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学创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65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学创作
分类号: G127.56
页数: 3
页码: 160-162
摘要: 历来大岗乡籍文化名人甚多,有一批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要地位,如黄维翰的《稼溪诗集》(4卷)、《持庵诗集》(2册)。近代又有红军青年作家许瑞芳、教育家兼诗人吴自强。现代又出现了作家黄天明、黄立明,记者黄初晨、章满书等。
关键词: 地方文化 群众文化 文艺创作

内容

历来本乡籍文化名人甚多,有一批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要地位,如黄维翰的《稼溪诗集》(4卷)、《持庵诗集》(2册)。近代又有红军青年作家许瑞芳、教育家兼诗人吴自强。现代又出现了作家黄天明、黄立明,记者黄初晨、章满书等。
  新中国成立后,大岗镇兴起了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逐步建立了一支以业余创作为主的文艺队伍,涌现不少文艺新秀,文艺创作事业日趋繁荣。诗歌创作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活跃。刘道远、傅利民、黄红梅便是其中的姣姣者。
   临川才子出新人
   董震曾经把川融山结、舟车云集的赣地东部“襟领江海,控带闽粤,气舒吴楚,伸展湘鄂”的临川誉称为“人才之乡”。
  日本作家池上正治先生于1994年5月底访问临川撰文赞扬临川“才子之乡人才多”,认为当今文坛,又一茬唯临川才子活跃在抚河两岸,成绩卓著,刘道远就是其中的新秀。
   双枪手——诗人记者两支笔
  王勃在《腾王阁序》中称古代诗人谢灵运为“临川之笔”。谢灵运不是临川人,他在临川任过内史,对临川文化有贡献,是临川文坛一支“客家妙笔”。刘道远则是临川流不息人,在临抚文化园地里耕耘,可谓当今文坛一支“土著之笔”。如此说来,“临川才子”是由临川籍与临川两部分人组合成的文化大军的代称。
  刘道远这位临川才子,身兼诗人记者二职、算得是一个“双枪手”。然而“枪手”的成器是多么地不容易呵!我们回眸刘道远人生的旅程,就会发现:“双枪手”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决心“打”出来的。也就是说,刘道远的诗人、记者是用他的心血和汗水“写”出来的。传言,刘道远早在学龄前就受着“文”的薰陶,教民校的母亲带他到乡间结识了“泥土”。乡村大虾、小笋、清溪、绿树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外婆常讲的“田螺姑娘”和月光童谣把他带入文学梦境。在旰江小学读书的六年期间,他的学业成绩全优,学会了写儿歌,编顺口溜,七十年代初,刘道远先后进了耕读中学和县城一中,早登山,晚读书;日种田,夜自学。同时开始了刘道远式的“仿格律自由体”的新诗创作。这也算是“临川之笔”的萌发吧!这道远在学生作文比赛中获奖《唐诗一百首》一册,初中时代的刘道远竟然在唐诗的酵酶作用下,写出了《题秋桐》、《题幼松》、《题荆棘》等诗作。以后,他的诗作多了,自己手抄和刻板油印《流溪曲》、《营火集》和《早春篇》等。这道远在为自己营造一座诗歌仓库。
  1981年元旦《赣东报》发表了刘道远的诗《这儿,搭起爱情的鹊桥》。这是一报刊第一次公开发表他的处女作。22岁的刘道远第一次参加地区举办的农村题材创作会议,并开始向省级以上报刊攻坚,终于1982年9月2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上海断想》诗五首。刘道远一举成名,走上诗台,正如他1984年在《三月,我走上诗台》诗中写的那样:“油菜花一般燃烧的霞彩/鼓动我站立起来/穿过蜘蛛网般复杂的目光/从那个容易遗忘的角落/‘咚咚咚’走向三月的诗台”。是的,刘道远三月走上诗台,四月应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之邀出席全省谷雨诗会。诗评家谢冕为他题词:“久磨成器”;诗人陈良运为他题词:“日有上进”;诗人李耕为他题词:“在波浪中前进的船,才是年轻的船。”
  1986年12月5日,刘道远的64首短诗同他弟弟刘小明的40余首诗结集以《鸟巢·指甲花》题名列入“抚河诗林”刊印,其中《中国,我拨通了号码电话》、《祖国,我为你挑沙》和《祖国,我申请投标》一起列入“江西省青年文学创作丛书”诗歌集,题名《远山,那一片故地》,属第二部分:《中国唱片》。这些诗,可以说是刘道远的代表作。
  诗人横溢,引来了许多需要文字的工作向他招手,希望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期待他以诗人的气度反映生活。时代在他的肩膀上增加了一副重担,搞新闻记者工作。
   双肩挑——工作创作两胜意
  刘道远在《中国唱片》抒怀诗集中,有两句名言:“我的肩上/一头挑着太阳般炽热的现实/一头挑着月亮般透明的梦幻”。我认为,那一头是“工作”,另一头是“创作”;“现实”是工作;“梦幻”是创作,大家知道,在基层,在第一线,是无有专业作家建置的。刘道远也是这样:从1978年入南城县工艺美术厂当大集体工人以来,至1987年经江西省人事厅以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技术人员为吸收为国家正式干部分配在南城县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直到1994年提任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至今,他都一肩挑着工作,另一肩挑着创作。当然,“公务缠身,身不由己”。刘道远日以夜继。忙忙碌碌,但一刻也毋忘文学,勿忘写诗。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冲击下,他心甘情愿地立于“穷乡净土”之上,以他那惊人的虔诚和良心,聚词累句地作诗行文,勤政廉政地致力公务,终于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评为南城县拔尖人才,1985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1986年加入中国散文诗学会,1987年选为江西省第五次文化会和江西省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代表。在此期间,刘道远先后被省地县宣传部门及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并被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西日报及省电台等聘为特约通讯员、听评员,还担任《抚州日报》特约记者,连续两年度名列第一名。至此,也许有人会问:“刘道远的双肩有几宽?那里能挑起这么些重担呀?”其实,只要读一读他的《祖国,我为你》,人们就会清楚明白。刘道远写道:“我用我青竹般嫩嫩的肩胛/挑起朝霞/挑起蟑鸣和热风/挑起生活沉甸甸的后重量/挑起滚烫的热望”。他又写道:“挑沙/当然不是理想的选拔/我的肩膀/也想扛起/小夜曲/梦和诗画/然而/祖国呵/既然还有那么多的坑坑洼洼/就让我去承受力的重压。”如是,可以体验刘道远的双肩是宽而有力坚实负重的。你看,在刘道远的双肩迸发出来的火花是特别具有奉献精神的。他写道:“我愿用金子般灿烂的年华/去为祖国挑沙/挑尽沙滩/挑走沟岔/去铺一条通向天涯的大路/让人间少点相望/隔阂和惦挂”。这就是青年诗人刘道远心声的倾诉,也是新秀作家用信念蘸着热血写出的人生箴言。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任何艰险的道路,都得向前走去,“即使我身后的脚印/象描红本上的第一画/我也不回头或者害怕/即使我最后的脚印/再次被河水冲刷/我也不担心或去自夸”。在这里,我们看到诗歌作品和内涵,就是诗人品格的外化,也是作家心力的升华。刘道远数十年一日,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地工作,孜孜不倦地创作。他的人生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观念是统一的;他诗歌主题与诗人本体是统一的。
   双丰收——文学新闻攀高
  1981年至今已经过去了十五个年头。在以往的日子里,刘道远辛勤的耕耘文学和新闻园地。他刻苦学习,读书看报,靠帮人刻钢板,做小工或画广告获得微簿收入,糊口都困难,但他还是紧出买书订报的钱,订阅了《诗刊》《星星》《文学报》《民间文学》等七种刊物。那时候,人家常说他“拿吃饭的钱去买书报”;由于长期务文,身体不单瘦,有些小病也不去求医,人家又说他是“拿吃药的钱去买纸笔”。不管怎样,这些话确实道出了“双枪手从苦中来”和“双肩挑担两攀高”的人生真谛。刘道远的工作本来就在第一线,他仍坚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扩大生活面,从生活汲取素材。除了参加过地区文联安排的“里源生活六十天”之外,他还经常自费采访,自费采风,既写文学作品,又写新闻报道,并使二者相辅相成,互补互益;让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新闻与文学相结合,积累与使用结合。特别是在他担任县委专职报道员之后,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写出了《酒魂》、《重放异彩的明珠》、《祥岗山上活神仙》、《警官今夜想回家》、《视力》等报告文学、特写通讯等“两栖”作品。至今他已发表新闻作品600余件,其中获国家和省地市优秀新闻作品奖20多项,新闻代表作《南城粮农话喜忧》获95国家新闻总署、国家扶贫委员会、团中央举办的全国万村书新闻工作中不断有新发展,不断有新经验。他写的多篇县级新闻报道组织工作技能初探论文分别被江西日报和抚州日报《通讯》采用。刘道远提出运用结构维方法,从新闻工作的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入手,探索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新路子。就在刘道远发表《运用结构思想,加大整体功能》文稿的当年,南城1至4月在《人民日报》(含华东版、海外版)上稿7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各上稿1篇,《江西日报》上稿36篇,《抚州日报》上稿112篇,其中头版头条7篇。刘道远荣获95年度江西省第三届谷雨文学奖。刘道远的诗《祖国,我为您挑沙》获江西省电台“赣江文学”征文二等奖,作为专题节目录音播放,并编入丛书,著名诗人郭蔚球评比诗为“火辣辣的诗篇”。
  人们都在关注刘道远这位“双枪手”在“双肩挑”的征程中,何以能够如此这般地优质高产“双丰收”。在我作了一番了解之后,发现刘道远的一个秘诀是将“目标”管理学从行政工作运用到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方面,他有目标,定指标,争达标。我们读一读他的代表作之一《祖国,我申请投标》就可以回答以上问答。刘道远庄严地“以当代人的名誉/向蓝天宣布/祖国/我申请投标”。目标是什么?怎样来达标?且看一面一段诗:
   与其做平地随遇而安的小草
   不如故一道飞瀑即使粉身也要喧闹
   与其做窗口供人玩赏的盆景
   不如做一丛荆棘即使丑陋也要燃烧
   为了让希望的天平不再倾斜
   祖国啊!我申请投标
  刘道远,通过这些诗,又把他那“挑沙汉”的形象勾画出来了。在这里,刘道远坚定地请战。他写道:“祖国呵/把您的全部忧患和重量/放心地负在我厚实的肩上。”是的,丰收还要硬肩挑。我还是用我在十年前主编《抚河诗林丛书》第一集,为刘道远《鸟巢》诗集写的代序诗作为结束语吧!“任重/道远/不为浮云遮望眼/人在岩檐下/心在最高层/小雨沾衣/大风吻面/之字的人生/学鸟儿飞旋/用挑沙劲/造文山/把诗海填”。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大岗镇志》

《大岗镇志》对大岗镇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重点地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岗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书中材料典型,内容翔实,文笔流畅,不失为一本对全乡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必将为造福湖南子孙后代,推进大岗镇现代化建设发挥重大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岗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