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传说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连城鄉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03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传说故事
分类号: I276.3
页数: 17
页码: 238—254
摘要: “传说故事”主要描写了连城乡的人物故事、和衷共济竭诚奉献、知、情、行、恒,以心育人吴校长对教育事业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有强烈的社会责作感,有一定的教育魅力等内容。
关键词: 传说 故事 连城乡

内容

第一节人物故事
   吴自强的故事
   我和老校长吴自强
   张溥
  我和南昌一中老校长吴自强先生有地缘的亲近,他的家乡黄铁弯和我的家乡龙骨渡,相距不过四十华里,远在五十七年前,我从家乡到县城上小学,在路过秋溪的大路边,我听到几个老乡在聊天,“前面那个黄铁湾,出了个吴自强,留学东洋,他的父亲是个光着脚丫拾牛粪的泥腿子。”我下意识地看那隔田相望的村庄,幻想着泥腿子和留学生之间的神秘空间,我家世代务农,祖祖辈辈肩挑扁担,还认不出那是个十字。要是自己能象这位留学生,哪怕是念上中学,也就算有出息了。一个不见其人的名字,给我童年带来一种憧憬,这是我一生中幼稚的启蒙。
  1939年暑假,我去崇仁县城报考南昌一中(当时南昌一中第二次迁到崇仁),在校门前一荷花塘畔,同学们正玩得高兴,突然有人说了一声吴校长,只见一位身材不高、头顶草帽、戴着近视镜的人,缓步走来,这就是我三年前听到的新闻人物。我躲在人群中打量他。除了那眼镜那草帽略感新奇之外,其他穿着打扮,丝毫也显示不出留学生气派。我从传奇般的神秘中回归到现实,一下子缩短了我和他的距离,原来他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我相信我这个农家子弟是能够和他亲近的。
  一个月以后,我进了新迁到广昌驿前的南昌一中。因水土不服,大腿上长瘤,不得已休学回家。在离校的小街上,我和吴校长不期而遇。他看了看我的大腿,轻声地说了一句:“你真的要走?”我点点头,他补充一句:“也好,治好了再来。”我望着他那不无忧郁的脸,不知是因为难过,还是由于感动,我眼睛酸溜溜的。这是我和老校长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他那两句话象个谜,让我我思忖了几十年。学校从崇仁初迁驿前,一个校长要管的事太多了,我办休学手续并没有经过他,他怎么知道我这个新学生要走呢?1942年秋,我重新考进南昌一中读高中。三年的学习,我和同学们一样,不可能和老校长有什么过多的特殊的接触。我接受他的教育和影响,主要不在课堂,而是由于他的治学精神和人格力量。他把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教书育人赤诚和爱心化为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充溢在整个校园,和大家吃一样的糙米饭,剃一样的和尚头,穿一样的粗布衣,这是他的感染力;身体力行“公勇勤俭”的校训,每周同唱一次校歌:“天下为公先无我,忠勇卫国始自强;勤有功,戏无益;俭为美,奢则荒。”这也是他的感染力;他早起催同学起床,深夜给同学盖被,从不间断,这还是他的感染力。……离开学校以后,他把这种感染力延伸到我们家庭。通过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书信,让我们继续接受他的滋润教化。中国有句老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那种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经师”世间何止千万,而既有精湛学识,又教人怎样做人的“人师”,却不可多得。老校长就是一个既教书又育人的“人师”。有人说,华罗庚的道德形象是“人梯”,苏步青的道德形象是“老骥”。老校长能不能有个道德形象?我以为,贵州的一中校友送给他九十华诞的寿屏中的四个大字“爱国育人”,就是他的道德形象。
  高中毕业前,为了留个纪念,我请老校长做两件事:一是给我家写一幅对联;二是给我写一点临别赠言。一是星期天的下午,我伏在教室外的栏杆上,看他挥笔走墨写了一幅又一幅。突然他抬头冲我问了一句:“你父亲叫什么名字?”原来他正为我家写的对联落款呢!这真使我惊讶不已。我自信当时不动声色,行动诡秘,怎么让他发现我在楼上偷看,这又是一个耐人思忖的谜。后来我听不少有关老校长过目不忘的故事,下面这一个就很有戏剧性:我初中的同班同学余潜九(原名云龙),和我同时考进南昌一中,在白水只读了一个学期就转到国立十九中。一次他在太和街头和老校长邂逅相逢,他问:“你还认识我吗?”老校长回答很风趣:“怎么不认识,你不是会吹笛子、拉二胡吗?”余潜九把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下子解开我上面说到的两个谜。我发现老校长有一双明亮透彻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老校长的心灵——他的心灵充满了对学生的爱。他把爱心全扑在学生身上,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我们都在他的视线和爱抚之中。他对学生那种过目不忘的记忆,不是他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他那爱心所迸发出的智慧之花。想起他对我的临别赠言,总让我感觉这点发现有些过迟。他给我的临别赠言,引用《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和《战国策·秦》“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两句。说实话,很长时间我只把它当作一般礼节性的应酬话,看成老生常谈。现在回想起来,我相信他那双慧眼的力量,相信他当时早已看出我性格上的某些薄弱环节,他的赠言决非无的放矢。我这辈子所从事的工作,很时髦,也很有学问。我不笨不懒,一年到头象只陀螺,“抓中心”、“赶任务”就象一条鞭子,不断地抽我转,可惜我忙忙碌碌,浅尝辄止,到如今落得个学无专长、业无专功,成了什么也治不了的“万金油”。如果我能牢记他的谆谆嘱咐,学习他那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我也许会更有出息一些。
  走出南昌一中的以后几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都在重新认识自己,老校长身经五个朝代,饱经风霜,他由衷地赞美新社会,极其严谨而审慎地对待自己。1982年6月,他给我来信说:“我是1901年《辛丑条约》那年生的,我在青年时尝用‘生偕国耻与俱来,行健自强原所怀’的诗句鞭策自己前进,可惜我走了五十年之弯路,梦想走‘教育救国’之路。解放后才知道错了。正如你在旧一中同学录的回忆录所写的。我前半生阻碍了社会之发展,好在后半生我找到真理。我决心将功赎罪,过好社会主义关。”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很快又来信补充:“不是你在回忆录中谈到我前半生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是我在抄写你的文章后我自己提出的。看了抄件,这是我1949年4月5日给一中校刊的文章:《-中教育之路一以赤膊鬼和兔子屎作例》。这篇文章怎么引起老校长那么深沉的感慨?我反复寻找,最后估计是和如下文字有关:
  “十几年来的一中教育,如果真的把学生变成十足的‘兔子屎’,确属为社会制造了不少守法的人。守法的人在治世是需要的,但一当社会必须改革时,若仍抱守那‘不合’的法不放,那末守法者不但无功无德,反而成了反动的奴才。这影响,教育者不是没有责任的。”如此泛泛之论的一方豆腐块,竟使老校长珍藏了三十四年并且引以为鉴,足见他对己要求之严,不甘落后。
  人们常说,教师是双手托着太阳上升的人,是把一批批后来人送上美好前程而自己却留在原地者。就职业而论,老校长永执教鞭留在原地;就人而论,他并非留在原地者。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但从他给我的大量书信、诗文、著作来看,从他捐款给地方及教育福利事业、关心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等等事迹来看,我看到他向着太阳、勇往直前的坚实脚步。。《团结报》、《文摘报》转载他的《精神文明守则》,《福建日报》头版刊登他的先进事迹,外加编者按,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我看到他心灵的闪闪发光。
  1985年春节,我应龙溪乡的邀请,回老家过年,闻知老校长要从广州去南昌,我匆匆赶去和他见面。二十多年不见,太想念他了。那天南昌一中的校友们欢聚在江西大学大膳厅,恭候他的到来。他一下车,一眼就望见我,连声呼唤着我的名字。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还是那么步履轻盈,还是那么一双明亮的眼睛。我没有想到,在这次欢欣的聚会中,接受到老校长给我上的一堂生活课。
  事情发生在江大一中校友宴请的餐桌上。我给老校长碗里夹水饺,不小心掉了一只在餐桌上,我毫不介意地给他补夹了一只。老先生呢喃片刻,随即夹起掉在桌上的水饺,放进自己碗里,一连说了两个“可惜、可惜”。我脸上发烧,心里一颤,陡然想起老校长喝稀饭的故事:一中初迁奉新,一天早餐时发现稀饭里有一只老鼠,全膳厅一阵哗然,老校长一声不吭,走向饭桶,用铁勺捞出老鼠,然后满满装上一碗,回到饭桌吃开了。同学们一个个看着他,纷纷扬扬端起了饭碗。一场不列入教学大纲的课程,就这样静悄悄的结束了。眼前餐桌上这一幕,连声的“可惜、可惜”,就象最叫响台词,使我振聋发溃。我这一生也算是从艰苦奋斗过来的,近几年来吃宴请的次数多了,吃大了眼界,不知不觉就小看了那只水饺,我心里不禁叫苦,可惜呀可惜。是我洋气了,够派呢;还是老校长太土气太寒酸了?难道精神上最富有是我而不是老校长吗?
   如果说我上面絮叨的只是演绎着我和老校长之间的故事,那末,1991年在南昌和老校长的欢聚,我象是读着一首美妙的诗。
  那是在江西工业大学吴道光同学家里。客厅里坐满了南昌一中老同学。大家都是儿孙绕膝的白发老人,今天却返老还童,孩子似的围坐在老校长身边。每个人都在挑选最精炼的语言,和他谈过去的奇闻轶趣,说现在的爽心乐事。他不停地点头,不停地答话,满屋子的欢声笑语,温馨的氛围使人陶醉。我坐在老校长对面,发现他今天笑得特别开心。一张合不拢的嘴,一双甜眯眯的眼睛,顾盼留连地亲昵着每一个人,就象个极有魅力的艺术家,在欣赏玩味着一部部作品。不错,我们这些学生,都好象是他曾经参与创作过的作品。今天,有的人成了一篇小说。满含着人生的悲观离合,酸甜苦辣,情节跌宕有致;有的人成为一首诗,阳关三叠,或豪放或婉约,节奏铿锵而意象深远。我从老同学的谈吐中,听到了不少共同语言:“我这一生,所以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这是向老校长学的。”……大家身上都有他传给的东西,眼前这位九十岁高龄的瘦小老人,一下子变得超乎形体的高大。他的世界外延大大地向外扩展,扩展到大江南北,扩展到海峡两岸。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贡献。老校长的价值,按眼下的热门观点,不能把它物化为商品,直接算出它的经济效益。但他用赤诚和爱心所培养了一批批学生,难道这不是一种巨大的社会效益?人生有限,宇宙无边,一个人相当渺小。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他在事业上做出了一番成绩,使许多人念念不忘,长久的记在心里,这不仅是他的荣誉,也是对他辛勤劳动的尊重。
   (作者系宁夏电视台编委。摘自《临川文史》第一辑总第十二辑)
   心系国难身付后昆——忆吴自强老校长在白水
   符瑜
  1942年,我幸运地考入设在白水的南昌一中初中。战时的南昌一中,推行爱国主义教育,布置战时教育环境,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公勇勤俭”的校训、校歌,激励着同学们奋发前进,也奠定了我一生的理想和追求。特别是吴校长的思想、品德和爱国情操,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吴校长年轻时有着自己的教育探索之路。雷迅老师曾说过:吴校长奉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赞美晓庄师范的奋斗精神,用“干自己的事,闯自己的路,靠天靠地靠父母不是好汉”来勉励自己和学生。他曾对我们说:“中华民族教育是一条滔滔东流、永不枯竭的历史长河,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救国之根本。”为中华民族的教育奋斗终身是他的理想、追求。六十二年的教育工作实践,风风雨雨的坎坷历程,证明他是一位矢志教育,艰苦奋斗,集育人,铸才,振兴中华为已任的好校长。
   一、历尽艰辛建设校园
  南昌一中全校师生在吴校长的领导下,历尽千辛万苦,几经搬迁,1942年2月由广昌驿前迁至白水设教,将初中设在江河东姚家坊,高中设在旰江河畔的吴家祠(现镇政府所在地),膳厅则利用过去捡烟用的“竹林济美”的烟棚,医务室则利用古刹“兴福庵”,礼堂则利用李御史祠堂,安排得井然有序。当时,吴校长抑制着失去爱子的悲恸心情,在为公忘私的精神支配下,从抗战的长期性出发,因地制宜,规划学校的校园建设。在积极修建校舍,美化学校环境中,发出“自己动手,勤俭建校”的号召。虽然极端困难,但上下戮力同心,短期内即完成了八项基本建设工程。
   ①修建了一座理化实验小科学馆(在校本部门口),为理化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南昌一中理化教学始终处于优势。
   ②修建一座女生宿舍楼房,委派女教师吴璧为女生指导员,负责女生生活指导与管理。安定了女生的思想、学习情绪。
   ③在初中部(姚家坊)开设了简易自力生产社——综合商店和饮食部,安排教工家属卖豆浆、鲜粥、糕点,为学生服务。因价廉物美,深受师生赞赏。
  ④修建了一间学生膳厅,名曰“三省堂”。教育学生每日必须“三省”其身,牢记“公勇勤俭”的校训,并派得力职工管好“三省堂”工作,使学生解除膳食之忧。
  ⑤修建了初中部各年级教室十多间和大礼堂,名曰:“慎思堂”,布置了战时环境,到处贴有醒目的标语,如:“抗战必胜”、“教育救国”等,教育学生在国难当头的时刻,要艰苦奋斗,爱国爱民,发愤读书,努力上进!⑥修建了两所校园,一所象征性的取名“百花州”。园内修建了一座汗亭,亭的柱头上挂有一副竹制的对联,文曰:“汗颜洗白水,亭面朝青山”。供师生课余、早、晚休息或读书之用。园内还建有抗日纪念碑,碑前塑有大汉奸汪精卫、陈璧君的泥跪像,两边写有“千古罪人,遗臭万年”的对联,教育学生在国难当头时要有民族气节,不能卖国当汉奸。另有一所取名“后乐园”,座落在初中部门前,是师生劳动开辟出来的。园门两边挂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对联,园内塑有孙中山先生立像,雄伟地矗立在一米多高的石墩上。巨像后面是明代建筑宏伟的万寿宫。学生宿舍门首,书有“天个为公”四个大字。
   ⑦协助抚州旅广同乡会修建一座“昭武别墅”大楼作为初中男生宿舍,并指派军事助教武书堂专管男生生活作息事宜。
  ⑧在白水河畔栗树林中开辟了一个较大的运动场,为上体育课及学生周末会操用。场内设有单、双杠、木马、平台、天桥、浪桥等,供学生体育锻炼之用,还利用木桥、沙滩、河水作降落,冲锋、泅渡等军事训练之用,以培养学生战时勇敢、机巧、泅渡的技能;并在栗林对面山脚下开辟了一座步枪射击场,供高中学生军训射击之用。由于学校重视体育、军训,培养了不少战时人才。1944年10月,有些高中学生响应政府号召,报名参加抗日青年远征军,开赴缅甸打击日本侵略者。
   二、和衷共济竭诚奉献
  吴校长青年时期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后改名教育大学)。他有渊博的知识和管理才能,是研究心理学、教育学的行家。他有爱国的热忱,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他善于掌握教师的心理活动状态,包括教职工的认识、情感的活跃程度和意志的努力程度,用以激发他们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强烈欲望,使教学工作能维持心理推动力,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重重困难重重难,同心同德,搞好教育。因而许多著名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在校勤恳地任教,呕心沥血地为教育、教学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如:①著名中学数学教师杨雄先生在白水任时患有肺病,在当时缺乏医药、营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教学工作,象发光的腊烛一样,点燃了心灵的火花,照亮了学生,燃烧着自己。②英语教师饶思诚先生抗战初期患了严重肺结核病,仍坚持随同来广昌教学,准时上、下课,在病塌上批改作业,发扬甘为孺子牛的高贵品德(解放后饶思诚先生任江西省副省长等职)。③青年化学教师裴远秋先生才华溢众,一肩挑起教学、试验两副重担,因劳累过渡,缺乏营养,身体衰弱,几次昏厥于教坛上。吴校长千方百计为他延医求药,要他休息,但他为自己责任心所驱使,舍生忘死,继续上课。不久位忠诚教育工作的好老师张终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吴校长痛苦流涕,勉励学生化悲痛为力量,发愤读书,努力上进,以慰裴远秋老师在天之灵。④语文教师曾传泰先生在吴校长艰苦建校的精神感召下,捐献了自己节衣缩食的一百元修建小科学馆。在当时教师工资微薄,生活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曾老师能捐一百元给学校真令人赞叹钦佩。⑤邹信玉老师,老婆是日本人,生活十分艰苦,因工薪低又有两个小孩,不足维持家庭生活,除认真上好课外,课余时干些零活,增加收入,帮补家用。⑥聘任了一大批全心全意跟随着吴校长为教育事业奋斗到底的教师职工,使南昌一中的教学工作无往而不胜,教育质量保持绝对优势。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他们都是安于清贫,乐于把全部精力奉献给学生的益友良师。他们真是:花草在他们的怀抱里发芽、开花、结果,又以色彩芳香充实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心理是五彩缤纷、充满着香味和音响的永恒的春天。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思念的。
  三、知、情、行、恒,以心育人吴校长对教育事业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有强烈的社会责作感,有一定的教育魅力。他在白水设教时重视童训、军训、体育,培养学生健壮的身体,重视教学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考试与平时测验相结合,讲课与辅导相结合,所以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思想教育方面,重视爱国主义思想和传统的道德观念教育,他积极组织高中学生宣传队,逢圩日上街宣传抗日救国、抗战必胜的思想。每天早晨发动学生呼喊振奋人心的口号,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忱。他在教育艺术上强调知、情、行、恒四个字:“知”,就是教育学生国难当头要充分认识救国的重要性,唤起学生抗战救国的求知欲。吴校长在每周一次的周会上,带领全校师生朗诵了《总理遗嘱》(孙中山先生遗嘱)后,总要强调学习的目的,表扬一些发奋读书的典型事例,使学风沿着校训“公勇勤俭”的“勤”字上发展。“情”就是以情感人。主张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教身传,感化学生。在一次学校周末会操时有少数学生纪律松驰,不认真操练,吴校长立即下令全校集合,令全体学生跪于操场。他也面对学生跪下,声色俱厉地痛哭流泪,对学生进行国难训话,晓之以爱国强之理。他的真诚态度,感动了学生,从此会操呈现紧张、严肃的气氛。“行”,就是通过教师的表率作用使学生身体力行,在行中要求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活动的目的,明确方向,掌握方法和规律,以提高学习效果。在栗林中每日清晨声琅琅,响彻原野,令人神怡。晨读是学生增强记忆,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这种学风在一中经久不衰。“恒”,就是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决不能中断,不能因困难而半途废止。学校的周、会操、文艺宣传、体育活动、童训、军训、野营活动、晨读、夜自习和各种考试从不间断,形成了一股自觉的强大洪流,向懒、松、软冲击,使校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他日成材承大厦,赖今朝汗水番番滴。”天才出于勤奋。在吴校长精心耕耘的园地里,四十多年前在广昌白水毕业的一中学生,有许多人蜚声中外,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同时也为广昌山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赖寿升(已逝世)、赖寿巽、黎怀志等,至今李东生和廖昌乐两人还扎根大西北,为新疆、青海人民造福,贡献出自已才华和青春,实现了吴校长四十多年前为“振兴中国”而辛勤耕耘的夙愿。
  戊辰之秋,我赴赤水访亲,在赤水河畔停立许久,白水仍似四十多年前一样静静地流着,颇象一位无忧无愁的琴师在拔弄着诱人的琴弦,发出犹如当年吴校长语重心长共抒国难的告诫声。重温旧梦,令人流连忘返。吴校长现已八十九岁高龄,我衷心地祝福老校长健康长寿!待至南昌一中九十大庆时,如吴老夫子能重游广昌,让学生们再聆听他的教诲,那将是更大的幸福。
   作者广昌人,原为广昌一中党支部书记。摘自《广昌文史资料》(第二辑)
   许瑞芳的故事
   跟党革命到底——忆革命烈士许瑞芳
   刘秋瑞
  许瑞芳,生于1960年,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幼随父到永安,弃农经商,以贩买日什布匹谋生,落户在永安岩前十分寨等乡,数年后,其父为孩子前程计,送其回江西原籍就学,十八岁时(1925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在校读书认真,同年冬,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生章杰昌来校任教,宣传进步思想,常以“晨报”副刊,“响导”等进步刊物教育青年,瑞芳很快接爱教育,深刻体会劳动人民苦难,树立革命信念,曾在校发动学友,倡建“读书会”攻读马列书籍,向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那时他在校一面求学,一面以学生身份,协助工农革命军攻克抚州城做了很多工作,如组织进步同学,深夜四处张贴革命标语等。
  1926年9月,革命总政治部特派员陈奇涵、第十四军政治部特派员曾燕堂来抚州,经他们培养教育,许瑞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入党的还有五位同学,共同组成临川县党支部,瑞芳担任宣传工作。同年,在国共合作形势下,北伐军卷土重来,临川县成立了国民党县党部,他被派人县党部工作,当选为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部长,从此他离开学校,全力投身革命,积极领导临川县工人运动,组织起来的工人、店员数以万计,革命烈火熊熊燃烧,1926年12月与他李干同志(李是许的同学,同时入党)领导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等武装,展开第一次游行大示,要求政府改善工人生活,增加工资。临川县长肖治平派出大批军警武装镇压,企图扑灭革命火焰,欲杀害瑞芳等同志,由于工农群众的巨大威力,阴谋未能得逞,伪县长被迫垮台,斗争取得巨大胜利。
  1927年初,江西省委将临川县党支部扩大为县委,瑞芳担任宣传部长兼学联会负责人,他积极领导新文化活动,并在抚州东门开设一座书店,专门销售革命书刊,内有《资本论》、《社会进化史》等十几种。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革命党人,武装镇压工人运动,初上任的临川县长华封治、特派员丁国屏强迫解散工会,在瑞芳等同志的领导下工人继续进行游行示威,瑞芳领队于前,大声疾呼:“打倒祸国殃民的反动派,打倒摧残工农运动的右派分子华封治、丁国屏!”口号声响震天,反动派闻声丧胆,不敢露面,斗争又一次取得胜利。
  1927年八一起义,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同志率领起义部队,从南昌来抚州,许瑞芳、郑桥松、李干等人召集临川农民自卫军,跟随起义部队向广东迸发,敌人沿途阻击,潮州一战,因敌众我寡,起义军受挫,农民自卫军溃散,瑞芳也与组织失去联络,离开队伍后,他隐蔽身份潜回江西故乡,在家二十余天,写了革命文录“小火星”集,歌颂革命。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反动派到处搜查革命党人,在家难于立足,遂携眷远离家乡,再次来永安,投奔故亲邓炎辉,后由邓的介绍,应聘作永安县立中学教师,在校一面任教,一面进行革命活动,组织学生倡建“读书会”灌输进步思想,凡参加读书的学生,每月缴纳会费一元,用以购买书籍,所购之书有《资本论》、《社会进化史》及郭沫若、叶灵风等进步作家著作,还有一份《红报》是闽西根据地发来的报刊。书刊有数十种。在教学中还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演讲会,由教师、学生轮流登台讲演,各抒己见,宣扬革命道理,提高思想觉悟。时还征得县教育同意,在永安东门外黄竹洋、新桥二乡创办农民夜校,组织进步的老师同学任义务教师,其中除瑞芳外有李干、赖又吾、谢贞梁等,二校学生都有近百人,学习革命论,阶级斗争史等,课余练习武艺及拳功,以备革命斗争需要,还经常秘密印制各种传单,鼓励农民起义抵制征兵征粮,苛捐杂税,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标语,发动夜校学生深夜四处张贴,引起反动派的恐慌,对革命产生很好的影响。
  瑞芳在永安任教中,总是利用各种时机讲解革命道理,如每一个礼拜一的总理纪念周,轮着他主持时,就是宣传的机会。每节上课,先谈国家大事,当前政局。记得有一天上课时,他拿出一幅漫画,画上是一只又粗又大的手,张开五指,要抓下面一个正在逃跑,头戴高帽,身着西装革履的人,问同学漫画是什么意思?学生不解,他再问“什么人的手又粗又大?学生答,”“做工种田的人”又问“什么人戴高帽穿西装?”答“做官的有钱人”。于是他说“只有工人农民联合起来,才能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学生恍然大悟,就是如此苦口婆心教导青年。1930年其家眷由江西来永安,次年即生一子,取名许燕铭,后来参军,1957年曾任解放军某部连指导员,1932其眷属返江西后,又生次子取名许儒林,后亦参军复员在崇仁县百货公司当经理,瑞芳妻评为烈属。
  1934年,国内革命战争形势迅速发展,瑞金已成为政治的中心,号称赤都,这一年他已和党中央取得联系,迫不及待地把怀孕妻子送回老家,途径闽西河连排,遇上当年红军战友,遂托其护眷返乡,自己转程往瑞金,回到革命队伍,在红军第四军第十师任宣教科长,和舒同共事。
  1934年,红军解放永安时,瑞芳托红军某人带来一信写给其挚友赖又吾,畅叙别情。
  1934年冬,经军北上抗日,瑞芳随军长征,艰苦的岁月,激烈的战斗,他和无数先烈一样,在战斗中不幸牺牲,终年仅二十八。烈士原名许瑞芳,到永安中学任教后改名许植民,秉性豪迈、处事果断,胸怀壮志,卓有远见,解放后,南昌革命烈士纪念馆,有载他的光荣史迹。崇仁县志也记载了他的革命斗争史,流芳百世,为后人楷模:
   忆烈士词一首
   回首鳝堂五十霜,不才有愧傍门墙。
   舍身为国存青史,留取英名万古扬。
   摘自福建《永安文史资料》、《崇仁文史资料》(第一辑)
   第二节民间故事
   老师选女婿
  从前,有个自己开馆的私塾老师,膝下无儿,只有一女,长到十八岁时,已出脱得十分美貌,粉脸桃腮,身材苗条,特别是天资聪慧,吟诗作对,远近闻名。父亲对女儿爱若掌上明珠。
  一天,同时来了三位学生入馆上学,读了两个月的书,却毫无长进,老师十分纳闷,看这三学生,脑瓜都还不笨,为什么学习会是这样呢?从此以后,他细心观察,哦!原来这三个学生并不是真心来求学,而是慕自己女儿美名前来求婚的。
  这位私塾老师倒也开通,没有采取惩罚手段,而是把这三个学生叫到身边。对他说:“好女有人谋,此是常情,你们三个都爱我小女,也不奇怪,可只有一女,当然不能同时许配三人,现我有言在先,谁能寒窗期满,金榜题名,我女儿就与谁成婚。”其时,女儿也在场,含羞点头表示同意父亲意见。三个学生只有从命,没别的可说。
  从此三个学生都认真读起书来,无论严寒酷暑,都十分刻苦,学生都有神速长进。尤其那个年纪小点的,不仅勤奋学习,才华出众,而且还常常帮助老师家中做些家务。人也十分诚恳老实,老师女儿暗生爱慕之心。
   寒窗期满,三个学生都进京赶考,结果都金榜高中。而且都按老师前约,抬了花轿同一天前来迎亲。
  这是老师事先没估计到的,望着争要进门的三乘花轿发呆,不知如何是好,总不能把女儿劈成三下吧!坐在一边不住唉声叹气。此时,女儿却笑嘻嘻地走过来说:“爹爹不必发愁,女儿自有办法。”老师说:“女儿啊,你有什么办法快说。”女儿说:“请他们几位就高低大小为题做诗,如果我听了谁做的诗点头,就请他把轿子抬进来。”老师心想,事已如此,别无他法,只好这样啦!
   老师向几位学生宣布了赛诗选郎的办法,都表示同意。
  其中一位年龄大点首先开口,他诗曰:“高是山低是坳,大是虎小是豹,没有山和坳,怎藏虎和豹?”这位学生,满以为自己的诗好,中老师女儿的意,谁知,她听了连动也不动,只好丧气地离去。
  第二个年龄不大不小的接着开言,诗曰:“高是山低是沙,大是鱼小是虾,没有水和沙,怎藏鱼和虾?”他说罢,也十分失望地走了,因为老师女儿又没有动。
  轮到那个年龄较小一点的学生了,老师的女儿先向他笑了笑,并不住回头望她自己的房间,这给他很大的鼓励,也使得他得到了某些暗示,他略一思忖,便出口成章,吟出了自己的诗句:“高是帐低是床,大是姐小是郎,没有帐和床,怎藏姐和郎?”老师女儿听后,含着微笑点了点头。老师心头一块石头落了地,大声招呼这位学生把花轿抬进来,把女儿嫁给了他。
   秀才进城
  相相传清代年间,抚州有陈、罗、章、艾四大才子。有一次闲游江南一城,突然发现一家菜馆门前挂着一块“万菜齐备,任君选点”的招徕顾客的大牌,心中好笑,有意相难。进入门来,店中伙计热情招呼落座,请他们点菜,四位就各说一个菜名:一是皮打皮;二是皮夹皮;三是里皮外不皮;四是外皮里不皮;
  菜名传入厨房,厨师不知此菜,无从下手,告知老板,店老板一看菜谱,也慌了手脚,如果炒不出菜,岂不失去“万菜俱备”的名誉?他思考一番,便到对面书店请教卖书的女老板,女老板不费思考地告诉菜馆老板:“第一菜,皮打皮,是猪尾巴。活猪的尾巴时时摇摆,上下打着屁股,就叫皮打皮。第二菜,皮夹皮是猪耳朵,因猪耳上内有一层软白骨,内外有皮包住,就叫皮夹皮。第三菜,里皮外不皮,是猪屁股眼,直连肥肠,肠头用刀挖下来连猪屁股下的皮在内,就叫里皮外不皮,第四菜,外皮里不皮,是猪肚,外面是一层皮罩住,就叫外皮里不皮。”
  菜馆老板一听恍然大悟,赶快回店告知厨师。四个最普通、较低级的菜立即做好,奉上四位顾客品尝。菜馆老板刚才的行动,四人看得明白,知道肯定是经过对面书店老闾的指点才做出的。吃完菜,算清帐目,四人出店,来至对面书店问女老闾“此店有‘山伯访友’的书卖否?”女老板深知其意,便回答:“此书卖完,现有《四郎探母》的书,你们要吗?”四位名人一听,羞惭不已(因此话暗指做了女老板的儿子),赶紧离开书店,游往别处去了。清河桥
  在连城乡,很早以前,有一座造得很好的桥,叫清和桥。相传这桥刚造好时,县官、老和尚和造桥人的妻子都争着剪彩,争着第一个过桥,争了很久,最后决定,以“清、和、桥”三个字做诗一首,谁做得好就让谁剪彩第一个过桥。桥头围了许许多多的人,都拍手叫好。老和尚抢着呤道:
   无水便是青,
   有水才是清,
   除去清边水,
   加争变成静,
   清清静静谁不羡,
   我到西天当如来。
   老和尚一住口,县官立即接上吟道:
   无口便是禾,
   有口才是和,
   除去和边口,
   加斗变成科,
   和禾科科谁不慕,
   我到京城当相阁。
   县官摇头晃脑,望着和尚与妇人好不得意。只见妇人不紧不慢不匆不忙走上桥头,也吟道:
   无木便是乔,
   有木才是桥,
   除去桥边木,
   加女变成娇,
   乔乔娇娇谁不爱,
   老娘生下两个崽,
   一个京城宰相阁,
   一个西天当如来。
   来、来、来,
   两个儿子随娘后,
   清和桥上留风采。
   县官与和尚被骂得狼狈不堪,把袖子遮住脸溜走了。
   村妇巧对狂先生
  清朝的时候,有位村塾先生,教书虽然认真,方法却很古怪,常出对子叫学生答对,对不上的一律罚跪,跪到对上才准起来。在他教的二十多个学生中,有个年龄很大娶了媳妇的人,因为脑子比较迟顿,常被罚跪大半天。这天上午,那个大龄学生又因为没对上对子,被迫跪在讲台一侧。时间久了双膝酸痛难耐,便以手撑地减轻重压。不料被先生发现,挥起竹片猛抽不止,痛得他大汗淋漓,泪流满面。他媳妇在河边洗完衣服,回家路过私塾门口,碰巧看见丈夫挨打的情景,不禁惊呼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教书先生闻言住手,循声察看,见是挨打学生的俊俏媳妇,站在门外,指手划脚与其他农妇议论自己,心里好不气恼!他眉头一皱,眼珠两转,嘴巴几咧,狂念顿生:非叫这个女人急个半死,伏首求饶不可!于是新拟一联,命大龄学生中午带回家去思考、答对,并警告他说:“如果吃过午饭回来以后还对不上,就罚你跪一下午,跪一晚上,跪到天光!”
   大龄学生接过新拟的上联,心事重重地回到家里,见了妻子,大发雷霆:“长舌妇,贱女人,你不多嘴多舌,到底哪里难过?”
   妻子明白丈夫是怪她刚才在学堂外面议论过先生,笑答道:“心里难过。”
   “你……”
   “我不忍心你象囚犯一样被人家拷打!我不多嘴多舌,只怕你现在还在受刑哩!”
   “哼,没有你这份好心,我不过受点皮肉之苦,有了你这份好心,我非下阴曹地府不可!”
   “别胡说!先生又怎么难为你啦?”
  丈夫掏出纸条抖着说:“你看呀,先前要我对短联,现在要我对长联;还说午饭对后对不上,就罚跪一下午,一晚上!你说,这不是要命吗?”
  妻子近前看纸条,见上面写着十个字:“夫受师罚,妻念阿弥陀佛。”便想说“这个先生不正经!你大胆放心去吃饭,这下联我保险帮你对好!”
   丈夫不相信妻子能对好,吃不下饭;妻子念出下联让他记,他才高高兴兴地吃了三大碗米饭。
  下午上学的时候,大龄学生把对好的下联交给先生。先生料定他们夫妻对不上,想看个笑话,训斥一顿,以报上午被骂之仇。谁知打开一看,不但意思切贴,对仗工整,气势也比自己的上联高出许多,不得不收敛狂态,点头称善。那下联写的是:“君遭贼难,臣求救苦天尊。”
   渔家女妙对惊才子
  谁不知明末临川“四大才子”陈、罗、张、艾的威名?谁不晓他们妙联巧对难倒知府的佳话?然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四大才子竟栽在一个渔家女的脚下哩!
   那是仲夏的一天,四才子坐船过渡去赏荷,撑篙打桨的是一位豆蔻年华的渔家女。
  四才子上了渔船,见少女楚楚动人,却又庄敬自重,不苟言笑,四才子想搭讪几句,又怕留下轻薄之名。年经最轻的艾南英脑子一转,心想不如用“出联求对”的方式试一试看,便装作无心地吟道:“问西池少女,有藕无藕?”他这个“藕”字通“偶”,一语双关。没想到话刚落间,少女应声答道:“见东邻才子,下河上河。”“河”字通“荷”,“上河”与“赏荷”谐音,比艾南英上联还略胜一筹。四才子大惊。老大陈际泰见小弟输了,接口吟道:“一舟二桨三市客。”。“一舟二桨”即景起兴,“三市”即指临川城,用的是乡贤曾巩诗句:“翠幕管弦三市晚”。少女仰首微吟道:“万魁千金五峰城。”万魁,指城西的万魁塔;千金指城东南的千金陂;“五峰城”即临川,因市内有香楠、桐林、天庆、逍遥、青云五座峰而得名,故曾巩诗又云“画堂烟雨五峰秋”。少女下联不仅对仗工稳,与上联配合天衣无缝,而且恢宏开阔、气魄很大。陈际泰顿时羞得满面通红。
  那罗万藻本是大戏剧家汤显祖的学生,对老师的人品气节和所著《临川四梦》十分仰慕和喜爱、见陈际泰又输了,不用多想,接上呤吟道:“元宵良夜,呛冬冬,呛冬冬,万人聚观《四梦记》。”这个上联出得相当巧,嵌入了时今节气、锣鼓音乐和“万”、“四”两个数目字,而且《四梦记》是特定名词,下联颇为难对。四才子见罗万藻露这一手,心中暗喜,以为必胜无疑。谁知少女用桨板轻敲船帮,又猛划两桨,激起水花飞溅,同时吟道:“端午佳日,哗啦啦,哗啦啦,百龙竞渡二仙桥。”时令、声音、数字,名称全都对上,而且山“仙”对“梦”、以“龙”对“人”,“龙”又喻舟,暗抬身份,还有“日”对“夜”、“午”对“宵,”处处字字高出一头,稳稳操了胜券。四大才子矮了半截,一时默然。
  眼看船快拢岸了,章世纯不肯就此认输,语含讥讽,悻悻地吟道:“抚州女子无才好!”这句上联,看似平平,实际上是个拆字绝对,“抚”字拆为“无才”,“女”、“子”合而为“好”,比罗万藻的上联还巧妙。章世纯满心希望这一巧对能难倒渔家少女,为四大才子挽回一点面子。谁知少女冷冷一笑,竹篙一插吟道:“明水秋心日月愁。”“明水”即明水山,乃是临川县西青连山的别称,山下有日、月温泉。“明”字拆为“日”、“月”,“秋”、“心”合而为“愁”。章世纯出的上联,只有“抚州”一个地名,少女下联却包含“明水山”和“日月温泉”两处地、物名,而且光明正大、蕴藉风流,不象上联刻薄小气、狭隘猥琐,还是渔家少女赢了。
   给新娘让路
  从前有一位县官,坐着官轿出巡游乡。当他的轿队来到一条小路上时,不凑巧迎面来了一位民间新娘子的彩红花轿。尺把宽的道路,过一副轿子也得慢步而行,两轿相遇,便无让步之处了。当时差役威风凛凛叫嚷:“咱老爷公务甚紧,你民间新娘子让开吧!机智高明的新娘子在轿内回答:“老爷行轿是朝朝日日,天长地久,我小女子出嫁,终身只有今天,理该请老爷方便我们先行。”县官听了,觉得言出有理,连忙下轿步行让道。从此以后,民间迎亲婚礼,便把新娘捧为高贵无上,遇路窄时,行人便为新娘让路。洞房花烛日,尽管高堂满座,年迈的长辈,还得让新娘子坐首席。
   新媳妇
  从前,有个人家娶了一个新媳妇,公公以为女主有很多嫁妆,用了几条船去迎娶新娘和接嫁妆,谁知新媳妇家里没得一点点东西陪嫁,把公公气得要死。新媳妇进门后,见公公坐在那里生气,猜想是为嫁妆之事,就倒了一怀茶送给公公吃。公公勉强接过茶,望着门前一棵樟树,就吟了一首诗:
   门前樟树叶巴巴,
   卖田卖地结亲家。
   指望亲家陪嫁多,
   谁知没得一根纱。
   新媳妇也回了一首诗:
   门前樟树叶稀稀,
   卖田卖地都不必。
   好崽不要爷田地
   好女不要娘嫁衣。
   公公见新媳妇如此聪明,而且知书识礼,也就转忧为喜。
   风水宝地
  很早以前,有个能识风水宝地的董地师,他有一男一女,儿子叫继业,女儿叫慧玲。慧玲生得天仙似的,又聪明又漂亮,董地师视为掌上明珠,惹得继业心生妒嫉,巴不得妹妹早些嫁了出去,无奈父母在世,自己不能作主。
  一日,董地师带着儿子到外地给别人看地,回来时路过邻村,发现有一块地冒着紫气,便对身边的儿子说:“继业,你看此地紫气冲天,乃是一块风水宝地。为父谢世之后,若能葬于此地,将来你的后代定登龙榜,不做皇帝也是大臣。”继业听了父亲的话后,万分欢喜,说:“父亲,孩儿不惜倾家荡产,也要买下这块宝地。”董师见儿忠孝,心里很是高兴。
  不久,董地师便离开了人世了。董地师死后三日,继业便亲自到邻村去找那块宝地的主人。这人是个二流子,名叫刘浪长,好吃懒做,成天在外面打牌赌博,家业全都败光,就剩下这块地。听说有人要买他的地,刘浪长高兴得流出了眼泪。可是,当董继业问他这块地宝要卖多少钱时,刘浪长却摇头晃脑,似笑非笑地说:“小弟虽然缺少钱财,但钱终有用尽时,若要买我这块地,除非用令妹一交换。”原来刘浪长早知董家有一女,长得一表人材,只恨无缘得就。如今有机可乘,就提出此事来。继业听了,不禁哈哈大笑。心想,这是两全齐美之事,一来可借口将妹妹嫁了出去;二来不费一点钱财就能得此宝地。于是,董继业满口答应刘浪长的要求。
   董继业回到家中,故装闷闷不乐,卧床叹气。母亲见儿子买地回来,脸带难色,便问:“宝地可曾买下?”
   “唉,母亲,此事难矣!卖主不要钱财,只要我妹!”董继业哭丧着脸说。
   “什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卖主是谁?”母亲惊问道。
   “一个流打鬼!可是为了父亲,我已经答应了。不知母亲……”继业哀求地说。
   “这……万万使不得,慧玲也不会从命!”
  正在这时,慧玲推门而入,笑了笑说:“母亲,哥哥,你们不必为难,刚才的话我都听到了,慧玲答应就是”。原来慧玲早知其兄不怀好意,她知道父亲死后,娘家难以度日;况且兄命难违,将来的婚事还得由兄作主,不如顺兄之意,落个体面。董继业见妹妹欣然依允,从床上跳起来说:“好妹妹,你父亲在天之灵,一定会知道你的孝心。”母亲抹着泪说:“女儿,你需要什么嫁妆只管对娘说。”继业也附和着说:“妹妹,娘说得对,你要什么,我们就给你什么!”慧玲听了母亲和兄长的话之后,笑了笑道:“你们也知道,这浪长家贫如洗,先盖一栋房子让我安住下来,至于嫁妆吗,我想我是大户人家的女子,你们也不会不顾体面的吧!”母亲和继业边听边点头答应。
  时隔半月,董家就给刘浪长盖好了房子,还置办了许多家具。慧玲见了倒也满意,便与刘浪长结了婚。婚后的第三天,慧玲问丈夫:“夫君,你家那块宝地葬坟到底好在何处。值得我哥哥将我交换?”刘浪长说:“娘子,据风水先生说,我那块宝地乃有仙气,若葬坟于此地,子孙后代就会当皇帝。”慧玲听了,心想,怪不得我兄要买此地,原来是想将来自己做皇太爷。他不重兄妹之情,我何必讲兄妹之义。于是她对丈夫说:“既然如此,何不将你父亲葬于此地?”刘浪长一听,高兴得跳起来。连连点头称是,连夜将其父移葬那块宝地。
  七天之后,继业领着八仙抬着棺材来到宝地,但见地堆新土,有墓在此。便问慧玲:“妹妹,这是怎么回事?”慧玲笑道:“哥哥,此地已葬刘浪长之父,将来我们的儿子做了皇帝,你不就是国舅爷么?”继业听后,气昏在地。从此,董、刘两家继绝来往。日后有人便以此为由,说什么女生外相,开始重男轻女起来。“伏以”的来历
  每逢红白喜事,诸如迎亲、上梁、埋坟等,喝彩时,开头总要叫“伏以”。关于此事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鲁班高徒,有一名叫伏以,为人忠厚老实。从师后伏以勤奋好学。那时,鲁班经常外出做事,有时徒弟帮妻子在家做家务,其妻看到伏以聪明诚实、很喜欢他,生活上便给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伏以看到师娘待人和蔼,也非常敬重,口称师娘。伏以徒期满时,就用树木做了一匹马,那马做成后,能在地上奔驰。这一绝招是师娘瞒着鲁班教给他的。因此,鲁班误以为伏以与自己妻子有暧昧关系,怀恨在心。
  一天,师徒二人给人做房子,伏以骑在屋梁上干活,鲁班将屋梁一翻,伏以就从屋梁上跌下地,当场死亡。鲁班回到家里,师娘未见伏以,就问鲁班,鲁班实情相告。师娘一听伏以死了,大声痛哭,并把伏以尊敬师娘,师娘教他做木马行走机关的事告诉鲁班。鲁班听了,才知伏以与妻子并无暧昧关系,后悔不已。他决定为徒弟伏以恢复名誉。今后凡遇到红白喜事,喝彩时,就把“伏以”两字叫在最前面,以弥补自己冤枉徒弟伏以的过错。
   “紫微驾临”与“帝星到座”
   民间新盖房屋架梁的时候,普遍都要用大红纸书写“紫微驾临”或“帝星到座”等横批,贴在厅堂前显目的地方。这种风俗是有来由的。
  很早以前,有个勤劳忠实的农民叫张大兴,家中儿女多,住宅少,准备盖幢一厢五间的新房。他跑到街坊请来一位高明的先生,拣上佳期上梁,那晓得心怀毒意的先生存心陷害,拣了一个患“倒驾煞”的日子,叫他竖柱架梁。
  老实巴脚的张大兴,满以为花银钱请人择下的日子是佳期,就照办了。正在他上梁之时,巧遇天上的两位神仙下凡来,这就是紫微仙师与帝星仙师。二仙听到吹吹打打,爆鸣惊天,热闹异常,一打听,才知张大兴家上梁。屈指一算,怎么选了这么坏的日子,于是朝张家走去看个究竟。
   张大兴向来待人热情,见二位不速之客来到他家,感到万分高兴,连忙将二位引进客房。这样,二位仙师就在张家畅饮上梁喜酒了。
  酒至三巡,突然天色陡变,狂风大作,乌云席卷,刚刚竖好的梁柱被吹得歪歪斜斜,眼看就要房倒料毁了。满座宾客个个张皇失措。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紫微仙师和帝星仙师猛地站起,对天大喊:“紫微驾临,帝星到座,休得放肆!”霎时间,云消雾尽,风和日暖,鲜红的太阳冉冉升起,照耀着张府大厦落成。
   从此以后,人们盖新房子竖柱子上梁时,便写上“紫微驾临”或“帝星到座”,以示吉庆。
   土地公生日
  土地公最忠厚老实,他常常看到三癞子吃鱼吃肉,而自己连饭都吃不上,便问三癞子:“你怎么天天有鱼有肉吃?我连饭都没有吃。”三癞子说:“我呀,有个箍子,把箍子箍在人头上,人就会头痛,他就会给我好的吃。如果你要吃的,我就把这个箍子借给你用。”
  土地公借了三癞子的箍子,三癞子告诉他要箍在那些骑马坐轿的人头上。一天,土地公看见一个骑马的人,就把箍子箍到马头上,马立刻痛得要命,拼命住前奔。把个土地公累得要死,什么也没得吃。土地公把箍子取下来,把没有得到吃的情况告诉三癞子。三癞子说:“你不要箍走的,要箍没有走的。”一天,土地公看见稻草扎的人形,他以为是没有走的人,就把箍子箍到稻草人头上,箍了几天也没有得到好吃的,回来又对三癞子如实说了一遍。三癞子又告诉他:“你要箍会慢慢走的人。”一天,一个讨饭的人在路上慢慢走,土地公认为这次看准了,就把箍子箍到这个讨饭人的头上,谁知又箍错了,没有得到吃。讨饭人自己都没有吃,那有鱼肉给土地公吃!于是土地公把箍子还给三癞子。
   老百姓认为土地确实很老实,一年到头总没有什么吃,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煎荷包蛋送给土地公吃,并把每年这天定为土地公的生日。
   埋和尚的故事
  某山净觉寺有一个老和尚和三个年轻的徒弟。老和尚是当家师傅叫智远。三个徒弟叫悟真、悟明、悟净,虽然他们是佛门弟子但并不真正修行,躲着人吃荤饮酒,还寻花问柳搞女人。庙前不远村庄有一个水塘,塘侧有户人家,男人叫张二,是个木匠,妻子兰英是一个贤德的妇人,体贴丈夫,每天做饭洗衣服忙里忙外,夫妻亲亲热热感情甚好。
   一天,兰英在洗衣服,老和尚智远忽然走到她身边洗手,一面向她打招呼说:
   “大嫂,洗衣服呀!”
   “嗯。”兰英随口应了一声。老和尚又慢慢靠过来,兰英知他不怀好意,提起衣服就走了。只听见老和尚嘿嘿几下喝道:
  “我庙门前一群鹅,哪个娘子人来和我打平伙?”兰英啐了一口:“不要脸!”忿忿的回家去,晚上向张二诉说一切。张二就:“算了,只要你不理,怕他干什么。”
  几天以后老和尚越来越不象话,吆喝到门口来了。兰英只好关着门,挑水在里面洗衣服。晚上丈夫回家她气的哭着要搬家。张二相信妻子的话,但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只好说:“搬一定要搬,但现在还得忍着气!”
   “你再不搬,明日和尚调戏我,我就跟他睡。”兰英赌气地说。
   “你为什么这样怕他,他不也是人吗?”张二恨着说。
   “我要杀了他才可出口气。欺负到我头上来了,他瞎了眼!”兰英边说边哭。
   “就怕你不敢杀他。”张二接着说。
   “把斧头给我,我这就去劈了那个秃驴。”
   “真是我的贤妻,你过来。”张二附着兰英耳朵轻轻说了一阵,兰英破涕为笑。
   “到时候你不来,你就真当王八了。”兰英娇嗔地依在丈夫身上。
  第二天,兰英又去塘边洗衣服,今天来的是个小和尚,他喝道:“我庙门前一群鹅,哪个娘子跟我打平伙?”兰英左右看了一下,见没有人,就低声骂句:“倒路咯,我跟你打平伙!”和尚跟过来,约定今天晚上趁张二不在家,四个和尚到她家来吃酒,酒菜由和尚带来。好不容易挨到天黑,他们担着酒菜来到兰英家,见屋子里果然只是兰英一个人,就大胆坐下来。兰英说:“以后不要白天胡吆喝,看见我门口有石头放着,我男人就不在家。”她把和尚带来的菜到厨房热一下端上桌。喝不多久,忽然有人敲门。
  “不好了,张二回来了!”四个和尚顿时慌张,走投无路。兰英说:“不要紧,我带你们躲起来!”于是带到一个大厨边,打开盖子,叫他们挤进去,然后盖上橱盖锁好,才去开门。“你怎么回家来了,不是说……?”
   “原来说李家今天起工,但石匠没到齐,就改日子啦!你没睡?还在喝酒?”
   “姑姑家送了几样菜来,我等不得你回来先吃点尝尝。”
   “怎么你一个人用这么多双筷子和酒怀?”
   “用用这双再用用那双,喝这杯酒再喝那杯酒。”
   “这叫什么吃法!”
   “偷男人的吃法!”
   “我看你恐怕藏着野和尚在家里吧。”
  四个和尚在橱子里吓得浑身发抖不敢喘粗气。张二坐到橱子上去,夫妻俩面对面吃着。忽然说屁股被什么咬了一口,肯定有臭虫。于是叫兰英拿来滚烫的水倒在橱子上,和尚开始还有哼声,慢慢就断气烫死了。
   兰英这时倒慌张起来了:“哎呀!这下怎么办。”
   “你不是说要杀了他们才出口气吗,现在人死了还怕什么?”张二说。
   “我说这么多和尚死在这时怎么搬出去埋掉。”
   “你把二呆子找来,什么也别说,就说我叫他喝酒!”
  兰英去叫二呆子。张二把和尚的尸体拖出来靠在大门后。不大功夫二呆子来了。他是一个真正的呆子,但心肠好,只要说他几句好话就会死心蹋地帮助办事,张二叫呆子坐下来喝酒。“二哥,你对我太好了。”二呆子说。
   “谈不上好,还是老弟人好,今天有一事相求你。”
   “你看。”张二把手一指老和尚的尸体,“不知道谁跟我过意不去,打死和尚还把尸体拖到我这里来了,万一明……”
   “那怕什么,把死尸体拖去埋掉就是了。”二呆子喝得醉糊糊,“现在就动手,二哥,拿铁锹来!”
   “二呆子,你可要埋得深一点,和尚学道法,不然的话,他能回原处。”
  “放心,二哥。”二呆子背着死和尚跑到荒山上挖一个坑就把和尚埋掉。回来又与张二喝酒猜拳。张二早在二呆子埋老和尚时又把另一死和尚靠在后边。二呆子回来时他问道:
   “埋了多深?”
   “四尺多深。”
   “糟了,埋浅了!你看”张二假意一看,用手一指。
  “啊,真回来了!”二呆子愕然片刻,趁着醉意说:“反正还早,我去埋掉。”于是他拖着第二死尸又去了。等他走了之后,张二用同样的办法把第三人死和尚埋掉了,埋第四个和尚的时候天快亮,不可能挖更深的坑,二呆子为人为到底,生怕埋不了和尚解除不了张二的灾难,第四个死尸背出张二家不远,东方已发白,二呆子知道万一被人发现,自己也不好脱身,猛然一想,三次都埋浅了,结果爬了回来,这里有一个茅坑,深有三米,死和尚不可能爬上来,于是把死尸往茅坑里一丢,口里骂道:“看你不回去不回去,忙了我一夜。”
   正巧这时有一个胆子小的人上茅坑大便,天还不算亮,忽然听见茅坑里“扑通”一声,一边喊:“救命!”
   二呆子以为死和尚又回去了,拔脚就追。“好呀!老子还在这里你就往回跑,这回看你跑得了么?”
  前面跑的以为鬼追来了,二呆子又以为死和尚跑了,前面的越跑越快,二呆子累了一夜,跑不动追不上,只好回到张家。张二正在家等他喝酒呢。
   猫鼠结仇
  很早很早以前,猫和老鼠结拜了兄弟。它们在一块吃饭,在一起睡觉,无话不说,十分亲密,别的动物都羡慕得不得了。可是,没过多久,它们却变成了势不两立的仇敌。这是什么缘故?
  有一天,猫和老鼠同时接到通知,玉皇大帝要他们去参加动物大会,会议的议题是封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属相”。猫知道这会意义重大,非比寻常,想起自己爱睡懒觉,便请鼠弟明天早点叫自己起床,好去赴会。老鼠满口答应,没讲半个不字。
  当晚一宿无话。第二天清早,“喔喔”几声鸡叫,老鼠醒了,而猫还在打“呼噜”。老鼠赶快披起衣裳,下得床来,揉了揉眼睛,正要去喊猫哥,忽然想到猫哥参加选封的许多有利条件,如:个儿大,才智高,歌喉美,样子俊等等,如果叫它去参加选封十二生肖,一家有它无已,不觉妒嫉起来,有意不叫猫哥,就独自参加动物大会去了。
  玉帝见各种动物都已到齐,唯独没有猫,心里很不高兴,马上宣布开会。经过大家的荐举,确定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等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但谁居首位,争论来争论去,迟迟定不下来。老鼠眼睛“骨碌”一转,抢着向玉帝建议:“我看还是叫没有选上的动物排列道路两旁,十二生肖列队从它们中间走过去,看它们对谁鼓掌最多,就排第一号。”玉帝采纳了老鼠的建议。于是,牛走在最前面,依次是虎、兔、龙、蛇、马、羊、喉、鸡、狗、猪。老鼠没有站队,后来它跃起牛背,随牛一道前进。其它动物见老鼠骑牛,感到特别新鲜,就使劲鼓掌,老鼠说动物是拥护它,猴子和狗不服,但牛忠厚老实,没有和老鼠争辨,玉帝就将老鼠封为十二生肖之首。
  再说猫醒来,时已近午,不见老鼠,知是它不忠于友情,独个开会走了,气得“呼呼”直喘粗气,想赶去开会,又料到会也快散了,只得憋着一肚子火等老鼠回来算帐。说也凑巧,猫等老鼠,老鼠就推门进屋了。
   “哼,鼠老弟,你上哪儿去了?”
   “哟,不是赴会去了吗?我健忘的猫大哥!”
   “为什么不叫我?”
   “是这样,我不愿打扰你享福,就独自赴会啦!”
   “哼,看样子,你还是很讲友情的罗!”
   “这还有怀疑?嗯!报告你一个好消息,我被列为十二生肖之首啦!”
  当猫哥问清十二生肖的选封经过以后,它看透了这个自私的鼠弟,再也抑制不住胸中怒火。只见它胡子一翘,双脚并拢往地上一按,一纵身向老鼠扑去。老鼠知道猫要下毒手,便“吱”的一声,钻进那黑暗的鼠洞,再也不露面了。猫哥一声不响地蹲在地上等鼠出洞,可是从中午等到黄昏,也没见老鼠的影子,便又旧病复发,打起瞌睡来了。老鼠钻了猫哥这个空子,一溜烟上人家家里找食物去了。从此以后,猫决心改掉贪睡的老毛病,发誓捉尽天下老鼠,看准老鼠白天不敢出洞的弱点,它就白天睡觉,晚上捉老鼠。从那时起,猫捕食了数不清的老鼠,但老鼠并未绝迹,猫仍然在履行自己捕尽天下老鼠的誓言。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连城鄉誌》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上限不限,尽可能追本溯源,下限则止于2007年,个别资料延到发稿前。详今略古,详近略远,侧重近代,突出当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多来连城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为记叙重点。

阅读

相关人物

吴自强
相关人物
许瑞芳
相关人物

相关专题

老师选女婿
相关专题
秀才进城
相关专题
清河桥
相关专题
村妇巧对狂先生
相关专题
给新娘让路
相关专题
新媳妇
相关专题
风水宝地
相关专题
“伏以”的来历
相关专题
埋和尚的故事
相关专题
猫鼠结仇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