚未覆亡)划崇仁之仙桂、待贤、崇贤3乡置宜黄场。开宝三年(970),南唐改宜黄场为宜黄县。绍兴十九年(1149),分崇仁县西南之天授、乐安、忠义3乡及吉州永丰县之云盖乡置乐安县,而将临川县之惠安、颖秀两乡划入崇仁县。是时,崇仁仍属抚州郡。
   元,改郡为路,崇仁县属抚州路。明,改路为府,崇仁县属抚州府。
   清,沿明制。
   民国元年(1912)冬,废府、州,县直属省。三年,划江西全省为4道,崇仁县属豫章道。十五年,废道,县又直属于省。二十一年,全省设13行政区,崇仁县属第8行政区。二十四年后,全省又先后改划为8、11、9个行政区,崇仁县一直属第7行政区。
   建国后,崇仁县属抚州专(地)区至今。而县域则有多次变动:1950年,划出太平、谷岗、登仙3乡归乐安;1953年,划入乐安之城浒(片村,含下城、中城、港下3个自然村)属汤溪乡;1954年,划出云峰乡归宜黄,又分中洲乡的雄坊、港下入乐安,同时划人乐安县之东山、秧坪属凤岗乡;1960年10月,马鞍公社划入乐安县,次年8月复划回;1961年划入宜黄县二都公社的双坪大队属凤岗乡;1969年5月,划出秋溪公社(含连城、大桥乡)归临川县,雄坊、港下则由乐安划回崇仁,临川县龙溪公社的下章大队同时划入我县航埠乡。
   第三节行政区划
   清沿明制,县内行政区划设乡、里、都、图,图直辖村庄。县城则设里,里辖街巷。前清一代,历时260多年,我县政区基本未变。至同治时,全县农村(含墟集)仍设6乡、28里、56都、205图,自然村(内有极少数片村)1521个(表1—1)。县城设3里,街巷计45条。
   清同治十二年(1873)
   崇仁县行政区划表
   表1—1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
   附:清同治年间县治总图(图1—1)
   民国,初沿清制。十七年(1928),始以区、村(里)、闾、邻取代乡、里、都、图,全县设城区、东上、西上、西下、北下、南上、南下等7个区。翌年,将村、里改为乡镇。二十年六月,推行保甲制,乡镇改为保联办事处(简称联保),全县设6个区,辖23联保,274保。一区驻县城,辖县城及郊区;二区驻秋溪,辖秋溪、连城、航埠;三区驻南岸,辖南岸、孙坊、白鹭、元家;四区驻马鞍,辖马鞍、三山、沔浒;五区驻凤岗,辖凤岗、山斜、港下、谷岗、太平、登仙;六区驻贯桥,辖贯桥、礼陂、许坊、艾坊、郭圩。二十二年四月,全县共有7个区(由5个区增划为7个区),辖24联保,265保,2742甲。同年十月,设立凤岗特别区政治局,将我县第五、七区及宜黄县第二、三区划归该局,全县缩为5个区,联保、保甲数亦相应减少。二十四年,撤销凤岗特别区政治局,两区仍划回县辖。同年七月中旬,将7个区并为4个区。一区驻县城,二区驻秋溪,三区驻汤溪,四区驻凤岗,下辖23联保,270保,2423甲。二十九年,复改联保为乡镇,逐步撤销区级区划,全县设1区(凤岗区)、2镇(官城、民城)、21乡,辖260保,2200甲。三十三年,并官城、民城两镇为巴山镇,全县有1区、1镇、21乡,下辖259保,1991甲。三十五年,撤销凤岗区,乡镇仍旧。三十六年,全县共有22乡镇(表1—2),辖253保,2020甲,直至解放。
   民国三十六年崇仁县行政区划表
   表1—2
  1933年冬至1934年底,崇仁县苏维埃政府在县境西南部山区(第五、七区范围内)建立苏区,境界东邻宜黄县,西南接乐安县,西至县内柏昌、上谙,北至黍山,南至平坑,面积541平方公里,人口40529人。设东山、凤岗、港下、谷岗4个区,下辖11乡,31村。图1-1解放后,1949年8月起,县以下逐步建立行政机构,划分政区范围,设区、村(街)人民政府,下辖闾,闾领自然村。翌年,区以下始设乡,夏,完成基层人民政权建设,全县分7区、68乡、9街,共有1580个自然村。1951年,增划19乡,共87乡(表1—3)。尔后,相继撤销浯漳、陈坊两乡,至1956年2月,全县共有6区、1镇(1953年城关区改巴山镇)、85乡、9街。
  1950—1951年崇仁县行政区划表
   表1—3
  1956年3月,撤区并乡,将85乡并为41乡,巴山镇仍旧。乡以下设行政村,统自然村1607个(表1—4)。1956年崇仁县行政区划表
   表1—4
   注:1954年云峰乡划归宜黄县,所减自然村数不详。巴山镇1956年辖县城及石庄部分地区,设桥
   北、桥南、宝塔、文溪、小港、石庄等6居委会,自然村数不详。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实行乡、社合一,并全县39乡(1957年,陈坊、浯漳两乡并入山斜乡)为:城关、沙堤、官山(1971年改名石庄)、秋溪、航埠、孙坊、凤岗、桃源、河上、汤溪(1963年改名马鞍)、礼陂、许坊等12个人民公社,另置国营罗山垦殖场。共辖149个大队,1040个生产队,1511个自然村。
  1961年8月,缩小公社范围,全县共划分31个人民公社(含城关镇),1个国营农垦场,辖228个生产大队,1407个生产队,有1373个自然村。尔后,社队区划几经变动,1984年5月,全县有18个人民公社,4个国营农垦场,辖160个生产大队(含分场、居委会,下同),1617个生产队(含农垦场生产队和居委会的选区,下同),1353个自然村(表1—5)。1984年5月崇仁县行政区划表
   表1—5
   注:巴山镇大队数内含居民委员会4个,生产队数内含居民委员会的选区19个。
  1984年6月,实行机构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建置,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全县行政区划分1镇、20乡、4个农垦场,共辖160个村民委员会,1511个村民小组,1353个自然村(表1—6)。翌年,改相山乡为相山镇。
  1984年秋崇仁县行政区划表
   表1—6
   注:巴山镇村委会数内含居委会4个,村民小组数内含选区19个。第二章县城乡镇
   第一节县城——巴山镇
   位置与范围
   巴山镇为崇仁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偏北,四邻各乡:东——沙堤,东南——郭圩,西南——石庄,西北——郊西。面积15.6平方公里,全境基本属平原地区,镇郊有少量低丘,横贯镇中的崇仁河与流经南端的宝水渠构成镇内的主要水体,以崇仁河为自然界线,全镇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崇仁河上架有新旧两桥,沟通南北,使县城成一整体。
   建置沿革
  隋初建县,当时县治所在,已无从稽考。唐代(至少自唐代中叶起),县治即在今巴山镇(唐代广德时[763—764]县令元子晰政绩优良,大历五年[770],由名臣颜真卿撰文并书写的政绩碑,即立于旧县署前,碑虽不存,而元子晰墓至今犹在镇内原县政府旧址[今江西重型机床厂宿舍区]是为确证),迄今已逾千三百余年,可称古城。明代中叶,始筑南、北两城城垣,县署、学宫、官第等均在北城,故又称官城;商店、民宅则较多地集中于南城,故又称民城。
   清代,县城设3里,辖18街,27巷(表1—7)。
  民国前期,沿袭清制。二十年(1931),推行保甲制,始设区署,县城为第一区。二十九年,撤区设乡(镇),县城分设官城(桥北)、民城(桥南)两镇。三十三年合并为巴山镇。
   解放后,1949年7月底,巴山镇改名城关镇。
  1950年5月,改城关镇为城关区。1953年复改为巴山镇。
  1958年10月,改巴山镇为城关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复改名巴山镇人民公社。
  1966年8月28日,改名为红旗镇人民公社。1980年底,复名巴山镇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撤社建乡,仍设巴山镇,中共巴山镇委员会、镇人民政府驻此。
  镇内区域,清代,南城分为东耆、西耆两里,北城为北耆里。东耆辖中大街及其以东地域,西耆辖中大街以西地域。清同治十二年崇仁县城区划一览表
   表1—7
   附:清代北城图(图1—2)
   清代南城图(图1—3)
  民国实行保甲制后,镇域扩及城郊,今之石庄、沙堤、郊西等乡近城的村庄属巴山镇范围,城内设9保,郊区设6保。
   建国初期,镇域缩小为县城范围,分设9街。桥北为1、2街,桥南为3—9街。1956年4月26日,改“街”为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桥北有桥北居委会(辖三山里、黄泥岭、街口里3村),桥南有桥南、文溪(辖阮家桥)、宝塔、小港4居委会,并将石庄乡划入成立石庄居委会。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镇郊农村设巴山、宝水、东门3个农业大队。1965年8月31日,桥北、桥南并为胜利居委会,文溪、小港并为文溪居委会,宝塔改为中大居委会,石庄居委会撤销,并入官山公社。1972年11月27日,将3个居委会改为桥北、胜利、中大、西路4个居委会,农业大队仍旧。1984年,撤社建乡,仍为4个居委会,农业大队改为巴山、宝水、东门3个村民委员会,共辖38条街巷,8个自然村(上湖田、下湖田、新村、新建、黄泥岭、三山村、楞元、龙坑)。
   附:崇仁县巴山镇街区图(图1—4)
   户口
   建国前夕,全镇居民约7000人,尔后的人口,随着工、商、交通和文教等企事业的发展,以及上山下乡等政策的实行而曲线增长,至1984年,全镇共有7197户,33993人。图1-2图1-3崇仁县巴山镇街区图
   比例尺1∶13000建国后崇仁县城部分年份户数、人口统计表
   表1—8
   居民构成
   民族建国前全属汉族,建国后始有少数民族入境。1982年,有少数民族居民46人(蒙古族5人,回族14人,壮族11人,满族6人,布依族,仡佬族各3人,苗族、土家族各1人,朝鲜族2人),余均为汉族。
   文化1982年,6岁以上(含6岁)人口共28697人。其中:大学毕业498人,大学肄业或在校47人,高中4905人,初中7530人,小学11626人,文盲与半文盲4091人(内6—11岁1084人)。
   行业1982年,在业人口计15001人(男9137人,女5864人)。其中:农、牧、林、渔业1485人(男805人,女680人),矿业及木材采运业107人(男85人,女22人),电力、煤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9人(男42人,女7人),制造业8099人(男4811人,女3288人),建筑业387人(男324人,女63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970人(男755人,女215人),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及仓储业1614人(男857人,女757人),住宅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及居民服务业175人(男72人,女103人),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295人(男117人,女178人),教育、文化艺术事业686人(男386人,女300人),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事业21人(男14人,女7人),金融、保险业137人(男81人,女56人),国家机关、政党及群众团体971人(男787人,女184人),其他行业5人(男1人,女4人)。
   城池
   明代以前,县治无城,仅设关门6处。明宏治十二年(1499),环县治通衢建门楼栏栅30余所。嘉靖初年,又改建5门,名曰迎恩门、宜乐门、通儒门、迎清门、拱极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始筑南北二城,除临河一段外,余皆绕城掘护城沟。
   北城周围长2676.67米(环绕今道南路、坪头上、永胜机械厂厂区、创造路),高6.33米,厚4米。开5门,东名东作门,西名西城门,南名迎银门,北名拱极门,当桥头名通津门。尔后,明隆庆、万历、天启、崇祯,清顺治、乾隆、咸丰间共修葺7次,同治元年(1862)大修,历6载告竣,改为7门,东名驭曦门,东北名课耕门,南(桥头)名跃龙门,孔庙前名开泰门,西名来爽门,西北名朝天门,北名拱极门。民国二十二年(1933)起,逐渐拆除城墙,至二十九年,拆毁殆尽。
   南城高厚与北城约等,周围长2900米(环绕今胜利大道卫生院右侧、三角塘、畜牧场、汽车修配厂、小南门、谭陂桥东端、崇仁第一中学),开5门,日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对黄洲桥南端)、小南门(石庄公路口)。明隆庆、万历经两次修葺,至清同治时已倒毁,仅余5城门遗迹。
   街道
   清代,全镇街巷用麻石或卵石铺设,宽度不一,且均狭窄不能通行汽车。民国二十一年(1932),始建公路,称中山路,实际即临八(抚州市至永丰县八都)公路穿镇而过的一段,对原有街巷的整修,基本没有进行。
   建国后,国民经济逐步发展,镇区范围随之扩大,但由于将短小街巷合并,统一命名之故,街巷名称,反有所减少;经过历年的整修、改建和新建,全镇现有街巷38条,即:桥北有中山大道、创造路、道南路、公勇路、坪头上、县府路;桥南有胜利大道、锅炉街、九曲巷、文溪桥、忠义巷、大禾场、三角塘、彭家路、螺丝巷、方家路、东门口、桶荡街、宝塔街、中大街、平粜祠、篾街上、戴家井、寺前路、小港下、大南路、青年路、米码头、塔西街、务前街、花街口、西路街、大佛寺、神巷口、何家井、小南门、坊牌下、水巷口。其中主要街道有:
   中山大道南起解放桥头,北止火车站,全长1795米,宽10米,柏油路面。两侧楼宇鳞次栉比,百货大楼、崇仁电影院、新华书店、粮食局、二轻局、乡镇企业局、人民银行、工商银行、财政局、五交化公司、第一小学、崇仁饭店、农机厂、永胜机械厂、江西重型机床厂、五金厂、文化广播电视局、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工人文化宫、城建局、建筑公司、生资公司、土产公司、棉麻公司、杂品公司、巴山镇人民政府等均在此路。
   道南路西起解放桥头(接中山大道南端),东(偏北)止于磷肥厂,全长2270米,宽8—10米,柏油路面(过县府路后至磷肥厂一段尚为沙土路面)。运输公司、林业局、用电管理所、巴山粮油食品大楼、木器厂、县委党校、物资局、县委、县纪委、县政协、县招待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分立于路两侧。
   胜利大道西起解放桥头,东止汽车站,全长1060米,宽10米,柏油路面。税务局、烟草公司、医药公司、外贸公司、副食品公司、百货公司、邮电局、印刷厂、工商局、供销社、商业局、采茶剧院、房产公司、劳动服务公司、人民电影院、县人民医院、农业银行、人武部、交通局以及全县最大的农贸市场均在此路。
   县府路南起竹木检查站(与抚州至乐安公路交接),北止建筑公司(与中山大道交接),中经崇仁大桥,全长800米(不含桥长),宽11米,1977年,此路与崇仁大桥同时兴建。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驻此。1984年,审计局、税务局、二轻局、农机公司、县中医院等单位的新建楼宇正在施工中。
   建设
   街巷清代,桥南新建十字街、中大街、桶荡街、务前街、花街、新街、篾街、夏布圩等8条街道,增辟太平巷、步瀛巷、舒家巷;桥北新建大街、后街、高街、府馆上等4条街道,增辟李家巷。清末,桥南新建锅炉街。全城街道的路面均以长条石铺筑,巷则有条石、卵石两种路面。民国时期,废高街和府馆上街,增建中山路(即今之胜利、中山两大道的中段),泥结碎石路面。建国后,改建中山路,南段起自汽车站,止于解放桥南端,称胜利大道;北段起自解放桥北端,止于崇仁火车站,称中山大道,均为柏油路面。1977年,开始建县府路,为泥结碎石路面(1986年改为水泥路面)。对旧街巷,相继进行路面改建,现除锅炉街、文溪桥、平粜祠外,余均改为水泥路面。除国家投资外,仅1979年至1984年,县财政用于维修、改建新街巷的资金即达30.82万元。
   房屋宋庆历三年(1043),于北城开泰门内建学宫(即孔庙)。崇宁三年(1104),学宫建房舍60楹。绍兴十一年(1141),重建县署(即原县政府,今改江重厂宿舍)。
   清嘉庆二十年(1815),县人谢廷恩捐资于桥北建义仓,有仓廒42间,大房7间,砻房、厨房各1幢。咸丰九年(1859),于桥南建杨氏石祠,规模宏伟壮观。宣统二年(1910),建天主堂(今卫生院的宿舍)。
   民国时期,于桥北(今创造路)建图书馆(今建设银行左侧)。
   建国以来,至1984年底,全镇新建学校、医院、厂房、仓库、办公楼、商场、会场、宿舍、影剧院等各种公房1226栋,总面积597516平方米。其中:党、政、军、群系统193栋,面积65201平方米;厂矿企业244栋,面积89155平方米;财贸系统271栋,面积67199平方米;文化教育系统86栋,面积46890平方米;卫生系统8栋,面积5430平方米;交通基建系统109栋,面积34313平方米;省、地驻县工业企业315栋,面积289328平方米。以人民电影院、农业银行、百货大楼、崇仁师范、第一、二中学、第一小学、工人文化官、人民会场、县府招待所、科技大楼,以及永胜、江重两厂内的一些建筑物,较为高大、壮观。私人建房近600栋,总面积不下6万平方米。此外,镇郊黄泥岭新村共建新房41栋,总面积7790平方米,在全县农村住宅建设中,有代表性。
   供水建国前,居民取用井水。建国后,自60年代起,一些单位建水塔,以机械提水饮用。1983年5月,始建全镇自来水系统,投资110万元,1986年上半年全部建成供水。
   供电1957年1月1日,桥南猪婆套抽水机站安装的火力发电机组正式送电,县城始用电照明。1961年,于桥北道南路建火力发电厂,供县城工业生产和居民照明用电。1966年,南昌罗家集变电站输电入我县,从此,停火力发电,改用高压电源。
   绿化建国后,镇内各街巷,除因过于狭窄、住房密集而不能植树者外,行道树全部栽齐。先后共种植法梧、泡桐、水杉等风景树8000余株,特别是胜利、中山、道南各路,两侧树木均已长成,自暮春至深秋,枝叶繁茂,形成林荫道。各单位环境绿化、美化工作,亦有进展,尤以县委、第一中学、永胜机械厂、江西重型机床厂、江西第一木材加工厂、变压器厂等单位,盛植树木,构筑花坛,环境较为优美。
   镇办企业(含居、村委会办)现有农场、林场、畜牧兽医站、综合厂、石灰厂、砖瓦厂、劳力站、建筑工程队、中大综合厂、巴山综合厂等,1984年,创工业总产值47.63万元,纳税1.7万元。
   第二节乡镇
   郊西乡位于县境中部偏西,东、东南与河上乡、巴山镇相接,西邻白陂、马鞍两乡,南与石庄乡隔宝唐水相望,北毗三山乡,北境一隅复接河上乡,总面积82平方公里。有耕地14055亩,林地30000亩,水面17600余亩。辖58个自然村,1294户,6568人(1982年7月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数字,下同)。乡人民政府驻地卧岭,紧邻县城。
   此乡大部处丘陵地带,平原仅占四分之一,平均海拔高度72.4米,最高点——峰山,海拔206米,最低点为乐丰村委会邓家村,海拔59米。宝唐水及其支流白陂水流经乡境。有小型水库52座,蓄水总量600余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000亩。农业主种水稻,兼种油菜、瓜果等作物。刘家洲的白萝卜产量高、质量优,在县内素负盛名,近年,西瓜的产量亦丰。
   乡办企业有铸造厂、农具厂、砖瓦厂、建筑队、林场、渔场等。
   向乐铁路横经乡之南境,设罗陂岗升降所1处。
   石庄乡位于县境中部偏西,东毗郭圩乡,南邻桃源、张坊两乡,西接马鞍乡,北、东北界郊西乡、巴山镇,总面积79平方公里。有耕地18436亩,山地12410亩,水面24000亩。辖82个自然村,1596户,8307人(内回族4人,彝族1人)。乡人民政府驻地罗家,距县城2公里。
   此多处于丘陵地带,仅北部接近县城处有小块平原,平均海拔高度71.7米,最高点在东南角与桃源乡交界处之山冈,海拔294米,最低点真君阁,海拔50米。西宁水从南面入境,北流后折向东北,宝唐水流经西北边缘,二水在北部桥头村附近汇合为崇仁河,东流至巴山镇。有小型水库、山塘84座(口),蓄水总量226.4万立米,灌溉面积9800多亩。有电力排灌站17座。建于罗家西面2公里西宁水上的宝水渠进水闸及其主干渠,是我县主要水利设施之一。
   农业主种水稻,兼种红薯、花生、甘蔗等。林业以采育松杉为主。瓜果以板栗、柑桔、瓜子、西瓜等较为著名。水库村委会沿河有沙金矿。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陶器厂、园艺场、畜牧水产繁殖场等。
   沙堤乡位于县境中部偏东北。东邻六家桥乡,南接郭圩乡,西连巴山镇,北、西北隔崇仁河与孙坊乡、河上乡相望。总面积46平方公里。有耕地21500亩,山地10000亩。辖96个自然村,3083户,15737人。乡人民政府驻地和壁园,距县城3公里。
   乡境以平原为主,东南有小片丘陵,平均海拔高度53.3米。最高点大岭岗,海拔99.4米,最低点刘家渡,海拔50米。崇仁河自西向东流经乡境边缘。宝水渠自西南向东北流贯。有小型水库7座,电力排灌站12座,防洪堤长20公里。蓄水总量350.4万立米,灌溉面积15500亩。农业主种水稻、蔬菜。蔬菜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约5400亩,相当于水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县城蔬菜供应的基地。
   乡办企业有农机厂、竹木铁器社、建筑工程队、副食品加工厂等。
   六家桥乡位于县境东北,东接航埠乡,东南一角毗许坊乡,南连郭圩乡,西、西北顺时针走向与沙堤、孙坊、白鹭3乡为邻,东北与临川县交界。总面积86平方公里。有耕地22739亩。辖81个自然村,2474户,12292人(内有黎族1人)。乡人民政府驻地新屋下,距县城13公里。
   此乡处于丘陵地带,平原仅占四分之一,平均海拔高度64米。最高点为栎树下水库东部小土山,海拔150米,最低点南岸圩,海拔50米。溪流有孤岭水。有小型水库18座,渠道与宝水渠沟通,蓄水总量783万立米,灌溉面积15000余亩。农业主种水稻,兼产棉花和甘蔗。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建筑队、砖瓦厂、林场、园艺场等。
   位于此乡临八公路25公里处,横跨孤岭水的六家桥是我县较大的桥梁之一(以长度论,仅次于崇仁大桥、黄洲桥、黍山桥而居第四),乡因桥而得名。
   航埠乡位于县境偏北,东、东北隔宜黄河与临川县相望,西、西北接六家桥乡,南邻许坊乡,总面积54平方公里。有耕地20060亩。辖48个自然村,3894户,18324人。乡人民政府驻地航埠,距县城29公里。
   此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原、丘陵各半,平均海拔高度56.7米。古塘村委会龙仪村南高地海拔125米,为全乡最高点,最低点航埠,海拔47米。宜黄河经乡之东界北流入临川县。建国以来,先后建成了我县较大的蓄水工程龙仪、金华山两座水库,蓄水总量逾1300万立米,灌溉面积14300亩。
   农业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乃我县重点产棉区。1984年,全乡产皮棉4578担,占全县皮棉总产量的51.95%。过去盛产蓝靛,纺纱、织布、染布为家庭主要副业。建国前,航埠街有豆油作坊,以黑爆豆加工淡豆油,味香甜闻名全县,此项加工技艺现已失传。
   航埠出产的仔猪,数量多,品质优(能抗病,长肉快),名闻全县,销路很广,是农家一项主要副业收入。下章大队有红柱石自然资源。
   乡办企业有农机厂、砖瓦厂、竹木制品厂、副食品加工厂、建筑工程队等。县属轧花厂设于此乡。
   孙坊乡位于县境东北,东隔崇仁河与六家桥乡相望,东北与白鹭乡接壤,西、南两面与东来、河上、沙堤乡毗邻,北与临川县交界,总面积60.5平方公里。有耕地20417亩。辖81个自然村,3061户,15708人。乡人民政府驻地孙坊街,距县城24公里。
   此乡地处平原,西部边缘有少许丘陵,最高点为下港村委会土源村旁的小山,海拔76米,最低点孙坊,海拔47米。水体积聚以河流、水库和塘堰为主。水库蓄水总量2447万立米,灌溉面积17000余亩。宝水渠从沙堤乡的刘渡通过倒虹吸管穿越崇仁河床入境,使受益农田接近万亩。防洪圩堤长20公里。农业主种水稻,植棉次之,过去产蓝靛,近年盛栽甘庶,1984年产甘庶92.8万公斤,占全县甘庶总产量的13.54%。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砖瓦厂、建筑队等。
   向乐铁路掠过西北境,设有78公里中途升降所1处。
   乡境处于崇仁河圩堤内,易受洪涝的威胁和危害。
   白鹭乡位于县境东北。东、东北及西北均毗临川县,西南接孙坊乡,东南邻六家桥乡,总面积21平方公里。有耕地14614亩。辖50个自然村,2511户,13064人。乡人民政府驻地白鹭渡,距县城28公里。
   此乡地处平原,低丘小岗不到20%,平均海拔高度47.3米。位于西陲的小山峦海拔68.8米,是全乡的最高点,东部的陈家村海拔41米,是全乡、也是全县的最低点。崇仁河流过东隅,宝水渠止于境内,主要干渠长约4.5公里,防洪堤长1.85公里。有电灌站26座,装机容量共389.5千瓦,灌溉面积逾万亩。另有小型水库3座,蓄水总量48万立米。
   农业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昔有特产蓝靛,近年盛栽甘蔗,1984年产甘蔗520余万公斤,占全县甘蔗总产量的76.14%。
   乡办企业有农机厂、建筑队、砖瓦厂、石灰厂、园艺场等。
   乡境近河低洼,东濒圩堤,易受洪涝灾害。
   境内交通便利,向乐铁路经此,设有白鹭火车站,并有客班汽车往来。
   东来乡位于县境北部,东及东北界临川县,西北邻丰城县,南接河上乡,东南毗孙坊乡,总面积52平方公里。有耕地12307亩,林地9200亩。辖42个自然村,1171户,5896人。乡人民政府驻地东来圩,距县城17.5公里。
   全境属丘陵地带,平均海拔高度98.5米。位于西北境与丰城县交界处的蝉峰尖,海拔248.8米,是全乡的最高点。雷坊村海拔58米,是全乡的最低点。有小型水库21座,蓄水总量528.7万立米,灌溉面积12253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乡办企业有农机厂、酱油厂、林场、园艺场、农科所等。
  1980年,县人民政府作出决策,制订在此乡开发红壤10万亩,种植茶叶、柑桔、西瓜、甘蔗等作物,并发展畜、禽饲养的计划。后来得到国家银行、世界银行分别投资2830余万元和1520余万元的大力支持,计划正逐步付诸实施,开始获得经济效益。农作物以西瓜产量为最著。
   河上乡位于县境西北。东邻孙坊乡,南、东南接郊西、沙堤两乡,西连三山乡,北界东来乡与丰城县,总面积81平方公里。有耕地24760亩。辖85个自然村,2680户,13935人(内有朝鲜族1人)。乡人民政府驻地榨背岭,距县城14公里。
   全乡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高度78.6米。山区、丘陵、平原各占20%、60%和20%。塅上村委会周坊村西北0.9公里处的大禾里山,海拔352米,为全乡最高点,左港村海拔50米,为全乡最低点。有水库32座(其中:小型水库31座),总蓄水量2687万立米,灌溉面积19000余亩。1958年兴建的全县最大的蓄水工程港河水库,位于乡西北部。农业主种水稻,为我县主要产粮区之一。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砖瓦厂、酱油厂、林场、园艺场、农科所、畜牧水产站等。
   向乐铁路经过东南端,设有左港升降所1处。
   三山乡位于县境西北,自东迤南,邻河上、郊西、白陂3乡,西、北两面界丰城县,东北一角复毗河上乡,总面积82.5平方公里。有耕地15768亩,林地21310亩。辖75个自然村,2119户,10567人。乡人民政府驻地三山庙,距县城11公里。
   此乡半属丘陵,半属山区,仅有少许平川。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峦重叠,南部多为丘陵,平均海拔高度108米。全乡最高点罗山,海拔962.5米,最低点饶坊村,海拔70米。罗山水由西而东,横贯境内。有小型水库3座,山塘10口,蓄水总量610万立米,灌溉面积13900余亩。农业主种水稻,林业仅次于农业。土特产有茶油、辣椒和生姜,矿藏资源有钨、铁、铜、瓷土、红柱石等。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林场、园艺场等,产黄花菜和柑桔。
   白陂乡位于县境西部,东连郊西乡,南接马鞍乡,西界丰城县,北邻三山乡,总面积62平方公里。有耕地13741亩,林地7000亩。辖55个自然村,1637户,8393人。乡人民政府驻地白陂,距县城20公里。
   此乡西高东低,属丘陵地带,平原不到三分之一。平均海拔高度90.7米,南境的障岭海拔362.8米,为最高点,赵家村海拔75米,为最低点。有小溪名白陂水,源自西北,流向东南,经郊西乡境汇入宝唐水。有小型水库及山塘80座(口),蓄水总量695.4万立米,灌溉面积6700多亩。农业主种水稻,兼产红薯,土特产有茶油和薯粉。林地多植松、杉,矿物资源有钨和瓷土。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砖瓦厂等。
   桃源乡位于县境中部偏南,东北邻郭圩乡,东接礼陂乡,南毗相山乡,西连张坊乡,西北界石庄乡,总面积91.44平方公里。有耕地14372亩,山地123387亩,其中有林地64285亩。辖92个自然村,1728户,8699人。乡人民政府驻地桃源,距县城15公里。
   此乡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高度122米,最高点蜡烛山(位于马口村委会西南),海拔489.6米,最低点古陂桥,海拔80米。水体积聚以小型水库、塘堰及贯桥河(上游)为主,有水库5座,山塘40口,总蓄水148.2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9400亩。农业主种水稻,林业资源丰富,是我县木、竹主要产地之一。过去盛产毛边纸,副业以产土纸为大宗。
   乡办企业有林场、半机械造纸厂、农机厂、农具厂、土纸厂、体育器材厂等。
   马鞍乡位于县境西部,东邻郊西、石庄两乡,东南一角接张坊乡,西、南分别与丰城县、乐安县交界,北连白陂乡,总面积129平方公里。有耕地27504亩,林地27260亩。辖92个自然村,2791户,14642人。乡人民政府驻地马鞍坪,距县城16公里。
   此乡属丘陵地带,西境与丰城县交界处有山数座,地势较高,平均海拔高度89.3米,最高点天子嵊,海拔435.6米,最低点郭家村,海拔54米。宝唐水穿越东部,炉坊水横贯西东。有小型水库、山塘42座(口),蓄水总量340.2万立米,灌溉面积12940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并盛产红薯,1984年全乡产红薯108万公斤,占全县红薯总产量的61%,是我县薯粉的主要产地。矿藏资源有铀和石英砂。
   乡办企业有农机厂、电机厂、石英砂厂、石灰厂、酒厂等。驰名县内外的汤溪温泉,即在此乡汤溪村东侧。民国时期于此建有浴池,现为地热孵鸡和养殖越冬非洲鲫鱼的基地。
   向乐铁路纵贯乡境,设有吕坊站。
   张坊乡1984年6月,由桃源人民公社划出沙洲、奥村、张坊、游坊4个大队建立的。位于县境西南,东接桃源乡,南毗相山乡,西界乐安县,北邻马鞍、石庄两乡,总面积58.06平方公里。有耕地5060亩,山地55244亩,其中:林地36134亩。辖29个自然村,732户,4990人。乡人民政府驻地甘㟏村(属沙洲村委会),距县城:公路37公里,便道20公里。
   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在与相山乡交界处,海拔914米,最低点张坊村委会的下王村,海拔224米。水体积聚以小水库、堰塘及西宁水(上游)为主,境内有山塘水库4座,总蓄水量20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2000余亩。农业主种水稻,林业主产木、竹,副业以产土纸为大宗。在沙洲村委会辖区内蕴藏有较富的铀矿资源,正在开采。
   乡办企业有小水电站和木器厂。
   相山乡1984年6月,由相山(原名凤岗)人民公社划出凤岗、柏昌、枧上、林头4个大队建立的。位于县境南部,东界宜黄县,东南接港下乡,南邻山斜乡,西毗乐安县,北连桃源、张坊两乡,东北一角交礼陂乡,总面积73.73平方公里。有耕地7958亩,山地101334亩,其中:林地18221.5亩。辖28个自然村,1106户,6890人。乡人民政府驻地凤岗圩,距县城27公里。
   境内多山,少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相山,海拔1219.2米,是此乡,亦是全县的最高点,凤岗圩,海拔97米,是此乡的最低点。西宁水(相水)流经乡境,溪涧交错,水力资源较富。全乡有小型水库4座,山塘1口,总蓄水量1.2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4500亩。农业主种水稻,林业主产木、竹。相山双峰对峙,有秀丽的自然风光。矿藏资源有煤、铀、铁。土产有木、竹及香菇、竹笋等。
   乡办企业有农机厂、木器厂、铸造厂等。
  1985年4月,撤乡建镇。
   港下乡1984年6月,由相山人民公社划出港下、双坑、焦坪3个大队而建立。位于县境南端东侧,北面、东面及东南一角界宜黄县,南毗乐安县,西邻山斜乡,西北接相山乡,总面积68平方公里。有耕地2732亩,山地85732亩,其中林地46785亩。辖25个自然村,612户,3622人。乡人民政府驻地港下,距县城35公里。
   乡境以山地为主,最高点青芝山,海拔970米,位于乡境南陲。港水发源于青芝山麓,自南至北,纵贯全乡,流入相山乡后,汇入西宁水,水力资源较富。有水库1座,蓄水2000立米,有效灌溉面积2505亩。全乡以经营林业为主,木、竹资源颇富,国营高洲林场设此,是我县木、竹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农业主种水稻,粮食仅能自给。矿藏资源有钨、锡。
   乡办企业有轻工制品厂、竹器厂、采炼厂、综合服务部等。
   山斜乡1984年6月,由相山人民公社划出山斜、贯里、朱溪、浯漳、罕浒、陈坊、东山等7个大队而建立。位于县境南端西侧,北接相山乡,东邻港下乡,西、南两面界乐安县,总面积119.27平方公里。有耕地10685亩,山地13万亩,其中林地3万亩。辖45个自然村,2072户,8895人。乡人民政府驻地山斜,距县城35公里。境内东山村,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崇仁县委、崇仁县苏维埃政府的驻地。
   乡境由山地、丘陵构成,平均海拔高度500米,最高点为麻茶岭,海拔704.5米,最低点为寨里村,海拔300米。西宁水流经境内,径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颇富。全乡有小型水库12座,山塘110口,总蓄水量3万立米,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
   此乡林业资源丰富,是我县木、竹生产重要基地之一,主产地在东山、陈坊两个村委会境内,并出产竹笋和香菇。农业主种水稻,浯漳、罕浒、朱溪、山斜等村委会是粮食的主要产地。矿藏资源有铀。
   乡办企业有:铸造厂,纺织器材厂,木、竹加工厂,小水电站等。
   郭圩乡位于县境中部偏东,东毗许坊乡,南界礼陂乡,西南邻桃源乡,西连石庄乡,西北及北按顺时针走向依次与巴山镇、沙堤乡、六家桥乡接壤,总面积81.5平方公里。有耕地25527亩,林地4853亩。辖107个自然村,2318户,11308人。乡人民政府驻地郭圩,距县城11公里。
   此乡处于半丘陵半平原地带,平均海拔高度62.7米,最高点新大山,海拔320.9米,最低点甘家村,海拔55米。孤岭水纵贯乡境,有小型水库、塘堰126座(口),蓄水总量逾360万立米。另外,居全县第三位的虎毛山水库(蓄水量700万立米)即在此乡西境,灌溉面积13000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棉花、甘蔗等作物。乡办企业有农具厂、砖瓦厂等。
   礼陂乡位于县境东南,东毗许坊乡,南界宜黄县,西南一角交相山乡,西连桃源乡,北邻郭圩乡,总面积93.5平方公里。有耕地15207亩,林地9000亩,水面1000亩。辖103个自然村,2159户,11053人(内有回族1人)。乡人民政府驻地礼陂桥,距县城15公里。
   此乡地处山区,南高北低,平均海拔高度88.7米。最高点中华山,海拔437.1米,最低点罗家,海拔70米。孤岭水由南而北穿越全境。有小型水库、塘堰83座(口),蓄水总量逾600万立米,灌溉面积逾6500亩。农业主种水稻,山林以松、杉为多,出产竹、木。中华山的煤矿,岔路口的石灰石蕴藏量均较为丰富,全县最大的煤矿——县办中华山煤矿,即在此乡境内。
   乡办企业有小煤矿、铸锅厂、农具厂、农机厂、打石场。
   许坊乡位于县东南边境,东北界临川县,南毗宜黄县,西邻礼陂乡,西北连郭圩乡,北接六家桥、航埠两乡,总面积84平方公里。有耕地18728亩,林地39058亩。辖62个自然村,1833户,9267人。乡人民政府驻地许坊,距县城28公里。
   此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地占乡境一半以上。平均海拔高度87.5米,坐落于宜黄县交界处的飞虎嵊海拔449.8米,是最高点,上奖石村海拔60米,为最低点。境内小溪1条由西南而东北流入宜黄河。有小型水库61座,蓄水总量逾380万立米,灌溉面积近10000亩。农业主种水稻,林业有木、竹,矿产有煤及石灰石等。
   乡办企业有农具厂、砖瓦厂、石灰厂、小煤矿等。
   享有盛誉的良种蛋用鸡——崇仁麻鸡,主要产地即在此乡的长沙坑一带。
   第三节圩集
   清同治十二年(1873),全县农村有圩集27处(表1—9)。
   清同治十二年崇仁县圩集一览表
   表1—9续表
   辛亥革命前后,由于生产、交通等情况的变化,圩集屡有兴废。至民国后期,全县共有圩集20处,即:三山庙、左港、刘坊(即流坊)、航埠、凤岗、艾坊、郭墟(即郭圩)、许坊、白鹭渡、白陂、秋溪、刘家渡、太平市、孙坊、马头坪(即马鞍坪)、澧陂桥(礼陂)、山斜街、南岸圩、元家桥、榨背岭。
   建国以来,除太平市、秋溪先后分别划归乐安、临川两县外,全县圩集,续有兴废,1984年,共有圩集16处,即:凤岗圩、礼陂桥、下邿坊(属礼陂乡)、许坊街、郭圩、刘家渡(属沙堤乡)、南岸圩(属六家桥乡)、航埠街、白鹭渡、孙坊街、东来、榨背岭、左港(两处均属河上乡)、三山庙、白陂街、马鞍坪,其中贸易较为繁盛,有一定代表性的圩集有7处:
   凤岗圩位于相山镇的西宁水及其支流老虎港交汇之三角洲上。既是崇凤公路的终点,又是通往山斜、港下两乡公路及乡内各村委会简易公路的起点,交通较为方便。
   凤岗约在南宋孝宗间(1163—1189)形成圩集。据载原有郑家、甘家、王家3个小村,后连成一片。传闻某日晨,1只凤凰立于王家村后高岗之上,郡守遂题匾曰:“凤鸣高岗”。后取其首末二字,名日凤岗。
   凤岗不仅是我县历史上一大圩镇,且处于县境南大门要冲,为军事要略之地,清代设有巡检司。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月至二十四年间曾设特别区政治局。尔后,历为区、乡政府驻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圩内有南北向旧街1条,原铺设卵石,现改为水泥路面。两边商店林立,各业俱全,每逢“一、四、七”圩日,四乡山区农民云聚于圩,出售农副产品,购买生活日用品,县城商贩和手工业者亦竞相至此赶集,圩日营业额多时达18000余元。上市的土特产主要有木、竹和干、鲜笋等。
   航埠街位于航埠乡境内,东濒宜黄河,西界临宁公路。1960年以前,宜黄河是境内主要航道,临河设有码头,船筏上溯宜黄,下达临川、抚州,运输畅通。尔后,公路支线延伸至此,每日有班车往来县城,交通便利,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远在唐代,因宜黄河道经此,便于货物集散,即形成商埠,初名航溪,后更称航埠,商业、手工业颇称繁盛。晚清和民国时期,有丰城人开设的纱栈两家,樟树人开设的药店8家,临川梅溪人开设的张记典当铺1家,以及当地豪绅、大贾经营的竹木行、粮食行、“三缸”(酱油、酿酒、染布)、“三坊”(榨油、熬糖、磨粉)等商店和手工业作坊,商品批售额仅次于县城,是我县东北境内较大的圩镇。 旧有街道1条,渠道从街中平行穿过,分街市为东西两区,架桥3座以通往来。建国后,另辟水道将渠水引向田野,并拓宽街道,铺筑水泥路面,街容更显整洁。
   圩期为“二、五、八”,每逢圩日,附近农民及外来商贩熙攘云集。上市的土特产,昔日以土布、棉花、棉纱、蓝靛、仔猪为多,今有粮食、棉花、仔猪及外地流入的木、竹等。
   孙坊街 位于孙坊乡的崇仁河畔。昔时,崇仁河中往来的舟楫常停泊于此,临河建有码头,装卸货物。现通公路,每日有客车往来,交通方便,是全乡的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宋嘉定十七年(1224),始有孙姓人建徐埠街,尔后,相继有罗、邹、程等姓人分别建罗家街、邹家街、程家街,渐次连成圩集。
   民国期间,孙坊街的商业颇为繁荣,有各类商店及织布、染布、榨油、金属加工、鞭爆等作坊,每逢“二、五、八”圩日,赶集者纷至沓来。上市的土特产以棉花、土布、棉纱、砂糖为大宗。
   建国后,对旧有4条街道改建为水泥路面,并兴建了新型商店,上市的土特产品有棉花、甘蔗、砂糖等。
   白鹭渡 位于县境东北边陲。据传唐末有宜黄颜家村人迁入定居,后集资建圩。因街道近崇仁河,常年有白鹭鸟群栖河畔,并设有渡船,故名白鹭渡。
   圩内有横街3条,直街2条,互相衔接,形似棋盘,为红条石路面。有商店200余爿,木竹行5家,粮食行6家,榨油、熬糖、面条、糕点、金银首饰加工等作坊6家。临河建有装卸货物的码头2处,当地收购的红糖、粮食、甘蔗、萝卜大宗运往南昌销售。此外,还有天主堂、万寿官、学校等建筑设施,是白鹭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旧时无定期圩日,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始定每月的三、六、九日为圩期,逢圩日,崇、临两县商贩及附近农民云集进行贸易,摩肩接踵,生意兴隆。上市的主要土特产有粮食、木竹、蓝靛、甘蔗、红糖、棉花、棉纱、土布、仔猪、牛等,素为我县东北边陲的望圩。
   现设有供销合作社商店及其他集体商业,街道已改为水泥路面,面貌焕然一新。
   礼陂桥 位于礼陂乡崇宜、崇许两条公路衔接处,原名澧陂桥,后讹“澧”为“礼”,遂成今名,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礼陂桥,旧有南北向街道1条,铺设卵石。建国后崇宜公路穿街而过,现已改筑水泥路面,穿街公路绕至街后,街道风貌焕然一新。每月以“二、五、八”为圩期。过去,附近村庄有毛边纸厂和土纸作坊,礼陂桥成为毛边纸和土纸的集散地。建国后,邻近办起中华山煤矿和三线工厂,集市贸易日趋繁荣,县城商贩云集赶集,现在的商品交易以蔬菜、副食品为主,土产以土纸销售为大宗。
   三山庙 位于三山乡东南境。县城经元家桥、榨背岭至罗山的公路在此设站,日有班车来往,交通尚称便利。为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山,指营盘山、芙蓉山和东冈岭三座山间夹着一所庙宇(乃清初所建的“五显庙”)
  遂名三山庙。清乾隆八年(1743),园里村李细保于庙右建屋1栋,尔后绕庙建房,渐成街道,虎石岗(今属熊家村委会)圩集即移至此处。圩内旧有长、短街道6条,纵横交错,全铺卵石,主街长达500米。1956年8月失火后,已进行改建,其他小街,仍为旧貌。
   三山庙为县西北的望圩,以“二、五、八”为圩期,逢圩日,不仅有附近四乡村民及县城商贩云集,且有来自丰城、临川、乐安的赶集者,当地的农副产品和外来的生活日用品交易十分活跃,并有耕牛交易场,大量换售役牛和菜牛,这是此圩的特色。当地上市的土特产亦颇繁多,有茶油、鱼干、辣椒、生姜、牛肉、红薯、薯粉等。
   马鞍坪位于马鞍乡境内,濒临(川)八(都)公路西北侧,设有招呼站,向乐铁路吕坊站距此不到2公里,交通方便,为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旧圩原在石岩头(即石头村,今属大同村委会),约在清咸、同间石岩头圩市渐衰,马鞍坪圩集代之兴起。
   圩内旧街1条,店房整齐,街道两边沿店房建有走廊,供商贩摆摊设点,中为卵石路面。民国时期,有商店30余家,现以供销社商业为主体,建有新型商店。逢“一、四、七”为圩期,赶集群众,除四乡农民外,并有来自县城、乐安、丰城的商贩。集市贸易有牛场、猪场和秋季的薯粉场、花生场等交易场所,颇为兴旺。上市土产以红薯、薯粉为大宗。第三章地质地貌
   第一节地质
   我县的地质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上的一个次级构造,经多次地壳运动,形成永丰——崇仁——鹰潭坳陷带,其范围西起吉水县乌江,东与东乡、信江坳陷相通,南与武夷山隆起接壤,北与官帽山隆起毗连。县境大部分属这一坳陷带,由一系列隆起带、凹陷带、断裂带及部分褶皱带组成。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纪的千枚岩、千枚状砂岩,白垩纪的花岗岩,第三纪的红砂岩以及第四纪的红粘土(底层为砾岩,岩层之上有网纹层,地表为颜色鲜明的红土)等。以震旦纪、白垩纪、第三纪出露的岩层面积最广,第四纪红粘土次之。
   由于在地层构造的运动中,大量岩浆侵入,使我县的地层构造较为复杂,各类岩层的分布情形大致是:
   千枚岩、千枚状页岩、石英砂岩、花岗岩等多分布于南部和西部隆起地带。相山、港下、张坊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带多为花岗岩,桃源、礼陂、许坊、山斜地区多为较浅的千枚岩、千枚状页岩、石英砂岩和砾岩等。其中许坊乡的黄坊、礼陂乡的岔路口等地为一层盖土较厚的灰白色石灰岩和紫色页岩构成。
   第三纪紫红砂岩和砾岩多分布于中部、北部和西部丘岗地带。马鞍乡和郊西乡的罗溪,石庄乡的桥头、沔浒,桃源乡的简桥等地多为砾岩;巴山镇、沙堤、六家桥、河上、东来等地区大多为红砂岩,此种岩石呈红色,可为建筑用石;三山、白陂等乡,局部为砂岩及页岩,庙前(属三山乡)多为黑色页岩,中间夹有石墨。罗山主要是砾岩,次为粗砂岩、页岩,岩层倾角为75°—85°;白陂街附近为花岗岩风化形成的白色或黄色变质岩,城下(属白陂乡)主要为变质岩,中央有石英脉(石英、云母片岩)。
   第四纪红粘土分布于东北和崇仁河两侧的丘陵地带,上部为浅橙黄色粉砂亚粘土、铁锰结核及胶膜发育,下部为黄白、棕红色亚砂土、石英砂粒、砂砾石层,平原区及河谷盆地,上层多为冲积成土母质,即河溪冲积物所构成。
   第二节地貌
   我县地貌素称“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东南、西南、西北境山峦重叠,中部丘陵起伏,东北境主要为河谷平原与岗地。由于南部和西北边境山地崛起,故地势向中部与东北倾斜,呈环形阶梯状逐步下降,成为一个三面环山,朝东北开口的不完整的丘陵性盆地。地貌类型主要有4种:
   低山属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主要分布于县境南部和西北边缘,面积12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4%。海拔高度500—1200米,相对高度200—800米,主要山峰有南部的相山、青芝山与西北边境的罗山,除南部山区的中部有一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凤岗盆地外,其余均为山地。
   丘陵属剥蚀地貌。主要分布于县境中部、北部,面积85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5.9%。海拔高度一般为100—500米,接近山地的高丘在海拔300米以上,坡度较陡,高差较大,海拔300米以下的中低丘,坡度平缓,高差小,大部分为50—80米,其间多有溪河流贯,形成缓坡宽谷,发育成大小不一的丘间盆地。
   岗地属剥蚀堆积地貌。主要分布于县境中部和东北部,面积43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8.4%,海拔高度50—100米,相对高度20—30米,地表切割密度大,分割破碎,岗体呈馒头状散布,或呈垄状相间排列。凡已开垦者,均已到达顶部,但利用面积不大;尚未开垦的多为疏林地、草甸及水土流失明显的荒芜岗地。
   平原属堆积地貌。主要分布于崇仁、宜黄两河河岸,成带状平原,面积11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3%,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相对高度10米左右。
   附:崇仁县地貌图(图1—5)崇仁县地貌图
   图1—5
   原载《崇仁县农业区划资料集》第四章山脉水系
   第一节山脉
   我县乃雩山山脉大王山区向赣抚平原过渡的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北徐徐倾斜。南部和西北边缘多丛山峻岭,西部及中部丘陵广布,北部以岗地为主,东北部多为平原。县内500米(海拔高度,下同)以上的山地有127平方公里,占8.4%;300—500米的高丘327.4平方公里,占21.5%;100—300米的低丘523.6平方公里,占34.4%。山脉之间,岗阜绵亘,高低参差,脉络错列,重复出现。
   相山山脉
   属雩山山脉余脉的一支支脉,位于县境西南部,西南接华盖山,东南接大王山,迤逦北走,折而东北,止于县境中部丘陵地区。其脉络绵亘于相山、山斜、港下、张坊、桃源、许坊、礼陂各乡以及马鞍、郭圩、石庄3乡之南陲,主要山岭有:
   相山位于相山乡凤岗圩西10公里处,为相山山脉的主峰。古名巴山,唐天宝七年(748)敕改临川山。宋绍兴间(1131—1162),县令孙懋为避栾巴(东汉豫章太守,曾隐此)讳,改称相山。范围35平方公里,双峰耸立,高1219.2米,乃县内第一高峰。
   大坑岭位于相山乡凤岗圩东4.5公里处,范围4平方公里,高563.5米。因山下有一大山坑,故名。为松、杉、杂木林覆盖。
   楼岭位于相山乡枧上村委会东3公里处,范围3.5平方公里,高459米。因山势陡峭,登山如登楼而得名。植被为松、杉、杂木林。
   青芝山又名青溪山,位于港下乡南陲,系崇、宜、乐3县界山,东起宜黄聂家吊,西南连乐安圭峰,北至港下乡枣树嵊,范围3.5平方公里,主峰高970米,是仅次于相山的县内第二高峰,状如灵芝草,以此得名。植被为松、竹、杂木林,林木密茂,四季常青。
   龙须山位于港下乡双坪村附近,为崇、宜两县之界山,高857.8米,范围3.5平方公里,石山,植被杂灌木林。因山上有龙须庙,故名。
   碧涧峰位于港下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处,绵长500米,高408米。山多翠竹,涧水澄碧,故名。
   莲花棚位于港下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9公里处,范围1.5平方公里,高353.6米,松、杉林覆盖,以山形似莲蓬而得名。麻茶岭位于山斜乡东山村委会偏东南3.5公里处,乃崇、乐2县界山,范围3.5平方公里,高704.5米。山多油茶树,故名(“麻”,密密麻麻之谓)。现为杉、竹覆盖。
   南美峰位于山斜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9公里处,范围4平方公里,高605.7米,植被以杂木为主。
   上江排位于山斜乡陈坊村委会枫斜西南1.5公里处,乃崇、乐2县界山。范围4平方公里,高474.4米,松、竹杂木林覆盖。
   马鞍山位于山斜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公里处,范围2平方公里,高431.8米,盛长杂木,以形似马鞍得名。
   旋旋峰又名芙蓉峰、集仙峰,位于山斜乡浯漳村委会西北2公里处,乃崇、乐2县界山,高388米,植被竹林。因山势回旋曲折而得名。
   小华山位于山斜乡人民政府驻地西面略偏南5公里处,范围1.5平方公里,高313.7米,植被为松、杂林。
   溪下山位于山斜乡陈坊村委会东北1.5公里处,范围2.5平方公里,高294米。山麓溪水环流,以此得名。植被为杉、竹、杂木混生。
   蜡烛山位于桃源乡马口村委会西南,范围1平方公里,高489.6米。原名龙山,因“高阜尖锐若宝炬触天”,故改称今名。主要植被为松、杉、竹。
   崇福山位于桃源乡人民政府驻地南3公里处,范围3平方公里,高428.2米,主要植被为杉、竹、杂木林。山上旧有洪福庵,因庵名山,后庵毁废,遂易名崇福。
   松树岭位于桃源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北2.7公里处,高336.3米,主要植被为竹。
   枫树岭位于桃源乡袁坊村委会东南2公里处,界于礼陂乡,范围1平方公里,高235米。植被有松、竹杂木,因山上多枫树而得名。
   梅峰山位于张坊乡奥村村委会西南1.9公里处,范围2平方公里,高504.7米,主要植被为竹、杉、杂木林。相传汉代梅福曾至此游历,因而得名。(梅福,字子真,曾任南昌尉,后弃官家居。元始中,王莽专权,福一朝弃家去九江,不知所终,世人以为“成仙”。)
   妙峰山俗称庙峰山,首字因同音而致误。位于张坊乡游坊村委会南偏东,范围3平方公里,高656米。主要植被竹、杂木林。
   八古山位于张坊乡西南边境,乃崇、乐2县界山。范围1平方公里,高540.5米。相传此山昔为8人共有,即分山权为8股,因而得名,后讹“股”为“古”。植被为竹、松及杂木。
   中华山位于礼陂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5.8公里处,范围2.5平方公里,高437.1米,植被松、杉、竹、杂木林。山内蕴藏较富的煤炭。
   沙岭位于礼陂乡岔路口村委会西南2.7公里与宜黄县交界处,范围2平方公里,高343米。植被灌木丛及竹林。原名社岭,意为山岭建有社庙,后讹为沙岭。
   肖华山又名小华山,位于礼陂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处,范围2.5平方公里,高306米,植被松、杉、杂木林。孤岭位于礼陂乡下邿坊村委会南境与宜黄县交界处,范围5平方公里,高292米,为松、杉、竹、杂木植被。明嘉靖十三年(1534),乐氏先人乐昭清在山下定居,以此岭孤秀挺拔,名之为孤岭。
   甘米山位于礼陂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南1公里处,范围1平方公里,高289米,植被以杂木、竹林为主。
   天宝山位于礼陂桥东北2.8公里处,靠礼(陂)许(坊)公路北侧,范围1平方公里,高250米,植被为杂木、竹林。
   飞虎嵊位于许坊乡石背村委会西偏北与宜黄县交界处,范围4平方公里,高449.8米,山上为松、桦、杂木林覆盖。据旧志,多年前,有人在此发掘出古陶器,上镌沸湖两字,遂名沸湖山,后人谐音更称现名。相传为唐末著名道士、文学家杜光庭修炼处,天气晴朗时,登嵊顶东南望,可以远眺宜黄县城全貌,嵊上旧有古寺1所,后毁废。
   竹篙嵊位于许坊乡石背村委会西北边境与礼陂乡交界处,范围3平方公里,高431米。植被为松、杉、竹、杂木林。主峰高细,形似竹篙,故名。
   笑谷山位于许坊乡黄坊村委会南境与宜黄县交界处,范围3平方公里,高324.3米,松、杉及混生林覆盖。相传笑姑仙曾到此山,故名。
   马鞍山位于许坊乡石背村委会东北境,范围0.5平方公里,高262米,主要植被为灌木、松杂林。因山形似马鞍而得名。
   新大山位于郭圩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与礼陂、许坊乡交界处,范围2.5平方公里,高320.9米,灌木林覆盖。
   一公山又名一峰山,位于郊西乡永胜村委会西南3.8公里处,与罗溪村委会辖境接壤,范围1.5平方公里,高206米,主要植被有油茶、松、杂木林。
   头骆山位于马鞍乡松坑村委会东境与石庄乡交界处,高226.2米。
   大西荫位于马鞍乡松坑村委会东南3公里处,范围1.5平方公里,高224.2米,杂木林覆盖。
   福寿庵山位于马鞍乡郭家村委会东南4公里处,范围2平方公里,高210米,松、杂木覆盖。旧时山上有福寿庵,山以庵得名。
   罗山山脉
   隆起于县西北边境与丰城县东南陲的一支小山脉。在我县境内有两支支脉,一支南走,止于中部偏西的丘陵地区,白陂乡及马鞍乡的中、北部山峦属之;一支东北走,从东来乡入临川境,起伏于三山、河上、东来各乡及郊西乡北部的山峦均属之,其主要山岭有:
   罗山为罗山山脉的主峰,位于三山乡流坊村委会西北5公里处,为崇仁、丰城两县之界山,范围28平方公里。主峰高962.5米,乃县内第三座高峰,是我县乃至抚州地区的名山之一,与相山齐名。山脉分向西南、东北延伸,西南延至马鞍乡,东北沿崇、丰两县边界经河上、东来2乡,余脉止于临川县境,绵亘75公里有余。半山有农田一片,泉注成池,四时不涸。唐天宝中(748年前后),曾一度更名为崇仁山,后复称罗山。山上覆盖松、杉、灌木丛及杂草。
   大马口山位于三山乡塘坪西北2公里与丰城县交界处,南起塘坪,西、北连罗山,东迄小马口山,范围约3平方公里,高715米。杂草、油茶、松、杉覆盖。
   小马口山位于三山乡塘坪以北2公里与丰城县交界处,东起雾底,西连大马口山,南界塘坪,北止丰城县门楼岗,范围约3平方公里,高667米。植被为杂草、油茶、松、杉等。大、小马口山俱以山形似马口而得名。
   望仙峰位于三山乡庙前村委会西部2公里与丰城县交界处,范围2平方公里,高604米。相传昔有人登峰望见“神仙”,故名。
   石头岭位于三山乡丁坊村委会西2公里处,是崇仁、丰城两县界山。范围4平方公里,高327米,岭以多石得名。山上为幼杉木及松杂灌木林覆盖。
   短岭位于三山乡庙前村委会东南1.8公里处,高311米。
   大禾嵊位于三山乡庙前村委会南部1.1公里处,高285米。
   障(仗)岭位于白陂乡桃里村委会南面2.6公里与马鞍乡交界处,范围1.5平方公里,高362.8米,植被为松及混生林。层峦叠嶂,形似屏障,故名。
   洋岭位于白陂乡白陂村委会北境1.5公里处,范围1平方公里,高302米,松杂林覆盖。
   千嘴峰位于白陂乡城下村委会边境与马鞍乡乌石村委会辖境交界处,高215米。
   其公山位于白陂乡笔架村委会西北2.2公里处,范围1平方公里,高243.6米,大部荒草坡,少部长有松杂林木。相传明邓克明竖旗于此,故名。
   天子嵊位于马鞍乡汤溪村委会西北4公里与丰城县交界处,范围4平方公里,主峰高435.6米,植被为幼杉林。相传此山有“天子气”,故名。民国六年(1917),叩头村(今属汤溪村委会)居民李吉祥在距嵊顶约20米处建屋1栋,名曰“澎坑庵”,并开荒种田,造林、修路。尔后,“澎坑庵”遂成为两县分界的重要标志。建国后,土改时,“澎坑庵”及其附近的山、田均归我县农民所有。
   五峰寨位于马鞍乡乌石村委会西北2.7公里处,系崇、丰2县界山。范围3平方公里,主峰高371米。松、杂混交林覆盖。原名五峰围,有大小五座山峰。元天历二年(1329),有“绿林豪杰”结寨于此,抗击官兵,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始被官兵攻破,历时60余载。
   石北岩位于马鞍乡乌石村委会北境与白陂乡城下村委会辖境交界处,高232米。
   衡子岭位于马鞍乡汤溪村委会西北4公里与丰城县交界处,高272米。
   大禾里位于河上乡塅上村委会周坊村西北0.95公里处,高352米。
   花花㟏 位于河上乡塅上村委会庄前村东南0.4公里处,高269米。
   安源坑位于河上乡塅上村委会陂上村南0.6公里处,高259米。
   实竹坪位于河上乡塅上村委会周坊村北0.4公里处,高258米。大垅头位于河上乡塅上村委会河源村西北1.3公里处,为崇(仁)丰(城)界山,高205米。
   蝉峰尖位于东来乡塘剩村委会西北1.8公里与丰城县交界处,范围4平方公里,高248.8米。原名唐山,后讹为蝉峰尖。
   神岭位于东来乡山背村委会西北2公里处,邻近大洞源水库。范围1平方公里,高228.7米,植被松、杂林木。传说昔日为神仙所居,故名。
   第二节水系
   河流
   我县境内溪流纵横交错,统属抚河水系。大小河流共有140余条,总流程长达910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600米。流域面积10—50平方公里的有42条,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1条。主要河流有崇仁河、宜黄河,在县境内发育而成的主要水系有宝唐水、西宁水、左港水、六家桥水、东源桥水(以上5水均注入崇仁河)及许坊水(注入宜黄河)等6条。
   崇仁河由宝唐、西宁2水在石庄乡桥头村附近距县城约2公里处汇合而成。顺流经郊西乡、巴山镇,以及沙堤、六家桥、孙坊、白鹭等乡境,于临川县西廨渡汇合宜黄河,称临水,至抚州市注入抚河。县内流程27公里,河面宽度200—350米,纵坡(县城以下)二千分之一至二千五百分之一。淤积严重,河床渐高。1982年8月实测南门河段,自1963—1982年共抬高0.5米,平均年抬高0.025米。1969年7月1日,发生大洪水灾害,最大洪峰流量达5670立米/秒。其主要支流有:
   宝唐水,流域面积1071平方公里。发源于乐安县大盆山,在马鞍乡谢坊进入我县县境。经过郊西、石庄乡境,在桥头村附近汇合西宁水而成崇仁河,长23公里(县内),宽30—150米,落差小,夏季洪水猛涨,夹沙多,秋冬水枯,流量小,洪枯差距大,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下游河岸冲割严重。
   西宁水,即相水,又名凤岗水,流域面积600平方公里。发源于乐安县小金竹,流经该县谷岗乡及我县山斜、相山、桃源、张坊、石庄等乡境,至桥头村附近与宝唐水汇合后名崇仁河。长65公里(县内),宽50—100米,为沙卵石河床,流域内植被较完好,水资源丰富,落差大,坡降五十分之一至四百分之一。多年平均流量11.91立米/秒,最枯时平均流量2.01立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19175千瓦,可开发量1万千瓦。
   左港水,流域面积197平方公里。发源于三山乡王秋峰,流经三山、河上乡境,过元家桥至左港注入崇仁河。全长29.3公里,宽7—30米,纵坡千分之五点六七,下游平缓,仅五百分之一左右。水资源较丰,但水土流失严重。
   六家桥水,即孤岭水,又名贯桥河,流域面积357平方公里。发源于桃源岭下大坑岭,流经桃源、礼陂、郭圩、六家桥等乡境,至六家桥下首的神仙洲村注入崇仁河。长47.8公里,宽15—50米,纵坡百分之二点零六。流域植被较好,但下游纵坡平缓,受崇仁河洪水顶托,易发洪涝灾害。
   东源桥水,流域面积227平方公里。发源于东来乡连珠岭(大同源),向东南流经临川县东源桥,复进入我县左港垦殖场,折向东北,流经孙坊、白鹭乡境,至临川县西廨渡上首注入崇仁河。长32.8公里,宽10—25米,纵坡千分之一点九,下游白鹭渡段尤为平缓,加之河道弯曲,受到崇仁河顶托,流泄缓慢,夏季洪水骤至,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宜黄河流域面积2256平方公里。发源于宜黄县新丰,流经宜黄、临川县境,至龙骨渡(属临川县)后,穿越航埠乡东部边境,至临川县西廨渡汇合崇仁河,注入抚河。航埠乡部分耕地赖此河提水灌溉。
   宜黄河在我县境内主要支流有许坊水,流域面积110平方公里。发源于许坊乡贯坑飞虎嵊,流经桥头村、许坊、三川桥、奖石,进入临川县邓家村,注入宜黄河。长26.8公里,宽20米左右,纵坡百分之五点八二。许坊水流域内,尽是裸露的红砂岩,难于含水,农田极易受旱。
   地下水
   全县地下水的类型以基岩裂隙水为主,但富水程度差,第四系松散堆积孔隙含水层沿溪流两岸呈狭窄的条带状展布,面积较小,而地下水丰富,是我县主要含水地段。
   崇仁河下游的南门村(孙坊乡)至白鹭渡一段及河漫滩地带为水量丰富区。崇仁河、相水、左港水等溪流两侧的冲积平地为水量的中等区。草陂(河上乡)、中洲(马鞍乡)、花树下(桃源乡)、谭家源(六家桥乡)等地的溪流两侧及山间盆地为水量贫乏区。全县综合地下水约1.54亿立米,最大可能开采量为10511.2立米/日。
   位于马鞍乡汤溪村旁的汤溪温泉,露出于老庙至神岭断裂带上,沿汤溪河谷呈条带状断续溢出,长约80米。泉水流量2.1升/秒,水温38—41℃,矿化度0.86—1.24克/升,硫化氢气味较浓。
   县境内溢出的地下泉水,尚有84处,其中:流量0.203—0.281升/秒的有位于罗山垦殖场南、河上乡陂下村西、马鞍乡天子嵊东、沙堤乡东岳山西南,六家桥乡潭家源东北、里王园东、西山庙东南、鍊家水库东南、礼陂乡中华山东、山斜乡上北村等10处;流量0.325—0.644升/秒的有位于港下乡双坪村、郊西乡寺下水库东、相山乡苔洲村东、桃源乡古塘村东及南、桃源乡东南等6处,水质一般均无色、味、臭,水温17—22℃,多属弱酸性软水。
   附:崇仁县山脉水系分配图(图1—6)崇仁县山脉水系分布图第五章土壤植被
   第一节土壤
   县境处于亚热带生物气候区,各地土壤差异不大,只是随着地势的升高,显示出垂直分布状态,由红壤(500米以下)→黄红壤(500—800米)→山地黄壤(800—1200米)→山地黄棕壤(1200米以上)。在1100米以上的山顶平坦地,草木繁茂,土壤湿度大,出现草甸土。局部地区的山间谷地由于长期积水,茂盛的喜湿植物残体分解不完全,有机质大量积聚,逐渐形成泥炭层,其地表部分经风化分解,称为炭质土。在溪流两岸,则有潮土分布,有的地区由于某些特殊母岩的影响,发育成小块的年幼岩性土(紫色土)。在平原及丘陵、岗地的沟谷、盆地间,因长期种植水稻而形成大片的水稻土。各地土壤的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水稻土
   是在长期灌水种稻,经常耕作、施肥、轮作等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一类耕作土壤,广泛分布于各地貌单元内。沿崇仁、宜黄两河及其支流的两岸,以及丘陵盆地更为集中,总面积30.8万余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92.5%。
   地形、母质、水分等不同条件和人的生产活动,对水稻土的形成、发育均有深刻影响,而水分是主导因素。由于种稻时间长短不一,受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程度不同而形成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3个亚类、18个土属、43个土种,而以潴育型为主。
   潮土
   是分布在溪河两岸漫滩和阶地上,为溪流冲积物母质发育而成的土壤。目前,大部分已被开垦利用,总计达8800余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6%,占旱地面积的34.7%,是全县经济作物基地之一。
   本类土壤土层深厚,通透性好,有“夜潮”性能。由于流水的分选性,所挟带的泥砂在不同地点沉积,加之开发利用的时间不同,因而在同一地区,不同部位的土壤剖面其颜色质地、层次厚薄也有差异。根据质地熟化程度和肥力状况划分为1个亚类、2个土属和厚层沙壤质灰潮土、厚层砂壤质潮土和厚层少有机质砂质潮土3个土种。紫色土
   划分为1个亚类、1个土属和2个土种。分布于县境西南的中低丘地带,与红砂岩、泥质岩红壤相交错,是紫色泥页岩风化物发育而成的一种幼年土壤。其特性与母岩风化物特性基本相同,即岩性松脆,抗蚀力弱,容易风化和水土流失,致使土壤经常属于幼年发育阶段,不能形成完整的发育层次。全剖面色泽比较均一,多为灰紫或紫红色。土层只有中层或薄层,山麓较厚,上部较薄,带有基岩裸露。
   我县这类土壤属酸性紫色土,其中,中层中有机质酸性紫色土面积极小,不到100亩,仅分布于山斜乡朱溪村委会的低丘地带。薄层少有机质酸性紫色土较多,分布于许坊乡石背村委会与宜黄县交界的丘陵地带。
   炭质土
   分布于三山乡的庙前、流坊村委会和长剩村委会焦坑的中丘陵地带,由炭质泥页岩风化物发育而成。这些地方过去曾长期积水,喜湿植物残体分解不完全,有机质大量积聚,逐渐形成泥炭层,经风化分解,能生长植物,称为炭质土,计有4.58万余亩,占山地面积3%强。根据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划分为1个亚类、1个土属和厚层多有机质炭质土、厚层中有机质炭质土2个土种。
   红壤
   是在高温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铝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盐基遇到强热淋失,铁铝氧化物积聚而形成的盐基高度不饱和,具有特殊剖面性态发生的脱硅富铝化土壤类型。这类土壤在我县分布最广,凡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岗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42万余亩,占县境总面积的60%强。
   根据发育阶段的属性,县内红壤划分为红壤、黄红壤2个亚类,9个土属,37个土种。
   红壤亚类又称典型红壤,分布于500米以下的丘陵、岗地。这类土壤有效土层深厚,剖面发育完整,表层颜色为灰棕或暗棕,心土和底土均为黄棕或红棕色,有的底土可见红、白、黄相间的网纹层,总面积达138.5万余亩,占红壤总面积的97%强。按成土母质、利用现状分为酸性结晶岩类红壤、石英岩类红壤、泥质岩类红壤、红砂泥土、红砂岩类红壤、黄泥土、第四纪红色粘土红壤等7个土属。
   黄红壤是红壤向黄壤过渡的类型,只在山地垂直地带出现(出现于海拔500—800米处者称山地黄红壤)。由酸性结晶岩、泥质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剖面性态由红色向黄色过渡,表土、心土呈现黄色、黄红色,底土仍为红色,土层厚薄不一,质地较粗。按母质类型、土层厚度及有机质的含量等情况,划分为酸性结晶岩类黄红壤、泥质岩类黄红壤2个土属。山地黄壤
   分布于山地垂直地带,位于黄红壤之上,黄棕壤之下,海拔800—1200米处(个别也有低于海拔800米者)。是在云雾多、日照少、湿度大的山区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黄色土壤。表土层腐殖质含量较高,颜色深暗,亚土层至心土层呈黄色,土壤酸性。土层厚薄与母质密切相关,多石砾。按其发育程度和母质的差异,划分为1个亚类,2个土属,2个土种。
   酸性结晶岩类山地黄壤是由花岗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分布于山斜乡朱溪村委会相山支脉的北坑脑上,有4100余亩,占全县山地面积的2.8%。
   泥质岩类山地黄壤是由千枚岩风化物发育而成。分布于山斜乡东山村委会青芝山顶的垂直地带,有1029亩,占全县山地面积的0.07%,是种植药材较理想的基地。
   山地黄棕壤
   分为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而成。分布于相山乡柏昌村委会及相山山顶的山地垂直地带,最高部位海拔1200米以上,面积仅90.5亩。由于山高风大,气温低,湿度大,植被(禾本类茅草)积累较多,而土壤质地偏轻,水土流失较重,岩石裸露亦多,只宜栽培茶叶与中药材。
   山地草甸土
   分为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由花岗岩类风化物发育而成。分布于海拔1100米以上的山顶平坦地段,即相山镇的柏昌村及山斜乡朱溪村委会乱石顶一带,海拔1185米,共有2016亩。植被只有草本植物和灌木丛,腐殖质积累多,土壤肥力高,是药用植物生长的良好基地。
   第二节植被
   全县有山地145.3万余亩,历史上植被种类繁富,覆盖率高。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自然力(大风、暴雨、冰坼等)的作用,更由于人们破坏生态环境活动(滥伐、滥樵、滥垦、铲草皮积肥等)的严重影响,大多数地区覆盖度急剧下降,水土流失面积逐年扩大,流失程度与时俱增。目前,植被水平分布不明显,只有垂直分布的差异,大致是:
   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多见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壳斗科为主要建群种,其次为樟科、山茶科、桦木科、金楼梅科和毛竹等,群系复杂,种类繁多。林莽中乔木挺拔,长成建材。草木植物中有七叶一枝花、八角莲、钻骨龙、黄精等价值较高的药材。
  300—500米的高丘,以杉木、毛竹混合林为主体,并伴有常绿、落叶两类阔叶树种(其中以叠形花科、桦木科、冬青科为主)。在人们长期活动的影响下,大部分已成次生状态,天然杉木为多代萌芽,林相参差不齐。100—300米的中低丘,以乔木、灌木为主。乔木多马尾松,也有木荷、枫香、楮树等混交群落。灌木以乌饭、杜鹃、〓木为主,林间空地多为铁茫萁、蕨类所覆盖。由于人们改造自然的作用,近年已出现杉木、油茶纯林。
  100米以下的岗地,多为马尾松稀疏林,以及部分油茶、茶叶、柑桔人工纯林。地面覆盖禾本科植物,覆盖率20—50%。平原的路侧、河滨、房屋前后也有乌桕、苦楮、青刚栎、柿、柑桔、板栗、泡桐、合欢、垂杨木等的栽培,地面多为禾本科植物。崇仁县水土流失分布图第六章气候物候
   第一节气候
   特征
   我县位于北纬27°25′18∥—27°56′20″之间,临近北回归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燥、冬寒,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丰沛,无霜期长,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依据农业气象学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某一度数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我县各季的气候特征大致是:
   春季以日平均气温通过10℃的初日作为春季的开始,时间约在3月(公历,下同)中旬或下旬。本季气温回升,天气转暖,但因受南下寒流和北上暖气的巨大影响,长江流域锋面与气旋活动频繁,我县常受寒潮侵袭,冷暖交替,晴雨多变,平均5—7天有一次冷空气侵入。早春往往出现阴雨连绵的春寒天气,有的年份还会发生严重的倒春寒,偶尔结霜降雪,不利农业播种育秧。后期受南北冷暖气流互相推移的影响,有时产生强对流的恶劣气候,出现强风、暴雨、降雹的灾害性天气。
   夏季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初日开始,一般为5月末。前期(初夏)江淮气旋最为活跃,常伴有江南梅雨季节天气,空气湿度大,风力小,乍晴乍雨,天气闷热,多暴雨,是全年降雨量最多的汛期,往往造成洪涝灾害。至7月进入“盛夏”,雨量明显减少,日照增多,气候炎热,午后或傍晚多出现地方性雷阵雨。期末,多干旱性天气。
   秋季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终日开始,约在9月下旬。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南撤,北方冷空气缓慢南下。初秋,天气仍炎热,少雨,易发生秋旱。中期,气候凉爽,天空明朗。晚秋受静止峰、台风的影响,秋雨绵绵,气温逐渐下降。有些年份冷空气南下早,出现较严重的寒露风,影响二季晚稻生长。
   冬季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日开始,一般在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本季主要受蒙古冷高压控制,是全年降水最少的季节,气温较低。初冬会出现“小阳春”天气,气温较暖,有的树发芽甚至开花。中期气候干燥,晴天多严霜。一月份最冷,多数年份有冰冻或降雪,有些年份出现雾淞、雨淞、冻雨、冰凌等严寒天气。
   各季气候,在县内不同地带,有微小差异。山区气温稍低,年降水量稍多,相对湿度稍大,无霜期稍短,平原区恰与之相反,而丘陵区则介于山区、平原之间。崇仁县(1959—1980年)四季起止时间表
   表1—10
   气温
   我县气温的年周期变化是: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大陆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7.5℃,变化幅度在16.8—18.2℃之间。1月份平均气温4.9℃,为最冷月。7月份平均气温29.4℃,为最热月。近26年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8.8℃,出现于1977年1月5日;极端最高气温42.1℃,出现于1971年7月31日。
   崇仁县(1959—1984)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值(℃)表
   表1—11
   据1959—1984年的气象统计资料分析计算,日平均气温≥30℃的开始日期平均在6月27日,最早出现在5月19日;结束日期平均在8月27日,最迟出现在9月14日。年极端最高气温≥35℃的天数平均达42天,最多69天,最少27天。高温连续最长的日数达33天,出现于1966年7月24日至8月25日。最低气温≤0℃的开始日期平均在12月3日,最早出现在11月14日;结束日期平均在2月20日,最迟出现在3月16日。年最低气温≤0℃的日数平均27天,最多40天,最少9天。日平均气温≤0℃连续最长日数达16天,出现在1971年1月25日至2月9日。
   日气温的变化,在正常天气下,日出前最低,日出后逐渐升高,夏季日在14—15时,冬季日在13—14时出现最高值,尔后,随日落又渐下降。气温日较差值,平均为9℃。最大为10.2℃ ,在10月份;最小为8.1℃,在2月份。5—6月亦为8.1℃,其余各月为8.5—10℃之间。
   县内山区、丘陵、平原的年气温稍有差异,山区偏低1—2℃,夏季可低4℃左右。平原偏高,夏季较热。丘陵地带介于两者之间。几个有代表性地点的各级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及期间积温如表(1—12)。
   崇仁县几个地点各级界限温度初、终日期及期间积温表
   表1—12
   附:崇仁县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1—7)日照
  1959—1984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43.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40%。气温大于10℃的期间日照为1377.3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78%。历年月均日照时数,以2月份最少,平均值为80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5%。7—8月份最多,7月的平均值为259.8小时,占可照时数的62%;8月为248.2小时,占可照时数的61%。这两月的日平均日照时数达8.1~8.4小时。近26年中,年日照最多时数为2192.1小时(1963年),最少时数为1399小时(1984年)。太阳辐射的年均总量为106380.6卡/平方厘米。
   崇仁县1959—1984年
   月平均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太阳辐射总量表
   表1—13
   地温
  1959—1984年,地面温年平均值为20.5℃,比气温年平均值高2.9℃。极端最高地面温达72.3℃,出现于1961年6月24日和7月17日;极端最低地面温为零下11.2℃,出现于1969年2月6日,相差83.5℃。地面温的年变化与气温相似,月最低值在1月,最高值在7月。
   地下温据历年的观测,随着土壤的深度增加而有所不同。近26年的年平均值为:深度5厘米处为19.3℃,10—20厘米处为19.4℃。各层温度的年变化,从1月份开始逐渐升高,至7—8月份后又随之下降。崇仁县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崇仁县1959—1984年月平均地温值表
   表1—14温度:℃
   无霜期结冰期
   我县无霜期,近26年的平均值为266天,最长299天(1970年),最短229天(1963年),相差70天之多。平均初霜日是11月22日,最早为10月27日(1960年),最晚为12月23日(1968年)。平均终霜日是3月1日,最早为2月3日(1961年),最晚为4月10日(1963年)。南部山区的无霜期较平原、丘陵地区少15天左右,约为250天。
   结冰期多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以1—2月份出现次数较多,11月份偶有出现,结冰的地方一般为路上渍水和小池塘水面。
   风向
   通常情况,夏季以偏南风、冬季以偏北风为主,春、秋季风向多变。年平均风速一般为1.2—3.2米/秒。四季平均风速大致为:冬、春季1.8米/秒,夏季2.1米/秒,秋季1.9米/秒。春、夏季有时起大风,降冰雹,造成灾害。
   降水
   降雨据1959—1984年实测降雨资料分析,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773.6毫米。年最大降雨量2486.2毫米,出现于1970年;年最小降雨量1156.9毫米,出现于1963年,极差达1329.3毫米。崇仁县历年降雨量情况表
   表1—15
   我县因受季风强弱的影响,各月、季的降雨量很不均匀,以二季度的降雨量最多,其他季度则偏少。历年各季降雨量的平均值为:1—3月374.3毫米,占年均雨量的21%;4—6月864.2毫米,占年均雨量的48.83%;7—9月332.6毫米,占年均雨量的18.75%;10—12月202.5毫米,占年均雨量的11.42%。全年雨季明显,始于4月11日,结束于7月2日,持续日数达83天。此季历年平均降雨量为845.3毫米,多出现暴雨天气,造成洪涝灾害。7—9月雨量剧减,且高温相对湿度小,地面水蒸发量大,往往形成伏、秋旱。
   崇仁县历年月平均、最多、最少降雨量情况表
   表1—16单位:毫米
   从1959—1984年的测记资料表明,全县的降雨强度为:≥25毫米的大雨日年均20.3天,≥50毫米的暴雨日年均5.5天,≥100毫米的大暴雨日年均0.9天。日最大降雨量达186.8毫米,出现于1961年6月10日。连续降水期最长达28天,出现于1965年3月21日至4月17日。崇仁县全年降水量分布图
   单位:毫米就县内不同区域而论,降雨量的分布也不够均衡,一般是东北境少雨,西北和南部多雨。由于西北的罗山和南境的青芝山对冷暖空气的抬升,使白陂和山斜乡的洋坪成为县内两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逾1900毫米。而东北部的航埠乡,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440余毫米,相差400多毫米。
   附:崇仁县全年降水量分布图(图1—8)
   降雪我县的降雪期一般在大寒至立春前。近26年中,最大降雪量深度为20厘米,出现于1964年2月25日。连续降雪最长期达8天,出现于1964年2月17日至25日。年平均降雪日数为8天,降雪日数最多的年份是1984年,达22天;最少的年份是1973年,仅1天。
   崇仁县1959—1984年降雪日数及雪深情况表
   表1—17
   第二节物候
   物候与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县西北和南部山区的气候较之平原、丘陵地带偏低,因之物候亦稍有差异。如农作物和蔬菜的栽培与收获时间,山区比平原约迟10—15天。
   植物候
   农作物早稻3月20日前后播种,3月底出苗,4月23日前后移栽,5月10日前后分蘖,6月15日前后抽穗开花,7月15日前后成熟,全生育期约120天;晚稻6月15日前后播种,6月21日前后出苗,7月20日前后移栽,7月30日前后分蘖,9月15日前后抽穗开花,10月底前后成熟,全生育期约130天。棉花4月中旬播种,5月初出苗,6月中旬现蕾,7月10日前后开花,9月2日前后吐絮,11月上中旬拔槁,全生育期约200天。油菜9月底、10月初播种,10月上旬至中旬出苗,11月上旬至中旬移栽,次年2月上旬抽苔,3月上旬开花,5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约210天。早花生3月底、4月初播种,4月中旬出苗,下旬长叶,5月中旬前后开花,6月初落针,8月上旬成熟。早红薯3月中旬下种,下旬出苗,5月下旬剪苗栽插,10月上旬前后收获。
   蔬菜清明前播种辣椒、茄子、子蕻、南瓜、冬瓜、丝瓜等,立夏前后移栽,小暑前后开始采摘辣、茄,大暑前后开始采摘瓜菜。小满栽水蕻,白露播种萝卜、大白菜、芥菜等,霜降开始收获。秋分前后种蒜、藠,小雪开始收获。立冬前后栽甘蓝、莴苣,次年春季收获。立春前种马铃薯,芒种前后收获。
   林木立春前后植树,雨水前后垂杨萌芽展叶,落叶乔木在清明前后复苏吐翠,霜降过后凋零落叶。
   花卉雨水梨花开放。惊蛰过后,桃、李花含苞,春分前后盛开。清明时节,杜鹃花(俗称映山红)红遍山麓。夏至栀子花怒放。大暑前后,荷花开遍藕塘。中秋前后,丹桂飘香。霜降季节,菊花竞放。小雪前后,茶花满枝。隆冬季节,梅花、枇杷花傲寒独放。
   动物候
   鸟大雁,春由南往北,冬由北返南,结队成一字或人字形,飞经县境上空。燕,清明前后出现,筑巢屋檐或房梁上,产卵孵雏,处暑离去。立夏前后,布谷鸟鸣。冬季,乌鸦群飞惊叫,预示有严寒或下雪的天气到来。
   虫蛙,春分始鸣,谷雨产卵,霜降止鸣。蝉,夏至始鸣,大暑蝉鸣不休,秋分后,蝉鸣终。蛇,惊蛰出洞活动,立冬进洞冬眠。蜜蜂,惊蛰过后,出巢采油菜花蜜,小雪采完茶花蜜后归窠过冬。蚂蚁,惊蛰出洞,小雪归窝。
   鸟、虫的反常活动,往往与气候的变化相关,民间常以此预测气象。我县有:“燕子低飞青蛙叫,当心大雨快来到”、“蚂蚁迁居,天将下雨”、“蚊子聚堂中,明天穿蓑蓬”、“蜜蜂出窝,有雨不多”、“蜻蜓集飞,大雨将至”等民谚。崇仁县矿产资源分布图第七章自然资源
   第一节动物
   兽类有虎、豹、豺(俗称“山狗”)、狼、狐、狸(香狸)、獐、麂、兔、獾(俗称短狗)、野猪、野山羊、栗鼠(松鼠)、野鼠、鸡狼(黄鼠狼)、鲮鲤(穿山甲)、蝙蝠等。现虎、豹已濒于灭绝,豺、狼、獐、麂、狐、野猪、野山羊、鲮鲤也为数较少。
   鸟类有鹭鹚(白鹭)、乌鸦、喜鹊、鹧鸪(竹鸡)、布谷(又名杜鹃、杜宇、子规)、枭(猫头鹰)、鹰、鹞、雉(野鸡)、凫(野鸭)、啄木鸟、鸽鹆 (八哥)、画眉、斑鸠、麻雀等。另有候鸟燕、雁。鹰、鹞现已绝迹,白鹭、鸽鹆、画眉亦少见。
   爬虫类、两栖类有蛇(主要有蝮蛇、白花蛇、蕲蛇、水蛇)、龟(乌龟)、鳖(又名甲鱼、脚鱼)、蛙、蟾蜍(癞蛤蟆)等。
   软体动物与昆虫类有蜈蚣、蚯蚓、蜗牛、水蛭(蚂蝗)、斑蝥、螳螂、蚱蜢、蜻蜓、蝴蝶、蚂蚁、野蜂、蜘蛛、蝉(知了)、野蚕等。
   水生动物鱼类,多达60余种,主要有鲢、鳙、鲤、鲩(草鱼)、鳊、鲫、鲂、鲇、乌鱼、黄颡鱼、鲦(鳙鲦)、鳝、鳅、鳗、翘嘴红白鱼、南方马口鱼、尼罗罗非鱼等。其他还有虾、蚌、螺蛳、蟛蜞(小蟹)等。
   第二节植物
   乔木有杉、马尾松、苦楮、甜楮、青刚栎、柏、橡、槲(木荷)、枫香、栲树、板栗、棕榈、槐、杨、柳、乌桕等。珍稀树种如楠、樟(香樟)、〓檀(俗称檫树)、银杏(白果),我县亦有保存。
   灌木有枳、棠梨、杨梅、毛栗、野沙果(野林檎)、野蔷薇、猕猴桃、野葛藤、金银藤、枸杞、紫穗槐、黄精、乌饭、杜鹃(映山红)、拔葜、铁芒萁、黄枝子、钻骨龙等。
   竹类有毛竹、苦竹、水竹和珍稀品种桂竹等。
   草本有兰基草、鸭嘴草、马鞭草、金茅草、野早禾、五节兰、野菊花、薄荷、瓜蒌、艾、菖蒲、野枯草、芦(又名芦苇、蒹葭)、荻(萑)、菰(又名茭白、茭荀)、大活血、八角莲、半边莲、七叶一枝花以及真菌(野菇)等。
   水生植物有莲(荷)、菱、水浮莲及多种藻类(水草)。第三节矿物
   县内已发现的矿藏有铀、钨、锡、铜、铁、砂金、煤、瓷土、石英砂、石灰石、红柱石等。除铀由国家统一开采外,县、乡、村已开采的有煤、钨、瓷土、石英砂和石灰石,尚待开发的有砂金、锡、铜、铁等。
   煤我县煤层属安源煤系,主要分布在礼陂、谙源、相山3个矿区,可采总储量206.8万吨,礼陂煤层占总储量的66%。
   钨分布在白陂乡的香源、港下乡的双坪及三山乡的丁坊、庙前等地。香源矿区总储量1029吨,由县办钨矿开采。双坪、丁坊、庙前矿区储量较少,现有民窑进行零星采掘。
   铀分布于张坊、马鞍、山斜、相山等乡境内。张坊乡的沙洲矿区已在开采,属721矿管辖。
   瓷土主要矿区在白陂乡下街,储量较富,集中在6平方公里范围内,现由乡办瓷厂开采。三山、许坊等地亦有分布。
   石英砂主要矿区在马鞍乡的樟陂、李家两处,分布面积约400—500亩,矿层厚度50米,现由乡办企业开采。
   石灰石主要分布在许坊乡的黄坊与礼陂乡的岔路口两个村委会境内,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总储量约48亿吨,目前仅由村办企业在露出部分作少量开采。
   砂金分布在石庄乡水库村委会沿河的沙滩中,每届秋、冬,有外地人至此河滩上淘取砂金。
   此外,在三山乡的庙前、塘坪及相山乡的东北境有铁矿,塘坪并有铜矿,港下乡有锡矿,三山乡的流坊、航埠乡的下章有红柱石等。
   附:崇仁县矿产资源分布图(图1—9)
   第四节其他资源
   水力
   全县水能蕴藏总量约33000千瓦,可开发蕴藏总量13781千瓦。其中:相水(西宁水)水能蕴藏量近2万千瓦,可开发蕴藏量约1万千瓦,现仅开发利用了1350千瓦,占可开发蕴藏总量的9.8%。
   全县水面总计117793亩。其中:溪流66036亩,池塘、湖泊10333亩,水库36242亩,沟渠3134亩,堤坝及水工程建筑物2048亩。可利用养殖的水面总计35302亩,现已利用26018亩,占72.9%。石材
   红石分布于孙坊、六家桥、郭圩、许坊、石庄、桃源等乡境内,储量颇多,其质地坚硬者可用作建材。
   麻石分布于相山、礼陂等乡境内,储量较少,是优质建材。
   旅游
   奇峰
   相山双峰耸立,气势雄伟,层峦叠嶂。有香炉、梅仙、龙石诸峰,风景秀丽。山腰有仰天湖,方圆10余亩,覆盖鲜花杂草,湖中央有一洞,口大如锅,内长水草,深莫能测,游人在湖面跳跃,周围花草随步起伏,叹为奇观。湖实无水,以其地平整如湖面,仰面朝天,故名。
   罗山山峰众多,著名的有望仙峰、石头岭、禅峰山、石塔岗、小相山、高石山、灵鹰峰、赛化山等。山腰豁然平坦,过去建有谌母殿,朝香者络绎不绝。游人登上望仙峰,周围群山尽入眼帘,并可遥见赣江,曲折如带。
   怪石
   龟照镜位于林头村首,两石对峙。东边一石高2米余,形似乌龟,昂首翘望,西边一石,高3米余,光滑如镜,故名龟照镜。
   天坠石坐落王里村屋后,距凤岗圩3公里。石大如乒乓球桌,石面有牛、马、猪、羊、鸡、犬、鸟等脚印,清晰逼真,相传此石为宇宙陨石。
   女子石座于许坊乡曹家村田塅中,宽广约2亩,形似女子生殖器,石上有一清泉,终年不竭。
   密石座于桃源乡花树村委会寺前与西陂村委会山格里之间,高约13米,长达80米,色青红,石脚大部分空悬,状若倾倒。相传古代有一才子路过此处,见石欲倒,急忙用手掌一撑,石始稳定,现石面清晰可见手掌、手指的印迹。
   牛牯石在相山苔洲村东南0.5公里处,有一巨石隐伏草间,状似卧牛,翘首遥望。
   泉潭
   温泉位于马鞍乡汤溪村东南0.5公里的山麓,泉水出自怪石横生之下,有大泉眼3个,水恒温41℃,距大泉眼50米有小泉眼1个,水恒温38℃,清澈见底。日流量200余吨,水含硫磺等多种矿质,对皮肤病及风湿性关节炎俱有疗效。民国二十四年(1935)建浴池,四季有人来此沐浴。建国后,扩建浴池和养殖池,既供游人沐浴,又养殖越冬鱼苗
   和水浮莲种。1979年,开始利用地热孵化家禽,素为我县旅游佳地。
   鸬鹚潭位于相山镇苔洲村西南0.25公里处,潭水深黑,中有数石,如鸬鹚引颈作捕鱼状,蔚为奇观。
   古树
   许坊乡谙源村内有4株古树:一为古樟,胸围11米,高20米,树冠方圆30米;一为银杏,胸围5米,高30米,两树同植于宋代,距今已逾700年。一为丹桂,胸围2米,高5米;一为圆柏,胸围4米,高11米,团孪如盖,郁郁葱葱,每届中秋,桂花盛开,香溢数里,两树均已逾300年。
   岩洞
   观音灵岩座于许坊乡石背、上庙前两村之间,岩洞深约10米,宽40余米,前部高10米,后部高3米。洞内地势平坦宽敞,可设席10余桌。宋庆元六年(1200)曾建观音殿于此,设阁3层,金碧辉煌,颇为雄伟。岩右侧有1小岩洞,朝神者多向洞中投掷硬币,名曰“中子岩”。建国后,殿宇曾改设农业大队部。1967年,毁佛像,拆庙宇。1984年后,逐渐修复,定为县佛教活动点,今游人络绎不绝。
   狮子岩座于礼陂乡左坊村委会岩下村西北1.5公里处。岩深4.3米,宽5.2米,高3.2米。过去,岩洞内设有佛像,左挂钟,右置鼓。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附近乡民进岩朝佛,撞钟击鼓,颇为热闹。
   刁骨岩位于礼陂乡左坊村委会西北2公里处的山腰,岩洞深4.5米,宽6.5米,高2.8米。岩左侧有一洞口,可通人进入另一岩洞(深5.6米,宽1.3米)。昔时,曾在岩洞内设私塾,附近乡民的子弟于此读书。
   瀑布
   位于桃源乡花树村委会章源岭村。瀑布自山岭挂下,高10余米,宽约1米,落入溪中,浪花四溅,声震山谷。第八章自然灾变
   第一节水旱灾害
   唐代
   元和七年(812)五月,河水暴涨,平地水深四、五丈(清同治十二年《崇仁县志》载,存疑)。九月,再涨大水,庄稼受灾。
   宋代
   绍兴五年(1135)秋,旱。次年,大饥荒。乾道五年(1169),旱。
   淳熙十四年(1187),旱。
   庆元六年(1200),大水,浸及民宅檐瓦。
   元代
   天历二年(1329)五月至八月,不雨。次年,大饥荒。
   明代
   正德三年(1508)夏,久旱,沟渠涸,禾稼枯。次年霪雨,大饥荒,民多饿莩。
   正德八年,五个月不雨。
   十四年,正月朔,大雷雨,华盖山岭崩其西角。
   十五年,夏旱、秋涝,岁大歉。
   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大雷雨,五十六都(今已划入乐安县),白鹇溪水暴涨,山崩石裂,沿溪田园尽成砂石,人畜死伤甚多。五月,复大水,水溢平地四、五尺,黄洲桥塌毁。
   嘉靖二年(1523)春夏,饥荒。
   十八年六月,旱,早稻不穗。七月,大水害庄稼。次年夏,大饥荒。
   三十二年,自秋至冬,不雨,井水涸。
   隆庆二年(1568)春夏,旱,早稻枯死。七月,阴雨连旬,稻禾不穗。次年,大饥荒。
   万历十六年(1588)春夏,久雨成灾。清代
   顺治三年(1646),大旱。次年春夏,涝,大饥荒。
   六年,旱。次年秋,大水。
   九年至十二年,旱,连年歉收。
   十三年,旱,罗山发大声,县城北耆井水作响,继发大水,漂没田园房舍,冲毁黄洲桥石墩二,南、北两城水深俱数尺。
   十四年,大旱。
   十五年春,大水,黄洲桥墩圮。夏、秋,复大旱。
   康熙元年(1662),旱。
   三年至五年,俱旱。六年,涝。八年秋,旱。九年又旱。十年,大旱。
   雍正十年(1732)春,大水,浸及民宅檐瓦,文庙祭器俱漂失,黄洲桥被冲塌1墩。次年二月十一日,又大水,浸至太和寺塔脚深1.75米,黄洲桥墩尽圮,人民遭大水漂溺丧生者甚多。
   乾隆四十四年(1779),旱,饥荒。
   六十年四月,四十都、二十八都(均在今许坊乡境内),溪水骤涨,淹没田园庐舍,人畜溺死者以千计。
   嘉庆七年(1802),旱灾。
   十三年四月,大水。五、六两月不雨,庄稼枯死。
   二十一年春,大水,夏旱。次年春,饥荒。
   二十五年五、六、七月不雨,早禾枯死过半,晚稻更甚。
   道光十年(1830),大水。次年,大水更甚,冲倒黄洲桥,滨河一带之田园庐舍漂没无遗。
   十四、十五两年,大旱。
   咸丰三年(1853)暮春、孟夏,阴雨连绵,禾苗尽烂。
   同治八年(1869)五月,溪河水大涨,多处山崩田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全县大旱,贯桥尤甚,不少地方颗粒无收。
   中华民国
   元年(1912)五月,持续暴雨,山洪暴发,河水骤涨,淹没田园,冲毁房屋极多。是为我县一次特大洪灾,人称“壬子年水”。
   十五年,大旱,田土龟裂,禾苗枯槁,池塘干涸,水稻几乎颗粒无收。
   十七年七月,旱,水稻30多万亩严重减产。次年,又旱,并发虫害,19.4万亩水稻减产50%。
   二十年夏,旱,水稻22万亩受灾。
   二十三年夏、秋,大旱。自五月十三日降雨后,许坊、礼陂、郭圩一带连续60余日不雨,河上一带连续百余日不雨,沙堤、东来两地持续120余日不雨,至“霜降”(九月十七日)始得透雨。受灾农田48万余亩,减产70%。
   二十五年四月,宜黄河水涨,航埠水位仅低于“壬子年水”0.67米,早稻歉收。
   二十六年,大旱,水稻大幅度减产。
   三十一年六月上旬,连续大雨,八日,大水,县城街道水深齐膝。
   三十五年夏,大旱,自五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末,不雨。早稻大面积、大幅度减产。
   三十八年五月,暴雨,大水,县城街巷除花街口、水次仓外,尽成泽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6月6—8日,连降暴雨,县城水位较1949年高34厘米,县境沿河堤垱新培土方被冲刷下陷,决口6段。
  1967年5月大雨,三山公社的嵊头水库被洪水越过坝顶,库坝倒塌,受灾稻田1200亩,淹死小孩1人,黄牛2头。
  1969年6月30日,全县暴雨,4个小时内的降水量:浯漳172毫米,马口128毫米,县城157.1毫米,芜头264毫米。县城大水,低处浸及房屋檐瓦,黄洲桥桥墩8个,冲毁7个。黍山桥冲塌2墩。沿河堤垱决口9处,长达2公里余,淹没田园房屋无数,是我县一次罕见的特大洪灾。
  1982年6月16日,全县普降暴雨,洪水陡涨,航埠水位超过1969年,浸水9昼夜。左港街水深1.2米,因地势高下不同,受浸7—12昼夜不等。段家车村一带受浸9—13昼夜不等。早稻减产。
   崇仁县历年水旱灾情一览表
   表1—18续表
   第二节风、雹、虫、冻
   明代
   成化二年(1466)春,大风从西北来,飞砂石,折树木,毁房屋。是年,岁歉。
   弘治六年(1493)腊月,天雨雪,冻死万人。正德八年(1513)腊月,大雪,深数尺,凝冰不解,植物多冻死。
   清代
   康熙九年(1670)腊月,大雪,地冻,行人僵死,生物冻死甚多。
   道光十四(1834)、十五两年,抗旱之时,飞蝗遍野。忽一日,西风骤起,数日不息,蝗尽灭。
   咸丰三年(1853)三月,雹大降,大者如盆,小者亦如拳、如卵,城乡屋瓦大量破碎,禾苗深受损害。
   中华民国
   十三年(1924)四月,东来、许坊等地普降冰雹,大者超过鹅蛋,田间农民多人受伤。
   十七年七月,旱。同时发生虫害,早稻无收,晚稻减产。次年,又虫、旱两灾。
   二十九年五月,许坊发龙卷风,〓溪村3株干围2米余的古树被拔起折断。六月,唐剩村(今属东来乡)大风,里屋山上1株干围2.4米的大树被连根拔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1月下旬至2月初,大雪连续半月,平地雪深尺余,油菜籽无收。
  1958年8月,大风,摧毁县城学宫石坊。
  1964年2月17—25日,连续8天大雪,凝冰13天不解。全县18万亩红花草、3万亩油菜受灾,油菜籽减产7.5万公斤。
  1966年8月7日15时,河上公社遭10级台风袭击,历1小时,吹倒仓库、民房、作坊、牛厩等多所,压死2人,重伤5人,轻伤14人,死伤牲畜8头,毁损粮食、农具、家具无计。
  1967年3月27日,孙坊公社大风,降雹大如鸡蛋,吹倒房屋10余幢,千余亩红花草全部毁损。
  1968年4月,许坊公社三川桥降雹,大如鸡蛋,密如雨点,屋瓦破碎,油菜尽毁。
  1970年3月,山背村(今属东来乡)起狂风,拔起村后占松5株,古樟1株,田间红花草如遭刀割,尽去梢头。
  1971年8月5日上午,郭圩公社降雹,3000亩稻田受灾。
  1976年4月21日,狂风大作,榨背岭、元家、左港、朱家、岭下、陂上等地的房屋、电杆多倒折,死1人,重伤2人,轻伤5人。
  1983年4月13日,降雹。同月28日,又降雹,并发大风,雹大如拳,竹山公社所降雹中,最大者重2.6公斤。住房倒塌,人畜死伤,农作物毁损。河上、马鞍、竹山、石庄、郭圩等公社刮8级台风,并降冰雹,个别雹重4公斤,持续90分钟,损失均重。尤以马鞍、竹山为甚,竹山公社罗溪大队农场村小组,400亩禾苗全部毁坏,虽设法高价购秧补栽,仍有300余亩水田不得不改种一季晚稻,因此减产稻谷近5万公斤。
   第三节地震
   明代
   正德四年(1509)秋,地震。
   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月,地震。
   清代
   顺治七年(1650)腊月,地震。
   嘉庆十年(1805)春,多雷雨,山多崩裂。
   十三年仲夏,地震。
   中华民国
   十二年(1923)二月二十二日(农历正月初七日)八时,航埠一带轻度地震。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
郊西乡
相关地名
石庄乡
相关地名
沙堤乡
相关地名
六家桥乡
相关地名
航埠乡
相关地名
孙坊乡
相关地名
白鹭乡
相关地名
东来乡
相关地名
河上乡
相关地名
三山乡
相关地名
白陂乡
相关地名
桃源乡
相关地名
马鞍乡
相关地名
张坊乡
相关地名
相山乡
相关地名
港下乡
相关地名
山斜乡
相关地名
郭圩乡
相关地名
礼陂乡
相关地名
许坊乡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低山
相关专题
丘陵
相关专题
岗地
相关专题
平原
相关专题

相关实物

相山
相关实物
大坑岭
相关实物
楼岭
相关实物
青芝山
相关实物
龙须山
相关实物
碧涧峰
相关实物
莲花棚
相关实物
麻茶岭
相关实物
南美峰
相关实物
上江排
相关实物
马鞍山
相关实物
旋旋峰
相关实物
小华山
相关实物
溪下山
相关实物
蜡烛山
相关实物
崇福山
相关实物
松树岭
相关实物
枫树岭
相关实物
梅峰山
相关实物
妙峰山
相关实物
八古山
相关实物
中华山
相关实物
沙岭
相关实物
肖华山
相关实物
孤岭
相关实物
甘米山
相关实物
天宝山
相关实物
飞虎嵊
相关实物
竹篙嵊
相关实物
笑谷山
相关实物
新大山
相关实物
一公山
相关实物
头骆山
相关实物
大西荫
相关实物
福寿庵山
相关实物
罗山
相关实物
大马口山
相关实物
小马口山
相关实物
望仙峰
相关实物
石头岭
相关实物
短岭
相关实物
大禾嵊
相关实物
障(仗)岭
相关实物
洋岭
相关实物
千嘴峰
相关实物
其公山
相关实物
天子嵊
相关实物
五峰寨
相关实物
石北岩
相关实物
衡子岭
相关实物
大禾里
相关实物
花花㟏
相关实物
安源坑
相关实物
实竹坪
相关实物
大垅头
相关实物
蝉峰尖
相关实物
神岭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