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岗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0587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07.12
页数: 7
页码: 118—124
摘要: 《大岗镇志》中对大岗镇经济作物的介绍。
关键词: 大岗镇 经济作物

内容

第一节棉花
   大岗镇棉花种植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本地主要高效经济作物。
  棉花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人们的衣着被垫,有90%以上是棉纤维制品,棉籽可以榨油,既可食用,还可为工业用油。榨油后的枯饼,可作饲料,棉秸可作燃料,秸皮可做造纸原料。据《尚书》“禹贡”篇记载:“岛夷卉服,厥匪织具”,织具就是指棉花。说明在4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棉花,《后汉书》“南蛮篇”记载:“武帝末年,珠崖大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西南夷传”又说:“哀牢国,有梧桐木(棉花),织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第四世纪中期(华阳国志)记载:“永昌郡(去南保山县)古哀牢国,产梧桐木,其花柔如丝,民织以为本……”第五世纪浓怀远写的(南越志)有:“桂州(桂林)出古终藤,结实为娥毛,核为珠绚,治出其核,约如丝棉,梁为斑布。”“南诏(云南大理)诸蛮不养蚕,维收婆罗木子中白絮,织为丝、织幅、名婆罗笼也”。由此可见在公元前一世纪至第四世纪时,海南岛和广东、广西就已能用棉织广幅布。六世纪姚思廉写的《梁书》,(西北诸戎传)篇说:高昌(新疆于田县)国,多草木,草实女茧,茧中丝如细纤,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又说:“渴盘陀国,于阗(新疆于田县)两小国也,衣古贝布。”这说明六世纪前新疆也已种植棉花。从6—12世纪,长江和黄河流域虽未大面积种植棉花,但南方种植的木棉布,已在这一带上层人物中当作珍品传开了,棉花从华南向内地扩展,大约是在13世纪,《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到元二十六年(1289)年浙江、江西、福建木棉提率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斤,以都提事司总之。”可见当时纺织业已相当发达。《明史》“食贷志”篇说:“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种桑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出麻棉布各一匹。”实行这种政策,对明代发展棉花生产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虽然有悠久的植棉历史和广阔的宜棉地区,可是过去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棉花生产不论是产量和质量都是非常落后的。解放后,党和政府把增产棉花列为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之一,采取了一系列的奖励植棉政策。使棉花生产获得了颇为迅速的发展。
  大岗镇引进棉花品种很多,解放初期全乡种植的都是土棉,到1953年才引进岱字15号,1957年从彭泽引进彭泽1号,1958年从湖南麻城引进多铃棉,1959年又从彭泽棉花试验站引进澎泽4号,1966年从湖北省引进了鄂光棉,1972年又从上海引进沪棉204,沪棉472,1980年又从徐州引进了徐州142号等良种。所以解放以后大岗镇棉花品种多为陆地棉,约占总面积的99%以上,后来棉花面积因行政区划的调整和群众的要求略有变动,棉花生产30多年来产量(1950—1981)虽有一定的增长,但产量还是一直低而不稳。目前,高产品种有:中棉29、先杂1号、泗抗3号、南农6号、南农98—7等。
  1991年随着全国棉业市场回升,发展步伐加快,种植面积扩大,并以泗棉2号,徐州142等良种。1995年为主栽品种,大岗镇列入植棉乡镇,全面实行“水”改旱植棉栽培技术,重点推广了泗棉3号原种和杂交一代良种以及营养钵育苗、助长素化控、配方施肥等技术。
  1991年以前大岗镇境内小面积应用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1991年以后开始大面积推广,面积达棉总面积的40—50%。到1995年后,全乡棉田基本普及营养钵育苗。1995年开始推广使用“助长素”对棉花控制疯长、调节生殖生长的化控技术,从此结束了过去棉花产生疯长,无法控制的状态,提高了棉花产量和质量。
  据1964年《抚州专区病虫普查资料》记载,大岗境内棉花病虫害共计29种,主要有炭疽病、立枯病、枯萎病、褐斑病、红叶枯死病、棉蚜呀、小地老虎、红蜘蛛、棉铃虫、红铃虫、金刚钻、棉蓟马、棉大卷叶虫、棉小卷叶虫、棉叶蝉、棉大造桥虫、棉小造桥虫,斜纹夜蛾等。上世纪五十年代棉叶蝉、红蜘蛛危害最烈,1958年斜纹夜蛾暴发成灾,六、七十年代棉铃虫成为棉花最烈害虫。八十年代后期棉花生产常发的主要病虫有棉铃虫、红铃虫、红蜘蛛、棉叶跳虫、地考虑、苗病、铃病、枯萎病等,近年来比较严重的主要是棉铃虫和苗病:
  棉铃虫:1989年由于推广油棉套种和肥绿肥田种棉,绿肥留种田面积积大减,虫源相应减少,加上防治技术改进,因而发生较轻。1990年有回升,1991年因1—5月降量多达788.4mm,平均气温比1990年高3.50C,致使棉铃虫偏重发生。1992年棉花苗期死亡缺苗严重,生育期推迟,6月底棉田不需灌水,有利蛹羽化,7月底久晴无雨,棉田连续灌水2—3次,使蛹窒息而死,出现三代比四代重的新现象。由于1998年因降大雨棉田受淹,棉生育期延长,后期生长旺盛,有利棉铃虫危害,因而虫源越冬基数大,加上天气适宜等原因,1999—2000年发生面积增加到8—10万亩,各代虫量居高不下,防治面积达37.1—45.4万亩次。除农业措施预防以外主要是药剂防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采用DDT粉剂,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棉叶蝉,用“1605”、“1059”防治棉铃虫,棉叶暗等兼防蚜虫,用石硫合剂防叶螨类。八十年代推广用柳把或黑光灯诱扑棉铃虫和红铃虫成虫,用除虫菊脂类农药和杀虫脒加甲胺磷防治棉铃虫和红铃虫。九十年代除采用人工在清晨或傍晚捕捉高龄幼虫,结合中耕灭蛹和灌深水浸蛹或结合打顶打边心抹赘蚜除去棉铃虫卵块带出棉田销毁外,主要还是在产卵盛期进行药剂防治3—5次。九十年代初期,用三唑磷、多灭灵、杀虫脒、马甲磷、敌杀死、敌敌畏等药剂涌水喷雾。由于棉铃虫易产生抗药性,九十年代工中后期又推广交叉用药,同一世代不用同一农药,使用的药剂有功夫、强威、苏星一号、久威、辛氰、快杀灵、毙虫霸、杀特、杀灭星、螟铃特、大卫等,将这些农药进行错开交叉使用,防治效果比较理想。
  苗病:属幼苗期病害,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防治办理除苗床清沟排水、深沟高畦、晴天及时揭膜通风降低苗床温度外,主要是适时使用药剂防治,对基本齐苗的,无论苗病发生轻重都立即喷药防治。防苗病药剂主要有绿乳铜、抗枯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第二节甘蔗
  据《抚郡农产考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记载“肚子遮东邑最多,近亦兼种茅遮”,“临川、崇仁所产者多运销南昌处,计亩田可得钱三四十千”。《中国经济年鉴》商务书馆(1934年版)记载:“鸦片战争、赣州、抚州一些以产糖著名,古有八州糖王之称”,抚州名列其中,蔗糖生产之盛,可见一斑。1936年《江西之特产》记载:“临川种类红砂糖,重要产糖乡区,西南乡、第三区、上顿渡、西廨溪产量二六四〇斤较前减”,可见民国时期临川就是甘蔗重点产区。1958年后,甘蔗生产和制糖业受到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重视。1971年全国召开棉油糖会议,决定出定甘蔗种植面积、定产量、定销售任务和定社员口粮“四定”政策,使甘蔗的种植面积产量有所上升,后因“四定”政策不能兑现,甘蔗收获时出现收购、管理、确运难等问题,农民种蔗积极性下降,种植面积,产量也随之下降。1992年后,境内调整种植业结构,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因而甘蔗生产面积增加极快,尤其是果蔗发展迅速。/1995年以后因价格下跌,种植面积总产量略呈下降趋势,随着甘蔗市场看好,又逐渐回升。
  大岗镇过去种糖蔗主要是台湾108、134和东爪哇3016、2828和赣蔗1号、14号、16号等品种,近年来种果蔗主要是红皮果蔗、白皮果蔗、黄皮果蔗、拨地拉福建果蔗一号等品种。
  甘蔗种植主要是应用深沟窄畦、地膜覆盖、育苗移栽、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科学施肥、防治病虫等技术。境内种蔗历史上多采用宽畦,一般行距1.3米,少数1.2—1.5米,浪费土地,影响产量。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将行距改为1—1.1米,并采用三角形放种,比原来提高产量5—10%。八十年代初期,推广地膜覆盖育苗移栽,而且栽到大田也覆盖条膜,保温保湿、保肥、防草,从1990年起又推广配方施肥,重施基肥,在播种前开沟,沟内亩施猪牛栏粪1500—2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培土时每亩再分次施复合肥100公斤,碳铵100公斤,改变了过去不施基肥,后施追肥,以氮为主,忽视磷、钾肥的习惯。蔗农还利用蔗田前期空隙套种早大豆、早花生、绿豆、辣椒或其它早熟矮杆等蔬菜作物,亩可增加蔗田收入400—2000元。甘蔗有20多种病虫危害。常发的主要有甘蔗两点螟、甘蔗绵蚜、黄叶病等,采用多灭磷、杀虫双和井岗霉素等药剂进行防治,效果好。第三节蔬菜
  大岗镇蔬菜种植过去主要是解决自食蔬菜,投入市场量很少,以后逐年扩大种植面积,投入市场的蔬菜量大幅度增加,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生产速度加快。
   大岗镇至今,蔬菜种植品种有150余个,并常有名特优新品种更换,常年均衡上市的有近40个品种。1987—1990年引进推广大白菜、杂交辣椒和地瓜三个品种。1990年年四年间引进推广西红柿、天津黄瓜、甜竹笋、韭菜等品种。1993—1995年引进木耳菜、西洋芹、生菜、西葫芦。1996年引进结球芥菜、结球生菜、湘研九号辣椒。1997年引进苏粉2号秋蕃茄、汴椒晚辣椒。1998—1999年引进紫花白、脱毒马铃薯、湘早茄、芸豆、笋瓜、独根韭、苏粉二号西红柿、白玉春萝卜。2000年引进人参果、紫背天葵、蝶心南瓜、台湾洋姜等品种。
   大岗农民在实践中总结出经济效益好的有三种种植模式。(一)纯菜型:1、春茬早熟茄果菜或喜温性叶菜——网膜双覆盖栽培早包菜、花菜、芹菜、西芹、菠菜等秋菜——露地生产耐寒蔬菜;2、早茬早熟瓜豆菜——短期叶菜——秋茬或冬春茬茄果菜或喜温菜。(二)苗、菜型:1、早熟茄果或瓜豆——露地耐蔬菜——茄果蔬菜育苗;2、早熟瓜豆菜或喜温的叶菜蔬菜;木耳菜等——网膜双覆盖进行秋甘兰、花菜、芹菜等秋菜育苗——秋延后茄果菜。(三)间作型:棚内茄瓜果豆行间套种胡萝卜菜、苋菜、小青菜、青菜。春黄瓜架下套种豇豆、春蕃茄架下套种冬瓜等。
   第四节黄栀子
  黄栀子又名栀子,山栀子、小枝子、红栀子、山枝、木丹、黄果树。为茜草科多年生灌木,以果实和根入药。栀子花白色肉质,香气浓郁,各村都有栽种。
   黄栀子是一种阳性树种,喜温暖向阳、湿润的环境,适宜生长温度为18—25℃,低于15℃或高于30℃均可助长落花落果。气温降到12℃以下时地上部分进入休眠,在—5℃可以安全越冬。喜湿润的气候,忌积水,较耐旱。5—7月花果期,如雨水多,落花落果明显,干旱时产量也不高。幼苗期需水较多,且宜稍荫蔽。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透气良好、酸性至中性的沙壤土较好。严寒地带、低洼积水、背荫、盐碱地不宜栽种。
   黄栀子主要用种子繁殖,也可采用分株、扦插繁殖。
   黄栀子果实呈长卵形或椭圆形,长1.5—3.5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红黄色或棕黄色,有4—6条隆起的纵棱,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存果柄,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破开后内表面色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集结成团,种子扁卵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有细小疣状突起。
   黄栀子种子发芽适温为25—30℃,不耐贮藏。保存一年以上的陈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留种宜选植株生长旺盛,无病虫害,果枝节间粗短,果实皮薄、饱满、圆鼓形、色红黄的新产中型果实作种。
   栽培黄栀子时应掌握以下操作要点:(1)整地。选地后于播种前深翻30厘米,亩施厩肥2500—3000千克,拌匀整平耙细,作成宽1.2米的高畦,两边开宽30厘米的排水沟,以利排灌。(2)选种。播种前剥开果皮取出种子,用30℃温水浸泡2—3小时后揉搓,去掉浮在水面上的杂质和瘪子,将沉在水底的饱满种子捞出,摊在箩内晾去过多水分,然后拌上细沙备播。(3)育苗。春、秋两季均可播种,以春播为好,春播在2月下旬至3月初,秋播在9月下旬至10月,在畦面上按行距20—25厘米开2—3厘米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在播种沟内,覆土,稍压盖草浇水,保持湿润,温度适宜,15天后出苗。亩用种2—3千克。出苗后揭去盖草,保持一定湿度。注意遮荫、除草、追肥,苗高3厘米时间苗,按株距7—8厘米定苗。育苗一年,苗高30厘米以上时即可移植于大田中。(4)扦插繁殖。春季或秋季选择生长健壮的植株上二三年生枝条剪成15—20厘米的插条,在事先准备好的苗床上,按行株距15厘米×10厘米,将插条斜插入土中2/3,用土压实、浇水,保持湿润,生根展叶后即可移植。(5)分株繁殖。于早春或秋季刨开表土,将母株周围15—30厘米高的萌蘖从相连处切断,单独栽植,注意浇水。(6)定植。用种子繁殖或扦插育苗,一年后于早春2—3月或秋季10—11月定植。少量栽培可在房前屋后、菜园地边挖穴栽。大田栽培在整好的地块上,按行株距1.5米×1.2米挖直径50厘米、深40厘米的穴。每穴施入基肥,盖土后将栀子苗放入,每穴一株,种下培土时将苗轻提一下,以利根系舒展,然后填土、压实、浇水。如遇天早应注意浇水保活。黄栀子生长期间应加强管理才能获得高产:(1)中耕除草。定植后每年于春、夏、秋季浅耕除草,冬季进行一次全垦,彻底清除灌木杂草,并注意向根部培土。(2)追肥。定植的前两年以施氮肥为主,兼施菜籽饼、磷肥、火土灰以使植株高大。进入结果期增施磷钾肥,辅以氮肥。每年施肥4次。初春亩施腐熟菜籽饼50千克,尿素25千克,5—6月间用磷酸二氢钾0.2%液或尿素1%液或过磷酸钙3%液进行叶面喷雾。亩用量75—100千克。初秋亩追尿素5千克,磷肥10千克,钾肥5千克,冬季清园培土,施厩肥、堆肥。(3)整形修枝。苗高50厘米时开始修枝整形,培养1个主枝,3—4个副主枝,剪除斜生、下垂、重叠枝,以便养分集中。进入盛果期冬季采完果后,修剪一次,使整株树冠形似圆头,内膛枝适量,通风透光,修剪后及时追肥。(4)间作。移栽后1—3年间可在行间种植豆类作物以增加收入。(5)防治病虫害。①斑枯病。危害叶片,使叶片两面均生黄褐色病斑,边缘褐色,上生小黑点。防治方法:注意冬季清园,摘除病枝后喷1:1:100倍的波尔多液或650%代森锌500倍液。每隔15天一次,连续2—3次。②大透翅天蛾。以幼虫咬食植株幼嫩部位。防治方法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于现蕾、开花初期、幼果期、果后期喷洒。③红蜡介壳虫。寄生在枝干上使植株生长不良。防治方法:在幼虫出现时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杀。④卷叶螟。以幼虫为害春。5—9月发生严重,被害的秋梢及花芽几乎全部吃光,造成第二年大减产,可用敌百虫90%原药1000倍液喷杀。
   黄栀子定植后2—3年开始开花结果,每年10月上旬果实陆续成熟,当果皮由青转为枯黄色时分期分批采摘,大小果要摘净。采摘后不要堆闷,可放通风处摊开,晒干或烘干。烘时火势由大到小,经常翻动,遇阴雨天,白天烘,晚上回润,反复数次即干。
   黄栀子初果期亩收干品30—50千克,盛果期可达100—150千克。栀子以果实完整、色红黄、皮薄饱满、干燥无杂者为佳。
  黄栀子能清热除烦、凉血散瘀,除药用外还可提取天然色素作为食品染色剂,用途较广,国内外畅销。前几年由于价格偏低,种植减少,原有资源遭到破坏,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产量受到限制,价格逐年上升。近几年生产不断发展,产销将趋于平稳。1996、1997年每千克10—14元。
   第五节百合
  百合又名野百合、苦百合、白百合、百合蒜、夜合、蒜脑薯等,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肉质鳞茎入药。栽培百合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1)温度。百合喜凉爽,比较耐寒。鳞茎在土中越冬,可耐一10℃的低温。高于10℃发芽,低于3℃时叶片易受冻害。生长发育温度以15—25℃为宜。花期最适合温度为24—29℃。温度高于33℃,持续时间长,植株易枯黄至枯死。(2)水分。百合喜干燥,怕水涝,整个生长期土壤湿度过高易枯死,高温高湿危害更严重,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3)光照。百合是较耐阴植物,生长前、中期喜光照充足。现蕾开花期延长光照可提前开花。光照不足开花延迟,甚至落蕾。(4)土壤。百合适宜在疏松、深厚、肥力中等的沙质壤土中生长。土壤粘重、通气不良的地块不宜种植。土壤PH以5.5—6.5为宜。
   百合鳞茎呈扁球形或椭圆形,白色,肉质先端常开放如莲花状。直径4—6厘米,厚度3—4厘米,由多数肥厚、卵匙形的鳞片和短缩茎聚合而成。
   栽培百合的时间依各地气候条件而定,一般在9月至10月上旬为宜。秋播的百合发根早,根系发达,出苗齐,产量高,质量好。
   百合前茬作物以豆类或蔬菜为好。前作收获后深翻耙细,亩施腐熟厩肥或堆肥2500—300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土肥拌匀后作畦。干燥高爽地块作平畦,畦宽1—1.2米,两边开排水沟;地下水位高,雨水较多的地块整成高畦,畦宽1米左右,两边挖宽30—40厘米,深15—20厘米的排水沟。
  培育种鳞茎有四种方式:①鳞片繁殖。秋季选择健壮无病植株,挖出鳞茎,用刀切去基部,剥下鳞片,在1:500多菌灵水溶液中浸30分钟消毒。取出晾干后以基部向下插入整好的苗床内,插入部分为鳞片的1/2—2/3,鳞片间距为3—6厘米。插后盖草遮荫保湿,苗床湿度不能大,以防鳞片腐烂。插后温湿度适宜,3周后在鳞片下端切口处会形成1—2个小鳞茎。第二年春,每个小鳞茎便生根出苗。精心管理于9—10月份从土中挖出,按行株距15厘米×7厘米移栽。顶端朝上,覆土3厘米,然后盖草保湿。经过两年培育即可用于大田栽培。鳞片繁殖每亩约需鳞片100千克,通过培育形成的小鳞茎可用于15亩大田作种。②小鳞茎繁殖。百合中老鳞茎在生长过程中于茎轴上逐渐形成多个新的小鳞茎,可作为繁殖材料。收获百合时,将无病株上的小鳞茎收集起来。按鳞片繁殖方法消毒,然后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15厘米×7厘米左右开沟播种。鳞茎头向上摆入沟内,覆土3厘米。经过一年培育,一部分可达到大田作种标准,较小的鳞茎可再培育一二年作种用。③珠芽繁殖。百合在生长期叶腋易生出直径0.5—1厘米的黑褐色珠芽,可作繁殖材料。夏季珠芽成熟要脱落时采收,和湿沙混合贮藏于通风阴凉处。秋天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5厘米开5厘米深的浅沟,将珠芽均匀播于沟内,珠芽间距3—5厘米,播后覆土2—3厘米厚,盖草保湿。翌年春出苗时揭去盖草,加强肥水管理,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出鳞茎,按行株距15厘米×7厘米左右播于苗床,经过一年培育,一部分可作大田种茎,小鳞茎再培育一二年。④种子繁殖。百合结实率较低。果实为蒴果,近圆形或长卵圆形,室间开裂,绿色。种子粒数很多,单果有种子200粒以上,形状扁平,具膜翅。黄褐色,千粒重2.08—3.4克。9—10月份果实成熟后,取出种子立即播种或将种子阴干后用湿沙层积处理,第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苗床整理时将腐熟畜粪和细沙与床土拌匀整平,开沟条播,行株距15厘米×3厘米,播后轻压一层细沙,再盖草,浇水保湿,出苗后揭去盖草。加强田间管理,约需4年可挖出作种茎。
   百合可以定植。9—10月挖出种鳞茎,在室内摊开,上盖草,晾种5—7天,种植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跑27—33厘米×20厘米挖穴,每穴施入少量肥料,在肥料上覆些细土,使种茎不与肥料接触,将种茎按大小分级后栽入穴中,基部向下每穴放一种茎,上覆细土5厘米厚,再稍压紧。栽植深度要掌握好,过深过浅对产量和质量都有不利影响。亩用种量200—250千克。百合田间管理措施有:(1)冬季管理。栽种后出苗前在田间盖一层稻草,可保温、保湿、灭草,防止冻害和土壤板结,为早苗壮苗打下基础。(2)春季管理。出苗前要及时松土除草,操作时要小心,切忌不能碰伤幼芽,注意清沟理墒,保证雨过田干。(3)中期管理。疏通沟渠,降低田间湿度,防止鳞茎腐烂。久旱无雨可适当灌溉。6—7月注意打顶、摘蕾,减少养分消耗。(4)后期管理。夏至前后百合进入生长后期,要及时摘除珠芽,同时仍要注意清钩,避免高温高湿发生根腐病。(5)追肥。百合喜肥。生长期一般追肥3次。1月份前后施早春肥,每亩施猪、羊厩肥1000千克,腐熟饼肥50—75千克,复合肥40千克,选晴天均匀铺干畦面,并立即培土覆盖,盖土均匀。早春肥对百合增产效果明显。百合苗高10厘米左右第二次追肥,亩施人粪尿或猪粪水1500千克。第三次追肥在摘蕾、打顶后,可亩施碳铵20千克,释稀后浇施。同时用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 百合病虫害的防治(1)立枯病。通气不畅,田间湿度大,光照不足易发生。嫩芽受害后变黑褐色后枯死。幼苗受害后根茎部变褐,萎缩枯死。鳞茎染病后,变褐后腐烂。成株受害后根部先枯萎,然后叶片自下而上发黄而枯死,鳞茎萎缩。防治方法:高畦栽培,实行轮作或选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栽种前将鳞茎进行消毒,用2%福尔马林或40%甲醛加水50倍浸种15分钟。注意开沟降低田间湿度,保持通风透光。出苗后喷50%多菌灵1000倍液连续2—3次预防,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石灰水消毒病穴。(2)病毒病。危害百合全株。受害植株叶片变黄或呈现黄绿相间的花叶,植株生长不良,矮小,花蕾萎黄不开放,严重时植株枯死。防治方法:选抗病品种,选无病鳞茎作种;及时拔除病株,防治蚜虫等传毒昆虫;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3)根腐肉。发病期于6—8月,病根呈黄褐色而腐烂成黑灰色,叶片发紫发黄,很快大面积枯萎死亡。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集病叶集中烧毁;增施磷钾肥,少用氮肥;注意轮作,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发病时也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注根部。(4)蛴螬。高峰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因接近收获期不可用剧毒农药浇注,只能人工捕杀或毒饵诱杀。(5)蚜虫。夏初发生,吸食汁液使植株萎缩,影响开花结果。防治方法:清理田园,清除杂草,喷40%氧化乐果1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百合定植后的第二年,百合地上部茎叶枯萎后,地下鳞茎完全成熟时采挖。选晴天挖起全株,切除茎根、须根,将小鳞茎选出作种栽。大鳞茎及时贮藏在阴凉通风处,以待加工。一般亩产鲜鳞茎750—1000千克,高产可达1500千克以上。(1)剥片。一般用手剥,或在鳞茎基部横切一刀,使鳞片分离,剥下的鳞片洗净、沥干,严格按外、中、内层分别盛装,一般用手剥,或在鳞茎基部横切一刀,使鳞片分离,剥下的鳞片洗净、沥干,严格按外、中、内层分别盛装,以备泡片。(2)泡片。煮沸水一大锅,将洗净的鳞片分类下锅,每锅鳞片的数量,以不出水面为宜。用木棒搅动,使上下受热均匀。泡片火力要均匀。时间为5—10分钟,当鳞片边缘变软,背面有微裂时迅速捞起,放入清水中漂洗粘液,再捞出。每锅水只可用2—3次,以免影响质量。(3)晒片。将漂洗的鳞片轻轻薄摊在竹席或芦席上,厚2—3厘米,约达到六成干时再翻晒,以免破碎,然后暴晒至全干。百合折干率为3.5—4:1。经过加工晒干的鳞片表面乳白色或淡黄色,光滑细腻,略有光泽,质硬而稍脆。以筋少质坚、瓣匀肉厚、色白者为佳。贮藏时用竹篓或粗麻袋包装,置通风干燥处。防止受潮和虫蛀。百合忌用硫横熏,以免内心硬化,影响质量。
  百合具有滋阴补肾、生津止咳、补中益气、养心安神的功效,除药用外,百合还是一味蔬菜佳品,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百合粉、百合干、百合晶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百合多年来一直比较畅销,1992—1995年价格在每千克7—13元范围内,1996年每千克8—16元,1997年为每千克12—17元。种植百合的一些村宅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百合可以和其他作物间套复种,使亩效益倍增,因此发展百合种植前景乐观。

知识出处

大岗镇志

《大岗镇志》

《大岗镇志》对大岗镇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经济建设、文教事业、杰出人物、名胜古迹等都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重点地描叙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岗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书中材料典型,内容翔实,文笔流畅,不失为一本对全乡人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必将为造福湖南子孙后代,推进大岗镇现代化建设发挥重大作用。

阅读

相关专题

百合
相关专题
黄栀子
相关专题