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儿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连城鄉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98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幼儿教育
分类号: G527.56
页数: 2
页码: 177-178
摘要: 清朝,连城境内民间盛行“蒙馆”。所谓“蒙馆”,即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入学的对象均为幼稚年龄儿童,教授的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描红和临摹)、点读、背诵。教材是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七言杂字》、《千家诗》一类,女幼儿要加读《女孝经》、《昔时贤文》等蒙馆是大村或大姓延师设馆,招收本村本姓幼儿,也有独家延师设馆,兼收亲朋好友的子弟。一个蒙馆由一名教师执教、教授一二十个年龄,程度不同幼儿,采用“同窗读书,分级授业”的教学方法,采用只点读不讲解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地方教育 连城乡 幼儿教育

内容

清朝,连城境内民间盛行“蒙馆”。所谓“蒙馆”,即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入学的对象均为幼稚年龄儿童,教授的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描红和临摹)、点读、背诵。教材是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七言杂字》、《千家诗》一类,女幼儿要加读《女孝经》、《昔时贤文》等蒙馆是大村或大姓延师设馆,招收本村本姓幼儿,也有独家延师设馆,兼收亲朋好友的子弟。一个蒙馆由一名教师执教、教授一二十个年龄,程度不同幼儿,采用“同窗读书,分级授业”的教学方法,采用只点读不讲解的教学方法。
  背书写字凡不合格者,时遭体罚。蒙馆学习无固定年限,随儿童家长的志愿,读一两年、三五年、七八年的都有。每年分期或五个学期,放假一般在春节,端午重阳等节气前后。
  比“蒙馆”高一级的叫“经馆”。经馆的学生以富家子弟为多,目的多为投老儒家,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其它还有《古文观止》、《御批通鉴辑览》之类,课程分读书、讲书、作文,经馆不设习字课,以作文代习字,一般早晨,下午读书,上午塾师开讲,学生回讲,晚上要求学生读书背诵;逢三、八作诗,三、五作文,但也没有固定。反复训练的是八股文,试贴诗,以求应考童试,进入县学或书院,参加科学,经馆学生学习亦无固定年限,或三年五年,或一年半载。
  学塾一般都订有详细的塾规,要求学生“言须重手而立,坐须端正其身,弗莫嬉戏打闹,弗莫左顾右盼。”塾师备有戒尺,对违规学生或学业不佳者,轻则罚站,留堂(留在塾中,不准回家),重则罚跪,鞭苔即用戒尺打手心或臂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根据《钦定学堂章程》创立的“蒙养院”宗旨为:蒙胧学与家教合一,以豢养辅助助家庭教育。入学对象是“三至五岁”的幼儿。课程内容为:游戏、歌谣、谈话、手技。每天授课时间“每日不得超过四小时”。这切合幼儿年龄,性格特征,利于幼儿心身健康发展。但因多种原因,蒙养院并没有在连城乡境内实施。“蒙馆”仍操连城幼儿教育之年耳。
   民国初年,由于军阀战乱频频,地方政权更迭,政令朝出夕改,使连城乡境内的幼儿教育仅仅限于改“蒙馆”为“幼稚园”的一纸空文。
  民国三十四年(1945),临川县县长彭学游于十一月八日发出训令:“奉江西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会公署教学第37067号训令,为改进本区教育应注意事项第九条办幼稚园,县应依法开办,并督各中心国民学校一律附设幼稚园,藉以提高幼稚教育……”,但因人力经费不足,许多学校的幼儿班,有名无实,挂牌虚设。
  1958年“大跃进”,大批妇女田间劳动,农村各大队都办起了幼儿班,但因经费无着落,师资质量差,基本上停办。
   改革开放以后,连城乡的幼儿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连城中心小学和一些村办小学开设了学前班,还有一些私办幼儿园。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连城鄉誌》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上限不限,尽可能追本溯源,下限则止于2007年,个别资料延到发稿前。详今略古,详近略远,侧重近代,突出当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多来连城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为记叙重点。

阅读

相关地名

连城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