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崇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075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G254.3
页数: 7
页码: 11-17
摘要: 巴山、罗山、插云耸翠;崇水、宜水、涵碧流芳。田园开画卷,厂矿响机声。素称赣东望邑的崇仁县,她的历史风貌一方面是“园林花信春风稳,庭户书声昼日长”(宋代县人黄丙炎住宅楹联),另一方面却是“抛妻又别子,只身逃外边”(解放前民谣)。然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自1949年5月10日解放以后,古邑崇仁便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她更激发出青春的活力,焕发着时代的容光。
关键词: 崇仁县 概述

内容

巴山、罗山、插云耸翠;崇水、宜水、涵碧流芳。田园开画卷,厂矿响机声。素称赣东望邑的崇仁县,她的历史风貌一方面是“园林花信春风稳,庭户书声昼日长”(宋代县人黄丙炎住宅楹联),另一方面却是“抛妻又别子,只身逃外边”(解放前民谣)。然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自1949年5月10日解放以后,古邑崇仁便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她更激发出青春的活力,焕发着时代的容光。
   崇仁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北纬27°25'18”—56'20”,东径115°49’—116°17'30”。东北接临川,东南毗宜黄,西南邻乐安,西北界丰城。南北长57公里,东西宽42公里。总面积152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91%。
  崇仁历史悠久。隋开皇九年(589),废陈廷建置的巴山郡及所辖7县,以旧巴山、西宁、新建3县地置崇仁县,县因有崇仁乡而得名。唐武德五年(622),划出崇仁部分县境置宜黄县。八年,撤宜黄县,其地仍归崇仁。宋开宝三年(970),南唐划出崇仁的宜黄场,置宜黄县。绍兴十九年(1149),分西南境的天授、乐安、忠义3乡及永丰县之云盖乡,置乐安县。同时,划临川县的惠安、颖秀2乡入崇仁县。此后,直至1949年,除民国二十二年(1933)冬至二十四年夏划设凤岗特别区外,县境无变动。自1950年至1969年的19年间,县境曾经数次变动;而划归邻县的境域甚多(主要是1950年划太平、谷岗、登仙3乡人乐安与1969年划秋溪公社入临川),从邻县划进者甚少,因而面积有较大的缩减。
  崇仁建县之始,即隶属于抚州。自隋至清,虽历代领县的地方政区名称不一,而崇仁隶属系统未变。民国三年(1914),崇仁属豫章道;十五年废道,直属于省;二十四年后,属第七行政区。建国后,隶抚州专(地)区。
  1984年,县内政区为1镇(县治巴山镇)、20乡、4个农垦场。总人口248526人,密度每平方公里163.5人。农业人口207147人,占总人口的8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在25‰以上,甚至高达34.4‰。自1980年起,认真贯彻执行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年增长率降至9‰以下(1981年为7.33‰,最低;1984年又回升至8.62‰)。
  崇仁县境系雩山余脉向赣抚平原过渡的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北徐徐倾斜,逐渐下降,形成一个三面环山、朝东北开口的不完整的丘陵性盆地。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而以丘陵为主,岗地次之。低山、平原仅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8.4%和7.3%。地质主要由岩石、红土和河流冲积物构成。主要山岭有位于南部的青芝山、龙须山、麻茶岭、南美峰、巴山(即相山)、妙峰山,位于东南部的中华山、飞虎嵊,位于西部的五峰寨、天子嵊,位于西北部的罗山、望仙峰和大、小两马口山。其中,巍巍挺立、遥遥对峙的巴、罗二山,同为崇仁的望山。巴山主峰海拔高度1219.2米,是全县的最高点。
  县境溪河共140余条,纵横交错,统属抚河水系。总流程910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600米,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条,主要为崇仁、宜黄两河。崇仁河由在县境内发育而成的两水,即纵贯的西宁水和横贯的宝唐水于县治西约2公里处汇合而成,东北向曲折流经县城和6个乡的乡境至临川县,会宜黄河,称临水。全长27公里,县内河面宽度200—350米;宜黄河穿越崇仁航埠乡东境一角,复至临川境与崇仁河汇合。除溪河外,全县有池塘7572口,水面总数近万亩,蓄水总量近600万立米。地下水综合量约1.54亿立米。
  县境土地以红壤为主,共有142万余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0%强。其它土壤如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炭质土、山地黄壤、黄棕壤和草甸土等共占总面积的比率不到40%。耕地总数33.42万亩(水田30.89万亩,旱地2.53万亩),林地76.19万亩。植被种类繁富,森林覆盖率24.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7%,近1倍。
  崇仁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43.2小时,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为10.64万卡/平方厘米;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773.6毫米;无霜期长,年平均值266天,有利于工农林牧渔各业的发展。崇仁自然资源颇为丰富。森林一项,活立木蓄积量117.4万立米,活毛竹蓄积量1894万株,系江西37个产材县之一。矿藏,业已采掘或探明有开采价值者即有铀、钨、锡、铜、铁、煤、瓷土、石英砂、石灰石等多种。县、乡已开采的有钨、煤、瓷土、石英砂和石灰石。水资源,全县水能蕴藏总量约3.3万千瓦,可开发蕴藏总量约1.37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利用1350千瓦。水面总计12.67万亩,可利用者3.53万亩。地下水最大可能开采量为10511立米/日。
  崇仁山川秀美,胜迹亦多。南部的巴山,层峦叠嶂,雄奇峻拔;云崖、香炉、梅仙、龙石诸峰,争奇竞秀,悦目赏心,为赣东名山之一。清代,山中祠观遍布。民国时期,祠观渐废,仅存一二幢,后亦毁。今日巴山,虽乏人工妆点,而自然景观依旧。西部的汤溪温泉,含有硫磺等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及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显著疗效。西北境的罗山和分别位于礼陂、许坊两乡的古招提龙济寺、观音岩寺等,均为胜景。此外,县内尚有北宋杰出地理学家乐史,元、明两代著名理学家吴澄、吴与弼的坟墓,保存较好。
  崇仁为赣东南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省38个重点产粮县之一。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棉花次之;并有多种杂粮、豆类与经济作物。建国前,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使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水利不修,地力衰减,耕作粗放,灾害频仍,农作物产量很低。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大力兴修水利,采取推广良种、施用化肥、改进农具、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全县已建成中、小型水库136座,山塘水库681座,正常蓄水总量11534万立米,还修建了为数众多的引水、提水、喷灌、堤防和排涝工程,使有效灌溉总面积近30万亩,旱涝保收田超过20万亩。此外,人民政府又从财赋、金融、农产品收购、工业品供应等具体政策上,多方扶植农业经济。仅1978—1984年间,直接发放给农业和农户的贷款总额即达6035万元。因此,农业发展迅速,农作物产量逐步增长。1984年稻谷平均亩产(按水田面积计算)548公斤,比建国前的115公斤增加近4倍,比“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的177公斤也增加2.5倍。棉花及其它作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林业的发展也是显著的。建国前,全县成林地不到2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不过43万立米。建国后,通过有关政策、法令的贯彻和造林、育林、护林、营林等措施的落实,林地逐渐扩大。据1982年普查统计,全县成林地(不含灌木林、疏林、未成林造林地)总面积56.8万亩,其中:用材林29.51万亩,经济林6.03万亩,竹林17.57万亩,其余为防护林、薪炭林和科研用林。成林地面积为建国前的2.84倍。用材林活立木蓄积量为建国前的2.65倍。1951—1984年间,总计上调木材69.63万立米,毛竹1315万根;县销木材32.94万立米,毛竹412.97万根。从50年代开始,先后建立了罗山、左港、石桥、下屋、虎毛山等10个农林牧渔场,除经营主业外,并积极栽培油茶、茗茶、鲜果、西瓜等。1984年产量:油茶籽32.41万公斤,茶叶0.95万公斤,鲜果19.95万公斤。
  畜牧业,建国前只有农家自己饲养的耕牛和猪、鸡、鸭等畜禽。建国后,随着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和国营农牧场的建立,形成国营、集体、个体三养并举的格局,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现在畜禽品种增多,品质优化。家畜,除耕牛外,已有荷兰奶牛,并开始饲养肉牛;猪,引进了约克夏等良种;过去为数极少的山羊、绵羊、长毛兔、肉用兔,现在数量渐增。家禽如鸡、鸭、鹅、鸽等,都在发展良种的基础上品种数量都逐年增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西四大名鸡之一的崇仁麻鸡,以产蛋量高、耐粗饲料、觅食力和适应性强等优点而驰名遐迩,畅销省内外。1984年,肉猪出栏近6万头,销售猪肉44.71万公斤;肉用牛404头,牛肉2万余公斤;家禽产蛋量134.5万公斤。年末存栏:黄牛10055头、水牛11320头、生猪97082头。
  崇仁溪河、池塘、水库颇多。池塘、水库已养水面2.7万亩,利用率为76.5%。此外,水田养鱼,亦已起步。全县水生动物有鱼、虾、蚌、螺、蟛蜞(小蟹)、鳖、蛙等。鱼类共有60余种,而以鲢、鳙、鲤、鲩(草)为最多,被称作“四大家鱼”。从1956年8月开始,县、乡、村三级先后建成17个鱼种或水产场,推进了渔业发展。县鱼种场实验河蚌育珠已告成功,曾收获珍珠10公斤。鱼类养殖产量,1949年仅0.75万公斤,1957年增至1.55万公斤;1984年,增至68.67万公斤,为1949年的91.5倍,为“文化大革命”期间1970年13万公斤的5倍多。
  农业的全面发展为工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49年,工业总产值只有151.53万元。其中,手工业产值79万元,占总产值的52.13%。用机器作生产工具者仅有粮食加工厂3座,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位置,微不足道。建国以后,以50年代后期创办半机械化采煤的礼陂煤矿和崇仁县机械厂为先导,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全县工业获得了蓬勃发展。1984年,县属全民、集体所有制已拥有采掘、机电、化工、造纸、印刷、玻璃、五金、电器、建材、建筑、食品、加工等项目共32个企业;另有经营采掘、建筑、建材、农具、铸造、酿造、造纸、食品、陶器、木器、竹器、碾米、榨油、轧花、鞭炮等乡(镇)村(街道)办72个企业。产量较大且以优质著称的产品有煤、钨砂、机制纸、变压器、互感器、灯具、电扇、玻璃器具等。建筑业已能承担高层楼房的设计和施工任务。198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559万元,为1949年的23.5倍。
  交通运输。建国前,主要靠水运,并曾建成公路3条,通往临川、宜黄、乐安八都和县内集镇凤岗。抗日战争中,均遭毁坏。建国后,1950年修复临崇公路。尔后,公路修建与时俱进,机动车辆与年俱增。1984年,县境有干线公路132.45公里,县养乡公路169.76公里,乡养村公路444.3公里,新建和改建公路桥梁46座,总长达1073.83米。1965年5月,穿越县境的向乐线铁路建成通车,在县内设3站和3处升降所,客货运力从此大增。
  商业,素来比较繁荣。建国前城乡只有私营商业,以稻谷、木竹、夏布、毛边纸为大宗外销商品,并远销国外。建国后,建立起国营和供销合作社商业,逐步改造了私营商业。1979年以来,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较快地形成国营、集体、个体并举的商业结构。1984年,全县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6927.87万元(含非农业居民向农民购买额675.5万元);零售网点1037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122万元。出口创汇商品有钨砂、铣床、大米、生猪、兽皮、西瓜等多种。
  城乡建设。建国前,县治巴山镇只有一条沙土路面的中山路,实际是临八公路穿城而过的一段;其余全是小街狭巷。机关、学校、商店、民宅的房屋全都低矮敝旧,十分寒碜。今天的巴山镇,共有街巷38条。胜利大道、中山大道、道南路、县府路等主要街道,均为柏油或水泥路面,夹道楼宇鳞次栉比,行道树繁茂成荫。经过改建的著名古建筑黄洲桥和1982年冬落成通车的崇仁大桥,相距700多米,飞架于横贯镇中的崇仁河两岸,南北交通畅达。供电、供水系统完善。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工人文化宫、影院、剧院等文体娱乐设施齐备;并建有上盖玻璃钢瓦,下辅水泥地面,占地23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交易额居全县首位。农村集镇,均建有水泥面街道;公私房屋,绝大部分业已更新。农民住宅建设在1979年后兴起高潮,全县农村新建房屋为旧房的1.7倍。
  人民生活已得到很大的改善。1984年,农民人平收入为“土改”前后的5.5倍,合作化时期的4.23倍;工人人平收入国营企业分别为1952年的3.8倍和1964年的185.9%,集体企业为1964年的195%。全县70%以上的人口用上了电。收音机、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早已遍及城乡。沙发、电扇、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生活用品,也已进入家庭。城镇居民平均每户有沙发0.97部、电扇0.9台、电视机0.7台;农村户平有手表1.76块、自行车0.37辆、缝纫机0.3台。三
  文教卫生事业与经济同步前进,科技队伍逐步壮大,水准不断提高。建国前,全县只有初级中学2所,学生500余人;简易师范学校1所,学生200余人;小学224所,学生8132人。公办医疗机构只有县卫生院、农村卫生分院、巡回医疗队各一,卫生所2所。文化、图书、体育等公共设施,量少质低。
  经过30多年的努力,1984年,全县有中学25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学生12393人,为建国前的24.8倍,教职工903人;小学474所,学生40967人,为建国前的5倍,教职工1924人。另有直属于地区的崇仁师范学校1所,从1977年10月创办以来,已培养出师资1500余人。幼儿教育,获得了初步成就。1984年全县有幼儿园48所,在园幼儿1566人,幼教人员83人。夜校、文化补习班(校)等成人业余教育,50年代已有良好开端,现又新增函授大学、电视大学。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现有全民、集体两种所有制的卫生医疗机构57个,为建国前的14倍强,其中,医院(含中医院、卫生院、医务所)54个,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药检所各1个。共有病床393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45人。民国时期的鼠疫、霍乱、天花三大烈性传染病已完全绝迹,常见的多种传染病、地方病如痢疾、伤寒、白喉、疥疮、流行性脑膜炎等,业已得到有效控制;疟疾、头癣、丝虫病已基本消灭。
  科学技术,从普及和提高两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现在,有职称的自然科技人员即达333人。崇抗1号优良稻种、崇仁麻鸡选育、人工孵化家鱼、利用地热孵化家禽、玻璃钢浮筒平板闸门取表水装置、有载自动调压变压器、T716立式金钢石镗床、JLSTWH—10型高压电力计量器等科研项目的实验和试制成功,博得专家、同行的认可、赞扬和有关上级部门的嘉奖。
  文化馆(站、室)遍及城乡。电影院,全县共4座,另有电影队71个,其中,乡村经营53个,厂、矿、场、校办18个。地方剧,有崇仁采茶剧团,农村也有临时性的业余剧团。有线广播,崇仁是全地区第二个实现县至乡广播专线化的县。电视,70年代末兴起,境内现有差转台3座。电视录像,方兴未艾。上列各项设施的创办和充实,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
  崇仁的自然环境适合生物的生存和演化,更适合人类的劳动和繁衍。1969年秋,在石庄公社发现恐龙化石;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专人前来,发掘出一串属蜥脚类巨龙科的恐龙尾椎化石多块,今存北京自然博物馆。在1982年的文物普查中,发现先秦文化遗址4处,发掘出古石器、陶器多件,表明早在二千六七百年前,县人的远祖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建县以来,更是云蒸霞蔚,鲲化鹏飞,人材辈出。宋代有忧国伤时、被孱主赵构、佞臣黄潜善冤杀的慷慨丈夫欧阳彻,循吏、学者吴曾,守正不阿、见识超卓的名臣罗点、何异,才华出众、诗文双擅的李刘,独力纂成高质量的我县第一部县志——《罗山志》的罗鉴;元代有折衷朱陆、自成一家、著述宏富的理学名儒吴澄,周知举国利弊、又为四大诗家之首的名臣和才士虞集;明代有崇仁学派创始人、学问渊博的理学家吴与弼,通达治体、立朝有风节的名臣吴道南;清代有清廉仁惠、尽瘁教育的学政陈象枢,勇于任事、治水有方,劳绩卓著的名臣陈凤翔,政绩优异、深受人民称颂的能吏甘扬声等等,他们都是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
  崇仁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历代县人为反抗封建暴政而进行的坚决斗争,志不绝书;特别是第一、二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崇仁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高举红旗,参加工农运动和红军地方部队,以县境西南山区为主,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坚持武装斗争,获得多次胜利,使苏区面积达到541平方公里,人口40529人。后因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苏区主力红军开始长征。此时乐宜崇苏区革命武装力量尚余3个班,于1935年春突围到湖南省境,追寻主力红军;三县苏区被国民党侵占。在这场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中,崇仁人民作出了重大的奉献和牺牲。烈士周士及、黄凤池、刘川金等以及众多无名英雄,浩气长存,丰碑不朽,将永远受到世代县人的缅怀和崇敬。
   五
  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的崇仁人民,在30多年的生产和建设中,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纵析其发展历程,经验丰富,教训深刻;横剖当前的经济构成状况,变化显著,形势喜人。在恢复国民经济和“一五”计划期间,各业稳步前进,生产持续增长。此后,在上升的总趋势下,遭遇过两次挫折:一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中,除了修建水库一项,投入了巨大的人、财、物力,收到显著的成效外,其它方面,特别是农业,在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左倾错误泛滥下,生产明显萎缩。以1960年与1957年比较,全县粮豆总产量减少4177吨,耕牛、生猪分别减少2194头和21490头,家禽减少11.3万余只。二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在经济战线上,主要是滥伐竹木的问题十分突出,不少森林因遭严重破坏而成为残次林,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制定和推行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经过几年的改革,全县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2135.0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占29.33%;在农村工农业总产值8936.70万元中,林牧副渔及农村工业产值共计3047.04万元,又占34.1%。可见,崇仁正处于由农业县向农业——工业县发展,而农业又处于以种植为主的纯农业向多方位、多层次的大农业发展的进程之中。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现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和人平国民收入仍然很低,经济工作中也还存在不少严重问题。例如,由于乱砍滥伐,使森林面积缩减,植被覆盖率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活立木蓄积量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溪河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又如,农业如何进行大面积开发,改造和利用红壤(由世界银行、国家银行投资,在东来乡开发红壤10万亩,实是一良好开端),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搞好多种经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工业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大力拓展市场,增进经济效益,等等,都是需要急待调查研究、进行科学论证和集中力量解决的问题。
  “骅骝开道路,鹰隼出凤尘”。祖国正在前进,正在振兴;崇仁虽小,也是伟大祖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志气、有理想、珍惜历史、热爱生活的全县劳动人民,必能扬长避短,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创造更加富裕、文明、幸福的将来。

知识出处

崇仁县志

《崇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崇仁县志采用志、记、述、传、录、图、表等多种形式,而以志为主来充分表达内容。除《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以记事本末体为辅外,其它各篇,均按照“横排门类,纵写史实”的方法,组织资料,横向展开,顺次记叙。崇仁县志首列概述、大事记。以概述总摄全书,大事记纵贯古今。正文分设7篇,依次为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篇下设章,章下设节,共49章,189节。附录殿后,共十部分组成。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散见于《大事记》和有关章节,不另立专章,以免领属失当,记叙重复。崇仁县志某些章节,正文之余,尾加“附记”、“简介”,借以辑录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而补正文之不足。有些内容似嫌枝蔓,缺而不记,读者难明,则于文后加“附”或“注”以阐发之。

阅读

相关地名

崇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