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连城鄉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997
颗粒名称: 第一篇 人民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2
页码: 201—202
摘要: “人民生活”主要描写了连城乡的农民收入、农民消费、衣着、住房、生活日用品情况等内容。
关键词: 人民生活 连城乡

内容

第一章农民收入
  解放前,连城乡广大劳动人民虽成年累月辛勤劳作,却仍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受剥削是多方面的,如雇工剥削、地租剥削、高利贷剥削等。严重的,当时有所谓“老虎租”即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秋后根据实际收入,按“倒四六”分成交租,地主分六成,农民分四成。或对半分成。还有所谓“阎王债”即春借一担谷,秋还两担粮。农民劳动所得,几乎被掠夺一空。如黄湾村,数十户人家,穷得“人人穿烂衣,家家住茅棚,户户吃糠菜,三个男人就有一个卖壮丁。”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继而通过互助合作,生产得到一定的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人民公社化后,刮“共产风”吃“大锅饭”,未认真实行按劳动分配。1961年-1963年连城农民人平均收入相对稳定在47-56之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连城乡农民收入逐年上升。1984年至1989年农民平均收入步入了“快车道”。1995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仅1490元,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200元,年平增长15.8%。2000年达2300元。2005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3616元,比上年增加499元,增长16%。
   第二章农民消费
   第一节口粮
  解放前,连城乡农民多数生活困窘,度日艰难,一般都是干稀搭配,糠菜兼食,年人平口粮只有360市斤。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口粮消费标准稳步提高。1950年至1952年每年人平各为400市斤,1953年至1957年增为460市斤,“大跃进”时,农民口粮偏低,一度“低标准、瓜菜代”。1963年经济好转,农民口粮恢复到400市斤,1965年增为436.5市斤,1960年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农民年人平口粮长期在500市斤上下徘徊。1978年后粮食持续增产,农民口粮消费继续增加,1979年,人平557.5市斤,1981年人均口粮598市斤,1983年人平793市斤,1985年至1989年,年人平达到902市斤,比1976年增加80.4%。
  农民食肉主要靠自养生猪解决,或在交售生猪后由食品站回供。1985年取消生猪“派养派购”制后至市场购买。1949年连城农民每人每年平均食肉4.2公斤,1987年根据抽样调查每人每年平均食肉20.18公斤,为1949年的4.04倍。鲜鱼、禽蛋、家禽乃至香菇,木耳,墨鱼等也开始成为农民家中经常性副食品,其它如糖果、烟酒、调味品等消费量也大大增大,并朝高档型发展。主食(粮食)消费逐步下降,副食品消费量不断增长。饮食结构发生的变化,标志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明显改善。第二节衣着
  衣料解放前,连城农民穿的都是家织青蓝土布,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穿着条件明显改善。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都穿龙头细布,线布,纱。60年代普遍穿上化纤,混纺,灯芯绒。80年代转向涤棉,涤毛,尼绒,乔其纱等高档布,衣服款式也千姿百态。90年代以来毛料,皮子到处可见。
  鞋袜解放前,连城农民穿着很差,一般天晴布鞋,落雨穿油鞋,履鞋,钉靴;家境贫苦者,则是赤脚草鞋,寒冬腊月,才用布鞋、布袜御寒。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穿着大大改善,逐渐改穿胶鞋,皮鞋。天热穿凉鞋,拖鞋;落雨穿套鞋,套靴。古老笨重的油鞋钉靴早已淘汰。套鞋有平口、短统、长统等规格,皮鞋有猪皮、牛皮、人造革等品种。布袜已不复见。
   上世纪60年代多穿纱袜,70年代改穿尼龙袜,80年代流行丝光袜。
   第三节住房
   解放前,连城富农多居住宽敞的砖瓦房,设备讲究。农民多居住竹、木建成的简易住房或土壁平房,不仅几代同居,拥挤窄狭,人平只有3-4平方米,而且人畜混杂,阴暗潮湿,破烂不堪,容易传染各种疾病。有的农民甚至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不得不租借别人的房屋或在祠堂、庙宇内栖身。
  解放后,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分到了房屋,此后又在发展生产中陆续自建了一批新房。但从公社化到文革后的近二十年中,农民建房极少,而人口剧增,住房十分拥挤,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农民勤劳致富,建新房的越来越多,且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美观,采光通风良好,厨房、卫生间、厅堂、阳台配套。据抽样调查,目前连城乡已有90%以上的农户盖了楼房。
   第四节生活日用品
  解放前,连城农民用具简陋、粗糙。新中国成立后,轻工业逐步发展,农民用具日新月异,炊具现时习惯仍以铁锅为主,兼用铝锅、钢精锅、高压锅、电饭煲。餐具,农民常用的碗、盘、杯、碟已由竹、陶、粗瓷转向搪瓷、塑料细瓷、不锈钢制品,款式多样。雨具中的蓑衣、斗笠极少,用的多为老农,一般年青人都穿雨衣、雨裤。伞为晴雨两用,有布伞、尼龙伞、折伞、自动伞等品种,纸伞、油布伞早已被淘汰。洗涤、皂果洗衣洗手的习惯早已废止,现在已改用肥皂、香皂、药皂和洗衣粉。一些经济富裕的农家,还用上了洗衣机。照明,农村过去燃松照明,点菜油灯,煤油灯,现在全部改用电灯,少数人已用上了空调。家具,传统的“宜黄橱子三弯床”已为大衣柜、小衣柜、高低床、席梦思、写字台、床头柜、食品柜等新式家具所取代。党的富民政策,导致农村日用高档商品消费激增。据抽样调查1989年全乡手表户均1.43只,自行车户均1.21辆,时钟户均0.49座,缝纫机户均0.36台,收音机户均0.66部,收录机户均0.13部,黑白电视机户均0.46台,电风扇户均0.42台,洗衣机户均0.014台,大家具户均2.03件。如今多数农户有摩托车,少数人还有小汽车,面包车。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连城鄉誌》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上限不限,尽可能追本溯源,下限则止于2007年,个别资料延到发稿前。详今略古,详近略远,侧重近代,突出当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多来连城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为记叙重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