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油料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连城鄉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904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油料作物
分类号: F127.56
页数: 4
页码: 100-103
摘要: 油菜又叫芸苔,属十字花科,是连城乡主要油料作物,产油量占油脂总数50%以上,种植历史悠久。过去农民种油菜是为满足自己食用油的需要,因而种植面积不大,单产较低,亩产菜籽20-30公斤,而且废弃面积较大。
关键词: 地方经济 连城乡 油料作物

内容

油菜又叫芸苔,属十字花科,是连城乡主要油料作物,产油量占油脂总数50%以上,种植历史悠久。过去农民种油菜是为满足自己食用油的需要,因而种植面积不大,单产较低,亩产菜籽20-30公斤,而且废弃面积较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村开始重视油菜生产。1981年实行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激发了农民种油菜的积极性。1986年连城乡认真实施抚州行署下发的“关于开展绿肥、油菜高产竞赛的通知”,1998年又实施行署下发的“关于抓住关键措施,努力提高油菜单产的通知”,并参加全省油菜“金花奖”竞赛活动。1989年行署和临川县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油菜生产”的决定,把冬季油菜列入农业开发总体战略目标之一。1996年以后,油菜籽收购价格下跌,境内油菜生产略有下降。
  连城乡油菜主栽品种,历史上是以芥菜型、白菜型、本地土种油菜品种为主,如甜油菜、苦油菜、辣油菜等,一般都抗性差、产量低、混杂退化严重。上世纪五十年代引进湖北甘兰型“浠水油菜”和甘兰型“胜利油菜”品种,六十年代又引进安义“甜油菜”和“胜利52”油菜品种,逐步更换原农家传统品种,种植面积较大的是胜利52品种。七十年代先后引进甘兰型“西南302”、“川油3号”、“川油9号”、“秀油1号”、“赣油1.3号”等,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西南302,该品种株型高大、结荚多而密、产量高,单产比“胜利52”油菜高10-15公斤。1980年引进“8002”、“8003”低芥酸油菜品种。1986年引进“中油821”。1987年引进“秦油2号”。1988年引进“万油17”。1992-1994引进“中双3号”、“中双4号”双低油菜和“湘油13号”。1996年从四川引进早熟低芥酸油菜“川油早优1号”、“川油11号选”。1997年又从引进双低油菜“中油119”。到2000年,境内油菜主栽品种有中油821、湘油15号、万油17号、秦油2号、赣油12号、中双4号、川油早优1号、川油11号选等,以中油821栽培面积最大,中油119占有一定的面积,该品种株型紧凑,荚果大而密,单产比较中“油821”高出10-20%,出油率高达40%以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连城农民种油菜还是传统的直接点播、条播或撒播,六十年代后开始逐渐改直播为育苗移栽。七十年代随着稻稻油、棉油套种选用甘兰型品种的扩展,育苗移栽成为发展油菜生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八十年代后,推广板田移栽,育的苗达到六片叶,六寸长,茎粗0.6毫米的标准。做到“六个一”,即“一根绳子分畦,一把锄头开沟、一个穴栽一根苗,一把火土灰盖蔸、一勺肥水定根。”近年来,荚籽收购价下跃,而板田移栽虽产量高但投资大投劳多,农民不愿搞板田移栽,因而板田移栽面积逐年减少。棉油套种的田,于10月份在棉田中套栽油菜,4月份在油菜田中套种棉花,油菜育苗喷施多效唑,苗矮壮,可实现棉油双丰收。
  1978年前,农民直播白菜型油菜,播种密度高,用种量大,群体生长不良,推广育苗移栽后,移栽密度偏稀,亩栽五、六千株,产量不高,八十年代逐渐推广合理密植,稻稻油三熟制田亩栽0.8-1万株,棉、油套种田亩栽0.8万株,直播田留苗2-3万株;2、深沟窄畦。1987年前整地开沟作畦,旱地畦宽3-3.3米,水田2.3-2.7米,沟深10厘米左右。1978年后旱地改为2—2.3米,水田改为1.7-2米的畦面宽,沟深达17厘米,并推行畦、腰、围三沟配套,腰、围沟深在20厘米以上,推广板田移栽和板田直播后,应用免耕栽培法,水稻田板田打穴栽苗或板田直播,棉油套种田行间免耕套种,除草用除草剂。农民以前种油菜施农家肥,不施化肥、微肥,至今油菜施肥做到基肥足、苗肥速、腊肥重,苔肥稳,不但施足农家肥作基肥,苗期还及时追施氮肥和复合肥苔肥要施10-15担人粪尿或氮肥4-5公斤,结荚期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铵二氢钾及增产菌等。从1978年开始推广喷施硼肥,在油菜生长的苗期,苔期、初花期亩喷施4两硼砂,这已成为油菜增产的关键措施。
   油菜生产易发生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和蚜虫、菜青虫等病虫危害。菌核病是油菜致命的病害,该病1988年前是中等偏轻发生。1989年,油菜盛花后碰上降雨频繁,日照偏少,有利菌核病发生,因而出现中等偏重发生,发病面积占油菜种植面积50%以上,而且病菌残留基数高,所以1990年仍是中等偏重发生,发病面积占油菜种植面积47%。1991年,发生面积占油菜种植面积上升到40%,属中等发生。1997年随着油菜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增大,田间菌源增多,加上菌核萌发期比常年早,菌核萌芽率特别高,致使油菜菌核病发病特别严重,造成大面积减产,部分发病严重的田块绝收。1998年后菌核病发病面积减少,一直到2000年均是中等或中等偏轻发生。
  危害油菜除了致命的菌核病外,病虫还有油菜蚜虫和病毒病,霜霉病等,1989年至1993五年间,油菜蚜虫和病毒病发生较重,尤其是1993年发生危害严重,由于那年秋天气干旱,蚜虫大发。,另外霜霉病、菜青虫等每年也有零星发生,但未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
  对油菜病虫害防治的方法是农民在搞好深沟窄畦,清沟排水,选用抗病虫品种进行种子消毒等农业防治同时,还采用敌百虫、乐果、甲胺磷等药剂杀灭害虫,用多菌灵、托布津、波尔多液等药剂喷杀控制病害。
   第二节花生
  花生是豆科落花生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在全国来说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但在连城乡种植则主要供中秋节和春节的副食品用。花生有很多好听的别名,如长生果、千发子、万寿果、地豆等。花生没有被作为油料作物以前,还只是当做达官贵人观赏的奇花异果,直到19世纪上半叶,法国马赛一家油坊开始用花生榨油,花生才走出庭院,人们争相种植,广为播种。
  我国最早栽培的是龙生型小子花生,明末清初,曾多次从“西国”、“海上诸国”引进过南美洲的花生种,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说:“康熙初年僧应元往扶桑免种寄回,亦可榨油。”宣统年间(慈溪县志)记载:“落花生……还有一种自东洋至,粒较大,尤坚脆。”山东蓬荚县还立碑铭这一传入经过,大粒花生一传入中国,便很快传入大江南北,连城乡的花生也是从此开始种植。清人梁起曾写下《花生赋》:“仙子黄裳绉青谷,白蝉单中笼红玉,别有剪犹一颗心,照入劳民千万屋。”可见花生在那时便在人们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花生的种子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一船含脂肪44-54%,蛋白质24-36%,并含有多种维生素。通常的出油率为40%,相当大豆的两倍,种子除可榨油外,还可真接食用和加工制造各种糖果点心,香脆可口,营养价值很高。花生油味道清香,是很好的食用油。花生油的碘为86.6-108,属不干性油,可制造肥皂、润滑油、蜡爆、医药用油以及作毛织物的整理剂等。花生入药“味甘气香,能健胃,饮食难消运查宜之。”近来发现花生壳有降压作用,冠心病患者,将花生壳洗净煎水代茶饮,每次50-100克,有明显疗效。榨油的枯饼,含蛋白质40%左右,脂肪7%,氮素7.56%,磷酸1.37%,氧化钾1.5%。用来喂猪,猪粪的氮、磷、钾肥分,比没有喂枯饼的高出五成以上。一亩花生,有一千多斤鲜茎叶,相当于10斤尿素,晒干的茎叶,一般含蛋白质约12-14%,含碳水化合物42-47%是很好的饲草,花生壳磨碎后也可作为猪饲料,若将花生壳进行干馏,水解等处理,还能够得到糠醛、丙铜、甲醇,活性炭等十几个产品。据测定,种过一年花生的土壤,可增加有机质2.3%,所以它有“红壤地上先锋作物”的美称。
  花生在连城乡栽种的面积并不大,只是在红壤旱地和缺水灌溉的稻田栽培。以前花生品种多为蔓生和半蔓生型本地土花生品种,1958年从福建引进小粒子强盗花生“中流球”品种,在红壤地大面积种植,该品种坑逆性强、耐酸耐旱,为红壤先锋作用,一般亩产200公斤左右。1977年引进“粤油58”、“粤油116”、“粤油523”、“白沙选”、“鲁花9号”等品种试种。目前境内主要以“粤油831”花生品种为主栽品种,
  连城乡农民在花生栽培技术推广了三大新技术:一是密植和施肥技术。历史上区农民种花生为稀植不施肥。1957年后逐步推广密植,蔓生品种一般行株距为33×30、33×13厘米,亩播1-1.6万蔸,每蔸下种子2-3粒。同时还重视施肥,亩施火土灰或垃圾肥1500-2500公斤或复混肥150-250公斤作基肥,如能增施磷肥并接种根瘤菌,可增产20-40%。红壤旱地要增施100公斤。左右石灰,能减少空荚;二是应用新科技成果。先后将三十烷醇、多效唑、增产菌等新产品大面积应用到花生生产上,收到明显增产效果。三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花生采用地膜覆盖,能增温、保温、保肥土壤疏松、加速养份分解,提高出苗率,使之茁壮、果多、果饱、早熟、高产,配套其他措施,一般亩产比露地花生要增75-100公斤,增幅达30-50%。
   第三节芝麻
   芝麻又名“胡麻”、芝麻含蛋白质22%、出油率高达48-63%,是境内油料作物之一,除能榨油22%左右,同时也是很好的食品,可以做糖果点心、芝麻酱。麻油可以制造人造乳酪,肥皂和化妆品,还可以做机器的润滑油和保护剂等。芝麻开花期较长,与红花草,油菜、荞麦同为连城乡的重要蜜源作物,花和叶还可以做药用。榨油后的芝麻饼,含蛋白质约36%,碳水化合物约245%,是牲畜、家畜的精饲料,又因芝麻饼中含有氮5.9%、磷3.3%、钾1.5%,因此也是很好的肥料。
  连城乡芝麻,多在丘陵红壤旱地种植,一般以夏芝麻为主,多在夏收作物收获后种植,常和麦类作物进行套种轮作,也有在棉苗缺株的情况下,在缺棉苗的地方,补种芝麻。秋芝麻一般在早大豆早稻收获后播种,有的则与麦类、早黄豆实行一年三熟制。由于耕作粗放,产量都比较低,一般亩产只40-50斤,最高的也只有80斤左右。亩产量不能提高的原因主要是芝麻种植地大多是瘠薄缺肥缺水旱地或初垦荒地,且零星种植,产量难以提高。
  境内芝麻种植品种,按种皮份有白、红、褐四种;按用途分有食用芝麻、油用芝麻,按其塑果棱数分有四棱、六棱、十一棱和多棱。主栽品种有临川红、八方白、抚州芝麻、多棱芝麻、霸王鞭、武棱黑芝麻、佛座芝麻等。
  芝麻栽培技术历史上比较落后,品种混杂,管理粗放,单产较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未期对传统落后的芝麻栽培技术才逐步改进,应用新技术。①窄畦深沟。改宽畦为窄畦,改浅沟为深沟,采用高畦栽培,由于排水畅通,芝麻出苗齐,生长健康,克服了因排水不良,播种时遇雨天,芝麻出苗不齐,生长不良的倾向。②精耕细作。芝麻种子小,贮存养分少,幼芽顶土力弱,出苗困难,要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肥沃土精细耕作,二犁二耙、整细整平,保一次播种一次全苗;③合理密植:境内芝麻播种密度历来偏稀,每亩只有0.5-0.6万株,后逐渐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每亩种植密度增加到1万株;④应用新技术。在芝麻终花期,晴天进行打顶,摘掉1-2寸空稍尖,促使塑果增大,粒数增多,产量高、成熟整齐。在芝麻苗期和花期分别喷0.2%锌肥,可增产10%,并在初花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二次,每隔4-6天喷一次。还可在芝麻幼苗期摘去主蔓顶尖,促使主茎叶腋长出两个类似主茎干的枝条,使之变成双茎株,可促进芝麻高产。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连城鄉誌》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上限不限,尽可能追本溯源,下限则止于2007年,个别资料延到发稿前。详今略古,详近略远,侧重近代,突出当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多来连城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为记叙重点。

阅读

相关地名

连城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