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间文娱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64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间文娱活动
分类号: G127.56
页数: 3
页码: 158-160
摘要: 大岗乡自古以来,民间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每逢传统节日,迎神赛会,奇灯异彩,歌舞弹唱盛前。主要活动的龙灯、狮子灯、蚌壳舞、采莲船、高跷等民间舞蹈。
关键词: 地方文化 群众文化 民间文娱活动

内容

本乡自古以来,民间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每逢传统节日,迎神赛会,奇灯异彩,歌舞弹唱盛前。主要活动的龙灯、狮子灯、蚌壳舞、采莲船、高跷等民间舞蹈。
   第一节龙灯
  龙灯主要是软龙灯,龙灯为篾扎、外蒙沙布,形状似龙。据传有一年连降暴雨,洪涝严重,乡民扎纸为灯,祭祀龙王,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岁熟年丰。龙灯长约13米,杏黄色的龙身披满深绿色的鳞片,灯队13—15人,头系蝴蝶壮黄毛巾,腰系大红腰带,脚穿白套袜,罗布鞋。表演时依次完成龙点头、龙伸腰、龙翻身、钻龙门、龙钻肚、龙盘拉等动作,在欢快的鼓点声中起舞,多彩多姿,令人赏心悦目。
  狮子灯属民间传统武术灯彩文娱活动。狮子头用木制布裹。双目如电,巨口如盆,长发纷披,缀以长布作狮身,由两人表演,一人撑头,一人扮尾,动作协调,配合默契。表演动作有奔跑跳跃、前后翻、扒痒舔毛、引水洗面、跳方凳、上高台、打马肩、竖楼排等。
   乌一黄二的大岗狮子灯
   在大岗镇,每逢春节佳期,人们都可看到一支全身青黑与众不同的狮子灯,这便是临川独特的、乌一黄二的大岗狮子灯。
  大岗狮子灯的发源地在该镇境内株山脚下的余家村。据当地老艺人介绍,该灯始于南宋末期,是村民为保家护村,抵御盗贼,容武术狮舞为一体的一种娱乐。该灯早年并非用黑布扎制,当地有句俗话,乌一黄二。乌、黄、白、绿花狮中,乌狮为狮中之王,如果没有超群过人的技艺和武功,是不敢玩乌狮的,因为乌狮一亮,等于向人们宣告,我的武艺是第一流的,你们都不是对手。至于专玩乌狮有其来历,据(岳飞抗金史略)记载,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犯,所经之地万民涂炭。余家村也遭洗劫,只有极少数人死里逃生,至元代末,他们的后裔才陆续迁回,重建家园,乌狮灯才开始出现,他们玩乌狮,是为教育乡民要记住余家村的血泪史,只有加强练武,才能抵御外来的侵略。又因余家狮子灯的技巧和武功要高一筹,所以余家玩乌狮得到四乡的承认。由于该灯具有娱乐与练武强身的作用,群众竟相效仿,遍传大岗一带,故将余家狮子灯叫做大岗狮子灯。
   乌狮灯一般村庄不敢舞,只有人口众多的大村才敢舞。余家村在明清时期有1000多户人家,是远近闻名的大村。
  大岗狮子灯的主要特点是将狮子舞于武术揉为一体,表现出毕真的狮子形象和高难技巧组合的艺术造型,显示出刚勇猛烈、威风凛凛、喧声夺人的气势。它属双人舞,舞狮的两人必须动作协调,配合默契,胆大心细,相辅相成。表演的主要动作有模仿狮子的“奔跑跳跃”、“前滚后翻”、“扒痒舔毛”、“引水洗面”,带来杂耍性质的“跳方桌”、“上高台”、“打马肩”、“竖排楼”等。狮子由两个饰演,一人撑头,一人扮尾,其动作刚劲有力,落脚铿锵有声,头尾配合得当,如电闪雷鸣;“抓痒舔毛”时静中有情,温柔细腻;“打马肩”、“竖排楼”时刚时柔结合;尤其“大刀破狮”动作严谨,人兽相斗,刀光剑影,吼声如雷,狮威人勇,令人有凶狠惊险、眼花燎乱之感。
  该灯由猴子由狮,扮猴者抓耳挠腮,蹦跳翻腾,引狮出场,尔后模仿猴子各种形态,表演“灵猴戏狮”、“狮猴相斗”使该灯既有狮子的百兽之王之威,又有山中猴子顽皮逗趣幽默灵巧的猴性。令人惊险凶猛之余发出轻松的笑声。
   该灯中武术占很大份量,表演者有狮舞中揉进武术动作,增加该灯光魅力,另外进行下八般武艺表演。
  大岗狮子类传统习惯每年底要将灯扎制好,放进祠堂,到正月初一便放鞭炮,敲罗打鼓把狮子请出来,正月底收灯存放好,以备来年再用。表演狮子灯一般在村内的晒谷场和农户人家门前较宽阔的场地,通常先玩狮,接着各种武术表演,最后以舞狮结束,整个表演给人以刚劲矫健、威武有力的美感。
  该灯用竹木扎制狮头、狮尾架,黑布蒙莲,因夜间演出,狮头上有一绣球,球中需要装烛光。舞狮者头扎英雄巾,身穿白便褂,灯笼裤,麻布鞋,腰系围巾;饰猴者,画猴脸,穿猴衣,赤手空拳。武术表演一般用真刀真枪等武术器械。此外大岗狮子灯还配有锣鼓反复敲打至终,目的是为了使狮子灯表演得更加热门招人。
   第二节戏剧演出
  明末清初,大岗镇境内流行傀儡戏(又称木偶戏,巧线戏),在乡间寿庆,婚嫁、迎神、庙会、修谱时流动演出,所唱曲调有宜黄戏的二黄、西皮,也有赣剧的南北调、高腔等。大型剧目有《龙凤阁》、《乾坤带》、《全家福》、《百子图》等,小型剧目有《平贵回窑》、《洞宾戏牡》、《壮元游街》、《打金枝》等。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脸(丑))的角色逐渐改为人演而取傀儡戏,并以锣鼓伴奏,称为“三角班”或“三脚班”、“半班”。“三角班”用的是当地土语土音,通俗易懂,地方色彩浓郁,唱做优美朴实,载歌载舞,活泼风趣,引人入胜。开台戏总是唱“单台”,有一段“拜揖语言”,如“关关睢鸠妹来出台,小妹子初到贵府来。走上前来我深深拜,郎啊我情哥,四方君子站拢来。”“三角班”的剧目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爱情的小戏,如《秧麦》、《盘广货》、《单劝夫》、《小和尚锄茶》、《辞店》等,这些剧目以短小见长,轻松活泼,散发着芬芳的泥土味。
  民国时期,“三角班”多起来,往往还与傀儡戏同台演出,使三角班得到一个较快的发展机会。剧目、角色,人员逐渐增多,并加入二胡、笛子、唢呐等伴奏乐器,朝着“半班”过渡。“半班”结合“丰城调”发展为“本调”,与“会母调”结合发展为“抚调”。多演大型剧目如《青龙山》、《毛洪记》、《桃妹逼嫁》,也演小型剧目如《打猪草》、《补碗》、《十月怀胎》、《金莲送茶》等。
   第三节其他文娱活动
   唢呐吹奏流传于本乡历史甚早,曾经出现过不少演奏高手。不少人唢呐的演奏造诣甚深。
  他们的演奏特点是:指法熟、音色美、感情充沛;有的高手善于运气,一口气能演奏1个多小时。大岗民间唢呐曲牌有《正调浪淘沙》、《小开门》、《闹广东》、《朝天子》、《心相应》、《阴阳别》等20多个。
  渔鼓道情俗称“崩崩腔”,演唱者多为盲人,用手拍打竹筒蒙膜的一端,有说有唱,曲调哀怨低沉。唱本有《毛洪记》、《攀弓带》、《卖花女》、《梁祝姻缘》等,唱词口语化,通俗风趣,颇受群众欢迎。建国前,每到夏令乘凉或举办喜事的茶余酒后,往往请来这种曲艺人唱上半天或一日。因为这些唱“崩崩腔”的艺人地位低下,被人蔑视为“下九流”,故后继乏人,致以失传。
  莲花落演唱者自击竹板,或用有齿竹板碰击数块串连的竹板来掌握节拍,唱词多为七字句,二或四句一组,似说似唱,结束句加“丝丝莲花落”或“底底莲花落”等衬词。有一人站唱、二人对站唱、数人帮腔等形式。多在每年春节至元霄时上户演唱。现似乎已失传。
  蚌壳舞大蚌用篾扎布蒙而成,双人表演。表演时,少女扮演蚌精,身居蚌内,男者饰渔翁,手执鱼网,伴随着轻快的打击乐声,互相挑逗,婆裟起舞。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大岗镇志》

《大岗镇志》对大岗镇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重点地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岗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书中材料典型,内容翔实,文笔流畅,不失为一本对全乡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必将为造福湖南子孙后代,推进大岗镇现代化建设发挥重大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大岗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龙灯
相关专题
狮子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