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力发展互助合作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连城鄉誌》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87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大力发展互助合作运动
分类号: F127.56
页数: 1
页码: 75
摘要: 农业劳动互助,是以三、五户或者稍多一些户,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结合起来的一种分散经营,集体劳动的组织形式。解放前,连城乡境内农民有一种传统的换工互助的习惯,这种传统的互助合作,是由自然灾害和紧张的农事季节促成的,他们每年一到农事繁忙季节,如春耕插秧,夏收夏种等,为了解决生产上的困难,在劳动人手不够时,就请亲友邻居互相帮助,叫做“打帮”或“换工”。
关键词: 地方经济 连城乡 农业生产

内容

农业劳动互助,是以三、五户或者稍多一些户,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结合起来的一种分散经营,集体劳动的组织形式。解放前,连城乡境内农民有一种传统的换工互助的习惯,这种传统的互助合作,是由自然灾害和紧张的农事季节促成的,他们每年一到农事繁忙季节,如春耕插秧,夏收夏种等,为了解决生产上的困难,在劳动人手不够时,就请亲友邻居互相帮助,叫做“打帮”或“换工”。这种互助一般有三种形式,即人工换人工、牛工换牛工、人工换牛工。它们虽属自发性质,也没固定的对象,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农民中有一种通过共同劳动来搞好生产,求得共同富裕的愿望。自从1951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后,这种互助合作的形式,就有了新的发展。它的第一步是在传统“换工”互助的基础上,在个体经济中建立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集体劳动组织——互助组。在这种互助组内,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仍归各成员户所私有,由私人支配,各成员户的收入,由自己土地上的产量和参加集体劳动的耕畜、农具和出工的报酬所决定,而不是由全组的共同收入来决定。所以按其生产关系的特点,它仍属于个体经济的性质。但是由于它实行了不同程度的集体劳动,所以能够发挥某些劳动协作的优越性。这种互助组有两种形式:一是临时性互助组(或称季节性互助组)。它在主要农事季节时,大家联合在一起干活,解决季节紧,人手少的矛盾。一般是5-7户组成,由组长轮流分工,并按等价交换原则,以工换工,或者付给报酬。二是常年性互助组。这种互助组农忙农闲都集中在一起干活,除设有简单的记分评工处,也有组织的生产计划和农事安排,由组长根据农事情况统一分工,年终时全面清工结帐(也有按季节或按月结帐的),在处理劳动与耕畜的报酬上,适当注意按劳取酬的精神,有的并有一定的公共积累。
  在互助合作运动中,首先带头组织互助的是广大的贫下中农,由于劳力和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得到比较合理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个体经济生产的困难,并且开始推广了一些稻棉良种和先进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3年虽然连城乡遭受了一水一旱一虫的严重农害,但各地由于在抗灾中注意发挥了互助组的核心作用,解决了灌溉的困难,同时还及时组织群众用人工扑灭虫害,充分地发挥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
  互助组的广大农民,通过共同努力,不仅尝到了组织起来的甜头,而且还初步培养了集体观念,有的互助组把这种集体的互助合作精神发挥到组外,帮助单干户和困难户进行抢收抢种、抗旱灭虫等生产活动,使受帮助的农民经常感激得热泪盈眶,连说:“互助组的人真好,毛主席的教导就是好!”

知识出处

连城鄉誌

《连城鄉誌》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进行编写,力求资料性、思想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并注意突出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上限不限,尽可能追本溯源,下限则止于2007年,个别资料延到发稿前。详今略古,详近略远,侧重近代,突出当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多来连城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为记叙重点。

阅读

相关地名

连城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