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株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65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株山
分类号: G127.56
页数: 4
页码: 190-193
摘要: 株山,又称为楮山,位于临川、丰城交界处,因其遍山生满楮树而出名。主峰三角山海拔600余米,位于大岗镇境内,距省会城市南昌仅五十余公里。株山方圆数百平方华里,山中景色优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山间奇峰嵯峨,峥嵘竞秀,怪石造化,形状万千,似人似物,栩栩如生,各种花草树木,郁郁葱葱。
关键词: 地方文化 群众文化 文物胜迹

内容

株山,又称为楮山,位于临川、丰城交界处,因其遍山生满楮树而出名。主峰三角山海拔600余米,位于大岗镇境内,距省会城市南昌仅五十余公里。株山方圆数百平方华里,山中景色优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山间奇峰嵯峨,峥嵘竞秀,怪石造化,形状万千,似人似物,栩栩如生,各种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山中野猪、豹子、豺狼、蟒蛇、小天鹅、猫头鹰、野鸡、野兔、野鹿等飞禽走兽不时出现林间,甚至多次出现游山虎的足迹。解放初期,大岗镇株山村委会余家村民小组(原临川县大岗公社株山余家村)村民还曾在此用土炮炸死两只猛虎,饱餐了一顿虎肉,近年来,亦多次发生家畜被害,现场发现老虎足印的事件。游人来到此地,一个个流连忘返。据清代编撰的《临川县志》云:山雄伟峭拔,多奇花异木,东汉高士徐孺子尝结庐于此,汉方士丘(浮丘公)、王(子乔)、郭(寻虎)在山顶建“集贤观”、作炼丹修道之所,唐开元间僧释法玄在此建“集贤寺”,是为本县禅宗之始,以后历经宋元明各代,寺凡三毁三建。
  在这里,曾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名公巨卿的足迹,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等在临川任地方长官时均曾至此游历,宋时晏殊、王安石等乡人也曾慕名至此,登临揽胜,并留下了许多名辞佳句。据闻清帝乾隆第五次下江南之时,也曾微服至此游历,龙颜大悦,敕令扩建“集贤寺”为“株山古寺”,并亲题青石镏金匾额(可惜在以后的战火中被毁)。清雍正时进士袁守定曾登株山游历,并留下了《楮山》诗句:
   仲春宿雨霁,理策出蓬户。
   逐旷意方赊,距陆日亭午。
   陵缅越山崦,洄没遵水浒。
   枯崖峭可攀,哀壑下难俯。
   土门及半空,石磴乃太古。
   登顿客情惊,岖险我志树。
   羽草乱空蹊,寒烟恋深屿。
   岫云既相拓,松风亦可睹。
   众鸟欣查冥,群木迎晴煦。
   遥碧恣延览,积气供含吐。
   矫迹万山巅,余清入心府。
   嗣后,株山更是闻名遐尔,吸引了千千万万的登临揽胜者。
  在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如桃花古岩、燕子古岩、水帘洞、雷公泉、鸡蜈相斗岭、九龙蟠珠岭、七岭岗(又名集贤峰)、徐孺子读书台、胡国安洗墨池、龙泽坑、棋盘石等,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桃花岩
  位于株山东北部山间,系一天然石洞,深五米、宽十四米、高四米左右,形状似船,洞内可纳百人。岩顶有一线清泉下滴,水质清凉,长年不绝,洞外有十余株桃树,据说初时曾为徐孺子所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每年到了四、五月雨季,洞外的桃花、杜鹃花及其他各种奇花异草,争相开放,争奇斗艳,岩顶水势也陡然大增,形成一道天然水帘,正好遮住岩洞人口处,游人到此,活象走进了吴承恩笔下的花果山水帘洞。
  据考证徐孺子祖父徐宣言,为避战祸,携家从浙江龙游县迁到今株山脚下的丰城市白土乡隐溪村,清道光年间《丰城县志》也注明了徐孺子世居楮(株)山之麓,相传徐孺子年青时曾在此修台读书。后来徐孺子成为天下闻名的高士,王勃《滕王阁序》曾有诗: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称道他的品节高尚,深为当时豫章太守陈蕃(后贵为太尉)所敬重,史载“陈蕃在(豫章)郡不接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据说孺子死后即安葬于岩旁,徐孺子的祖坟也在楮山。可见株山的确是风水之地,方能孕育出孺子这样的高士、人杰。“岩洞不逢栽客,荒台空吊读书人。”如今,荒台依旧,孺子无处觅。民国初年,曾有一和尚长住于此,如今走近岩洞,尚可看到一个草庐,是现时一个道士将旧庐重新修葺后作为修真的场所。又称在此居住的道士言,此处夜半经常有桃花仙子不此唱歌。
   燕子古岩
  据说位于山中的一块峭壁的岩石中央的一天然石洞,因其洞峭不可攀,洞内有什么东西,一直无人进去考察过,唯有燕子能飞上去一探究竟,所以便将这洞叫做燕子古岩。雷公泉
  位于株山主峰三角山下面约十米处,株山庙所有僧众及善男信女饮用及生活用水都来自于此,她象一块镶嵌于山体中的巨大岩石,石头中间有一个洞,一股清泉从洞中流出长年不绝,洞下有一池,水位长年不变。奇怪的是,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株山庙会时,来自四县八乡的善男信女达数千人之多,饮用及生活用水全依赖于此,可是水位却未见丝毫下降,而平时即使在雨季,罕有人来的时候,水也不会溢出。
  说起雷公泉,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传说晋时方士丘(浮丘公)、王(子乔)、郭(寻虎)在山顶建“集贤观”之初,三角山“集贤观”周围两华里之内都没有水源,观内道徒炼丹、喝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而这时候,国家动荡不安,连年战乱,因株山离南昌很近(120华里),很多散兵游勇四处骚扰百姓,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逃到山上,疾疫横行,王、丘、郭三道为了拯救百姓,拼命地施丹、施粥,可是由于取水困难,很多人还是含恨离世。天上的千里眼、顺风耳将此事报告给玉帝,玉帝念其修道心诚,派雷公为其劈山施水。刹时间,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只听得一声惊雷之后,天空飞来一块巨石朝观下的岩壁猛撞,刹时在岩壁上开出一个洞口,洞下被巨石砸出一个大坑,一股清泉从洞口喷射而出,在洞下大坑内形成一个小水潭,说也怪,人一喝这水,有病的病愈,无病的精神倍增,大家都说这是上天赐给的神泉,就叫雷公泉吧。而巨石呢也留在神泉旁边,不知什么时候,某书法家上山游玩时在上面写了“雷公泉”,被人凿在石壁上。可惜在1994年,株山庙重新开放时,丰城市淘沙镇某村一伙地痞为了瓜分庙宇经济遭到拒绝,野蛮地将巨石推到山涧中,给游人平添了几许遗憾。
   龙泽坑
  为株山群峰中一个大山谷,传说中曾有神龙经常来此戏水,所以株山也被称为龙泽山。据说株山本为龙脉之地,会出真龙天子,古代帝王为了江山万代相传,经常让人夜观天象、望云气,看哪里会有真龙天子诞生,好去破坏。有一天,观天象、望云气的人告诉他江西豫章之南有帝星出现,云成五彩,可能有新的帝王将诞生,皇帝一听,可慌了,马上派人跟着风水学家去找龙脉发源地,结果就找到株山。风水学家来到山下,发现株山山形如一条蜿蜒的巨龙,龙腹已经高高隆起,看样子,新龙马上就要诞生了,而这时山脚下一个农妇正好怀孕了,说来也怪,这农妇怀孕不到一个月,肚子却大得象要生产了。这一天清晨,小孩在娘肚内说话了:“娘,我是帝星下凡,再过三天就要出来了,可是当今皇帝知道了,已经派了大兵来杀我们母子,现在大兵已过了南昌城,你赶快逃到龙泽坑,跳到水里,到时我会有超常的力量打败追兵并保护好你,另外你抓好一团泥巴,如追兵快追上你时,你就扔一小团泥巴,它马上就会变成一座小山,挡住追兵。”农妇按照小孩的话出门了,由于她肚内带着小孩,加上又惊又怕,走了不远就快让追兵赶上,她按照小孩的话扔出一个小泥团,说来还真怪,小泥团一落地马上就变成一座小山,一下子就将追兵隔得老远,农妇慢慢腾腾地往山上逃着,边走边扔泥团,眼看着龙泽坑就要到了,这时,一伙追兵又逼近过来,农妇一慌张,一把泥团突然扔到自己前面,一座小山挡在自己前面,农妇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无力越过这座小山,就这样她们母子双方被杀,“龙种”就这样夭折了。风水学家看株山脉气说这里还要出“真龙”,必须拦腰铲断龙脉,方可保无虞。于是士兵们一起动手,在株山中部铲了一个大缺口,一股脉气直冲上天,大家都说,株山这样被破坏了龙脉,再也出不了天子。后来许逊真人曾来此觅修炼之所,连称可惜,留连几日,最后还是离开株山,选择了西山作为修真之所。但据传说,株山龙脉虽断,出不了天子,可是皇帝留了一手,让她这儿能够出文臣武将,为其所用。元代大文学家揭傒斯、明代著名的爱国将领邓子龙均出生于株山脚下。另外,据考证,株山周围,如临川大岗、桐源,丰城杜市、白土、袁渡、陶沙,进贤李渡、文港等地却是出了很多名人,光明、清时进士就有数十人之多,不能不说是株山山水养人。
   棋盘石
  在株山庙门前侧有块大石头,上面有模糊不清棋盘,相传浮丘、王、郭三人在株山经常两人对奕一人评判。后来三人得道成仙,棋盘石也就保留到现在。据说原来,庙门两侧有副对联:“棋局旧常新,问山中樵夫,有谁观此中胜负;桃岩流不尽,看峰头仙迹,今我想自在修行。”如今棋盘依旧在,只不过对联却毁于文革之中,惜哉!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大岗镇志》

《大岗镇志》对大岗镇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重点地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岗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书中材料典型,内容翔实,文笔流畅,不失为一本对全乡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必将为造福湖南子孙后代,推进大岗镇现代化建设发挥重大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岗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楮山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株山
相关实物
桃花岩
相关实物
燕子古岩
相关实物
雷公泉
相关实物
龙泽坑
相关实物
棋盘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