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口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连城鄉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00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口粮
分类号: F762.1
页数: 1
页码: 201
摘要: “口粮”主要描写了连城乡饮食结构发生的变化,标志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明显改善等内容。
关键词: 连城乡 粮食

内容

解放前,连城乡农民多数生活困窘,度日艰难,一般都是干稀搭配,糠菜兼食,年人平口粮只有360市斤。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口粮消费标准稳步提高。1950年至1952年每年人平各为400市斤,1953年至1957年增为460市斤,“大跃进”时,农民口粮偏低,一度“低标准、瓜菜代”。1963年经济好转,农民口粮恢复到400市斤,1965年增为436.5市斤,1960年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农民年人平口粮长期在500市斤上下徘徊。1978年后粮食持续增产,农民口粮消费继续增加,1979年,人平557.5市斤,1981年人均口粮598市斤,1983年人平793市斤,1985年至1989年,年人平达到902市斤,比1976年增加80.4%。
  农民食肉主要靠自养生猪解决,或在交售生猪后由食品站回供。1985年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制后至市场购买。1949年连城农民每人每年平均食肉4.2公斤,1987年根据抽样调查每人每年平均食肉20.18公斤,为1949年的4.04倍。鲜鱼、禽蛋、家禽乃至香菇,木耳,墨鱼等也开始成为农民家中经常性副食品,其它如糖果、烟酒、调味品等消费量也大大增大,并朝高档型发展。主食(粮食)消费逐步下降,副食品消费量不断增长。饮食结构发生的变化,标志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明显改善。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连城鄉誌》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上限不限,尽可能追本溯源,下限则止于2007年,个别资料延到发稿前。详今略古,详近略远,侧重近代,突出当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多来连城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为记叙重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