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间文娱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连城鄉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94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间文娱活动
分类号: G127.56
页数: 2
页码: 140-141
摘要: 连城乡自古以来,民间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每逢传统节日,迎神赛会,奇灯异彩,歌舞弹唱盛前。主要活动的龙灯、狮子灯、蚌壳舞、采莲船、高跷等民间舞蹈。
关键词: 地方文化 连城乡 文娱活动

内容

本乡自古以来,民间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每逢传统节日,迎神赛会,奇灯异彩,歌舞弹唱盛前。主要活动的龙灯、狮子灯、蚌壳舞、采莲船、高跷等民间舞蹈。
   第一节龙灯
  龙灯主要是软龙灯,龙灯为篾扎、外蒙沙布,形状似龙。据传有一年连降暴雨,洪涝严重,乡民扎纸为灯,祭祀龙王,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岁熟年丰。龙灯长约13米,杏黄色的龙身披满深绿色的鳞片,灯队13-15人,头系蝴蝶壮黄毛巾,腰系大红腰带,脚穿白套袜,罗布鞋。表演时依次完成龙点头、龙伸腰、龙翻身、钻龙门、龙钻肚、龙盘拉等动作,在欢快的鼓点声中起舞,多彩多姿,令人赏心悦目。
  狮子灯属民间传统武术灯彩文娱活动。狮子头用木制布裹。双目如电,巨口如盆,长发纷披,缀以长布作狮身,由两人表演,一人撑头,一人扮尾,动作协调,配合默契。表演动作有奔跑跳跃、前后翻、扒痒舔毛、引水洗面、跳方凳、上高台、打马肩、竖楼排等。
   第二节戏剧演出
  明末清初,连城乡境内流行傀儡戏(又称木偶戏,巧线戏),在乡间寿庆,婚嫁、迎神、庙会、修谱时流动演出,所唱曲调有宜黄戏的二黄、西皮,也有赣剧的南北调、高腔等。大型剧目有《龙凤阁》、《乾坤带》、《全家福》、《百子图》等,小型剧目有《平贵回窑》、《洞宾戏牡》、《壮元游街》、《打金枝》等。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脸(丑))的角色逐渐改为人演而取傀儡戏,并以锣鼓伴奏,称为“三角班”或“三脚班”、“半班”。“三角班”用的是当地土语土音,通俗易懂,地方色彩浓郁,唱做优美朴实,载歌载舞,活泼风趣,引人入胜。开台戏总是唱“单台”,有一段“拜揖语言”,如“关关睢鸠妹来出台,小妹子初到贵府来。走上前来我深深拜,郎啊我情哥,四方君子站拢来。”“三角班”的剧目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爱情的小戏,如《秧麦》、《盘广货》、《单劝夫》、《小和尚锄茶》、《辞店》等,这些剧目以短小见长,轻松活泼,散发着芬芳的泥土味。
  民国时期,“三角班”多起来,往往还与傀儡戏同台演出,使三角班得到一个较快的发展机会。剧目、角色,人员逐渐增多,并加入二胡、笛子、唢呐等伴奏乐器,朝着“半班”过渡。“半班”结合“丰城调”发展为“本调”,与“会母调”结合发展为“抚调”。多演大型剧目如《青龙山》、《毛洪记》、《桃妹逼嫁》,也演小型剧目如《打猪草》、《补碗》、《十月怀胎》、《金莲送茶》等。第三节其他文娱活动
   唢呐吹奏流传于本乡历史甚早,曾经出现过不少演奏高手。不少人唢呐的演奏造诣甚深。
  他们的演奏特点是:指法熟、音色美、感情充沛;有的高手善于运气,一口气能演奏1个多小时。连城民间唢呐曲牌有《正调浪淘沙》、《小开门》、《闹广东》、《朝天子》、《心相应》、《阴阳别》等20多个。
  渔鼓道情俗称“崩崩腔”,演唱者多为盲人,用手拍打竹筒蒙膜的一端,有说有唱,曲调哀怨低沉。唱本有《毛洪记》、《攀弓带》、《卖花女》、《梁祝姻缘》等,唱词口语化,通俗风趣,颇受群众欢迎。建国前,每到夏令乘凉或举办喜事的茶余酒后,往往请来这种曲艺人唱上半天或一日。因为这些唱“崩崩腔”的艺人地位低下,被人蔑视为“下九流”,故后继乏人,致以失传。
  莲花落演唱者自击竹板,或用有齿竹板碰击数块串连的竹板来掌握节拍,唱词多为七字句,二或四句一组,似说似唱,结束句加“丝丝莲花落”或“底底莲花落”等衬词。有一人站唱、二人对站唱、数人帮腔等形式。多在每年春节至元霄时上户演唱。现似乎已失传。
  蚌壳舞大蚌用篾扎布蒙而成,双人表演。表演时,少女扮演蚌精,身居蚌内,男者饰渔翁,手执鱼网,伴随着轻快的打击乐声,互相挑逗,婆裟起舞。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连城鄉誌》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上限不限,尽可能追本溯源,下限则止于2007年,个别资料延到发稿前。详今略古,详近略远,侧重近代,突出当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多来连城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为记叙重点。

阅读

相关地名

连城乡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龙灯
相关专题
狮子灯
相关专题
唢呐吹奏
相关专题
渔鼓道
相关专题
莲花落
相关专题
蚌壳舞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